聽書網茶人三部曲
1. 好聽的有聲小說推薦幾個吧!
我本人一直在聽書,推薦幾本我自己喜歡的有聲小說
周浩輝的死亡通知單三部曲《宿命》《救贖》《離別曲》(廣播劇,刑偵推理)
紫金陳的高智商犯罪系列、謀殺官員系列、《長夜難眠》(刑偵推理)
崔走召的命運三部曲《我當陰陽先生那些年》《我當鳥人那些年》《三途志》(鬼怪靈異)
九把刀的《樓下的房客》(恐怖短篇)
張小花的《史上第一混亂》(反穿越搞)
國王陛下的《從前有座靈劍》(玄幻搞笑。小說完結但是有聲小說各app都只有422集無奈)
蝴蝶蘭的《全職高手》(網游小說)
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精絕古城》《龍嶺迷窟》共8部推薦1~2部後面的太誇張不喜歡(盜墓)
蕭鼎的《誅仙》(玄幻)
庚新的《惡漢》(穿越三國)
z大的《無限恐怖》(無限流開山之作)
靜官的《獸血沸騰》(穿越、魔幻)
還有挺多的一下子想不起來,這些小說都比較好找隨便下個聽書的app基本上都能找得到
2. 看書與聽書兩種方式哪種更有利於學習記憶
聽書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到是可以,若是想深入理解書中的知識,還是讀原著的比較好。畢竟每個解讀者的水平不同,對原著的理解也是有偏頗的。記得我的初中老師曾經跟我們講過一句話說,沒有人在傳達別人的話的時候不會添油加醋的。
3. 書茶館里的評書文化有什麼特徵
明清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它植根於民眾生活中,更富有生命力。北京的書茶館正是中國古代小說誕生的土壤,許多優秀長篇名著,都是在茶肆、飯館里,由說唱藝人的口頭文學轉變而來的。
老北京書茶館很多,這種茶館以演述評書為主,飲茶只是媒價。
評書一般分"白天"與"燈晚"兩班。"白天"一般由下午三點至六、七時,"燈晚"由下午七、八時直至深夜十一、二點。
這些茶館開書以前賣清茶,為過往行人提供方便。開講評書之後,不再單賣茶水,茶客們通常是邊聽書,邊品茶,聽書才是主要目的。
來這里聽書的茶客既有官員、政客、商店經理、賬房先生,也有普通百姓,因為書茶館以聽書為主,所以茶客交費稱為"書錢"。
東華門和地安門外是舊北京書茶館集中的地方,最著名的東華門有東悅軒,地安門有同和軒。
天橋的書茶館並非名副其實的書茶館,而是介於書茶館之間的一種表演曲藝的茶館。
著名的書茶館布局講究,配置有藤椅藤桌,也有配置木椅木桌的,牆上掛著字畫,營造出一種文化氛圍。
茶館會提前請好說書先生,講好分成,開講時間有長有短,有時可以連續說兩三個月。有說史的"長槍袍帶書",如《三國》、《兩漢》、《隋唐演義》之類,有"公案書",如《包公案》、《彭公案》等;有"神怪書",如《西遊記》、《濟公傳》、《封神演義》等。
說書人要講究雅俗共賞,既要保持作品原意,又要讓聽客聽得明白。好的說書先生能將作品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使聽客在飲茶中與文化融為一體。
天橋一帶的書茶館,主要表演梅花大鼓、京韻大鼓鼓、唐山大鼓、梨花大鼓等曲藝。曲藝講的多為片段,也有些應時應景新編的故事,如《老媽上京》、《辭活》、《紅梅閣》等等。
4. 《儒林外史》《茶館》《吶喊》《激流三部曲》主要人物介紹
茶館》故事梗概是: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
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茶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話劇。劇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筆名。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的《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里, 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 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吶喊》是魯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共收錄小說15篇,其中《狂人日記》、《孔已己》、《阿Q正傳》等文章都為魯迅的代表作。當時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作者創作小說意在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並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由於吸收和借鑒了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本書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_
5. 上海有哪些地方可以聽書(評彈)的
摘要 1、鄉音書苑那裡可以
6. 聽書在哪裡下載
喜馬拉雅,這個軟體
7. 明湖居聽書的關於此書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原題為「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作者清末劉鶚,(1857~1909)筆名鴻都百煉生。《老殘游記》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出作者支持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表現手法上頗具特色。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記敘文中縱使記述靜物,有時也要加入動態的敘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聽書》是很典型的例子。
「明湖居聽書」故事緣由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今山東濟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遊玩,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著「說古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麼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了,來聽書吧。」又聽得鋪子里板台上有人說到:「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去的,明兒書應該我去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很詫異。回到店裡向茶房打聽這件事,茶房介紹說: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麼稀奇,自從王家出了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崑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經過二三年工夫,創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的說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上午一點鍾開唱,如上午十點鍾去,便沒有了座位,要聽還要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鍾便去明湖居聽書。可以說,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為白妞說書作了渲染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後,則屬「目睹」了。
《老殘游記》(劉鶚)、《官場現形記》(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曾樸的《孽海花》。並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8. 帶茶字的網名
茶葉蛋
9. 明湖居聽書的主要內容
文章寫的是「我」在大明湖畔聽說書的經歷,表現了琴師、黑妞、尤其是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
10. 很多古典小說的傳播,主要依靠廣大評書藝人的講書,為什麼誰評書是「歷史文化的傾訴者」
評書,一個在現在不常被人提及的一項藝術種類,即使提起也是將它與相聲小品混為一談,但它卻在華夏歷史上長期有煥發著生命力。
《聊齋志異》、《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古代名著,很多精華也是在作者通過「評書」的方式吸取提煉而完成的作品。
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對於「評書」的需求看似逐漸減小,但其實恰恰相反,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聽著看著「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