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聽書
Ⅰ 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宋史怎麼安裝到手機
下載(愛聽360)到手機 ,裡面有全集,而且可以全集下載到手機里。 望採納
Ⅱ 和明朝那些事兒類似的書籍有哪些
1、《那時漢朝》
《那時漢朝》第一部從劉邦出身寫起,到楚漢爭霸結束為止。全景敘述秦朝崩潰及諸侯逐鹿中原的壯闊慘烈的混戰場面。項梁對決章邯,壯志未酬身先死;項羽怒斬宋義,破釜沉舟,在巨鹿上演了一幕壯麗的英雄絕地反擊戰。
劉邦勢如破竹,先入成陽,卻在鴻門宴上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較量。當韓信自漢中暗渡陳倉,打響了楚漢爭霸第一戰,從此劉邦和項羽進行了異常激烈的生死決斗:滎陽,彭城,垓下三場大戰,最後終於以劉邦勝出。
2、《唐史並不如煙》
無論過去多少年代,多少年,透過歷史的塵埃,在不經意間卻會發現,其實唐史並不如煙。拭去歲月的浮塵,英雄豪傑、金戈鐵馬……歷史重新復活!本書主要將隋末(楊廣)至唐末(唐哀帝李祝)的一段歷史,以白話文的形式給讀者展現出來。
作者用幽默的語句把深奧難懂的歷史簡潔而又細致的描繪了出來。把唐史的「煙」驅散,展現出了一個實在的唐朝,給了讀者一個並不難讀懂的唐史。這就是這本書的特點所在。
3、《說晉天下》
兩晉的歷史從來不好寫,但昊天牧雲卻寫了,並且寫得很精彩,他以新歷史的敘事魅力寫活了一個個曾經掌握歷史方向盤的牛人們。
晉朝的創立體現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然而統一隻不過是表面現象,其實質是一個小一統下的大亂世時代。這個時代里也曾有過三分天下的局面,還有史書上最濃墨重彩不可跳脫的那一筆——八王之亂。
4、《隋朝那些花花事兒》
北魏末年,皇室衰微,各地造反勢力洶涌澎湃。地方豪強爾朱榮集團在乎定各地造反勢力中迅速壯大,並培育了以後分裂北魏政權的幾股勢力,賀跋岳弟兄、高歡、獨孤信、宇文泰、李虎、楊忠等風雲人物同台登場。
宣武帝駕崩走人,皇後胡靈荒淫混亂,毒殺親子專權。爾朱榮以清君側為名領軍殺進洛陽,重立傀儡皇帝,實際掌控朝政。歷史翻雲覆雨,在經過精密安排後,傀儡皇帝親手宰殺了一代梟雄爾朱榮,稍稍平靜後的北魏朝廷迎來了最後的毀滅。
5、《唐朝那些事兒》
第一部全面解讀隋唐歷史的通俗讀物,城下路,凄風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頭沙,帶蒹葭,漫漫昔時流水今人家。黃埃赤日長安道,倦客無漿馬無草。隋唐這段歷史,目前著述頗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七分虛三分實的《隋唐演義》。
按好漢排名大概是《隋唐演義》的一大特色:李元霸打敗宇文成都,宇文成都打敗裴元慶,裴元慶又去找後面的人出氣。殺的是昏天黑地,日月無光,雖然結局絕對不會存在懸念,卻也滿足了讀者對於英雄的渴望心情。與演義不同,本文寫的是隋唐正史。
本文的目的也不在於要表達:隋唐歷史到底是什麼。如果僅滿足於這個層次,就跟文言文翻譯沒有兩樣,過於缺乏挑戰性。本文將著重講述隋唐歷史「為什麼」是這樣。以史為鑒,鑒的是「為什麼」,而不是「是什麼」。
Ⅲ "觀"字有幾種發音
觀 【guan】
觀
look at; sight; view; watch;
觀1
(1)
觀
guān
(2)
(形聲。從見,雚(guàn)聲。本義:仔細看)
(3)
同本義[observe;watch]
觀,諦視也。――《說文》
觀,視也。――《廣雅·釋詁一》
觀者如市。――《莊子·人間世》
觀於大海。――《莊子·秋水》
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易·系辭下》
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史記·滑稽列傳》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明·魏學洢《核舟記》
因得觀所謂石鍾山中者。――宋·蘇軾《石鍾山記》
(4)
又如:觀覷(觀看);觀占(觀瞻,觀看);觀玩(觀看賞玩);觀濤(觀賞浪潮);觀成(觀看成果)
(5)
觀察,審察 [observe]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秦策》
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6)
又如:參觀(實地觀察);綜觀(綜合觀察);坐井觀天;觀過知仁(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了解他的為人);觀時(察看時機)
(7)
示範;顯示 [display;show]
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左傳·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觀四國。――《周禮·冬官》
饗賜單於,觀以珍寶。――《漢書·宣帝紀》
(8)
又如:觀治(顯示治績);觀民(顯示於民);觀世(向世人顯示);觀示(示範)
(9)
游覽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觀游(觀賞游覽);觀池(供游觀的池沼);觀山玩水(遊山玩水)
(10)
玩賞;觀賞 [play]
公將如棠觀魚。――《左傳·隱公元年》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11)
又如:觀風(亦作「關風」。觀賞風光;望風);觀樂(觀賞玩樂;欣賞音樂);觀玩(觀賞玩味)
(12)
佛家語 [study]。如:觀心(佛家語。指內觀自己的心性);觀法(佛家語。指探究真理於一心);觀照(佛家語。用智慧來照明真理)
(13)
通「勸」 [advise]。如:觀王(勸說帝王)
(14)
閱讀 [read]
余因得遍觀群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姑俟異目觀。――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觀
(1)
觀
guān
(2)
容飾,外觀 [appearance;looks]。如:觀美(外觀美好)
(3)
景象,情景 [sight;view]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
又如:奇觀(雄偉美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或出奇少見的事情);舊觀(原來的樣子);改觀(改變原來的樣子);壯觀(壯麗的景象);大觀(氣勢宏大的景象)
(5)
對事物的認識,看法 [concept;outlook]。如:世界觀;人生觀;樂觀;悲觀;觀化聽風(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另見guàn
觀測
guāncè
[observation;observe;monitor] 觀察並測量
他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留意觀測日、月以及各行星的運動。――《哥白尼》
觀察
guānchá
(1)
[observe;survey]∶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
我曾細心地觀察我的孩子們
(2)
[examine;inspect]∶考查或調查
在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下顯示出一個周期性結構
觀察力
guānchálì
[eye;visual awareness] 物質上或思想上的觀察能力
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觀察力
觀察哨
guāncháshào
[observation post] 觀察當面敵情的哨兵。為彌補觀察所的不足或根據部隊作戰的需要派出。通常由一至數人擔任
觀察員
guāncháyuán
(1)
[observer]
(2)
為了在飛行中進行觀察與飛機駕駛員伴隨一起飛行的人
(3)
在會議時派往觀察和聽取情況的代表,但不作為正式參加者
(4)
擔負觀察任務的人員。如戰斗中專門擔負觀察任務的戰士
觀點
guāndiǎn
(1)
[viewpoint;standpoint]∶觀察事物時所處的立場或出發點
不可能理解另外一個人的觀點
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果子外面的一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南州六月荔枝丹》
(2)
[opinion]∶從一定的階級利益出發所形成的對事物或問題的看法
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農村調查序言》
觀風
guānfēng
[be on the lookout;serve as a lookout] 替人守望,以便報告
派小王去觀風
觀感
guāngǎn
[impressions] 觀看某事物後的感情體會
卧談觀感
觀光
guānguāng
[visit;go sightseeing] 去參觀名勝
在上海各處觀光了一下
觀光
guānguāng
[sightseeing] 現在稱游覽觀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教、文物、習俗、風光等為觀光
到這里來的所謂香客,很多是游覽觀光的,不全是真正燒香拜佛的香客。――《聽潮》
觀光代表團
觀火
guānhuǒ
[penetrating] 比喻見事明白透徹
予若觀火。――《書·盤庚》
觀看
guānkàn
(1)
[watch;look at]∶做觀眾
觀看球賽
(2)
[view]∶特意地看
觀看遊行
(3)
[gaze]∶觀察;凝視…
孩子從一個安全的地方觀看這一奇觀
觀客
guānkè
[audience] [方]∶觀眾
觀覽
guānlǎn
[look at] 觀看;閱覽
宜於觀覽
觀禮
guānlǐ
[attend a celebration or ceremony] 參觀慶典或典禮
觀摩
guānmó
[inspect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s work;study and emulate;view and fondle] 互相學習,交流經驗
觀摩教學
觀摩演出
觀念
guānniàn
(1)
[idea;concept;sense]
(2)
思想意識
傳統觀念
(3)
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形象
(4)
關於某方面的認識和覺悟
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要在觀念上,把黨外凡是能夠爭取的、能夠和我們合作的人士,當成黨內幹部一樣來看待。――《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前進》
觀賞
guānshǎng
[view and admire;enjoy the sight of] 觀看欣賞
場長還特別拿出一枝中式鋼槍給大家觀賞。――吳伯蕭《獵戶》
觀世音
guānshìyīn
[Avalokitesvara; Guanyin] 佛教的菩薩之一,佛教徒認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難之神。也叫「觀自在」、「觀音大士」。簡稱「觀音」
觀望
guānwàng
(1)
[wait and see;look on]∶置身事外靜觀事態發展
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史記·魏公子列傳》
(2)
[look around]∶張望
四下觀望
觀象台
guānxiàngtái
[observatory] 用以觀測或裝備起來以觀測自然現象(如在天文學、磁學、氣象學、鳥類學中的現象)的建築物或地方
觀音
guānyīn
見「觀世音」
觀瞻
guānzhān
[the appearance of a place and the impressionsit leaves] 具體的景象和景象給人的印象;外觀和對外觀發生的反應
雲車風馬,從衛觀瞻。――《宋史·樂志》
以壯觀瞻
有礙觀瞻
觀戰
guānzhàn
[witness a battle;be a mere spectator in the war] 從旁觀看戰爭、戰斗、體育競賽,自己不參加
觀者如堵
guānzhě-rúdǔ
[spectators formed a solid wall of humanity;be a mere spectator in the war] 極言圍觀者甚多,里三層外三層如牆壁一樣,水泄不通
語猶未終,已騰身在樓上矣。異香流溢,奇去散漫,一郡之內,觀者如堵。――《雲笈七簽》
觀陣
guānzhèn
[witness a battle] 不參與而從旁觀看戰斗、斗毆或游戲等的場面
觀止
guānzhǐ
[to the end] 看到這里就可以休止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明居湖居聽書》
《古文觀止》
觀眾
guānzhòng
[audience;viewer;spectator] 觀看節目或比賽、表演等的人
觀眾席
guānzhòngxí
(1)
[auditorium]∶公用建築(如劇院)中指定供觀眾用的部分;旁聽席。指旁觀者和旁聽者集合的地方
(2)
[spectatory]∶建築中劃作觀眾坐位的部分
觀2
(1)
觀
guàn
(2)
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張示法令的地方。同「闕」 [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觀謂之闕。――《爾雅·釋宮》郭璞注:「孫炎曰:『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
出遊於觀之上。――《禮記·禮運》
是以鳳凰來信,集羽族於觀闕,肉角馴毛宗於外囿。――《後漢書·班固傳·典引》
(3)
又如:觀闕(古代帝王宮門前的兩座樓台);觀魏(即觀闕)
(4)
台榭 [platform]
宮室不觀,舟車不飾。――《左傳·哀公元年》
大王見臣列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5)
又如:觀台(台榭);觀榭(亭台樓榭);觀閣(亭台樓閣)
(6)
鳥名。通「鸛」 [stork]。如:觀雀(鸛和雀);觀諱(鳥名)
(7)
京觀 [temple]。如:築觀(建築京觀)
(8)
道教建築 [Taoist temple]
觀 《釋名》雲:「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9)
又如:白雲觀;觀寺(寺觀);觀宇(道觀佛寺);觀闕(指廟宇)
(10)
古國名 [Guan state]。如:觀國(在今頓丘衛縣)
(11)
通「鸛」。雚雀鳥 [a kind of bird]
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莊子·寓言》
(12)
姓。春秋楚有觀射父
另見guān
觀1
(觀)
guān ㄍㄨㄢˉ
(1)
看,察看:~看。~止(贊嘆所看到的事物極端完美,無以復加)。~風(a.暗中察看動靜,以定行止;b.觀察民間風俗習慣,生活狀態)。~陣。~賞。~察。~感。參~。
(2)
看到的景象或樣子:~瞻(a.事物的外觀、景象及其留給人們的印象;b.注視,瞻望)。大~。奇~。
(3)
對事物的看法、認識:~點。~念。主~。客~。世界~。
鄭碼:XSLR,U:89C2,GBK:B9DB
筆畫數:6,部首:見,筆順編號:542535
look at;sight;view;watch;
瞅;顧;看;瞥;瞧;視;望;瞻;
觀2
(觀)
guàn ㄍㄨㄢˋ
(1)
道教建築
觀 《釋名》雲:「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2)
古代宮門前的雙闕。
(3)
樓台:樓~。台~。
(4)
姓。
鄭碼:XSLR,U:89C2,GBK:B9DB
筆畫數:6,部首:見,筆順編號:542535
Ⅳ 贊美蘇軾的句子~!!急
上下五千年,獨有蘇公賢。詩書詞文畫,全能步天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於四川眉山紗縠行(今三蘇祠內),卒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終年66歲。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聰慧,七歲知書,十歲能文。蘇軾幼時,其父游學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詩書,即「奮厲有當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與弟轍同試禮。國子監直講梅堯臣讀了蘇軾所作《刑賞忠厚之至論》,頓覺「有孟軻之風」,遂將試卷交主考官歐陽修。修見軾卷,「驚喜以為異人」,擬取為第一,又疑其為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疑,才取為第二;接著,禮部復試,又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歐陽修興奮地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並高度褒獎蘇軾「善讀書,善用書」,預言蘇軾文章「必獨步天下」,「三十年後世人更不道著我」。蘇軾兄弟遂同科進士及第。其後又同轍參加秘閣的制科考試,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國以來制策入三等的僅二人),從此,蘇軾、蘇轍文章名揚天下,學者多從講問,皇帝還自詡為子孫得了兩個宰相。他官至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曾任兵部和禮部尚書,先後出任鳳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潁州、登州、揚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災治水、發展生產、抑制豪強、整頓軍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蘇軾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學藝術大師,他在詩、詞、文、書法、繪畫等各個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賦的創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輩作家,高高處於北宋文藝的顛峰。其詩境界開闊,題材廣泛,內容深刻,風格自然奔放,圓美流動。既有現實主義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園》、《荔枝嘆》;又有浪漫主義佳篇,如《游徑山》、《百步洪》,充溢著有磅礴的氣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後雨》寫得清新明凈,華美自然,尤其是後者更成了詠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絕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雲:「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當代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對蘇詩藝術風格的浪漫豪放評價道:「李白以後,古代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蘇軾的詞一洗五代綺麗柔靡之風,啟豪放詞派之先河,高遠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邁奔放的風格。他拓寬了詞的題材,「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世概》),表現了全新的風貌。蘇軾的婉約詞同樣寫得真摯細膩,深沉淳厚,回腸盪氣,一往情深。蘇軾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筆力縱橫,揮灑自如,雄辯滔滔,使他成了繼歐陽修之後北宋古文運動的當然領袖。蘇軾的書法列「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書苑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蘇軾是一位畫家,是中國文人畫運動的發端和中堅人物。其寫意和傳神、常形和常理、詩畫本一律等理論,廣泛地為文人畫派所傳誦,並奉為金科玉律,影響至今。蘇軾的家庭是音樂世家,三蘇都是彈古琴的高手。《歷代琴人傳》引張右袞的《琴經?大雅嗣音》記載說: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蘇。
蘇軾的博學多識還表現在自然科學方面。他對中醫葯學很有研究。流傳至今的重要醫書《蘇沈良方》就是將蘇軾收集的醫葯良方與宋代另一位大科學家沉括收集的良方匯編在一起而成的。他在農業、水利、烹飪、養生等領域有極高的建樹。
像蘇軾這樣在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真可謂「千古第一文人」,他發出的奪目光輝使整個北宋文壇為之燦然。宋神宗皇帝精闢地說:「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宋孝宗皇帝稱蘇軾:「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清代學者王國維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四位詩人是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而其中還沒有任何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的影響能超越蘇軾之上」。我國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詩人陳毅元帥吟道:「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委員長高度評價三蘇父子:「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蘇軾忠誠報國,愛國愛民,政績卓著,是一個深愛人民愛戴的良友。蘇軾曾兩度杭州為官,向朝廷力爭不能廢除西湖,並帶領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還疏浚六井與運河,平抑糧價,賑災濟困,創立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安樂坊。「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於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這段出自《宋史?蘇軾傳》的話,真實地反映了人民對蘇軾的無限感激之情。他主張輕徭薄賦,富民興國,主張嚴於選材,善於任用。他反對王安石激進變法,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受到新舊兩黨夾擊,一生坎坷不平。元豐三年(1079),他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築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晚年遭貶惠州,又從惠州再貶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還,提舉成都玉局觀,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於河南郟縣小峨眉山,追謚「文忠公」。
蘇軾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動。「浙西淮南、京東、河北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紛紛走上蘇堤悼念蘇軾;太學生們也在寺院舉齋誌哀。士大夫們寫了很多祭文弔唁他。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寫道:「道大難容,才高為累。皇天厚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盡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曲洧舊聞》)。祭文一出,傳遍大江南,世間「人無賢愚皆誦之」。
蘇軾一生,在坎坷與困難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他以他全部獨特的政治、思想、文學和藝術生活狀態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範,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著燦爛的人格魅力。以蘇軾為代表的三蘇父子,以其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實踐,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獨特的名人文化體系——三蘇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Ⅳ 觀字是什麼意思
【guan】
觀
look at; sight; view; watch;
觀1
(1)
觀
guān
(2)
(形聲。從見,雚(guàn)聲。本義:仔細看)
(3)
同本義[observe;watch]
觀,諦視也。――《說文》
觀,視也。――《廣雅·釋詁一》
觀者如市。――《莊子·人間世》
觀於大海。――《莊子·秋水》
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易·系辭下》
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史記·滑稽列傳》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明·魏學洢《核舟記》
因得觀所謂石鍾山中者。――宋·蘇軾《石鍾山記》
(4)
又如:觀覷(觀看);觀占(觀瞻,觀看);觀玩(觀看賞玩);觀濤(觀賞浪潮);觀成(觀看成果)
(5)
觀察,審察 [observe]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秦策》
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6)
又如:參觀(實地觀察);綜觀(綜合觀察);坐井觀天;觀過知仁(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了解他的為人);觀時(察看時機)
(7)
示範;顯示 [display;show]
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左傳·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觀四國。――《周禮·冬官》
饗賜單於,觀以珍寶。――《漢書·宣帝紀》
(8)
又如:觀治(顯示治績);觀民(顯示於民);觀世(向世人顯示);觀示(示範)
(9)
游覽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觀游(觀賞游覽);觀池(供游觀的池沼);觀山玩水(遊山玩水)
(10)
玩賞;觀賞 [play]
公將如棠觀魚。――《左傳·隱公元年》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11)
又如:觀風(亦作「關風」。觀賞風光;望風);觀樂(觀賞玩樂;欣賞音樂);觀玩(觀賞玩味)
(12)
佛家語 [study]。如:觀心(佛家語。指內觀自己的心性);觀法(佛家語。指探究真理於一心);觀照(佛家語。用智慧來照明真理)
(13)
通「勸」 [advise]。如:觀王(勸說帝王)
(14)
閱讀 [read]
余因得遍觀群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姑俟異目觀。――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觀
(1)
觀
guān
(2)
容飾,外觀 [appearance;looks]。如:觀美(外觀美好)
(3)
景象,情景 [sight;view]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
又如:奇觀(雄偉美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或出奇少見的事情);舊觀(原來的樣子);改觀(改變原來的樣子);壯觀(壯麗的景象);大觀(氣勢宏大的景象)
(5)
對事物的認識,看法 [concept;outlook]。如:世界觀;人生觀;樂觀;悲觀;觀化聽風(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另見guàn
觀測
guāncè
[observation;observe;monitor] 觀察並測量
他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留意觀測日、月以及各行星的運動。――《哥白尼》
觀察
guānchá
(1)
[observe;survey]∶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
我曾細心地觀察我的孩子們
(2)
[examine;inspect]∶考查或調查
在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下顯示出一個周期性結構
觀察力
guānchálì
[eye;visual awareness] 物質上或思想上的觀察能力
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觀察力
觀察哨
guāncháshào
[observation post] 觀察當面敵情的哨兵。為彌補觀察所的不足或根據部隊作戰的需要派出。通常由一至數人擔任
觀察員
guāncháyuán
(1)
[observer]
(2)
為了在飛行中進行觀察與飛機駕駛員伴隨一起飛行的人
(3)
在會議時派往觀察和聽取情況的代表,但不作為正式參加者
(4)
擔負觀察任務的人員。如戰斗中專門擔負觀察任務的戰士
觀點
guāndiǎn
(1)
[viewpoint;standpoint]∶觀察事物時所處的立場或出發點
不可能理解另外一個人的觀點
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果子外面的一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南州六月荔枝丹》
(2)
[opinion]∶從一定的階級利益出發所形成的對事物或問題的看法
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農村調查序言》
觀風
guānfēng
[be on the lookout;serve as a lookout] 替人守望,以便報告
派小王去觀風
觀感
guāngǎn
[impressions] 觀看某事物後的感情體會
卧談觀感
觀光
guānguāng
[visit;go sightseeing] 去參觀名勝
在上海各處觀光了一下
觀光
guānguāng
[sightseeing] 現在稱游覽觀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教、文物、習俗、風光等為觀光
到這里來的所謂香客,很多是游覽觀光的,不全是真正燒香拜佛的香客。――《聽潮》
觀光代表團
觀火
guānhuǒ
[penetrating] 比喻見事明白透徹
予若觀火。――《書·盤庚》
觀看
guānkàn
(1)
[watch;look at]∶做觀眾
觀看球賽
(2)
[view]∶特意地看
觀看遊行
(3)
[gaze]∶觀察;凝視…
孩子從一個安全的地方觀看這一奇觀
觀客
guānkè
[audience] [方]∶觀眾
觀覽
guānlǎn
[look at] 觀看;閱覽
宜於觀覽
觀禮
guānlǐ
[attend a celebration or ceremony] 參觀慶典或典禮
觀摩
guānmó
[inspect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s work;study and emulate;view and fondle] 互相學習,交流經驗
觀摩教學
觀摩演出
觀念
guānniàn
(1)
[idea;concept;sense]
(2)
思想意識
傳統觀念
(3)
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形象
(4)
關於某方面的認識和覺悟
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要在觀念上,把黨外凡是能夠爭取的、能夠和我們合作的人士,當成黨內幹部一樣來看待。――《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前進》
觀賞
guānshǎng
[view and admire;enjoy the sight of] 觀看欣賞
場長還特別拿出一枝中式鋼槍給大家觀賞。――吳伯蕭《獵戶》
觀世音
guānshìyīn
[Avalokitesvara; Guanyin] 佛教的菩薩之一,佛教徒認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難之神。也叫「觀自在」、「觀音大士」。簡稱「觀音」
觀望
guānwàng
(1)
[wait and see;look on]∶置身事外靜觀事態發展
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史記·魏公子列傳》
(2)
[look around]∶張望
四下觀望
觀象台
guānxiàngtái
[observatory] 用以觀測或裝備起來以觀測自然現象(如在天文學、磁學、氣象學、鳥類學中的現象)的建築物或地方
觀音
guānyīn
見「觀世音」
觀瞻
guānzhān
[the appearance of a place and the impressionsit leaves] 具體的景象和景象給人的印象;外觀和對外觀發生的反應
雲車風馬,從衛觀瞻。――《宋史·樂志》
以壯觀瞻
有礙觀瞻
觀戰
guānzhàn
[witness a battle;be a mere spectator in the war] 從旁觀看戰爭、戰斗、體育競賽,自己不參加
觀者如堵
guānzhě-rúdǔ
[spectators formed a solid wall of humanity;be a mere spectator in the war] 極言圍觀者甚多,里三層外三層如牆壁一樣,水泄不通
語猶未終,已騰身在樓上矣。異香流溢,奇去散漫,一郡之內,觀者如堵。――《雲笈七簽》
觀陣
guānzhèn
[witness a battle] 不參與而從旁觀看戰斗、斗毆或游戲等的場面
觀止
guānzhǐ
[to the end] 看到這里就可以休止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明居湖居聽書》
《古文觀止》
觀眾
guānzhòng
[audience;viewer;spectator] 觀看節目或比賽、表演等的人
觀眾席
guānzhòngxí
(1)
[auditorium]∶公用建築(如劇院)中指定供觀眾用的部分;旁聽席。指旁觀者和旁聽者集合的地方
(2)
[spectatory]∶建築中劃作觀眾坐位的部分
觀2
(1)
觀
guàn
(2)
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張示法令的地方。同「闕」 [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觀謂之闕。――《爾雅·釋宮》郭璞注:「孫炎曰:『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
出遊於觀之上。――《禮記·禮運》
是以鳳凰來信,集羽族於觀闕,肉角馴毛宗於外囿。――《後漢書·班固傳·典引》
(3)
又如:觀闕(古代帝王宮門前的兩座樓台);觀魏(即觀闕)
(4)
台榭 [platform]
宮室不觀,舟車不飾。――《左傳·哀公元年》
大王見臣列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5)
又如:觀台(台榭);觀榭(亭台樓榭);觀閣(亭台樓閣)
(6)
鳥名。通「鸛」 [stork]。如:觀雀(鸛和雀);觀諱(鳥名)
(7)
京觀 [temple]。如:築觀(建築京觀)
(8)
道教建築 [Taoist temple]
觀 《釋名》雲:「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9)
又如:白雲觀;觀寺(寺觀);觀宇(道觀佛寺);觀闕(指廟宇)
(10)
古國名 [Guan state]。如:觀國(在今頓丘衛縣)
(11)
通「鸛」。雚雀鳥 [a kind of bird]
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莊子·寓言》
(12)
姓。春秋楚有觀射父
另見guān
觀1
(觀)
guān ㄍㄨㄢˉ
(1)
看,察看:~看。~止(贊嘆所看到的事物極端完美,無以復加)。~風(a.暗中察看動靜,以定行止;b.觀察民間風俗習慣,生活狀態)。~陣。~賞。~察。~感。參~。
(2)
看到的景象或樣子:~瞻(a.事物的外觀、景象及其留給人們的印象;b.注視,瞻望)。大~。奇~。
(3)
對事物的看法、認識:~點。~念。主~。客~。世界~。
鄭碼:XSLR,U:89C2,GBK:B9DB
筆畫數:6,部首:見,筆順編號:542535
look at;sight;view;watch;
瞅;顧;看;瞥;瞧;視;望;瞻;
觀2
(觀)
guàn ㄍㄨㄢˋ
(1)
道教建築
觀 《釋名》雲:「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2)
古代宮門前的雙闕。
(3)
樓台:樓~。台~。
(4)
姓。
鄭碼:XSLR,U:89C2,GBK:B9DB
筆畫數:6,部首:見,筆順編號:54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