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陽上學記聽書
㈠ 沐陽上學記的讀後感200字怎麼寫
讀後感沐陽上學記
.讀書本身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遊,在別人看來,遊山玩水跑了一天,什麼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准來衡量的.對這段話我是舉雙手贊成的.但現實大過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們的家長和我們自己都是實用主義者,衡量一件事的意義是經濟先行的.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古代到還不至於如此實用主義.於是我們這個時代不會出什麼大家,最多是大匠.幾乎什麼事都要同經濟扯上關系的社會我覺得很是恐怖,這意味著我們要失去許多不能用金錢衡量的美好的東西了.小朋友從小背唐詩不是為了陶冶情操,而是為了在眾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記憶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鑽研奧數,學鋼琴,美術是為了在升學時有分可加,這些事說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卻是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對數學語文和音樂美術會有感情嗎,會覺得心所嚮往嗎,就象郎朗在自傳中說練琴到要自殺,從此看他彈鋼琴我就覺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時候有練琴練到要自殺嗎?所以這個時代只能是娛樂精神,只能是無聊加空虛了.何先生所嚮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輩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著先生的記憶嚮往一下.據自己這些年的讀書體會,個人回憶的歷史往往比那些寫在正史中的定論更為可信.何先生的回憶又再次證實了這個觀點.這里還要插幾句同這本書無關的話,今年大片雲集,我立馬暈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遠看,不可近觀.特別是號稱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娛樂的到也不錯,至少實在.最怕的當然是認為自己可代表一種文化的.
㈡ 沐陽上學記的讀後感200字怎麼寫
沐陽上學記的讀後感200字
我的媽媽給我推薦過許多的好書,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我看得書不多,也沒有給媽媽推薦過多少書,這本《沐陽上學記》算是一本。
我是從學校的購書單上買來的這本書,因為我被這本書的封面所吸引,所以就先看這本書。翻開封面,先是對沐陽的介紹,是金波老先生寫的,裡面的沐陽會寫小童詩,是個數學小神童,不過,書中的沐陽卻是一個愛跟媽媽鬥嘴的小男生,看不慣他媽媽反對他,看不慣他們班上的女生欺負他,可是非常有想法的呢!
書中描寫較多的就是沐陽在校所發生的趣事,他們班有小男生,也有小女生,沐陽在他們班可是「弱勢群體」,經常被女生們欺負,這情景,到讓我想到了我們班,我們班的女生可都不是「淑女」,強勢的很,也是女生欺負男生,真是有趣,情景再現啊!
書中的沐陽可是因為如此異常討厭女生,經常想躲開女生,不過,有時他們也會組織起來反抗,比如:放點小蟲子在女生鉛筆盒裡嚇唬女生。迎接他們的自然是新一輪的報復。而我們班男女同學相處不算很好,但也融洽,女生作弄男生、男生作弄女生,女生欺負男生、男生反擊。就這樣互相玩來玩去,才有了無間的友情!
《沐陽上學記》即有意思,又令人遐想萬千,正是因為這樣,我才這么喜愛它,將它推薦給媽媽,不是嗎?
㈢ 讀後感沐陽上學記最後一段怎麼寫
何兆武的《上學記》最大的特點是這本書不是他「寫」的,而是由他口述,由一個清華畢業的研究生文靖記錄整理的。這是我第一次看這種形式的書,怪自己讀書少見識少,開始讀的時候還以為何先生已經過世了呢。這種寫法最大的好處就是讀起來很輕松,讀的時候感覺就像一個老人在充滿陽光的書房裡向你娓娓道來他生命早期的故事,很平易近人。
除了這本書的寫作形式以外,何先生的《上學記》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主要有:
1. 何兆武先生在這本書里展現的人生觀。
我不避諱抬舉自己的嫌疑,但是何先生的人生觀確實和我的很像。比如,在政治方面,何先生對國共兩黨的評價,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對「運動」性質的區分,對政治的看法等等,都和我自己的看法相近;對人的看法方面,不以二元劃分標准論人,不認為好人什麼都好,也不認為壞人一無是處。人生沒有絕對,事物沒有絕對,2 個小時的路走了7天不一定沒有價值,軍閥政府也有利於個人自由的一面。
2. 盡管也會批評一些人和事,但何先生基本上沒有抬舉自己的意思。
按說這是應該的,但是在我看過的為數不多的回憶錄里,何先生這本書幾乎是唯一不抬舉自己的。有的人寫回憶錄通過貶低周圍的人和事來顯得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多有理多正義,像章詒和的書;有人不怎麼貶低別人,但總在抬舉自己,像楊絳;也有人不抬舉自己,只貶低別人,像張戎。從這方面來看,作為一本回憶錄來說,何先生這本書很難得了。《上學記》講給讀者的是作者眼裡當年的人和事,像個本分的講故事的人,幾乎沒有褒揚自己的意思。
3. 何先生對名利的淡薄。
何先生八十歲的時候,清華要給他辦個祝壽禮。其實這種活動在學術圈並不少見,我也參加過(當然是作為觀眾)。一般是老頭坐在大會主席台中央,一本正經地接受各色人等的當面稱頌,一點也不臉紅脖子熱。說實話,這種活動總讓我聯想到西方的葬禮。有時候我也出於好心想替這些老學人找出這么做的正當點的理由——他們可能並不是出於自願,無奈膝下徒子徒孫太多,眾人抬轎把他抬上去,對徒子徒孫自己以後有好處…… 不管怎樣,通過這類活動,一些人在我眼裡本來挺高大的形象就此矮了許多。然而何先生不同。推辭不過清華,壽禮當天何先生鎖上家門一個人扎到圖書館里過了一天。這手法很好地照應了何先生在書里提了不止一次的「把名字寫在水面上」的人生態度。當然,這個壽禮的段子不是何先生自己講的。
4. 一些我從前不知道的小事情。
本來嘛,看回憶錄性質的書主要出於對過去不了解的事情的好奇。《上學記》除了從特別的視角講一些歷史事件、風流人物以外,還有一些小事給我留下挺深的印象。比如,戰時大城市的地鐵可以供市民躲避空襲,這是之前我從沒想到過的,看了何先生的書以後才想到為什麼國家同意一些大城市不惜血本修地鐵,看來也有戰略方面的考慮。還有,第一次知道中國傳統文人的形象是拉里邋遢不修邊幅的,真不理解這些人。學問大跟不注意形象有什麼關系呢?
除了這些印象深刻的地方,我還有一些感想。
首先,何先生興趣廣博,這我欣賞,但是正是由於何先生在就學階段涉獵太廣,以致缺乏堅持,加上其他因素影響,竟沒拿到碩士學位。這可以很明顯地從何先生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不斷轉系裡看出來。先是建築系,後來轉到歷史系,又轉到中文,再轉到外文,最後研究生肄業。何先生認為讀書要憑興趣讀,這一點跟林語堂差不多,何先生的理由是人生只不過是「把名字寫在水面上」,讀書不是為了追求名利這些虛無的東西,讀書是應該追求「peace of mind」。就「讀書」而言,我贊同何先生的看法,然而我認為,讀書除了「修身」以外,還應該「平天下」。個人的「peace of mind」在讀書過程中是必要的,然而不應該是唯一的。作為有志於學的人來說,還應該通過自己的知識為社會謀福利。換句話說,讀書之用,不應只是有用於個人心靈,還應有用於社會福祉。不然,只能算個「讀書人」,不能算是「知識分子」。
其次,西南聯大的教學情況,何先生也有批評,但他總的態度基本還是肯定,而我的看法則有所不同。據何先生講,很多教授上課無講義,高興講什麼就講什麼,講世界史的人一個學期連古埃及都沒講完,甚至有的教授高興就來上課,不高興就不來。在我看來,這是對學生的極度不負責任,也是極度的不「專業」。學生把學費交給你,你就應該盡心盡力授好課,「分內之事」一定要做好。況且,學問與教學水平並不一定是正相關,你學問又大又盡心盡力地教尚且不一定能教好,何況不認真地教呢?教授脾氣耍在講台上怕是耍錯了地方了。
再次,對於西南聯大的學生之所以傑出人才多,我的認識又進了一步。第一,在選材上,選了一批會讀書的人,至少是智商上面沒問題的人;第二,學生們大都背井離鄉沒錢也沒玩的地方,這就有一個一心向學的氛圍,促人進步;第三,教師裡面大師多,即使教學上不行,也肯定能開拓學生眼界,這對學生成長極為重要;第四,也是我看來極重要的一點,跟今天相比,西南聯大各個系學生規模都不大,大都是小班上課,老師與學生有很多深入交流的機會,這對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激發是很有利的。
最後,作為一本老老實實的回憶錄,能夠在中國這種「有特色的」社會裡面公開出版發行,不僅為關心中國的人們描繪了多幅有關過去的人和事的真實影像,也讓我們這些對社會未來走向持有積極信心的人們更添一份樂觀的理由。
㈣ 《沐陽上學記》讀後感
讀後感沐陽上學記
.讀書本身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遊,在別人看來,遊山玩水跑了一天,什麼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准來衡量的.對這段話我是舉雙手贊成的.但現實大過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們的家長和我們自己都是實用主義者,衡量一件事的意義是經濟先行的.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古代到還不至於如此實用主義.於是我們這個時代不會出什麼大家,最多是大匠.幾乎什麼事都要同經濟扯上關系的社會我覺得很是恐怖,這意味著我們要失去許多不能用金錢衡量的美好的東西了.小朋友從小背唐詩不是為了陶冶情操,而是為了在眾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記憶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鑽研奧數,學鋼琴,美術是為了在升學時有分可加,這些事說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卻是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對數學語文和音樂美術會有感情嗎,會覺得心所嚮往嗎,就象郎朗在自傳中說練琴到要自殺,從此看他彈鋼琴我就覺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時候有練琴練到要自殺嗎?所以這個時代只能是娛樂精神,只能是無聊加空虛了.何先生所嚮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輩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著先生的記憶嚮往一下.據自己這些年的讀書體會,個人回憶的歷史往往比那些寫在正史中的定論更為可信.何先生的回憶又再次證實了這個觀點.這里還要插幾句同這本書無關的話,今年大片雲集,我立馬暈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遠看,不可近觀.特別是號稱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娛樂的到也不錯,至少實在.最怕的當然是認為自己可代表一種文化的.
㈤ 沐陽上學記讀後感
算起來,我已經寫了七年的《沐陽上學記》。
那時候兒子剛剛上一年級。每天上學我們總是匆匆忙忙,母子二人剛剛進行過起床後的惡戰,腳步倉促又拖泥帶水地小跑過浦北路和虹漕路,最後站在桂林西街14弄門口。沐陽往肩上聳一聳書包,小聲說:「媽媽再見!」他搖搖手,我也搖搖手。
望著他小小的、淹沒在人群中的背影,我常常湧起自責:我剛剛真不該大吼大叫,我這個媽是怎麼當的?不是說好了要有耐心要沉住氣,要「牽著蝸牛去散步」嗎?同時我又開始胡思亂想:昨晚幫他做了好些抄寫生詞作業,老師肯定會發現的,會不會挨批評啊?……
放學的時候,是我們倆都喜歡的。我和沐陽在菜場口的炸魚、咸鴨蛋、竹編掃把和玩具攤間流連,聽他斷斷續續講學校的趣事,催促他趕快喝完剩下的半瓶酸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講女生和男生的戰爭,氣憤的鼻孔幾乎變成了兩個大洞,牙齒咯咯直響。我忍住笑,也忍住心裡的嘆息。回家後,我在電腦里隨手寫下「沐陽上學記」——我自己也沒有想到,《兒童時代》這個專欄能一直寫到現在,伴隨和覆蓋兒子的整個小學時代。
二
老實說,《沐陽上學記》的意義首先是私人化的。
能如此親近地觀察一個男孩的生命成長,對每個媽媽都是幸運。兒子天馬行空的思想和毛茸茸的語言(寫兒童詩的春兒管它叫「神仙話」),每一刻都讓我驚奇。也正因此,作為一個母親,我一直在思考和糾結,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錦上添花?
《沐陽上學記》包含了童詩、故事和日記體,它來自孩子也來自大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更像是兒童日常生活的多聲部大合唱。與其說是我刻意地混搭,還不如說這就是孩子本來的生命質地,混沌與天真的自然狀態。
憑直覺把握世界,天馬行空的他們,對於口語中的諧音、疊字、多義以及押韻,從來就可以無師自通,津津有味。「兒童詩歌」本來就該成為孩子們最親近的朋友——是他們詞語的沙灘城堡和百搭積木,是他們隨意想像和搭建的快樂秀場,也是他們情緒的宣洩和狂歡……而我呢,只是跟隨罷了。跟隨他們得意揚揚的靈感,跟隨他們隨心所欲的舌頭和嘴巴——正如你聽見的,那些清脆明澈的聲音,彷彿星星,天空到處都是它們的爪子和蹄印!
三
沐陽每天講著他在學校的故事,個個都有趣。我漁翁得利,趕緊記下那些素材和故事雛形,打算偷懶地依葫蘆畫瓢。它是比較標準的「非虛構」了——當然,除了兒子的名字,其他的人名都是化名。
隨著創作的深入,漸漸地,我真正體會到第一人稱寫作兒童小說的挑戰。甚至我一度覺得,只有用第一人稱寫作,才能檢驗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水平高下——當然,這是偏頗的。對於一個真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人稱」並不是障礙,他永遠能自如地進入一種神秘的通道,和童年秘密會合,並彼此照亮。
好在生活永遠大於傳奇。在和兒子的每天交流中,我被他充滿生趣的數字和宇宙的奧秘故事迷住了。我很貪婪地望著他描述的好玩的「大色塊」,常常無法動筆。我多麼希望我一下子就進入神秘的通道,和故事裡的沐陽合二為一!
我被他的講述帶動,激動得頭昏眼花,覺得哪裡都在興致勃勃地冒著熱氣,好像取之不竭。我開始領悟繪畫大師畢加索所說的:「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這或許不僅僅是謙遜之辭,也是大師晚年的肺腑之言。
四
「老媽日記」其實是個人的隨手札記。是一個母親和孩子一同跌跌撞撞成長的心靈獨白,也是無數疊加的困惑、憂慮和歡欣的凌亂腳印。
還記得前年沐陽小學升初中的時候,我只要聽見「小升初」這三個字,心臟就撲通撲通亂跳。帖子滿天飛,到底上民辦(中學)還是公辦(中學)?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到底哪個有道理?境內班還是雙語班?「培優班」、「理科班」、「平行班」都是什麼鬼?……每個人都在問問問,我該去哪一個小升初媽媽平台潛水?我怎麼能打入「敵人」內部收集一手最新信息?我如何才能被推薦、托關系、求到老天保佑呢?……
我們都是凡人媽媽。
我們都不夠智慧,不夠淡定,不夠完美。
可是我們為什麼頭腦不夠冷靜,情緒不夠舒緩,面容不夠溫柔?
然而我們為什麼每每和成長中的熊孩子針鋒相對,兩敗俱傷,又和好如初?
……所有這些,我希望都能在「老媽日記」里流露和敞開。我想讓我的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總是和缺憾相連,而缺憾永遠和愛在一起。
五
沐陽小學畢業的夏天,我們母子對坐。
我將剛剛整理好的一共52本《兒童時代》交到沐陽手裡,我說:「兒子,祝賀你小學畢業!看,『沐陽的兒童時代』!」
沐陽站起來,望著我。他的個頭就快趕上我了。眉宇間稚氣未脫。他走過來,我們並沒有擁抱,而是伸出手,像兩個真正平等的成年人那樣,自信微笑,舉起手臂重重擊掌!
那一刻,我感到兒子手心的微熱和少年的力量。
六
感謝浙江文藝出版社的鄭重社長,感謝曉樂副總編輯,感謝所有責編、美編,謝謝你們的付出和辛苦,謝謝你們對我這個「修改狂人」的體諒。你們的包容,對於一個寫作者多麼重要。
感謝天才的班馬老師那傑出奇崛的靈感,感謝他以「兒童新話本」為《沐陽上學記》命名。感謝沐陽最愛最愛的金波爺爺,謝謝我的好姐妹阿湯、蘆蘆、春兒、兔子,謝謝沐陽一直崇拜的星河,感謝老朋友張旻,謝謝你們為沐陽記錄下珍貴的成長花絮。
感謝導師梅子涵將我引入兒童文學大門。感謝好朋友陳蘇、嬰音姐的《兒童時代》《家庭教育》陪伴沐陽度過最美好的童年時光。感謝九十四歲高齡的任溶溶先生一直的鼓勵和鞭策,他是中國兒童文學真正的泰山北斗。
深深感謝家人。我年邁的父母與妹妹一家,他們一生善良克己,我的文字里處處是他們溫暖的痕跡。謝謝親愛的沐陽,謝謝落入凡間的你選擇我當媽媽。也謝謝沐陽爸爸,在這個春天的紀念日,我想說我不是一匹野馬,你也沒有草原,我們只有歲月、家和可愛的兒子——你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6年4月18日於美國得克薩斯泰勒小鎮
【蕭萍簡介】
博士,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兒童藝術創意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
作品主要有校園小說「開心卜卜系列」(6卷本)、長篇小說《春天的浮雕》、長篇童話《流年一寸》、詩集《狂歡節,女王一歲了》、散文集《請允許我憂傷地想念》、兒童劇《螞蟻恰恰》等。翻譯「兒童情緒管理繪本」(16本)、《誰怕大壞書?》等三十多種繪本。曾獲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大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第十六屆、第二十三屆與第二十五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等。作品入選德國慕尼黑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國際書目及課內外各種兒童文學閱讀選本。
【內容簡介】
《沐陽上學記》(4冊)是一部非虛構母子日常對話的心靈實錄,是兒童文學作家蕭萍創作的一部富有創新性的「兒童新話本」。作者通過刻意的混搭,多角度記錄了孩子的成長,展現了孩子本來的生命質地,混沌與天真的自然狀態。作品包含了「童詩現場」、「沐陽講述」和「老媽日記」三個版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像兒童日常生活的多聲部大合唱。
《沐陽上學記》真實記錄了小暖男李沐陽的小學生活,從報名上小學寫起,直寫到小學畢業,選擇自己的未來。不論對父母還是對子女來說,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會發生新的故事,也會遇到新的問題,所有的家庭都如此。而這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在蕭萍筆下,卻變得如天空中閃爍的星星一般,熠熠發光,生動起來。因此,當小讀者或者家長,閱讀到這些記錄時,自然會產生共鳴,也不由會從另一個視角來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
㈥ 沐陽上學記第一章怎麼過年你原來是什麼在哪裡過我們的過年風俗是什麼上海的年
我們一起過年的時候,這就是上海當地的風俗,所以在沭陽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當地就能夠第一年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