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喜馬拉雅的逍遙派
㈠ 神漫畫中獨步逍遙的第296章相當於喜馬拉雅聽書中獨步逍遙的第幾章
㈡ 《逍遙派》,這本小說好看嗎
作為目前武俠小說這本書的設定很好。
這本書的體系深得人心,特別是前半部分(大宋)比較合我口味也比較精彩,後半部分感覺作者就有些遇到問題,構思得倒是很宏偉的一片場景,被作者有限的文筆和刻意的湊字數給搞得處境尷尬,反正比不上前面,如果可以精簡一些就好了……
㈢ 大可和呆小玖的有聲小說總裁夫人很逍遙在喜馬拉雅為什麼下架了什麼原因
玖的有聲小說總裁夫人很逍遙在我也好奇,還沒聽完呢
㈣ 有聲小說逍遙派裡面的蕭音叫什麼
碧海潮生曲
㈤ 求幾本小說,主角一定要囂張,無恥,不要臉的那種。YY少一點,搞笑必須多。 穿越、都市、修真、都可以、
《修真聊天群》:男主日常作死也日常死,宋·不懟大佬不舒服斯基·書航,想成為劍客,最後成為了刀客,最後凝聚出來的刀意變成了鎧意。魅力無雙白前輩,銅卦仙師算卦超級准,前提是把卦象反著看,易容術天下無雙?三浪「只要做不死就往死里作」羽柔子「大家都是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葯師,沉迷煉葯無法自拔。靈蝶尊者寵女狂魔。蘇氏阿七寵妹狂魔。蘇氏阿十六自帶被壁咚屬性。各個頂尖大佬被宋書航懟到心梗。黃山真君(媽媽)(群主)日常配備速效救心丸。嘴炮居士群里的小透明。馬路殺手東方六。沉迷黃山大傻之歌的豆豆和東方靜雪。玄女門雲雀子只要能作死,就往死里作,不死一次不開心。北河散人聖鬥士。
㈥ 求看過《雪中悍刀行》給個小說內容的大概介紹
這本書有點深,我就簡單概括一下主角的主線事跡😅
北涼世子徐鳳年,因拒與公主趙鳳雅結婚,而被強制外出遊歷三年。這是主角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三年。於路上遇見許許多多的人和事。
後返回北涼,為因白衣冤案事件而去世的母親報仇,上武當山習武。武當山老掌教王重樓將己身修的的大黃庭送與世子,不久去世。
遂即下山白馬出涼州,協鳳字營二次游歷,於路習得李淳罡的兩袖青蛇。在由曹官子帶走姜似復國西楚後返回北涼。
隨後又孤身赴北莽,白頭回北涼。
赴西域截殺太子,隨後赴京。
回北涼後清洗凌州官場以及幽州官場。
大戰王仙芝,成為天下第一,收徒三個。
北莽南下在即,北涼大閱兵,世襲北涼王。
涼蟒大戰爆發,與拓跋菩薩西域轉戰千里,虎頭城失守,葫蘆口扭轉戰局,築起十幾座京觀,北涼一戰首勝。
再入京城,宗師齊聚,毀欽天監。
北莽內亂。
我只是大概概括了一下(其實也只概括了十分之一😅),希望樓主能去看一下,這么好的書,不多見了。
㈦ 嫦娥奔月的故事完整內容!
人類文明才開始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地表溫度讓人受不了,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一個名叫羿的英雄,他用箭頭弓一口氣射擊九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看起來很怕,它很快就認罪並請求憐憫。然後羿息怒了,並命令太陽升起並及時落下,這樣人們就會使人民受益。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非常飄零,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歡她。
一個老道人十分欽佩羿的其神聖的力量和才能,送他一包長生不老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羿捨不得心愛的妻子和鄉親,不希望天,就把長生不老葯交給其中收藏起來。
羿有個徒弟叫蓬蒙,是個小人,幻想著長生不老,好自己升天成仙。
這一年的8月15,羿帶徒弟們出門打獵去了。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獵的蓬蒙闖進嫦娥的房間,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長生葯。
嫦娥沒有辦法,很快把葯全部吞下肚裡。馬上,她便身輕如燕,飄出窗口,直上雲霄。由於嫦娥愛自己的丈夫,最後她就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下來。
收到消息,羿心如刀絞,拚命朝月亮追。可是,他近月亮也近,他退月亮也退,永遠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看著月亮發呆。此時月亮也格外亮,像妻子在看著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嫦娥走出月宮,望向地球,想丈夫和鄉親們。她美麗的臉龐,讓月亮也變得格外圓格外亮。
(7)聽書喜馬拉雅的逍遙派擴展閱讀:
在東漢之前,沒有文件說指嫦娥與羿是夫妻關系,《歸藏》對照卦象解釋可能是夫妻。直到高誘註解《淮南子》才指明嫦娥是後羿之妻。
隨著民間深化中,將嫦娥與道教神話的月神太陰星君聯合起來,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早期戰國古籍里記載的嫦娥本名是「恆娥」,直到漢代因避諱才被改成嫦娥。
羿和鄉親們都在月光下祭月,寄託對嫦娥的思念。從此年年如此。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回應。
㈧ 十部必看經典修仙小說
作為一個撲街的作者,小編覺得自己很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小編寫過不少的修仙的書,但是都太監掉了。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也做了很多准備的,今天小編把自己的經驗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大佬也可以在評論區補充一下。
一,寫修仙小說第一步,要確定好等級劃分
修仙小說不是說寫就寫的,我們要提前有一個名詞的儲備,比如說一些偏向與修仙風格的人名和地名。比如人名來說,葉凡,林逸等等就很常見,還有地名,比如蓬萊島,五仙山,渡劫峰等等,還有一些功法的名字和一些法寶,我們都要提前准備好,不然到寫的時候,沒法把劇情推進下去。
以上就是小編給修仙小說萌新作者的建議,希望對大家有用,祝大家一本成神!
㈨ 仙帝歸來在都市逍遙陽哥的小說名叫什麼在喜馬拉雅有聽,在百度怎麼搜不到
小說全星小說
㈩ 初中務必要記的歷史知識(100分!)
我只有中國近現代史下半部分的總結了
1國共十年對峙:
一、 工農武裝割據
1 武裝起義 (1)八七會議――糾左、總方針、秋收起義
(2)起義:
A南昌起義:特點-沿用國民黨旗幟
功績-中共第一隻部隊
B秋收起義:特點-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
湘贛邊-修水、銅鼓、安源-長沙-
文家市決策-三灣改編-井岡山
C廣州起義:特點:建立蘇維埃政權
損失:張太雷犧牲
(3)意義:A中國尚未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B開創新局面
C揭開轉入農村序幕
2 井岡星火 (1)井岡山根據地:A三大斗爭:
a游擊政策
b土地革命
c工農政權
§第一塊農村根據地
B井岡山會師:
a工農革命軍
b南昌起義部分部隊
c湘南農民武裝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毛三篇文章――理論上說明工農武裝割據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 「結合」典範
3 星火燎原 (1)十多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中央――最大、最鞏固、朱毛
左右江根據地――鄧小平
(2)紅軍發展到十多萬人
4「圍剿」與反「圍剿」:(1)時間:1930年底~1931年秋
(2)軍事方針: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
(2) 認識:毛軍事思想重要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的重大發展。
5鞏固政權 (1)政權: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A性質:工農民主政權
B影響:形成兩權並立
(2)土地革命:
A必要性:土地問題是國民革命的關鍵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義務
C路線:對各階級政策: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
核心: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D認識:實質:變革生產關系
最大作用:調動一切反封建因素
(3)經濟:A把農業放在首位
B興辦軍需、民用工業
§是新民主主義經濟
§為新中國建立後的經濟建設提供經驗
二、中日矛盾激化
1 日本侵華:
(1)原因:A獨霸中國-根因
B實行「大陸政策」和「東方會議」
C擺脫經濟危機-直接原因
D客觀條件:a英法美――經濟調整和綏靖政策
b德意――歐、非擴張
c蔣介石――全力打內戰
(2)侵華:A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亡——偽滿建立
B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暫駐上海特權
C華北事變:a《何梅協定》
B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第二個偽滿
(3)影響:中日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2 蔣介石:
(1) 對外:A政策: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
B活動:a下令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入關內
b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c簽訂《何梅協定》
(2) 對內:A政策:反共反人民
B活動:a「圍剿」紅軍:第四、五次「圍剿」
對長征紅軍進行尾追堵截
逼張楊「剿共」
b鎮壓抗日民主運動:鎮壓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鎮壓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c鎮壓學生運動—— 一二•九運動
PS:錯誤根源:將國內階級矛盾(意識形態矛盾)置於民族矛盾之上
3 國民黨愛國官兵:
(1) 分化原因:A民族矛盾激化
B蔣反動政策
C抗日民主運動影響
(2) 分化:A馮玉祥與吉鴻昌合作成立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多倫大捷
B蔡廷鍇、李濟深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抗日停戰協定》
C張學良、楊虎城西安事變-聯共抗日(高潮)
4 民主人士:
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宋慶齡任主席,李濟深任副主席
5 中共:
(1) 反蔣抗日:A「九•一八」,發表宣言——反對日本侵佔東三省
B建立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主力
C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D進行了第四、五次反圍剿
E長征——戰略大轉移——陝北
(2) 逼蔣抗日:A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
a 《八一宣言》
b 瓦窯堡會議
c 毛澤東報告
B領導「一二•九」運動——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C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初步形成
§抓主要矛盾,實事求是,中共宗旨和性質決定
三 1931年至1937年中國歷史發展基本特徵:
1 日本由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2 在對日本侵華問題上,美英由縱容到遏制
3 中國革命重心因國民黨軍事圍剿和紅軍長征,由贛南閩西轉移到陝北
4 中共逐漸走向成熟,已能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
5 中共對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政策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
6 愛國志士和國民黨愛國將領反對蔣妥協投降政策,積極開展抗日活動
7 蔣介石從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內再到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全面抗戰
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 原因:(1)根因:中日矛盾尖銳化
(2)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3)日本侵華日益威脅蔣介石國民政府統治
(3) 日本侵華活動日益加深與英美矛盾
2 過程:(1)初步形成:A 九•一八、一•二九、華北事變
B 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3) 正式形成:A 七七事變: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號召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
蔣介石廬山談話-准備抗戰
B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宣言
C紅軍改編:西北主力-八路軍
南方八省游擊隊-新四軍
D標志:國民政府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7.9
3 特點:國共兩黨黨外合作
(1) 形成了兩個戰場和兩條抗戰路線
(2) 兩黨有各自的政權、軍隊、地盤
(3) 中共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路線:
A洛川會議召開——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
B人民軍隊深入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
C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
D針對國民黨反共高潮進行堅決回擊
E加強根據地建設
F朱、毛命令人民軍隊大舉反擊
4矛盾斗爭:
(1) 根源:國共兩黨階級屬性不同
(2) 反映:A兩個政權、軍隊、戰場、抗日路線
B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反共方針
C蔣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定點:皖南事變
D中共提出「三堅持三反對」口號
5最大成果:抗戰勝利
6最終破裂:原因:根:蔣介石堅持一黨專政,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立場,反共反人民政策
合作目的已經達到,合作基礎不復存在
標志:1947年春,蔣關閉和談之門
二 兩個戰場:
1 兩種抗戰路線:
(1) 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初期,面對日軍大舉進攻,組織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四大會戰,積極抗日。但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不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主張由軍隊和政府抗日。這種片面抗戰路線導致戰場喪師失地,大半個中國陷落
(2) 共產黨側面戰場:採取堅持抗戰,拒絕投降政策,洛川會議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深日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和開展游擊戰爭,形勢蓬勃發展。
(3) 本質區別:是否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抗戰
(4) 造成區別地根源:兩黨階級利益不同
2 兩個戰場關系:
(1) 國共兩黨共赴國難,驅除日寇。
(2) 在戰略防禦階段,沒有正面戰場積極地抗戰,就沒有敵後抗日戰場的迅速發展;沒有敵後抗日戰場的迅速發展,就沒有相持階段的到來。
(3) 在相持階段,如果沒有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就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戰略反攻階段野不可能迅速到來。
(4)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都為民族革命戰爭勝利作出貢獻
三 日本調整侵華方針:
1 原因:(1)相持階段到來
(3) 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計劃破產
2 調整:
(1)對國:A政治誘降為主
B軍事進攻為輔
(2) 對共:A集中兵力軍事進攻
B 敵後根據地大掃盪
(4) 淪陷區:經濟掠奪、殖民統治
3 實質:日本滅亡中國的基本方針不變,執行方法在不同情況下是不同的
4 影響:
(1)對國:A親日派汪精衛集團——南京偽「國民政府」
B親英美派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2)對共:處境更加艱難:日、偽、蔣三方——加強根據地建設 (3)日帝:A對國——棗宜、豫湘桂戰役
B對共——「大掃盪」和「三光政策」
四 日軍侵華線索
1 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實施滅亡中國的既定方針
2 相繼攻佔平津、上海、太原、南京、徐州、廣州、武漢
3 調整侵華方針:重蔣——輕蔣
輕共——重共
滅亡中國
4 經濟掠奪和殖民統治
5 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大掃盪」和「三光政策」
6豫湘桂戰役和大陸交通線戰役
五 中共情況:
1 防禦階段:
(1) 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2) 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人民戰爭路線
(3) 深入敵後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
(4) 平型關大捷是首次勝利
(5) 《論持久戰》
2 相持階段:
(1) 抗戰:
A領導淪陷區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B百團大戰
C反「掃盪」斗爭:基本的游擊戰,不放鬆有利條件的運動戰
(2) 維護統一戰線
A「三堅持三反對」口號
B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C對皖南事變:重建新四軍,,堅持抗戰,揭露蔣陰謀
(3) 建設根據地:
A政權:「三三制」原則抗日民主政權
B經濟:農民交租交息,地主減租減息
大生產運動
C思想:延安整風——肅左反右
內容:反主觀主義~即經驗主義、教條主義
(4) 七大:
A背景:抗戰勝利前夕
B內容:毛——《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國家
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全黨空前團結§最重要
C意義:為爭取「兩個勝利」准備條件。
3反攻階段
4 綜上:中共政策調整:
(1) 政權:蘇維埃政府~抗日民主政權
(2) 土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雙減雙交
(3) 軍隊:工農革命軍-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
(4) 對蔣:推翻~承認
§主矛變化
六 國民黨情況:
1准備抗戰,自衛抵抗+
2 國共合作,組織四大會戰
3政策反動,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4反共高潮,兩次會戰
§既要投降,又進行抵抗;既要反共,又不敢徹底決裂————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階級屬性
解放戰爭
一 線索:
1宏觀:
(1)國共關於中國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較量
(2)這種較量經歷了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兩大階段
2微觀:
(1) 國民黨:
A政治專制獨裁,陷於孤立
B經濟崩潰,危機加深
C軍事接連失利,士氣低落
D外交賣國求援
E必然覆亡
(2) 共產黨:力量不斷壯大
(3)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 爭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爭
1 時局:
(1)主要矛盾變化:中日民族矛盾 國內階級矛盾
(2)美國對華政策:扶蔣反共——美全球戰略組成部分
(3)蔣介石反動政策方針:獨裁內戰
(4)中共政策:和平、民主、獨立、統一、團結
2 斗爭:
(1) 重慶談判:A國共目的、政策不同
B成果:國民黨被迫接受了和平建國方案,《雙十協定》有利於人民
C局限:人民軍隊和政權問題未達成協議
D意義:中共取得政治成功
(2) 重慶政協:A依據:《雙十協定》規定
B代表: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民主派——民資階級,共產黨——廣大人民利益
C焦點: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問題——人民軍隊和政權合法化問題的延續
D政治決議——有利於人民
E結果:國民黨撕毀協議
三 人民解放戰爭分期:(1946.6~1949.9)
1 戰略防禦階段:1946.6~1947.6,內線作戰
2 戰略反攻階段:1947.6~1948.9,內、外線作戰
3 決戰:1948.9~1949.1,消滅敵人主力
4 和談:1949.1~1949.4,北平談判
5 渡江作戰:推翻國民政府
6 解放全國:
四 解放戰爭發展過程:
1 全面內戰爆發:
(1) 原因:根本原因:國民黨反共反人民本質
直接原因:國民黨完成內戰准備,准備武力統一
(2) 標志:1946.6,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晉冀魯豫、山東、晉綏根據地
(3) 初期:國民黨佔有經濟、軍事優勢,共產黨擁有政治優勢
(4) 粉碎全面進攻:條件: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戰略上藐視;制定正確軍事方針- 戰術上重視
表現:八個月作戰,殲敵70萬
(5) 粉碎重點進攻:地點:山東和中原
陝北: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相繼取得四個戰役勝利;殲敵3萬
山東:孟良崮大捷,殲敵3萬
2 發展:
(1) 戰略反攻:南線: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插鄂豫皖
陳謝大軍豫陝鄂
陳粟大軍豫皖蘇
其他解放區:華北——石家莊,西北——延安,
(2) 戰略決戰:條件:敵:軍隊士氣低落,戰鬥力不強;數量下降;打內戰,不得民心
我:軍隊數量增加;裝備改善;解放區土地革命完成;國統區反蔣第二條戰線
勝利:1948.9~1949.1 遼沈、淮海、平津——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
3 勝利:
(1) 七屆二中全會:背景:解放戰爭即將勝利
召開:1949春,西柏坡
內容:工作重心轉移
發展經濟作為黨的中心任務
促進革命勝利的方針
新中國基本政策
總任務:兩個轉變
三個告誡
作用:解決了革命過渡問題————聯系黨建
(2) 北平談判:目的:國民黨:蔣-元旦求和聲明-緩兵之計;李-劃江而治
共產黨:迅速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減少人民苦難
首席代表:周恩來、張治中
成果:《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結果:蔣拒絕簽字
(3) 渡江戰役:戰線:東至江陰,西至湖口
時間:1949.4.21~23
作用:推翻國民政府
(4) 勝利因素:中共:五點~領導,思想,軍隊,統戰,群眾支持
國民黨:政治失民心,軍氣不揚,腐敗,美援斷、蔣桂裂
結論:走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是歷史的選擇
五 國統區與解放區不同發展狀況
1 國統區危機:
(1) 軍事:接連失利,士氣低落
(2) 政治:
A偽制憲國大遭到廣泛抵制
B 國共關系破裂,標志:撤銷駐扎南京、上海、重慶中共代表團
C 製造一系列慘案
D 中共領導反蔣第二條戰線
(3) 經濟崩潰
(4) 外交:《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例》
2 解放區發展:
(1) 土地革命勝利完成:原因:
政策:《中國土地法大綱》、土改總路線
成果:
作用:促進解放戰爭發展
(2) 解放戰爭轉入反攻
ps:重慶談判於北平談判共同點:
1. 都是國民黨提出的
2. 都是國民黨接和談之名,爭取部署內戰的時間
3. 主動權都在共產黨手中
4. 和談期間,共產黨都作了兩手准備
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實現:
一. 中國的建立和鞏固:
1. 條件:
(1) 前提:解放戰爭基本勝利
國民政府統治推翻
(2) 方針:七屆二中全會,《論人民民主專政》
(3) 人心:廣大人民用戶中共建立新中國
2. 建國:新政協.
(1) 中心議題:討論建國
(2) 決議:《共同綱領》
選舉國家主席和副主席
決定了首都、國旗
(3) 性質:代行全國人大職能
3. 建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會
(1) 國家領導宣誓就職
(2) 任命政務院總理和外長
(3) 以《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
4. 開國大典
5. 歷史意義
6.鞏固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