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聽書俠客島
① 求李白俠客行的音頻
23.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簡析]
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乾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一評論是恰當的。
24.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簡析]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時所寫。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雲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閑」等詞,表現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兩不厭」,表現了詩人與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並不意味著太少,而是一種「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驕傲與滿足。
25.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簡析]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綉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麼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麼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隻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麼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餘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26.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簡析]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7.秋浦歌(李白)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簡析]
這首詩採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徵。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於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 後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麼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呢?
28.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釋]
1.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當塗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長江東流至天門山附近迴旋向北流去。
4.回:迴旋。
5.出:突出。
6.日邊:天邊。
29.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解說]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當這一天終於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後四句通過想像,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30.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隻,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31.贈花卿(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有幾回聞?
[解說]
這首詩前二句寫成都音樂繁盛,日日奏個不停,樂聲到處飄傳。後二句一轉,說此種音樂只有天上才有,人間難以聽到,從而贊美了成都音樂的高超優美。對於音樂名曲,後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稱贊。小說《彩雲歸》中,當秀蘭唱了他丈夫入選的曲子後,陶冶之說:「今夜是珠聯璧合,叫人一曲難忘!咳!難怪古人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了!」
32.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晚的一篇,作於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明皇雜錄》中記載:「開元中,樂工李龜年善歌,特承顧遇,於東都大起第宅。其後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杜甫嘗贈詩(即指此詩)。」杜甫少年時代正是開元盛世,曾與李龜年相熟;四十年後國家已經衰敗,兩人窮途相遇,不勝今昔之感,就寫下了這首深沉的詩。
開首兩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是追憶昔日長安繁華時期的情誼。「岐王宅」「崔九堂」是開元時期京都長安的王侯第宅,是他們兩人的相逢之地,「尋常見」「幾度聞」寫兩人相會的頻繁。後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寫今日相逢正是風光秀麗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時節。這「落花時節」包含不少內容,既是明敘相逢的季節,又暗喻唐帝國由盛入衰的局面,作為人生的歲月,兩人又到了落花時節的暮年。這四字寫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發了詩人撫今追昔,感時傷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評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可見對這首詩的評價是較高的。
33.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夜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簡析]
這是一首描繪並贊美春雨的詩。題目中的「喜」字統攝全篇。全詩八句,雖沒出現一個「喜」字,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首聯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發、生長的季節,正需雨,它就下起來了。詩人用擬人手法,盛贊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願一般。
頷聯刻畫春雨的特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趁著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不求人知,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詩人格外喜歡。
頸聯寫春夜雨景:「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詩人希望好雨能下個夠,他開門出來看,只見天上烏雲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亮光。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像:春雨過後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裡必然是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一朵朵濕漉漉、沉甸甸、紅艷艷的鮮花,一定更惹人喜愛。花是如此,那田裡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詩人怎能不贊美春雨呢!
② 哪個手機聽書軟體有有聲小說俠客行
懶人聽書 這個軟體好多小說都能聽
③ 金庸小說的情節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論金庸小說的情節藝術
嚴家炎
有強大魅力的藝術迷宮——不靠誤會取巧,不靠誕妄情節——借用某種模式,又不落入某種模式——善於設置懸念,借轉折提出懸念——復式懸念,環環相套——虛虛實實,撲朔迷離——奇峰突轉,敢用險筆——出人意外,在人意中——《西遊記》和卡夫卡《變形記》的啟示
讀金庸的許多作品,我們都有一種相同的經驗:拿起來就放不下,總想一口氣看完,有時簡直到了廢寢忘食、通宵達旦、欲罷不能的地步。他的小說沒有看了頭就知道尾的毛病。情節曲折,波瀾迭起,層層遞進,變幻莫測,猶如精神的磁石,藝術的迷宮,具有吸引讀者的強大魅力。金庸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他創作的15部小說,就情節設計而言,沒有多少雷同的地方。這同樣非常難能可貴。
金庸小說情節如此引人入勝的秘密何在?
有人認為,金庸武俠小說吸引人,是因為故事情節特別神奇。這種看法並不確切。武俠小說當然會有許多神奇的情節,但在武俠小說當中,金庸的故事情節遠不是最神異的。金庸小說既沒有還珠樓主作品裡的劍仙鬥法、口吐白光,也沒有平江不肖生作品裡的呼風喚雨、役鬼驅神。與過去的武俠小說相比,金庸小說情節要平實很多,神魔色彩少得多,最神異的也只是黑風雙煞練的「九陰白骨爪」和任我行吸取別人內氣的「吸星大法」之類。顯然,金庸並沒有把他超常豐富的藝術想像力運用到誕妄情節的設計上。另外,金庸小說也不依靠誤會之類取巧的辦法來支撐自己的情節。像雙胞胎,兩人容貌相似,因此造成誤會,金庸偶爾也用《射鵬英雄傳》里有真假裘千例,《俠客行》里有石中玉、石破天),但絕不靠這種方法來支撐作品情節的主要骨架。金庸自己在《俠客行》的《後記》中說:「由於兩個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種種誤會,這種古老的傳奇故事,決不能成為小說的堅實結構。雖然莎士比亞也曾一再使用孿生兄弟、孿生姊妹的題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戲劇。在《俠客行》這部小說中,我所想寫的,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所以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並不是重心之所在。」①可見,金庸在情節構思上不想走捷徑。
那麼,金庸小說能夠吸引人,抓住人,靠的是什麼呢?我認為,靠的是藝術想像的大膽、豐富而又合理,情節組織的緊湊、曲折而又嚴密。也就是說,他靠的是藝術本身。
金庸確實是設計情節的好手。他的小說情節有以下長處和特點:
一曰跳出模式,不拘一格
一般武俠小說總有一套模式化的東西:人物分成兩類,一類是正義的英雄,滿身正氣,另一類則是邪惡的化身,陰險好邪;而總體模式是「邪不壓正」:惡人雖有武功很高的,但最後總要被正義力量所消滅。這種小說看多了,是會倒胃口,使人厭倦的。金庸小說突破了這一種框子。(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中,那個武藝高強、大義凜然的英雄胡一刀,恰恰中了小人暗算,冤枉地把性命丟在被塗了毒的刀上;而那個最缺德的田歸農,偏偏生就了一副英俊的外貌,害得畝人風的妻子為他著迷,跟著他私奔。《射鵬英雄傳》里那個邪惡狠毒的歐陽鋒,並沒有被代表正義方面的九指神丐洪七公所戰勝,反而使計重傷了洪七公,直到最後第二次華山比武中,還以反常、怪異的武功,打得供七公、黃葯師無法對付。書里其他一些重要的壞人,像歐陽克、楊康;也都不是被正義力量所消滅,而是死於壞人們自己手中——歐陽剋死在楊康之手,而楊康又死在歐陽鋒之手。郭靖的師父們——仗義行俠、非常正派的江南七怪,反而七人中有六人全都被壞人所殺害。這都是小說審美觀念不一般化的地方。作者把故事鑲嵌在歷史的大背景上來寫,寫出歷史有它非常嚴酷的一面——並不按照任何善良人的善良願望去發展。成吉思汗窮兵黷武,常常殘暴地整城整城地屠殺百姓;他還逼郭靖去攻打來朝,迫使郭靖的母親當場自殺。可就是這樣一位並不代表正義方面的成吉思汗,畢竟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空前規模的蒙古大帝國。而郭靖這樣的平民,雖然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挽救大局。同樣,完顏洪烈狡詐狠毒,卻在很長時期內一直得勢。這些都增強了《射鵰英雄傳》、《神鵬俠侶》的曲折性與悲壯性,使小說帶上了一種悲劇氣氛。
金庸是注意研究小說的情節模式的。但他研究模式是為了跳出模式,推陳出新。模式畢竟只是外在的現成形式,金庸更看重的是內在的生活情理。他在《韋小寶這小傢伙》一文中說過:「西洋戲劇的研究者分析,戲劇與小說的情節,基本上只有三十六種。也可以說,人生的戲劇很難越得出這三十六種變型。然而過去已有千千萬萬種戲劇與小說寫了出來,今後仍會有千千萬萬種新的戲劇上演,有千千萬萬種小說發表。人們並不會因情節的重復而感到厭倦。因為戲劇與小說中人物的個性並不相同。當然,作者表現的方式和手法也各有不同。」②
武俠小說作為通俗小說的一種,有它自己的敘事模式。最常見的是「復仇模式」和「搶寶模式」。所謂「復仇模式」,就是正派人物突然遇上一場滅門慘禍,然後遺孤刻苦學藝,掌握高強武功之後尋訪仇人,實現報仇雪恨的願望。曲折一點的,又加上報仇過程中主人公愛上了仇人的兒女或徒弟。所謂「搶寶模式」,這「寶」可能是財富,也可能是極厲害的兵器或武學典籍,還可能是靈丹妙葯之類。另外再有「伏魔」或「爭雄」模式:武林中一股邪惡勢力崛起,屢屢殘害正派人物,大有稱霸江湖之勢,英雄主人公充當盟主,率領群雄與邪派決戰取勝。還有一種是「抗暴模式」,即主持正義,抵抗暴政,反對侵凌弱小。金庸小說里,大體上這幾種模式都有。像《碧血劍》,就是寫袁承志為他父親袁崇煥復仇,還隱伏著金蛇郎君復仇的副線。像《連城訣》和《倚天屠龍記》,就以「搶寶模式」為主。像《笑做江湖》,近於「伏魔模式」。像最早的《書劍恩仇錄》以反異族統治為背景,接近「抗暴模式」。金庸的高明之處在於借用某種模式,又不簡單落入某種模式。他總是不斷變換,盡可能不讓模式捆住自己手腳,經常把武俠小說的不同模式綜合起來運用,甚至還吸取偵探小說、推理小說或言情小說的某些模式(例如「情變模式」)用到自己的武俠小說中。即使早年寫的《射鵰英雄傳》,也是綜合了多種模式,兼取不同的長處。像郭嘯天、楊鐵心兩家家破人亡,他們的孩子郭靖、楊康長大了要報仇,應該算「復仇模式」吧。但中間插入郭靖、楊康分別由江南七怪和長春子丘處機教習武功,約定十八年後比武決勝,作為故事的主要線索,又展現了各幫各派武林人物的神奇功夫以及他們之間為爭奪《武穆遺書》和《九明真經》展開的斗爭。這就突破了「復仇模式」,又像是「爭雄」、「抗暴」和「搶寶」了。至於「江南七怪」六人遭害之謎的揭破,更有點偵探推理小說的味道。《神鵰俠侶》集中寫楊過的曲折成長道路,以及他與小龍女之間誓死不渝的愛情故事,卻也貫穿了爭奪所謂《玉女心經》、《九陽真經》之類武功秘籍的情節,而且放在抗元抗暴的背景上,也是多種模式都有。作者真正注意的不是模式,而是人物性格。故事線索和情節焦點,都是從人物性格著眼來設置的。金庸曾說:「我個人寫武俠小說的理想是塑造人物。……我構思的時候,亦是以主角為中心,先想幾個主要人物的個性是如何,情節也是配合主角的個性,這個人有怎樣的性格,才會發生怎樣的事情。」③因而,這些情節在自己的范圍內比較堅實,經得住推敲。而且越到後來,小說情節的設計也越加嚴整和圓熟。
二曰復式懸念,環環相套
小說,尤其以故事擅長的武俠偵探類小說,都要設置和利用懸念。然而其間成就的高低上下,卻不可以道里計。中國古典小說常用懸念,擔較多用在兩回之間或故事中間,這與說書人吊聽眾胃口有關。金庸的懸念是近代小說家的用法:不僅用在故事中間,更用在小說開頭。《俠客行》、《天龍八部》都是一開頭就進入矛盾,令人關切。《笑傲江湖》更是一上來就有異常緊張的場面:福威嫖局的少爺林平之與人斗毆,在被迫無奈殺死一個姓余的四川人之後,當夜,漂局裡就不斷死人,一個個嫖師被人殺死,而且全身沒有一點傷痕。全嫖局竟接連死了二十多人。敵人在地上寫血字:「出門十步者死!」一片恐怖氣氛。總嫖頭林震南解剖死者屍體,才發現對手原來是青城派高手,使用了很厲害的「摧心掌」:能在不傷皮膚外表的情況下,把心臟震成許多碎片。林震南夫婦在這種情況下只得棄家外逃,很快就被青城派抓了起來,只剩下少爺林平之被人救出後逃走。小說第一章就擺出了一大堆懸念:林家嫖局這種悲慘局面的出現,到底是怎麼回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林平之逃走以後結果又怎樣?他能夠在將來練就武功,報仇雪很嗎?——這一些懸念促使讀者迫不及待地要讀下去,想了解事情的究竟。而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原有的懸念尚未完全解開,小說作者又製造和安排了一連串新的懸念:大名鼎鼎的衡山派高手劉正風金盆洗手,想擺脫江湖上的是非,卻受到嵩山派等五嶽劍派的堅決阻攔,甚至劉正風全家都會被殺,這到底因為什麼?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救了遇難的小尼姑,自己身受重傷,幾乎性命不保,為什麼還有人要中傷他?等等。這樣一環緊扣一環,使讀者不得不緊張地讀下去。所以,善於設置懸念,是金庸小說在情節上的一大特點。有的作品直到結束,懸念還保留著。有讀者問金庸:「《雪山飛狐》中胡斐那一刀究竟砍下去沒有?」金庸笑笑說:「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金庸似乎還特別善於通過突然轉折來提出懸念。《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謝遜等歷盡艱險,好不容易從海外乘船將歸,一夜之間情況忽然變化:屠龍刀、倚天劍突然不見,趙敏與波斯船亦已亡散,張無忌、謝遜都變得虛弱無力。這是情節上突如其來的一次重大轉折。究竟是誰盜去了屠龍刀、倚天劍?這件事跟趙敏或者波斯船究竟有些什麼關系?張無忌、謝遜又怎麼會變得虛弱無力的?從此,小說進入了撲朔迷離的偵探破案的境界,令人慾罷而不能。
金庸作品中的懸念,有時是以「謎」的方式存在的。謎,其實也屬懸念,只是有時已經明朗有時未被挑明或未被讀者意識到罷了。金庸小說中的謎往往是多重的:有暗有明,有大有小,相互結合,環環相套。以《俠客行》為例,就是大謎中套著小謎。俠客島石壁上那首《俠客行》詩和《太玄經》圖譜中包含著一套絕頂武功,無人能夠破譯,這是大謎。這個謎又產生一個副謎:由於俠客島主每年都要派人懲惡勸善,幾年一次請各幫派的幫主到島上喝臘人粥,去的人都是有去無回,因而在武林各幫派中引起恐慌,誰都害怕當幫主丟了性命,長樂幫就在這種情況下英名其妙的搶了個小乞丐出身的人物來當幫主。再下面還套著一個謎:長樂幫為什麼要搶這小乞丐來當幫主呢?原來他長得和以前失蹤的那個幫主石中玉非常相像。這石中玉原本是個花花公子,他被人捧做幫主以後,正好得其所哉,獵取女色。他在失蹤前已經閣下很多禍亂,其惡果就讓和他面貌十分相像的小乞丐出身的人物來承擔了,弄出許多尷尬的事。而這小乞丐又有自己的身世之謎,這謎慢慢牽出石清、閩柔夫婦年輕時的三角戀愛矛盾,白自在、史婆婆夫婦的愛情矛盾,等等。情節如此復雜,可又層層剝筍似的,組織得十分緊湊、嚴整。直到結尾,採取的是半開放的結局:由於小乞丐養母梅芳姑的自殺,謎底已經清楚,但作者並未站出來點破。
《天龍八部》的情節構成方法相似而又有不同。這里三位主人公,就有三個身世之謎。它們是三個環,互相構成三個連環套。段譽的父親段正淳到處留情,以致段譽接連碰到幾個喜歡的姑娘後來發現卻都是他的妹妹,這是一個大謎。其中又包容著一些小謎,像段正淳妻子刀白鳳為了報復丈夫,怨憤中與段延慶發生關系,這就解答了段譽的身世之謎。喬峰的身世之謎及其帶來的悲劇結局,最為動人,包含著宋遼矛盾尖銳時期的許多社會內容。它是通過段譽與喬峰的結拜,段譽的異母妹阿朱、阿紫與喬峰的關系,特別是通過段正淳與馬夫人康敏的關系,而和前一個大謎套聯在一起的,它本身又包含著阿朱、阿紫等若干較小的謎。第三個大謎虛竹的身世又是通過其結拜兄長喬峰之謎逐漸解開而得到揭示的,所謂「無惡不作」的葉二娘的變態性格以及虛竹何以生下來就是和尚這時才得到交代;它又包聯著天山童姥、西夏國公主等幾個小謎。這樣,全書最初看起來似乎有點散的結構,到後來認真回顧就覺得相當緊湊,而且確實體現出比較深廣豐富的思想內涵,真所謂「有情皆孽,無人不冤」④。一部小說而能具有如此復雜的情節結構,這也許真是只有金庸才能實現的出色創造,是其他武俠小說家所難以做到的。
三曰虛虛實實,撲朔迷離
這也是金庸情節設置上的一個秘密,可以收到特殊的心理效果。
《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最後和任盈盈成就了一段美滿的婚姻。作為魔教的日月神教,在盈盈當了教主以後,和正教中的恆山派、少林派、武當派等和解了。這樣一個結局,當然皆大歡喜,但如果就這樣平平常常地告訴讀者,那是淡然無味,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金庸的寫法是,先充分渲染「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當令狐沖拒絕率領恆山派加入日月神教之後,任我行在華山大會上當著幾萬教眾的面,宣布一個月內要把恆山上殺得雞犬不留。令狐沖在一種倔強然而絕望的心情中走下華山,他覺得此生再也不會有和盈盈見面的機會,而且自知死期已到,寡不敵眾,魔教幾萬人上恆山,總共一兩百人的恆山派當然頃刻間就會被消滅,即使盡量拚命多殺傷一點魔教人物,也無濟於事。心境非常不好,簡直坐以待斃。後來少林、武當等派主動來支援,還帶了炸葯,埋設地雷,部署了打一場大仗的方案,設了幾道防線,准備用計炸死任我行,還布置了有計劃撤退以保全有生力量的路徑。一切准備就緒,讀者就等著瞧下面這場大仗究竟怎麼打法,打的結果又是如何了。這時,魔教方面忽然傳來消息,說教主要來拜會令狐沖、方證大師和沖虛道長,一頂轎子上了恆山。讀者心裡納悶:魔教方面不知又在玩弄什麼詭計?直到送了珍貴禮品,教主和令狐沖秘密地見了面,最後把轎子送下山,大家心裡的疑團還是沒有解開。及至傻乎乎的桃谷六仙把轎里坐著的盈盈和令狐沖說到任我行已死,現在是盈盈接任教主的那番對話泄露出來,讀者才發現原來自己上了金庸的當。作者越是在前面強化緊張氣氛的描寫,實際上越是使和平結局的到來顯得出其不意,在讀者當中引起的心理效果也越是強烈。這叫做聲東而擊西。讀者雖然發現自己受了騙,卻也心甘情願,感到鬆了一口氣,分外愉快。
《天龍八部》中,段譽被鳩摩智點穴綁架到了姑蘇,說是次日要把他帶到慕容博墳前焚化。鳩摩智身具高強武功,與慕容家又有「舊交」之名,他已經制服了過彥之、崔百泉和段譽的幾次反撲;阿朱、阿碧雖然暗中同情段譽,卻全然不是鳩摩智這個強敵的對手。環境對段譽來說,真是險惡到了極點。他自忖萬無生還之理,只得不無傷感地享受生命的最後一刻:在四面臨水的「聽雨居」中請求阿碧為他彈奏一曲,「明日就算給這位大和尚燒成了灰燼,也就不虛此生了。」不料竟變出望外。且看:
阿碧殷殷站起,說道:「只要公子勿怕難聽,自當獻丑,以娛嘉賓。」說著走到屏風後面,捧了一具瑤琴出來。阿碧端坐錦凳,將瑤琴放在身前幾上,向段譽招招手,笑道:「段公子,你請過來看看,可識得我這是什麼琴。」
段管走到她身前,只見這琴比之尋常七弦琴短了尺許,卻有九條弦線,每弦顏色各不相同,沉吟道:「這九弦琴,我生平倒是第一次得見。」阿朱走過去伸指在一條弦線上一撥,撐的一響,聲音甚是洪亮,原來這條弦是金屬所制。段譽道:「姊姊這琴……」
剛說了這四個字,突覺足底一虛,身子向下直沉,忍不住「啊喲」一聲大叫,跟著便覺跌入一個軟綿綿的所在,同時耳中不絕傳來「啊喲」、「不好」,又有撲通、撲通的水聲,隨即身子晃動,被什麼東西托著移了出去。這一下變故來得奇怪之極,又是急速之極,急忙撐持著坐起,只見自己已處身在一隻小船之中,阿朱、阿碧二女分坐船頭船尾,各持木槳急劃。轉過頭來,只見鳩摩智、崔百泉、過彥之三人的腦袋剛從水面探上來。阿朱、阿碧二女只劃得幾下,小船離「聽雨居」已有數丈。⑤
原來,這水上的「聽雨居」里有機關,從外面打開翻板,室內的人就跌到水裡,琴聲就是信號,而琴幾之下放置的小船,就救了段譽的性命。小說此刻帶給讀者的是意外的驚喜。前面的險情越是烘托得充分,讀者越是為段譽的命運擔心,後來獲得的驚喜也就越大。金庸小說善於以這類虛虛實實的文字從反面著筆,收到令讀者出其不意的強烈效果。四日奇峰突轉,敢用險筆
為了醞釀與寫出高潮,武俠小說家有時不得不鋌而走險,用一些常人不敢用的冒點險的筆墨。險筆可以推動高潮的到來,使高潮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但險筆本身又有反彈作用,如果用得不當,可能適得其反,出現更糟的局面。就像《射鵬英雄傳》里郭靖、黃蓉和受傷的洪七公在荒島上哄騙歐陽鋒父子吃那半匹被洪七公撒上尿的烤野羊一樣,如果歐陽鋒不上當,那就反過來只有自作自受了。
金庸小說成功地運用了險筆。像《倚天屠龍記》中主角張無忌與周立若的婚禮場面,就是一種險筆。張無忌最後是和趙敏結婚的;周立若雖然對張無忌也有好感,但峨嵋派掌門滅絕師太逼她事先發過毒誓,不能真的和張無忌相好,只能利用他的關系去偷盜屠龍刀並殺害金毛獅王謝遜。如果他們兩個真的結婚,那麼,小說情節的全局就會受到破壞,故事就得換個樣子發展,所以,這是不大好收拾、有點危險的一招。金庸卻還是用了,他敢於安排張無忌與周芷若張燈結綵,舉行婚禮。然後作者又安排趙敏出場,拿出被囚禁的謝遜的一把頭發,終於把婚禮給沖了,沒有真正讓周芷若和張無忌成婚,知情的讀者還是為作者捏一把汗的。但正因為安排了婚禮而沒結成婚,小說故事情節就急轉直下,問題暴露得快,解決得也快。小說很快就進入高潮。
《笑傲江湖》中安排定選師太臨終前委託令狐沖當恆山派女尼的掌門人,更是隨筆。這種安排雖然可以顯示令狐沖為人正派,受到恆山派上下一致的信賴和愛戴,卻也一定會招惹江湖上許多人的議論並且引發種種是非和波折。嵩山派的使者樂厚就說:「恆山一派,一向由出家的女尼執掌門戶。令狐沖身為男子,豈可壞了恆山派數百年來的規矩?」⑤但故事情節的發展又必須讓令狐沖當恆山派的掌門人,因為如果他不當一派的掌門人,沒有他的參與,則日後嵩山會議上五嶽各派合並時所引發的許多糾葛和斗爭,就不好寫了,至少不能寫得那麼有聲有色了;連後來任我行要求令狐沖率領恆山派加入日月神教,並且任命他當副教主,令狐沖卻公然當場拒絕,以致任我行立即宣布一個月內上恆山殺個雞犬不留,這些故事情節都變得不好發生和發展了。作者明知這樣寫很冒風險,卻又不得不這樣寫。好在作者煞費苦心,作出周密安排:讓令狐沖採取善後補救措施,在恆山上吸收了不成和尚師徒及其他僧俗人眾,另居通無谷的「恆山別院」,規定他們不得到尼姑住的見性峰上來,等等。經過這樣處理,總算大體上也還近乎情理,說得過去。
此外,像《神鵰俠侶》中小龍女在與楊過結婚前被尹志平姦汙,也都是一種隨筆,這就埋伏下以後她和楊過長達十幾年的分手,把一出動人的純情故事推向極致。
當然,水漲船高,險筆的運用,反過來也要求作者把高潮寫得更好。《倚天屠龍記》正是這樣。金庸讓武當派的張翠山與明教(被目為魔教)的殷素素由戀愛而結合,把兩個有讎隙的教派成員拉扯到一起,這自然又是一種隨筆。果不其然,它帶來了情節發展的突然轉折並形成了小說的一次高潮。當這對夫婦帶著五歲的孩子張無忌從海外歸來時,武當山上一時喜氣洋洋。但不久,妻子殷素素當年傷過三師兄俞岱岩的真相一旦大白,張翠山立即慚愧無地,痛不欲生,不得不向師父和同門師兄弟告罪之後當場自殺。妻子殷素素見丈夫死去,隨即也拔刀相殉。一派團聚的喜慶氣氛,瞬間就成了屍首橫陳的慘酷情景。這一場面壯烈之極,既突出了武當七俠誼同手足,也顯示了張殷之間伉儷情深,寫得可謂筆墨淋漓,感人至深。不用險筆,高潮到來時的這番動人效果是難以設想的。
總之,關鍵時刻用點險筆,這是金庸小說情節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寫法。
五曰出人意外,在人意中
金庸小說在情節上一個最大長處或最根本的特點,是「出人意外」而又「在人意中」,既大膽新奇,又在情在理。小說情節不管多麼曲折離奇、古怪荒誕,都必須符合它自己的情理,這樣讀起來才使人有興趣,不反感。《西遊記》寫孫悟空七十二變,本領很大,但也只能按自己的情理來變化。他和二郎神鬥法,斗不過了,變成一座廟,讓尾巴變做一根旗桿,豎在廟後邊,這下就露出了破綻,被二郎神識破。這是《西遊記》很成功的一筆。我們不能責備吳承恩:你寫的孫悟空既然本領那麼大,難道就不能把尾巴藏起來!因為那樣的要求違背了情理。連西方的一些現代派作品也是這樣。卡夫卡的小說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在於作者想像出有人睡了一覺醒來變成一隻大甲蟲,而在於他寫出了這個人變成甲蟲以後所遇到的種種極其痛苦、極其可怕、簡直難以想像卻又合情合理的經歷:他想翻個身,卻怎麼也翻不過來,周圍的父母、親人、朋友都害怕和他接近,把他拋棄了。他有苦無法表達,無處傾訴,達到絕望的程度。卡夫卡深刻地寫出了這種痛苦的境遇,才使人非常震動。所以,小說不怕情節荒誕離奇,而怕缺少情理。
金庸小說的好處,在於不但想像構思出許多大膽、離奇、曲折的情節,而且使這些情節比較合乎清理,看來很有根據,讓豐富的想像和盡可能完滿的情理結合起來。他的情節既是「出人意料」的,仔細一想,卻又「在人意中」。《天龍八部》里,那個最沒有王霸之心的段譽最後卻做了皇帝,最沒有男女之欲的虛竹和尚卻做了快樂之極的西夏駙馬,最懷著民族之恨的蕭峰卻為平息遼未乾戈而「殺身成仁」,最想當皇帝的慕容復最後卻發了瘋只能對著幾個孩子南面稱孤。這些我們事先料想得到嗎?可以說一點都沒有想到。然而仔細一想,它們都非常合乎情理。《笑做江湖》里人稱「君子劍」的華山派掌門太岳不群,竟幹了那麼些傷天害理的事,偽君子比真小人還可怕,彷彿很出人意外。但回頭一想,實在也不奇怪,許多壞事他早就做了,只是比較隱蔽而已。對林家《辟邪劍譜》,他早就垂涎三尺,幾乎眼青城派同時派人到福州下手。他趁令狐沖重傷昏迷之際偷走劍譜,反過來卻誣陷令狐沖,將令狐沖從華山派中開除。手段之卑鄙陰狠,令人發指。在將五嶽劍派合並為一派這件事上,他一開始就和嵩山派掌門左冷禪站在一起;最初讀者以為他只是屈服於左冷撣的壓力,實際上他比左冷禪有著更大的野心,甚至連反對合並的定逸師太等人都是他暗害的。所以,岳不群的真實面目最後顯露出來,既令人震動,又使人信服。再有,《射鵰英雄傳》里的歐陽鋒,練功練到最後竟然一切都顛倒過來,倒立著用手走路,內氣逆轉運行,神智錯亂,面對著自己的影子卻害怕之極,大叫「別追我,別追我!」這樣的結局非常獨特,誰能料想得到!然而回味過來以後,又會覺得歐陽鋒落到如此下場,很合情理,因為他太急於在武林稱王稱霸,不擇手段地按顛倒了的《九陰真經》練功,終於走火火魔,不久於人世。金庸小說的許多情節,就是這樣既曲折離奇,出人意料,又入情入理,在人意中。
當然,並不是說金庸已做到完美無缺。書里有的情節,也露出明顯破綻。如《射鵰英雄傳》寫郭靖為醫治王處一的毒傷而到趙王府去偷葯,抓住了簡管家,扭斷了他的右臂,讓他找完顏康去要葯,這位簡管家居然很老實,在趙王府豢養的一大堆武功大師(那是他最好的保護傘)面前不叫不嚷,反而在離開他們之後,當郭靖拿到葯時才叫「有賊」,豈不太不近情理了嗎?恐怕這樣寫的唯一目的,是要讓郭靖得到機會,喝梁子翁長期用人參喂養的那條毒蛇的血。又如《碧血劍》寫袁崇煥遭難三周年忌辰,李自成派了劉芳亮。田見秀千里迢迢到廣東東莞縣去聯絡袁崇煥的舊部。這也是一件於情理不合的事。袁崇煥遭難三周年,乃是崇禎六年,那時李自成還是高迎祥部下的小腳色(他於崇禎四年才投奔高迎祥),他怎麼能派劉芳亮、田見秀到廣東去聯絡(而且田、劉二人那時也還沒有投到李自成手下),李自成是直到崇份九年原闖王高迎祥被官軍殺害後才被推為闖王的。顯然,在這類具體情節上,小說還有缺點。
但這些畢竟是個別的破綻。總體說來,金庸小說情節緊張,熱鬧,曲折,合理,大開大合,針腳綿密,因而異常精彩。這是金庸小說的一大成就,也是其他武俠小說家難以望其項背的。
注釋:
①《俠客行》,香港明河社1992年9月第10版第658頁。又,本文所引金庸小說的文字均據此種版本。
②金庸:《韋小寶這小傢伙》,原載《明報月刊》1981年10月號,收入《絕品》一書,台邊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7月出版。
③王力行:《新辟文學一戶片》,收入《諸子百家看金庸》(伍),台灣遠流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④見《天龍八部》書末所附美籍華人教授陳世驤1966年4月22日致金庸信。
⑤《天龍八部》第2冊第475頁。
⑥《笑傲江湖》第3冊第1211頁。
《淺論金庸小說的情節藝術》提綱
一、摒卻神奇,進退有據。
較少神奇虛妄情節,武功和人物事件有根據。
二、巧借模式,點石成金。
1、金庸小說對人物模式的大膽突破。
例:黃葯師、楊康、韋小寶、歐陽鋒、洪七公等
2、金庸
④ 俠客行txt全集下載
俠客行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十四章 關東四大門派
當下一家三口取道向東南松江府行去。在道上走了三日,這一晚到了龍駒鎮。三人在一家客店中借宿。石清夫婦住了間上房,石破天在院子的另一端住了間小房。閔柔愛惜兒子,本想在隔房找間寬大上房給他住宿,但上房都住滿了,只索罷了。
當晚石破天在床上盤膝而坐,運轉內息,只覺全身真氣流動,神清氣暢,再在燈下看雙掌時,掌心中的紅雲藍筋已若有若無,褪得極淡。他不知那兩葫蘆毒酒大半已化作了內力,還道連日用功,已將毒葯驅出了十之八九,心下甚喜,便即就枕。
睡到中夜,忽聽得窗上剝啄有聲。石破天翻身而起,低問:「是誰?」只聽得窗上又是得得得輕擊三下,這敲窗之聲甚是熟習,他心中怦的一跳,問道:「是叮叮當當么?」窗外丁當的聲音低聲道:「自然是我,你盼望是誰?」
石破天聽到丁當說話之聲,又是歡喜,又是著慌,一時說不出話來。嗤的一聲,窗紙穿破,一隻手從窗格中伸了進來,扭住他耳朵重重一打,聽得丁當說道:「還……
⑤ 俠客行(李白) 配樂
滄海一聲笑
精忠報國
⑥ 金庸小說有聲全書 {mp3格式的}
鹿鼎記 http://58.251.57.206/down?cid=&t=2&fmt=
連城訣http://58.251.57.206/down?cid=&t=4&fmt=
飛狐外傳http://58.251.57.206/down?cid=&t=4&fmt=
天龍八部 http://58.251.57.206/down?cid=&t=1&fmt=
笑傲江湖http://58.251.57.206/down?cid=&t=4&fmt=
倚天屠龍記 http://58.251.57.206/down?cid=&t=2&fmt=
碧血劍http://58.251.57.206/down?cid=&t=4&fmt=
書劍恩仇錄 http://58.251.57.206/down?cid=&t=2&fmt=
俠客行http://58.251.57.206/down?cid=&t=2&fmt=
射鵰英雄傳http://58.251.57.206/down?cid=&t=2&fmt=
神鵰俠侶 http://58.251.57.206/down?cid=&t=2&fmt=
雪山飛狐http://58.251.57.206/down?cid=&t=1&fmt=
越女劍http://58.251.57.206/down?cid=&t=2&fmt=
《白馬嘯西風》http://58.251.57.206/down?cid=&t=2&fmt=
⑦ 有沒有和李白《俠客行》 相似的詩
劉叉: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龔自珍: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照人膽似秦樓月,送我情如嶺上雲。
⑧ 請問如何在小說中設置復式懸念
有強大魅力的藝術迷宮——不靠誤會取巧,不靠誕妄情節——借用某種模式,又不落入某種模式——善於設置懸念,借轉折提出懸念——復式懸念,環環相套——虛虛實實,撲朔迷離——奇峰突轉,敢用險筆——出人意外,在人意中——《西遊記》和卡夫卡《變形記》的啟示
讀金庸的許多作品,我們都有一種相同的經驗:拿起來就放不下,總想一口氣看完,有時簡直到了廢寢忘食、通宵達旦、欲罷不能的地步。他的小說沒有看了頭就知道尾的毛病。情節曲折,波瀾迭起,層層遞進,變幻莫測,猶如精神的磁石,藝術的迷宮,具有吸引讀者的強大魅力。金庸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他創作的15部小說,就情節設計而言,沒有多少雷同的地方。這同樣非常難能可貴。
⑨ 最好有金庸的所有有聲小說 沒有有笑傲江湖的有聲小說也行 (不要評書)
http://mmmppp333.com/text/story/wuxia/jinyong.htm
這里有,試過了,不錯。
笑傲江湖 鹿鼎記 倚天屠龍記 雪山飛狐
天龍八部 神鵰俠侶 俠客行 飛狐外傳
鴛鴦刀 書劍恩仇錄 越女劍 射鵰英雄傳
連城訣 碧血劍 白馬嘯西風 孔慶東看金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