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野火春風斗古城聽書

野火春風斗古城聽書

發布時間: 2025-07-02 18:22:10

A. 袁闊成演繹的三國演義人生感悟

袁闊成播講的評書《三國演義》,他用現代的觀點去審視歷史,古書今說,每講一個經典的故事時候,都適當的`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評論,把老百姓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易懂的例子放在評書里講解。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評書《三國演義》風靡一時的時候,袁闊成也因此而家喻戶曉,人們評價他說「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

袁闊成說評書語速比較快,講到精彩之處還加入很多動作,一招一式都干凈利落,頗具風范。

小時候袁闊成經常跟著大人在書場里聽書,時間長了他也學會了幾段,沒事就在樹蔭底下講給小朋友們聽,常常把吃飯都忘了。父親看袁闊成是塊說書的料,就開始有意識培養他,教他一些小故事,有一天父親把袁闊成帶到了台上。袁闊成:就給我做了一個小長衫,小大褂。我記得那是十三四歲反正是,這天聽眾很多說讓我忙活給大家演一段,我們也不收錢,不收錢,大家解釋解釋,看一看,聽一聽我還挺高興,一下子上舞台了,也把醒木拿起來摔這么一下,底下聽眾就鼓掌,這一鼓掌呢醒木也拍完了,下邊也鼓掌了,我也沒詞了,說啊倒是就是老虎吃天了,不知道從哪下口了,這一著急眼淚下來了,就這個呀,去、去下去下去,活動,活動去。

袁闊成十六歲正式登台,十八歲出師,因其家學淵源,功底深厚,一舉成名。解放後,袁闊成帶頭掀起了評書藝術的改革,首先撤掉書桌,使評書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藝術,變為講究氣、音、字、節、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藝術。

袁闊成自幼學習古典文學,擅長說《三國演義》、《水滸》等文學名著。另外他還開現代評書之先河,他說的《敵後武工隊》、《烈火金剛》、《野火春風斗古城》等新書,風靡全國,被譽為評書之精品。在演出的時候他還打破了傳統形式,在服裝道具等方面作出了大膽改革。

現在年過七旬的袁闊成很少登台演出了,但對於他來說評書已經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袁闊成很喜歡書,但是他更喜歡說書,他覺得非常有意思。他認為說書它本身就是講話。他認為過去古代就說話,還有比說話再明白的嗎,常言說得好,話是開心鑰匙呀。

B. 河北有那些名人

是河北區嗎?曲波呀!

C. 評彈的蘇州評話

1、蘇州評話的特點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講故事的口頭語言藝術。其語言由第一人稱即說書人的語言和第三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兩部分組成,而以前者為主。這就和戲劇白言有質的區別。它是講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稱語言稱表,第三人稱語言稱白,表和白以散文為主,多說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誦的一小部分韻文,包括賦贊、掛口、引子和韻白等。賦贊用以描景、狀物和渲染、烘託人物的心理狀態及性格特徵。掛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紹。引子是說書人的書情介紹或點題。韻白是韻文的表或白或鋪敘情節,或總結前段書情。
蘇州評話很注重噱,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說法。人物性格和情節的矛盾展開中產生的喜劇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襯托、借喻和解釋性的穿插,叫「外插花」。與此類似,用只言片語來引起聽眾的笑聲,叫「小賣」。
2、蘇州評話的表演
評話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風」。這種動作和表情,也分說書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兩大類。說書人的動作和表情,是解釋性的,並用以表達說書人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態度。故事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由說書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包括語音和語調來講話,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對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員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現,「登場面依然我」。說書人在書台上,始終是以演員身份出現的。這和戲劇的表演,也有質的不同。
評話的演出,因演員的說法、語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員說法嚴謹,語言經反復錘煉後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隨機應變,舌底生花,善於即興發揮,適應不同的聽眾而隨心變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員說表語如聯珠,鏗鏘有力,為「一口乾」或「快口」。相反,則為「慢口」。有的演員以說表見長,少起角色,則為「平說」。有的以起某個角色見長,如有「活關公」、「活周瑜」、「活魯智深」等美稱。
3、蘇州評話的書目
蘇州評話的傳統書目,約50多部。一類說歷史故事,屬講史類,如《西漢》、《東漢》、《三國》、《隋唐》、《金槍》、《岳傳》、《英烈》,《三笑》等,為「長靠書」,又稱「著甲」一類是「短打書」,講英雄好漢、義士俠客的故事,如《水滸》、《七俠五義》、《小五義》、《綠牡丹》、《金台傳》等;還有神怪故事和公案書,如《封神榜》、《濟公傳》、《彭公案》、《施公案》等。
蘇州評話都是講長篇故事,分回逐日連說。每天說一回,每回約一個半小時。能連說幾個月,長的可達一年半載。這種長篇連說的特點,形成了評話特殊的結構手法。單線順敘,用未來先說、過去重談的方法前後呼應。用「關子」來製造懸念,以吸引聽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評話創作、改編了一批新書目,如《江南紅》、《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等。還出現一些中、短篇作品。 「彈詞」一詞,始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其中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陳汝衡《彈詞溯源和它的藝術形式》(1983年)一文認為是「遠出陶真,近源詞話」。關於「陶真」,《西湖游覽志余》記:「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1952年)考證:「陶真和彈詞同是用七言詩贊的講唱文學,兩者只有名稱差異。」他認為,「就歷史的發展說,元明的陶真是彈詞的前身,而明清的彈詞又是陶真的綿延,兩者發展的歷史是分不開的」。
清代初年,隨著江蘇城市經濟的繁榮,彈詞在蘇州已經盛行。康熙末年定居於蘇州的浙江吳興人董說在他的《西遊補》小說中,就描寫了盲女彈詞使用蘇州方言演出的情況。至乾隆年間,關於蘇州彈詞形成的記載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號「紫癩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龍傳》,吸收崑曲、吳歌的聲腔,灘簧的表演,以單檔起「十門角色」而聞名。清《吳縣志》記載,乾隆南巡,在蘇州行宮召王周士御前彈唱,賜七品冠帶,隨駕回京。當時的史學家趙翼在《甌北詩鈔·贈說書紫癩痢》中對其說書的「噱」、「說」、「彈」、「唱」因素都作了評價:「恃滑稽一尺口」,「但聞噴飯轟滿堂」;「妙撥絲擅說書」,「自演俚詞彈脫手」;「優孟能會故相生」,「絕技俳優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於蘇州宮巷第一天門創立包括評話藝人在內的行會組織光裕公所,以示評彈藝術「光前裕後」之意。他從正反兩方面總結自己說書藝術經驗的《書品》和《書忌》,被後來的彈詞藝人奉為說書的信條。
嘉慶時(1796--1820年),蘇州彈詞迅速發展,此時刻印傳世的書目有《三笑》、《倭袍》、《義妖傳》、《雙金錠》等;知名的彈詞藝人增多,彈詞發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體說法不一)即於此時出現。他們發展了王周士的書藝,豐富了上演書目,創造了流派唱腔,拓寬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蘇州彈詞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豐時期(1821-1861年),蘇州出現的女子彈詞以常熟人為多數,彈唱的開篇、書目、曲調和當時流傳的大體相同,但多數不會說唱整部,只會說「書中的一段」。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在開篇《陰盛陽衰》中有較為具體的反映:「蘇州花樣年年換,書場都用女先生」。王|《瀛孺雜志》記當時彈詞女子彈唱「其聲如百轉春鶯,醉心盪魄,曲終人遠,猶覺餘音繞梁」,因而「每一登場,滿座傾倒」。
民國時期,蘇州彈詞的從藝人員激增。據民國16年(1927年)統計,當時光裕社擁有社員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藝人有近2000人,藝術競爭十分激烈。表現在書目上求新,唱腔上創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場所上要標新。
這一時期涌現的彈詞新書目有《楊乃武》、《秋海棠》、《啼笑姻緣》等。藝人所創新腔有:魏鈺卿的[魏調],楊筱亭、楊仁麟父子的[小楊調],夏荷生的[夏調],周玉泉的[周調],徐雲志的[徐調],祁蓮芳的[祁調],蔣月泉的[蔣調],薛筱卿的[薛調],張鑒庭的[張調]等等,流派紛呈。這一時期彈詞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變化。隨著女子彈詞的重新興起,雙檔已成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又出現了三個檔、四個檔的演出。此時供蘇州評彈演出的場所很多,裝潢華麗、場子寬大的稱「新式書場」,在游藝場佔一席之地的稱游藝書場,每場演出兩檔彈詞、一檔評話的稱「花色書場」,由商業電台播放評彈的稱「空中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參加登記的蘇州彈詞藝人有600人,其中蘇州市區480人。登記後,這些藝人分別參加了各地評彈演出團體,根據「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對書目、唱腔等作藝術改革。 蘇州彈詞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興,西不過常州,北不越常熟,東也超不過上海松江。地域小,藝人多,聽眾要求不一,迫使藝人在創新書、新腔、新的表演風格等方面去作各種探索。同治、光緒年間,蘇州評彈發展史中的「後四名家」。這四名家中,三家為彈詞藝人,他們使蘇州彈詞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制:書詞中的散文部分,用「說」來表現;敘述和描寫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思想和活動環境,稱為「表」;人物語言叫「白」;書詞中以七字句為主的韻文,用三弦、琵琶自彈自唱,相互伴奏,稱「唱」和「彈」;在故事中穿插喜劇因素,稱作「噱」;演員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語言、語調及某些動作稱「演」或「學」,也稱「做。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漢族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台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以演唱的音樂風格區分,就有「沈(儉安)調」、「薛(筱卿)調」、「魏(鈺卿)調」、「夏(荷生)調」、「周(玉泉)調」、「徐(雲志)調」、「蔣(月泉)調」等十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等。 夏 調(夏荷生)彈詞流派唱腔。彈詞藝人夏荷生所創。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夏擅放單檔,其唱腔脫胎於早期書調,真假嗓並用,與說表銜接緊密,說唱性較強,徐疾、長短、頓歇,服從於語言的表達,自由靈活。夏天賦嗓音高亢嘹亮,以響彈響唱為其特色。由於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轉用真嗓,轉換自然,對比鮮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與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勁挺拔,高亢激越為特點,對聽眾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調處,底氣充足,餘音不絕。代表住曲目有《換監托三樁》、《周文賓上堂樓》等。張鑒庭、楊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單檔時都唱「夏調」。後來,「楊調」、「張調」的形成也受到」夏調」一定影響。
陳調
徐 調(徐雲志)
彈詞演員徐雲志所創。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末。徐早期演唱「俞調」和「小陽調」,後從民間小調、戲曲聲腔和小販叫賣聲中汲取音樂素材,發揮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賦條件而成獨立的流派。特點為節奏舒緩,旋律婉轉圓潤,音色軟糯柔順,音樂性較強,有長短各異的九種基本唱腔,人稱「糯米腔」。由於其定音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銅絲弦,增添了曲調的盪音,成為其特色之一。代表性三曲目有《寇宮人》、《鶯鶯拜月》等。陳調創始人陳遇乾,蘇州人,清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彈詞藝人。早年演唱蘇州崑曲,後改習彈詞,用嗓與崑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為主,音色寬厚,蒼勁,間或雜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愴之感。一些有造詣的藝人在演唱〔陳調〕時都帶有自己的風格。如劉天韻所唱的《林沖踏雪》便是膾炙人口的保留曲目。又如楊振雄唱的《武松打虎》也別具一格。現今〔陳調〕多作為書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調。
姚調
姚蔭梅(1907——),江蘇蘇州人、其唱腔人稱姚調。姚蔭梅早年師從唐芝雲、朱耀祥,彈唱《描金鳳》、《大紅炮》、《玉連環》等長篇彈詞,後來又編說《啼笑因緣》。姚氏擅說表,尤長文丑,創造了獨特的說書風格。以刻畫人物,描摹世態細膩生動及語言詼諧為特點,並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和單檔說書的風格,形成了重在語調語意、語氣的表達的朴質、自由的唱腔——姚調。
姚調以普通的書調為基礎,受了小陽調的一定影響,以本嗓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彈唱注重語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顯示了彈調音樂的說書性,其唱詞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話,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靈活自如,力求對內容表達均貼切和透切。
他唱的《啼笑因緣》中的《舊貨攤》唱篇。運用亂雞啼曲牌,將舊貨攤上各種貨物。列舉。中間有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動風趣。
《一定等把淮河修好》中的《楊廣林轉變》,運用為是費家調曲牌,將民工楊廣林面對治淮工地為艱苦生活時的思想活動和情緒變化,曲折傳出,細減貼切《雙按院·煉印》中楊傳的唱篇,充分發揮了姚調說唱性的特色,刻畫假按院楊傳、李乙在煉印之前的焦急、緊張心情,層次分明,感染力較強。這些都是姚調的代表作。再加《王孝和》中趙班斧的唱段,能刻畫出人物的陰險惡毒、《林沖》中高衙內的唱腔。吸收蔣調行腔。又是姚調風格。既顧及整個中篇在曲調上的統一,仍顯出人物個性的不同、這些都體現了老一輩彈詞藝人對唱腔,要求緊密結合書情和人物的認真嚴肅的藝術態度。
姚蔭梅還擅唱白話開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廳》、《飯粥》等,均以描繪世態,縷析人情見長,又以詼諧 噱到勝地。這些也都得利於他唱腔的自由靈活,平易近人。
楊調
楊調是彈詞世人楊振雄(1920年生,江蘇蘇州人)所創的唱腔流派。因楊振雄小名阿龍,故又稱龍調。
楊振雄幼年隨其父楊斌奎學藝,九歲登台,充當其父下手,說唱《描金鳳》、《大紅袍》二書,以唱俞調為主。二十歲後,改放單檔,致力於編說根據洪升原著改編的長篇彈詞《長生殿》。起初彈唱一般書調及夏(荷生)調。後來,根據書情要求,在夏調基礎上,發展唱腔,綞終於在演唱《長生殿·埋玉》時,使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唱腔楊調,脫穎而出。
嚴 調(嚴雪亭)
彈詞演員嚴雪亭所創。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嚴擅長單檔說書,其唱調主要衍化自適合於單檔自彈自唱的「小陽調」,以表達書情和體現語言為主,運腔朴實,吐字清晰,曲調簡練流暢,說唱結合,靈活貼切。唱時真假嗓並用,轉化靈活,常用小嗓翻高腔,並以頗具特色的裝飾性小腔,抒發激越情愫,或刻畫女性形象。代表性曲目有《楊淑英告狀》、《密室相會》等。嚴調又擅唱敘述性、說理性較強的白話唱篇,如《祝枝山說大話》、《孔方兄》等。開篇《一粒米》更是充分發揮了這一特色的代表作,有較大影響。

D. 除了三國演義,袁闊成老先生的經典評書還有那些

封神演義、水泊梁山、薛剛反唐、十二金錢鏢、西楚霸王、林海雪原、紅岩魂、暴風驟雨、敵後武功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你可以去禮特網看看。

E. 袁闊成講了哪些評書

出版評書作品:《三國演義》(上集,雲南人民)、《趙子龍》(百花文藝)、《大鬧大名府》(黑龍江人民)、《大鬧神州擂》(黑龍江人民)、《巧破乾坤樓》(中原農民)、《燕青打擂》(春風文藝)、《水滸外傳》(春風文藝)等。
1 紅岩魂
2 水泊梁山(水滸外傳)
3 東周列國-商鞅變法
4 水滸
5 施公案
6 創業史
7 彭公案-三河斷奇案
8 艷陽天
9 十三妹
10 薛剛反唐
11 碧眼金蟬
12 長坂雄風(包括在三國演義)
13 過海插旗
14 林海雪原
15 三國演義
16 赤膽忠心
17 暴風驟雨
18 烈火金剛
19 西楚霸王
20 敵後武工隊
21 十二金錢鏢
22 呂梁英雄傳
23 新英雄兒女傳
24 刺龜山(包括在野火春風斗古城)
25 特殊身份的警官
26 福爾摩斯探案
27 乾隆與紀曉嵐
28 十二金錢鏢
29 轉戰陝北
30 李自成-義送搖旗
31 李自成-谷城會獻
32 舌戰小爐匠(包括在林海雪原)
33 李自成-劉宗珉跳江
34 許雲峰赴宴(包括在紅岩魂)
35 灞橋挑袍(包括在三國演義)
36 封神演義
37 李自成-紅娘子救李信
38 舉火招賢
39 五女七貞
40 二五長征
41 常山趙子龍
42 大鬧大名府
43 巧破乾坤樓
44 燕青打擂
45 大鬧神州擂
46 桃花庄
47 神州擂
48 三聲笛
49 旋流
50 彭公案
51 野火春風斗古城
52 青春之歌
53 保衛延安

F. 莫言小時候怎麼讀書的

莫言對於閱讀是偏愛的。他曾說:"我也曾經體驗過讀書的樂趣,那是我童年的時候。書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獲至寶。家長反對我讀這些沒用的『閑書』,牛羊等待著我去放牧它們,我躲起來,不顧後果,用最快的速度閱讀,匆匆忙忙,充滿犯罪般的感覺,既緊張又刺激。"那麼,莫言是怎麼讀書的?他喜歡讀哪類書?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任何一個作家,都是先當讀者再成為作家的。作家莫言在青少年時期酷愛讀書,條件雖然艱苦,但他總能想方設法讀到自己喜愛的書籍。這開啟了他的心智,奠定了他的文學功底,最終使他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樂讀"閑書"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學就失學了。他從小就迷戀讀書,那時的農村,既無電視,也少有收音機,連電影都很少看到。最大的娛樂就是聽村頭上的大喇叭里播放的歌曲、樣板戲或春節期間看本村業余戲班子演的《三世仇》、《姑嫂擒匪》等茂腔戲,生活很枯燥。說到這里,我覺得中國人真應該感謝周有光先生制定的拼音字母和拼音方案,莫言上到小學二年級就學會了查字典,所以他很小就能查著《新華字典》讀"閑書"。所謂"閑書",是農村人對小說的稱呼,人們把看"閑書"當成不務正業,所以莫言開始看"閑書"時,家裡大人是反對的,因他常常為了看"閑書"而耽誤了割草放牛羊。後來,學校老師來家訪時說,只要功課學好了,看看"閑書"也無妨,既可以多識字,還能明事理,向書里的英雄人物學習。此後,家裡大人們才不大反對他看"閑書"了,只要能完成分給他的勞動任務,搞好學習就行。好在那時的學校,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老師不布置或極少布置家庭作業,所以莫言有大量的時間看"閑書"。
莫言從小記性好,看書速度很快,一遍看完,書中的人名就能記全,主要情節便能復述,描寫愛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背誦。讀歐陽山的《三家巷》時他才六七歲,看到書里的美麗少女區桃犧牲之處,禁不住流淚,看完此書,小小年紀便悵然若失,上課無心聽講,在課本的空白處寫滿了"區桃"二字,被同學諷刺、告密,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有位老師借給他一本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保爾和冬妮亞的初戀同樣讓他著迷,讀到二人分手時,他禁不住為之傷心流淚,一連幾天,好像害了相思病。這說明他是真的讀懂了,是用心在讀。為了讀楊沫的《青春之歌》,他不去割草放羊,鑽在草垛里,一個下午就讀完了。身上被螞蟻、蚊蟲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為看二哥借來的藏到豬圈棚子里的《破曉記》,他頭碰到馬蜂窩,幾十隻馬蜂蟄到臉上,顧不上痛,抓緊時間閱讀,讀著讀著眼睛就睜不開了,腫成了一條縫,還是忍著痛苦閱讀。莫言二哥也是個書迷,二人經常互相爭搶,有時二哥借到好書在看,莫言就湊過去,一目十行地讀。二哥不願他在旁邊看,就把書藏起來,但不管藏到哪裡他都能找到,找到後,自然不顧一切,恨不得把書一口吞到肚子里。
為了找書看,莫言曾幫別人推磨換書來讀。他把周圍的熟人家、老師同學的書都借來看了。我放在家裡的《林海雪原》、《呂梁英雄傳》、《魯迅作品選》自不待說,連我留在家裡的初高中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生物課本都讀了,甚至連我的作文也不放過。我們上初中那陣,語文課是分為《文學》和《漢語》的,那套《文學》課本編得很好,有《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牛郎與織女》、《岳飛槍挑小梁王》等,到了高中則按文學史順序從《詩經》一直學到《紅樓夢》。時至今日,莫言和我都認為那套語文教材是編得最好的。莫言讀《聊齋》也是從我的語文課本里的《席方平》、《促織》開始的。實在沒書可讀了,他連家裡糊在牆上的舊報紙也看。報紙看完,莫言就翻《新華字典》,試圖把它背下來,把一本《新華字典》翻得稀爛。認真背字典,大大有助於認字和掌握詞彙,這也奠定了莫言的文學功底。
據我了解,莫言少年時期不但把古典小說《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夢》、《封神榜》都看了,還把當時流行的所謂的"紅色經典"差不多都讀了一遍。除上面說的之外,諸如《紅旗譜》、《烈火金剛》、《苦菜花》、《迎春花》、《紅旗插上大門島》、《海島女民兵》、《敵後武工隊》、《戰斗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山鄉巨變》、《踏平東海萬里浪》等也都看了。
"用耳朵閱讀"
莫言失學以後,曾經跟我們的大爺爺學過中醫,背誦過《葯性賦》、《瀕湖脈訣》等中醫專著,也讀過《唐詩三百首》,為學習古典文學打下了一點底子。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毛主席要開展"評法批儒",當時我在湖南常德一個企業工作,上級派下任務,讓我們廠和常德師專中文系師生一起注釋劉禹錫的詩文,廠里就派我參加,後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劉禹錫詩文選注》(1976年)。正式出版之前,我把徵求意見本寄給了莫言,莫言不但自己認真讀了,還把它帶到棉油加工廠,給要好的工友看,幾個人還認真討論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含義,抒發過"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上碧霄"的豪情,但這時已離莫言當兵不遠了。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很多文章里提到的"用耳朵閱讀"的問題。所謂"用耳朵閱讀",是指的聽書聽故事。我多次說過,我的大爺爺、爺爺都極善於講故事,生產隊的記工屋,冬天的草鞋窨子都是人們談古論今講故事的地方。另外,集市上的說書人說的山東快書《武老二》,大鼓書里的楊家將、岳飛故事以及茂腔戲里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故事,都令莫言著迷上癮。看電影更不用說了,那時農村難得放一次電影,縣里的電影隊下來巡迴放映,莫言和其他農村青少年一樣,追著電影隊跑,一部電影看好幾遍,里邊人物說的台詞都能背誦,動作也模仿得差不多,電影隊下次再來放這部片子,他照樣看得津津有味。難能可貴的是,莫言看了小說,聽了故事,看了電影,聽了說書,都會回家給母親奶奶她們復述,講給她們聽,這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不可忽視。因為復述故事,就是一種語感訓練,是一種再創作,復述故事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忘記的地方,這就需要復述者往下編,自己變成了編故事的人。莫言從小練就了向別人轉述故事、講故事的本領。讀書越多,轉述得越多,編得就越多越好,由此達到了一種"讀書破萬卷,開口如有神"的效果,為他今後的寫作打下了語言功底和講故事的基礎。
當然,莫言此時期的讀書,只能是處在無意識的階段,碰到什麼讀什麼,讀書僅僅是為了娛樂,為了生理感官上的需要,一點功利的目的都沒有。所以,讀的書幾乎全是文學作品,是小說,而且大都是長篇。他曾在一篇文章里這樣說:"我也曾經體驗過讀書的樂趣,那是我童年的時候。書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獲至寶。家長反對我讀這些沒用的『閑書』,牛羊等待著我去放牧它們,我躲起來,不顧後果,用最快的速度閱讀,匆匆忙忙,充滿犯罪般的感覺,既緊張又刺激。"
為前程苦讀
莫言入伍後,開始了他有目的、有意識的讀書階段。一開始他在黃縣當兵,"四人幫"被粉碎後,部隊掀起了學文化的熱潮。領導看莫言勤奮好學,口才不錯,要他給戰士們講課輔導。講語文、政治還好說,講數學,對莫言而言確實難。俗話說,教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莫言起點低,哪來那水平。所以這個時期,莫言除了站崗出公差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有意識地讀了很多書,當然也包括數學,自己不會,就跑到當地中學里去拜師,在單位里向大學畢業的技師學習。他十分刻苦,講課反映還不錯。
也是在此時,莫言開始嘗試文學創作,自然又有目的地讀了很多文學方面的書。那時,可看的書多了起來,一些老作家被平了反,他們的作品就像重放的鮮花,莫言讀了不少此類書籍。
1978年1月15日,領導通知他,上邊給了一個考大學的名額,部隊推薦他去,學校是位於鄭州的一所部隊院校,學無線電。莫言一聽十分高興,又十分擔心。高興的是考上大學就可以學到技術,就可以留在部隊,改變自己的人生;擔心的是自己文化水平低,怕考不上。單位領導很照顧莫言,每天只讓他站三小時崗,其他時間都可用來學習。我們全家人聽到這個消息也十分高興,家裡把我用過的初、高中教材全都寄給他,我岳父也從上海買了幾本高考復慣用書寄給他,莫言在單位里技師的輔導下,苦讀了五個多月數理化。到了6月份,他的高考名額被取消了,理由是莫言年齡過大(23歲)。這半年來莫言"每天只能睡幾個小時,自學完中學數理課程,學完了初中化學大部。"這一番學習,看似與寫作無關,目的很明確——為了高考,但我認為,這一番苦讀,對提高他的文化素養還是大有幫助的——擴大了他的知識面,提高了他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水平。
莫言不能考大學,面臨著復員回家的可能,他給我寫信說,想要回家繼續復習功課,學英語,參加地方高考。我回信讓莫言打消此念頭,告訴他一旦復員回鄉,沉重的生活擔子會壓得他直不起腰來,天天為養活老婆孩子下地幹活掙工分,哪有時間復習功課學英語?我鼓勵莫言安心在部隊服役,認真學習,抓緊寫作,還為他提供了一些寫作素材。到了1979年4月21日,莫言給我寫信說,他已經重新"開始寫作,根據大哥提供的線索,寫了1958年一個中學生回鄉看到的一切。"此小說沒有被發表。還"寫了一個六場話劇《離婚》,寄給了《解放軍文藝》",也被退了稿。他寫信告訴我:"我的文藝創作,連戰連敗,使人喪氣得很,看來我沒有這方面的天才。不過,我是不死心的,還想繼續嘗試下去。"我給他回信,贊同他繼續搞創作寫小說,鼓勵他要有"連敗連戰"的精神,不要氣餒,要多讀書,一定要堅持下去!即使當不了作家,讀了書,豐富了自己,一旦復員回鄉,也可以爭取當一名農村中學的代課教師。
不久,莫言被調到河北保定,負責新兵訓練。工作之餘,繼續苦讀,繼續寫小說。

熱點內容
蘇沫顧敘白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3 08:43:19 瀏覽:558
免費完結小說之田園空間 發布:2025-07-03 08:30:29 瀏覽:897
主角是形意門掌門的徒弟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3 08:09:16 瀏覽:498
言情獨寵帶肉小說 發布:2025-07-03 07:06:52 瀏覽:427
票選推理小說排行 發布:2025-07-03 06:30:16 瀏覽:303
總裁類類好看的虐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3 06:21:03 瀏覽:438
全本免費完本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03 06:16:36 瀏覽:595
小說推薦都市葉誠 發布:2025-07-03 05:34:58 瀏覽:893
小說完結免費重生小說下載 發布:2025-07-03 04:06:44 瀏覽:975
抗美援朝的網路小說 發布:2025-07-03 03:07:54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