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李權的都市小說
㈠ 《齊魯將軍李權虎》最新txt全集下載
齊魯將軍李權虎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㈡ 耽美小說中受叫顧雲川小說
《這個小孩很好養》
作者: 漓謀某
文案:
天上掉下餡餅是走運,那天外飛來一鐵子彈呢?!我嘞個去,哪個王八羔子做的事,小爺死了不打緊,反正現在已經走到末路了,但是楊明冽饒不了你丫的,怎麼的也要你不得安生!!!
就這樣,顧雲川死了。
那小妖孽死前幡然悔悟,可是沒有機會了。如果有下輩子,小爺再也不躲著你了,要壓就壓吧,再也不來個八年抗爭了,不就是痛點了么,小爺、小爺忍了還不行么?!——可是,好痛的哦,嗚嗚……
【真相君曰:這就是一個妖孽二貨與一個腹黑忠犬的竹馬竹馬故事啊……】
謀某的某些話 本文CP:妖孽二貨*腹黑忠犬
很萌很好戳,歡迎努力加油的戳!!!O(∩_∩)O~……
文風:歡脫溫馨向,高岸養成寵溺~~……
內容標簽:青梅竹馬 情又獨鍾 高岸 重性
搜索關鍵字:主角:顧雲川,楊明冽 ┃ 配角:徐良,楊明麗,董一錢,李權,…… ┃ 其它:溫馨高岸寵文
㈢ 請問小說和漫畫里《尋秦記》最後項少龍有幾個老婆
從頭到尾都列出來了。。。
美蠶娘:在項少龍初到戰國時代隨烏家管家陶方赴趙國邯鄲後,返回桑林溝,後來改嫁。
舒兒:被樂乘、趙穆、連晉奸殺。讓項少龍非殺連晉、趙穆、樂乘不可。
素女:被少原君侮辱自殺。讓項少龍痛恨少原君。
趙倩:趙國三公主。從項少龍從魏國盜走《魯公秘錄》到返趙擒獲趙穆期間的妻子。在項少龍遭呂不韋第一次陷害的出訪路上被人殺死。趙倩之死對項少龍造成嚴重打擊,使他第一次萌生退隱之意,在趙倩死後一年時間內都躲在牧場,避開咸陽政治。亦使項少龍再也不想碰女人了。
春盈、夏盈、秋盈、冬盈:烏廷芳的婢女。在項少龍遭呂不韋第一次陷害的出訪路上被人殺死。
翠綠、翠桐:趙倩的婢女。因趙倩被殺而自殺。
婷芳氏:從項少龍宮廷比劍勝連晉到成功助烏家遷到咸陽期間的妻子,在項少龍赴趙擒趙穆的一年裡病死。
小昭等八女:趙雅的婢女。在信陵君派人火燒趙國王宮盜取《魯公秘錄》中被火燒死。讓項少龍痛恨信陵君。
善柔:田單讓項少龍誤以為善柔刺殺田單失敗自殺。「善柔之死」對項少龍造成繼趙倩之死後的第二次嚴重打擊,使他全方面活動以謀殺田單。後來項少龍發現善柔沒死,仍全力對付田單,卻只能殺掉田單的替身,被田單返回齊國了。善柔在項少龍到楚國助庄夫人復國(滇國)及助李園政變(消滅春申君集團)時再遇項少龍,和項少龍一起回咸陽,後來又離開項少龍改嫁齊國解子元。
趙妮:趙奢的老婆,趙盤的親娘。被趙穆侮辱後自殺。讓項少龍非殺趙穆不可。趙妮對項少龍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讓項少龍把趙妮的兒子趙盤變成秦始皇。
趙雅:趙括的老婆。因曾背叛項少龍怕讓烏家反感而待在魏國大梁。後來被項少龍下屬(好像是烏果)接回咸陽,但已病重,死在項少龍懷里。
趙致(善致):從項少龍返趙擒趙穆後到歸隱後的妻子。
紀嫣然:從項少龍返趙擒趙穆後到歸隱後的妻子。
烏廷芳:從項少龍宮廷比劍勝連晉到歸隱後的妻子。
琴清:從項少龍第二次成功擊退呂不韋派人假作馬賊襲烏家牧場開始到歸隱後的妻子。
田貞、田鳳:從項少龍返趙擒趙穆後到歸隱後的婢女。
附對項少龍有好感的女人和男人:
*郭秀兒:對項少龍有好感,贈玉給項少龍表情意。因父親郭縱(趙國鐵商)有離開趙國到楚國自保的意向,而嫁給楚國國舅李園(春申君的死對頭)。
*韓晶:韓國貴族,嫁給趙國孝成王當王後。在項少龍扮馬痴董匡時,和項少龍有一段曖昧之情。項少龍成功擒獲趙穆後,假作董匡已死。韓晶得訊,三天吃不下飯。孝成王死後,韓晶支撐起趙國的大局。
*平原夫人:平原君的老婆。在項少龍送趙倩赴魏國出嫁的路上,與項少龍有一段曖昧之情。
*朱姬:即趙姬。在項少龍救朱姬離開趙國的過程中,與項少龍有一段曖昧之情。到秦國做到王後、太後時,仍非常關照項少龍,並維護烏家。但與嫪毐相好後,愈發憎恨項少龍。
*趙孝成王:有同性戀傾向。對項少龍有意,但未表露。平原夫人說孝成王對項少龍有好感。
*龍陽君:魏國安厘王的相好。有同性戀傾向。是魏國與信陵君勢成水火的權勢人物。對項少龍頗有好感,亦多次相助項少龍。
*庄夫人:滇國國後,因為項少龍無條件助她復國而對項少龍心生愛慕。
*李嫣嫣:李園的妹妹,楚國國後,因為項少龍無條件助她擒獲李權、李應、春申君,對項少龍心生愛慕。
*三大名姬:鳳菲,石素芳,蘭宮媛。都對項少龍很有好感。
㈣ 穿越小說男主叫李權
《權色聲香》小說作者:狗尾巴狼
㈤ 冥著三部曲之混亂冥界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冥著三部曲之混亂冥界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正文 第三章 死亡二中(中)
李權從柳樹園跑回了教學樓,他依稀記得剛才林天介紹學校的分劃。高一和高二就是在第二樓。所以李權馬上就上了二樓,隨這樓道尋找這教室。「高1(8)班,高1(8)班。~~啊~~~,誰啊,嚇死我了。」李權回首一望說。
「哦,原來是謝雨姐啊,謝雨姐你有什麼事情啊。」李權
「對不起,我剛才在教室里看見你在外面走來走去的,所以我就出來問你到底有什麼事?」謝雨微笑的說。
「原來是這樣啊謝雨姐,不過也沒什麼,就是頭一天上學。不知道教室在那。」李權害羞的說。
「哦~~原來是在找教室,怎麼不早說啊。是那一班啊。走我帶你去。」謝雨邊走邊說。
「謝謝了,謝雨姐。是高1(8)班。」李權邊走邊說。
「哦,好你跟我來把,我帶你去。不過嗎?」謝雨說。
「怎麼了,謝雨姐。有事情跟我說嗎?」李權邊走邊說。
「是的,你干嗎老叫我謝雨姐啊。你能不能不要老叫我姐啊。被你叫得怪別扭的。」謝雨臉紅的說。
「你比我大嗎?我不叫你姐,那我……
㈥ 原來李權雖然沒有難為他們,給吃給喝,但他們七男四女關在一個屋子裡,屋子又沒有衛生間
原來李權雖然沒有難為他們,給吃給喝,但他們七男四女關在一個屋子裡,屋子又沒有衛生間?可能吧
㈦ 李權是誰
民國文史學者李權的悲喜人生
侯書雲
清同治七年(1868)七月初一日子時,鍾祥郢中文昌門內沿城街一個書香門第又喜添新丁,這就是民國文史學者李權,其父李世焴,字耀卿,時年24歲,其母何氏27歲。李權取派名李德桂,字直生,應試名李培元,凡拔縣案、列府庠、食廩餼皆用此名。嗣後取《易大傳》「巽以行權」之義,更名李權,字巽孚,晚號博父,郢客則為其別號。他是一個文史前輩,也是一個創造世界影響的階梯。
李權家族在鍾祥是個大家族,先祖李應科是清初從江西遷移到湖北鍾祥清平里的移民客戶,因為樂善好施,鄉里稱為長者。應科四子李巒、李仙、李密、李嵩中尤以李巒詩畫名揚海內,世稱秋池老人。浙江巡撫朱軾曾將李巒所繪《溪山高逸圖》貢奉內廷,嘉慶皇帝御覽後極為賞識。子孫好學上進,有清一代補學官弟子員者就有50多人,成為鍾祥有名的豪門望族。李權為李仙之後,到高祖李如珂時棄儒就商,財雄一鄉。曾祖李崇盛生四子,次子李澐,字雲村,是為李權祖父,曾在江西為官。李權父親李世焴在李澐三子中居中。李權兩歲時,父親李世焴到江西探望祖父李澐,途中因暑熱發疾,歸家後又遇長子李德增夭亡,在悲病交加中撒手西去,留下次子李權和三兒子李德滋與寡母相依為命,那種艱難困苦是可想而知的。成名後的李權之子李濟(又名李順井)曾如此介紹父親:「我的父親原是一個苦讀成名的孤兒。祖父逝世時,他年方一歲半,另有一位半歲的叔父伴著他。祖母靠著家中的幾畝薄田,把他們兄弟兩位撫育成人。父親小時候讀書的成績很好,因此得到若干近親的幫助,上進得很快。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開始教家館,藉以貼補家用。等到入學後,又很快地,他就成為本縣教「大館」的先生了,替成年的童生看文章(《李濟文集》卷5)。
清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6歲的李權與從兄李德鋆受學於伯舅何順卿,何見其少孤多疾不忍重督,但李權學習很自覺。當年底其祖父李澐由江西回到鍾祥,祖孫見面的前景令人感動,「撫視孤孫、回顧孀媳,哽咽久之」(《郢客年譜》)。次年又改受學於其祖父,在祖父的精心教導下,李權學習進步很快,一年就念完了四子書、誦詩歌百餘首,外加學到了作對聯的方法。塗、李兩家屢世聯姻,李權5歲時,外舅塗士良就議過這樁婚姻,這年7歲的李權完成與塗氏的正式訂婚。清光緒二年(1876)五月,李澐在雙眼井購得新宅,李權就在新家裡享受著祖父的繼續教育。可是好景不長,這年十月祖父李澐不幸病逝。一年後李權又重遊伯舅何順卿之門,隨後幾年李權家中雖然連遭變故,並因此「輟業日多」,但在伯舅的循循善誘下還是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清光緒六年(1880)十一月,12歲的李權應府縣書院課試嶄露頭角,獲得蘭台書院膏火(獎學金)300文,此後連續幾年獲得書院課試膏火數百文至3串不等。
清光緒十年(1884)十月初八日,16歲的李權靠應課試積累膏火之資達11串多,因為母親何氏生病咳嗽日見加重,在需人持家的情況下,遂與塗氏完娶成禮。成家後的李權既要讀書求其功名,又要擔當養家糊口的重任。好在他的學習不斷取得進步,應縣科試已經列入百人以內,每年得膏獎都在10串以上。光緒十三年(1887),19歲的李權開始在家裡設館課徒,受學者達14人,年得學俸二十餘串,書院膏獎也有10多串到50串不等。不久受唐大章私熟之聘繼續從教。光緒十六年(1890)四月,李權參加郡試得第二,六月學使按臨又以第一的成績撥入安陸府學。後赴谷城課卷、赴荊門設館等,終因思母而辭館歸。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一日午時,第三子李濟出生,此時28歲的李權已經是兒女雙全了。長女生七日而殤,次女取名「毓華」,長子也是生後旋殤,次子生後因伯父六旬命名「六壽」,三子初取名「李順井」,抑或與家門前的那口雙眼井有某種聯系。母親去世後,李權繼續在家裡設館課徒,諸生多系成童,因此所授課程乃定一六日講四書左傳、二七日講史鑒、三八日課詩文、四九日改課、五十日講詩賦及雜體文字。小日子還算過得去,只是次子「六壽」的命名不知竟成讖語,其生命真的終結在六歲之時。這事給了李權以很大的打擊,曾有詩哭之:「口中喃喃但言解,解恩解怨兩不知。畢竟病源尋何處,定論總難得醫師」。
李權一邊招徒授學,一邊進取科考。光緒二十五年(1899)五月,學使按臨,李權改庠名李培元為李權,經古考試後發榜李權冠首,正場考試仍然穩居首位,一時闔郡求學者接踵而至。因來求學的人太多,家中已經無法容納,改借玄妙觀設館,學生滿60人後,繼來者以室溢卻之,其學生游庠者達16人之多,身殘志堅的程洛在壬寅歲試中榮獲案首。當時把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所謂優貢就是由地方教官保舉品學兼優生員,呈送學政會同巡撫考試。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二十日,李權以優貢的資格參加了全省會考,連試三場,取得正取四名列第二的好成績,受到湖北巡撫端方的接見。清廷廢除科舉制,但為了選拔人才,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舉貢會考。參考人員由督撫按「舉四貢一」例甄別選送,湖北額定60人,計貢班選取12人。鍾祥有兩人獲選,其中李權列貢班第一,韓國斌列貢班第九。李權拖著辮子到北京參加會考,寓居在北京的郢中會館,國子監應試揭曉,李權以朝考一等為鄂籍首冠,被分配在學部供職,成為一個七品小京官。從此李權有了一身官服,頭戴素金頂,身穿補服--在前胸和後背正中綴飾一塊綉有鳥的絲篩,那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年屆不惑的李權利用春節的機會,請假回鄉把夫人塗氏、兒子李順井、小女李葆華及堂侄李湘從湖北接到北京。
李權的這次升遷,改變了全家的命運。關於離開故鄉後的情況,李權孫子李光謨回憶說:「奶奶生了十二個孩子,養大成人就只有父親兄妹三人。父親上面有一個姐姐,比父親大九歲;下面有個妹妹,比父親小九歲。離開鍾祥時,父親十一歲,小姑兩歲。大姑是個舊式婦女,很年輕就嫁到湖北孝感一帶,生了好多孩子。大姑媽那一代的婚姻多是親友介紹的,出嫁後與家裡就幾乎沒有什麼往來了」。李權初任京職先是庶務科又改總務司,屬於行走人員,因而在北京的任職比較靈活,主要是兩個部分:一是午前在外兼職,一是午後在部辦事。在外兼職主要曾先後擔任八旗第八高等小學堂堂長、第四高等小學堂堂長、高等甲乙班國文教員等,按勞取酬,月薪白銀四十兩以上。在部辦事主要是負責核辦學獎案。部章規定五年為異常,三年為尋常。有一個省的學務處官未達五年,要求獎異常,李權核其年月改為尋常。嚴侍郎以辦學伊始重在鼓勵為由幫忙說情,李權以部章不可違婉拒。此項月薪初只白銀二十兩,期滿奏升額外主事加薪十兩。不久改朝換代進入民國,學部改教育部,前部員留者24人,「小京官」李權舍舊謀新改在內務部警政司第二科專辦水警事宜,月薪140銀元。當然他還兼職北京學務局創辦的女子第一中學校長,教授修身、國文等課程,又兼國立法校、中央政法學校倫理課程,與以前一樣各用半天。水警與前清水師相表裡,李權主要掌握著海軍的組織發展情況,對於警學警法諸案時時起稿,頗覺得意。後又改文書科科長、民治司第三科科長、國會籌備事務局主任等。他對傳統道德很能堅守,民國九年(1920)二月,李權選為福建察勘煙苗特派員,這被人們視為優差,但他不私取一錢,被同僚戲稱「迂生」,他也毫不介意。李權對新生事物還是有些接受的,覺得應該吹進一點清新空氣,兒子到清華讀書改名李濟,他也沒表示反對,但他與現在的開明是有些不一樣的。一場革命破壞了傳統的東西,思想習慣難免有點清朝遺老的味道,因此他反對孫中山,覺得孫中山不該搞辛亥革命,認為他是在犯上作亂。後來兒子獲得了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喜出望外的李權尚不知道如何衡量兒子「博士」頭銜的價值,但他不久就給自己起了一個「博父」的號名,並在詩詞和書信中公開使用。李濟後來的一些朋友如傅斯年、趙元任等,都善意地笑稱他「李博父老先生」。趙元任搞漢語方言調查,民國二十年(1936)編寫《鍾祥方言記》一書時,請李權提供了方言材料,還在序中一本正經地表示對「李博父老先生」的感謝之情。
李權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大學者,他一生以書為伴,當年攜夫人到北京時,僅書籍就裝滿了30大箱,其他家用物品僅及6箱。他所教授的倫理、國文等課程都是自己編的講義,後又取往日蘭台講義重新編輯,得到當時學者們的普遍採用,他因此結交了許多文朋詩友。民國十二年(1923)臘月,他請知名學者應山左笏卿為其母墓表作刊,後搨600份贈送海內知交徵求詩文,收集400餘篇(首)。他還特別關注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民國十五年(1926)春,他編寫的《鍾祥藝文考》3卷鉛印500部出版。民國十七年(1928)二月,李權夫人塗氏病逝,不久張作霖遭皇姑屯之變,北京各機關解散,京曹舊侶聯袂南下,60歲的李權結束了在北京的政治生涯,於是就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對鄉邦文獻的研究上。民國二十二年(1933),因兒子李濟所在的中央研究院遷往上海,加上湖北創修省志,李權應聘後離開北京到武昌停留數月,修編清順、康以來的鄂人文稿120餘卷,並在此完成《鍾祥金石考》8卷的付印,隨後赴上海就養。民國二十三年(1934)夏,家鄉鍾祥派人到上海請他回籍修志,因為需要大量參考文獻,縣中不易搜求,李權答應在外擔任修輯,不久遷居南京。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李權擔任總編纂的《鍾祥縣志》在南京印刷,這是一部高質量的地方誌書,其中收集、整理、考證、校對無不飽含著李權的心血。萬幸的是《鍾祥縣志》印刷完成後,李權及時託人幫忙轉運到家鄉鍾祥,否則年底日寇陷南京,此書必將毀於戰火。
由於抗戰全面爆發,李權的晚年生活是在流離播遷中度過的。南京淪陷後,李權隨兒子赴湖南、轉廣西、移雲南、遷四川,可謂受盡了人間艱辛。「戰雲密布度稀年,亂世偏將殘喘延。荊襄歲時翻舊記,桂林山水入新編。群峰排笏環城郭,萬戶連甍繞市塵。莫道鄉氓忘國事,聲聲爆竹正喧天」。我們可以從民國二十七年(1938)春節,李權所賦的七律詩中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尤其是他兩個心愛的孫女鶴征、鳳征命喪流亡途中,給李權無限傷感,並因此讓他一度患上眼疾。抗戰勝利後的民國三十六年(1947)五月十二日,李權帶著還沒有康復的病痛由重慶乘船赴南京,准備參加兒孫們為他准備的80歲壽慶。六月三十日,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還沒來得及享受兒孫們的祝福,就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李權的人生經歷,展現了一位封建學人對學問的堅持、對生命的頑強和對社會的奉獻精神。李權最大的成功是把他的獨子李濟培養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重量級」學者。李濟,字濟之,中國第一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29歲時受聘清華,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五位導師」。第一個獨立主持現代考古的中國人,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他領導河南安陽的歷次殷墟發掘及其出土器物的搬遷、研究和出版等工作,使傳說中的商代成為信史,引出一場史學界的大變革。他擔任了17年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兩度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長,主持中央博物院(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前身)的籌建與管理等。郭沫若稱李濟是「我們中國的光榮的一面」。李濟的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人文科學院雙院士張光直稱李濟:「體現了中國歷史學和考古學研究所能達到的最高學術典範,樹立了一個令他的後繼者渴望達到而又難以企及的榜樣」。台灣文人李敖說李濟是台島「最後一個迷人的重量級學閥」,「31歲起就做學閥,84歲才在武俠小說中死去」。這是李濟的幾個閃光點,這也是李權對世界作出的最大的貢獻。
㈧ 我新寫了一部小說 但是男主女主的名字都還沒想好,幫忙想一下,我寫的小說是黑道校園復仇的。
女主角夏以涵或者夏沫映,男主角凌楓
㈨ 為小說主角起名字
男:李喆
女女:梁馨 陸瑜 段璐 袁蕾 董曦 舒羽 舒零
在其中選。。你條件。挺刻苦的。。我費了不少腦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