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欒的小說最好看的
㈠ 姓氏皇甫的名人明事
皇甫湜(777—835),中國唐代散文家。[1]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十多歲時就漫遊各地,投梁肅,謁杜佑;後又結交顧況,師從韓愈,還求見江西觀察使李巽,作書獻文,希圖薦舉,未成。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湜在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不第。他廣為交遊,與白居易、李翱、劉敦質等人往來。唐憲宗元和元年(806),湜考中進士,歷陸渾縣尉、工部郎中、東都判官等職。他與李翱都是韓愈的學生,與韓處於師友之間。李翱發展了韓文平易的一面;皇甫湜則發展了韓文奇崛的一面。皇甫湜在闡述韓愈反對因襲、主張獨創的理論時說:「夫意新則異於常,異於常則怪矣;詞高則出於眾,出於眾則奇矣。」。三年,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與牛僧孺、李宗閔直陳時政得失,無所避忌,受考官賞識,被出為陸渾(今河南嵩縣)縣尉。此案還連累了湜的舅父翰林學士王涯,亦被貶為虢州司馬。次年,湜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職。此間,湜與韓愈、李賀等人過從甚密。八年,湜回睦州故里。
元和十二年(817),皇甫湜被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愬召為幕僚,赴襄陽任職,次年五月罷鎮。至十五年,他困頓江陵府公安縣。其間,韓愈被貶潮州,柳宗元貶死任所。師友的坎坷遭遇,使他一度徬徨、苦悶,感到悲哀和憤慨。唐穆宗長慶元年(821),湜被斥逐到吉州(今江西吉安),與主張改革的張弘靖、張儇、楊敬之甚相投機。唐敬宗寶歷二年(826),應山南東道節度使李逢吉之召,為幕僚,至襄陽視事。直至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罷鎮,回到洛陽,常與白居易往來相訪。六年至七年,湜任工部郎中。八年,因酒後失言,數忤同列,求分司東都,至洛陽。因未升遷,官俸微薄,十分窘迫,入冬後竟至於「門無轍跡,庖突無煙」。東都留守裴度卑辭厚禮,召湜為留守府從事。次年,裴度重修福先寺,欲請白居易作碑文。湜聞訊大怒,說:「近舍湜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裴度謝請之。「湜即請斗酒,飲酣,援筆立就」,計3254個字,裴度重酬之。此後,他寫了最後一篇文章《諭業》,總結了文學創作的基本原理和經驗,便歸故里。死後葬縣南30里。有《皇甫先生文集》傳世。
湜子名皇甫松,字子奇,自稱檀欒子,父子文學並稱。松早年科舉失意,屢試不第,未能出仕;後期隱居不出,死後唐昭宗追贈為進士。皇甫松著作有詩詞、小說等,詞最為著稱,在晚唐詞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收錄在《花間集》中有12首,《夢江南》2首、《采蓮子》2首等。
皇甫松,字子奇,自號檀欒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花間集》只稱他為「皇甫先輩」,「先輩」為唐人對進士的稱呼,可見他並未入仕。《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皇甫松《醉鄉日月》3卷。其詞今存20餘首,見於《花間集》、《唐五代詞》。事跡見《歷代詩餘》。 今有王國維輯《檀欒子詞》一卷。
代表作有《采蓮子二首》、《怨回紇歌》、《浪淘沙二首》等,其中以《采蓮子二首》的藝術成就最為傑出,第一首詩中寫一采蓮少女因「貪戲采蓮遲」,傍晚了還在船頭弄水,而且還「更脫紅裙裹鴨兒」(脫下紅裙子將小鴨子裹起來),將女孩兒的活潑頑皮和憐物愛人之情狀描摹得歷歷如畫,極其生動逼真。第二首寫少女貪看「湖光灧灧」入了迷,索性讓船隨風飄盪,還時而興起「無端隔水拋蓮子」,但發現有人偷看後羞澀惶恐了老半天(「遙被人知半日羞」),那姿態真是讓人又憐又愛。《夢江南二首》寫燈下月夜遙憶江南生活情景:「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其一);「桃花柳絮滿江城,雙髻坐吹笙」(其二)。筆致清靈,情境優美。王國維《人間詞話》稱其「情味深長,在樂天、夢得上」。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也說:「皇甫子奇詞,宏麗不及飛卿,而措詞閑雅,猶存古詩遺意。唐詞於飛卿而外,出其右者鮮矣。五代而後,更不復見此筆墨。」
皇甫冉(717--770):字茂政。約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於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潤州(今鎮江)丹陽人,著名詩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天寶十五年進士。曾官無錫尉,大歷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其詩清新飄逸,多飄泊之感。
10歲便能作文寫詩,張九齡呼為小友。皇甫冉於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考中進士第一(狀元)。歷官無錫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遺、右補闕等職。為避戰亂寓居義興(今宜興),據說他所住村莊後來被稱為皇甫舍(今屬芳庄鎮)。開元天寶之際政治日益腐敗,社會矛盾尖銳,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割據勢力相繼而起。天寶十四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治今北京)起兵叛亂,擊敗唐軍,迅即於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渡黃河,攻下洛陽。次年稱帝。六月,叛軍破潼關,進入長安。同時,其部將史思明也擊敗平原、常山等地的反抗,完全佔領河北廣大地區。玄宗逃往蜀中。肅忠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南)即位。這次戰亂歷時七年多,史稱安史之亂。此後,唐朝統治由盛而衰。處在此時此境,他所賦詩文,反映了安史之亂的社會狀況。皇甫冉寓居義興,對義興的山山水水情有獨鍾,題詠頗多。有《荊溪夜湍:》、《洞靈觀》、《三月三日同義興李明府泛舟》等詩作。如《荊溪夜湍》雲:「驚湍流不極,夜渡識雲岑。長帶溪沙淺,時因山雨深。方同七里路,更逐五湖心。揭厲朝將夕,潺諼古望今。花源若許到,雖遠亦相尋。」《洞靈觀》雲:「孤煙靈洞遠,積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壇。客來清夜久,仙去白雲殘。明月開金篆,焚香人木蘭。」《三月三日同義興李明府泛舟》雲:「江南煙景復如何,聞道新亭便可過。處處藝蘭春浦綠,萋萋藉草遠山多。壺觴須就陶彭澤,風俗猶傳晉永和。更使輕橈隨轉去,微風落日水無波」。
皇甫冉弟皇甫曾,也善詩,歷官監察御史。其名與冉不相上下。
皇甫曾(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孝常,潤州丹陽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後在世。天寶十七年登進士第。工詩,出王維之門,與兄名望相亞。歷官侍御史。後坐事貶舒州司馬,移陽翟令。曾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傳於世。
皇甫坦:(生卒年待考),字履道;臨淄人(今山東臨淄)。著名宋朝醫學家。
皇甫坦初避走蜀地,隱居道教第七洞天峨嵋山。據說,有一天他暮行風雪中,寒氣襲身,四肢冰冷,忽聽見道旁有人呼喚。他相顧四望,發現一道人安卧小庵中,遂留下與之(左右氐)足相眠。尋即感覺到一股熱氣自兩足入,「蒸蒸浹體,甚和適」,很快便入夢境,安甜地睡至天明。這時早起的道人對他說:「他日可訪我於靈泉觀。」皇甫坦應其言,前往靈泉觀拜訪。兩人相談甚歡,皇甫坦方知此道人正是宋代名道、妙通真人朱桃椎。不久,皇甫坦又在酒肆中巧遇妙通,以為有緣,遂從之學道,「盡得坎離虛實之旨,內外二丹之秘」。
皇甫坦工醫術。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49年),顯仁皇太後患目疾,宮中御醫幾治無效。據說,一夜皇太後夢見一黃衣道士,須髯長耳,自言能治其疾。即告於宋高宗。宋高宗詔命有司到全國各地道觀查找該道士,終被臨安(今浙江杭州)太守打探到,入見慈寧殿告訴宋高宗,此人遠在峨嵋山,姓皇甫名坦。宋高宗當即詔請皇甫坦入臨安。「坦以噓呵布氣,目即愈,瞖脫隙然矣。」之後他又為仙韶甄娘治好了瘸腿。由此倍受朝廷器重。當他告辭還峨嵋時,兩宮賜齎甚厚。不久,高宗又遣使送御香到青城山丈人觀祈禱,並至皇甫坦隱居地拜謁安撫,為其建觀。
皇甫坦臨行前,宋高宗留有一個活話,「賜詔存問」。過了一段時間,宋高宗覺得路途遙遠,不便隨時召問,遂詔令皇甫坦移居廬山,為其築室,賜御書名其所曰「清虛庵」,「詔繪坦像,御贊之」。
清虛庵,在廬山山北撥雲峰(一名半雲峰)下。左有青蓮庵,右有凌虛閣,側有「神泉」。說起「神泉」,還有一段傳聞。當年,觀初成時,皇甫坦苦水遠,汲取不便,「使人荷鋤斫庵側地」,尋即泉水如涌。宋光宗趙惇聞訊,大感神異,大書「神泉」二字以賜。皇甫坦將二字鐫刻於石,蓋亭覆之,名曰神亭。又據張淏《雲谷雜記》載,宋光宗曾於東宮詢問皇甫坦缺乏什麼,有何困難。皇甫坦回答說,山中一切齊備,無所缺,只是「去水差遠,汲取所勞」,光宗聞之,遂書「神泉」二字,囑之持歸庵中隨意開掘。坦遵囑於庵側穿小井,方揮畚鍤,泉即噴涌而出。兩種說法一為張揚皇甫坦神跡,一為贊宋光宗神明,不足全信,但仍可看出庵之影響。泉早已湮沒,今不知所在。
清虛庵因為御賜而頗具規模。煥文閣、清虛堂置其間,依山造勢,宏麗壯觀。堂閣中收藏著高宗及後幾代皇帝的御賜的《黃庭經》、《道德經》和《陰符經》等道教經籍、宸翰題榜、御賜繪像和贊文,滿壁生輝,富麗堂皇。宋人張孝祥有詩記述:「石側疑無路,山回別有天。神泉通玉海,帝畫麗奎躔。紫闥雖重到,青瑤卻未鐫。只須香案吏,為寫白雲篇。」
皇甫坦在清虛庵,注意內外丹修煉,有所成就,「善布氣」。據說,他常「宴坐不寐」。久之,兩足外踝皆平偃,頂有珠光瑩瑩。又山中道士雲其年七十二,容顏雖不及二十年前,但仍滿面紅光,老態不顯。這些正是他內功達到一定境界的表現和反映。
皇甫坦雖居清虛庵,但並非清靜虛無,而是常常被大宋皇帝召入宮廷,醫疾問道。高宗在宮內坐禪,他被召見於康壽殿,陪侍左右,隨時聽調。以後又三度入宮問答。宋孝宗趙眘即位後,他仍不得閑,四次受君命持香往返於(左氵右上既右鬲)山、廬山和青城山,代為祈禱神靈。光宗時更是頻頻入京,「遣問不絕」。由於他在宋幾代皇帝心目中都很有份量,所以道徒聞風歸附,「道流咸集」,以沾榮耀,使清虛庵一度名震江南,成為廬山著名道觀之一。
據史書記載,皇甫坦「善相人」,有未卜先知之術。《宋史》中有一則記載:湖南帥李道雄素來敬奉皇甫坦。有一次找來自己的幾個女兒請他看相。當他看到其中一女時,大驚道:「是他日為天下母。」既而將此事告訴宋高宗。宋高宗遂將此女許配給皇太孫、孝宗第三子趙惇。趙惇登基為帝後,李氏貴為皇後,是為慈懿皇後。李氏「性妒悍」,權力欲極熾。入主後宮不久便操縱宮中事務,使朝政為留正等反戰主和妥協派所把持,陳亮、辛棄疾等一些主戰派人物遭到排擠打擊,並造成宋光宗與其父宋孝宗間的不和,導致宋光宗退位。所以宋光宗大為惱怒,遷怒於皇甫坦,大罵「皇甫坦誤我」。該記載說明皇甫坦與高宗關系確實密切,「相人」有一套。遺憾的是,他卻因此而失去恩寵。從青城山祈禱還廬山後,便沒有再出山。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農歷9月,他抱憾地離開了曾紅極一時的塵世,庵也隨之沒落,至明代更為僧徒所據,改為廟宇,道跡無存。
皇甫坦雖「晚節未保」,但為道一生,獲得幾朝皇帝恩寵和炙手可熱的地位,也足以令他寬慰,令道俗眼紅。所以,他死後,道俗還每每憶起他,吹噓和美化一番,試圖為道教撈取些許資本。《真仙通鑒》里的一則有關皇甫坦神異道工的描述就說明了這點。書中載道:在靖康之難(公元1127年)不久,大臣曹勛奉宋徽宗御札自金營還朝。行至大河,無舟以渡。皇甫坦縛葦為箋送其過河,並為之燃葦去寒,解救了其僵死生命。曹勛醒後問之姓名,閉口不答,只拋下「朱真人以公為社稷計,故使濟公。後二十年,當見公於錢塘」的暗語。事隔二十年後,曹勛果然在杭州與皇甫坦再度見面,相從話舊,感激涕零,再三叩拜,贈詞禮謝。此事不久傳入宋光宗耳中,遂宣問皇甫坦於迎勞館,益加器重,以後每次召問必命曹勛作陪。書中所載與佛教所說達磨祖師一葦渡江的故事似曾相似,無非是道士們故弄玄虛,製造神秘罷了。
皇甫沖(1490~1558) ,明代詩人。字子俊。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皇甫沖的詩歌能較多地接觸社會現實問題。他在《袁抑之黃門防秋師還》詩中揭露明朝軍隊將領的腐敗,他們御敵無方,致使"烽火夜照蓬萊宮,黎民半死長安陌"。士兵多已亡散,而"元戎尚擁嬌娥眠"。《築垣行》中又描寫外族入侵後所造成的"火焰燒天雲,白骨盈溝渠"的凄慘景象。詩人在《順義戰》一詩中,還以飽滿的熱情,塑造了人民中奮起抗敵的愛國英雄。由於他們的英勇斗爭,使"城邑不破殘",同時,詩人對他們功高名墜又深表同情,結尾說:"李廣豈數奇,耿恭終棄置。斯理自古然,況乃居今世。"抒發感慨,諷刺時弊。詩人對敢和嚴嵩作斗爭的楊繼盛極其崇敬,《舟中讀楊兵部疏》表現了他的義憤,這些詩歌都具有相當的社會意義。他的另一些詩歌,抒發"為儒四十年,裒然一縫掖"(《下邳》)的功名無望的惆悵,表現"清尊獨對南城月,惟見歸鴉嗓晚煙"(《過濟懷周白川尚書》)的閑適心情,又寫得較為沖淡醇雅。
皇甫沖善騎射,好談兵。撰《幾策》、《兵流》、《枕戈雜言》等政治軍事著作數十萬言。他還精音樂、弈棋。作品有《皇甫華陽集》等。
此外,東漢太尉皇甫嵩,魏晉間醫學家皇甫謐,唐代有宰相皇甫鎛、文學家皇甫湜,宋代有馬步軍軍都頭皇甫繼明,明代詩人皇甫涍。
㈡ 北齋雨後的作品賞析
此詩寫北齋雨後的景色和作者的閑適心情,為作者1074年(熙寧七年)任興元府(治所在今陝西漢中)知府時作。
起聯先總寫北齋環境的幽靜。北齋是作者在府衙內讀書休憩的地方。庭院不大,園圃卻極清幽,因為作者非常喜愛這個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屬吏的例行參見,留連其中。「幽圃」不僅指地方僻靜,主要還在於這里吏民不到,沒有官事打擾,能使人得到心靈上的平靜。舊時屬吏每天早晚兩次到上司衙門排班參見長官,報告公事,叫「衙參」,也省稱「衙」。說「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務,而是無事報告時,即免去虛套,用字很有分寸。這兩句總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聯,即分別從景、事、情三個方面,作具體描繪。
頷聯上承首句,扣住詩題,寫北齋雨後之景。鳥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後天睛,它們也最先出來活動,所以作者最先聽到竹上的鳥雀聲。特用「雙禽」兩字,不僅因為鳥雀常常成對而飛,還因為兩鳥對鳴,雙雙跳躍,更能見出鳥雀鳴叫的歡快悅耳,竹枝的搖曳多姿,如一鳥便有孤棲冷落之感。「占」是佔有之意,寫出鳥雀的歡喜得意神情,如改「占」為「站」,那就寫成死鳥,索然無味了。深秋時節,蝶影已稀,故只寫一蝶。因為這時花事已少,所以那隻蝴蝶飛來飛去,四處尋覓。文同是宋代大畫家,尤其擅長畫竹,蘇軾曾多次為其所畫之竹題贊,《圖畫見聞志》也說:「文同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此聯鳥聲蝶影,高下相映,竹搖翠影,花含水珠,再襯著藍天碧草,畫面美麗,是大畫家的手筆。「占」字、「尋」字,尤其傳神,近代詩人陳衍特別贊賞它「下得切」,(見《宋詩精華錄》),點評得很確切。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那樣淡雅素凈,雨後的空氣一塵不染,一切都顯得那麼清新,正是首句「絕清佳」的絕好寫照。詩中雖然只寫了景,可是這景中還有一個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賞這美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緊緊關合。
上面寫室外,下面轉到作者在室內的生話。「吳畫」指唐代大畫家、被後人尊為「畫聖」的吳道子的畫,這里用作珍貴名畫的泛稱。「掃壁」不僅是因為愛惜畫,也表明興致很高,所以特別掛在壁上,細細端詳品鑒,絕非隨便打開草草一瞥。「越茶」即越地(今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所產之茶。越地盛產茶葉,多名貴品種,詩中因用作名貴茶葉的代稱,同時也兼含著路遠難致之意。茶葉既這樣名貴難得,又是初次「試」飲,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們交談時十分快樂歡暢。觀畫品茗,都是極其高雅之事,而一為獨處之樂,一為交友之樂,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閑適則相同。
這清幽的景色和閑適的樂趣,勾起作者對過去山居生活的回憶,因而引出末聯。「野興」就是指山居生活的情趣。這句是倒裝句,是說因為公事稀少,所以野興漸漸多了起來,並不是說為了多些野興而少辦公事。而公事之少,又與作者的治理有方有關,這里含著一些得意心情。在作者的《丹淵集》中,載有不少他在各地任官時向朝廷上奏的減免當地人民賦稅的奏狀,可見他還是比較能同情人民疾苦的。然而,作者從1049年(皇祐元年)中進士,次年開始任官,到此時已二十五年,對仕宦生涯,已產生了一些厭倦情緒,所以末句表達了對舊日山居生活的嚮往。作者次年所寫的《忽憶故園修竹因作此詩》說:「故園修竹繞東溪,占水侵沙一萬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應是怪歸遲。」與該篇所寫正是同樣的心情。
㈢ 哪部小說男主人公叫唐景深,女主叫蘇栗
《半歡半愛,老公狠潔癖》 作者:檀欒
男主人公:唐景臨
女主人公:蘇栗
小說簡介:
*新婚當天被神秘人入侵,蘇栗的世界從此天翻地覆*
當紅小花旦二嫁豪門,奉子成婚。蘇栗成了整個娛樂圈人人唾棄和人人羨慕的唐太太。
唐景臨,暮城首屈一指的黃金單身漢,一個潔癖到令人發指的男人,專橫,獨斷,霸道不可一世。
蘇栗一直知道,他們的結婚是假的,恩愛是假的,可明明說好有名無實的婚姻,什麼時候卻發展成肚子里真有一個的程度了。
人前他們是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恩愛夫妻,人後,他們是連陌生人都不如的『仇人』。
某記者會,男人曖昧的擁著女人的纖腰,一臉的寵溺。
「唐先生,請說一下唐太太的優點?」
「身材好,臉蛋好,重要的是有料還聽話。」
「……那缺點?」
男人扭頭看了眼瞪著她的小女人,薄唇輕勾,「晚上不聽話!」
眾記者:秀恩愛,不要臉。
都說男人本身對初戀是寬容的,蘇栗以前不懂,但自從她出現後,她才徹底明白他們人前的『恩愛』還不如唐景臨對她的『寬容』。
……
人生再次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為了不給唐家丟臉,她最終選擇了離婚。
「想要凈身出戶,好呀,不過得等到肚子里的孩子生下來,小影身體差,醫生叮囑不能要孩子,到時她會好好照顧的。」男人漠然的臉龐好像鍍了一層堅冰。
蘇栗又恨又怒,「唐景臨,你不要太過分,我是絕不會把自己的孩子給別的女人來養。」
「好,既然不想給,又說要凈身出戶,那麼就打掉吧!這樣兩全其美。」
都說溫暖一顆心可能要一輩子,但想凍結一顆心卻是瞬間的事。
唐景臨,如果我們的認識註定是個錯誤,那麼我情願孤獨終老。
㈣ 墨景深和季暖離婚的原因是什麼
季夢然的工作室出了重招,推出了半比百分率的購地計劃,將手中那幾個非常好的地段擺出來拋售,並且推廣力度很大,盛易寒直接給她投了一大筆錢,各處都是廣告,這舉動吸引了大部分地商行業者的目光,導致集團旗下的幾個地皮無人問津。
㈤ 關於上官婉兒的作品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上官昭容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上官昭容 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 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彩書怨】上官昭容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餘。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駕幸三會寺應制】上官昭容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故台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太平詞藻盛,長願紀鴻休。 【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上官昭容 三冬季月景龍年,萬乘觀風出灞川。 遙看電躍龍為馬,回矚霜原玉作田。 鸞旂掣曳拂空回,羽騎驂驔躡景來。 隱隱驪山雲外聳,迢迢御帳日邊開。 翠幕珠幃敞月營,金罍玉斝泛蘭英。 歲歲年年常扈蹕,長長久久樂昇平。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上官昭容 逐仙賞,展幽情,逾昆閬,邁蓬瀛。 游魯館,陟秦台。污山壁,愧瓊瑰。 檀欒竹影,飆f2松聲。不煩歌吹,自足娛情。 仰循茅宇,俯眄喬枝。煙霞問訊,風月相知。 枝條鬱郁,文質彬彬。山林作伴,松桂為鄰。 清波洶涌,碧樹冥濛。莫怪留步,因攀桂叢。 莫論圓嶠,休說方壺。何如魯館,即是仙都。 玉環騰遠創,金埒荷殊榮。弗玩珠璣飾,仍留仁智情。 鑿山便作室,憑樹即為楹。公輸與班爾,從此遂韜聲。 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 斗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 霽曉氣清和,披襟賞薜蘿。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長嘯,攀松乍短歌。除非物外者,誰就此經過。 暫爾游山第,淹留惜未歸。霞窗明月滿,澗戶白雲飛。 書引藤為架,人將薜作衣。此真攀玩所,臨睨賞光輝。 放曠出煙雲,蕭條自不群。漱流清意府,隱幾避囂氛。 石畫妝苔色,風梭織水文。山室何為貴,唯餘蘭桂熏。 策杖臨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靜,途隨曲澗迷。 漸覺心神逸,俄看雲霧低。莫怪人題樹,只為賞幽棲。 攀藤招逸客,偃桂協幽情。水中看樹影,風里聽松聲。 攜琴侍叔夜,負局訪安期。不應題石壁,為記賞山時。 泉石多仙趣,岩壑寫奇形。欲知堪悅耳,唯聽水泠泠。 岩壑恣登臨,瑩目復怡心。風篁類長笛,流水當鳴琴。 懶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幽岩仙桂滿,今日恣情攀。 暫游仁智所,蕭然松桂情。寄言棲遁客,勿復訪蓬瀛。 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山中真可玩,暫請報王孫。 傍池聊試筆,倚石旋題詩。豫彈山水調,終擬從鍾期。 橫鋪豹皮褥,側帶鹿胎巾。借問何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園先自多,齊城樓觀更無過。 倩語張騫莫辛苦,人今從此識天河。 參差碧岫聳蓮花,潺湲綠水瑩金沙。 何須遠訪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憑高瞰險足怡心,菌閣桃源不暇尋。 餘雪依林成玉樹,殘霙點岫即瑤岑。 【句】上官昭容 勢如連璧友,心似臭蘭人。
㈥ 文與可的作品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繪畫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2]
文同對竹子有深入細致的觀察,故其畫竹法度謹嚴,同時作為文臣,其作品又有著區別於職業畫家的新意。《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宣和畫譜》則進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興,則見於水墨之戰」。
看到了文同墨竹畫中所具有的特質。可以說文同這類作品的出現,是文人畫開始興起的標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給當時蘇軾、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諸多畫家以重要影響,墨竹逐漸成為中國文人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文同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寫竹葉,自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林,時往觀察,因而畫竹益精。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其後畫竹者多從其學,世有「湖州竹派」之稱。至元代畫墨竹蔚為風尚,如李衎、趙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繼承者,對後世影響極大。也喜作古木老槎,並寫山水。
四川仁壽縣黑龍潭石壁有一鋪所謂的隱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無跡,潑水後卻呈現出一枝墨竹,當地人相傳是文同作品。蘇軾:《蘇東坡集》卷三二《文與可畫賀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署名吳鎮的《文湖州竹派》一文,列舉文同之後的墨竹畫家二十五人,畫派形成於文同的親朋好友中,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孫以及表弟蘇軾等。湖州竹派在宋以後的八百多年間,影響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吳鎮,明代王紱,清代鄭燮等人。
文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墨竹圖》此墨竹畫軸,無名款,但鈐有文同二印:靜閑畫室。文同與可。畫懸崖垂竹,主幹麴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隱有勁拔之生意。枝葉甚密,交相間錯,向背伏仰各具姿態,畫葉之墨色濃淡相依,正如米芾論文同畫竹雲:「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自與可始也。」墨竹於北宋仍屬初興之畫藝,與當時尚工筆寫實之花卉猶有時代性之相關,故未見「介」、「爪」式的撇葉,也未見竹節間的書法連筆。通幅畫法在「畫」、「寫」之間,與元代及此後的文人寫竹相異其趣。
詩文
文同在詩歌創作上很推崇梅堯臣,他的《織婦怨》描寫織婦辛勤勞作,反被官吏刁難,與梅堯臣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同一機杼。他的寫景詩更有特色。如「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早晴至報恩山寺》);「深葭繞澗牛散卧,積麥滿場雞亂飛」(《晚至村家》)等句;形象生動,宛如圖畫,充分表現了畫家兼詩人善於取景、工於描繪的特點。他在詩中還常常把自然景物比作前人名畫,如「獨坐水軒人不到,滿林如掛《暝禽圖》」(《晚雪湖上寄景儒》)、「峰巒李成似,澗谷范寬能」(《長舉》),為古代詩歌描寫景物增添了一種新的手法,這同當時畫家樂於向前人詩中尋找畫意具有同樣的意義,表明了北宋前期詩與畫這兩門藝術已更為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比起前人王維的「詩中有畫」來就更前進了一步。
所著《丹淵集》40卷,《拾遺》 2卷,為其曾孫文□編,附《年譜》1卷、《附錄》2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
水 磑[1]
激水為磑嘉陵民,構高穴深良苦辛[2];
十里之間凡共此[3],麥入面出無虛人[4]。
彼氓居險所產薄[5],世世食此江之濱[6]。
朝廷遣使興水利,嗟爾平輪與側輪[7]。
注釋:
[1]水磑(wèi):水碾磑,即水磨。利用水力旋動的磨面設備。
[2]構高:指水磑結構高大。穴深:指挖掘的基坑很深。 良:很。
[3]凡:都。此:指水磑。
[4]無虛人:沒有空閑過。指磨面的人接連不斷。
[5]彼氓:那個(架設水磑的)農家。 氓:民。
[6]食此:靠這個吃飯。
[7]嗟:惋惜,嘆惜。平輪與側輪:代整個水磑。因水磑阻礙水流,有害水利,故興修水利時常毀之。
簡析:
本詩題《水磑》,實重點寫以水磑為業者的艱辛生活。首兩句寫「嘉陵民」構築水磨的艱苦不易,「良苦辛」三字包含無限感嘆。三四句寫水磑的作用,「十里之間凡共此」從水磑惠及地域大寫,「麥入面出無虛人」從水磑的煩忙寫,兩句揭示出水磨對當地百姓生活的重要作用。五六句言當地土地險瘠,物產寡薄,架設水磑的農家只能以水磑為衣食之源,進一步申言水磑的不可少。尾兩句寫朝廷因興修水利,要拆毀水磑,農家生活前景堪憂。
本詩並非指責朝廷興修水利,而是嗟嘆嘉陵山區以水磑為業的農民生活的艱辛貧困,體現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注,既「興水利」,又能讓水磑業者生活無憂,這是作者所希望的,也是此詩創作的重要動機。
晚 至 村 家
高原磽確石徑微[1],籬巷明滅余殘暉[2]。
舊裾飄風採桑去[3],白袷卷水秧稻歸[4]。
深葭繞澗牛散卧[5],積麥滿場雞亂飛。
前溪後谷暝煙起[6],稚子各出關柴扉[7]。
注釋:
[1]磽確(qiāoquè):土地瘠薄。石徑微:石路狹窄。化用韓愈《山石》「山石犖確行徑微」句意。
[2]明滅:忽明忽暗,時隱時現。
[3]裾(jū):衣襟或衣袖,指衣服,代指採桑去的農婦。
[4]白袷(jiá):白色夾衣。此指農夫。
[5]葭(jiā):蘆葦。
[6]暝煙:暮靄,一說指農家晚炊之煙。
[7]稚子:小兒。 柴扉:柴門。
簡析:
這是一首描繪田園風光及鄉村生活圖景的詩。首兩句:「高原磽確石徑微」化用韓愈《山石》句意,既寫出山村地理環境,也見出詩人的行程——沿窄小石路向上攀行的情態。「籬巷明滅余殘暉」點至山村時間。兩句將「晚至」之意寫得極為顯明。下面六句是作者至山村所見,每句寫一山村生活場景。這些場景既是傍晚時農家所常見,極富生活氣息,又經作者的精妙描摹,極富藝術美感和魅力。各句中動詞的運用頗具匠心。詩中流露出作者對鄉村生活的陶醉嚮往之情。
㈦ 王安石的作品有什麼
《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
。《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炙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禪山記》,亦記游,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並》、《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並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㈧ 王唯主要作品
王維的作品列表
1 白石灘 895
2 酬郭給事 749
3 酬張少府 502
4 出塞作 716
5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708
6 春中田園作 868
7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 837
8 觀獵 1220
9 歸嵩山作 638
10 過香積寺 524
11 漢江臨泛 774
12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689
13 積雨輞川庄作 898
1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11
15 老將行 949
16 隴頭吟 770
17 隴西行 735
18 鹿柴 657
19 欒家瀨 889
20 洛陽女兒行 513
21 孟城坳 876
22 鳥鳴澗 1455
23 漆園 784
24 青溪 560
25 秋夜獨坐 873
26 秋夜曲 557
27 山居秋暝 859
28 山中 1553
29 山中送別 1151
30 少年行·其一 1076
31 使至塞上 1251
32 書事 668
33 送別 591
34 送別 810
35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791
36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561
37 送沈子福之江東 960
38 送元二使安西 1972
39 送梓州李使君 735
40 桃源行 784
41 田園樂·其六 1382
42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936
43 渭城曲 575
44 渭川田家 635
45 西施詠 626
46 息夫人 735
47 相思 690
48 辛夷塢 1010
49 新晴野望 1045
50 伊州歌 852
51 夷門歌 780
52 雜詩 569
53 終南別業 1026
54 終南山 659
55 竹里館 600
王維的資料
王維 (?~761) 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 縣),其父遷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濟),遂為蒲人。他 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生平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 (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 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 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 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 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 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 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 喪,在《寄荊州張丞相》中說:"方將與農圃,藝植老 丘園。"表示了歸隱之意。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 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 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 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曾說:"既寡遂性歡,恐招負 時累"(《贈從弟司庫員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 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 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 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
輞川集
余別業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雲爾。
孟城坳
王維: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裴迪:結廬古城下,時登古城上。古城非疇昔,今人自來往。
華子岡
王維: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
裴迪: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文杏館
王維: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里雲,去作人間雨。
裴迪:迢迢文杏館,躋攀日已屢。南嶺與北湖,前看復回顧。
斤竹嶺
王維: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裴迪:明流紆且直,綠筱密復深。一徑通山路,行歌望舊岑。
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裴迪:日夕見寒山,便為獨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跡。
木蘭柴
王維:秋山斂餘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裴迪: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茱萸沜
王維: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芙蓉杯。
裴迪: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雲日雖回照,森沉猶自寒。
宮槐陌
王維:仄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應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
裴迪:門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秋來山雨多,落葉無人掃。
臨湖亭
王維: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
裴迪:當軒彌滉漾,孤月正裴回。谷口猿聲發,風傳入戶來。
南垞
王維: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
裴迪: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
欹湖
王維: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
裴迪: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
柳浪
王維: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漪。不學御溝上,春風傷別離。
裴迪: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結陰既得地,何謝陶家時。
欒家瀨
王維: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裴迪:瀨聲喧極浦,沿涉向南津。泛泛鷗鳧渡,時時欲近人。
金屑泉
王維:日飲金屑泉,少當千餘歲。翠鳳翊文螭,羽節朝玉帝。
裴迪:縈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華,獨往事朝汲。
白石灘
王維: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裴迪:跂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日下川上寒,浮雲澹無色。
北垞
王維:北垞湖水北,雜樹映朱闌。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
裴迪:南山北垞下,結宇臨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竹里館
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裴迪:來過竹里館,日與道相親。出入唯山鳥,幽深無世人。
辛夷塢
王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裴迪:綠堤春草合,王孫自留玩。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
漆園
王維:古人非傲吏,自闕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
裴迪:好閑早成性,果此諧宿諾。今日漆園游,還同庄叟樂。
椒園
王維: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雲中君。
裴迪:丹刺罥人衣,芳香留過客。幸堪調鼎用,願君垂採摘。
王維。字摩詰。河東人。工書畫。與弟縉俱有俊才。開元九年。進士擢第。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安祿山陷兩都。維為賊所得。服葯陽〔疒音〕。拘於菩提寺。祿山宴凝碧池。維潛賦詩悲悼,聞於行在。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責授太子中允。遷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寧薛諸王駙馬豪貴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得宋之問輞川別墅。山水絕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篤於奉佛。晚年長齋禪誦。一日。忽索筆作書數紙。別弟縉及平生親故。舍筆而卒。贈秘書監。寶應中。代宗問縉。朕常於諸王坐聞維樂章。今存幾何。縉集詩六卷。
文四卷。表上之。敕答雲。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長揖楚辭。詩家歸美。克成編錄。嘆息良深。殷〔王番〕謂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成珠。著壁成繪。蘇軾亦雲。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今編詩四卷。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群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
輕羅已薄未更衣。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句隹〕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朱大入秦
避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木童〕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聞,白雲無盡時。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酬郭給事
洞門高閣靄餘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鍾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卧病解朝衣。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積雨輞川庄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撟蛿去三點水加草頭)。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和賈舍人早朝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羨君明發去。采蕨輕軒冕。
送張五歸山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
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東山有茅屋,幸為掃荊扉。
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
新晴野(一作晚)望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黃花川
危徑幾萬轉,數里將三休。
回環見徒侶,隱映隔林丘。
颯颯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靜言深溪里,長嘯高山頭。
望見南山陽,白露靄悠悠。
青皋麗已凈,綠樹郁如浮。
曾是厭蒙密,曠然銷人憂。
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
秋色有佳興。況君池上閑。
悠悠西林下。自識門前山。
千里橫黛色。數峰出雲間。
嵯峨對秦國。合沓藏荊關。
殘雨斜日照。夕嵐飛鳥還。
故人今尚爾。嘆息此頹顏。
老將行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阝奧〕,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洛陽女兒行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早春行
紫梅發初遍,黃鳥歌猶澀。
誰家折楊女,弄春如不及。
愛水看妝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風吹散,衣愁露沾濕。
玉閨青門里,日落香車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憶君長入夢,歸晚更生疑。
不及紅檐燕,雙棲綠草時。
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楊子談經所、淮王我酒過。
興間略鳥緩,坐久落花多。
經轉回銀燭、林開散工可。
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第歌。
從岐王在宴衛家山地應教
座客香貂滿,宮娃紹使張。
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
積翠紗富睛,飛泉綉產原。
還將歌舞出,歸路莫愁長。
早朝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
城馬牌睨曉,宮並精軼聲。
方朔金門侍。班姬玉輦迎。
仍圖造方土,東海訪蓬流。
同崔員外秋育寓直
建禮高秋夜,承明候曉過。
九門寒溫徹,萬井晤鍾多。
月回藏珠斗,雲消出絕河。
更漸衰朽質,南陌共鳴何。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帳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思。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不見留之作
貧居依谷口,喬木帶荒村。
石路枉回駕,山家難候門。
漁舟膠標浦,豬火燒寒原。
唯有白雲外,疏鍾聞夜猿。
送張判官赴河西
單車曾出塞,報國敢邀勛。
見逐張征虜,今思霍冠軍。
沙平連白雲,蓬捲入黃雲。
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進君。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傳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爾不能薦,羞稱獻納座。
送友人前歸
萬里春應反,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范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菜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