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說創作主題有哪些推薦
① 小小說是什麼意思 能反映什麼主題
小小說又名微型小說或極短篇小說,是英文Flash Fiction的直譯,原為短篇小說的分支,是順應現代人繁忙生活而發展成一種篇幅短小的小說。跟一般小說一樣重視場景、個人形象、人物心理、敘事節奏。優秀的作家可寫出轉折雖少意境深遠或轉折雖多卻清析動人給人接近中篇說的作品。
就是這意思!
② 80後作家的文學創作主題有哪些如青春,成長等
今天的「80後」作者使文學成為新的時尚,青春寫作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學熱潮。一方面,他們青春,具有充沛的熱情與精力、龐雜多元的想像力、後勁勃發的創造力,他們的書層出不窮地出版,擠滿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櫃,封面內頁一本比一本後現代,作者照片則像明星一樣耀眼。另一方面,隨心所欲的寫作姿態和立場,變化莫測的標簽和外套,引領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關注和從事文學創作。作品的熱銷,年輕讀者的追捧,製造出似文學復興般的新興氣象。
從內容上來看,「80後」文學大多書寫同代人的生活,文本展現了一個屬於當代年輕人耳目一新的世界,使得父輩人不得不重新認識他們。無論是對傳統作文模式的挑戰,還是對成年生活的反叛,最率真地表達自己或許就是他們最初的創作動機。在魯迅文學院召開的「80後」青年作家代表研討會上,步非煙呼籲,「我們要求自由地表達我們自己!」這個觀點不無代表性。表達自己,書寫青春生活,而不是編織情節,承載思想意義,使「80後」文本呈現出清新流暢、毫無粉飾造作的姿態。從而,文本普遍存在形式新穎的特點,呈現出重形式輕內容的整體趨勢,這與作者所處的電子媒介時代有關系。小說中融入了奇幻、推理、武俠、游戲、網路等各種青少年熱衷的元素,「80後」在形式上提供了成熟作家所不能提供的作品,他們的存在和暢銷已經是一個事實。如《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戀》帶有網路寫作的明顯特徵,顯示了「80後」作家與前輩作家不同的知識結構與寫作觀念。《幻城》把奇幻、推理、武俠、游戲、網路語言等各種青少年熱衷的元素融為一體。《草樣年華》真實再現大學生活,是當代大學生的青春紀事,讀起來給人一種春風撲面而來的清新感覺。
「80後」 文學的青春寫作特質還表現在審美風格的前衛性、時尚化與娛樂化。「80後」文本所展現的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一種大眾文化的當下審美傾向。他們與現代科技相依、與流行時尚相伴,背叛傳統習慣,渴求異樣生活,充分顯示個性。表現在文本語言上,則是把寫作當成一次語言游戲的狂歡,這幾乎是「80後」文本最重要的時代特質。文本中充斥了大量調侃式的、網路化、游戲性的語言,給讀者帶來了笑聲,帶來了感動,似乎也帶了某種生活哲理。這種生活哲理是透過語言傳達給讀者的,而不是通過故事情節。如《飛走的是樹,留下的是鳥》,主人公從冰城千里迢迢來到名噪時下美女才女如雲的A大,她形容自己的校園生活「平淡得就像一支粉筆」,這種比喻大概只有在校的學生才能形容出來吧。對於愛情的理解也許遠不像隔代人想像得那樣草率,「初戀不能像二婚那樣湊合」是小說中主人公的宣言,調侃中帶著玩世不恭。而《幻城》情節離奇,《葵花走失在1890》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新穎獨特,想像豐富,時空轉換自如。《良辰》語言清新流暢,各種比喻給人新奇貼切之感,時空交錯,想像空間大。作品鮮活,想像力豐富。「80後」作者想像力豐富,有些作品富有視覺和心靈沖擊力。而消解故事、消解思想也許是「80後」作者自身生活積累不足在文本中的客觀表現。
在青春寫作的背後,「80後」文學不可避免地帶著一定的灰色成分。每個人的內心,都會受到三種力量的牽引:現實、理想、本能,整個人類社會也正經歷著一場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論戰。青少年本身是一個脆弱群體,現實的驅使,理想的掙扎,本能的放縱,交織成他們內心的沖動與困惑。然而這些情緒通常都被忽視和壓抑,缺失了表達。當今國內主流文學對於年輕一代的心理狀態、生存環境等很少關注,也無法真實地表現,而「80後」作者無疑在填補這個空缺上作出了貢獻。「80後」作家的作品,基本上是同齡人寫給同齡人看的,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心理訴求,更能滿足青年人帶有標榜自我,逆反心理、叛逆色彩的價值追求,這也是受到青年人的廣泛歡迎的原因之一。他們書寫的是同時代人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抑。如《三重門》揭示中國教育現狀中的種種流弊以及對考生人性的壓抑,在高中生中廣為流傳。《維以不永傷》從一個簡單的案例進行多角度敘述,對人性的善惡、社會的混亂與腐敗進行思考。《天黑了,我們去哪?》反映「80後」人群的心靈狀態,其中青春的困惑,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處於人群中的疏離感等,都是較為嚴肅深刻的主題。
這種灰色成分的表述,恰恰是青年作者在成長道路上的必經之路。「80後」作者相對於前輩作家來說,在寫作技巧、思想內涵方面顯得很稚嫩,有些語言的表述,也透露出年少的輕狂和稚嫩。但是他們對社會生活獨到的、在一定程度上略顯偏頗的見解以及批判精神,恰恰是「80後」作者最有價值的時代特質。從根源上說,啟蒙的最可貴之處就是它的批判精神。如果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的理性信念可以做或強或弱的調整,那麼理性的批判精神則是人類永遠都應該發揚光大的。正是看到了社會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他們才通過文學寫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通過他們自身的文學創作,對當代青春生活之所說、所思 、所做大膽地質疑,從而實踐了文學領域的革新。
「80後」文學中的灰色成分還表現在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學使命感。「80後」文學創作群體從小受電子媒介的影響,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也不同於體制內作家。雖然他們閱歷不夠,生活經驗積累不夠,但是他們敢於通過隨心所欲的寫作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很坦然地承認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公開地表達自己厭惡的行為,這種態度彌足珍貴,但同時作品中也表現出一種消解崇高,崇尚個人化、消費意識的消費主義傾向,熱衷於描寫追新逐異的生活。作品中在一定程度上的物質享樂主義傾向,在青少年閱讀中產生了不良影響。作為受圖書市場歡迎的文學作品,這種傾向必然會誤導讀者,尤其是中學生和大學生。當然,「80後」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進步和成熟,希望他們在自由表達自己的同時增強文學責任感和使命感
③ 小小說鑒賞!(越詳細越好,很好的追加分) 談你覺得最好的一段以及主題表達什麼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
第一段:一、不期而遇,沒有什麼特殊的約定而相遇。大家在緣分單薄的時候沒有約定,但是不經意間總會相遇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時間的流轉除了帶走我們的歲月,留下的是不經意間的相遇。
第二段:二、不期而遇的相約而定。時間在緩緩的流逝,但是人生許多不經意的時刻我們在似有似無的期待著,等待著略帶刻意的相遇。
第三段:三、相約而定的不期而遇。即已相約,便會如期而遇。這一段中的相遇是最刻意的。
第四段:四、相約而定。這個是機場臨別時的約定。
第五段:五、不期相約而遇定。不期待相約,而全憑緣分的遇見而相遇。
各段之間說的是相約和相遇,緣分和時機決定兩個人的相遇。總的主題在探討人生的奇妙的時刻和經歷,愛情除了感情,還需要機緣。
我最喜歡最後一段,簡潔卻富有哲理。
文章有些凌亂,尤其是題目,很繞。
④ 小小說的寫作技巧有哪些
一、小小說的文體特點
1、情節單一, 但不單調
情節單一是指小小說在情節提煉上表現為通過敘述一個具體事件來構成單一性情節。事件是構成小小說情節的基本元素。
不過, 並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事件都能成為組成小小說情節的事件。小小說情節的事件必須滿足這樣三個條件: 第一, 敘述的事件必須完整, 第二, 它必須包含一定的矛盾沖突。第三, 事件必須呈現出一種因果聯系的形態。
例如《三封電報》(美·佚名) :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 她在家裡接獲弟弟的電報: 「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勝, 回電給弟弟: 「運其屍回家。」三個星期後, 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 裡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 「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 「無誤, 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選自《世界微型小說精選簡評集》)
這篇小小說是一家美國雜志以3000 美元的懸獎徵求「文字最簡短, 情節最曲折」的故事的獲得首獎的作品。單一的情節里, 事件完整、有沖突、呈現因果聯系, 這樣, 事件所呈現的面貌就不是簡單、重復而沒有變化了, 因而, 雖然情節單一, 但不顯得單調。
2、性格單純, 但不單薄。
小小說作為小說大家族的一個成員, 塑造人物形象是其主要任務。集中寫一個人物, 通過一個生活片斷突出這個人物的一個性格側面, 便是我們所說的小小說性格描寫的單純性。
著名作家陳建功曾在《北京晚報》發表過一篇題為《娘家人》的小小說。這篇作品人物不多, 但寫活了一個「舅老爺」的形象。一個73 歲的老太太病故了, 而這個76 歲的娘家「舅老爺」來鬧喪。他質問「臨死前⋯⋯吃了什麼葯?」並硬要堅持「開膛驗屍」。
死者的兒子、媳婦、女兒、姑爺們百般侍候, 央求,小心賠不是都毫無效果, 最後還是開膛驗屍才算了結。這個由一個事件(鬧喪) 構成的單一性情節相當准確地突出了這個舅老爺蠻不講理的一個性格側面。
3、結尾驚奇, 但不離奇。
蘇聯作家蘇曼諾夫說: 「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這個論斷特別適用於小小說。小小說單一的情節很難形成一種藝術的跌宕和起伏, 很難產生一種一波三折的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因此, 依靠結尾驚奇(意外結局) 便成為小小說的寫作者解決上述「二難」問題的絕招。
日本著名微型小說作家星新一寫有一篇《人質》。作者在事件的開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 一個匪徒搶劫了銀行, 並以一個小孩做人質, 迫使前來追捕的警察為他提供一輛摩托車放他走。那麼, 這個匪徒是否能逃脫? 這個小孩能否獲救? 這就是一個問題, 一個細節, 整個小說都圍繞這個單一、集中的懸念來結構全篇。這個匪徒最終逃脫了, 而結局是那個被當做人質的小孩竟是一個橡皮吹成的假人。小小說的結局大出讀者的意外。
美國作家愛倫·坡寫有一篇小小說《夜歸人》。丈夫從稅務所帶回了巨額公款, 然後要出遠門, 丈夫一再叮囑妻子不要讓任何人進屋。但妻子卻經不住門外一個傷兵的再三懇求, 放他進了屋子。這時, 一個蒙面強盜撬門進屋盜錢, 而妻子和傷兵一起打死了強盜。可是誰也沒有想到, 這個蒙面強盜卻是她的丈夫。這個突轉的情節形成了全篇誰也沒有想到的意外的結局。
如上這種由單一情節的突轉造成的意外結局在小小說中相當普遍地存在, 因而形成了小小說學里的一個特有概念, 即歐·亨利(美國作家, 其小說特別注重設計結尾的意外結局) 結尾。
但這種意外的結局在給人驚奇(出人意料) 的同時, 也在情理之中, 因而就不顯得離奇古怪了。
二、小小說的寫作技巧
1、構思一個核心細節
任何一篇成功的小小說都有作為全篇藝術支撐點的核心細節。所謂核心細節, 就是指小小說的中心情節, 即能夠用一句話概述的主體事件。小小說的創作過程就是讓這個主體事件(核心細節) 不斷地發展、變化和豐富。如1999 年高考全國卷滿分作文《記憶》:
手術室的燈滅了。韓醫生緩步走了出來, 一位打扮新潮的女人馬上迎了上去, 急切地問道: 「醫生,這老、老⋯⋯老太太怎麼樣啦?」韓醫生黯然地搖了搖頭: 「如果再早送來十分鍾, 也許⋯⋯」
話音未落, 走廊上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緊張, 三步並作兩步沖到韓醫生面前,聲音嘶啞地問道: 「我媽怎麼樣了? 我媽怎麼樣了?」
韓醫生輕輕答道: 「老人上了年紀, 且失血過多, 我們盡力了。」那男子一聽, 足足愣了半分鍾, 然後猛地抱住了頭, 蹲了下去。他雙手深深地插入了頭發中, 緊緊抓著自己的頭。由於極力控制著自己, 還不至於號啕大哭, 但他全身劇烈地抽動著。
韓醫生正要上前安慰幾句, 那女人已躥到男人面前, 一邊搖著他一邊說: 「你媽死了, 可我們還不知道巨款存摺放在什麼地方, 你快想想辦法, 快呀, 哭有屁用!」男人由於過度悲傷, 並沒理睬女人, 女人只好又拽住韓醫生, 說道: 「醫生, 你能想出好辦法嗎?」韓醫生用手扶了扶寬邊眼鏡, 看了女人一眼,又看了看男人, 說道: 「辦法倒有。老人剛死, 記憶尚存, 我可以進行一次記憶移植的手術, 不過接受者最好與死者有血緣關系。」說完, 韓醫生看了看那個男人。女人一聽這話, 馬上喜笑顏開, 硬將仍處於悲痛中的男人拉進了手術室。
半小時後, 手術完成了。男人臉色陰沉, 慢慢地走出了手術室。女人迎了上去, 笑嘻嘻地問: 「怎麼樣, 知道了嗎?」啪! 一個響亮的耳光打在了女人臉上, 男人停在空中的手在顫抖著, 不知是因為氣憤還是這難得的勇敢。女人正待發作, 男人先吼出了聲:「原來你對我媽這么刻薄! 我不在時你竟總氣她老人家, 還總是以白眼相向! 媽因為我怕你, 又怕破壞我們的感情, 一直忍著沒跟我說。存摺我已經知道在什麼地方了, 但我決定將它捐給希望工程, 這是我媽的心願, 你一分錢也拿不到!」說完, 男人徑直地辦理老人的後事去了。女人捂著臉, 低著頭跑出了醫院。
韓醫生站在手術室門口, 靜靜地看著這一切, 他什麼話也沒說。
這篇小小說的構思可以用俗語「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來概括, 其核心細節是女主人想通過記憶移植得到巨額存款, 卻不料得到了一巴掌。小小說的發展、變化與豐富都是在這個核心細節上演繹的。
2、營造特定的矛盾沖突
在確立了核心細節的內容的同時, 寫作時就要注意以這個核心細節為基點, 衍化一系列的一般細節。
這些一般細節, 有時, 它是核心細節的起因描寫; 有時, 又是核心細節的結局延伸; 有時, 它又是核心細節在發展、演變中的內容補充。正像滾雪球一樣, 球核通過不斷地運行、滾動, 粘起了一層又一層的積雪。球核如果沒有與這一層層的積雪相連就不成其為有內容有形狀的雪球。而這個滾動的過程, 寫作者就要注意有意識地營造一些特定的矛盾沖突, 推動情節的發展與豐富。如2008 年高考全國卷Ⅰ滿分作文《最貴的捐贈》:
在去捐贈的路上, 不少人都沉默著, 人們提著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 不說話, 腳步卻在不斷地加快。5·12 , 深深刺痛了人們的心。我拉了拉有些鬆掉的繩子, 嘆了口氣, 轉頭卻撞上了一對母女。母親將
一大床嶄新的被子放在了地上, 低著頭似乎在跟女兒說些什麼。因為好奇, 我放下了我的贈品, 湊了過去。
小女孩漲紅了臉, 手指不停地摩挲著她懷里的洋娃娃, 眼淚不停地打轉。
「發生了什麼事?」我探頭問道。
母親抬起頭, 無奈地看了我一眼: 「你看這孩子,明明說好要把自己最喜歡、災區兒童最需要的東西拿來捐, 可她卻只拿了一個舊得不行的洋娃娃。」
我想道: 「現在的孩子, 真的是⋯⋯」未等我想完, 小女孩開了口: 「可是, 災區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我捨不得送給他們呀。」
「有什麼捨不得呀?」母親似乎生氣了, 「地震讓他們失去了那麼多, 你只是捐了一樣東西, 有什麼呢? 媽媽以後再給你買呀。」
「可是, 可是⋯⋯」小女孩擦著眼睛, 小臉越來越紅, 小嘴撅著, 一直說不出話來。
我看不下去, 接著母親的話說: 「是呀小妹妹,災區的小朋友多可憐啊, 他們的家沒有了, 甚至親人也沒有了, 而我們只是把自己身邊的一些東西捐給他們罷了, 即使是你不要了的東西, 也會給他們帶來莫大的幫助呀。」
誰知我剛說完, 小女孩急了, 「什麼不要了呀,那樣東西我一直都要的! 要的!」她跺著腳, 滿臉通紅地說。
「要的也不行, 走, 回家拿去!」母親喊道。小女孩被她媽媽嚇了一跳, 低聲說: 「真的要捐那樣東西嗎?」母親和我認真地點了點頭。女孩咬了一下嘴唇,抬起頭來, 說道: 「那⋯⋯不用回家拿的, 走吧。」
到了捐贈點, 母親把被子拿給志願者後, 低頭對小女孩說: 「你的東西呢?」
小女孩抬頭看著媽媽, 過了好久, 把媽媽拉了過去。
「叔叔,」小女孩對志願者說,「我捐媽媽。」
全場嘩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頭, 小聲地哽咽道: 「地震了,好多小朋友沒有了媽媽, 他們好可憐啊。我想, 他們最需要的應該是一個媽媽呀⋯⋯」說著, 眼淚掉到地面, 濺起的灰塵形成了一朵美麗的小花。
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小小說, 其情節單一(可以用「小女孩為災區捐贈」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核心細節) , 但卻通過一步一步地營造矛盾沖突(母親勸小女孩捐洋娃娃, 小女孩摩挲; 我誤會小女孩, 小女孩急得說不出話; 母親要小女孩回家拿, 小女孩遲疑著來到捐贈點) , 讓讀者在關注小女孩的捐與不捐的矛盾沖突中被深深吸引, 小小說的核心細節由此便顯得異常曲折與豐富, 使小小說具有了較高的藝術性。
3、設計巧妙的反轉式結尾
「反轉」指的是小小說結尾部分的情節並不按人們通常的思維形式發展, 而是出人意料地出現了另外一種結局。比如上面提到的《最貴的捐贈》里, 人們通常的思維模式是捐物, 但小女孩卻要捐「媽媽」(人) , 這一反轉, 便給人創造了一種巨大的驚奇效果, 因而使作品瞬間產生了極大的藝術魅力。白小易的小小說《意外》, 寫一個農村青年因為某件非常特殊的事, 拿刀要去找君明算帳。當他趕到堤坡, 正好碰上君明推車失誤, 掉進湍急的河水中。他蹬掉布鞋, 連衣服都沒脫就跳進河中把君明救了起來。由拿刀算賬(可以理解為准備殺人) 到結果是救人, 這種
人物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結果恰好相反, 便是小小說創作中典型的「反轉式」結尾。2003 年高考全國卷滿分作文《保姆與家教》:
柳靚,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 單身母親。就因為是教授, 就因為是單身母親, 柳靚才請了個小學畢業的鄉下妹子當保姆, 一個武漢大學大三學生當家教。
這故事啊, 也就從這里開始⋯⋯你看那鄉下妹子, 圓圓的臉蛋, 小巧的嘴, 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清純著呢,住了那麼個把月, 可把柳靚家裡弄得井井有條, 喜人吶! 柳靚心裡自然歡喜, 大大方方地將所有生活費給了小保姆, 更將她視為自己的親妹妹。
你再瞧那家教, 馬尾高豎, 精神抖擻的, 和柳靚家女兒聊得可火熱呢! 她工作做得不夠好, 那小女孩除了會吐一兩句洋文, 考試總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靚正思索著要不要換個家教。
唉, 也怪教授她自己心理作用, 用什麼「分而使力, 用心專矣」, 心理不平衡了吧?!
星期二, 正趕上柳靚的新學年報告會, 這可是全校性的活動, 儀表上不得馬虎。想起假期新買的長裙, 柳靚不禁笑了, 連那個當家教的二十齣頭的姑娘都說穿不出自己那樣的洋氣, 自己都三十四了。就這么想著, 柳靚喜滋滋地從衣櫃里取出長裙, 比劃著⋯
「哎喲!」毫無預警的, 裙子的下擺破了個大洞, 柳靚大驚失色, 這到底會是誰乾的, 好好的一個心情全給破壞了。柳靚無奈地坐到床沿, 眉頭深鎖起⋯⋯
「會是誰呢? 不可能是小保姆, 對, 不可能! 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邊看, 不可能弄壞的。女兒又穿不了這么大的, 肯定是那個小家庭教師。那天, 她看我穿的裙子, 眼睛眨都沒眨過一下, 肯定會是她!」
好像沒經過什麼思維斗爭似的, 柳靚一口咬定是家教弄壞了裙子, 憤然奪門而去⋯⋯
忘說了, 她不是去理論, 而是去講學了。因為,她知道, 下午女兒要補課, 自己又不在家, 家庭教師一定會趁這個機會拿她的衣服, 到時候, 就可以逮個正著。一切照計劃進行著⋯⋯
到家門口了。對了, 就是那個人! 柳靚差點沒沖上去按住她。「等! 等! 等! 等她到家門口, 就捉住她, 我上個月才買的鞋子, 你也穿, 太放肆了吧, 討厭啊!」人一生氣就跟柳教授現在這樣沒風度了, 一個箭步上前, 扳過對方的身子, 驚了———保姆! 她的脖子上還掛了一串教授珍愛的項鏈。
這樣, 我想, 柳靚又可以在學會上發表論文了。
小小說的情節很單一, 可以用「教授抓可能穿自己裙子的人」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矛盾沖突的營造主要是靠教授內心的活動(一時認為不可能是小保姆, 終又認為是家庭教師; 原本准備去理論, 終又決定逮個正著) 來實現的。教授原本認定穿裙子的一定是家庭教師, 最後扳過對方來的身子卻是保姆, 想的與見到的恰好相反。這一反轉式結尾, 讓人在驚奇中恍然大悟的同時, 更啟示人們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單憑自己的主觀意願來判斷, 要注重實事求是。由此, 小小說也小中見大, 具有了較高的哲理層次上的意蘊。
⑤ 關於「成長」的小小說,什麼題材好
感恩,其實是無處不在的。我站在這里的理由是什麼?就是感恩。感謝老師同學的支持愛戴,感謝學校給予的機會,感謝母親的培養,感謝我自己的付出。因為感謝著這些,我今天便站在這里了。 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們感謝天神,感謝主。當然,我們感謝的,遠比他們要多很多。 感謝父母,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感謝老師,他們教給你知識,引領你做「大寫的人」;感謝朋友,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對手,他們令你不斷進取、努力。 感謝太陽,它讓你獲得溫暖;感謝江河,它讓你擁有清水;感謝大地,它讓你有生存空間。 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品質,一種藝術。 感恩是樂觀。感謝困難,感謝挫折,不是樂觀么?感謝對手,感謝敵人,不是樂觀么?對於我們不甚喜歡的一些人和事物,盡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對我們的利處,從而去感謝它,不是樂觀么?所以,感恩,是一種樂觀的心態。 感恩是禮貌。有人幫助了我們,我們隨口說聲「謝謝」,可能會給對方心裡帶來一股暖流。有人為我們付出了許多,我們感謝他,他可能會更加多的幫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是有禮貌,是知恩圖報。所以,感恩,是一種有禮貌的品質。 感恩是畫筆。學會感恩,生活將變得無比精彩。感恩描繪著生活,將生活中大塊的寫意,揮灑得酣暢淋漓;將生活中清淡的山水,點綴得清秀飄逸;將生活中細致的工筆,描繪得細膩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種多樣的藝術。永遠的坐票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經常會得到最好的。 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坐的車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 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准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他說,這是因為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 他說,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面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靠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著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為了一兩個座位背負著行囊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著的地方也沒有了。與生活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只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隻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直站到下車。 溫馨提示:自信、執著、富有遠見、勤於實踐,會讓你握有一張人生之旅永遠的坐票。
⑥ 推薦幾本好的微型小說
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排行榜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年09月
定價:24.00元
由中國微型小說權威選家精選的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排行榜,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多樣,短小精悍,可讀性強,構思靈巧,代表著中國當代微型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 本書收入汪曾祺《尾巴》、王蒙《雄辯症》...
2007中國年度微型小說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1月
定價:24.80元
爹爹新娶的後娘送鏟子回學校讀高三,後娘很溫和地同鏟子說再見,鏟子心裡像裝進了一個夏天的太陽。(紅珂《後娘讓他別再回家》);銀寶羨慕哥哥金寶因為生了個瘋女而比別人家富些,動不動就罵女兒秀英:「你...
⑦ 想寫一篇微小說,主題是有一家店可以用命換想要的東西,叫啥名比較好啊,高懸賞急
以前有個叫做十八號當鋪的小說,也是類似的!
當鋪或者命運當鋪 再或者換命
都顯得有懸疑感!
⑧ 小說閱讀 探究主題 主題有哪些
考查角度五:標題、主題及問題探究
標題對於一篇小說,尤其是小小說,往往是「照亮讀者眼睛的燈籠」,往往會起到攝人心魄的作用。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小說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能對文本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閱讀和探究。它包括三個方面:(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1.常見的標題有以下類型: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清兵衛與葫蘆》。
②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如《在橋邊》《邊城》等。
③概括小說主要事件,如《范進中舉》《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
④設懸念,引起閱讀的興趣。如海明威的《喪鍾為誰而鳴》。
⑤貫穿全文起線索作用,如《牆上的斑點》《項鏈》《葯》等。
⑥具有象徵意義,揭示小說主題,畫龍點睛,如《洗澡》《子夜》《紅與黑》等。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如《變色龍》。
2.小說主題
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寓於小說中的題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一般來講,可以通過環境、背景甚至小說的標題來了解小說的主題;也可以通過人物、情節了解小說的主題。
3.小說探究
所謂「探究」就是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是一種高層次的語文能力。據此可知,所謂探究題型就是探尋(或追究)式題型,屬於開放性試題。開放題型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學生閱讀鑒賞中的思維品質,符合閱讀學「讀者參與文本效果的共建」的個體化閱讀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學地評測考生語文能力的良好途徑。因此,隨著新課標「三個維度」理念的進一步推廣,開放題將可能成為高考中極為重要的考點。
對於小說文本意圖的探究包括對小說表現出來的主題評價,對小說體現的價值觀的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評析,對小說傳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討,對小說創作者的創作意圖的分析等。
探究文本意圖,可以從兩大方面入手:一是從小說本身的情節入手,發掘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二是從小說針對的社會現實入手,探討小說故事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對於小說的個性化解讀,包括對小說主題的個性化的理解與認識,對小說構思的個性化再創造,對小說創作者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結局)進行個性化的評析,對小說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對其態度的個性化分析,對小說中處理情節、人物方法的評判,對小說給予人生或社會的某些啟示的理解等。
個性解讀文本,主要考慮四個方面:一是小說本身的主題,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說的各種藝術處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創作意圖;三是聯系小說細節,從細節中找到我們解讀的依據;四是聯系生活實際,從自身經歷和社會類似現象來談自己的看法。
因為「探究文本意圖,個性解讀文本」包含並可以涉及的考點相對較多,因此我們在答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立場要鮮明,觀點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礎,情節是證據;③主題要明確,意圖要清晰;④生活和現實,聯系要緊密;⑤分析要有據,主張要有理;⑥條理要清楚,邏輯要嚴密。
⑨ 推薦幾本經典的學習小說寫作的書,謝謝:)
小小說寫作指導
一、學習重點
1、了解小小說的一般特點
2、學會寫一般的小小說
二、寫作指導
小小說,又稱為微型小說、一分鍾小說、超短篇小說;小小說與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並列為小說的「四大家族」;;
小小說,既然是小說,就不同於小新聞、小通訊、小散文,它必須運用小說創作的一些規律,例如典型化、形象化等等;它既然是「小」的小說,篇幅上就不能長,必須是微型的,—般在千字左右;因此,它比短篇小說更精粹,洗練。
關於小小說的特點,美國評論家羅伯特·奧佛法斯特總結出三條:
一是立意奇特,
二是情節完整,
三是結局出人意料:
但它的最主要的特點,還是在於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文短意長。在選材上,往往截取生活的—個片段,—個鏡頭.—幅剪影;在布局上,不必求全,力求單純;在表現手法上,大都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使人物活起來:同時,講究含蓄,使人讀後回味無窮,請看下邊這篇法國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小小說:
德軍剩下來的東西
戰爭結束了;他回到了從德軍手裡奪回來的故鄉,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燈昏黃的街上走著。一個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氣和他講:「到哪兒去?是不是上我那裡?」
他笑笑,說:「不。不上你那裡——我找我的情婦。」他回頭看了女人一下。他們兩個人走到路燈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來:「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頭,迎著燈光。他的手指嵌進了女人的肉里、
他們的眼睛閃著光,他喊著:「約安!」把女人抱起來了。
精彩點評:這篇小小說只有兩百多字,所截取的是生活場景中很短暫的——個片段,就像電影中歷時僅幾秒鍾的幾個鏡頭,對故事的來龍去脈,人物的性格命運,幾乎都沒有著墨。但它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以想像的廣闊天地。「德軍剩下來的東西」,究竟剩下了些什麼呀?是劫後的城市?是可憐的女人?這次相逢,會給女人的命運帶來怎樣的結果?所有這些,都需要讀者去想像。這正表現了小小說「以小見大」的特色。
三、寫作注意事項:
學習寫小小說,要注意下邊幾個問題。
首先,要有創造性的立意。作家王蒙認為,小小說是一種敏感,從一個點、一個畫面、一個對比、一聲贊嘆、一瞬間之中,捕捉住了小說——一種智慧、一種美、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一種新鮮的思想。如果小小說寫得淡而無味,落人俗套,那麼再短小也是冗長。如果有創造性和獨特性的內涵,道他人之未道,句句搔到癢處、打到痛處,那就獲得了成功。
例如,有一篇題為「樹皮」的小小說,寫的是姐弟倆對一塊夏夜時剝落的樹皮的議論。姐姐說,老樹皮心甘情願地龜裂剝落,把陽光和空氣讓給鮮嫩粉綠的後代;弟弟說,新樹皮一舉脹裂束縛它們的老樹皮,爭得更新的高度、更廣的空間。姐弟倆閱歷不同,思考不同,說出不同的體會與結論,姐姐敬佩崇高的獻身精神,弟弟頌揚翠綠生命的勇敢沖動,但都發人深省,給人啟示。這篇小小說既有生活哲理,又有象徵意味,是成功的。
其次,選取能夠「小中見大」的材料。小小說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豐富的內容,必須善於取材。它要選取的是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和概括力的某個場景、某個細節、某個側面,也就是能夠「小中見大」的生活片段。
例如孟偉哉的小小說《插圖》。一天,父親下班回家,看見兒子正在畫一個人,腦袋很小、身子很大,不成比例。父親責怪兒子。兒子卻說畫的正是父親,因為父親幾十年來只是人雲亦雲,現在剛剛有點頭腦,但不大。第二天,父親拿了一張畫給兒子,這張畫上的人正是兒子,頭大身小。父親解釋說:「你不是說我現在有一點自己的頭腦了嗎?這就是我對你觀察的結果!」小說就此結束。作者選取了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段,表現了對新老兩代人的看法:各有長短。父親一代身上有不合比例的東西,兒子一代身上也有,於是,「小中見大」,從很小的事情中概括了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
再次,要精心安排結構。小小說盡管短小,但結構也求完整。它不是靠情節的復雜取勝,而是要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品。外國有人指出「變化產生美」,把「變化規律」列為「文學成功的重要原則」之一。可見曲折變化對於小小說結構的重要性。
小小說結構的巧妙,突出地表現在結尾上。小小說由於情節單純,缺乏 引入人勝的對發展過程的描寫,大都是瞬間鏡頭的閃現和勾連,這種情節特點,決定了它在結尾上做文章,用出人意料的結局來完成結構的構架。小小說的結尾比開頭重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尾是小小說的靈魂,似畫龍之點睛,下圍棋之做眼,也有人把它比喻為「引爆審美想像的雷管」。難怪美國作家歐·亨利,評論家羅伯特·奧佛法斯特,日本評論家進藤純孝都把出人意料的結局,列為小小說的要素之一。
請看小小說《「書法家」》:
書法比賽會上,人們圍住前來觀看的高局長,請他留字。
「寫什麼呢?」高局長笑眯眯地提起筆,歪著頭問。
「寫什麼都行。寫局長最得心應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獻丑了。」高局長沉吟片刻,輕抖手腕落下筆去。立刻,兩個勁秀的大字從筆端跳到宣紙上:「同意。」
人群里發出嘖嘖的驚嘆聲。有人大聲嚷道:「請再寫幾個!」
高局長循聲望去,面露難色地說:
「不寫了吧——能寫好的就數這兩個字……」
精彩點評:結局出人意料,留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這樣的結局使高局長形象躍然紙上,深化了主題思想。
精彩片段欣賞:
一、 若干年前,一家美國雜志以三干美元懸賞,徵求文字最簡短、情節最曲折的小說。
結果,下邊一篇小小說獲得頭獎: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裡接獲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薇娜不勝悲哀,回電給弟弟:「運其屍回家。」三星期後,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裡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這篇小說在我國一家雜志轉載後,讀者議論紛紛。大致有以下四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文章寫得很簡短,僅用150餘字講述了一件復雜的事件,這是獲獎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具體描寫,不能算作一篇小說。第二種意見認為,文章寫得失真。佛萊特從非洲運回獅屍,經過三星期還未腐爛,不太可信。再說那個故事也沒有什麼意義,只不過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中一些人在苦惱之時尋求刺激罷了。第三種意見認為,這篇小說文字最短,情節生動曲折,以電報和運屍為線索,人物關系交代得一清二楚,獲獎是當之無愧的。第四種意見認為,①這是一篇幽默的情節小說;②這是一篇富有潛台詞而又沒有暗示出主題趨向的小說;③它像是一個長篇的提綱,它引起了讀者更多的猜測和聯想。總之,它的機智多於深刻的思想。
這四種意見,哪一種更正確些?理由是什麼?你也可以提出新的意見,並說明理由。通過對這篇小說的討論,有助於我們把握小小說的特點。
http://www.maihaoshu.com/book/96241.htm
這個是書店,你自己找找~
⑩ 這篇微小說的主題是什麼
軍事,戰爭
望採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