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小說鑿空西域閱讀

小說鑿空西域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6-20 03:13:41

A. 張騫鑿空西域,開辟了一條亞歐大陸的通道,這條通道指的是什麼

絲綢之路。。。

B. 小說:古代中國人在外國 緊急!

目錄:
第一部分 西行記
第一章 神遊歐洲的周穆王
不恤國是,肆意遠游
八駿之乘,驅馳西域
歐洲人身上的絲綢
第二章 鑿空西域,出使中亞的張騫
張騫西行
沙漠行程
二次出使
第三章 西漢女外交家馮燎
解憂公主的侍女
斡旋於政治之間
西域的「馮夫人」
第四章 棄筆從戎,平定西域的名將班超
絲綢之路的中斷
投筆從戎為國家
平定西域顯身手
第五章 一心向佛的文化使者法顯
亂世出家
一心向佛
天竺取經
歸國講經
第六章 學識淵博的佛學大師玄奘
幼年學佛
南北游學
西行求法
大乘佛教
滿載而歸
第七章 振奮國威,處亂不驚的王玄策
出使中天竺
遭遇意外變故
興師討伐叛亂
第八章 赤心不改,赴印求法的義凈
幼年大志
艱難歲月
第九章 中亞傳道的丘處機
潛心修道
萬里西遊
第十章大明王朝的專職外交家陳誠
中亞的外交問題
絲綢之路的余暉
第二部分 南航記
第十一章 元朝的民間航海家汪大淵
出海的夢想
奇異的風俗
汪大淵看世界
第十二章 出訪真臘的學者周達觀
學者與使節
游覽真臘
第十三章 明朝的海上英雄鄭和
抗爭命運
首次出航
揚威南洋
西洋航行
海上英雄
第三部分 東游記
第十四章 勇敢的開拓者箕子
商紂大賢
箕子入朝
箕子朝周
治國之道
第十五章 敢於反抗暴秦的徐福
海外求仙
徐福東渡
第十六章 中原文化的傳播者衛滿
漢初年的流浪者
中原文化的傳播
第十七章 赤心不改的佛學大師鑒真
成長之路
佛學大師
六次東渡
「傳燈大法師」
第十八章 智勇雙全的赴日使臣趙秩
臨危受命,解決外交困局
智勇雙全,不辱國家使命
第十九章 浴血奮戰,抗日援朝的邢玢
朝鮮半島的危機
援朝戰爭的勝利
第二十章 影響日本的教育家朱舜水
幼年艱難求學
治學聲名遠揚
遠渡日本乞師
日本講學生涯
後記

--------------------------------------------------------------------------------

導語
歐洲人身上的絲綢服裝來自哪裡?
中國。
四大發明來自哪裡?
中國。
風靡世界的茶文化來自哪裡?
中國。
……
請看:古代的中國人是怎樣走出國門,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

--------------------------------------------------------------------------------

前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體,中國古代文化也是在多樣性的碰撞和交融中發展的開放性的文化。歷史上的中華民族,不但善於吸收外來文化,也不吝於向外傳播中華文化。
古代中國,交通甚為不便,走出國門不但需要巨大的勇氣,而且更是對體力、智力甚至財力的考驗。從方向上來看,大致方向有向西、向南、向東。
古人往西方去,曾到達現在的中亞、印度等地。多為陸路,或乘車,或騎馬,或步行。到中亞的原因大多是出使別國;到印度的,大多是真心追求佛學交流的弟子。行路甚難,謂之「西行記」。
古人往南方去,曾到達現在的東南亞等地,都是海路,出行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個人興趣方面的。交通只有航海一種,在只有帆船的古代,出海是對身體和毅力的極大考驗,這在古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航海是一項高風險性的事業,尤為值得敬佩,謂之「南航記」。
古人往東方去,曾到達如今的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到朝鮮半島的都是陸路,多為政治原因;到日本只能靠海路,大多是為了佛教交流、游學等。海上航行艱難,天氣多變,甚至有台風等災害性天氣,有時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途中艱險自不待言。中國和日本在文化上有諸多共通之處,文化交流較為深入。游學一方,痴心不改,謂之「東游記」。
從時間來看,東漢以前,中國與現在的中亞地區(古代西域的一部分)的小國家接觸比較多,外出的中國人大多是代表國家出使外國,著名的有張騫、馮燎、班超。有唐一代,國家強盛,文化繁榮,對外交流實行開放政策,走出國門的中國人日漸增多,代表唐朝到印度等國出使的傳奇人物王玄策等自不必說,民間交流活動也大大增加,到印度取佛經、到日本交流佛學在此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著名的有玄奘、義凈、鑒真等。元朝是一個大統一的時代,也是各種思想劇烈碰撞的時代,走出去的中國人既有純粹出於個人興趣的旅行家汪大淵,也有不遠萬里奔赴中亞的傳道士丘處機。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民間的文化交流基本絕跡。外出的中國人以官方派遣的外交使者居多,出現了海上英雄鄭和、智勇雙全的趙秩等。
古代中國,無數優秀的華夏兒女克服重重困難,跨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些走出去的中國人,有代表政府、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者,也有純粹的民間人士。有朝廷任命的,有自由自在的,有官府禁止出行的,甚至還有迫於當時隋形不得不出走他鄉的。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中國人勇敢地走出去,都為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都代表中國。本書選擇其中的二十個傳奇人物,對他們的事跡略作記述,與讀者共勉。

--------------------------------------------------------------------------------

後記
近幾年來,我閱讀了許多中外交往方面的歷史書籍並深入研究。每當我打開書籍的時候,都會被歷史上人物走向國外,為維護祖國的榮譽、為了追求理想和事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精神和獻身精神所感動。感動之餘,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部反映古代中華兒女走向異域的故事,刻畫了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歷史,是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綜合體。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情,卻可以啟迪後人。如今,改革開放已如火如荼進行了30年,我國與國外的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也在不斷加深。無數國人走出家門,走到國外學習、旅遊、開展經濟貿易,甚至定居海外。交通工具也是飛速發展,真可謂「天涯若比鄰」。反想歷史上的域外行者,是多麼的不易——他們為了理想、為了祖國,走到域外,往往承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苦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們需要學習前人這種不畏艱辛、越挫越勇的精神,更需要學習他們以祖國為榮的高尚情操。本書是一個創作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本書的撰寫中,我們力圖做到知識性和可讀性的統一,雅俗共賞,讓讀者在開開心心的閱讀中學習到知識,受到啟迪。由於學術界對本書涉及的部分人物研究尚無定論,加之撰稿時間較短,書中難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我們借鑒並吸收了其他相關專家和學者的研究成果,也藉此機會對他們表示感謝。

--------------------------------------------------------------------------------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當年的月氏,在穆王離開之後,發生了巨大變化。春秋時期,月氏逐漸強盛。精明的月氏人,早已看好了絲綢貿易,這一時期的月氏人曾活動到隴西,與秦國建立物物交換關系。秦穆公時,月氏成為秦與西方各族貨物交流的中介。戰國時期,月氏進一步強盛,趕走了原本居住在敦煌一帶的烏孫,統一了河西,正式建都昭武城。昭武城是當時商品的集散地,市場上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絲織業有著長足的發展,有提花文綺、綾羅、織錦、彩錦、錦綉等。這些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精美衣料吸引了西域游牧民族,成為重要的等價交換物,在各族人民中間起著貨幣的作用。西域康國的商隊就常到昭武城去做生意。月氏從秦等一些小國家換回絲綢,然後再出售給西域商人。精美的絲綢,由最初的贈送品,搖身變成了有價值而且能夠交換的勞動產品。月氏人看好了它的巨大商機。絲綢是一種極其珍貴的東西,柔軟細膩,然而並不適合游牧民族,因為他們經常騎在馬背上,稍微不注意,就會劃破,所以,月氏把到手的一小部分留作自己用,別的都轉手給西域的商人。
穆王當年的絲織品饋贈,開創了古老的絲路,後來往來於這條道上的商人絡繹不絕。最初的絲綢交易,僅僅是月氏和西域諸國的交流,絲綢是如何到古希臘的呢?
月氏強盛的時候,月氏人的活動范圍相當大,從天山中部一直延伸到賀蘭山甚至黃土高原,但活動的核心則在河西地區。沿著天山,月氏人轉賣絲綢最遠的地方,曾到天山北麓。
公元前9世紀以後,在歐亞大陸上的草原谷地,從天山以北草原可以經由哈薩克草原、吉爾吉斯草原、羅斯草原和一些草原谷地到達黑海之濱。在這廣大的區域,主要分布著斯基泰人(鹹海以東和巴爾喀什湖到帕米爾高原一帶)、操北伊朗語的塞人(中亞北部到黑海西北)。公元前8世紀,一部分世居中亞北部的塞人,在同樣操北伊朗語的薩爾馬提人的逼迫下,從中亞西北部遷到黑海西北。塞人遷到黑海西北之後,熟悉了當地的環境,在公元前6世紀與希臘人在黑海的殖民城邦建立了頻繁的貿易往來。
塞人要在別人的土地上生存,就必須充分利用自己游牧民族的優勢,首先他們想到了駱駝,他們想到了遙遠的中國,他們想到了中國市場上的那些商品。能吃苦的塞人,並沒有因為剛遷徙到這個國家的長途勞累而休息,他們又沿著天山北麓通向中亞和南俄羅斯的草原之路,開始了自己的絲綢貿易之路。在天山北麓,有月氏的絲綢貿易商的足跡,塞人本來是通過天山北麓去中亞的,卻意外地發現了天山北麓市場上的絲綢。古老的絲綢,從穆王人月氏,從中原被帶到中亞,塞人的遠行,又將它們從天山北麓帶到黑海北岸。
在黑海的北岸,塞人在做絲綢貿易。這是塞人第一次發現的絲綢,也是塞人繞過中亞直接帶回來的絲綢,中間減少了中亞這個環節,也就意味著塞人從月氏人手中買到絲綢,直接在黑海北岸的市場上,出售給希臘的殖民城邦。塞人就這樣將到手的絲綢轉賣了。因為在黑海北岸,有很多希臘的貴族夫人,她們隨著丈夫來到殖民城邦駐扎,她們生活優越,每天想的事情就是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取悅丈夫,如何讓別人羨慕自己,所以絲綢在黑海北岸受到很多貴族夫人的喜愛。賣掉絲綢的塞人,第一次嘗到了絲綢貿易的好處,他們在自己部落首領的帶領下,第一次在黑海北岸站穩了腳跟。他們讓希臘早期的貴族最先接觸到中國的絲織品,他們從希臘貴族夫人的眼中看到了她們無止境的慾望——她們喜歡絲綢,這種喜歡促使塞人要繼續做絲綢貿易。
塞人是精明的,他們第一次發現絲綢,想到把它作為商品,運到黑海北岸,賣給那些貴族夫人。結果證明,他們是對的。所以,塞人決定以後就做絲綢貿易的生意。可是再次出去的時候,塞人在想,長途跋涉到月氏,這樣雖然繞過了中亞市場,掙到了不少的錢,可是直接去月氏,一是路途遙遠,消耗更多的物力、人力,進貨成本增加;二是經過長途運輸,等回到黑海北岸的時候,有可能喪失市場。因為精明的中亞人也在開拓市場,如果市場被搶佔了,到時候可不是市場小的問題,而是有可能自己手中的絲綢已經不能滿足希臘貴族夫人的要求了,有可能市場上有更新的絲綢種類——中亞市場上的貨很容易到黑海北岸。所以,從產品更新和成本運費方面考慮,塞人決定去中亞運絲綢,雖然利潤少了,可是進貨成本低,產品更新快,更能滿足貴族夫人的要求,塞人決定去中亞尋找貨源。
P9-11

C. 鑿空西域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鑿空西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鑿空西域(1)

天地間,烏雲中透出日出的光芒,馬蹄響起。
一列人馬出現在地平線上。這就是漢朝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張騫使團,正開創一次鑿空西域的曠世壯舉。時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馬蹄聲越來越近。
張騫騎在最前,一身青色披掛,手握著漢武帝親授一柄竹竿,竹竿上束著赤色氂牛節旄。陽光下,金色節旄迎飄揚,疊映出張騫英武的面孔,這張略微古銅的臉上燃著一種憂慮的目光。
路漫漫,轉眼就到了這片茫茫無際的草原。這里,曾經多少歷史上演,曾經多少滄桑沉浮。他的視野中,似乎又浮現出一幕幕往事來:
浮雲悠悠。莽原漫漫。
兩方首領一揮手,各以萬計雄壯威武的騎兵部隊,向對方逼近。
戰鼓隆隆。馬兒亂鬃豎起,抖動著陣陣風暴。騎兵與戰車頓時咆哮而來,黃沙彌漫戰,旗在彌漫的烽煙中搖擺。
兩軍對壘,廝殺聲撕心裂膽,秋風橫掃落葉,整個世界在亂成了一團。
前排數十名將士頓時斃命倒下;許多人被刺身亡;許多人身首異處。
殺氣騰騰,硝煙滾滾,天……
應該是全本了

D. 為什麼司馬遷稱張騫「鑿空西域」

因為張騫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因此,司馬遷稱張騫「鑿空西域」。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命張騫為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抗擊匈奴。張騫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於闐、扜彌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長久以來西北邊防的隱患逐漸消弭。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回漢,帶來了烏孫國的使者,「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後,烏孫國與西漢開始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交往。此後的一年時間內,張騫在烏孫國所遣持節副使也與西域諸國使者相繼歸漢,漢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平等友好的交往,漢與西域諸國外交活動的第一個高潮開始到來。

(4)小說鑿空西域閱讀擴展閱讀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張騫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 。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於大漢帝都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E. 鑿空西域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鑿空西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次日,城門口,一紙招賢榜赫然映在晨暉中。很多人簇擁著看,一片議論紛紛。
有人問:「上面寫著什麼呀?」
有人說:「說是不分高低貴賤,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
有人疑:「什麼?」
有人嘆:「要去尋找傳說中的大月氏?不可思議!」
交頭接耳之餘,人們紛紛搖頭走出。
王宮外,眾臣散朝出殿到台階處。
官員懷疑:「你說有誰願意去那地方啊?」
官員:「是啊!談何容易,且不說那茫茫草原、大漠、雪山,一個大匈奴就是一個虎口呢。」 官員:「能當漢使當然榮耀。只怕是上西天哪,誰會有這種豹子膽呢?」
又過了數天,城門口,仍然有很多人,簇擁著看招賢榜,交頭接耳之餘紛紛搖頭走出。
未央宮天祿閣內,劉徹釋卷:「最近可有人接榜?」
郎官忙應答:「尚無人。」
劉徹愁眉不展:「這么多天了,我朝這么多文武百官,天下這么多子民,竟沒有人應詔?」
又過了數天,城門口,一紙褪色的招賢榜依然冷冷的貼著牆壁。
張騫下馬,撥開人叢,擠上前去,伸手……
請採納

F. 為什麼司馬遷稱他「鑿空西域」染啟超贊他是「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空,同孔。鑿空,即鑿孔。這是形象化的說法 ,意思是說張騫出使西域,使雙方都互有了解 ,打開了雙方交流之路,絲綢之路也從此成為 了國家的、正規的中西通途。

G. 歷史上張騫的「鑿空」西域指的是什麼

他被後人譽為偉大的外交家、冒險家、旅行家,司馬遷稱他是「鑿空西域」的人,梁啟超贊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他就是西漢時期的張騫。

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他一生的成就:公元前139年,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支,共同抗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隴西出發,很快進入了河西走廊。但是,正當他們風塵僕僕地跋涉的時候,遇見了匈奴的騎兵。張騫等人全部被俘虜,押送到單於的王廷,被扣留了10年之久。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始終保持著漢朝使者的符節。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H. 張騫鑿空西域展現了怎樣的精神品質為什麼說張騫出使西域的舉動是鑿空呢

我從小學習的是張騫出使西域,而不是做空西域。張騫出使西域,表現了對國家的忠誠,表現了勇敢忠誠,不會這樣想跋涉千山萬水的個人品質。

I. 誰有<百家講壇>王立群說鑿空西域全部文字講稿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一個普通的郎官肩負著一項特殊使命,開始了探索西域的征程。正是他的西行,開辟了一條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司馬遷在《史記》稱他「鑿空西域」。什麼是「鑿空」?當世界還是一個混沌的雞蛋,盤古以肉為土,以血為水,開天闢地稱得上「鑿空」;上帝奮戰七天,壘山引水,開光造人,也是「鑿空」!他是誰?漢武帝為什麼要派他出使西域?他為什麼在身後贏得如此巨大的聲譽?

這個感動國人乃至全天下的偉丈夫,名叫張騫。

張騫本是一寂寂無名的郎官,皇帝侍從。

建元二年(前139),張騫的命運出現巨大轉折;繼位一年的漢武帝招募志願者出使月氏(zhī,汁)。堂堂大漢帝國,為何對「蠻夷之邦」,如此興師動眾,力主出使呢?

漢武大夢繞邊關

在西漢諸帝之中,漢武帝最具有戰略眼光,也是歷次對匈作戰的總指揮。一次,漢武帝從匈奴俘虜口中意外得知:讓漢朝吃盡苦頭的匈奴,有一個天敵——月氏。

匈奴和月氏緣何結下仇恨?

匈奴首領頭曼單於因為寵愛幼子,便想將太子冒頓(mò dú,莫毒)廢掉,立幼子為太子。當時秦朝已亡,匈奴剛剛擺脫秦的武力壓迫,正處在恢復期,不及月氏強盛。頭曼單於想出一招毒計:把太子冒頓作為人質送到月氏。月氏人以為這是頭曼單於示信的表示。不料,頭曼單於卻出兵襲擊月氏。頭曼單於預計:月氏定會殺掉人質冒頓。不巧,命不該絕的冒頓偷了一匹快馬,奇跡般地逃回匈奴。於是,頭曼單於的行為不僅激怒了月氏,也激怒了冒頓。最終,冒頓弒父自立。

人質事件徹底改變了兩個民族的關系,匈奴與月氏成為仇家。

弒父自立的冒頓單於率領匈奴精銳,滅掉東胡,打敗月氏,迅速強大起來。

冒頓單於死後,他的兒子老上單於繼位,繼續征討月氏。老上單於不僅殺死月氏國王,還用他的頭顱作為飲酒的酒杯。月氏對匈奴恨之入骨,但勢單力薄,苦於沒有同盟軍,只能離開故地,逃往遠離匈奴的西邊。(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

匈奴與月氏的怨仇,讓漢武帝看到一個潛在的同盟。因此想聯絡月氏,共同對付匈奴。(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

西漢王朝剛建立時,版圖比秦王朝還小。當時,被秦朝擊敗北竄的匈奴人,利用西漢初建無暇他顧的機會,迅速佔領了河套地區。漢武帝繼位,定下的第一個外交戰略,就是征戰匈奴;而且,一直堅持了44年。

同時,西域、西南夷、兩越都進入了這位皇帝的視野。漢武帝熱衷擴張中國版圖,實現「大一統」的大國之夢。面對這些陌生而神往的廣袤地域,年輕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西域。

西域,包括今天我國新疆在內的廣大中亞地區。漢武帝時代,西域各國與匈奴族的生活習俗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大都屬於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們在漢朝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徘徊,在雙方勢力的彼此消長中生存。

剛剛即位的漢武帝果斷派人出使月氏,就是著眼於對匈奴的戰略包圍。此時,漢匈之戰尚未開始,漢武帝已經未雨綢繆。

年輕的皇帝和年輕的帝國一樣,充滿勃勃的雄心和無盡的想像力。這次出使西域,他來了個「選秀」,讓最有才智,最能代表大漢形象的人來完成這一重要戰略任務。漢武帝為什麼出此奇招,確定使者呢?

第一,位置不明。

公元前2世紀,沒有精密地圖,沒有指南針,更沒有越野車和GPS全球定位系統,沒有人去過西域,月氏遠在天邊,如同傳說。出使一個未知國度,潛伏無窮變數,風險系數極高。不是立功封侯,更不是游歷山河,因此,這絕不是人人搶著去的「肥缺」。漢武帝只能公開招聘,網羅天下有志者。

第二,要求很高。

出使月氏,一是路途遙遠,二是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扣留。所以,使者既要身體素質好、能吃苦耐勞,又要機智勇敢、百折不撓。這種高素質人才,僅僅在大漢皇宮中挑挑揀揀,顯然不夠;必須放眼天下,廣招賢能。郎官張騫躍躍欲試。他隻身離開漢中城固老家,到長安尋求「個人發展」已有好幾個年頭。當年,家裡集資捐了「郎」這個官位。一家人打著如意算盤:郎雖說只是殿廷侍從,並不起眼,但好歹是個鐵飯碗。而張騫不滿足,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一條大漢天子昭告全國的招聘啟事,讓張騫看到了轉機。

第三,優勝劣汰。

漢武帝朝是西漢歷史上第二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武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這次出使西域,必要遴選全國最優秀、最適合的人才,就一定要優勝劣汰。

張騫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天生的冒險家。在長安城裡蹉跎數載,無處立足。這次總算可以大展身手。

而這場舉國關注的「選秀」,不是紙上談兵,琴棋書畫,考察的是膽識和能力。

總決賽冠軍就是後世稱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張騫。

命運給了張騫一次機遇,接下來,張騫就必須迎接挑戰了。 踏遍廣漠輕生死

建元二年(前139),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和一名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向導,從隴西出境。不幸,在經過匈奴之地時,被匈奴人抓捕。

張騫被羈留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多年。但匈奴人並沒有虧待他:幫他娶妻生子,操持生活。這對一個普通男人,算是安身立命了。張騫也只能入鄉隨俗:看大漠孤煙,聽馬嘶雕鳴。人們對他並沒有敵意,最初的看管也漸漸放鬆。恍惚間,「他鄉」儼然成了「家鄉」。所有匈奴人都認為,十幾年安逸的生活,張騫恐怕早遺忘了長安的模樣,至於出使西域的宏願,更是磨滅得無影無蹤。

但張騫卻是:留胡節不辱,他苟活著、等待著。元朔元年(前128),張騫帶著隨從成功出逃,夫妻父子,從此天各一方。

張騫一行向西跑了幾十天,終於到達一個王國,張騫以為到了月氏,一問才知是大宛(yuān,淵)。大宛早就聽說漢朝富有,想與之交往,苦於沒有門路。看到張騫,引為上賓,還為他配備了專門向導和翻譯,情真意切,一直送他到達康居(qú,渠),康居又把他轉送到大月氏。

到了月氏,張騫以為自己終於不辱使命,很快就能得勝回朝了。不料,十幾年間大月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月氏原國王被匈奴殺死後,太子繼位。新國王已征服大夏,定居下來。那裡土地肥美富饒,很少有外敵侵擾,百姓安適快樂。祥和的大月氏早不願再糾纏和匈奴的舊仇,時間已撫平過去的恩恩怨怨。張騫回味來時漢武帝的囑托,面對大月氏的現狀,恍若隔世。以現在的情況,大月氏還能與漢王朝聯盟共同對付匈奴嗎?

張騫極力游說,始終沒有得到大月氏的明確表態。

無奈,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以後,張騫動身沿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長安。不幸的是,張騫再次遭逢匈奴騎兵,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軍臣單於死,匈奴左谷(lù,鹿)蠡(lí,離)王攻擊太子於單(dān,丹),自立為單於,國內大亂,張騫乘機帶著胡人妻子和堂邑父逃回漢朝。

張騫歷險十三年後回朝復命,雖未完成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的目標,但是,漢武帝已經深深為他的忠誠感動,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出使十三年,兩次被匈奴扣留,異國娶妻生子,仍毅然決然地返回故土,如果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絕難支撐到最後。西域之行,去時一百多人,十三年後,只有張騫和堂邑父歸來。大減員原因頗多,死亡自不必說,但意志力的渙散同樣不容忽視。

有一個與風車作戰的理想主義者堂吉訶德,上天就會為他安排鞍前馬後的實用主義者桑丘。一種生死與共的主僕關系,往往能勝卻人間許多情感。張騫踏平坎坷,勝利歸來,副手堂邑父功不可沒。堂邑父是匈奴血統,善於射箭,每當途中斷糧,就射殺飛禽走獸充飢,保證了張騫溫飽不愁。

張騫回到漢朝後,漢武帝認為他熟悉邊地情況,多次任命他率部對匈作戰。然而,大使者卻做不好大將軍,延誤了作戰時機,被判死刑,後贖為平民。

張騫雖被貶為庶民,仍常常得見武帝。武帝向他咨詢西域及其周邊國家情況,張騫便不厭其煩地講述外面的世界。漢武帝的大國之夢再次升騰,他決心聯絡西域諸國,准備對匈作戰,藉此擴大漢朝版圖。

張騫常對漢武帝說:我在匈奴時,聽說烏孫國王叫昆莫,他的父親,是匈奴西邊一個小國的君王,為匈奴所殺。昆莫出生就被棄於荒野。但是,鳥兒銜著肉飛來喂他,狼跑來給他餵奶。單於以為他是神,就收養了他。昆莫成年後,單於讓他領兵打仗,昆莫屢立戰功,單於就把昆莫父親的百姓給了他,命令他長期駐守西域。昆莫內撫百姓,外攻拓土,逐漸有了幾萬名能征善戰的勇士。

單於死後,昆莫率眾遠遷,不再朝拜匈奴。匈奴派突擊隊攻打昆莫,從未獲勝;匈奴人越發認為昆莫是神,約束控制,不敢發動攻擊。如今,單於剛被我們打敗,原來渾邪(yé,爺)王所控之地出現權力真空。而蠻夷之人,素來貪圖漢朝的財物,如果此時厚贈烏孫,誘使他東遷至原來渾邪王的地盤,同我朝結為兄弟,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一旦成功,相當於砍斷匈奴的右臂;西邊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為大漢的屬國。

漢武帝聽得入神,深以為然。

元狩四年(前119),張騫二使西域。這一次,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每人兩匹馬,幾萬頭牛羊,攜帶錢財布帛,價值幾千萬;還配備多名持符節副使,一旦道路打通,他們就前去交涉。

張騫的主張實質是「以夷制夷」。這在漢匈關系中是有淵源的。漢文帝時,匈奴強盛,屢次寇邊。晁錯上書,其中就有: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文帝大為嘉獎。

由於河西走廊已經打通,不再穿越匈奴控制區;所以,這次出使,張騫不存在第一次被匈奴扣留的危險。他們順利抵達烏孫,獻上禮物,向昆莫說明來意:如果烏孫東遷到渾邪王的舊地,漢朝將送一位諸侯的女兒給昆莫做妻子。

面對張騫的厚禮、厚盼,昆莫非常猶豫,這是為什麼呢?

昆莫此時年事已高,他有個兒子叫大祿,性格強悍,擅長領兵,現率領一萬多騎兵另居他地。大祿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個兒子叫岑娶。太子早死,臨終前對父親說:一定要讓岑娶做太子。

昆莫答應了,讓岑娶當了繼位人。大祿極度不滿,就慫恿他的兄弟們造反,蓄謀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害怕大祿殺害岑娶,就分給岑娶一萬多騎兵住到別處,自己留下一萬多騎兵自衛。這樣,烏孫國一分為三。昆莫不過一個「名譽」國王,不敢獨自與張騫敲定東移之事。

烏孫國對漢朝一無所知,直到張騫到來,他們仍不知漢朝在哪兒,多大多小,實力如何,能否打得過匈奴。況且,烏孫國臣服於匈奴多年,大臣們都害怕匈奴,不敢東遷。即使可以一人拍板,昆莫也難下決心,放手一搏。

國與國的關系,利益首當其沖。張騫不再勉強,分別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qú,渠)、大月氏、大夏、安息、身(yuán,原)毒、於闐(tián,田)等鄰國。烏孫王昆莫派出向導和翻譯送張騫回國。烏孫國的幾十名使者,帶來了幾十匹好馬,答謝漢武帝。

張騫回到漢朝,被任命為大行(外交部長),位居九卿之列。張騫半生漂泊,居家僅僅過了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此後,一睹漢朝地廣人多,物產豐富,烏孫國使者將大漢的富饒向國王通報,烏孫國開始結交漢朝。很快,張騫派出溝通大夏等國的使者,大多也不辱使命,同該國專使回朝面聖。西北各國陸續和漢朝交往。
壯志未酬功名在

張騫兩次出使都是為了對匈作戰,第一次是想聯合大月氏打擊匈奴,第二次是想遷移烏孫居住渾邪王之地。命運似乎總在捉弄這個執著的使者,張騫兩次出使,目的都未實現。但是,歷史並不以成敗論英雄。張騫興國安邦的宏願雖未實現,兩次西行卻為他在身後贏得巨大聲譽。

首先,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相互了解。

張騫的兩次出使為什麼會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諸國對大漢帝國一無所知。作為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面臨的種種困境在所難免;而正是有了張騫的第一次,讓西域諸國了解了一個強大富庶的漢朝,也將漢朝人的視野延伸到了遙不可及的西域諸國。

其次,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張騫的出使大大促進了西域諸國和漢朝的經濟、文化交流。西域的葡萄、苜蓿、葡萄酒、胡桃、石榴等物產以及珊瑚、玳瑁、琥珀、玻璃、象牙等製品傳入漢朝。漢朝的煉鋼技術、鑿井技術和利用渠道引水的方法傳到大宛,進而傳到西域各國和歐洲,提高了這些地區的生產技術水平。中國精美的絲織品使西方人嘆為觀止,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正式建成。

此外,在文化方面尤其在佛教史上,張騫鑿空西域的意義也值得大書特書。

再有,擴大了中國的版圖。

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正是張騫通西域使中國中央政府的行政權力第一次觸及到新疆。

不僅如此,張騫曾向漢武帝報告,他在西域大夏看到邛山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人說這些東西是從天竺(今日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蜀地不遠。

漢武帝即派張騫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漢武帝由此開發了西南地區。

每當我們自豪於祖國遼闊的領土,都不應忘記張騫當年篳路藍縷之功。所有為中華民族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都會永遠留在民族的記憶之中。

雄姿英發如張騫,終其一生都在夢里「金戈鐵馬」:兩次離鄉背井,二十年游說四方;甚至因統兵敗陣,領了「死罪」,發配回家;最後在聯合與烏孫國對匈作戰失敗中鬱郁而終。但是,羅馬人民因他而領略了絲綢的華美,大漢子民從此品嘗了石榴的甘甜。「壯志未酬身先死」,生命卻並未因此而虛度。

熱點內容
科幻小說的想像作文600字 發布:2025-08-29 14:54:23 瀏覽:859
推薦類似道士的小說 發布:2025-08-29 14:42:27 瀏覽:618
男男校園耿美小說 發布:2025-08-29 14:28:40 瀏覽:405
描寫古代外國小說言情 發布:2025-08-29 13:25:10 瀏覽:170
惡役輕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9 12:56:21 瀏覽:502
警察嬌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9 12:54:44 瀏覽:841
網路小說作者500強 發布:2025-08-29 12:54:36 瀏覽:82
小紅書推薦小說將軍好媚 發布:2025-08-29 12:52:53 瀏覽:732
黑道gl甜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9 12:34:31 瀏覽:446
bl古代懸疑小說 發布:2025-08-29 12:30:27 瀏覽: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