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爾基外國小說閱讀
㈠ 高爾基著名自傳體小說第三部《我的大學》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自傳體小說《人生三部曲》中的一部。其餘兩部為《童年》、《在人間》。作者描寫了他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在生活底層與勞苦大眾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影響和如飢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料使他得以成長,從生活底層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條件。
內容梗概
長篇小說《我的大學》是高爾基一九二三年在國外療養期間完成的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後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描寫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阿廖沙16歲抱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阿廖沙無處棲身,與他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麵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秘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阿廖沙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
創作背景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1923年在國外療養期間完成的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他在10月革命之後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鑒賞點評
在《我的大學》里,高爾基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中,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丑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經幻想自己做一個強盜,劫富濟貧或者用祈禱上帝的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當時他還很年輕,當然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該怎麼辦”的問題的解答。接觸了許多具有革命情緒的知識分子,高爾基又想從他們那裡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雖然沒能進大學的門,但在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里,他接觸到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結識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農民的生活現狀,逐步提高了覺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正如高爾基自己回顧時所說的:“我雖然出生在下諾夫哥羅德,但精神上使我獲得生命,卻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歡的一所‘大學’。”
我的大學好句摘抄
臘梅花的黃是那樣的黃,黃的那樣可愛,那樣柔美,像初生的小雞的嫩黃絨毛一般,它的形態有尖尖的,也有圓圓的,大小疏密,無可挑剔。小部分的含苞待放,已經沒有了靜靜沉靜睡在枝頭上,一簇簇的花朵在寒風中搖曳散發出陣陣清香,令人心況神怡,心花怒放,既使閉上眼睛,也能聞到沁人心肺的香味,使我們沉醉其中。
今年開春,我決定再也不哭了,雖然自己很殘缺,沒有風的自由,沒有魚的走動,沒有人類的智慧,但是我發現自己除了有一顆多愁善感的心,還擁有一副好嗓子!這,就足夠了!我要用美妙的歌聲,讓知了愛上我,讓那路過的女孩停下來為我鼓掌,讓來這里的情侶充滿歡笑!
讀《斷章》,我拾回了自信;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擁有了樂觀;讀《示兒》,我學會了愛國……讀到此處,我的耳邊響起了艾青的聲音:“為什麼我的眼裡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而我卻要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含著淚水,因為我對讀書愛得深沉!”
“菊王”不愧為菊中之王。你看,它花芯紅得鮮活,花瓣卻純白無暇。鮮綠色的莖干,翠綠色的葉子,搭配得那麼和諧。它是所有菊花中開放得最好的。花瓣有的立著,有的坐著,有的垂著,那立著的好象在對另外的花瓣發號施令呢!啊!菊花,美麗的象徵。
小金魚酷愛運動,經過我的觀察發現,小金魚不怕冷,在冬天裡還很歡樂,在魚缸里嬉戲,十分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不像其它動物一樣蠢蠢欲動。小金魚的鱗片在陽光的照耀下,還能發出一點點微弱的光芒。不僅這樣,小金魚身體兩邊的鰭就會顯得好像兩把船槳。
夜晚,望著這城市裡被燈光渲染得五顏六色的天幕,沒有星星,也沒有明月。比起這絢麗華貴的天幕,我還是留戀那個小縣城裡帆布一般質朴的`天空,沒有華貴的顏色,卻有最可愛的星星,最純凈的明月,還有那個在夜晚陪我看星星的人。
“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讓我們在人生之旅中提高個人修養,不斷培養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堅信寬容會給你帶來快樂和幸福,並且你最終就能從寬容中獲得莫大益處。
只要你不拒絕小草的卑微,希望的田野不會拒絕你放飛的夢想。只要你不拒絕雪山的巍峨,聖潔的雪蓮就不會拒絕你內心的純潔。只要你不拒絕一步一個腳印的平凡,誘人的光輝就不會拒絕你對他們的擁有。只要你不拒絕幫助別人的誠心,善良的人們就不會拒絕他們對你的喜歡。
常有人問:幸福是什麼?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其實,幸福很簡單,幸福有時是一種擁有,有時是一種等待,有時是一種感覺。當你收獲時是一種幸福,付出是一種幸福,淡泊寧靜也是一種幸福……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點點滴滴的生活中,你感覺到了沒有呢?在我們成長道路上的每一個腳印里。
華梯尼的裝束不用說是很漂亮的。他穿著綉花的摩洛哥長皮靴,著了綉花的衣裳,紐扣是絹包的,戴了白海狸的帽子,掛了時計,闊步地走著。可是昨天,華橫尼因了虛榮遭遇了很大的失敗:他父親走路很緩,我們兩個一直走在前,在路旁石凳上坐下。那裡又坐了一個衣服質素的少年,好像很疲倦了,垂下了頭在沉思。(讀後感)
沒有錢、沒有經驗、沒有閱歷、沒有社會關系,這些都不可怕。沒有錢,可以通過辛勤勞動去賺;沒有經驗,可以通過實踐操作去總結;沒有閱歷,可以一步一步去積累;沒有社會關系,可以一點一點去編織。但是,沒有夢想、沒有思路才是最可怕的,才讓人感到恐懼,很想逃避!
在家千般好,離家萬般難。也只有在這個離家的時候,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來。今天年初七,離開也許是為了再好的相聚,但臨行時,看著垂老雙親緊著鬢白的眉頭,還囑咐著出門在外,圖個平平安安,心裡百味俱陳。為人兒女,也明明知道,人至晚年,最大的幸福就是兒孫的陪伴,卻依然一意孤行,不免淚殤。
一直沒有人懂我,我習慣假裝堅強,習慣了一個人面對所有。其實,我很珍惜身邊的人,只是生活的壓力讓我善於遺忘,把那些記憶通通遺忘?我以為遺忘可以讓自己快樂起來,可是,我感覺到的卻是更多的寂寞,其實,我也渴望有一個人能懂我;我也渴望有一個人能走進我的心。
它總是在晚秋天氣稍涼時,靜靜地開在庭圓之中。山茶不像樁一樣,整個花朵掉落下來,而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謝,直到生命結束。在幾乎所有的花朵都枯萎的冬季里,紅色的山茶花格外令人覺得溫暖而生意盎然。而且,種在庭園中也能讓人欣賞她淡淡的花香。
然而這么多形形色色的手中,最使我喜愛的還是瘦骨嶙峋粗糙長滿老繭的手。爸爸的那雙農牧民的手,它可以說是最難看的,手上滿是繭子,常常沾著泥土和灰塵,但就是這雙手,凝聚著他對我們一家人所付出的心血,我喜歡它。
1、阿諛人人喜,直言個個嫌。 2、不是變化快,而是你太菜。 3、不要和我比懶,我懶得和你比。 4、耐心和持久勝過激烈和狂熱。 5、天才失敗了就是蠢才! 6、生的偉大,死在花下! 7、對不起,長不出你想要的樣子。 8、你只適合想念,不適合見面。 9、有錢人終成眷屬!
童年似一杯濃濃的咖啡,暖到你心窩,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讓你回味;童年似暴風雨的彩虹;五顏六色,炫麗無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後的餘光,那麼讓人懷念;又似那彎彎的小路,讓你成長。風兒不可能將這溫馨的回憶給吹掉;雨兒不可能把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掩沒,只有可愛的陽光將它照射,將它保存。
平淡是一種力量,它在你人生遭受到挫折後,它會輕輕地撫慰你的心靈,為你的心靈充滿向上的電量!把一份平淡放在人生的低處,靜聽人生的春天,就會有一股春風拂掉你人生的陰霾與堅冰,讓你捕捉到平淡生活散發出的人生之味。
就在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這萬物的哀嘆聲中,梅花出現了,就在這雪地中傲然挺立著。她那高而細的枝幹,絲毫受不到風雪的影響。傲雪臨霜。在風雪中怒放,充滿了豪情,挺立著,挺立著,任憑風雪的吹打……這就是我喜愛梅花的原因,堅強不屈。
冬天來了,大地像剛剛生產過的母親,在白雪的覆蓋下,疲憊地睡去,和煦的陽光照在上面反著聖潔的光。原野像沒有生命的圖畫一樣沉寂,只有畫面的一角飄著一股濃煙,給這圖畫增添了動感。運送麥秸的車隊,穿過原野向著那濃煙下的造紙廠進發,長長的路上留下一串鞭聲笑語。
㈡ 急求高爾基的小說《母親》的閱讀練習題,練習題,附上答案更好,急……
1)《童年》是[ ]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兩部是[ ][ ].
(2)《童年》主人公是[ ],講述他從[ ]歲至[ ]歲的童年生活,表現了[ ]的腐敗與沒落.
(3)"我"是因為[ ]和媽媽一起到外祖母家裡的.在外祖母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 ]最討厭的人是[ ].
(4)雅科夫舅舅毫無人性,打死了自己的[ ].
(5)阿廖沙讀了[ ]年小學,之後開始靠[ ]掙錢.
(6)徒工小茨岡是怎麼死的?
(7)阿廖沙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是[ ].這個綽號是因為每次叫他吃飯或喝茶時,他總是回答一句[ ]而得來的.
(8)《童年》真實的記載了主人公[ ]兒時在外祖父[ ]家中的所見所聞,對他優秀性格的形成其關鍵作用的人是[ ].
(9)在污濁環境下,阿廖沙身邊也有一些好人,多次捨生用自己的胳膊防住外祖父薯條子的[ ],對主人公心靈產生極大影響的房客是[ ].
最佳答案 1)《童年》是[ 高爾基 ]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兩部是[ 我的大學 ][ 在人間 ].
(2)《童年》主人公是[ 阿廖沙 ],講述他從[ 3 ]歲至[ 10 ]歲的童年生活,表現了[ 九十年代下層 ]的腐敗與沒落.
(3)"我"是因為[ ]和媽媽一起到外祖母家裡的.在外祖母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 外祖母 ]最討厭的人是[ 外祖父 ].
(4)雅科夫舅舅毫無人性,打死了自己的[ 妻子 ].
(7)阿廖沙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是[ 「好事情」 ].這個綽號是因為每次叫他吃飯或喝茶時,他總是回答一句[ 「好事情」 ]而得來的.
(8)《童年》真實的記載了主人公[ 阿廖沙 ]兒時在外祖父[ ]家中的所見所聞,對他優秀性格的形成其關鍵作用的人是[ 外祖母 ].
㈢ 高爾基《童年》全文
阿廖沙(即童年高爾基)很小的時候,父親得病死了,母親帶著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親的到來引起了大舅米哈伊爾與小舅雅科夫的爭斗,他們怕母親來討要嫁妝,鬧著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團。阿廖沙初步認識到外公家彌漫著的相互仇恨的氣氛。大舅捉弄老裁縫格里戈里,讓侄子把燒得滾燙的頂針放在格里戈裏手邊,不料卻被外公無意中戴上,外公把孫子抽了一頓。阿廖沙因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頓,打的過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災樂禍,連母親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護著阿廖沙。
打過阿廖沙後,外公來看他,給他講起自己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畔當纖夫時的情景,阿廖沙覺得外公像一朵雲彩似的迅速地長大,由一個乾瘦的小老頭變成童話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後,阿廖沙結識了小夥子茨岡,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時,他總把胳膊伸出去幫他擋著。每逢禮拜六,他帶著阿廖沙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他擅長跳舞,幻想著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愛他,但他卻被兩個舅舅強迫著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墳地,中間絆倒後,被十字架壓在下面,因失血過多死掉了。
茨岡死後,阿廖沙更加依戀外婆。睡覺前,給外婆開玩笑,外婆給他講上帝與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歡的人。
「外婆到來之前,我彷彿在昏睡,彷彿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現喚醒了我,使我見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圍的一切聯結起來,把這一切編織成色彩繽紛的花邊圖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終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貼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貴的人,這是因為她對世界充滿了無私的愛。這種愛使我感到充實,使我在艱難的歲月里充滿了堅強的力量。」
外婆知道的故事、詩歌、傳說、童話多得不計其數,阿廖沙聽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裡突然失了火,家裡人驚慌失措,外婆卻非常勇敢,用一隻空袋子蒙著頭,身上批著馬被,毫不畏懼地沖進火里,從裡面抱出一隻水桶大的盛滿硫酸鹽的瓶子,又鎮定地指揮別人滅火。大火後,又忍著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開春,舅舅們就分了家,外公為自己買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著外公外婆住。這是一段節奏平緩的日子,阿廖沙接觸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講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兒,母親一貧如洗,而且是個殘廢,為了生活,外婆跟隨母親四處流浪、乞討,後來靠外婆織花邊維持生活。外公也講起小時候與法國兵相處的事情。這段時間外公開始教阿廖沙識字。外公老病復發,動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無法忍受。
寧靜的日子很快被打破,兩個舅舅為了分外公家產,聯合起來到外公外婆家鬧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爾,喝醉酒就鬧事,整夜在房子周圍轉來轉去,帶來幫手把馬林果叢和酸栗樹統統拔掉,搗毀浴室,砸壞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門,外公集合了兩個房客及酒店老闆的妻子對付他。為幫兒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斷,阿廖沙無比仇恨舅舅。
接下來又是一段單調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禱,外公也每天祈禱。阿廖沙認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卻拒人於千里之外,讓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歡外婆的上帝,討厭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禱時的失誤捉弄他。這時期阿廖沙經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為這些孩子做出的惡作劇令他無法容忍。這時,為外公幹了一輩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雙目失明被舅舅解僱,淪落為乞丐,阿廖沙為此感到難堪。
外公突然賣掉原有房子在別處買了房子。在這里阿廖沙結識了許多人。有外號為「好事兒」的房客,有偽裝成馬車夫搶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奧甫相尼科家的三個孩子。阿廖沙與他們都建立了友誼,但同「好事兒」的關系最為密切。「好事兒」是一個整天忙著做實驗的葯劑師,對人生有透徹的感悟,經常指導阿廖沙觀察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教給他人生的道理。
「在我看來院子里平淡無奇沒什麼值得留心的東西。但經他輕輕一推,或者三言兩語指點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彷彿這些東西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因而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別深。」但「好事兒」終因不被周圍人理解而被外公趕走,阿廖沙非常生氣但毫無辦法。
百無聊賴之中,母親回來了。在幾個城市呆了很長時間又生了一個孩子後,走投無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開始教阿廖沙認字,讓他背許許多多的詩。外公強迫母親改嫁,母親拚命反抗,外公異常生氣,將氣憤轉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發針深深地插進外婆頭皮。阿廖沙為外婆報仇,將外公最喜歡的聖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親送進了學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學在家。因發愁母親的婚事,外婆開始酗酒並向阿廖沙講述父親與母親的往事。不久,母親看上了一個學測量學的學生並堅持要嫁給他。阿廖沙不喜歡繼父與新的祖母,不想讓母親改嫁但毫無辦法。母親改嫁後,阿廖沙繼續與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開始長大,擁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學校,但老師不喜歡他,只有主教賞識他。他因拿了一盧布買童話書被母親打了一頓。繼父對母親很不好,用腳踢她,阿廖沙與繼父拚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產了,阿廖沙與外婆相依為命,通過三年級考試後他不再上學,開始自己養活自己。他結識了許多夥伴,他們互相幫助,一起撿破爛,扯木材。八月,母親去世了,外公說阿廖沙不是獎章,不能老掛在他的脖子上。於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間,外出謀生去了。
(3)高考高爾基外國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經歷為素材的一部小說,它是一軸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歷史畫卷,從中又可看到作家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暗無天日的社會里尋找光明的奮斗歷程。小說再現了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俄國人民生活的社會環境,小說所寫的是作者童年經歷的苦難,這也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
因此,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贊美之情,通過阿廖沙的與他們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他們。作品通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歷的描寫從側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當時的俄國社會處於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於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
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於半飢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悲劇。
藝術特色:
《童年》是高爾基積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寫成的一部小說,充滿童趣。它用兒童純真無邪的眼光,通過思考和感悟,抒發童年的歡樂和初涉人生的艱難苦楚。比如,他始終記得父親下葬時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隻小蛤蟆;他喜歡在雪地上觀察小鳥,喜歡在花園里營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閱讀《安徒生童話》,並由此不時感到驚喜和感悟,等等。
《童年》在藝術上運用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寫。作品主要以兒童的視角觀察描寫生活,使「童年」豐富生動,充滿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間或以成人的視角評點生活,使筆下的文字含義更清晰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童年》取材於作家的自身經歷,然而它又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簡單再現。它一方面真實描寫了阿廖沙的成長過程和他的所見所聞,大量運用翔實材料;同時,又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並對它們進行提煉加工,使之能夠反映生活的本質。
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而成為某一類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個一般的家庭,而是舊俄時代由沉重的勞動、家長制手工業生產關系和無聊的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會的縮影。正如作者白己所言:「我不是在講我白己,而是在講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在這兒,普通的俄國人曾生活過,而且現在還在生活著。」
同時,在「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上勝利地生長著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人民的美好品質,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它能「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那就是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必然復生。」
參考資料:
網路-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