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閣總小說排行榜
㈠ 宋朝四大書院的嶽麓書院
為了適應時代前進的需要,嶽麓書院於1903年更制易名為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又更名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1917年改名為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所以古嶽麓書院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古書院的一個整體文物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學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由湖南大學組織修復與常年的維護和管理。
古書院的出書藏書功能依然保留。書院擁有一支素養較好的作者隊伍,他們著書立說,已有不少著作先後出版。坐落院內的湖南大學出版社,既為有關書院的出書功能和傳統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御書樓修復後,其藏書建設日益加強。近10餘年來,書院工作人員從各地收集和影印了一批有關嶽麓書院及其它古書院的書籍、資料,同時逐年購置了不少古籍和社會科學類圖書,加上社會名流,校友相贈的圖書,御書樓的藏書已達到了可觀的規模。現在這些圖書正在教學科研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辟為書館,稱白鹿洞學館,
亦稱「廬山國學」。宋仁宗五年,改稱「白鹿洞之書堂」,與當時的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並為「四大書院」,並譽為我國四大書院之首。後又與吉安白鷺洲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並稱為「江西四大書院」。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期,我國的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國民黨時期,蔣介石准備要南昌中正大學接管白鹿洞書院,但未實現。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已是屋宇倒坍,塵莓滿院,荊棘叢生,滿目凄涼。建國後,經及時搶救修繕,古老的書院才又煥然一新。現在,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白鹿洞書院全院佔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現存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到建築群落組成。建築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書院門樓由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等到主要建築組成。
門樓高約6米。磚木結構,四坡式二層。頂層,四斜脊,尖端起翹。檐下為磚砌長牆,裝飾有趾形花瓣和棱形圖案。第二層與上層同,檐下以磚砌方形磚柱。門樓中鑲嵌有明代江西提學副使、文學家李夢陽書「白鹿洞書院」橫額。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年),為南唐知府所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初為木結構,後南唐知府周祖堯建為石牌坊。它是白鹿洞書院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古代傳說「欞星」即「文星」 ,以它命門,意即此處人才輩出,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之意。門為牌坊式,六柱五間,二層石樑連接。中梁刻有纏枝牡丹,石抱鼓擴柱病,飾海波紋,刀法粗獷簡練。
欞星門後為泮池。歷史上稱學宮前的水池為泮池。「泮者教化也」。池呈長方形罷,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橋,橋兩側裝有花崗岩的欄桿和欄板。原名泮橋,現名狀元橋。
禮聖門,即書院正門,原稱先師廟門,或稱大成門。初為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拿錢三十萬給予南康知軍聞詩囑其所建。門十扇,木門廊式,為空心幾何形圖案,裙板為平面木板,兩側為閣樓,硬山頂,屋脊東西兩頭飾陶龍。正門四柱五間。全長22。10米,高7。30米。門楣上懸掛著「正學之門』的匾額。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始建成於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是祭祠孔子及其門徒的場所。殿為宮殿式,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構,以木柱支撐,有大木柱20根,石柱砌,浮雕纏枝紋飾,為明代遺物。殿中四柱三間,殿壁大木柱12根,以磚砌壁,周環以廊。殿平面長20。59米,寬24。44米,得重檐九脊,斗拱交錯,灰瓦白寺,巍峨宏偉,氣勢庄嚴。殿外重檐正中懸有「禮聖殿」豎額。殿內正中立孔子線雕行教立像,為唐代吳道子所繪。上懸清唐熙手書「萬世師表」匾額。後壁左右豎有四塊由朱熹書「忠、孝、廉、節」四字大石碑。展中左右安有「四配十二哲」石線雕像。終年香煙迷漫,使儒氣中帶有幾分禪氣。
書院門樓的西側為紫陽書院,主要建築為朱子祠、報功祠、丹桂亭。
朱子祠,始建於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後),是專祀朱熹之祠。祠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白寺,平面呈長方形,四柱五開間,祠內中立朱子自畫像石刻,像左立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立《白鹿洞書院學規》,上懸唐熙手書「學達性天」金字匾額。步入祠內,大有「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之概。
報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歷代「有功於洞之學者」。原稱先賢祠、三賢祠。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祠李渤、周敦頤、朱熹。還祀有程頤、程顥、張橫渠、陳了翁、陶淵明、劉西澗父子七先生,祠為磚木結構,建築樣式、規模和朱子祠相同。
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於長方形台基上,木結構,歇山頂,四斜坡式,四斜坡式,正脊磚砌,四挑檐,四木柱去撐,斗拱上托,花崗岩圓鼓式柱礎,素麵。中立「紫陽手持丹桂」碑,為嶺南曹秉浚書於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
書院門樓的東側為白鹿書院。這組建築是書院的主體,各建築體均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它的實用性,其主要建築有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思賢台等。
御書閣,始建於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原名聖旨樓,現閣為珍藏唐熙御賜《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等而建。 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
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翹角宏偉。閣外柱有題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磚木結構,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頂,四開間,前有走廊。明倫堂系書院授課的地方,故外懸掛有「鹿 與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獨得之天」的對聯,以鼓勵生員用心攻讀,以獲得「仁智獨得之天」。
白鹿洞初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王溱,祭山開洞,並撰寫《新辟石洞告後士文》。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並作《石鹿記》:「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歷世既遠,則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誠有名而無實出。」
石鹿,豎耳昂首,凝視前方,刀法簡練。石鹿後有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長熊維典撰《少司馬大中丞蔡公重興白鹿書院記》。洞為花崗岩砌,呈券拱形,高4米,寬4。15米,深6。35米。洞右有石台階,拾級而上,可登思賢台。
思賢台,築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賢」之意,故名思賢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為木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雙層斗拱托檐,中開一門,四邊有木製花窗,前護花崗石質圍欄。台上四周有石板圍欄,欄中鑲有石刻,有衡崖書「理學淵源」;劉世揚書「思賢台」;秦大夔書「仰止處」;李資元書「空中樓閣,靜里乾坤。」
白鹿書院之東為延賓館,其主體建築名為春風樓,木結構,歇山頂,翹角,香檐,下樓外伸,由四根圓立柱支撐著,形成外廊。面闊15米,進深8米,上下兩層。顯得既庄嚴,又寧靜。寓宴請賓客之意。樓兩側建成有兩排廂房。
在飛閣流丹的古建築群中,數以百計的歷代題詠碑,分東西兩碑廊安置其間,為書院憑增了幾分古樸的氣氛。
書院的建築群,主要建築均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如果將此建築比做「凝固的樂章」,那麼,其中的台、堂、閣、殿,就是這部樂章中的華彩樂段,充分抒展著一個綿延數百年的主題。凝眸靜觀書院內那文采紛呈的匾額對聯,那數以百計理念化的古碑,那疏密有致的嘉木芳卉,無不透露出濃郁的文化氛圍。
院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史貫道溪。溪上架有一座古橋,稱枕流橋。橋為石構,兩旁有護欄,橫跨貫道溪,橋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書「枕流」石刻,故名。橋長12。5米,寬3。2米,高約10米。初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建,始為木橋。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南良知府楊樹基改建為石橋。李夢陽《枕流橋》詩:「峽急豈有心,臨橋石相激;驀驚橋上聽,夕陽人獨立。」描述了此橋的險要。
貫道溪中的崖石上,題刻有「白鹿洞」、「隱處」、「釣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創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圍,使這里真正體現出「泉聲松韻點點文心,白石寒雲頭頭是道」的韻味。
「莫問無空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同」。白鹿洞書院正是以這樣的獨立精神和超逸情懷,塑造著她的不朽。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衡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
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2、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
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
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採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書院內的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訓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緻,嵩陽書院的建築與寺院不同,它多為滾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現有房舍100餘間,面積1萬余平方米。
書院內原有古柏3株,其中1株已毀,僅餘2株稱「大將軍柏」、「二將軍柏」,其樹齡2000年以上。院內還保存有《明登封縣圖碑》等數十通碑,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碑》。
㈡ 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什麼
一、嶽麓書院
在嶽麓山東面山下,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冠。始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採納劉*的建議,由官府捐資興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並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宋室南遷後,書院於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撫史劉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張栻二人主持講學期間,是嶽麓書院全盛時期,學生達1000人。當時有民謠「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並且稱書院為「瀟湘洙泗」,將它與孔子在家講學的地方並稱。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將阿裏海牙兵毀書院,元世祖運載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學正劉必大才又重建。此後,數經兵災,屢經修復,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間,書院又有大的復興。康熙以「學達性天」賜給書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賜書「道南正脈」匾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高等學堂,後又改為高等師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遷此。1926年,工專、商專與政法專校合並,改為湖南大學。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復。書院前廳左右兩壁石刻「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為朱熹所寫。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的一顆璀璨明珠,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它歷經千載,瀚墨流香,弦歌不絕,辦學不已,故有「千年學府」的美稱。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它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明文公布,嶽麓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制度是中國古代有別於官學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於晚唐,盛於宋,歷經元、明,延至清末。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歷代創建的大小書院,有7000餘所。但因時久境遷,世事滄桑,保留至今的書院極少,象嶽麓書院一樣保留和修復得如此完好的書院,更是屈指可數。古代書院為名流或當地開明士紳、百姓捐資而 建,一般有學田養護,當然也有得到官府資助的。書院辦學的規模、層次不盡一致。層次較低的書院授受蒙童,承擔啟蒙教育的任務;層次中等的書院可出秀才之類的文人。嶽麓書院系高層次的書院,其講學者中多有全國名流大師;入院生徒對經史有一定了解,賦詩作文已有一定基礎,甚至還要通過一定的考試或推薦,才能選撥入學。「潭州三學」就反映了嶽麓書院錄取生徒的情況。據明代《嶽麓志》載:「宋潭士目居學讀書為重,嶽麓書院外,於湘江西岸復建湘西書院,州學生月積分高等,升湘西書院;又積分高等,升嶽麓書院。潭人號稱『三學生』」(明《嶽麓志》卷三)。嶽麓書院由於師生水平較高,加之多代著名山長的努 力,建院有章,治學有方,故此,在歷史上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經世濟民之才,成為湘楚人才脫穎而出的搖籃。人才之盛帶來學術研討之盛。從著名的朱(熹)張()會講到成為湖湘學派的重要基地;從宋代的理學到明代的王學;從朱熹、張、吳獵、王守仁、王夫之、羅典、王文清等巨儒的各種著述到毛澤東的老師、知名教育家、倫理學家楊昌濟(嶽麓書院著名學子之一)的真知灼見,可以清晰地看到嶽麓書院學術思想發展的軌跡及其對湖南文化乃至其它方面發展的深刻影響。所以,古代嶽麓書院既是江南一帶的教育中心,又是一個學術中心。它在歷史上的幾度輝煌,頗受學人青睞,尤受皇室重視。宋真宗、理宗及清康熙、乾隆帝先後為之題名賜額或贈書,使嶽麓書院飲譽神州,成為中國古代一所頗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與白鹿洞書院(江西九江)、嵩陽書院(河南登封)、睢陽書院(河南商丘)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四書院中,嵩陽書院近已修復;睢陽書院早已湮滅無聞;白鹿洞書院雖遺構尚存,但辦學早已中止。唯獨嶽麓書院,從創建到現在的全國重點大學湖南大學,延綿千載有餘,一直辦學不止,且一直是高等教育學府。這在國內獨一無 二,在國外亦舉世罕見。有些堪稱世界最早的大學,其成立產時間與古嶽麓書院相比,亦稍遜風騷。如嶽麓書院與法國創建最早的大學--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神學院的創建時間相比,要早281年。12世紀末創建的英國牛津大學也比嶽麓書院晚建約300年。所以,當不少外國友人走進這所古老幽深的千年學府時,流連忘返,贊嘆不已。實為情真意切。 人傑地靈,不無道理。鳥瞰書院全貌及周圍景色,其境非凡。書院座落在風景勝地嶽麓山清風峽口,三面環山,層巒疊翠;前臨湘江,碧波盪漾。名山美水,前依後托,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高度協 調。從湘江西岸的牌樓口,直往山巔,早有古道聯通,形成一條風景中軸線,嶽麓書院就建在此中軸線上的中點。書院海撥約100米,現佔地2.5萬余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院前有天馬、鳳凰二山分峙兩旁,儼若天然門戶,古代其前後有朱張渡、柳堤、梅堤、詠歸橋、翠微亭等景點相伴;院後沿中軸線而 上,有愛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白鶴泉及近代修建的蔡鍔墓、黃興墓等著名景點相托,其它景點星布於中軸線的兩側。書院的前門、赫曦台、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依次居中軸線而建。文廟、專祠及半學齋分建中軸線的北側;教學齋、白泉軒、園林、碑廊等分建於中軸線的南側。整個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 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嶽麓書院現存建築有山長居室、師生齋舍、授業講堂、藏書樓閣、聖廟專祠、園林碑廊。再加一院前的二亭(風雩亭、吹香亭)二池(飲馬池、黌門池)及院後的參天古木、茂林修竹,堪稱當今海內外保存得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書院文物。若將清人所辟的書院八景(柳塘煙曉、桃塢烘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進一步修整完善,具體體現其佳景妙處,則更美不勝收。
為了適應時代前進的需要,嶽麓書院於1903年更制易名為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又更名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1917年改名為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所以古嶽麓書院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古書院的一個整體文物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學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由湖南大學組織修復與常年的維護和管理。
古書院的出書藏書功能依然保留。書院擁有一支素養較好的作者隊伍,他們著書立說,已有不少著作先後出版。座落在書院內的湖南大學出版社,既為有關書院的出書功能和傳統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御書樓修復後,其藏書建設日益加強。近10餘年來,書院工作人員從各地收集和影印了一批有關嶽麓書院及其它古書院的書籍、資料,同時逐年購置了不少古籍和社會科學類圖書,加上社會名流,校友相贈的圖書,御書樓的藏書已達到了可觀的規模。現在這些圖書正在教學科研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古嶽麓書院還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後修建了文廟及一批專祠。建文廟(即聖廟)以祭祀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始祖孔子及其知名弟子;建濂溪祠以祭祀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周敦頤(又稱濂溪先生);建四箴亭以祭祀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理學之大成朱熹,及教育家、理學的傑出代表 張;建六君子堂以表彰朱洞、李允則、周式、劉珙、陳鋼、楊茂元等六人在先後建設書院中的歷史功績;建船山祠以祭祀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又稱船山先生)。古人到聖廟專祠進行供祀活動,也是他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弘揚傳統文化、激勵士賢的一種形式,但這種形式畢竟受到封建社會的粉飾,所以,民主革命開始之後,這種祭祀活動在書院逐漸消失。盡管這種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對聖賢先哲的紀念仍有一定意 義,對他們的哲學觀點、思想道德觀念中的合理部分還應繼承和弘揚。古人留下的聖廟專祠,現修葺一新,供後人景仰,亦有助於人們了解和弘揚祖國的優良傳統文化。
二、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處原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隱居處,李渤曾養一白鹿自隨,人稱白鹿先生。以後李渤為江州刺史,在隱居舊址創建台榭,號為白鹿洞。至南唐時這里建為「廬山國學」,北宋初擴為書院,與嵩陽、石鼓、嶽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1179年,朱熹為知南康軍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務和講學,並奏請賜額及御書,書院於是聲名大振。以後,陸象山、王陽明等人都曾在此講學。
白鹿洞書院全院佔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現存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到建築群落組成。建築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書院門樓由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等到主要建築組成。
門樓高約6米。磚木結構,四坡式二層。頂層,四斜脊,尖端起翹。檐下為磚砌長牆,裝飾有趾形花瓣和棱形圖案。第二層與上層同,檐下以磚砌方形磚柱。門樓中鑲嵌有明代江西提學副使、文學家李夢陽書「白鹿洞書院」橫額。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年),為南唐知府所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初為木結構,後南唐知府周祖堯建為石牌坊。它是白鹿洞書院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古代傳說「欞星」即「文星」 ,以它命門,意即此處人才輩出,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之意。門為牌坊式,六柱五間,二層石樑連接。中梁刻有纏枝牡丹,石抱鼓擴柱病,飾海波紋,刀法粗獷簡練。
欞星門後為泮池。歷史上稱學宮前的水池為泮池。「泮者教化也」。池呈長方形罷,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橋,橋兩側裝有花崗岩的欄桿和欄板。原名泮橋,現名狀元橋。
禮聖門,即書院正門,原稱先師廟門,或稱大成門。初為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拿錢三十萬給予南康知軍聞詩囑其所建。門十扇,木門廊式,為空心幾何形圖案,裙板為平面木板,兩側為閣樓,硬山頂,屋脊東西兩頭飾陶龍。正門四柱五間。全長22。10米,高7。30米。門楣上懸掛著「正學之門』的匾額。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始建成於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是祭祠孔子及其門徒的場所。殿為宮殿式,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構,以木柱支撐,有大木柱20根,石柱砌,浮雕纏枝紋飾,為明代遺物。殿中四柱三間,殿壁大木柱12根,以磚砌壁,周環以廊。殿平面長20。59米,寬24。44米,得重檐九脊,斗拱交錯,灰瓦白寺,巍峨宏偉,氣勢庄嚴。殿外重檐正中懸有「禮聖殿」豎額。殿內正中立孔子線雕行教立像,為唐代吳道子所繪。上懸清唐熙手書「萬世師表」匾額。後壁左右豎有四塊由朱熹書「忠、孝、廉、節」四字大石碑。展中左右安有「四配十二哲」石線雕像。終年香煙迷漫,使儒氣中帶有幾分禪氣。
書院門樓的西側為紫陽書院,主要建築為朱子祠、報功祠、丹桂亭。
朱子祠,始建於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後),是專祀朱熹之祠。祠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白寺,平面呈長方形,四柱五開間,祠內中立朱子自畫像石刻,像左立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立《白鹿洞書院學規》,上懸唐熙手書「學達性天」金字匾額。步入祠內,大有「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之概。
報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歷代「有功於洞之學者」。原稱先賢祠、三賢祠。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祠李渤、周敦頤、朱熹。還祀有程頤、程顥、張橫渠、陳了翁、陶淵明、劉西澗父子七先生,祠為磚木結構,建築樣式、規模和朱子祠相同。
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於長方形台基上,木結構,歇山頂,四斜坡式,四斜坡式,正脊磚砌,四挑檐,四木柱去撐,斗拱上托,花崗岩圓鼓式柱礎,素麵。中立「紫陽手持丹桂」碑,為嶺南曹秉浚書於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
書院門樓的東側為白鹿書院。這組建築是書院的主體,各建築體均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它的實用性,其主要建築有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思賢台等。
御書閣,始建於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原名聖旨樓,現閣為珍藏唐熙御賜《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等而建。 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
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翹角宏偉。閣外柱有題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磚木結構,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頂,四開間,前有走廊。明倫堂系書院授課的地方,故外懸掛有「鹿 與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獨得之天」的對聯,以鼓勵生員用心攻讀,以獲得「仁智獨得之天」。
白鹿洞初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王溱,祭山開洞,並撰寫《新辟石洞告後士文》。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並作《石鹿記》:「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歷世既遠,則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誠有名而無實出。」
石鹿,豎耳昂首,凝視前方,刀法簡練。石鹿後有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長熊維典撰《少司馬大中丞蔡公重興白鹿書院記》。洞為花崗岩砌,呈券拱形,高4米,寬4。15米,深6。35米。洞右有石台階,拾級而上,可登思賢台。
思賢台,築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賢」之意,故名思賢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為木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雙層斗拱托檐,中開一門,四邊有木製花窗,前護花崗石質圍欄。台上四周有石板圍欄,欄中鑲有石刻,有衡崖書「理學淵源」;劉世揚書「思賢台」;秦大夔書「仰止處」;李資元書「空中樓閣,靜里乾坤。」
白鹿書院之東為延賓館,其主體建築名為春風樓,木結構,歇山頂,翹角,香檐,下樓外伸,由四根圓立柱支撐著,形成外廊。面闊15米,進深8米,上下兩層。顯得既庄嚴,又寧靜。寓宴請賓客之意。樓兩側建成有兩排廂房。
在飛閣流丹的古建築群中,數以百計的歷代題詠碑,分東西兩碑廊安置其間,為書院憑增了幾分古樸的氣氛。
書院的建築群,主要建築均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如果將此建築比做「凝固的樂章」,那麼,其中的台、堂、閣、殿,就是這部樂章中的華彩樂段,充分抒展著一個綿延數百年的主題。凝眸靜觀書院內那文采紛呈的匾額對聯,那數以百計理念化的古碑,那疏密有致的嘉木芳卉,無不透露出濃郁的文化氛圍。
院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史貫道溪。溪上架有一座古橋,稱枕流橋。橋為石構,兩旁有護欄,橫跨貫道溪,橋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書「枕流」石刻,故名。橋長12。5米,寬3。2米,高約10米。初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建,始為木橋。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南良知府楊樹基改建為石橋。李夢陽《枕流橋》詩:「峽急豈有心,臨橋石相激;驀驚橋上聽,夕陽人獨立。」描述了此橋的險要。
貫道溪中的崖石上,題刻有「白鹿洞」、「隱處」、「釣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創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圍,使這里真正體現出「泉聲松韻點點文心,白石寒雲頭頭是道」的韻味。
「莫問無空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同」。白鹿洞書院正是以這樣的獨立精神和超逸情懷,塑造著她的不朽。
三、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於嵩山之陽,故名。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業年間(605~618)更名為嵩陽觀。唐弘道元年(683)春、冬,高宗兩訪潘師正,以嵩陽觀為行宮。五代後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進士龐士曾在嵩陽觀聚德講學,後周時改名太乙書院,宋至道年間(995~997)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子史,置校官,生徒數百人。宋景佑二年(1035)賜名嵩陽書院,並設院長掌理院務,撥學田百畝以供開支。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一時聲名大振。金大定年間(1161~1189)書院更名承天宮,明重修後復改為嵩陽書院,並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縣葉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又復興書院並增建修補。耿介親自執教,傳經授業,成績顯著。嵩陽書院經金、元、明、清多次增補修建,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特別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先後修建了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道統祠、博約齋、三益齋,並增設場垣。
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緻,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5進,廊廡俱全。最前為卷棚大門3間,其後依次為先師祠、講堂、道統祠、藏經樓。中軸線兩側的配房有「程朱祠」、「麗澤堂」、書舍、學齋等。嵩陽書院的建築與寺院不同,它多為滾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現有房舍100餘間,面積1萬余平方米。
書院內原有古柏3株,其中1株已毀,僅餘2株稱「大將軍柏」、「二將軍柏」,其樹齡2000年以上。院內還保存有《明登封縣圖碑》等數十通碑,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碑》。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在北宋時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山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出了不少人才。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俺是其中之一。後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輩出,顯盛一時。 該書院現已不存,政府正計劃重建。
㈢ 白鹿洞書院長什麼樣
白鹿洞書院 ,坐落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書院坐北朝南,為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建築,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築材質結構看,書院建築多為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禮聖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坐落在樓閣庭院。
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明正德年間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先賢書院
白鹿洞書院第一個院落為先賢書院。主要景觀有院門、二門、丹桂亭、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後兩進。院門上懸有李時達手書「先賢書院」橫匾。門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手書「朱熹紀念館」金字黑漆豎匾。前院闢作一個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應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請,南康知府張象文創建此祠專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作為朱熹紀念館,室內還陳列《朱熹生平事跡》共九部分。
報功祠
報功祠位於朱子祠西,原稱先賢祠。曾先後祀李渤、周濂溪、程頤、程顥、張載、陳了前、陶靖節、劉西澗父子及其他有功於白鹿洞書院之諸先賢。作為紀念館,祠內陳列《白鹿洞書院史展覽》共五部分。
欞星門院
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二個院落。主要景觀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一組院落由禮聖門辟為前後兩進。
欞星門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原為木構建築,後由知府周祖堯改為六柱五門的石坊。欞星石坊是白鹿洞書院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禮聖門
禮聖門原稱先師廟門、大成門。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遷浙東提舉,出資30萬囑南康知軍錢聞詩修建禮聖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開工興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學副使邵寶以顏體書「正學之門」。
禮聖殿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者。禮聖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後壁有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殿旁兩側神龕還有十二賢(又稱十二哲)線雕小石像。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三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院門、御書閣、明倫堂、鹿洞、思賢台等。白鹿書院門樓重檐灰瓦,檐下花崗岩石額上由趙朴初題寫「白鹿書院」四字。門內又是一個小院,東西各闢出一排廂房,廊柱卜有詩聯。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院中設六邊形石桌一張,桌下石柱刻有精緻的浮雕獅子滾綉球、猛虎下山、奔馬以及狼嚎圖案,石桌周圍另設六個青石鼓墩。
御書閣
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現閣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葉謙、知縣毛德琦重修,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閣中先後藏有朱熹奏請宋高宗御賜《九經註疏》、《論語》、《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賜《十三經註疏》、《廿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集》等書。
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重建。明倫堂原為書院講堂,是白鹿洞書院中的重要場所。堂內現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寫的《御書閣碑記》。
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刻湛若水《心性圖說》於碑屏、《四勿總箴》於洞壁。呂棺撰《新辟白鹿洞記》。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於洞中,並作《石鹿記》。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參議葛寅亮認為不應開洞置鹿,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發現石鹿,又重新置於洞中。這是一尊跪式石鹿,雙耳直豎,神態機敏。在雕刻上刀法簡練,線條柔和。這尊石鹿是書院僅存的明代實物。
思賢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並作《思賢亭記》。思賢台依山而立,為全院的最高點。
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四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台等。這一組院落,因朱熹別號為紫陽,故名為紫陽書院。花崗岩門樓上,由馮友蘭先生題寫「紫陽書院」四字匾額。全院由中門分為二進。前院兩側有碑廊,總稱為白鹿洞書院東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雲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記文、洞規教義、詩詞歌賦、游記題詞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書的《游白鹿洞歌》。相傳明萬曆年間,一位身著麻衣芒鞋的道人雲游至白鹿洞。飽覽這里的山川景物之後,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牆上寫下這首長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學子們聞聲趕來,只見牆上游龍舞風,墨色燦然,卻不見道人的蹤影。人們盛傳,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間的頭名狀元羅洪先,因為他棄官後雲游四方,晚年隱居廬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頭門三間,祠東添建號舍四間,祠後老新八間,今改三重共九間。」1989年,重修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頭門三大間」。1989年重修,現為四柱五間的長方形平房。行台現用作「白鹿洞書院歷代名人蠟像陳列館」,其中陳列「李渤與白鹿」、「朱熹與生徒切磋」等神態逼真的蠟像群。
延賓館
延賓院位於紫陽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最後一個院落。原主要建築有延賓館門、憩齋、逸園、貫道門、春風樓等。延賓館建成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學僉事李齡出資建館。當時的洞主胡居仁作《延賓館記》,文中記述白鹿洞書院盛況,「好古學義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賢,來游是洞者接武聯鑣」,於是李齡建立延賓館,熱情款待四方來客。延賓館最北端的春風樓,為歷代洞主著述下榻之處。
獨對亭
獨對亭在延賓館東南,左翼山下,這里西對五老峰,下臨聖澤泉,崖石峻峭,澗水湍急。原為北宋丞相李萬卷校勘書籍之所,因此又稱為勘書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學副使邵寶為紀念朱熹,在此擇地建亭,取名獨對亭。
枕流橋
獨對亭東行數十步,貫道溪在這里遽然劈為兩支。溪上石橋獨立,橋下溪流出峽,飛湍陡絕,大石橫枕。由此,巨石名為枕流石,石橋名為枕流橋。峽門中水石相激,怒若飛霆,激起而噴,若煙若霞,這是書院中一處勝境,稱為小三峽。
流芳橋
貫道溪出峽口向東,迂迴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橋,又稱濯纓橋。朱熹知軍時所建。流芳橋面對五老峰,溪流紺潔。最初小橋無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軍陳宓與張琚、羅思、姚鹿卿、張紹、潘柄、李燔、胡泳、繆惟一等會講洞中,歌頌朱熹之芳澤,並特別將橋名為「流芳」。陳宓在橋北刻「流芳」兩字,又在橋東石壁上刻《流芳橋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橋圮塌。此後,經過多次修建。現橋為解放後重修。
㈣ 中國四大藏書閣
分別是: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朔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北京文淵閣: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書箱盛裝,安置在書架上。另外,故宮文淵閣還存放過康熙時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考證》、《古今圖書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價值。
文淵閣為三層樓房,仿寧波天一閣規制,樓上通為一間,樓下分為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淵閣的園林布局,十分精緻。閣前設長方形水池,周置石欄,以石拱橋與文華殿後殿聯為一體,池中養殖魚藻。大型疊石假山環列閣後,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連閣的左右門道階梯也增加疊石藝術處理,使文淵閣的氣氛更加濃厚。閣內懸有乾隆御書「匯流澄鑒」四字匾
沈陽文朔閣: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閣後是仰熙齋,東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讀書之所
承德文津閣:文津閣位於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 清乾隆年間,為了庋藏《四庫全書》,在全國修建了7座皇家藏書樓,其中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又稱北方四閣或內廷四庫。乾隆為文津閣題詩中寫道:「淵源如欲問,應自此尋津。」在詩注中又說:「山莊建閣,以文津名之,御園之文源,大內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大意為:追尋文化的源流,繼承文化遺產,繁榮和發展現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濟渡處。文津即是在文化長河上由此岸達彼岸的濟渡處。 從外觀上看,文津閣是一個二層樓閣,實際上是三層樓閣,中間有一暗層。暗層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蟲蛀,是藏書之處。此閣在設計上按《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將一層的六楹隔為六個單間,而將頂層的六楹相通為一大間,用「地六」、「天一」來克火。 文津閣有圍牆環繞,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從南往北為門殿、假山、水池、文津閣、碑亭。文津閣建成以後,1782年,《四庫全書》成書,共謄寫了7部,其中一部藏於文津閣。7部《四庫全書》隨著中國的命運沉浮,只有文津閣內的藏本保存完好,並於1915年運往北京,現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 閣的東北部有水門與山莊水系相通,閣前池水清澈,人在閣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見池中有一彎新月,隨波晃動,而天空卻是艷陽高照。原來這是造園家在池南的假山上,開出一個半圓形如上弦月的縫隙,利用光線,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構成「日月同輝」的奇特景觀。水池南岸是一座造型別致的假山,怪石嶙峋,氣勢雄渾。假山佔地約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漿石和雞骨石等堆疊而成。假山石洞,前後各有兩門相通,結構也頗具匠心。洞內山石遮掩,可分廳、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雞骨石鑲嵌,幽深曲折。有幾個大小不等的窗孔,透進幽幽的光線,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隱若現。山上橫嶺縱峰,溝橋崗壑,各自爭奇。有棒槌山、羅漢山、雙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縮影,更有「十八學士登瀛洲」的造型,還有仿米芾「寶晉齋」的園林布局。文津閣東為碑亭,四角攢尖頂,上覆黃琉璃瓦,內豎石碑一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鐫刻著乾隆題《文津閣記》,其餘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詩。 每逢中秋佳節之際,天高氣爽,登臨「月台」賞月,但見園內,老樹蒼勁,枝杈縱橫。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把一片銀輝灑向大地,山莊頓時銀裝素裹,更顯得清澈靜謐。文津閣假山的造型藝術,集中了米翁寶晉齋和范氏天一閣之長,運用傳統疊山技法,結合北方雄壯的特點,風格一反南方小巧玲瓏之態,而是雄偉、渾厚、氣勢磅礴的藝術作品。 《熱河志》中寫道:「文津閣與紫禁、御園三閣遙峙,前為趣亭,東側月台,西乃西山,蓋仿范氏之成規,兼米庵之勝概矣。」
杭州文瀾閣: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聖因寺後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據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後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仙人峰』。東為御碑亭,西為游廊,中為文瀾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並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後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建國以後,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一新。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園林布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藉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園內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借,貫通一起。主體建築仿寧波天一閣,是重檐歇山式建築,共兩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步入門廳,迎面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獅象群,山下有洞,穿過山洞是一座平廳,廳後方池中有奇石獨立,名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疊石中的精品。東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東側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平廳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開洞壑,玲瓏奇巧。方池後正中為文瀾閣,西有曲廊,東有月門通太乙分清室和羅漢堂。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緻,頗具特色。
㈤ 書耽下架的書在哪裡找
可以在御書閣。
御書閣是一款特別給力的小說閱讀軟體,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到最新最火爆的小說資源,而且是,全程無廣告的模式讓你們體驗更加純凈的環境輕輕鬆鬆讓你們讀到自己喜歡的書籍。不管你想看什麼都能在這里找到,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為你們提供,想看什麼就能直接搜索。這里包含的數據類型特別豐富,更重要的是閱讀全程沒有任何的廣告打擾,讓你們填一級棒的看書流程。同步各大網站的資源更新速度,而且線上的原創小說都是同步作者的更新腳步,還有非常貼心的提醒功能讓你們不錯過任何的最新章節。所有你們喜歡的小說都能在這里快速定製,這樣就能在第一時間讀到最新內容,專門為讀者用戶打造。時下最新最熱門的小說排行榜都會在這里為你們提供,你們可以根據這個排行榜的熱度來選擇閱讀。
㈥ 秦瓊與程咬金、羅成,單雄信,尉遲恭 ,他們誰武功最高呢要求排行榜
隋唐十八好漢,是《說唐演義全傳》中人物排名。四猛、十三傑那些是後世評書演繹。
1、隋唐十八好漢
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第四條好漢雄闊海,第五條好漢伍雲召,第六條好漢伍天錫,第七條好漢羅成,第八條好漢楊林,第九條好漢魏文通,第十條好漢尚師徒,第十一條好漢新文禮,第十五條好漢秦瓊,第十八條好漢單雄信,而第十二、十三、十四、十六、十七書中未提及。
《說唐》沒把十八條好漢說全,只說了十三條,除秦瓊、單雄信 、尉遲恭等人外均為虛構人物。
2、四猛
今世孟賁羅士信、鐵槍大將來護兒、八馬將軍新文禮、大錘公子秦用。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尉遲敬德,名融,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敬德純朴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去世,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傳說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鐵鞭,騎烏騅馬,據西遊記一書,尉遲恭與秦瓊因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兩位道教傳統門神,尉遲恭年少時曾為鐵匠,後世鐵匠常奉之為職業守護神。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麟德二年去世,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謚號「襄」。陪葬昭陵。其事跡常見於各種文學作品。
單雄信,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西北人。勇武過人,同郡與徐世勣關系友好,誓同生死。隋末與徐世勣一起加入翟讓的瓦崗義軍反隋。後翟讓被殺,李密與王世充偃師之戰時,單雄信歸降王世充,徐世勣投奔李唐。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後,徐世勣為單雄信求情失敗,單雄信被斬首。單雄信有勇力,擅長使用馬槊。大業九年,韋城翟讓亡命瓦崗,聚眾起義,單雄信與徐世勣前往歸附,翟讓在徐世勣的建議下攻取滎陽、梁郡二郡,瓦崗勢力達到萬餘人。同年,李密助楊玄感反隋失敗,投奔瓦崗。
羅成。其實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的羅成應該與秦叔寶武藝相當,只是兩人身為表兄弟,沒有真正的正面交過手,更多的時候,是兄弟兩人聯手出擊。冷麵銀槍俏羅成,貴為天下第一武狀元,《隋唐英雄傳》中的羅成,是貨真價實的帥!
程咬金真名叫程知節,是唐朝開國名將,封盧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太宗貞觀年間,官拜左金吾大將軍。歷代小說演義等多有描寫(小說中慣稱「程咬金」),主要描寫程咬金為了生活,被迫劫道,後與十八條好漢聚義瓦崗寨,反抗暴隋的故事。小說中,程咬金個性鮮明,以「三板斧」的形象在民間廣為流傳。
㈦ 跪求:豪門總裁的都市言情小說、不要校園的、要完結的、不要有VIP的、要好看的、不要劇情特別簡單的、、、
《邪魅總裁圈養弟媳 》
內容簡介:
戀愛了,牽手,接吻,浪漫,結婚,一件不落,但在新婚之夜,她侍候的卻是其他男人。
當她忍痛被折磨到天亮時,那個正牌老公,與一個男人十指緊扣的走到她的面前,告訴她:「我是一個受!」
腦子轟雷陣陣,余靈只感覺天旋地轉,了無生望,她竟然被一個GAY騙了!
「生下我哥的孩子,我們會視如己出!」正牌老公與心愛的男友情濃密意的微笑對眼。
「你們、、、可以消失了!」余靈有氣無力的抬抬手,哭倒在床上!
原來,昨夜那個冷酷粗殘的男人,竟然是老公的親哥哥,媽的,被兩兄弟騙婚了。
5555555,她的豪門夢,就這樣碎了!
她鬧離婚,眼前飛來一千萬,那冷酷的男人一臉談判:「我希望你能與我弟弟繼續生活下去!」
「可、、他是GAY!」余靈怒火高漲。
「這個密秘如果泄露,我要你全家性命」他冷冷的威脅。
「可是、、我是正常的女人,該有正常的生活啊!」余靈很不甘心的問。
「你空虛了,就來找我!」男人帶著譏嘲的冷笑她。
余靈無語看向天花板,這算不算亂倫?
《替身貴婦》
簡介:
她是中情局最出色的特工,負責處理一切特殊的案子,
不管是東南亞軍火商,還是亞洲大毒梟,都在她的手下一一解決,
一次出行任務卻被一槍殞命,是被發現了?還是被出賣了?
一代女傑,從此香消玉殞……
再次醒來,發現靈魂詭異附身,化作上流社會悠悠小貴婦,
而她的丈夫竟然是首屈一指的名流商人,年輕有為,英俊瀟灑,睿智不凡,
是上流社會淑女名媛競相追逐的焦點,
不過,可惜夫妻見面不相識,
什麼,竟然還要她扮演自己,
他當她是過橋梯,他便是她的登雲架,
一場游戲一場夢,
誰能征服誰?
誰能愛上誰?
誰能迷惑誰?
心動了,情動了,
這個女人,真的是他的老婆?
《總裁的替身愛人》
結婚的前夕,新娘和別人跑了 他憤怒,氣憤,為什麼?他有錢有勢,她有什麼不滿意?心中恨她的背叛,怎麼辦?今天的婚結不成,明天他就會成為頭條新聞,顏面盡失,何以在商界立足。 她輕輕的走到她的身邊說:「我願意替姐姐嫁給你,讓這場婚禮繼續。」因為我愛你,卻沒有說出口 看著眼前這個和新娘長的一摸一樣的她,他憤怒的臉上出現了一抹邪惡的笑意:「好。」就讓你來替你姐姐受過 看著眼前這個這個冷酷絕情的他,她默默的承受著,她願意替姐姐來愛他,哪怕他一直傷害她 一個要報復的他,一個善良堅毅的她,最終的結局又會如何
網路文庫都有下載~
㈧ 有什麼四句古詩能代表陳氏後人
陳氏對聯 【精選八十三副】
一、名宦題贈
1、天下第一家
編者按:這是秘閣內監裴愈所題。宋至道三年(996),內侍裴愈齎散御書到義門,見村舍古樸,服飾古野,書聲朗朗,耕織繁忙之景象,不由暢然發出「天下第一家」之贊嘆,遂潑墨題贈。見湖北黃梅蔡山(遵義堂)《義門陳氏宗譜》。
2、江州奕世
編者按:宋慶歷四年(1044),東佳書院學子應舉者四百有三,在朝者琛、遜而下有二十九員,且多人與歐陽修友善。歐回故鄉廬陵(今江西吉安),一日途經江州至東佳,見陳氏累世簪纓,車馬盈門,遂題詞贈之。
3、陳氏遺譜,子孫葆之
編者按:遺,贈與。葆,保護、保存。嘉祐七年分庄,不因骨肉異地而世遠人渙,熙寧二年(1069)陳知柏等人議定以歐蘇譜式編修《義門世譜》,敬宗收族。元豐二年(1079),蘇試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市),陳知柏拜訪蘇軾,贈其家譜。蘇軾一見,甚喜,在贈譜首頁上題下此詞,囑咐子孫「葆之」。
4、義門流芳
編者按:題詞時間說法有二。一說熙寧二年(1069),陳晞為江州助教,授課東佳,黃庭堅游學至此所題。二說是黃庭堅任楚地太和縣令時,為當地陳氏修族譜所題詞。
5、德星永著
編者按:明嘉慶六年(1527)丁亥,九江近地(黃梅、宿松、廣濟、瑞昌、星子)陳氏於三鳳坊義門祠纂修宗譜。九江知府陳天棟因同出一源,欣然應請題詞,且撰譜序一篇。見九江德星堂《義門陳氏宗譜》。
6、義門世澤
編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明世宗(朱厚漗)為激揚民風,表彰歷代旌表遺跡,在德化縣甘泉鄉齊集里(今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敕建「義門坊」。近地各縣義門後裔歡欣雀躍,集資修乘,以紀念此一盛舉。九江知府(義門祥符庄後裔)陳謙題詞,且撰譜序一篇。
7、義韻千秋
編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建「義門坊」,九江近地各縣重修(德星堂)譜。九江教諭(義門裔孫)為宗譜留跡。
8、義篤綱常
編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建「義門坊」,九江近地各縣義門後裔歡聚一堂,重修宗譜。進士勞堪欣然應請題贈,且撰譜序一篇。
二、義門楹聯
1、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
編者按:唐中和四年(884),僖宗首次旌表江州陳氏,並賜此聯予以褒揚。此聯譜志有異,對於「旌書貴」,有曰「書聲舊」,還有說「書聲貴」。三種說法相比較,以「旌書貴」為妥。此處「旌書」非賜書,應理解為「皇上的旌書(御筆親題)是至高的榮譽,特為人間德義世家所題贈」。
2、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無雙。
編者按:至道二年(996),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此聯。此時義門人口二千餘,同居時間265年。此聯同居「四百年」,是從叔明受封宜都王時計起逾四百多年,聯中皆取整數(下同)。同時還賜義門陳氏「希公汝,知守宗,承延繼,才思彥」十二字作世派取名用。可是後來義門分庄時卻用作各分莊主名號,作為「義門人」的標志。
3、三千餘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
編者按: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趙恆賜陳旭將仕郎守江州助教,亦賜此聯。
4、治家弗可無近慮,處世須當有遠謀。
5、清修逸樂虛中之實,祿位權勢實中之虛。
6、奇服異器莫思玩好,錢財貨利勿視泥沙。
7、富不忘貧可常葆其富,貴不踐賤方屢居其貴。
編者按:以上四聯為廣堂楹聯。四、五聯乃伯宣生前家訓之語;六、七聯為陳崇生前教誨之語。
8、孝謹著前徽,溫詔時從天上至;光靈流後葉,文孫今自日邊來。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家長陳泰所撰。
注釋:1、溫詔,指旌表或嘉獎陳氏的詔書。2、文孫,謂能不失祖先之政的子孫。孔傳:「文子文孫,文王之子孫」。後用為對他人孫子的美稱。這里是指在京城為官的義門子孫。3、日邊,指聖上或皇城。
9、義居山麓耕畲,盡應卿相子;良家院內臨寢,半是帝王臣。
編者按:此聯為宋太子中舍陳度所撰。
注釋:1、義居山,原名鎮場山。後因封「義居人」,故稱義門故居為「義居」,山為「義居山」。2、卿相子,指長輩對晚輩的愛稱。3、良家院,因御封「真良家」而得名。
10、門尚敦睦之義,鄉閭因之悉率化;家崇孝悌之風,州邑由是偕效行。
編者按:此聯為胡旦所撰,由陝西山陽陳道久提供。
11、三十七嬰爭妍除夕,陳氏又添棟梁;十八朝官顯榮升元,義門更增光輝。
編者按:此聯為宋太常博士陳延芝所撰。據德安篤義堂義門譜載:「十八朝官俱葬東佳書院坂」。
12、室無私財方能三千九百口同居義聚,榮稱義門一語;
廚無異爨遂使四百八十年共濟睦族,譽滿海內四遐。
編者按:此聯由宋代鹽鐵使陳恕所撰。
13、義著四海,僖宗御封玉音猶在;門振五洲,真宗誥敕金字常存。
編者按:此聯為東佳書院聯,系宋職方員外郎陳延賞所撰。玉音,指唐僖宗首旌「義門陳氏」。金字,指宋真宗書「義居人」三字。
14、敦儒術以修身,篤義風以睦族。
編者按:此聯為宋同平章事陳堯叟所撰。
15、莫道棟梁歡聚二十有九,且看蛟龍躍起四百有三。
編者按:「二十有九,」指義門陳氏有二十九人做京官。「四百有三」,指宋慶歷四年(1044),東佳書院有四百零三人應舉考試,登科者有四十五人。此聯為宋制詔總裁楊億所作。
16、潛心東佳閱周禮玩羲文,一字必求其解,寧可一日僅解一個字;
致力西舒尊儒術游書山,萬卷何愁其破,但願一年能破萬卷書。
編者按:羲文,指易經。西舒,指寄詠舒,在東佳書院西側,故稱西舒。此聯是宋光祿少卿陳執中為義門別墅所題。
17、八方學子求學由是,造詣由是,功成名就亦由是;
五洲志士篤志於斯,肄業於斯,登第致仕亦於斯。
編者按:肄業於斯,指肄業於東佳書院。據陸游《南唐書》載:「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此聯見湖北黃梅《義門陳氏宗譜》。
18、接官廳內盡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編者按:此聯為德安廨宇接官廳柱聯,由宋江州知府李原穎所撰。
19、一母踏青,扶仆抬夫竟是所惦三大臣;
三子舞彩,荷椅負轎豈非因悅一太君。
編者按:此聯為三孝堂聯。由南唐彭澤令陳岳撰。一母、一太君,同指陳恕妻王夫人。三子、三大臣,同指陳執淳(詔)、陳執中(顯)、陳執古(頒),俱登進士為京官,時稱「三孝子」。
20、玉昆二難撐宇宙;德星一顆照乾坤。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祠堂聯,由宋翰林院編修陳用撰。二難,指陳元方和陳季方。德星,指太丘長陳實。
21、鹽官令逢亂世避難泉州仙游,著作郎忌宦海隱居廬山龍潭。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祠堂聯。鹽官令,即陳褒,官至鹽官令。著作郎,指陳伯宣,為戒宦海爭斗,隱居廬山,故徵召不起。此聯是宋岳州軍事推官陳遜所撰。
22、神農嘗百草擇五穀始由耕耘濟世,烈山伐千木造兩輪方以軒轅定邦。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祠堂聯,由宋徽州軍事推官陳遜撰。神農,神農氏,即炎帝,傳說他嘗百草擇五穀,讓人播種,便有了糧食。烈山,烈山氏,即黃帝,史稱軒轅氏,傳說他成千次砍伐樹木試制了兩輪車,即軒轅,並以此戰勝其他部落,統一了中原。
23、東佳左峙形勝一方甲第,源泉右繞澤流百代人家。
編者按:此聯為東佳莊院聯,尚存今德安愛民鄉岩泉桂村。源泉,指紫岩泉,泉水從岩中汩汩而出,經寄詠舒跌崖而瀑,飛流直下,溪繞東佳庄,形成水閣山齋之勝概。
24、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刑。
編者按:此聯為刑杖廳聯,由宋太子中舍陳度撰。三尺法,指《家法三十三條》。
25、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
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編者按:此聯為百犬牢聯,是南唐兵部尚書陳覺撰。牢,百犬牢,位於義門故居左側小山坡上。《十國春秋》載:「畜犬百餘,共一船貯食飼之,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同治《九江府志》亦載:「牢長數丈,尚存」。據義門鄉人說,上世紀60年代因修水庫,折斷犬槽墊基壩底。
26、德安常樂里原遵祖訓同居合爨延續世代一十八,
義居太平鄉今奉聖旨分庄析煙遷赴州郡七十二。
編者按:此聯由南宋進士陳文龍撰。義門分家時,以十五代作鬮參分,然其對義門長房長孫十八、十九代已相繼出生,故聯雲「一十八」。
27、義聚三千九百口世間第一,庄分七十二州郡天下無雙。
編者按:以上兩聯為分庄碑聯,此聯是謝景初在《分庄復旨迴文》中的一駢句。宋嘉祐七年七月初三,時任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奉旨率官臨門監護析庄,至次年三月始按御賜「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字,同另「先遷成,升仁悅,大通琉」九字相應取名分庄,首分一百零八庄,此謂大庄,鬮遷七十二州郡。後又分一百八十三庄,此謂小庄(亦稱小宗,待考),但取名時只能用御賜十二字,而不能用後九字。這就是宋仁宗詩「莊上分庄歲月長」的由來。清光緒吏部主事陳三立在撰修《義門陳氏宗譜》時亦撰聯:「潁水溯真源二千年積善累基文范至今光史籍,江州緬遺跡百八庄同宗別派義門螽古衍家傳」。也點到一百零八庄。
28、遠有元欽近有文偉以世繼世義風激於閭里,
前有太丘後有伯宣以代繩代儒業傳於世家。
編者按:此聯由廣西欽州陳幫彥提供。元欽,即陳袞,南唐文淵殿大學士,字元欽。文偉,即陳兢,南唐入仕,至宋不起,字文偉。
29、人無殊志室無私財廚無異爨,義之至也,
犬亦同牢一犬不至諸犬不食,義之感耶!
編者按:《南唐書》載:「江州陳氏,家族七百口,每日設廣席,長幼以次坐而共食。畜犬百餘,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諸犬為之不食」。
30、三十七嬌嬰爭妍除夕陳氏又添梁棟,
一十八朝官顯榮升元義門更增光輝!
編者按:此聯原載陝西洛南紹義堂《義門陳氏宗譜》。乾化二年(912)臘月三十日除夕,陳昉(家長)買黃忠輔之田,長三千八百步。當晚,諸房產男三十七,後同榜登第,仕宦顯榮,遂名其田為「公婆丘」。南唐升元年間,義門陳氏有十八人在朝為官,十八朝官俱葬東佳書院坂。
31、室無私財方能三千九百口同居義聚榮稱義門一語,
廚無異爨遂使四百八十年共濟睦族譽滿海內四遐。
編者按:義門陳氏合族同居,人口最多時達三千九百餘口。從義門始祖陳叔明封宜都王時算起至義門分庄,歷時四百八十餘年。
32、門以義稱溯先人行由義路教由義方遂啟無雙門祚,
家因良著望後裔出為良臣處為良士方承第一家聲。
編者按:此聯由宋江州助教陳蘊撰。
33、天書屢降疊見太室之祥,玉牒新頒何止堯門之瑞。
編者按:此聯是宋江州助教陳旭撰,見陳旭《謝恩表》。天書,指帝賜御書一百零四卷。玉牒,指宋太宗《賜陳旭誥敕一道》,特授將士郎,守江州助教。
34、學仙學禪出塵之妙事,拜將拜相處世之榮名。
編者按:此聯為得勝樓聯,由宋太常寺卿陳榮先所撰,見各地《義門陳氏宗譜》。
35、八文龍同登進士第簪纓符符重光秘監先志,
九才子齊擢中宏科詞章燦燦儼然著作遺風。
編者按:此聯由宋秘書省正字陳策所撰。八文龍,指義門陳遜、陳儼、陳度、陳漸、陳泳、陳岳、陳續、陳延年,皆胸羅書史腹飽典墳,時稱八文龍。九才子,指陳喬、陳省、陳象、陳誥、陳策、陳碧、陳位、陳念、陳延芝,皆詞賦敏捷揮筆萬言,時稱義門九才子。秘監,指陳京,秘書少監。著作,指陳伯宣,著作郎。
36、東漢蔡邕刊銘垂歌潁川文范,北宋胡旦撰碑仰頌江州義風。
編者按:此聯為義碑聯,由宋朝散大夫陳貽所撰。蔡邕,東漢文學家,曾撰寫《漢太丘陳實廟碑銘》。文范,指陳實。胡旦,北宋兵部尚書,制誥總裁,曾撰寫《義門記》。江州義風,指江州義門陳的崇高風尚。
37、貸粟賑飢乃救荒之政惟濟德義之族,旌門功善為治世之策謹褒真良之家。
編者按:此聯為義倉聯。由宋江州知州康戩所撰。貸粟,即從國倉里把糧食借給民家。據《宋史?陳兢傳》載:「淳化元年(990),知州康戩上言:陳兢家常苦不足,詔本州每歲貸粟三千石」。
38、獨食賜梨合族品味悟公意,同啖御鴿滿門欣嘗知天恩。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饋食堂聯,由內侍裴愈所撰。天,指宋太宗。公,指陳兢。據光緒《江西通志》載:淳化四年(993),宣陳兢入朝,賜一御鴿。兢持歸,碎鴿,和醍酒一壺,合門三千餘口共嘗其味。裴愈目睹此景,回朝復奏曰:「陳氏一門咸知天恩加厚矣」。帝深賞之,曰:「誠哉,義門也」。宋太宗復試之,又賜一梨,而兢一人食,眾深思乃大悟:「永不分離(梨)」。
39、纓襦之同襲堂前架上衣無主,飲膳之同味廳內席中饌有情。
編者按:此聯由宋右直言陳佑所撰。據《武邑太君夏夫人墓誌》載:「是時,陳氏族大於九江且十世矣,衣襦之同襲,飲膳之同味,長幼聚居已數千口」。
40、迎百賢延千雋育才於院可謂義門義天下,聚千卷藏萬軸儲書於樓敢稱東佳佳宇中。
編者按:此聯為東佳書院院門聯,由宋中書舍人徐鍇所撰。據《湘山野錄》載:「江州陳氏別墅建家塾,聚書,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又據徐鍇《陳氏書堂記》載:「陳袞於居之左二十里,曰東佳,因勝據奇,是卜築為書樓,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置田二十頃,以為游學者之資」。
41、三公知新竟忘歲耋齡茂,百子求學更爭年少風華。
編者按:此聯曾作東佳書院樓聯,由宋靖州通判章谷所撰。三公,指陳謙、陳誘、陳范。李昉詩有「三公老且病,無暇訪山居」句。徐鍇《東佳書院記》載:「如謙與誘、范諸公雖大耋之年尚受知新之學」。
42、東佳院內藏書樓縈紫崖水,西舒閣中洗硯池連白石岩。
編者按:此聯見章谷缺題殘篇,為寄詠舒曾用對聯。東佳院,即東佳書院,在今江西德安愛民岩前桂村。藏書樓,東佳書院一建築,稱東佳書樓,內三層:下為文范堂,中為網路書齋,上為御書閣。紫崖水,即紫崖泉,源出東佳山紫岩。西舒閣,即寄詠舒,為一閣樓式建築,專門接待文人墨客。白石岩與紫崖相近,皆為東佳山一崮。
43、朝夕勤篤克歧克疑矢志出類拔萃,夙夜匪懈破書破典負願耀祖光宗。
編者按:此聯由宋咸寧令陳恭撰。據《東佳書院記》載:「子弟之克歧克疑負出類拔萃之資者,有不夙夜匪懈者哉?」
44、良家子思憤激窮日究習嫌昶短,義門裔期陶鑄徹霄研讀戀卷長。
編者按:此聯由宋殿中丞陳瑞卿撰,曾作集賢院聯。
45、文之以詩書為承著作之遺訓,固之以禮樂因襲秘監之累功。
編者按:此聯由宋秘書省正字陳道祥撰,台北陳仕宜提供。著作,指陳伯宣,唐為著作佐郎。秘監,指陳京,唐為秘書少監。
46、風流東佳捧蘊藉經典視若越世至寶,匍匐西舒至紛華盛麗指為過眼飛霞。
編者按:此聯曾作義門別墅寄詠舒之聯,由宋徐州教授陳師道撰。
47、慕東佳之名求焉斯至道猶江海,追義門之譽仰遂即來院若嶽麓。
編者按:此聯由宋東佳教授陳倜撰。徐鍇《陳氏書堂記》載:「四方游學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者益有之,於戲文,如菽粟,求焉斯至,道猶江海」。
48、五馬拜高士之風名香下榻,八龍迭太邱之後史卜聚星。
編者按:此聯為袞公亭聯,由宋奉訓大夫陳錫撰。五馬,指陳珪(兵部侍郎)、陳璹(刑部尚書)、陳讓(衙前兵馬使)、陳謙(管驛使)、陳玞(都督兵馬司),時稱「五馬」。八龍,指義門八文龍。太邱、聚星,指陳實。
49、歡洽慈幃簪纓三枝頻頻交暉被化日,喜閱孝幛桑榆一萼微微含笑向暖風。
編者按:此聯為三孝堂聯,由宋樞密使夏竦撰。三枝,指三孝子。一萼,指王夫人。
50、國為楚並衍避戶牖新辟業,功被漢忌考隱瑕丘再展圖。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祠堂聯,由宋知舞陽縣事陳密撰。衍,即陳衍,周代陳國末代國君陳閔公越之子。楚滅陳,殺閔,其子衍避難戶牖(今河南原陽縣戶牖鄉)。考,即陳考,陳與京之子。與京仕漢為員外郎,曾誅貴族。與京故,貴族復仇,考避難瑕丘。
51、揭竿宰肉千古風流人物亡秦興漢,吞日擎天一代英明帝主輔梁定陳。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祠堂聯,由宋內侍給事中陳衍撰。揭竿宰肉,指陳勝,因秦暴政,揭竿而起,稱大楚,推翻秦王朝。吞日擎天,指陳霸先,曾作夢吞日,醒後,肚子還熱乎乎的,後輔梁帝、滅侯景、誅王僧辨,梁帝自遜別宮,遂立陳朝,三十三年故。
52、一使矯制斬單於滅郅支英雄威風振中外,六齣奇計佐高祖誅諸呂丞相智慧著古今。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祠堂聯,由宋進士陳范撰。一使矯制,指陳湯。漢時,郅支單於擾亂邊陲,湯受命出使矯制,滅單於及王以下一千五百餘人,遂賜爵關內侯。郅支,漢邊境小諸侯國。六齣奇計,指陳平,仕漢高祖,初為都尉,旋升員外郎,凡六齣奇計,誅諸呂,官至丞相。
53、原遵先祖訓十五世同居肇自開元辛未,今承天子命三百庄分爨始於嘉祐壬寅。
編者按:此聯為分庄碑聯,由宋進士陳知柏撰。開元辛未,指唐開元十九年(731),陳旺建庄義門。天子,指宋仁宗。嘉祐壬寅,指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奉旨分庄。
54、允矣在天之靈一神兩化,格於有廟之典萬載千秋。
編者按:此聯為太平宮陳仙真君祠聯,由明進士王允撰。廬山太平宮曾建陳仙真君祠,崇祀陳伯宣。
55、三千門內同居第,五百年來再造家。
編者按:此聯為齊集里義門陳氏先祠一門聯。
56、一脈相承敢附太丘之後,九源不泯復還遺址之隅。
編者按:此聯曾為先祠二門聯,由明左副都御使勞堪撰。
57、遠自胡公三千載明德相承木本居然一人苗裔應同江漢廣永,
近傳陳氏十二朝宗煙望重春秋儼若九代門欄曾此廬岳高巍。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陳氏先祠聯,由明吏部侍郎文德翼撰。胡公,指媯滿,為周代陳國君主,陳氏得姓始祖。
58、我來日邊過九江至於敷淺源憑吊遺址思祖德,
舜有天下富四海不如宗廟飧瞻言盛世見家傳。
編者按:此聯為義門陳氏先祠聯,由明進士陳繼泰撰,此聯是步陳泰「文孫今自日邊來」而作。敷淺源是江西德安博陽河上游一支流,與永泰源匯合,形成博陽河。義門故址正在匯合之中,故借敷淺源指義門故址。
59、唐頌真良世第,宋旌大義名家。
編者按:此聯引用朱熹詩句,曾為九江德星堂聯。
60、唐世優恤榮先第,宋代旌封重義家。
編者按:此聯見九江德星堂《義門陳氏宗譜》。
61、義著鸞章承帝澤,門容駟馬紹宗功。
62、義篤宗丈每感霜露思祖德,門高閥閱當崇孝友振家聲。
63、義炳日星九重早荷皇恩渥,門族孝友萬古長留義字香。
64、富不忘貧貴不踐賤宜守格言傳勃海,尚義則崇尚利則窮須知遺訓著江州。
編者按:以上四聯為天津彝陵潁川堂聯。
65、義氣入朝庭千古流傳家道盛,門庭啟後裔九州同贊子孫賢。
編者按:此聯為湖北黃梅遵義堂聯。
66、義旌南唐庄分廬阜家聲遠,星聚東漢郡屬潁川世澤長。
67、潁川郡啟後承先千百載,義門陳繁子衍孫億萬秋。
68、六代歡聚舉杯步詠義門旌詩舊轍,百賢萃會援翰續編大成宗譜新卷。
編者按:以上三聯見黃梅旌義堂《義門陳氏宗譜》。大成宗譜,指明代由陳謙主持的九江、瑞昌、星子、都昌、宿松、黃梅、廣濟、陽新、安義、永修等地合修的《義門陳氏宗譜》。
69、受領永豐遷赴吉安繼鍾乾坤之氣,思念常樂重歸德化續翠山海之英。
編者按:此聯為九江城門九里壠陳家老屋「三孝堂」存聯。義門分庄,陳繼鍾受領永豐庄。常樂,即義門故居。
70、先祖分庄戀義居離義居遷赴各路州郡,後裔尋根思故里集故里定居同邑鄉村。
71、門以義稱篤義篤誠篤遵良家貽訓,家因良著敦睦敦實敦荷義門遺風。
編者按:以上二聯為德安篤義堂聯。
72、開宗自虞舜唐旌義門幾歷千秋瓜瓞連綿遺後世,
受姓由周武宋表良家流傳萬代子孫繁衍樂今朝。
編者按:此聯為江西星子定岡堂聯。虞舜,即舜帝,舜禪位於禹,禹封舜子裔均於虞,後改封於商,商湯滅夏,繼封舜裔,周武王復以舜裔媯滿封於陳,子孫以國為姓,故陳氏追宗源於虞舜。
73、同爨超三百年勝跡長垂為江州增益光彩,合家近四千口文風鼎盛瞻義門續揚祖功。
編者按:此聯為福建福鼎義門祠聯,由陳海亮撰。
74、義氣凜千秋忠孝傳家天地久,門風高萬載衣冠奕世古今同。
編者按:此聯為安徽宿松義門祠聯。
75、家崇孝悌九重天上旌書貴,門敦雍睦千古人間義字香。
76、廉清潁川數世同居怨尤不宿,義著江州一堂共聚親遜可風。
77、代傳孝悌累葉同居歷年已幾乎五百,世紹簪纓歷朝共爨聚族實逾乎三千。
編者按:以上三聯為湖南平江義門祠聯,原載《對聯雜志》。
78、義字為百世之傳由漢歷唐宋恩榮旌孝旌忠赫赫芳名輝前代,
理學居群儒之首自祖及子孫作述注書注禮挺挺英標啟後昆。
79、如宋仁住其人一肩永荷先儒緒,有漢仲弓之德百冀應來太史占。
編者按:以上二聯為江西都昌經歸書院聯,由清進士陳繼泰撰。仁住,即陳浩,字仁住,元代理學家,因研究經書,寫了很多著作,經史的傳播歸功於他,人稱經歸先生。仲弓,即陳實,字仲弓。
80、功繼虞庭光唐宋,德銘江州輝義門。
編者按:此聯為江西都昌陳繼銘祠聯。繼銘,陳繼銘,宋時出任左僕射,義門分庄其為都昌庄。
81、義族瓜瓞綿綿流芳百世,門風浩氣盪盪源遠千秋。
編者按:此聯曾為江西瑞昌陳伯宣墓聯,由台灣知名人士陳紹虞撰。
82、義氣凜千秋忠孝傳家天地久,門風高萬載衣冠奕世古今同。
編者按:此聯為安徽宿松義門祠聯。
83、宛丘世派福蔭旌門累累金枝茂叢山,潁川宗源德澤義居汩汩玉葉溢錢塘。
編者按:此聯為重慶合川錢塘義門大夫堂祠聯,由宗譜主編陳世濤撰。宛丘,在今河南淮陽,是周代陳國都城,陳氏發源地,因一丘出於平原,形似碗,故名。旌門,指義門。文德翼《江州義門陳氏宗譜序》載:「宋元以來,吾鄉所遺碑碣,凡是陳氏子孫題撰者,不稱官爵,稱旌門陳某」。叢山,山名,在江西泰和(今吉安)。義門分庄,先祖陳延矩分遷江西高安,其後世析居椒坊里,宋末元初,為避匪亂,遷居泰和叢山村,元末明初,避朱元璋害,遷居湖南東安。清初湖廣填川,又遷居重慶合川錢塘。
以上對聯可選擇「天下第一、天下無雙、江州奕世、德星永著、義門世澤、義韻千秋、義篤綱常、義門流芳」作橫批。
《陳氏秋容軒》
年代: 明 作者: 高啟
西郊莽迢遞,川樹凝煙景。
雨過落紅蕖,斜陽半江冷。
蟬鳴山欲暗,雁去天逾永。
孤客對蕭條,應知鏡中影。
㈨ 御書房自由自在排行榜
御書房自由自在排行榜如下:
一、《江山為聘》
講述孟廷輝大平王朝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女子進士科三元及第入翰林院的奇女子。十年前的她被他從死人堆里救出來,現如今她報答他,就算是成為他一世帝業的墊腳石也無怨無悔,可她算盡了一切,卻唯獨沒有算到,其實他也愛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