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四大家都走了
1. 溫瑞安,金庸,梁羽生,古龍都還活著嗎
截止2019年6月14日,只有溫瑞安一人活著。
1、古龍,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漢族。1938年6月7日生於香港。
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靜脈出血,古龍在台灣去世,終年48歲。
2、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3、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陳文統,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4、溫瑞安(原名溫涼玉),籍貫廣東梅縣,1954年1月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台灣大學中文系肄業。港台武俠小說作家,與金庸、古龍、梁羽生並列為新武俠四大宗師(人稱金、古、梁、溫四大家)。
(1)武俠小說四大家都走了擴展閱讀:
代表作:
1、古龍:《浣花洗劍錄》 《龍吟曲》 《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楚留香傳奇》 《多情劍客無情劍》《蝙蝠傳奇》《蕭十一郎》等。
2、金庸:《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雪山飛狐》《倚天屠龍記》等。
3、梁羽生:《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萍蹤俠影錄 》等。
4、溫瑞安:《四大名捕震關東》 《四大名捕會京師》《四大名捕走龍蛇》(又可分為《大對決》《打老虎》《斗僵屍》 )《骷髏畫》 《逆水寒》。
2. 武俠小說第三階段以什麼四大家為代表
新武俠文學,又稱新派武俠文學,這是指發軔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香港,以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這一文學流派以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為代表,為了區別於三、四十年代的舊派武俠文學,俗稱新武俠。在武俠小說作者中,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被譽為「新武俠四大宗師」(人稱金、古、梁、溫四大家)。1985年古龍去世,2009年梁羽生去世。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後,新武俠四大宗師在世的只剩溫瑞安一位。
新江湖
江湖是社會的縮影。新江湖將是21世紀華人社會的象徵,是都市的、當代的、復雜的、活躍的當代城市文明的縮影。新江湖將更加豐富、復雜、活躍、多元化。
新俠情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獨立不羈,也是俠之大者。在肯定俠客快意恩仇、拔刀相助、善惡分明、正邪對立、為國為民的同時,也提倡多元、相對的俠客價值觀念。提倡俠客在學藝、戀愛、江湖成長中追求自由,實現自我,展示獨特的個性。
新體驗
在發展傳統的俠情小說的基礎上,提倡和鼓勵都市俠義小說、女子武俠小說、玄幻武俠小說等新題材的創作。作品將更加豐富、多元、個性化、有想像力、節奏明快、有青春朝氣。
大武俠
繼承金古梁溫黃等大家的傳統,接納當代豐富多彩的多元的文化元素進入武俠之世界,為武俠文化開疆拓土,適應新時代的精神需求,百川歸流,有容乃大。
3. 武俠小說四大家哪個死了了
已經去世的武俠小說作家:古龍1985年、卧龍生1999年、梁羽生2009年、金庸2018年、蕭逸2018年!😂
4. 60年代"台灣武俠四大家"是指那幾位
古龍
本名熊耀華,江西人,1938年出身於香港,畢業於台灣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灣。
古龍喜歡美酒和美人,靠稿酬為生,不善理財,幼年生活艱辛,走時也一副清貧。
他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1949年發表第一篇純文學的短篇小說,1960年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劍錄》,標志著他獨創風格的開始。1967年,他出版《鐵血傳奇》(《楚留香傳奇》),標志著他的個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數十部小說,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俠大業,獨領台灣武壇十年風騷,並與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一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 (古龍自己也說過「我喜歡從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說『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後來居上,且別開武俠小說新境界。
1938 出身於香港。
1942 隨父母遷居來台。
1949 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屬於純文學創作)
1952 父母離異。
1956 第二次失戀。
1960 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綱。
1961 寫《飄香劍雨》、《殘金缺月》、《月異星邪》等書,以詭異情節取勝;但基本走的還是傳統路子,頂多加上幾句文藝腔,並無特別過人之處。這一時期古龍寫作態度跡近兒戲,新作隨開隨拋,不負責任,惟偶為名家 (如卧龍生、諸葛青雲) 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實力,尚未激發;或以為武俠小說業經『定型』,不過如此而已。
1962 發表《劍氣書香》、《失魂引》等早期諸作,文情不俗,乃漸有起色;
1963 受到陸魚《少年行》之啟示,發現「新型武俠」大有可為,遂亦逐漸改變傳統筆法,陸續作《孤星傳》與《湘妃劍》等書。
1964 完成他第一階段的壓卷之作《浣花洗劍錄》,文情跌宕,饒有詩意;令人直覺地感到:古龍不耐煩在半新不舊的武俠傳統里兜圈子,討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劍,自作主人!
作為一個改革傳統武俠小說的「急先鋒」,古龍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宮本武藏》所彰顯的「以劍道參悟人生真諦」、戰前氣氛及一刀而決;會通了金庸《神鵰俠侶》的「無劍勝有劍」之說,而發為「無招破有招」的無上劍道奧旨,析理精微之極。
其次,他引進倭人「迎風一刀斬」的刀法,三招兩式,人頭落地;從此即不再寫冗長的打鬥場面----這是他突破武俠傳統之處,也是他一切「簡單化」的開端。
其三,由此書起,他竭力營造文藝氣氛,藉平凡簡潔的對話,點出哲理。並且運用許多饒有詩意的語言,刻畫人性,並寓於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劍錄》伏筆太多,無法收束,終貽「虎頭蛇尾」之譏,而減損了此書應有的藝術價值。
參考資料散見各大報、《文藝月刊》、《(香港)明報月刊》、《春秋雜志》、《中國論壇》、《國文天地》、《上海文論 >及萬盛、遠流、聯經等出版社書籍,其中最早一份來自1973.11.2的《中國時報》。
卧龍生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本名牛鶴亭,河南鎮庭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自幼喜讀武俠小說,富才思。1955年他由軍中退役後,開始學寫武俠小說。
他祖居南陽卧龍崗,故取筆名「卧龍生」。1959年寫成《飛燕驚龍》,奠定了他在台灣的「武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於舊武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1965年以後,他改走「半傳統半新潮」路線。
卧龍生對武俠小說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他成功地運用了還珠樓主的神禽異獸、靈丹妙葯、玄功絕藝、奇門陣法,鄭證因的幫會組織、風塵怪傑、獨門兵器,王度廬的悲劇俠情,朱貞木的奇詭布局、眾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採眾長而融於一體,開創了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導以武學秘籍引起武林風波以及正邪大會戰的情節結構,成為60年代台灣武俠的普遍模式,影響至為深遠。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門派」說法和「爭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題,雖然稍晚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卻使它在武俠小說中普遍推行開來。
卧龍生小說真品如下:
《風塵俠隱》《驚鴻一劍震江湖》《飛燕驚龍》《鐵笛神針》《玉釵盟》《天香飆》《無名簫》《絳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侶》《天劍絕刀》《金劍鵰翎》《神州豪俠傳》《寒梅傲霜》《玉手點將錄》《金鳳剪》《飛鈴》《八荒飛龍傳》《無形劍》《金筆點龍記》《煙鎖江湖》《搖花放鷹傳》《花鳳》《春秋筆》《幽靈四絕》《劍無痕》《天龍甲》《黑白劍》《飛花逐月》《劍氣洞徹九重天》《金劍丹心》《新仙鶴神針》
司馬翎
台灣著名武俠小說家,本名吳思明,1933年生,廣東訕頭人,將門之後。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灣,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
大二時他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接著休學一年,同時撰寫多部小說在港台報刊連載,一時聲譽鵲起。畢業後曾任《民族晚報》記者、《新生報》編輯,仍以武俠著稱。他寫武俠小說,最初署名「吳樓居士」其後改署「司馬翎」,到80年代間或旅居香港,又有一個「天心月」的筆名。他的全盛期從1958年開始,以1965年為界分為前後期,到1971年他改行經商,1989年去世,可嘆天妒奇才。
他是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筆法新、舊交錯,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對鬥智的描寫可謂空前絕後。成功方面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他被稱為「綜藝俠情派」,對古龍、上官鼎、易容,蕭逸、蕭瑟等都有不小影響,尤其對黃易的影響最深。司馬翎小說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長而以還珠樓主奇幻神妙心法為依歸。文筆清新脫俗,間有現代意味;刻畫江湖人物各盡其致,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其處女作《關洛風雲錄》(1958年)及《劍神傳》、《八表雄風》三部曲,寫大俠石軒中的成長過程,頗能表現出「玄門正宗」恢宏氣象;而書中穿插石軒中與愛侶朱玲之間因師門恩怨所交織的悲歡離合故事,亦極曲折動人。卒以一書成名,殊非幸致。據稱,其小說「最受大學生及留學生歡迎」;實則老少咸宜,讀者層面主廣。 比較起來,司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準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論是前期的《關洛風雲錄》、《劍氣千幻錄》、《劍膽琴魂記》、《帝疆爭雄記》、《聖劍飛霜》、《纖手馭龍》等長篇,及《鶴高飛》、《金縷衣》、《斷腸鏢》、《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後期的《飲馬黃河》、《劍海鷹揚》、《紅粉干戈》、《焚香論劍錄》及《丹鳳針》、《武道》、《胭脂劫》等書,部部可觀,不落俗套,各具創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墜,亦瑕不掩瑜。(按:司馬翎創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於1971年;中以1965年為前、後期之分界) 論者或謂司馬翎小說頗有涉及女體的煽情描寫,以此詬病;其實七情六慾乃人性之常,只要「風流」莫「下流」,即無所謂「晦淫」。問題症結乃在司馬翎筆下的中國女性幾乎個個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離事實。但其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特別是其後期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殆以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盪江湖》及輟筆十年又復出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二書,均因故未能續完,誠屬憾事。
諸葛青雲
在台灣早期的武俠小說界,與古龍、司馬翎、卧龍生並稱台灣武俠四大家。台灣武俠小說「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本名張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縣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畢業,國學根底頗為不錯。一九五八年,他以諸葛青雲為筆名,發表了處女作《墨劍雙英》,之後又發表了《紫電青霜》和《天心七劍盪群魔》,從此一舉成名,躍身紅牌作家之列;《一劍光寒十四州》在「徵信新聞報」(就是「中國時報」的前身)連載時,聲勢更是到達巔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劍」為名,一部分則大發雌威,又女性為名。1961年出版《奪魂旗》,模仿金庸而「東、西、南、北、中」一番,樂此不疲;其屍骨血膽,使銷路激增,對以後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進作用。諸葛青雲早年與卧龍生齊名,並稱「武俠泰斗」,但其實略遜一籌。尤其在創作態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燈》就先生找古龍、倪匡代筆,由司馬紫煙續完;晚年《陰陽谷》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數量極多,直到幾年前病故為止,總數在五十餘部以上,可說是除卧龍生之外,台灣創作期最長的武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還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燈》、《武林三鳳》、《咆哮紅顏》、《奪魂旗》等。
他的國學修養頗佳,文字工麗典雅,初期作品很受還珠樓主「蜀山劍俠」的影響,富於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卻在於他筆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遠是滿口詩詞歌賦,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論琴棋書畫,以至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俠風格,獨樹一幟。而這點雖然飽受批評,卻恰恰造就了台灣武俠小說最為人熟知的俠客形象,包括獨孤紅筆下的許多武俠小說主角人物,都可以明顯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