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排行 » 朗讀者電影原著小說什麼名字

朗讀者電影原著小說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4-04 19:41:57

1. 電影《朗讀者》解析:真實的歷史總會令人心痛不是嗎

看見這個名字是不是覺得好像看過,不過,可能你看的是綜藝,而小編看的是它的同名電影。這個影片並不是在介紹一個人讀書的愛好或者是參加了一些什麼節目,它其實主要講的是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和他的後一代的關系,然後主要是通過他們各自的內心的世界,來看看他們對上一輩人走的路是什麼樣的感覺。
《朗讀者》
這部劇的導演是英國的史蒂文戴德利,他從小就比較喜歡戲劇事業,而且他的作品通常讓人看了以後都帶有濃濃的藝術氣質。他在執導這部劇以前,就已經拍過很多知名的舞台劇,並且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評價,對於當代的人來說都是極其受歡迎的。
《朗讀者》
而且他拍攝的電影一般都作為經典片段被老師們用來進行點評以及讓學生們進行分析。這個電影也是改自於的它的同名小說,是一本非常具有浪漫還有藝術美的書。這個片子中主要是通過三個人非常出色精要的表演,然後把這個片子的主題表達的非常清楚。
《朗讀者》
他們三人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時代,但是它是把這三個不同時代的人放在同一個主題下,通過了他們三個人在生活上的經歷,然後分別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位置和感悟人生的故事。它其實是一個敘事片,看完電影之後,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從主人公的一生中得到獨特的人生啟示。
《朗讀者》
關於二戰類的電影一直都是很多導演拍攝范圍的一部分,有些是想要表達戰爭中慘無人道的血腥,有的是展現對於戰爭的一些思考,還有的是為了諷刺當時那些政府的暴力,或者是為了贊揚某個英雄而拍攝的一部類似於傳記一樣的電影。但更多想要表達是要更多的人記住歷史,希望以後能夠沒有戰爭只有和平,這樣才會有更加美好與光明的明天。就像一首音樂一樣,不管現在的生活多辛苦,我們心中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能夠看見明天的美好。
《朗讀者》
這個影評主要是通過對一個人的回憶展開的,主角之一是米夏,16歲。大家也都知道像這么大的人其實內心還是一個孩子,他們這段時間屬於到青年人的過渡時期,是需要家人關懷的。可是米夏基本上就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所以他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樣處於一種自卑,敏感的地步,即使他有心事有困難也沒有向他的家人們說過什麼,他把自己的心封閉了起來。
《朗讀者》
後來他在一次碰巧的機會下認識了漢娜,他的心好像被一把鑰匙給打開了。漢娜是一個中年女人,她很會激發這個少年人的情慾,米夏好像在這個女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他感覺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意義。也是漢娜一直鼓勵他說他的朗讀天分很高,這讓小小年紀的男孩情竇初開了,他甚至在公眾中承認這個能做他母親的人是他愛的人。但其實漢娜也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孩子,純粹的利用他而已。後來還是因為漢娜工作的變動,他們之間才算結束。
《朗讀者》
可是在很多年以後,米夏知道了,原來漢娜是一名集中營的守衛,她殺了很多人,這讓米夏難以接受,盡管這所有的一切不應該推到漢娜的身上來。可是卻讓他來不及去思考,漢娜被殺死了。米夏的心裡只有愧疚,對法西斯手下無辜者的嘆息,還有對自己的懦弱的憎惡。
《朗讀者》
雖然導演是英國人,可他曾經在德國的經歷讓他覺得當時那裡的人完全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背黑鍋的都是那些雖然涉及其中,但只是一個無辜的人,這也是對當時戰爭的一種反思,這才是他拍攝這部片的目的~

2. 電影「朗讀者」

我覺的那個男的沒有給漢娜回信,還有後來對漢娜很冷淡並不是他怕人家知道他們的關系,也不是因為漢娜在集中營中所做的事.而是他在生她的氣,生他不告而別,生她從來沒有在乎過他,生他從沒有把他計劃在她生活中的氣.而且他太久沒有愛人了,以經忘了如何對人熱情.

其實漢娜對這個男孩的傷害是很大的.在這個男孩剛剛情竇初開,剛步入青春期時,漢娜做為一個成熟性感的女性出現在他的生活中,並且接受了他.漢娜給他的是性,但是對於男孩來說他得到的不只是性,還有寵愛,責任,自信.當時的男孩是完完全全從心裡和身體上來愛著漢娜的.可以說那個男孩付出的很徹底.所以漢娜的不告而別無疑給了他重重的一擊.因為他當時並不知道漢娜是為了逃避自己是文盲的事情而離開的.所以在他的心裡,他肯定是覺的漢娜更本不在乎,更本沒把他放在心裡.更本只是把他當一個可以隨便丟棄的孩子.他付出了這么多的感情,最後換來的是不告而別,於是他受傷了,害怕在去愛了,失去了愛人的信念.所以在之後他再也無法放開心懷的去愛了.(電影和小說里有點不同.小說里是說他後來有時覺得情願和同學在一起,而不是去漢娜那裡,漢娜在最後離開前從遠處看了下他,但是他沒有過去認她.所以漢娜離開後他除了覺的被人拋棄的感覺外,還有一點自責,因為他隱隱的覺的是他沒去認漢娜,漢娜才離開的.)我比較喜歡電影中的表現,那個男孩還是對漢娜全心全意的.不過如果漢娜不離開的話,在發展下去,他們因該也是不會走在一起的.因為畢竟年記差的太多了.時間長了,男孩肯定是要厭倦的.所以我覺的她的離開,主要方面是怕暴露自己是文盲,次要放面是害怕到時男孩提出來分手,所以還不如在自己沒受傷害前先離開吧.她肯定沒想到她這樣一離開會對男孩傷害這么大,讓男孩失去了愛人的能力.

8年後在法庭上再遇見她時,他聽到她的事情,知道她叫年輕的女孩為他郎讀.這個信息對他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影片中這個男孩聽到這句話時都顫抖了.雖然這次在庭審中他知道了漢娜離開是不想升職,也知道了漢娜是文盲.但是他還是覺的漢娜可能從沒有愛過他,這次他覺的漢娜和他好只是為了叫他給他讀書.這在書中男主角有一句心裡獨白,電影里沒有.他想:"與漢娜談一談為什麼我做不到呢?她離我而去,她欺騙了我,她不是那個我了解的漢娜,或令我為之想入非非的漢娜,而我對她來說又是何許人呢?一個被她利用的小朗讀者?一個陪她睡覺,使她獲得床第之歡的小傢伙?如果無法離開我,但又想擺脫我時,她也會把我送進毒氣室嗎?"從這句話可以看的出那個男孩對漢娜是生氣的,是懷疑的.他不想面對她,是不想從她的嘴裡聽到她對他沒有感情,只是利用他.

聽完這次庭審,男孩很傷心也很生氣,他氣自己為什麼還對她念念不忘.所以他回去後和他的女同學發生了關系,但是他在那個女同學身上沒有辦法找到漢娜給過他的感覺.電影中他對那個女同學重重的一吻,是在做最後的努力.他希望可以忘掉漢娜.但是事實是他忘不掉.所以他最後還是氣餒的離開了哪個女同學的房間,選擇獨處.

男孩最終沒有說出密秘,是因為他知道漢娜是倔強的,她不願意的事是說不動她的.既然漢娜選擇了不說.那他就尊重她,成全她.

這一切結束後男孩結婚生子,想過正常人的生活.不過他身上有這么大的傷口,註定是沒有辦法和人交心的了,沒有辦法給任何人帶去愛,因為他不想在受傷害了,不想在白白付出,所以他想過正常生活的一切嘗試都失敗了.

離婚後的他,回到過去住的地方,看到了那些書,回億起了過去,心裡有太多他自己也搞不清的感覺,是愛,是恨,是自責,是憤怒.這些他都沒法和人說.所以他開始朗讀,說他是為了漢娜朗讀,不如說是他在發泄那些無法對人解釋的感情.既然不能忘記她,那就成為他的朗讀者.

她學會了閱讀,他很高興,但是他不想和他交流,不想聽他們過去的事情.因為他內心深處還是在生她的氣的,還是害怕聽到她說她當時只是在利用她.所以他任性自私的拒絕她.

最後他去看她,仍然很冷淡,其實這個不能怪他,他從漢娜離開後就沒有在真正愛上過別人,他的愛停留在了漢娜離開的時侯,他全心全意愛的是36歲的漢娜,而現在的漢娜是他生氣的,有疑問的.所以我覺的他的冷淡是正常的.因為他不想和他談他們過去的事情,所以他只能問他以前做過的事,問他學會了什麼.氣氛就變的很尷尬了.我覺的他問她那些話只是沒話找話說.其實他心裡是不怪漢娜在集中營中做過的事的.因為當年在庭審時,他的一個同學表現出對漢娜她們這些被告的憤怒時,他和那個同學說叫他要去理解她,而且在漢娜被判無期時,他流下的眼淚都說明其實他並不怪她在集中營犯下的事.

但是就因為他問的話,漢娜自殺了.他的態度傷害了漢娜,但也說明漢娜是很在乎他的.漢娜的死,讓他明白了.漢娜是愛他的,在乎他的,他們之間是有過愛情的.要不也不會在牢里堅持了這么久,確因為他的幾句話就放棄了活下去的勇氣.(在書里有一段,電影里也沒有.就是當漢娜去世後,他去漢娜的房間,有一段描述<看到有一張從報紙上剪下來的照片,上面有一位老先生和一位穿著深色西裝的年輕人在握手。我認出了那位給老先生鞠躬的年輕人就是我,那時我剛剛中學畢業,那是我在畢業典禮上接受校長授予的一個獎品,那是漢娜離開那座城市很久之後的事情了。她一個目不識丁的人當時就預訂了那份登有那張照片的地方報紙了嗎?無論如何為了進一步獲悉並獲得那張照片,她一定費了不少周折。在法庭審理期間,她就有那張照片了嗎?她把它帶在身邊了嗎?我的喉嚨又哽咽了.>這一段就是在告訴我們,漢娜是愛他的,從來沒有忘記過那個男孩.讓我們知道,這個故事確實是一個愛情故事.

只是他知道的太晚了,就因為他的任性,膽怯,一直在生漢娜的氣,對漢娜如此的冷淡.使漢娜最終走上絕路.所以他深深的自責,後悔.最後他在那個倖存者面前坦白了他和漢娜的關系,並幫漢娜把錢捐了出去,這些舉動都是他在懺悔,在贖罪.

最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他的女兒,是一種像人敞開心懷的表現,說明他終於恢復了愛人的信念,想要好好的補嘗曾經虧欠女兒的愛.不能在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他對女兒說出這個故事,是一種象怔,是一個從新去愛的開端.

這個故事的結局對大家來說肯定是帶著遺憾的.但是就是這種遺憾才成就了感動,我覺的要比那種死活要在一起的煽情片更為讓人動容.我很喜歡少年男孩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溫柔的微笑,令人心疼的哭泣.

朗讀者的電影和小說給人的感覺還是有一點點不同的,我更喜歡電影.當然不同的人看,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說出的是我對這個片子的理解.是這個片子給我的感受.

總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的感動了.

3. 電影《朗讀者》主要講了什麼

《朗讀者》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該片於2008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首映 。

《朗讀者》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少年邁克和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結尾,早為人父的男子帶著女兒去緬懷這位女士,並對她說出所有的實情,以此來告知女兒自己所背負的東西。從表面上看,故事將的是這個男人,但是其實質上卻說的是德國人面對二戰之後矛盾的態度,犯罪的人是自己的國家,民族,也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如果你有裁決的權利,而犯罪的人又是你的親人,你能讓他去死嗎?這是一個血淋淋的命題。當然其實故事也說明白了,該死的其實都沒有死,受審的大部分都只是替罪羊而已。

4. 《朗讀者》電影劇情解析是什麼

《朗讀者》改編自德國同名暢銷小說,故事講述的是一段不可磨滅的忘年戀,一個15歲少年愛上了一個36歲的電車女售票員。這是一個少年心裡自然發生的事,影片並沒有刻意渲染其中的畸形成分,而注重表現出它像任何真實愛情一樣誠摯動人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時候,常常就是男孩為女人朗讀,讀希臘神話《奧德賽》,也讀《陰謀與愛情》。

片子拍得很忠實於原著,在表現手法上倒沒有對原書亦步亦趨地效仿,那種跳脫的敘述方式很好地保持了書中疏離和冷靜的基調,沒有刻意用順敘讓觀眾的情緒一點點累積起來然後爆發。對於沒看過書的人來說所謂的事實真相可能還是有點戲劇性的,有點懸疑的感覺。

《朗讀者》帶來的思考:

人性的愚笨,人性的執著,人性的荒謬,沖突卻又是那樣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是沉澱性的歷史從眾審美。由此才有主流和非主流,才有羞恥感和那些所謂的秘密。漢娜熱衷於傾聽朗讀,因為不認識的文字,她對文化的理解,對小說的知曉,都是來自男主的為他錄的磁帶。

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其實有嚮往越強烈,那種尊嚴真的有點不可理喻,為了保持秘密,她寧願終生監禁。一個美麗而哀傷的愛情故事,一個納粹罪與罰的故事,一個背負德國年輕一代與老一輩心結和情感掙扎的嚴肅故事。

從藝術的角度看,最後的審判是個高潮,相當震撼,因為揭露了人性,因為個人在社會意志面前的無力,對錯的相對。想到了「紐倫堡審判」時法官的困惑,最後一個天才法官提出了「法外之法」才解決了納粹的「詭辯」。女主對於身為文盲的羞愧以致於寧可放棄自由也不願被人知道使我感到莫名。

當人到中年的男主在家中日以繼夜地用磁帶錄下當年為漢娜朗讀過的書籍,當漢娜借來人生的第一本書,一個字一個字地標記,並親筆給米夏寫信,已經超越一般的愛情,那種獲得的震撼無以言表。

凱特·溫斯萊特演活了外表刻薄固執,內心極度復雜的女人。他的朗讀給她太多希望,也給她罪惡感,最終隔閡讓希望成為絕望,風燭殘年的漢娜懸梁自盡的身影。對缺憾的依戀,當生無可戀的時候,她值得依賴的世界崩塌了。她不再屬於這個世界。米娜選擇結束生命,多年的米夏留下沉默的淚,背負了一生的感情債。

理性與尊嚴的抗爭,理性永遠敵不過真實的生活,最後的結尾看著有點壓抑。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相比電影而言《朗讀者》文字更顯深邃小說里那愛情只是少部分,總體而言這是於理解與譴責,反思與迷惘。

5. 哪位知道《朗讀者》的創作背景不是電影《生死朗讀》,是名著的創作背景!拜託了!

具體的網上沒有交代作者的創作背景,很多人驚嘆於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視角竟然如此獨特。也許很多人提及二戰中納粹滅絕人性的表現,去關注的都是一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但小說用了另一種觸角,他關注的是在戰爭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對這個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註定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儈子手,更多的人會像漢娜這樣,不自覺的參與到一個罪惡當中,並且自己也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注過他們。他自己和男主角一樣也是一個法律工作者,不知道這個故事會不會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改編,但是沒有人去證實。

6. 小說《朗讀者》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0197.html 新浪讀書有連載

7. 電影朗讀者完整版

《朗讀者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c6ZvhngDfAZPdVhHsNYBNw

提取碼: aipb

《朗讀者》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該片於2008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首映。《朗讀者》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少年邁克和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8. 朗讀者是那國出品的電影

2008年的英國電影,改編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等人主演。
故事講述一名20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少年米夏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夏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夏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夏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9. 介紹一下《朗讀者》這個電影。

挺不錯的一部電影,很有內涵,值得一看。可以在豆瓣上搜影評。

10. 《朗讀者》作者的詳細生平

《朗讀者》也名為《生死朗讀》作者是本哈德•施林克
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台灣譯法:徐林克爾,德國法學家,小說作家,法官,1944年6月6日出生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比勒非爾德(Bielefeld)附近的。
他從小在海德堡長大。施林克在海德堡的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和柏林自由大學學習法律學。同時他也在Darmstadt, Bielefeld和海德堡的大學做科學助手。
1975年他在海德堡攻得博士學位,1981年獲得在大學教學的資格。
作為法律學教授他任教過兩所高校:從1982年到1991年在波恩的Rheinischen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從1991年到92年在法蘭克福的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
1992年起他在柏林洪堡大學從事公共法律和法律哲學的教研工作。
施林克從1987年開始成為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憲法法院的憲法法官。
作為作家,施林克在推理小說方面頗有成就。在1989年他的作品《快刀斬亂麻》Die gordische Schleife獲得了德語推理小說大獎「葛勞斯獎(Glauser-Preis)」。
而小說《生死朗讀》無疑是他最轟動的作品。《生死朗讀》先後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Hans-Fallada-Preis (1997),一個義大利文學獎(1997),Prix Laure Bataillon獎(翻譯著作大獎)(1997)以及「世界報」文學獎(1999)。《生死朗讀》被譯成35種語言並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志(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
作品列表:
1987 Selbs Justiz (與Walter Popp合著)
1988 Die gordische Schleife 《快刀斬亂麻》
1992 Selbs Betrug《自欺》
1995 Der Vorleser《生死朗讀》
2000 Liebesfluchten
2001 Selbs Mord

熱點內容
古代給力小說網 發布:2025-09-12 07:20:41 瀏覽:226
非言情的超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9-12 05:42:16 瀏覽:655
甜充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2 05:23:42 瀏覽:70
2016年東方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2 05:22:25 瀏覽:819
近十年好看的武俠小說昆侖 發布:2025-09-12 05:08:29 瀏覽:797
路老魔的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12 04:42:30 瀏覽:66
免費閱讀重生有空間的小說迅雷下載 發布:2025-09-12 04:16:51 瀏覽:725
寫武夷山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09-12 03:59:29 瀏覽:232
小說閱讀網作品要求 發布:2025-09-12 03:02:50 瀏覽:340
穿越異界小說完本排行榜2019 發布:2025-09-12 02:43:16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