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現代小說第一個流派

現代小說第一個流派

發布時間: 2021-12-20 21:59:12

Ⅰ 簡述小說的流派,風格,及代表作家,作品

現代小說
1、魯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說創作,完成了給中國現代小說奠基的重任,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現實主義主潮,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站在時代的高峰,自覺地在小說中體現民族歷史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描寫的重點對准普通中國人,著重表現他們的思想與精神狀態。人們總能從魯迅小說里的那些藝術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靈的對中華民族苦難的深廣憂憤,對宗法制度及其倫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對美好社會的熱切期盼。他的小說中體現了一種強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識。
《吶喊》集(1918—1922):《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葯》、《明天》、《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 社戲》。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離婚》、《孤獨者》、《傷逝》、《弟兄》。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1922—1935):《補天》、《奔月》、《鑄劍》、《非攻》、《理水》、《採薇》、《出關》、《起死》。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2、「人生派」的問題小說:以探討社會、人生問題為主要內容,又稱五四問題小說。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提出「為人生」口號。代表:冰心《斯人獨憔悴》、《超人》、《去國》1921年以後,冰心的小說轉向青年的苦悶心理,並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五四之後的一代青年開始覺醒,但面對問題如麻的社會,陷入無路可走的悲哀,產生了內心的苦悶與焦慮,冰心開出葯方——愛的哲學。《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經認為「愛與憐憫都是惡」,所以他要做一個「超人」,在幫助了一個貧困的孩子之後,內心深處開始萌動著愛與同情的種子。
汪敬熙《雪夜》、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葉聖陶《這也是一個人》、俞平伯《花匠》、廬隱《海濱故人》、許地山《綴網勞蛛》
3、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4、「自我小說」流派:以表現自我,重自我抒情為主要特徵。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田漢等人發起組織創造社,強調文學必須表現自我表現作家「自我內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對民族的苦難,傾瀉出他們或昂揚樂觀,或悲哀苦痛的內心情感與要求,為祖國命運與個人生活而焦慮的層層郁積,形成了他們豐富而強烈的內心情感。郁達夫,小說描寫了一系列表現作家自我、具有濃厚主觀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顯示出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沉淪》——「他」留學日本,受民族歧視,精神壓抑,顧影自憐,在疾呼「祖國快快富強」時跳海自殺。這些形象多具有感傷、憂郁甚至頹廢情調的「零餘人」。
5、「革命小說」流派:出現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蔣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寫一個少年漂泊異鄉,尋求復仇的道路,後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咆哮了的土地》。洪靈菲《大海》。由於缺乏對革命和工農大眾感情的體驗與認同,對革命斗爭有膚淺、空洞的描寫,往往把革命生活簡單化。
6、社會剖析派:出現於30年代初期,當時蔣政權進入相當穩定時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種社會矛盾加劇。這些作家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科學的社會觀和多樣的藝術手法,對中國現代社會作全景式的觀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質和基本規律。代表:茅盾《子夜》(通過吳蓀甫這個藝術形象表現了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內涵。)《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7、「京派小說」: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中期活躍於北方文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盪的政治風雲的沖擊,進入一個黑暗的相對沉靜的歷史時期。一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便潛心於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批評與否定的鋒芒指向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倫理道德,對民族的文化範式、審美心理等深層積淀卻未有觸動。「京派小說」的重要特徵以獨特的審美意識對生活進行主觀化的過濾與凈化,展現具有古樸美、清純美的人生圖景。代表:沈從文《邊城》。王向辰、凌叔華、林徽音、廢名《竹林的故事》、蕭乾等。
8、「新感覺派」小說:出現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國小說的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是受西方現代藝術啟示並在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描寫外部現實,而重視直覺,強調主觀感受,將主觀感受與感受客體合而為一,創造所謂的「新現實」,善於描寫心理活動。代表:訓吶鷗《無軌列車》(半月刊)、戴望舒、穆時英《上海狐步舞》、施蟄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節,運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過程中的心理,描寫得細致入微。)
缺點:明顯感染上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所固有的悲觀、頹廢、絕望等色彩與情調。
9、「山葯蛋派」小說:出現於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趙樹理為代表的植根於山西農村的小說流派,形象展現了農村由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轉變的基本面貌,展示了農村階級關系、人際關系和部分社會習俗的變革。在藝術上具有「新穎獨到的大眾風格」,小說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代表:趙樹理《小二黑結婚》《鍛煉鍛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
同時出現的著名作家、作品還有: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孫犁《荷花澱》(絕大部分反映農村的生活和斗爭,追求的藝術境界是質朴純凈,被稱作「詩化小說」。)
10、老舍:《月牙兒》(展示母女兩代相繼被迫淪為暗娼的悲劇,發出了對非人世界血淚控訴。)《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現了對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託著作者的家國之痛。)
11、巴金:其作品兩大題材最為顯著,其一是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其二是抨擊舊式家庭的腐朽與罪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瀾》(以成都郊區天回鎮為人物活動的中心舞台,圍繞蔡大嫂(即鄧么姑展開情節,具體描寫了以羅歪嘴為首的袍哥與以顧天成為代表的教民勢力之間的矛盾糾葛。)
13、錢鍾書《圍城》,在更為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對中國知識階層進行了刻意描繪與無情透視。小說以方鴻漸為中心,描繪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戀愛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猥瑣靈魂與灰色人生,「圍城」象徵著當時人生「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出的出口」的絕境。
張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門貴族的興盛衰敗史。《啼笑因緣》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張愛玲《傾城之戀》、《金鎖記》展示了一些華人空虛、糜爛、墮落、變態的靈魂。
路翎《財主的兒女們》(以江南一個封建大家族蔣捷三一家的風流雲散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戰爭以後十年間中國社會狀態,提出了在動亂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

當代小說
14、建國後十七年小說:(1949——1967)
①革命歷史題材:以反映民主革命為主,柳青《銅牆鐵壁》、杜鵬程《保衛延安》,羅廣斌、楊益言《紅岩》,曲波《林海雪原》、楊沫《青春之歌》、吳強《紅日》、歐陽山《三家巷》《苦鬥》、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馮德英《苦菜花》
②農村題材:趙樹理《三里灣》、孫犁的長篇《風雲初記》《鐵木前傳》、周立波《山鄉巨變》、柳青《創業史》
這些小說反映了建國後的社會生活,具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人物,但這些人物較少生活基礎,顯得類型化、模式化,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時期十年的小說:(1977——1987)
新時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幫」鼓吹的「瞞和騙」的文學基礎上產生的。
①1977年劉心武《班主任》的發表拉開了「傷痕文學」(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們勇敢地正視十年動亂的生活真相,真實地、多仙面地再現「文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悲劇和精神創傷,由表及裡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動實質。)的序幕。這些作品控訴四人幫製造的慘劇,有著不平、躁動與激憤、哀怨。盧新華《傷痕》。
②反思文學:不再滿足於控訴,試圖站在一個較高的歷史高度來觀察與思考以往的教訓求得對歷史有一個再認識。魯彥周《天雲山傳奇》、王蒙《布禮》、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諶容《人到中年》、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學:(1980年後)率先面對變革的現實,及時表現「四化」建設中的斗爭、挫折、困難和希望。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張潔《沉重的翅膀》,這一階段許多作家開始了健康人性、人情與人道主義的思考,從而顯示了強大的道德力量,具有豐富的美學意義。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此時,社會性的主題在文學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筆觸深入社會各個角落,不斷涌現出反映新時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題、新領域。軍事題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環》,徐懷中《西線軼事》
④探索小說:那些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之外,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在小說藝術的創新上大膽探索、大膽求變的作品。它的產生,是新時期文學創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新時期作家思想解放、創作自由的重要標志之一。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聲》《堅硬的稀粥》等,莫言《紅高梁》《透明的紅蘿卜》等。
⑤文化小說(尋根文學):1985年前後出現,作家們開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觀照與表現社會生活,實現了小說觀念的重大更新,作家們試圖從更深的意義上尋求文學觀念的解放。代表:韓少公《爸爸爸》、賈平凹《廢都》商州世界等,他們不僅寫民俗、民風,還把民俗民風看成一種文化現象,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尋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須與病態的根須。
⑥市井小說:市井小說有的作者多以溫馨的筆角點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蘊,以悲憫的情懷容納「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給人以醇厚的美感。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紀事》,陸文夫(陸蘇州)《小巷深處》《圍牆》等。
⑦「知青」小說:「知青」出身的作家們對知青生活的緬懷、對農民問題的獨到探討、對人生真諦的求索,使知青小說成為新時期小說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組成部分。代表:張承志《綠夜》(象徵著發現「美麗瞬間」)、《黑駿馬》(象徵著「永遠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徵著人生的理想境界)、《黃泥小屋》(象徵著「人的念想」)、《金牧場》(象徵著「人類的理想」)、《心靈史》等。
⑧女性小說:女性作家們以強烈的女性意識和女性特有的審美感受、藝術視角與筆法,通過對女性命運的觀照與思考,細膩的女性內心世界的描繪,展示了女性在爭取自身解放、人格獨立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的精神歷程。代表: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祖母綠》(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方舟》;王安憶《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綉谷之戀》、《崗上的世紀》、《神聖祭壇》等。
⑨新寫實主義:以寫實為主要特徵,但特別注意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追求一種更為豐厚、更為博大的文學境界。代表:劉恆(《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白渦》)、劉震雲、葉兆言、余華、蘇童、方方(《風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燦爛》)、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現代派小說:著力表現人們再新的條件下精神與現實的錯位,反映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陣痛對人們心理的沖擊與影響。劉索拉《你別無選擇》通過對一群放縱任性的音樂學院學生的描寫,通過他們的胡鬧、放縱、混亂、騷動表現出一部分青年對現狀的不安與對未來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與苦惱。《無主題變奏曲》男主人公對一切漠然而又認真,有點玩世不恭卻並不隨波逐流,不滿意生活,不滿意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在嚮往什麼。

Ⅱ 為什麼新感覺派 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個獨立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新感覺派起源於日本,流行於中國,是都市小說的一部分

Ⅲ 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有哪些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與流派》
一、概述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異化主題、文藝觀、表現方法。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概況。
二、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徵主義的先驅。前期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張。後期象徵主義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和文藝觀。象徵主義的文藝觀和創作方法。《荒原》的思想內容。
意象派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的作家作品。什麼是意象?
三、未來主義
義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義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徵、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徵。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的理論基礎。空間時間與心理時間。意識流小說的創作特點。主要作家作品。約克納帕塌法世系。
六、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的主要主張和創作方法。下意識寫作。主要作家作品。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存在主義文學的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藝術特徵。
八、新小說派
主要作家作品。文藝觀與創作方法。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內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

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2、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展了前期象徵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3、代表作家:法國瓦雷里、德國里爾克、美國龐德、愛爾蘭葉芝和英國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里:《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徵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1、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2、代表人: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1、創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



(二)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文學地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於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飈》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3、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其詩歌情緒熾烈、雄辯,追求力度,抒情方式誇張,常採用濃縮的詩句。戲劇和小說常採用抽象的象徵手法表現深刻的哲理和主題。

4、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三)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詳細解說: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四)超現實主義:

1、20年代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1919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共產黨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反法西斯)、艾呂雅,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

2、他們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在內容上為了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推崇潛意識和夢,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志。他們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來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東《娜佳》、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艾呂雅詩歌《和平詠》、《溺水者》、蘇波



(五) 存在主義文學:

1、存在主義濫觴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後達到發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2、存在主義文學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它是以文學的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其特徵是理性多於形象;核心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只有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

3、「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與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

4、藝術上,第一: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的和現代的並用。

5、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法國薩特、法國加繆、波伏瓦、梅勒。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加繆:《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醫生)

2、法國薩特:《惡心》(小說)、《自由之路》(小說)、《牆》(短篇小說集)、《死無葬生之地》(戲劇)、《蒼蠅》(戲劇)、《禁閉》(戲劇,表明「他人就是地獄」)、《必恭必敬的妓女》(戲劇)、《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哲學著作)

3、法國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4、梅勒:《一場美國夢》



(六)荒誕派戲劇:

1、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

2、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3、荒誕派戲劇的特徵: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復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

4、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品特

2、美國阿爾比

3、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4、法國阿達莫夫

5、法國熱奈

6、法國尤奈斯庫:《禿頭歌女》(1949,史密斯夫婦、馬丁夫婦)、《椅子》(1959)、《犀牛》(1958)
(七)新小說派:
1、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2、他們認為世界是荒誕、虛無地和不真實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情感為主的時代以及過去。反對傳統小說的傾向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屏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
3、代表人物有羅布—格里耶、薩洛特、布托、西蒙、杜拉斯。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9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八)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得嘲諷態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徵:
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於分裂,成為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徵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奏的跳躍,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具有寓意性。
4、美國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還有馮納古特、品欽、巴思、巴塞爾姆、法國維昂。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美國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2、馮納古特:代表作《第五號屠場》、《貓的搖籃》(1963,博克儂、麥克凱布)
3、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九)魔幻現實主義:
1、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後成為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流。它的興起被稱為「拉美文學的爆炸」。代表人物有瓜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
2、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現於小說情節中,時序關系常被打亂,敘述富於跳躍性,有時場面帶有象徵色彩,顯示出鮮明的地獄和民族特點。它堪稱是「移植」和「尋根」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既是對現實的深刻開掘,又是對歷史的嚴肅反思;既有對本大陸傳統文化的尋本探源,又有對歐美現代主義的廣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標志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
4、本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墨西哥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1955)

(十)未來主義:
1、是現代西方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利奈蒂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宣告誕生,次年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認為20世紀的飛速發展,使世界根本改觀,機器與技術、速度與競爭成為時代主要特徵,未來主義應具有現代感覺,歌頌進取性的運動和機器文明,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認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無法適應當今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文化遺產,不滿現存秩序。
2、文學藝術的主題上: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3、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十一)達達主義:
1、現代西方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於瑞士,1915年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在蘇黎世的咖啡館里以隨手翻到的詞語「達達」命名,即是指純粹出於偶然,沒有任何意義,什麼也不是。
2、對文化傳統、現實生活、藝術規律採取極端反叛的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悶心理和尋找出路的狀態。
2、代表作家:布雷東、蘇波等。

(十二)「垮掉的一代」:
是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作家多為男女青年,他們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用同性戀、爵士樂、吸毒酗酒等來逃避現實並向體面的社會和美國傳統價值觀念挑戰,提出「沉淪就是解放」和縱欲享樂合法的結論,他們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傑克•凱魯阿克:《小城鎮與大都會》
2、金斯堡:《嚎叫》

Ⅳ 我國第一個獨立的現代文學流派是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形成的最早的兩個流派是(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1.文學研究會:是文學革命後第一個新文學社團,小說創作成就最突出。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主要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郭紹虞、許地山。被稱為「為人生」的藝術流派,傾向現實主義。
2.創造社, 1921年7月成立於東京。成員: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田漢等留日學生。主張表現自我「內心的要求」,藝術傾向富有反抗精神的積極浪漫主義。以郁達夫小說、郭沫若詩歌為代表。
3.新月社:1923年成立。成員:胡適、徐志摩、聞一多、陳西瀅、梁實秋等歐美留學生。聞一多提倡詩歌「三美」主張。提倡新格律詩,稱為「新月詩派」。
4.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以《語絲》周刊得名。成員: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孫伏園。文藝思想接近文學研究會,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5.淺草社:1922年成立於上海。成員: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
6.湖畔詩社:1922年成立於杭州的新詩團體,成員有應修人、潘謨華、馮雪峰、汪靜之四人,是五四時期「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的人。

Ⅳ 現代主義文學六個流派

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一象徵主義流派
(二)意識流流派
(三)荒誕派
(四)超現實主義流派
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一)「垮掉的一代」流派
(二)新小說」也稱「反小說」流派
(三)黑色幽默派
(四)魔幻現實主義流派

Ⅵ 舉例論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流派

例如。「鄉土小說」,被認為是五四文學革命以後興起的一個最早的現實主義小說流派。它大約形成於1923年左右,主要是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成員以文學研究會作家為主,也包括語絲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訓、許傑、許欽文、魯彥、彭家煌、台靜農、蹇先艾、王任叔、黎錦明等。

Ⅶ 現代文學如何劃分流派

中國現代文學的流派主要有:
海派,代表作家有穆時英、施蟄存等,作品多反映半殖民地商業化大都市如上海的生活;
新海派,代表作家張愛玲,有意與時代主流拉開距離,主要反映作家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受,既有現代、先鋒,又通俗,雅俗共賞,可讀性強。
京派,代表作家老舍、沈從文,注重人性主題,主張文學的獨立和藝術性。
現代派(得名於30年代初的《現代》雜志表現幻滅中的追求、對現實的理性批判意識和孤獨寂寞的心態,追求語言質朴、形式自由舒展,代表人物戴望舒);
七月詩派,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詩歌流派,主張主客觀統一、個人與歷史融合,形式為自由體詩,其中政治抒情詩成就較高,代表人物艾青、田間、魯藜等;
七月派小說,抗戰時期國統區小說流派,代表人物路翎、邱東平等,因多數作品編入七月文叢而得名;
荷花澱派,代表作家孫犁,風格干凈清新,主要寫解放區、根據地人民的精神面貌;
山葯蛋派,代表作家趙樹理,作品有晉東南一帶的鄉土特色和風情;

20年代文壇有:
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流派,代表人物周作人、沈雁冰、王統照等);
創造社(初期主張為藝術兒藝術的浪漫主義流派,代表人物郁達夫);
新月派(詩歌流派,提倡新格律詩,代表人物聞一多、徐志摩);
語絲派(散文流派,文章多針砭時弊、言辭鋒利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雜感,代表人物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等);
隨感錄作家群,隨感錄專欄雜文創作,代表人物李大釗、陳獨秀等;
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張恨水、劉雲若等,通俗小說,反映半封建半殖民地背景下都市男女愛恨糾葛;
問題小說,代表人物冰心、王統照;
自敘傳小說,現代抒情小說流派,代表人物郁達夫;
小詩體,詩歌流派,多寫即興式的短詩,抒寫詩人剎那間的感興,代表人物冰心、宗白華;
湖畔派(純真熱情的愛情詩流派);
言志派(提倡以自我為中心,集合敘事說理抒情於一體的言志散文,追求閑適、澀味和簡單味,代表人物周作人、俞平伯、鍾敬文等);
現代評論派(成員多為歐美海歸自由主義作家,受西洋文學影響較大,代表人物徐志摩、陳西瀅、吳稚暉等)
象徵派(詩歌流派,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影響,提倡重象徵和暗示的純詩,代表人物李金發等);

此外還有:
黑幕派,是近代小說流派,題材涉及社會各界人物事件,雖然上承明清譴責小說余緒,但是寫法上赤裸裸地描繪閑適,專揭隱私、潑污水、進行人身攻擊兒沒落。
戰國策派,1940前後出現在國統區的文藝派別,提倡歷史重演說,鼓吹強權政治,主張以「恐怖、狂歡、虔誠」為三大母題,代表人物陳銓。

Ⅷ 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第一個獨立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是哪個流派

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第一個獨立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是哪個流派
新感覺派小說

熱點內容
蘇沫顧敘白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3 08:43:19 瀏覽:558
免費完結小說之田園空間 發布:2025-07-03 08:30:29 瀏覽:897
主角是形意門掌門的徒弟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3 08:09:16 瀏覽:498
言情獨寵帶肉小說 發布:2025-07-03 07:06:52 瀏覽:427
票選推理小說排行 發布:2025-07-03 06:30:16 瀏覽:303
總裁類類好看的虐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3 06:21:03 瀏覽:438
全本免費完本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03 06:16:36 瀏覽:595
小說推薦都市葉誠 發布:2025-07-03 05:34:58 瀏覽:893
小說完結免費重生小說下載 發布:2025-07-03 04:06:44 瀏覽:975
抗美援朝的網路小說 發布:2025-07-03 03:07:54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