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小說的現代價值
1. 張恨水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
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
其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近兩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張恨水先生生前為文史研究館館員,是很有名望的通俗文學和章回小說作家。幾十年間他留下了120多部通俗小說,以及大量的雜文、散文、詩詞和劇本,字數達三千萬左右。小說和散文構成了張恨水文學天地的兩大支柱。
在其卷帙浩瀚的文學創作中,影響最大的首推其小說。他的小說曾一次次引起強烈的的社會轟動,紀錄了從辛亥革命到解放前夕政治上的風雲變幻和人世間的憂患滄桑。自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他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滿江紅》、《燕歸來》等等長篇小說名篇佳作,便相繼噴涌而出。張恨水也因此而名聲大噪。抗戰爆發後,張恨水的小說創作在題材與思想內容上發生了質的飛躍,《八十一夢》、《水滸新傳》、《魍魎世界》及四十年代末的《五子登科》等長篇新篇面世。其中以社會諷喻小說《八十一夢》最有代表性,這是抗戰時期銷售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延安曾翻印。周恩來曾肯定《八十一夢》的進步意義時說:「同反動派作斗爭,可以從正面斗,也可以從側面斗。我覺得用小說體裁揭露黑暗勢力,就是一個好辦法,也不至於弄到『開天窗』。張恨水先生寫的《八十一夢》,不是就起了一定作用嗎?」解放後,張恨水先生雖因病小說創作數量銳減,但仍連續寫作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秋江》、《白蛇傳》、《孔雀東南飛》等十多部中、長篇小說。茅盾曾稱贊說:「三十年來,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首推張恨水先生。」
散文,是張恨水文學創作的另一大門類。與小說相比,其散文創作不但能更直接、更具體、更集中地體現作家個人的人生體驗、思想情感、人格意識和審美情趣,而且內容厚重,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品類齊全,一些堪為傳誦流世的典範之作。
張恨水先生不僅是一位大作家,而且還是一位終身以新聞為業的資深老報人。「五四」前夕出任蕪湖《皖江報》總編輯,直至四十年代末辭去北平《新民報》職務。在他幾十年的新聞工作經歷中,做得最多也最為稱道的則是編輯報紙副刊。這位「副刊聖手」主編副刊的非凡業績,在我國新聞史上留下了令人高山仰止的豐碑。正是在恨水先生恪守的新聞工作者「不入官場,不涉商場」敬業操守的感召之下,筆者心甘情願地在報紙副刊這塊園地上樂此不疲地耕耘了三十載!為家國匡扶正義,為百姓仗義執言,甘苦自知,無怨無悔。
張恨水早期受過「鴛鴦蝴蝶派」的影響,但由於他是一個很自覺地追隨時代前行的文化人,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後開始擺脫舊式言情小說的套路,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誠如老舍先生所說,張恨水先生不但「是國內惟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而且「是個沒有習氣的文人」,「真正的職業寫家」,一個「真正的文人」,他「最重氣節,最富正義感,最愛惜羽毛。」這一評價自是中肯之言。
2. 張恨水的通俗文學魅力
筆者以為「背景回歸」階段張恨水研究有三個特點。(一)用文化戰略的眼光來看待通俗文學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價值。(二)認識到文化發展是多線進化、多元並存、多向交流與整合的。(三)重視通俗文學的審美價值體系與社會文化心態的關系的研究。陳金泉、萬興華從美學的角度對於張氏的小說作了全面深入的審美考察。在《張恨水小說:中國通俗小說方向》一文中,陳、萬把通俗文學作品,張恨水的小說放置在中國傳統文學的源流中,以審美功能和審美接受作為文學分類標准三分載道文學、純美文學、通俗文學,完成了張恨水小說研究的二重定位。具體分析上陳、萬認為,通俗文學在審美形態和審美方式上繼承和發展了上古神話並與上古神話傳說的審美基因有一脈傳承的血緣關系。只有同質異形的變化而非異質異形的徹底顛覆。其小說審美基因源遠流長,具有積淀深厚的審美本性,從理論上說明了張恨水小說之所以擁有廣泛審美市場的原因所在。析出張恨水小說與上古神話傳說在審美基因上的連脈關系,意義在於鉤沉通俗文學審美機體之內綿延深蘊的傳統審美基因,印證傳統審美基因在現代讀者審美結構中的濃厚積淀這樣一個客觀存在。在審美功能上,陳、萬論證了言情、娛樂更為貼近文學本性的原質並認為張恨水的小說在「言情」上用意,在娛樂上用心。正面寫情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負面寫情如《五子登科》、《巴山夜話》、《紙醉金迷》等。任何審美魅力的情的描述都能激活讀者的審美情趣,產生濃烈而豐厚的審美娛樂,進而切入審美本性的深層。張恨水小說為真正中國氣派的小說。孔慶東的文章《走向新文學的張恨水》通過民國通俗文學與新文學雙線歷史的比照敘述來對張恨水與中國通俗文學和新文學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從而對張恨水抗戰時期小說的雅化與歸屬問題作出結論。孔慶東認為:張恨水抗戰時期小說的雅化核心在於創作宗旨和思想主題。他終於由消遣文學走到了聽將令文學,終於「帶師學藝」,被新文學招安到帳下,這使他終於有了「到家」的感覺。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感覺使他在藝術技巧的雅化上有所放鬆。抗戰時期小說的普遍問題是結構感差,像《八十一夢》的結構也只能說有獨到之處,並不值得立為典範。其次是敘事語言不如戰前流暢精美,敘述干涉增多,這是向清末民初小說風格的倒退。藝術技巧上更雅化的地方表現在心理刻畫意識似比戰前更為自覺,這使《魍魎世界》、《傲霜花》等還比較耐讀。但他寫了那麼多的貪官污吏、商販屠沽,卻沒能留下幾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八十一夢》等幾部「斬鬼」之作,事過境遷之後,只能看的是他的「投名狀」。提起張恨水人們更多想到的還是他寫與戰前的「現代青年」系列。是新文學已經不再鼓勵那些「雕蟲小技」的探索,還是張恨水自己覺得「小雅」已經不必再努力,只要在思想上「精進不已」便是「大雅」,抑或是時代正要求新舊文學都向一種「四不象」的新形式靠攏?此種的得失很值得玩味。走向新文學的張恨水在現代通俗小說史上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問號般的身影。這里對張恨水的反思是真誠和中肯的。對於任何一個作家的研究都應該嚴肅和真實。不能「棒殺」也不能「捧殺」,不文飾也不必為尊者諱才是治史的第一要義。張恨水研究同樣要注意到這一問題。徐清認為張恨水以通俗文學作家身份進入文學史稍彌補了文學界的遺珠之憾,但是當研究者們日益將通俗文學攝入研究視野時方才發現對這位大師級作家的關注與剖析還未深入。之所以稱張為恨水為「大師」就在於他能獨樹一幟地於鴛蝴派創作模式與「五四」新小說創作道路的夾縫中「帶著鐐銬跳舞」:既依附於俗趣味又釀造著雅情致,既留戀於舊程式又探索著新技巧,既迎合著市民圈又固守著主體性,其作品表現出新舊合壁、雅俗共構的美學特徵。兩部代表作《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緣》更是通俗文學研究領域中可供讀解的極佳個案。通俗文學與雅文學之間既有各自的審美領域又並非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雅俗的位移那些精巧化的通俗文學常常也會成為高雅文學中的精品。歷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古典文學作品早就證明了這一點。到了20世紀一些有成就的通俗文學作家則運用這一文學規律創作出雅俗共賞的作品,使之成為通俗文學中的高雅之作。張恨水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他以自己的作品在通俗文學與高雅文學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並以此贏得了文學史上的光輝一席。以上三篇代表性文章正是對該階段研究特點的一一印證。
總結張恨水小說的藝術特徵是總結張恨水作為小說家的價值所在,也是張恨水研究的主要支撐點。這一方面進行研究的學者為數不少且收獲頗多,而對於張恨水本人的研究還需要開拓新的思路。例如張恨水本人受佛教、道教的影響就是缺乏深入細致研究的方面。張恨水本人到底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受佛學的影響,他在張恨水一生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3. 張恨水小說的特色
張恨水小說可以到
1文學小說網
同步vip章節更新,免費閱讀,在線觀看。
它的最大特色,還是站長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推薦一些親自閱讀過的小說,這點是非常好的。
4. 對張恨水小說的評價
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的,小說的內容大多是男女之愛。但內容還是不錯的。
5. 張恨水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
探尋張恨水小說的現代性意義
——評溫奉橋著《現代性視野下的張恨水小說》
徐仲佳
張恨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他所獲得的「大眾」恐怕是無人能及的。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受革命——進化論文學史觀的影響,對他的定位和評價一直邊緣化於主流文學史。雖然在此之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張恨水及其作品進行了「辨誣」式的「翻案」,范伯群先生在他「現代文學的兩個翅膀論」的通俗文學研究中也給了張恨水以極高的文學史地位。但是,溫奉橋先生所著《現代性視野下的張恨水小說》(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仍然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溫奉橋的研究是在一種新的現代性視野下對張恨水小說意義的重新發掘、闡釋。他所做的首要工作就是通過知識考古學的方式重新對現代性的內涵進行釐定,同時清理自「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性追求的兩種價值、理路。與西方不同,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生成與發展是時刻處於傳統/現代、中/西的雙重焦慮之中。使得「五四」一代及其繼承者的價值判斷標准總是天然地在上述雙重焦慮之中選擇西方中心主義,有意地打壓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學。所謂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緊張關系大致源於此。溫奉橋對張恨水小說存在語境的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僅印證了上述共識的有效性,同時他又另闢蹊徑尋找通俗文學所代表的中國現代性追求的另一價值和理路,即:「通俗文學中的趣味性、娛樂性、消遣性也同樣屬於現代性的題中應有之義。」(第41頁)「通俗文學作為一種民間文學形態,……參與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進程,是現代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載體。」(第43頁)溫奉橋顯然是在一個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上來理解中國文學現代性這一內涵的。他擺脫了長期以來的新/舊、中/西、雅/俗等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試圖在傳統這一緯度上尋找中國文學現代性更深廣的意蘊。這是一次符合現代性知識學結構和中國現代性語境的探尋。現代性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在它的內部,傳統的幽靈依然在飄盪。對於中國這樣有著連續不斷的文化傳統的國家來說,這一點尤其明顯。因此,溫奉橋的這一判斷是以張恨水小說為代表的通俗文學現代性合法性的建構的一塊重要的基石,從現代性這一研究視域出發,溫奉橋在《現代性視野下的張恨水小說》中,展現了張恨水獨特的文學史價值和意義,這是對張恨水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
其次,在這一新的現代性視野下,溫奉橋先生在細讀「原典」的基礎上清晰地呈現出張恨水小說的意義。這些意義分別被冠以「主題現代性」、「文體現代性」、 「文化現代性」等名稱加以考察,給人以一個比較清晰、完整的張恨水小說現代性意義的圖景:主題上的時代感、文體上的精緻化、新舊合璧的文化理想。應該說,這一圖景不完全等同於我們現有的對張恨水小說的理解。雖然不能說這是惟一正確的,但它卻是對張恨水小說現代性意義的新發現。其中許多觀點可以說是發前人所未發。例如,本書第四章著重從張恨水對章回小說文體的繼承、改造的角度來探討張恨水小說文體的現代性意義。他得出了如下結論:「從深層意義上講,張恨水對章回體的改造,表現出了在中國文學現代化過程特別是主要以西方價值坐標為參照的現代性理路中,對本土審美形態和審美心理的認同和自信,這是張恨水對中國文學現代化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第147頁)顯然這是建立在上述現代性新視野下的一個合理的結論。尤其可貴的是,這一結論是在作者對張恨水小說文體的繼承性與創造性的細致分析基礎之上得出的,這更使得它有別於一般的放言空論。這種論證也表明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這一態度還表現在作者對張恨水創作歷程的勾勒上,雖然歷時的勾勒不是本書的主要工作,但是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種自覺的歷史建構意識。作者在論述張恨水小說現代性意義的諸方面時不忘記鉤沉、往溯張恨水小說創作的歷程。溫奉橋在《現代性視野下的張恨水小說》中,發現了許多前人未曾發現或有意迴避的問題,這既是對張恨水研究的拓展和突破,也是對張恨水文學史地位的重新認識和定位,極大地開闊了張恨水研究的思路,標志著張恨水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學術視野,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水平。
還有一點需要提到的是,溫奉橋的這一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對1988年以來的「重寫文學史」呼籲的一次自覺或不自覺的回應。「重寫文學史」是上個世紀末學界提出的重要歷史任務之一。隨後出現的中國文學現代性論爭則為「重寫文學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價值體系——現代性。一些有識之士已經從最初喧囂的原則討論退回,著手從點滴入手以現代性為標准開始重寫文學史的嘗試。《現代性與五四文學思潮》(俞兆平)、《現代性視野中的曹禺》(李揚)、《現代性與民間文學》(戶曉輝)等都是最初的嘗試。溫奉橋的張恨水研究應該也屬於這一篳路藍縷工作中的一項吧。
6. 張恨水小說的獨特貢獻是什麼300字這樣
作為現代通俗小說藝術大師的張恨水,不僅為中國文壇留下了120多部中長篇小說,而且還留下了相當數量的小說理論著述。人們評價張恨水,大都關注他的文學創作,而對他的文學思想尤其是小說理論則很少涉足。其實,張恨水不僅是現代通俗小說家,而且還是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家。張恨水說他曾打算寫一部《中國小說史大綱》,後來欲改為《中國小說新考》,這部系統的小說理論著作雖未面世,但在他為自己的作品所寫的序、《寫作生涯回憶》、《談長篇小說》、《長篇與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說過程》、《我寫小說的道路》以及《總答謝》等理論文章中,已能夠顯示其通俗小說理論的系統性、深入性。他的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大體上是屬於實踐型也即經驗型的,即在通俗小說創作的基礎上,以經驗的總結、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論觀點,而這些理論觀點又能進一步深化他的小說創作,這就形成了張恨水小說創作與理論的互動共振關系,這種「關系」既發展了張恨水又影響了一代通俗小說理論及其創作。
7. 張恨水小說為什麼受歡迎 結合《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緣》分析
張恨水
原名張心遠,筆名愁花恨水生、恨水。
《張恨水小說經典:啼笑因緣》的精緻在於作者講故事的技巧和對「因緣」二字一環扣一環的鑲嵌,它的滄桑在於故事結束後的餘味和縈繞於腦海的那一段凄凄婉婉的大鼓書。章回小說的部局更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蘊。
二十世紀中國最為轟動的文學巨作,六次被搬上銀幕,七次被改編成電視劇。
《張恨水小說經典:啼笑因緣》採用一男三女的愛情模式為故事的核心結構。北京青年樊家樹到天橋游樂,認識賣藝為生的關壽峰,壽峰女秀姑更暗戀家樹。其後家樹偶遇唱大鼓的少女鳳喜,相互愛慕,樹更助喜擺脫賣唱生涯,供她讀書。家樹雖得富家女何麗娜垂青,亦專情如一。其後,鳳喜三叔貪圖富貴,使喜親近劉大帥,劉更迫喜作妾,喜不知如何是好。劉大帥以殺家樹威迫鳳喜作妾,喜含淚應允。其後樹與喜重聚,二人余情未了,一次私會後,事情為大帥知悉,喜被拷打成瘋。壽峰與秀姑冒險助樹救出垂危的喜,更把大帥殺死,可惜壽鋒亦中槍而亡,臨終將秀姑託付家樹照顧。最令人間嚮往的愛情模式,落入凡間的夢幻情人,二十世紀中國言情小說的里程碑。
作為中國大眾文學的最精緻的範本,《張恨水小說經典:啼笑因緣》歷來被認為是最適合搬上銀幕的文學作品。富家子弟與平民女子,部長千金、江湖俠女間的愛情糾葛,曲折多變的悲喜戀情,善惡交鋒的曠世傳奇,七十年來魅力依然的不朽巨作。
青年學子樊家樹游北京天橋時,結識了武師關壽峰、關秀姑父女,又同天壇鼓書藝人沈鳳喜一見鍾情,他的表嫂則撮合他和財政部長的千金何麗娜的姻緣。後來軍閥劉將軍霸佔了沈鳳喜,關秀姑扮作傭人深入劉宅,把劉將軍誘到西山極樂寺刺殺。
《金粉世家》是張恨水早期新聞生涯積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噴發,以一個豪門棄婦為貫穿線索,極寫平民女子冷清秋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國務總理金銓的小兒子金燕西從戀愛、結婚到婚變、出走的悲劇過程。
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張恨水是在當時打環境下的傑出者,他寫的又何止是小說,是當時環境下千千萬人民的生活。他的藝術成就高就在於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8. 如何評價張恨水的文學成就
我覺得張恨水是一個很嚴肅的暢銷文學作家。張恨水是自覺運用新文學手法來創作通俗小說的劃時代人物。
張恨水的發展已成為社會言情小說的大師。他自覺地改造了現代歷史小說之後,也成為了現代大眾文學。
9. 張恨水的通俗小說有什麼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張恨水受五四新思想的啟蒙,他筆下的佳人是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女性,她們融傳統美、現代美、悲劇美、世俗化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