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開始
㈠ 魯迅那篇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現代小說的開端。《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望採納
㈡ 為什麼說中國現當代文學在魯迅手中開始又結束請舉例說明!謝謝
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粗糙的思路是:
開始:他寫了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結束:他的行文,包括敘事方法和所關注的主題,很多都已經超越當時的時代,貌似是比較接近於現代主義或者後現代主義(鑒於後現代主義到底是個什麼還沒有定論)的手法,國民性反思、人與人的隔膜之類主題也是後來被不斷書寫的(鑒於佔主流的是現實主義)。
但是這個觀點也是有點偏頗啦。這么說的前提是認定中國現當代文學就只能這樣了。但是否真的如此,未必嘛。
㈢ 魯迅的什麼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小說
狂人日記
它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另有果戈里的同名作品《狂人日記》。
應該說的是這個吧
㈣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如何理解這觀點
樓上是說中國小說的開始,而成熟則是因為,魯迅的小說一出世便具有的很高的文學品位和價值,也就是說起點很高,而後魯迅數十年的創作更是把現代小說推到了登峰造極之境,所以說現代小說為魯迅所首創,亦在其手中發展成熟。
㈤ 魯迅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是
《狂人日記 》是1918年魯迅先生所著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抨擊出了社會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發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上。這篇文章也被收錄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當中。
魯迅在發表《狂人日記》之前,不但寫了《文化偏至論》、《魔羅詩力說》等文學論文,翻譯了許多「域外」的進步小說,還創作了文言小說《懷舊》,其主要思想都在於喚起人們的覺醒。然而,作為一個先進的知識分子,聲音雖然激進,但畢竟缺少呼應,不能造成一個運動。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發難後,雖然也一時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動,終於形成了一股勢力,其影響就震撼人心了。
沈雁冰曾在《讀<吶喊>》一文中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那時《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學革命』,方在無情地猛攻中國的傳統思想,在一般社會看來,那一百多頁的一本《新青年》幾乎是無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記》夾在裡面,便也不見得怎樣怪,而曾未能邀國粹家之一斥。前無古人的文藝作品《狂人日記》於是遂悄悄地閃了過去,不曾在『文壇』上掀起了顯著的風波」。與後來郁達夫的《沉淪》、汪靜之的《惠的風》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記》確實「不曾在『文壇』上掀起了顯著的風波」,沒有因此而展開一場文藝論戰;但是,《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所以,魯迅的成功,又在於他對我們民族和社會的深刻認識。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說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說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麟)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著「吃人」,圍繞著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發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心中的「看客」心態最為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回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說,都是以啟蒙主義為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一日記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確實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
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寫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歷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的、離經叛道的人,曾經被視為瘋子,如孫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瘋子」。從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同一個人、同一個思想卻在社會上有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和評價,這也是變革時代的社會矛盾的反映。魯迅塑造這具有狂與不狂兩重性的形象,就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這也是狂人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義」。掌握狂人形象的關鍵,就在於對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理解。
魯迅曾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過:當時「大約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知識」。從作品中狂人的言行來看,他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屬於精神病學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寫:「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這樣的以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處處可見。如果只看到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認為狂人是真狂了。其實狂人的評議和心理有許多錯亂和偏執的地方,卻又表現出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思想和發言人的洞察力。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從寫滿「仁義道德」幾字的歷史字縫里所發現的吃人的本質。這段話揭開了幾千年中國封建禮教的面紗,揭露了封建禮教在精神上對人民的殘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壓迫人民的罪惡。幾千年來,敢於站出來說出這個本質的人難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嗎?
作品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個迫害狂患者的思維特徵來寫人物的語言,其邏輯雖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義卻是相當豐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
如果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狂人形象是真狂還是假狂的問題,那麼,對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與不狂」的兩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徵,更重要的一方面卻是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並且被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只是他說出了當時的人們不敢說或者是還沒有說出的駭人聽聞的話。我們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全部創作的「總序言」,除了思想主題方面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它在魯迅小說藝術上的開拓意義。魯迅小說正是從這里開始,就一直既借鑒外國小說的長處,又繼承傳統小說的優點,從而創造出一種現代小說的新的民族形式。
《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許多關注新文學的人們的注意。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說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帶有的「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寓熱於冷」的風格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所以,茅盾說: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說」。
在中國,以前沒有日記體小說,只有筆記體和章回體小說。筆記體是「采風式」的,章回體是「說書式」的,它們在都採用第三人稱,而日記體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整篇作品幾乎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但從題目上,而且從整體形式上都借鑒了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魯迅在借鑒果戈理小說的同時,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表現得更為「憂憤深廣」,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禮教,很好地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在藝術手法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完全拋棄本國的小說傳統,在以自我表白為主要特徵的日記體小說中,仍然能很好地運用白描手法,極簡明地通過語言和行為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對白話的運用,也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它兜肚連腸的吐出。」從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動作、有細節,用的都是標準的白話,自然朴實,卻又處處生動形象,充滿意趣。作品中還有一些警句式的詞句,如「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都絕不亞於文言文。魯迅正是他高超的語言功力,在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同時,很成功地與傳統小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創造出了「日記體」這樣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從創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記》主要採用的還是現實主義的方法。這表現在作品重視典型環境的描寫、重視細節的真實性、重視人物性格的統一性等方面。我們在閱讀中時,如果把狂人的「錯覺」加以矯正,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路人對他的態度,還是何先生對他的診斷,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現象。而「從盤古開辟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甚至於「去年城裡釘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著血舐」(這個細節後來被作者用於他的另一篇小說《葯》之中),確實是「從來如此」。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好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徵意義則更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這樣寫道「這奇文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儲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使人一見就感著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就形成了一種「異樣的風格」,即作品雖然一開篇就使人籠罩在陰冷的恐懼之中,雖然處處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揚的鬥志,卻不能不使人振奮,不能不使人覺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還流淌著熱烈的感情,還寄託著熱切的希望。概而言之,是魯迅小說「異樣的風格」就是寓熱於冷。 《狂人日記》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績,對其也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㈥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是魯迅小說《吶喊》、《彷徨》的出現。
(一)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發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篇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二)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陸續發表了包括《阿Q正傳》等為代表作在內的《吶喊》、《彷徨》,把中國現代小說推向藝術高峰。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魯迅的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其創作不但具有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而且做到了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成熟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因此,魯迅小說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也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
㈦ 為什麼說中國現代小說從魯迅這里開始,又是在他手中成熟的緣由
魯迅在30年代談及自己為什麼做小說時,說那時「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正是從這樣的啟蒙主義的文學觀出發,魯迅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魯迅在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那就是關注病態社會里人的精神「病苦」。《葯》寫了華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寫了祥林嫂對地獄的恐怖;《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等寫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
由於魯迅對人的精神創傷與病態的無止境的開掘,使魯迅的小說具有一種內在性,揭示了人們內心的靈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對「竊書」的振振有詞的辯解,對屢試不中的羞愧難當的支語。這都刻畫了主人公被科舉功名毒害的心靈。《阿Q正傳》、《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寫出阿Q、四銘的潛意識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學的靈魂深處。《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兒子後,見人就說「我真傻……」,這寫出了祥林嫂心靈的傷痕。魯迅的小說實際上是對中國人(首先是農民和知識分子)的靈魂的偉大拷問,深刻地顯示了他的小說的現代性。
魯迅小說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社會,由此而開掘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處向人傾訴自己的痛苦,在這里,魯迅寫了人們的反應:「這故事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地評論著。」祥林嫂的不幸並沒有引起真正的理解與同情,卻通過「看(聽)的行為,轉化為可供消遣的「故事」:這些鄉村老女人們正是在「鑒賞」他人的痛苦過程中,鑒賞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淚),並從中得滿足(自我崇高化),同時又在嘆息、評論中,使自己的不幸與痛苦得到宣洩、轉移以至遺忘。而在別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盡,成為「渣滓」以後,就立即「厭煩和唾棄」,施以「又冷又尖」的笑:這類情感與行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實際上是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忍。
魯迅博採西方小說藝術之長,以新穎別致的藝術形式和鮮明的現代特色,實現了中國小說藝術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根本變革,創建了20世紀小說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謀篇結構上學習和借鑒西方小說體式靈活多變的長處,擺脫中國傳統小說慣用的單線縱向結構方式的束縛。《狂人日記》之所以被稱為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有頭有尾、環環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開情節的結構方式,而以十三則「語頗錯雜無倫次」,「間亦略具聯絡者」不標年月的日記,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祝福》不依先頭後尾的舊規,採用倒敘的結構方式。《示眾》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作者截取生活的一個橫斷面,以鳥瞰式的結構方式,把眾多看客的冷漠、麻木與無聊,展現在讀者眼前。
由於魯迅能獨立地按照他所要表現的生活內容和自己的藝術個性去進行靈活的藝術熔裁,小說的體式不斷有新創造。加上他又深得傳統小說精髓,常用古代小說的白描手法傳神地刻畫人物,語言簡潔、凝煉、含蓄、准確,蘊含著傳統文言小說所特有的韻味。所以,他的小說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
㈧ 如何理解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他手中成熟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並不多見的現象。《吶喊》《彷徨》是魯迅的兩部小說集,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握魯迅小說的高度成績及現代性,可以用兩句魯迅自己的話:一是「表現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別」。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視角)與小說模式
《吶喊》《彷徨》開創和發展了現代小說的兩大題材:農村題材和知識分子題材。魯迅觀察與表現的視角也是獨特的,即重在表現病態社會里的人的精神冰窟,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拷問」。
A、題材方面:魯迅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主要題材。
①農民題材小說的思想內容及意義:在《吶喊》、《彷徨》中,農民題材的小說佔有重要的位置。魯迅對中國農民的命運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農民們所遭遇的苦難,也洞察他們的弱點與病態,當然也更理解造成他們精神上病弱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
在創作中,魯迅一方面把中國農民放在中國農村社會各種現實關系(經濟、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識結構等)中加以再現,真實地反映了農民在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從而展現了一個未經徹底革命、變革和社會震盪的封建、半封建農村的落後和閉塞的典型環境;
另一方面,魯迅著力塑造在這一典型環境中生存、掙扎的中國農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國農民靈魂和改造"國民性"問題聯系起來,從而通過對農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後的批判,導向對造成這種性格的社會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在這方面,《阿Q正傳》堪稱代表,其他如《葯》、《風波》、《故鄉》等也是如此。
②婦女題材小說的思想內容及意義:在魯迅的農民題材的小說中,同樣值得重視的是他的一組以反映農村婦女命運為內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離婚》等。
在這些作品中,魯迅在感受著農民及其他下層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鋒芒指向毒害人民靈魂的封建宗法制度與封建思想的同時,更集中地對農民及其他小生產者自身的弱點進行了清醒的批判。
《明天》中,單四嫂子的不幸不僅在寡婦喪子,更大痛苦是她周圍一班人對於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獨與空虛;《祝福》通過祥林嫂的悲劇命運,一方面批判了造成了其悲劇的客觀社會環境:
封建的政權、族權、夫權、神權這四大繩索編織成的嚴密的網;另一方面,作品也把譴責的筆指向了祥林嫂周圍的一大群不覺悟的有名無名的群眾:婆婆的兇殘、短工的麻木、魯鎮群眾的奚落,他們和祥林嫂同是受壓迫剝削的勞動者,然而偏偏又是他們維護著「三綱五常」,並用統治階級的觀念審視、責備、折磨著祥林嫂,使之處於孤立無援的地步,而且構成了她悲劇的一個原因。
③知識分子題材小說:魯迅《吶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他們雖由於受教育和自身經歷各不相同,生活和結局很不一樣。但他們的命運大致相同,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a、第一類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陳士成等。他們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滿舊式文人的酸腐氣味,作者對他們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b、第二類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追隨者,如《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等。他們的靈魂已經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滿肚子男盜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衛道士、假道學,或是不學無術的文人垃圾、文人敗類。作者對他們只有批判,沒有同情;
c、第三類是封建制度的破壞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葯》中的夏瑜、《長明燈》中的瘋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學青年"等。
他們具有現代的意識、進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過為自己理想而奮斗的輝煌歷史,但他們的反抗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這類形象不僅數量眾多,而且也是魯迅最為看重的現代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希望大家通過他們失敗的故事,看到他們的悲劇既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也是他們自己缺乏"韌性"精神和斗爭策略的結果。魯迅側重描繪他們在改造中國的種種熱情失落後的失望、激憤、懺悔、頹廢和沉淪,其中包含著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許多精神原型。
B、獨特的眼光(觀察視角):重在表現病態社會里的人(知識分子與農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拷問"。
①農民題材的視角:在《葯》里,魯迅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據,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鄉》里,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困,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於描寫了樣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
②知識分子題材的視角:筆觸直指人物的內心狀態和精神世界,對他們的描繪重心在於他們作為孤獨者, 出於拯救民眾卻被民眾吞噬的絕望境地的精神痛苦和「夢醒了無路可走」的生存困境。
《在酒樓上》中辛亥革命獨戰多數的英雄呂緯甫擺脫不了孤獨者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無辜消磨著生命。
甚至進而變為《孤獨者》中的魏連殳,"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藉此"復仇",雖"勝利"了,卻又"真的失敗了"(《孤獨者》)。
對人的精神創傷與病態的無止境的開掘,使魯迅的小說具有一種內向性:它是顯示靈魂的深的。魯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瞞和騙",逼迫讀者與他小說的人物,連同作家自己,正視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靈魂的攪動中發生精神的變化。
這樣,他的小說實質上就是對現代中國人(首先是農民與知識者)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稱之為"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其實是最深刻地顯示了他的小說的現代性的。
C、小說模式:常見的兩種情節結構模式,即"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
①看/被看:《彷徨》里有一篇頗為獨特的小說:《示眾》。小說沒有一般小說都會有的情節(故事)、人物刻畫和景物描寫,也沒有主觀抒情與議論,只有一個場面:看犯人。
小說中所有的人物--無論是叫賣饅頭的"十一、二歲的胖孩子","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挾洋傘的長子",還是有著發亮的禿頭的"老頭子",梳著喜雀尾巴似的"蘇州俏"的"老媽子","一個貓臉的人",都只有一個動作:"看";他們之間只有一種關系: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由此構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對立。
小說不著意刻畫人物或描寫,而主要寫一種具有象徵意味的氛圍、情節,這反而使它具有了極大的包容性,內含著多方面的生長點,甚至可以把《吶喊》、《彷徨》與《故事新編》里的許多小說都看作是《示眾》的生發與展開,從而構成一個系列。如《狂人日記》、《孔乙己》、《明天》、《頭發的故事》、《葯》、《阿Q正傳》、《祝福》、《長明燈》、《鑄劍》、《理水》、《採薇》等等。
"看/被看"的二元對立不僅發生在庸眾之間(《示眾》)也發生在先驅者與群眾之間。也就是說,"啟蒙者"與"被啟蒙者"、"醫生"與"病人"、"犧牲者"與"受益者"的關系在中國的現實中,變成了"被看"與"看"的關系:應該說,這是魯迅充滿苦澀的一大發現。
一旦成為"被看"的對象,就會像《葯》里描寫的那樣,成為茶客們閑聊的談資,啟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實奮斗(如夏瑜懷著"大清的天下是我們的"的信念所做的犧牲)全都成了"表演",變得毫無意義,空洞,無聊又可笑。
在《葯》里,我們甚至看到了這樣的場面:人們爭先恐後趕去"看"殺夏瑜,"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
這里所出現的"吃人"的意象是驚心動魄的:"被看/看"的模式進一步發展為"被吃/吃"的模式,整篇《葯》的故事--夏瑜的血浸透饅頭,被華小栓"吃"進肚裡,"卻全忘了什麼味",也就具有某種象徵意味:"華家"的愚昧的民眾,不但自身"被吃",同時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啟蒙者。
也就是說,啟蒙的結果是被啟蒙的對象活活地吃掉;這里,被質疑、批判的對象是雙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眾,更是"被吃"的啟蒙者,以至啟蒙本身。而如前所說,魯迅自己即是這啟蒙者中的一員;他的小說模式所提出的質疑最終是指向魯迅自身的。
因此,在這一類的小說中,人物(描寫對象)與作者的距離大大縮小,作品中滲透著較多的魯迅的生命體驗。讀者在這些作品裡所感到(讀出)的悲哀、悲憫(《葯》)、孤寂(《孤獨者》),以致恐怖(《狂人日記》)、憤激(《頭發的故事》)與復仇(《孤獨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屆於魯迅自身的刻骨銘心的情緒記憶。
②"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模式,也稱為"歸鄉"模式。
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無論是《祝福》、《故鄉》,還是《在酒樓上》、《孤獨者》,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例如祥林嫂的故事,閏土的故事,呂緯甫、魏連殳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了一個復調。
《故鄉》的敘事是從"我""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說起的,作者顯然採取了橫截面的寫法,將完整的人生歷程的第一階段"離去"推到了後景。小說虛寫了這樣一個"我過去的故事":當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農村社會所擠壓,"我"不得不離本鄉、"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尋求別樣"的出路。
二十年過去,依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卻失去了精神的家園。此番歸來,正是為了尋夢:那"時時記得的故鄉"不過是心象世界裡的幻影。
因此,整篇小說所寫的其實是"我"的一個心理過程:"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的現實圖畫逐漸取代那想像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圖畫","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變得"模糊"。
而現實閏土的故事(還包括現實楊二嫂的故事)無疑起了驚醒的作用,幫助我完成了幻景與現實的剝離。"我"由希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從而完成了"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人生循環(在小說的外在形式上則表現為"始於篷船,終於篷船"的圓圈)。
《祝福》里其實也有一個"我的故事",或者說,小說存在著三個視點,即"我"、"祥林嫂"與"魯鎮",從而構成了三重關系:"祥林嫂與魯鎮"的關系是讀者普遍關注的,它所展開的是"儒、釋、道傳統吃人"的主題;讀者往往忽略了"我"與"魯鎮"的關系,其中正蘊含著"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創造性與先鋒性
20年代沈雁冰(茅盾)對魯迅小說有一個重要的評價:"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所謂"格式的特別",是指魯迅小說在小說形式、藝術手法方面的創造性與先鋒性。
A、小說敘述形式:《狂人日記》所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主人公獨語自白13則(日記體)的敘述方式,在中國小說藝術的發展上顯然是一個首創;《孔乙己》通過截取人物生平片斷的方式來概括人的一生。
《葯》從事件中途起筆;《離婚》則主要寫了船上和慰老爺家這兩個場面。這些寫法,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有頭有尾、單線敘述的格式。特別是《狂人日記》和《孔乙己》尤富創新精神。
B、藝術手法:《吶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藝術手法的結果。魯迅小說創作所受的外來影響主要是來自俄羅斯文學、東歐弱小民族文學與日本文學。
俄羅斯作家果戈理、契訶夫對小人物、灰色人物的病態心理的現實主義刻畫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道主義創作思想給魯迅以深刻啟悟。
波蘭作家顯克微支"寄悲憤絕望於幽默"的思想風格、俄羅斯作家安德列耶夫的"陰冷"、阿爾志跋綏夫的心理刻畫、日本夏目漱石幽默諷刺的"輕妙筆致",被魯迅融化進小說創作中。
魯迅欣賞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病態心理的挖掘,"顯示著靈魂的深",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魯迅還接受過有島武郎式的"愛幼者"進化觀念與愛羅先珂式的博愛思想。
魯迅翻譯了日本廚川白村建構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苦悶的象徵》,作為文藝理論課的教科書。魯迅以"拿來主義"態度融和了這些外來藝術營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現代現實主義小說藝術。
C、藝術表現:《吶喊》、《彷徨》在藝術表現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創造。借鑒了詩歌、散文、音樂、美術,以至戲劇的藝術經驗來從事小說創作,並且試圖將它們熔為一爐,於是出現了"詩化小說"(《傷逝》、《社戲》等),"散文體小說"(《兔和貓》、《鴨的喜劇》),以至"戲劇體小說"(《起死》),等等。
D、藝術風格上:《吶喊》、《彷徨》中的小說也顯示出了多樣化的特點:魯迅作品在整體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說(如《傷逝》、《孤獨者》、《在酒樓上》等)和傑出的諷刺小說(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盪漾著鄉情和鄉風的鄉土小說(如《故鄉》、《風波》、《社戲》等)。
E、情節的提煉和設置:魯迅強調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他並不追求情節的離奇與曲折,而是注意情節的深刻蘊含。他嚴格依據表達的主題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來設置和提煉情節,使之顯出了嚴謹、凝練、蘊藉深厚的特點。
F、人物塑造方面:
a、魯迅注重採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辦法,對生活中的原型進行充分的藝術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較為廣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 這個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使阿Q形象能在讀者心目中產生非常廣泛的影響。
b、魯迅強調寫出人物的靈魂,要顯示靈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常常是以"畫眼睛"的方式,或採用直接揭示人物心靈秘密的手法。前者如《祝福》中前後幾次對祥林嫂眼神的描畫,非常傳神地寫出了人物的精神狀態。後者則如《兄弟》、《肥皂》、《白光》等對人物潛意識的描摹,帶有心理剖析色彩。
c、魯迅在寫人物時,還注重以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時即使"並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d、魯迅小說在塑造人物時,還特別注重將人物擺在一定的環境中來加以表現,這種環境大到時代背景,小到人物具體生活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氛圍,從而使作品對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對人物性格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的揭示都得到了強化。
《吶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包括傳統小說)藝術經驗的結果;當然,借鑒並不能代替作家的創造,魯迅的成功主要得力於他的無羈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魯迅《吶喊》、《彷徨》正是"繼承傳統"與"沖破傳統"的統一。
(8)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開始擴展閱讀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回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
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吶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小說《示眾》中所有人的動作只有「看」,關系也只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小說中都有展現。
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系,這個關系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一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一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
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類似這種模式的小說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
㈨ 1918年,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 )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
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對集權專制社會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9)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開始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整篇作品幾乎都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關起來,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後狂人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
絕望中的狂人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喊。小說通過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將矛頭直接指向保守的傳統文化。
「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狂人對自我的評價和反思,也是自己對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小說的結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來,現實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孩子們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狂人日記》這篇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直指中國封建主義文化的核心,同時對現實社會中的黑暗又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作者通過對狂人形象的描寫,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狂人日記》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
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