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人生—試論小說圍城的現代主義意蘊
① 錢鍾書《圍城》的思想內涵(或者說是意蘊)是什麼
就思想內涵而言,錢中書提出的「圍城思想」——「人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沖出來」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無奈和痛苦,所謂:「人生識字憂患始。」 作者在《圍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創作意圖說:「我想寫現代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參照小說內容,可以看到,作者著意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眾生相。通過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通過方鴻漸由上海到內地的一路遭遇,《圍城》以喜劇性的諷刺筆調,刻畫了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和空虛。作者借小說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說:這是從法國的一句成語中引申而來的,即「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小說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圍城》表現出了對世態人情的精微觀察與高超的心理描寫藝術。作者刻畫才女型人物蘇文紈的矜持與矯情,小家碧玉式的孫柔嘉柔順後面深隱的城府,可謂洞幽燭微;而對嘴上機敏而內心怯弱、不無見識而又毫無作為的方鴻漸的復雜性格心態的剖析,則更是極盡曲折而入木三分。《圍城》的描寫,自始至終又都貫穿著嘲諷的喜劇情調。小說的基本情節,都圍繞著方鴻漸展開,小說的諸多人物,場面也大都從方的觀點展現,方的觀人閱世的挪揄態度,以及隱含在他背後的小說作者的嘲諷口吻,交錯交融,使《圍城》的諷刺門手法別具一格。 就我個人理解,裡面一句方鴻漸對趙說的那句話"即使你當初娶了蘇小姐,也不過爾爾。」詮釋了圍城的含義
② 圍城社會內涵
第一,深刻的思想:生活描寫層面、文化反省層面、哲理思索層面
錢鍾書的《圍城》是意蘊豐厚的長篇小說。其所表現在生活內涵,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索及其獨特構築的 「藝術世界」,並不是讀者所能一目瞭然的,需要反復琢磨,深入體味。小說基本採用了寫實的手法,總體結構是象徵的,是很有「現代派」味道的寓意小說。其豐厚的意蘊,須用「剝竹筍」的讀法,一層一層深入探究。
第一層,如該書出版序言中所說,是「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具體講,就是對抗戰時期古老中國城鄉世態世相的描寫,包括對內地農村原始、落後、閉塞狀況的揭示,對教育界、知識界腐敗現象的諷刺。
小說寫方鴻漸、孫柔嘉等赴內地求職時長途旅行所見,以人物的遭遇體驗為線索,將閉塞鄉鎮中種種骯臟污穢都「倒弄」出來,如「歐亞大旅社」的「蚤虱大會」,鷹潭小飯館賣的風干肉上載蠕載裊的蟲蛆,以嘲弄的筆觸勾勒種種民風世俗,給人的印象很深。這樣描寫,並非獵奇,自然也都映現著當時的社會情狀。
小說還用較多的篇幅寫「三閭大學」的烏煙瘴氣,校當局不擇手段爭官弄權,教職員拉幫結派爾虞我詐,方鴻漸在亂麻一團的恩怨糾葛中左右不是,疲憊不堪。這些描寫揭露了教育界潰流的膿血來看社會的癰疽。
小說意蘊的第一層面是生活描寫層面,作者客觀而尖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某些落後景緻、停滯的氣氛以及種種醜陋的世態世相。這部小說「反映」了特定時期社會生活矛盾,揭示抗戰時期教育界的腐朽,批判站在時代大潮之外的知識分子的空虛、苦悶,具有「認識」歷史的價值。
第二個意蘊層面即「文化反省層面」。《圍城》從「反英雄」角度寫知識分子主人公,其「視點」在中國現代文學同類題材作品中顯示出獨特性:不只是揭露「新儒林」的弱點,或探求知識者的道路,而企圖以寫「新儒林」來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省。作者的著眼點在於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而且並非像五四以來許多作家所已經做過的那樣,通過刻畫舊式知識分子的形象去完成這種反省、批判,而是從「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過對一批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實現這種反省與批判。
方鴻漸這個「新儒林」中的代表人物,他那懦弱無能的品性,有點類似《北京人》中的善良「廢物」曾文清,某些方面又和《家》中的「老好人」覺新近似;但錢鍾書的批判也就凌厲斷然得多,幾乎不帶什麼惋惜。小說表現方鴻漸愛情婚姻問題時的那種優柔寡斷,對於事業和人生的軟弱被動和缺少進取,特別是已經成為他心理特徵的慵懶虛浮,得過且過,打骨子裡就是傳統文化中的惰性所鑄成的品格。方鴻漸雖然留過洋,在生活某些方式上和名份上很「新」,內里卻又很「舊」,也可以說是「新舊雜拌」,「舊」的成分起主要作用。這是個矛盾的角色。小說寫他一次又一次遭受生活的挫折,永遠那樣苦惱,那樣沒出息。這當然有時代社會方面的原因,但小說更著力顯示於人們的,是他那種懦弱性格的文化根由。方鴻漸對於封建秩序已經感到絕望,這從小說所寫的方鴻漸與其父母、岳父母的精神沖突中可以看到;但他對傳統文化的衰腐性還有許多留戀,或者說,傳統文化鑄就的他那種慵懶無能的性格,註定他只能當一個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位置,也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多餘的人」。小說寫他這種本質上的「舊」勢必對外來文化,對富於競爭進取的現代精神,產生一種本能的抵制。方鴻漸盡管在國外呆了多年,追求的仍是封建紈絝子弟的慵懶的生活,頂多加上一些洋味的玩世荒唐的手段。小說以這樣一個已經為傳統文化衰腐性所銷蝕掉活力的「生命的空殼」作為主人公,而這個「空殼」的外表居然又塗抹上許多洋味的時髦的色彩,其立意是很深的;讀者大概會在中外文明的碰撞中來思考這樣一位矛盾的角色,從而引發對傳統文化深刻的反思。
方鴻漸畢竟是新舊交替時代的產物。《圍城》既要對傳統文化反省,就不能孤立地寫方鴻漸的命運,而必須同時揭示他所處的特定的環境。在那個「新儒林」的世界裡,歷史上文人常引為驕傲的種種傳統美德,諸如講求氣節,感時憂國等統統不見了,剩下的只有卑瑣,庸俗,虛偽,全是傳統文化的劣根在半殖民地土壤上新結出來的惡果。錢鍾書著重解剖這諸多精神惡果的一種——「崇洋」。
如果一個民族有較為健全的心態,自然會積極尋求與新進的世界文明對話,從外國先進的經驗中學習。但背著沉重的歷史包袱,近百年來又屢遭屈辱的老大中華,難得形成這種健全進取的社會心態,在與世界文明接觸的過程中,就容易產生一種自卑的「崇洋」心態。《圍城》對「新儒林」中「崇洋」心態的刻畫,是非常辛辣的。讀過此書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那個為了顯示「精通西學」,竟偽稱為俄國老婆為「美國小姐」的假博士韓學愈(名字卻是「崇古」的);靠騙取外國名人通信而充當「世界知名」哲學家的江湖騙子褚慎明;還有那個訓起話來平均每分鍾一句半「兄弟在英國的時候」的部視學,等等,這些人物以「崇洋」業裝闊的心理,與魯迅筆下的阿Q是相通的。小說表面上是諷刺這些「崇洋」的心理行為,實際上卻又還是在挖傳統文明的劣根。
孫柔嘉對於方鴻漸來說是直接左右其生活道路的重要人物。作品一開頭寫她是那樣柔弱,天真,溫順,「怕生得一句話也不敢講」,真有某些西方人所艷羨的所謂「東方女性美」。可是與方鴻漸結婚以後,慢慢就磨煉成了另一副脾氣面孔,變得專橫、善妒、自私、刻薄,變著法子把握家政,制服男人。孫柔嘉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子,可也還是擺不脫傳統文化束縛,有許多舊式女子的弱點。孫柔嘉也是一個「非英雄」,並非壞人,作者不過是把她作為「新儒林」中的那類舊的因襲沉重的女性來寫的。小說寫孫柔嘉性格的變化,也還是為了發掘她身上所蘊藏著起根本作用的傳統文化的劣根。
這些五花八門的世態世相構成「新儒林」的生活圖景。「新儒林」中各色人物,其實都是古老文化受外來文明的沖擊而行將崩潰的歷史人物,是半殖民地文化土層上孳生起來的特殊的人群。
《圍城》試圖以對「新式」知識分子(特別是留學生群)的心態刻畫,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反省,這正是作品的深刻所在。「五四」以來新小說寫知識分子的很多,但《圍城》無論角度還是立意都與一般新小說不同。在「五四」時期,新小說多表現知識者對新生的追求,人道主義旗幟下所高唱的是個性解放的贊歌,這些作品的主人公不再是儒雅文弱的評論人,他們在氣質上往往都有一種青春期的熱情,所展示的姿態也幾乎就是反傳統的「英雄」。30年代,革命文學中的知識者更是凌厲的「鬥士」,盡管「政治化」使這些「英雄」的個性一般都顯得空乏。到40年代,特別是抗戰爭之後,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中的「英雄」色彩就淡多了,作家們開始比較冷靜地回顧與探索他們所走的道路,作品普遍彌漫一種歷史的沉重感。《圍城》是40年代這種小說創作風氣中所形成的凝重深刻的一部。它不止於探索知識者的道路,而要更深入去反省知識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得失,或者說,通過知識者這一特殊的角度,從文化層次上把握民族的精神危機。《圍城》裡面有機的機智的諷刺,而這些諷刺所引起的辣痛,無不牽動著讀者的神經,逼使他們去思索、去尋找傳統文化的弊病。在《阿Q正傳》之後,像《圍城》這樣有深刻的文化反省意識的長篇小說並不多見。
這部長篇為什麼要以「圍城」為題呢?讀完這部小說,從這題旨入手反復來琢磨作者的立意,越過上述兩個層面的意蘊,進一步發現小說更深藏的含義——對人生現代人命運富於哲理思考的含義,這就是作為作品第三層面的「哲理思考意蘊」。
《圍城》的情節既不浪漫,也沒有什麼驚險刺激的場面。甚至可以說有點瑣碎,並不像同時代其他長篇小說那樣吸引人。這部小說雖然其機智的嘲諷性的描寫也常使人在閱讀中忍俊不禁,然而其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閱讀過程,而在讀完整本之後才產生。讀完全書,再將主人公方鴻漸所有的經歷簡化一下,那無非就是,他不斷地渴求沖出「圍城」,然而沖出之後又總是落入另一座「圍城」,就這樣,出城,進城;再出城,又再進城……永無止境。
回國的郵船與世隔絕,百無聊賴,自然如同「圍城」,對方鴻漸來說,到了上海就應該是走出郵船這個「圍城」;可是戰時的上海實際上是一座「圍城」,方鴻漸到上海之後職業無著,愛情又碰壁,這境況更如同「圍城」,因此他才不惜歷盡艱辛到內地,希望走出「圍城」;內地「三閭大學」並不如他所想像的那樣好,那時的勾心鬥角的環境又使他重陷「圍城」,於是他又渴求回上海,以擺脫「三閭大學」這座「圍城」;重回上海生活愈是困頓,方鴻漸又打算再次沖出上海這座「圍城」去重慶……小說結束了,讀者並不知道方鴻漸後來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邏輯可以推見,他又進入另一座「圍城」,而且他可能永遠也擺脫不了「城」之困。
綜觀這部長篇的結構,如果要「歸納」出主人公的基本行動的「語法」,那就是:方鴻漸的行為=進城→出城→進城→出城……這就是說,方鴻漸永遠都不安分,永遠都不滿足,因而永遠都苦惱,因為他總想擺脫困境,卻處處都是困境,人生旅途中無處不是「圍城」。這一切對於這位懦弱的主人公來說,似乎始終是不自覺的。他完全處於一種盲目的狀況,幾乎是受某種本能的支配,或者更應該說,受「命運」的支配,永遠在尋求走向「圍城」,而事實上卻是不斷地從一座「圍城」進入另一座「圍城」。這進進出出,是盲目的行為,而且終究都是「無用功」。
《圍城》為什麼要安排這樣一個結構呢?
作總體分析,這結構帶總體象徵意味,寄寓著作者對人生更深的哲學思考,概括起來就是:人生處處是圍城。作品象徵地暗示於讀者:「城」外的人(局外人)總想沖進去,「城」里的人又總想逃出來,沖進逃出,永無止境。超越一點兒來看,無論沖擊,逃出,都是無謂的,人生終究不可能達到自己原來的意願,往往是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終非你所要的。人生就是這么一個可憐的「尋夢」。
這種讀完整部《圍城》後領悟到的結論,是否符合創作實際呢?細品本文,會發現這確就是作者的意圖,一種深入的哲理的思索。其實錢鍾書似乎也有點怕讀者不理解其象徵的寓意,所以多次借小說人物之口來點破這一「秘密」。《圍城》第三章寫方鴻漸和朋友們聚會吃飯,其中江湖騙子式的「學者」褚慎明在飯桌上大談婚姻「哲學」,他引用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了離,離了結,沒有了局。另一位朋友也補充說:法國也有這么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rtresse assiégéé,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這些都是畫龍點睛之筆,將《圍城》的整體象徵含義「點」明了。值得注意的是,當江湖騙子褚慎明等人在大談「鳥籠」、「圍城」,似乎都對人生哲學有清醒體會時,唯獨方鴻漸「給酒擺布得失掉自製力,覺得另有一個自己離開了身子在說話」。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作者這樣寫「新儒林」各式人物的「醒」、「醉」狀態,也別有一番深意;這暗示著方鴻漸始終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被命運所播弄的人是這樣的盲目。如果讀者真正讀懂了這部小說對於人生哲理的思索,「悟」出了作者所企圖表現的現代人的日益失去主宰自我的自製力的落寞感,孤獨感,那麼就能強烈感受到作者所具有的特殊的諷刺力量。
從《圍城》第三層面的意蘊,也就是「哲理思索層面」來看,這部小說已經蘊含著類似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普遍出現的那種人生感受或宇宙意識,那種莫名的失望感與孤獨感,真有點看破紅塵的味道。在四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中出現這樣的作品,恐怕也可以說是透露著戰後社會心態的一個側面。這種有超越感的命題,在同時期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被表現得突出而充分,但在中國文學中卻鳳毛麟角。四五十年代的中國讀者幾乎忽略了《圍城》里的「哲理思索層面」的意蘊,人們那時畢竟熱衷於執著現實的作品。
直到當今,我們才越來越體會到《圍城》特有的藝術魅力。這魅力不光在妙喻珠聯的語言運動,甚至也不在對世態世相諧謔深刻的勾畫,主要是在其多層意蘊的象徵結構以及對人生社會的玄想深思
③ 圍城的人生意義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局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小說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但錢鍾書並不是要簡單地演繹這個比喻,他還要下一轉語,不時地消除「圍城」的象徵。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經說,如果讓方鴻漸與理想中的愛人唐曉芙結婚,然後兩人再積愛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圍城」的字面原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批評王國維對《紅樓夢》的誤讀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曾經以為已經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那種生活在錢鍾書看來是絕對應該逃離的,她卻安之若素;她曾經似乎已經進入了文化的圍城,但她只有在成為發國難財的官倒時,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你用槍逼著她也不願意出來的。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塗地就進去了;結婚後,他也有想沖出來的沖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從表面上看,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經歷與「圍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實際上,方鴻漸之無法在三閭大學如魚得水,是因為他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圍城》的直接時代背景放在1937年及以後的若干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時期。但要理解《圍城》,必須追溯到近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大炮軍艦之下,被迫地、卻歷史性地開始了與世界的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碰撞、沖突以至交匯、融合。這種文化現象在一大批留學生——錢鍾書正是他們中的一員——的身上具體地、活生生地體現出來,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義。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幾乎必然地要從文化上來認識「圍城」的精神困境,從而產生深刻的孤獨感和荒誕感,在全書的結束部分,方鴻漸在經歷了教育、愛情、事業和家庭(婚姻)的失敗後,這樣感嘆: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條微生蟲,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擱它在顯微鏡下放大了看的。擁擠里的孤寂,熱鬧里的凄涼,使他像許多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彷彿一個無湊畔的孤島。這里已經明顯地引入了存在主義哲學的人生感嘆。但這種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卻是發生在衰微積弱的老大中國與近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劇烈沖突中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令人深省的畫面:經過一家外國麵包店,廚窗里電燈雪亮,照耀各式糕點。窗外站一個短衣襤褸的老頭子,目不轉睛地看窗里的東西,臂上挽個籃,盛著粗拙的泥娃娃和蠟紙粘的風轉。還有全書結尾處那隻著名的祖傳老鍾,方鴻漸的爸爸作為結婚禮物送給兒子兒媳的寶貝鍾,每小時「只慢7分鍾」的「很准」的鍾,這會兒已經慢了5個鍾頭的鍾: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有些西方批評家說《圍城》寫了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也有中國批評家說表現了西方現代文明在中國的失敗,從而證明了資本主義文明不救中國的主題。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錢鍾書似乎並不是採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他更著力於嘲諷偽文化人的可笑、可憐和可恥,更多地是要寫出中西文化沖突中的尷尬、窘迫和困境。而從更廣闊的文化意義上來體認,《圍城》更主要的是寫「圍城」困境,其藝術概括和思想意蘊超出了狹隘的個人經驗、民族的界限和時代的分野,體現了作者對整個現代文明、現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結著作者對整個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況和人類的基本根性的歷史反思.
④ 簡析《圍城》的多層主題意蘊和諷刺藝術
諷刺藝術:
錢鍾書的諷刺就是把人物放在一種真實的情境之中,因而虛構的人物反倒具有了真實性,雖然他堅持聲明他寫的都是憑空捏造的人物,但《圍城》中的人物還是讓人可以與現實中的對號入座。因而,諷刺的審美價值就在於它揭示了一個荒誕、異化的真實世界。
這個世界是如此真實它展示了人的「基本根性」,人性的弱點及其陰暗面在其中都有精微、細致、准確的把握,讓人無法接受又忐忑不安。錢鍾書筆下的男男女女並非至善,也並非至惡,他們是美與丑交織而把丑顯現於外的人物,這種「丑」與我們本身又是何其相似。
《圍城》中沒有一個英雄,所有的人物均是盲目的尋夢者,是為命運所玩弄的失敗者。主人公方鴻漸的基本經歷是不斷渴求沖出『圍城』,而每一次的走出『圍城』又等於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圍城』,這個籠罩全書的象徵性結構所要道出的,正是現代人對自己生命處境的哲學思考。
《圍城》的諷刺藝術以陌生化與反諷的語言為媒介,處處迸射著人性的光輝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意蘊。
多層主題意蘊:
1、社會反映的層面
《圍城》確實有它寫實的一面,就是說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寫呀,確實能夠體現40年代中國戰爭時期社會生活的一些情景。
確實,我認為通過讀《圍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國的一些情況,比如說教育界的情況,比如說城市裡面的情況,知識分子的狀態。
2、文化批判的層面
《圍城》所構築的文學世界,包含有錢鍾書對這個世界的一種看法,這種看法是帶有他的文化立場的。他寫這個小說,有他的出發點,或者叫「視點」,好的小說,往往都有獨特的「視點」。錢鍾書是以他的視點來構築這個文學世界的,那就是文化批判,或者批判文化。
(4)圍城人生—試論小說圍城的現代主義意蘊擴展閱讀:
《圍城》表現出了對世態人情的精微觀察與高超的心理描寫藝術。作者刻畫才女型人物蘇文紈的矜持與矯情,小家碧玉式的孫柔嘉柔順後面深隱的城府,可謂洞幽燭微。
而對嘴上機敏而內心怯弱、不無見識而又毫無作為的方鴻漸的復雜性格心態的剖析,則更是極盡曲折而入木三分。
《圍城》的描寫,自始至終又都貫穿著嘲諷的喜劇情調。小說的基本情節,都圍繞著方鴻漸展開,小說的諸多人物,場面也大都從方的觀點展現,方的觀人閱世的挪揄態度,以及隱含在他背後的小說作者的嘲諷口吻,交錯交融,使《圍城》的諷刺門手法別具一格。
⑤ 簡析《圍城》這一書名的含義。
「圍城」 不僅象徵了主人公方鴻漸、趙辛楣等知識分子在愛情、婚姻、事業上的追求、掙扎、痛苦、幻滅、絕望的艱難生活歷程和矛盾心態;從小說的深層意蘊來說,圍城是人類生存困境的象徵,暗示著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以及人們總是擺脫不了外在束縛的境遇,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無奈和痛苦!
⑥ 《圍城》的現代主義意蘊
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角色當然是虛構的,但是有考據癖的人也當然不肯錯過索隱的楊會、放棄附會的權利的。 ⑦ 錢鍾書<<圍城>>的思想意蘊
《圍城》的思想意蘊是多層次的: ⑧ 試分析錢鍾書小說《圍城》中「圍城」的涵義。 《圍城》在闡釋社會文化意蘊的同時,,還有更深的意蘊,這是小說用圍城命題來展示人們囿於精神圍城的現實小說通過戀愛婚姻來表達這一人生主題。作品中人物的悲劇本身就在於他們有致命的弱點。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完全不由自主的墜向黑暗的深淵,從而引起人們最深的絕望感。 ⑨ 圍城具有哪些哲理內涵!!!注意!是哲理內涵!
第一,深刻的思想:生活描寫層面、文化反省層面、哲理思索層面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