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歐美20世紀現代派小說

歐美20世紀現代派小說

發布時間: 2021-10-23 11:54:14

❶ 20世紀20、30年代興起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很多,其中由法國傳遍歐美的是( )文學以英國為中心的是( )小說

第一空: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文學是30年代末期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文學流派,最早產生於法國,隨後在歐美各國廣泛流行。
第二空:意識流。代表人物弗吉尼亞·伍爾芙。
第三空:魔幻現實主義。拉美的文學主潮。

❷ 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的著作有哪些

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作家及作品
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19世紀以前的歐洲文學受亞里士多德的「摹仿說」影響較大,尤其是19世紀中期的現實主義文學,強調真實再現客觀世界,認為藝術不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現實本身是真實的,把文學對現實世界描寫之真實性的追求強調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19世紀後期一些作家開始感覺到,以往的文學,尤其是現實主義文學,在摹仿自然理論的指導下過於強調再現外部客觀世界,使得文學自身應有的表現功能相對萎縮,藝術形象中的客觀外部因素過於突出,而主觀內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擠了。於是, 他們開始反其道而行之,拋棄傳統文學對客觀外在真實的刻意追求, 轉而重視對主觀內心世界的真實展示。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則基本上傾向於表現一種超現實的真實。隨著作家的文學觀念的變化,現代主義文學在內容、形式和審美功能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具有明顯的反傳統特徵。
這一時期的主要有:德國哲學家叔本華(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學和悲觀主義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的「權力意志論」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的本體「生命沖動」的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理論;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說關於潛意識的理論。
亞瑟·叔本華,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系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慾望和沖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亨利·柏格森是上世紀重要的法國哲學家。可能現在很多知識人不太知道他,但在當時,他絕對是最流行最熱門的哲學家,不僅因為他的哲學高揚了生命而符合時代需求,也因為他的哲學的通俗易懂和其文筆的輕松靈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論著《歇斯底里論文集》;他的第二部論著《夢的解析》於1900年問世,這是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意義的論著之一。雖然該書開始非常滯銷,但是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他的其它重要論著也相繼問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講,當時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員之一,幾年以後卡爾·榮格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後工業社會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即電子技術時代。科學知識和技術領域的空前擴張,深刻地影響乃至規范著人類的行為和價值觀念。科學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聖性、神秘性和歷史性。知識和教育、科學和信息成了後工業社會的中心。另一方面,50年代以後,世界大戰的危機,局部戰爭連綿不斷,熱核戰爭的恐怖陰影,東西方冷戰,貿易

以美國詩人E•龐德為化表的人認為,中世紀以後五、六百年的文學都可稱為現代派。美國批評家愛德蒙•威爾遜在其名著《阿爾克塞爾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為現代派文學的起點。美國批評家西利爾•康諾利等人認為1880年應作為現代派的起點。《現代傳統》的編者、研究喬伊斯和葉芝的專家理•艾爾巴和查•費德爾遜則認為現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為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專家大都支持丹麥著名批評家勃蘭克斯的觀點,認為1890年才是現代主義的真正開始。我國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哀可嘉先生說:「我覺得還是選擇一個對它們說來是折中的時間——1890年作為現代派文學的上限為好。」
然而,我們認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正式開始時間應該是1857年,即第一個比較典型的象徵主義者波德萊爾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徵主義詩歌惡之花問世的那一年。我們這樣說是因為:一、《惡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徵主義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沖破傳統的詩歌藝術、開創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問世,標志著象徵主義的興起、現代派文學的正式出現。二、《惡之花》是後來一百多年裡出現的各種現代派文學流派和著作的總根源,在大多數現代派的作品裡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和痕跡。三、《惡之花》具有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徵,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現代派文學作品。在題材上,現代派文學企圖挖掘作者自己的內心世界。《惡之花》第一次實行了筆觸的大轉移,深入到了詩人的內心深處,同時還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描寫;在藝術技巧上,現代派廣泛運用暗示、象徵、烘托、對比、意象等手法,以發掘人物內心的奧秘,而這正是《惡之花》的主要藝術特徵,詩人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史登堡的「對應論」,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辦公世界能互相感應、契合。詩人可以運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正是這種強調用有物質感的形象通過暗示、烘托、對比、渲染和聯想的渠道來表現的方法,後來就成為象徵派詩歌以及整個現代派文學的基本方法。四、繼波德萊爾《惡之花》之後,在1890年以前出現了魏爾倫的《詩的藝術》(1884)、蘭波的《醉舟》(1871)、瑪拉美的《牧神的午後》(1876)等著名的象徵主義詩篇,而且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前期象徵主義流派。1898年以前,這幾位詩人相繼過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徵主義的末端,而不是開始。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徵主義興衰的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40年的歷史,是整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總源。把現代派文學史的上限劃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現代派文學的下限是什麼時候?
中外不少評論家認為,西方現代派文學到1970年左右就結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劃在1970年。對此,我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法國的存在主義直到1980年薩特離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薩特離世後,它在美國尚有餘波,更何況,它已滲透到在歐洲、美洲、拉美洲出現的許多現代派文學里。新小說派領袖羅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創作和宣傳他的觀點,而且因為另一位新小說派大師克洛德•西蒙於198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法國再次出現了「新小說派熱」。吸收了歐美各現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現代派文學,如魔幻現實主義等正方興未艾。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如此說來,現代派文學雖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樣盛行,但仍有著強烈的餘波。而且是不是會出現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還是個未知數。

❸ 如何評價20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

一、發展過程和基本特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主要國家相繼進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其時,殖民地已經被瓜分凈盡,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終於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只是暫時緩和了矛盾。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帶來了悲觀主義和精神恐慌,德、意、日的法西斯勢力趁機興起。20世紀上半葉動盪的世界局勢給人類帶來了兩場浩劫,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組合和分化構成這一世紀世界格局的多變;20世紀下半葉的世界局勢的重大變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不能不打上時代的深刻烙印。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繼續和發展。20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家接受了前輩們的批判精神以及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等最基本的創作方法。他們在20世紀上半葉的文壇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歐美現實主義文學出現不同程度的衰落趨勢。大約從70年代開始,歐美現實主義文學又出現復興的端倪,即所謂回歸現象。20世紀上半期的拉美,現實主義文學獲得了迅速發展,其特點是注意本地區的自然特色和文化傳統,總體上可分為革命文學、大地小說和印第安小說。它們為下半葉的「文學爆炸」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文學的思想特點是:第一,20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和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蓬勃展開,社會主義思想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使他們對現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作品中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批判社會的黑暗和壟斷資本的種種罪惡;在描寫生活上具有傳統現實主義的廣闊性、真實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義精神依然是他們認識和批判現實的基本武器。第二,不少現實主義作家借鑒了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經驗,力圖全面地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他們或以當代社會為對象,或對歷史進行再認識,充分展開對社會背景的描繪,有的從一個家族的興衰變遷去反映整個歷史時代的變化,有的將視野局限在一兩個家庭中,描寫其中各式各樣的人物,以此去描繪社會變化。第三,無產階級的生活和斗爭越來越多地成為他們反映的對象。無產階級的貧困化與資產階級的財富的迅速增長,促使工人的斗爭變得更有組織,他們的罷工從經濟發展為政治性質,而且與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結成一個整體,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這種變化必然進入到現實主義作家的視野之中。第四,戰爭文學或反法西斯文學成為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在這種題材的作品中,愛國主義的強音響徹雲霄。
這一時期文學的藝術特點是:第一,頻頻出現「長河小說」,這種多卷本小說能夠較好地反映每個歷史時期的變遷。長河小說是在《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以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為線索,這種寫法較為集中精煉,內涵豐富,小說的容量更大。第二,在新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藝術探索的現實主義作家更傾向於人物的心靈世界的開掘,他們的創作明顯表現出內向化、主觀化特徵,心理描寫的手法更為豐富。此外,對現代主義的其他表現技巧,諸如內心獨自、夢幻描寫、時序顛倒、象徵手法、荒誕意識、多層次多角度的描寫等等,都有所吸取,並從其他藝術形式如電影、電視、新聞報道中借鑒了一些有益的方法,豐富了藝術表現的技巧與手段。第三,越來越淡化情節,越來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他們往往描寫某一種社會現象、某一種社會心理、某一種犯罪動機,更注重對心理變態的描寫,而不再僅關注情節的曲折,與傳統現實主義有顯著的不同。由於上述藝術手法的變化,使得有的作品難以確定屬何種類型,有些只能說介於兩者之間,有的乾脆就是現代派作品。與此相應,有的作家很難界定他是現實主義作家還是現代主義作家。有的現實主義作家則出現了演變,轉為現代主義作家。
二、20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
英國是這一時期現實主義文學最有成就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英國小說加強了對英國社會的保守性和虛偽性的批判,具有一種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點。蕭伯納是英國最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戲劇家。而勞倫斯在小說創作中成就最為突出。蕭伯納(1856—1950)的《巴巴拉少校》(1905)通過財產問題,抨擊金錢勢力。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是英國在20世紀最有成就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福爾賽世家》三部曲(1906—1928),通過描寫福爾賽家族的興衰史,廣泛地反映了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英國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財產意識」。他在另一部三部曲《現代喜劇》(1928)中繼續敘述了這一家族的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作者以細膩真實的心理分析與細節描寫,創造了栩栩如生的福爾賽家族群像,表現出藝術描寫的卓越成就。毛姆(1874—1965)的長篇《人生的枷鎖》(1915)是一部自傳性作品,它通過對主人公菲力普·卡萊從童年起長達30年的生活經歷的描寫,無情地揭露了宗教、教育、貧困和社會風尚對人的發展的禁錮,以巨大的感染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令人窒息的生活。20世紀下半葉的重要作家有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沉靜的美國人》(1955)寫的是抗法時期的越南。格林善於描寫重大的國際政治題材,長於講故事,巧用懸念手法。金斯萊·艾米斯(1922—1995)是所謂「憤怒的青年」的代表。這個派別的作家塑造了一種新的人物類型:他們是出身於工人家庭或中下層社會的大學畢業生,所受的教育高於所出身的階層,可是他們並不想成為紳士;他們對掌權者的特殊享受津津樂道,但又把權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戲。這是一種反英雄人物。「憤怒的青年」是對20世紀50年代英國政府推行福利國家政策,政治改革成為泡影的反響。這一文學運動的著名作品有艾米斯的《幸運的吉姆》(1953)、約翰·奧斯本(1929—1994)的《憤怒的回顧》(1954)和約翰·布萊思(1939一)的《向上爬》(1957)。20世紀英國小說較著名的作品還有約翰·福爾斯(1926—2005)的《法國中尉的女人》(1969)。多麗絲『萊辛(1919一)的《金色筆記》(1962)以多重奏的復合結構描寫「自由女性」的精神困境。奈保爾(1932一)的《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描寫印度移民的生活。此外,女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一1976)著有《東方快車謀殺案》(1934)和《尼羅河慘案》(1937)。羅琳(1965一)的《哈利·波特》帶有哥特小說和魔幻小說因素,發行量驚人。
法國20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繼承了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而又有所變化,小說創作十分繁榮,構成了第二個黃金時代。它對社會的剖析從家庭著手,以家庭變遷去反映社會變化,同時又將目光投向國際上的民族解放斗爭和反法西斯斗爭,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阿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的創作在20世紀達到了成熟。短篇《克蘭克比爾》(1901),長篇《企鵝島》(1908)、《諸神渴了》(1912)等,或用寓言形式針砭時弊,或總結法國大革命的經驗教訓,以詼諧筆調描寫重大題材,在古樸純厚之中顯示了諷刺的才能。羅曼·羅蘭在20世紀上半葉起過重要影響。馬丁·杜伽爾(1881—1957)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過兩個資產階級家庭的變遷,描寫了世紀初的法國現實和反戰思想。安德烈『紀德(1869—1951)擅長心理分析,他的作品多帶有自傳性質。《背德者》(1902)的主人公追求人生的樂趣和「絕對自由」。日記體小說《窄門》(1909)則相映成趣,寫的是一個受宗教影響,棄絕愛情人的悲劇。《偽幣製造者》(1926)反映了當代青年的不安與苦悶,流露出對現實社會的懷疑。作者採用了小說中套小說的別致寫法,被認為是一部反小說,敘述沒有軸心,是多視角的。莫里亞克(1885—1970)的《苔蕾絲·德蓋魯》(1927)和《蝮蛇結》(1932)反映資產階級在道德上的墮落和冷酷的家庭關系。塞利納(1894—1961)的《茫茫黑夜漫遊》(1932)抨擊戰爭的荒謬,揭露非洲殖民地對黑人的盤剝和美國幸福生活的神話。聖埃克絮佩里(1900—1944)描寫飛行員的生活和犧牲精神,《小王子》(1943)嘲笑成人的膚淺、虛榮和愚蠢,是一篇有世界影響的童話。馬爾羅(1901—1976)的《人的狀況》(1933)描繪了1927年的上海工人起義和國民黨「四一二」大屠殺。季奧諾(1895—1970)的鄉土小說歌頌自然,否定現代文明。同時他也寫作新型歷史小說,如《屋頂上的輕騎兵》(1951)。柯萊特(1873—1954)刻畫了農村姑娘在大城市的命運和農村婦女形象,作品有《西朵》(1930)、《姬姬》(1944)。瑪格麗特。尤瑟納爾(1903—1987)擅長歷史小說,《阿德里安回憶錄》(1951)、《苦煉》(1968)、《北方檔案》(1977)等顯示了她對古代歷史深邃的理解力和獨特的敘述角度,文筆優美洗練。女作家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當代作家中,勒克萊齊奧(1940一)善寫半寓言性質的小說,《訴訟筆錄》(1963)描寫城市中人與人的險惡關系。《蒙多和其他故事》(1978)和《沙漠》(1980)描繪了浩瀚、廣袤的自然界,揭示了人與社會的格格不入。
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現實主義文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語小說在19世紀還處於發展階段,到了20世紀得到重大發展。它繼承了德國文學重視哲理的特點,並加強了批判精神,反法西斯的主題成為最強音。布萊希特則是最重要的戲劇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的《臣僕》(1911—1914)塑造了赫斯林這個怯懦殘忍、欺軟怕硬的角色,在他身上體現出了君主制的崇拜者、沙文主義分子的典型特徵,揭露了帝國主義的掠奪性,描繪了德國法西斯的猙獰面目。托馬斯.曼(1875—1955)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描寫了資產階級家庭的沒落。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以創作中短篇小說為主,擅長心理描寫。《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40)運用細膩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畫了中產階級婦女的思想感情。《國際象棋的故事》(1942)抨擊了法西斯對人的迫害。埃里希·馬利亞·雷馬克(1896—1970)擅長戰爭題材,《西線無戰事》(1929)、《凱旋門》(1946)抨擊兩次世界大戰的罪惡,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描寫淋漓盡致。亨利希·伯爾(1917—1985)的《萊尼和他們》(1971)多方面分析了德國社會現狀。瑞士作家弗里德利希·迪倫馬特(1921—1990)的戲劇《老婦還鄉》抨擊金錢萬能,《物理學家》(1961)描寫科學家無力抗拒自己的發明為戰爭服務。他的小說以犯罪小說形式反映了冷酷無情、道德墮落的社會風尚。
美國的現實主義文學也有長足發展。這一時期的美國文學敢於面對美國的經濟繁榮下的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體現了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從而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把美國文學推上高峰。德萊塞(1871—1945)和海明威是其中最重要的小說家。厄普頓·辛克萊(1878—1968)的《屠場》(1905)是「揭發黑幕運動」的第一部小說。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的《巴比特》(1922)描寫了鄉村和小市鎮閉塞而保守的生活,塑造了一個典型的美國商人形象,巴比特成為庸俗市儈者的代名詞。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的《憤怒的葡萄》(1939)描寫農業工人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故事,是反映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一部史詩性作品。司各特·菲茲傑拉德(1896—1940)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語出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1874—1946)。她有一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詞,於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這些作家的共同特點是厭惡帝國主義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菲茲傑拉德的小說主要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年青一代對美國所抱幻想的破滅。《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以同情態度描寫了主人公蓋茨比的悲劇,表現了「美國夢」的幻滅。理查德·賴特(1908—1960)的《土生子》(1939)描寫黑人的犯罪心理,指出這是社會造成的。20世紀下半葉,傑羅姆·大衛.塞林格(1919—2010)的《麥田裡的守望者》(1951)反映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揭露了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偽和丑惡。小說的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大量使用口語和俚語。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的作品大多描寫猶太人的生活,寓意深刻,有神秘色彩。《盧布林的魔法師》(1960)寫一個浪子改邪歸正變成了聖賢。索爾『貝婁(1915—2005)也是猶太人作家,他傾向於探索當代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機,將意識流手法和傳統手法結合起來,重要作品有《奧吉馬奇歷險記》(1953)、《洪堡的禮物》(1976)。托妮·莫瑞森(1931一)的《所羅門之歌》(1977)反映了美國黑人青年在西方精神文明的桎梏下受奴役的狀況,具有濃郁的黑人民族文學色彩。《最藍的眼睛》(1970)和《寵兒》(1987)也都以黑人命運為題材。約翰『厄普代克(1932—2009)的「兔子四部曲」反映了美國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喬伊斯『卡洛爾·歐茨(1938一)的作品大多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物質生活豐富而精神空虛的狀況以及冷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1969)反映20世紀30—60年代美國下層人民的命運,提出了美國城市生活中的嚴重問題,採用剪輯式的結構和跳躍行進的方式,並借鑒了意識流,有「心理現實主義」之稱。移民作家中,納博科夫(1899—1977)的《洛麗塔》(1955)敘述了一個中年男人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感情故事,引起了很大爭議。華裔作家涌現了像湯亭亭(1940一)、趙健秀(1940一)等新秀。戲劇家中,以田納西·威廉斯(1911—1983)的《慾望號街車》(1947)和阿瑟·米勒(1915—2005)的《推銷員之死》(1949)最為有名。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是通俗文學的代表。此外·,丹·布朗(1964一)的《達·芬奇密碼》(2003)是一部暢銷的高科技驚險小說。
在東歐、南歐和北歐,也出現了眾多的現實主義作家。20世紀上半葉的東歐各國為民族獨立而斗爭,東歐文學也以此為內容,揭露黑暗現實,描寫民族苦難;二次大戰以後則受到蘇聯文學的影響。南歐和北歐的文學以描寫古老家族的史詩性作品和反法西斯題材作品最為成功。捷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哈謝克(1883—1923)的政治諷刺小說《好兵帥克》(1920)抨擊了奧匈帝國的窮兵黷武,主人公帥克是捷克人民不屈靈魂的寫照。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4)描寫知識分子的感情生活和人生選擇。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碩果》(1917),西格里德·溫塞特(1882—1949)的《克麗絲汀》(1920—1922)都是史詩性的作品,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反映民族的生活和斗爭歷程。義大利的現實主義作家格拉齊婭·黛萊達(1871—1936)的《風中蘆葦》(1913)描寫古老家族的解體。同是現實主義的皮蘭德婁(1867—1936)善寫怪誕劇,有《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等。姜尼·羅大里(1920—1980)的《洋蔥頭歷險記》(1951)是風靡全球的兒童作品。依泰洛·卡爾維諾(1923—1985)的《分成兩半的子爵》(1952)是部寓言小說,從現實主義向後期現代主義過渡。《寒冬夜行人》(1979)是一部實驗性的作品。
20世紀的蘇聯文學在傳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出現了嶄新氣象。在20世紀上半葉,高爾基和肖洛霍夫寫出了他們的代表作。布寧(1870—1953)的《舊金山來的紳士》(1915)展示了百萬富翁的精神空虛。《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1930)描繪了俄國的自然風光和莫斯科的雄姿,對舊俄國表現出留戀之情。庫普林(1870—1938)的《決斗》(1905)描寫沙俄軍隊的生活,這也是俄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十月革命後,涌現了無產階級文化協會、「謝拉皮翁兄弟」、「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的簡稱)等文學團體。綏拉菲莫維奇(1863—1949)的《鐵流》(1924)描寫雇農出身的機槍手郭如鶴帶領一支似軍非軍的雜亂隊伍,突破敵人重圍,找到紅軍主力。富爾曼諾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1923)是傳記小說,描寫主人公由沙俄時代游擊習氣嚴重的自發反抗者成長為紅軍將領,最後犧牲的光輝一生。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毀滅》(1927)再現了1919年遠東南烏蘇里地區,由萊奮生率領的19名紅軍戰士與日本干涉軍和白軍進行浴血戰斗,殺出重圍。這三部小說描寫了國內戰爭時期的斗爭史實。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由未來派走向現實主義,長詩《列寧》(1924)、《好!》(1927)氣勢磅礴,富有激情,成功地刻畫了列寧的形象。諷刺詩《開會迷》(1922)等嘲諷十分犀利。他採用樓梯式詩句,節奏鏗鏘有力。1934年蘇聯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召開,提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概念。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4)的主人公保爾具有頑強意志,為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和無產階級事業奮斗到底:「生命屬於人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來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為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解放而奮斗。"』這是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阿列克塞.托爾斯泰(1883—1945)的三部曲《苦難的歷程》(1921—1943)通過四個知識分子戲劇性的命運起伏,描寫他們痛苦的精神探索和轉變,認為知識分子的出路在於同人民相結合。布爾加科夫(1891—1940)的才能當時並未受到賞識,《大師和瑪格麗特》(1929—1940)將現實與神話融為一體,顯示了寄真實於魔幻,寓庄嚴於諧謔的深刻和機智。衛國戰爭後不少作品問世。詩人特瓦爾朵夫斯基(1910—1971)的《華西里·焦爾金》(1941—1945)塑造了一個勇敢、質朴、幽默的戰士形象,他充滿樂觀主義,任何艱難困苦和生命危險都無法阻擋他奮勇前進。柯涅楚克(1905—1972)的劇本《前線》、西蒙諾夫(1915—1979)的《日日夜夜》(1944『)、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1945)、波列伏依(1908—1981)的《真正的人}(1946),都塑造了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雄。列昂諾夫(1899—1994)的《俄羅斯森林~(1953)敢於揭露科學界的斗爭,揭露了耍兩面派、搞政治陷害、不學無術的學術騙子。50年代隨著斯大林去世,出現「解凍」思潮,一直發展到80年代。奧維奇金(1904—1968)的《區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愛倫堡(1891—1967)的《解凍》(1954—1956),以及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索爾仁尼琴等,一波又一波掀起解凍高潮。隨後是「戰壕真實」、「全景小說」推出,重要的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69)、《圍困》(1968—1975)等。六七十年代,大量道德題材作品涌現,如特里豐諾夫的《濱河街公寓》(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1976)。此外,艾特瑪托夫(1928—2008)早年著有《查密莉雅》(1958)、《斷頭台》(1986),多重主題交織,表現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宗教、人與歷史的關系等重大主題,寫實與寓意相結合。他的作品還有《白輪船》(1970)、《一日長於百年》(1980)。他將吉爾吉斯民族傳統、俄羅斯文學傳統和西方文學技巧熔於一爐。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文學也畫上了句號。 ,
在拉丁美洲,20世紀上半葉迎來了文學發展的曙光,現實主義文學蓬勃發展,這個潮流與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步進行,表現革命進程的文學深深紮根於拉丁美洲的文化和生活傳統之中。墨西哥作家馬里亞諾『阿蘇埃拉(1873—1952)的《底層的人們》(1915)描寫受壓迫的農民為土地和自由而斗爭,再現了墨西哥的民主革命。委內瑞拉作家羅慕洛·加列戈斯(1884—1969)的《堂娜芭芭拉》(1929)描寫大牧場主堂娜芭芭拉的奮斗與失敗,表現了文明與野蠻之爭的主題,是所謂大地小說的經典作品。哥倫比亞作家裡韋拉(1889—1928)的《漩渦》(1923)描寫橡膠工人的苦難。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1899—1986)善寫短篇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1942)創造了新的敘述形式。秘魯作家巴爾加斯·略薩(1936一)的《城市與狗》(1963)寫弱肉強食,《酒吧長談》(1969)揭露軍事獨裁。巴西作家亞馬多(1912—2001)的《無邊的土地》三部曲(1943—1946)描寫可可園主的興起和混血種工人的非人生活。聶魯達(1904—1973)是智利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伐木者醒來吧》(1948)等顯示了他進步的思想和奔放的激情。總之,在20世紀前期和中期的拉丁美洲,社會現實主義、結構現實主義、心理現實主義相繼而出,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形成文學創作的繁榮局面。魔幻現實主義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❹ 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的著作有哪些

20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
1、勞倫斯《虹》
2、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3、海明威《老人與海》
4、瑪格麗特.米切爾《飄》
20世紀蘇俄文學著名代表
5、高爾基自傳體長篇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6、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

❺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代表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❻ 《百年孤獨》是屬於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作品嗎

《百年孤獨》屬於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同屬於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作品。現代派文學就是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包括表現主義、象徵主義、意識流、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存在主義等,它涵蓋很廣,是在當時的哲學與政治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

❼ 外國現代小說流派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紹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先鋒派、試驗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由自然主義等傳統文化演變而來並富有現代西方社會時代特徵的文藝思潮的總稱。屬於現代主義的范圍並在國際上發生了較大影響的主要是十個文學流派,它們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文學、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徵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約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天。人們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歐美現代文學與歐美古典主義的分界線。 象徵主義一詞,是法國詩人讓·莫雷阿斯根據波德萊爾、阿瑟·韓波和保爾·魏爾倫等人的詩作中出現的新手法和新傾向,於1886年9月在巴黎《費加羅報》上正式提出來的。它主張詩人擺脫自然主義文學,著重描寫外界事物的傾向,努力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要求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人們普遍認為是象徵主義的發軔之作。這部詩集在題材方面,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寫(《惡之花》是說詩人可從丑惡的事物中創造美好的東西),揭示了現代城市巴黎這座「地獄」中諸如乞丐、娼妓、戰爭等罪惡現象,突破了浪漫主義後期風花雪月的框框;在藝術方法上,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安曼努爾·史威登堡的「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互相對應的關系,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精神之間有互相契合的情況」的「對應論」,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應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為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詩人可以通過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

表現主義一詞的出現,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在1901年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有的說是在1911年德國《暴風雨》雜志的繪畫評論上,後來在1914年引入德國文學界。表現主義最初是作為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撥出現於繪畫界的。它不滿於印象主義者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與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表現主義者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下意識,用特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 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歐洲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馬士革》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白的形式描寫人與命運、與異性、與教會、與自我的搏鬥。著名的《鬼魂奏鳴曲》讓死屍、亡魂和活人同時登場,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互相傾軋的關系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未來主義發端於義大利,緊接著波及俄國,隨後也影響到法國、英國、波蘭等歐洲國家。
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戲劇家馬利涅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馬利涅蒂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提出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
在內容上,未來主義認為:鑒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客觀世界的巨大變化以及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需要創造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未來的藝術」。文藝應該由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象,轉而「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都市動亂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應該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基於這樣的思想傾向,未來主義者也認為,戰爭、暴力、恐怖是摧毀舊傳統、建造新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頌所有的戰爭,甚至聲稱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上唯一潔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來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運動是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視「速度」、「力量」為美的准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的表達運動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速度以及他們的組合,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斷斷續續的想像」,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創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它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國勃起並形成影響較大的流派。
意識流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44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在該文中指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種斬不斷的「流」,即「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提出過與此類似的觀點的,還有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經說過:「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意識流就是在這種現代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意識流理論的出現,適應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寫人物內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這些作家認為歐洲的傳統小說由作者從外部描寫人物性格,忽略了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繪,他們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識的奧秘中去,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動。因此,他們強調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種種象徵手法來真實地顯示人物意識流動的軌跡。
1887年,法國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樹被砍掉了》一書中最早運用「內心獨白」的手法,開了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接著,英國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於二十世紀初期在《牆上的斑點》、《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獨白」自己的感受和暢寫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識向前(未來)或向後(過去)流動的自由聯想,大大發展了意識流的表現技巧。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出現的,它的影響波及歐美及非洲、亞洲的一些國家。 超現實主義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達達主義由法國作家查拉在瑞士創立。「達達」是小兒的語言,其本身並無意義,它主張以嬰兒對待生活的態度作為美學基礎,排斥一切傳統的寫作技巧。達達主義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成功的創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年。超現實主義一詞最先是在法國詩人阿波利奈力的詩劇《蒂雷齊亞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來的。1919年法國作家布勒東和艾呂雅、阿拉貢等創立了《文學》雜志,進行超現實主義的試驗,並於1924年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組織起了「超現實主義研究會」,初步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潮流。從超現實主義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東發表第二個《超現實主義宣言》,這十年是超現實主義的興盛期。隨後,超現實主義的陣營出現了分裂,阿拉貢、艾呂雅先後與布勒東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勒東、阿拉貢早年都是醫科大學的學生,他們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和關於夢的闡釋的影響很深,其創作主張直接建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文藝要在人的復雜性後面發現它的統一,現實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現實本身,超於現實之上存在著「某種組合形式」,這種形式至今為人們所忽略,但它卻能體現事物的本質。

存在主義哲學正式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丹麥哲學家基爾克戈爾等人,對客觀存在持悲觀主義的看法,他們承認客觀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來,特別強調意識的主宰性。法國文學家薩特根據他們的理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存在主義觀點。薩特一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註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選擇」,訴諸「行動」。但薩特從非理性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們選擇自由不受社會和階級的限制。

荒誕派興起子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國。不久即風靡於歐美各國,由於它與二十年代的先鋒派比較相似,開始人們把它視為先鋒派;又由於它主要活躍在戲劇領域,並且一反傳統戲劇的特點和規律,人們又稱它為「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直到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批評家馬丁·埃斯林根據這個流派的思想藝術特點,才在《荒誕派戲劇》一書里正式提出了「荒誕派」的概念。
荒誕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世界已經喪失了理性,沒有正義和邏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是荒誕的;他們還認為,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不僅沒有什麼目的,而且為丑惡的世界、荒誕的現實、不合理的社會所包圍和擠壓,已經不再是人,變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誕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會制度」。正如荒誕派大師尤金·尤奈斯庫所宣稱的:「荒誕就是沒有目的,和宗教、哲學甚至直覺的源泉切斷聯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動成為毫無意義、荒誕不經和沒有用處。」荒誕派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是「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裡試圖為其毫無意義的存在找出意義來」的表現。
同存在主義相比較,荒誕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誕性。他們的作品拋棄了結構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理性和語言的准確性,也無所謂悲劇喜劇之分。

新小說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後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時影響波及歐美。 五十年代期間,法國一些反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圍,提出要改革傳統小說。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只是在「反傳統小說」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創作試驗。1956年到1958年,法國作家阿蘭·羅伯一格里耶先後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兩篇論文,系統地論述了小說創作反傳統的主張,被人們看作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
新小說派認為:當今時代變了,工業技術獲得了相當的進步,而小說藝術卻陷入「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還沒有從傳統小說的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照他們看來,客觀世界只是一個「物的世界」,而傳統小說把人作為現實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繪,因而掩蓋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發,凡與現實主義傳統有聯系的以往時期的一切小說技法,他們也都持反對態度。他們以為,存在主義以及薩特的有傾向小說,與現實主義有著一定的關系,因而不足取。對於意識流和卡夫卡的小說,他們也以為有著現實主義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絕。因而,新小說派又被稱為「拒絕派」或「反傳統小說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興起並盛行於美國。它在文學上的實踐和成果不多,但對於美國以至於西方世界的文學藝術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會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獲得了很大發展,但由於施行「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滅絕等高壓政策,以及失業、勞資對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劇,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們從大戰的殺戮中擺脫出來,又被冷戰等不測陰雲所籠罩。許多美國青年感到了「社會的崩潰」和「世界的毀滅」的威脅,紛紛以一種混合著消極反抗和自暴自棄情緒的虛無主義、享樂主義來對付生活。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切苦難皆源於「理性」、「精神」,如果人們不按照什麼「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會變得好起來。他們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兩種人,他們要從「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來,做所謂「嬉皮士」,即「明眼人」。他們身著異服,狂放不羈,拒絕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對一切傳統觀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過男女群居的團伙生活,或者浪跡於都市的底層,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販子和爵士樂歌手的隊伍,形成了與文明社會、傳統文化鮮明對立的「地下社會」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紀六十年代產生於美國,至今仍在流行的一個文學流派。
1965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根據一些作家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思想、藝術特徵,選取了十二個作家的有關小說片斷,輯為《黑色幽默》集。八個月後,另一作家尼克貝克又發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從此以後,「黑色幽默」的名稱便廣泛傳開。據說,「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笑態度。
「黑色幽默」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戰爭創傷、社會動亂所引起的人們對末日臨頭的預感和科學技術的畸形發展所造成的人的個性喪失。一句話,是本身就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對著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社會矛盾,看到了社會的畸形與弊病,看到了周圍世界與「自我」的敵對,不再相信「社會和諧」的說法,對人類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們信奉存在主義,但比存在主義走得還遠。認為在荒謬的生存條件中,人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們更加強調絕對的荒謬,思想也顯得更加絕望。因此,他們以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馮尼格說「黑色幽默」「是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們在創作上的思想和情緒。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雖然有點長,你自己可以去裡面尋找你需要的東東。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哈哈~

❽ 西方現代派有哪些小說

17世紀的最後10多年,是法國文學古典主義的衰落時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極而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比較突出的文學作品有:拉布呂耶爾的《品格論》,表面上是道德說教,實質上是社會批評;費訥隆的小說《忒勒馬科斯歷險記》,用希臘神話為題材,批評路易十四的朝政。這種對現實不滿和批評的傾向,預示著18世紀啟蒙運動即將來臨。以童話作家貝洛為首的反對古典主義厚古薄今的言論,引起當時幾個古典主義名作家的激烈反擊,形成文學史上有名的「古今之爭」,表明當時年輕一代作家的進步傾向,和古典主義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紀 法國文學史稱18世紀為「光明世紀」,意思就是啟蒙運動的世紀。「啟蒙運動」一詞見於某些歐洲語言,然而不見於法語。法國的文獻典籍中一貫用「光明世紀」,而不用「啟蒙運動」。法語中「光明」一詞亦可訓為「智慧」、「知識」,而此處所謂「光明」是指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國的「光明世紀」與英國的「啟蒙運動」,涵義是相同的。啟蒙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在意識形態戰線上的前哨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可是這場斗爭的思想准備早在18世紀初期已經開始。1721年出現的《波斯人信札》,是啟蒙運動文學的先聲,它的作者孟德斯鳩的啟蒙運動思想更系統、更集中地表達在他的專著《論法的精神》(嚴復譯為《法意》)中。
啟蒙運動是思想運動。啟蒙運動的文學家多數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對於他們來說,文學作品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視的。狄德羅、伏爾泰等人的小說都是「哲理小說」,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見稱,而且在藝術形式方面也別具一格。盧梭的《愛彌兒》被稱為教育小說,也是廣義的哲理小說。
18世紀雖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紀的悲劇,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學史家稱為「假古典主義」,缺乏獨創性。伏爾泰本人也寫過一些傳統形式的悲劇,在他全部作品中不佔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紀法國文學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啟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羅的小說《拉摩的侄兒》(1823)、《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爾泰的《哲理小說集》(1748~1759),以及諷刺當時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為主要題材並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某些小說和戲劇作品,例如勒薩日的小說《跛足魔鬼》(1707)、《吉爾•布拉斯》(1715~1735)和劇本《杜卡萊先生》(1709)。狄德羅的劇本《私生子》(1757)也屬於這一類。18世紀引起廣泛注意的劇本是博馬舍的三部曲的前兩部《塞維勒的理發師》(1775)和《費加羅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親》(1792)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受讀者歡迎的還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說《曼儂•萊斯戈》。這部描寫愛情的小說,也是法國18世紀的一部名著。
啟蒙運動作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文學創作的主導思想,在於揭露和諷刺世俗人情,針砭時弊。他們的文筆簡練明晰,深入淺出,饒有風趣。盧梭的藝術特點在著重抒寫個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愛洛綺絲》(1761)和《懺悔錄》,都是一代名著,這些作品被認為是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
從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網路全書派與文學有密切的關系。18世紀法國的網路全書是知識寶庫,也是宣傳啟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網路全書派宣傳唯物主義和重觀察、重實驗的科學精神,反對封建王權和教會神權等一切權威與偶像;提倡自由思想與民主精神;重視發展工業生產。文學家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經為網路全書撰寫條目。
十九世紀 由於1789年革命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學作品的讀者大大增加。文學已經不只是朝廷權貴、豪門巨富少數人玩賞的奢侈品,而成為愈來愈廣泛的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於是作家日益眾多,作品也日益豐富。在法國,文學的社會化、普及化,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開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說《阿達拉》問世,震動了法國文學界,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始。小說以異域風光作為背景,寫一對宗教信仰不同的異族青年的愛情悲劇。早在18世紀末,貝爾納丹•德•聖皮埃爾發表小說《保爾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風光為背景,描寫一對少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曾經引起文學界和讀者的熱烈歡迎。從聖皮埃爾到夏多布里昂,法國浪漫主義已從孕育達到成熟的階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發表中篇小說《勒內》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調,塑造了所謂「浪漫主義的憂郁」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與此同時,斯塔爾夫人也接連發表她的文學論述《論文學與社會建制的關系》(1800)、《論德國》(1810)和小說《黛爾菲娜》(1802)、《高麗娜》(1807)等。《論德國》著重介紹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上述兩作家都是浪漫主義的倡導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於抒情詩的節奏,對浪漫主義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浪漫主義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義文學,當時最吸引讀者的是抒情詩。拉馬丁在1820年發表的《沉思集》,也曾經風靡一時。1823年這位詩人發表《新沉思集》,1830年發表《詩與宗教的和諧集》,都是風靡一時的作品。此外,還有雨果早年的詩集《頌詩與長歌》(1826)、《東方吟》(1829),維尼的《古今詩稿》(1826)、《命運集》(1864)等,也是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收獲。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件大事。這部劇本並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從美學觀點論述了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例如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等等。1830年以後,浪漫主義有新的發展,人們稱之為後期浪漫主義。後期浪漫主義的主導思想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詩集《懲罰集》(1853)、《觀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說《悲慘世界》(1862),喬治•桑的作品有烏托邦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康素埃洛》(1842~1843),歐仁•蘇的小說《巴黎之神秘》(舊譯《巴黎的秘密》)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上的種種矛盾。
浪漫主義是19世紀法國文學重要流派,後來產生的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都導源於浪漫主義。但是19世紀法國文學傑出的成就卻是現實主義。從時間上說,現實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和後期浪漫主義幾乎是齊頭並進的。巴爾扎克總稱《人間喜劇》的一系列小說,陸續發表於1830至1848年之間,和後期浪漫主義的許多重要作品同時出現。後期浪漫主義之所以有積極的傾向,原因之一在於它本身開始產生了現實主義因素。 巴爾扎克紀念像 法國洛羅•吉羅東出版社提供
巴爾扎克以外,現實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紅與黑》(1830)的作者斯丹達爾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樓拜。人們也常常把梅里美列為現實主義作家,雖然他的小說在思想內容方面並不具體結合社會生活的客觀實際。
巴爾扎克能透過社會現象,暴露人與人之間的深刻關系,也就是金錢的關系。因此《人間喜劇》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
浪漫主義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劇《愛爾那尼》(1830)、《呂伊•布拉斯》(1838),維尼的《夏特東》(1835),繆塞的別具一格的喜劇,以及大仲馬的歷史劇等。
福樓拜曾經指出,藝術所追求的只應當是美學上的完滿的表現,也就是「美」,藝術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慮於不顧。這種觀點導致以追求形式完美為唯一目標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曾經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熱烈擁護者的詩人戈蒂耶,1835年發表了小說《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一套理論。戈蒂耶的詩集《琺琅與玉雕》就是這套理論的實踐。從此開始詩歌單純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趨向,形成稱為「帕爾納斯」(或譯為高蹈派)的詩派。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詩篇》(1852)和《蠻族詩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亞, 以及 《在公主的花園里》(1893)的作者薩曼等,他們都是脫離實際,寄身於象牙之塔的詩人。 與帕爾納斯派詩歌幾乎同時,在小說領域內形成了自然主義的潮流。文學史上往往把龔古爾兄弟和阿爾豐斯•都德等都列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其實他們的創作並不符合自然主義的理論。最主要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總名為《魯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國已有譯本。左拉在1866年發表的《小說的定義》中宣稱:「科學進入我們這些小說家的領域,現在我們是在分析人們的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這里所謂「科學」是指生物學、醫學和遺傳學等。自然主義不但分析作為生物現象和生理現象的個別的人,也要分析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人,但是他們認為決定人的思想和行動的因素主要是遺傳,也就是生物學與生理學的觀點。
莫泊桑在法國的文學史上有時被列入現實主義作家行列,有時又被稱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從他在10年間完成300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的實踐考察,他的主要傾向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自然主義。
19世紀法國文學最後一個流派是象徵主義詩歌。這種新傾向與帕爾納斯派有密切關系。象徵派的先驅、詩集《惡之華》(1857)的作者波德萊爾,把他的詩集獻給帕爾納斯派詩人戈蒂耶。象徵派詩人主要是馬拉梅、魏爾蘭和蘭波。象徵派和帕爾納斯派相同之點在於追求形式的完美,兩者的區別在於象徵派詩人較多地抒寫個人的感覺與情緒,追求音樂的美感;而帕爾納斯派則相反,強調描寫客觀現象,追求造型美,詩人自己毫不透露個人情懷。象徵派在法國詩歌上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它是現代派詩歌的第一階段。
19世紀是法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世紀中,法國發生幾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義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學作品中反映這種斗爭影響的作家和詩人,在復辟王朝時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貝朗瑞,巴黎公社時期有《國際歌》的作者鮑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絲•米歇爾、詩人克萊芒、小說家瓦萊斯等。
二十世紀 20世紀是帝國主義戰爭頻繁和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時代,這種形勢反映在法國文學上,表現為作家輩出,流派紛呈,但是缺少強大的主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等,都曾經風靡一時,而轉眼間已成明日黃花。
象徵主義
Le Symbolisme

在法國文學史上,象徵主義一詞有兩方面的含義:一
是指象徵主義流派,二是指象徵主義文學思潮和它的廣
泛深遠的影響。
象徵主義流派出現於1886年。先是詩人勒內·吉爾
發表了一部《言詞研究》,詩人馬拉梅為它寫了前言。
這部論著試圖系統地肯定自從波德萊爾以來在詩歌藝術
上陸續出現的新傾向和新成就。稍後,巴黎有一個原籍
希臘的年輕詩人,筆名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
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徵主義者」這個稱
號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篇宣言獲得廣泛熱烈的響
應,文學史上認為這一事件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產生。
象徵主義作為新的創作方法和文學思潮,早在浪漫
主義盛行的時期已經萌芽。浪漫主義詩人奈瓦爾力求以
新的表達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內心活動,這種努力後來
給象徵派詩人以一定的影響。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的《牧
人之家》,拉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
上運用了後來為象徵派詩人所喜愛的藝術手法:暗示多
於解釋,含蓄多於暢盡的發揮。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出現
以前,實際上已經有象徵主義的藝術傾向。《惡之華》
的作者波德萊爾在這方面又大大推進了一步。因此,法
國文學史上稱波德萊爾為象徵主義的先驅。象徵主義的
另一先驅是《瑪爾佗蘿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亞蒙。至於
馬拉梅、蘭波和魏爾蘭,他們都是象徵主義詩歌的大師,
雖然在他們發表作品的時期,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尚未通
用。莫雷亞斯發表宣言時,馬拉梅和魏爾蘭的主要作品
都早已問世;蘭波擱筆已經11年之久。莫雷亞斯並不是
象徵主義的倡導人,他不過是象徵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對片面地注重描寫造型美的帕爾納斯派,並開辟
新的藝術道路來代替帕爾納斯派,這就是象徵主義之所
以應運而生的歷史條件。和帕爾納斯派不同,象徵主義
重新回到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寫
個人情懷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是大異其趣的。它抒寫的不
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淺的喜怒哀樂,而是不可捉摸的內心
隱秘;或者如馬拉梅所說,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
「唯一的真理」。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象徵主義對於詩
的語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對於日常用的字和詞加以特
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
征主義不滿足於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
它的詩人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並不是要使讀者理解詩人
究竟要說什麼,而是要使讀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使讀者體會到此中有深意。象徵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
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
撲朔迷離。象徵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的效果,可是詩
句的音樂性不是單純通過機械的協韻表現出來,而在於
詩句內在的節奏和旋律。散文詩的音樂感並不亞於格律
詩,有時反而勝過格律詩,因此許多象徵派詩人的散文
詩都寫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比較昌盛的
時期。這一時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馬拉梅的《詩與散文》
(1893)、拉弗格的遺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
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徵派
「文學宣言」的作者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徵派,而
提倡一種所謂「羅曼派」的文學,其目的在於恢復希臘
羅馬古代文學的傳統。接著,許多象徵派詩人也紛紛向
自己選擇的方向發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徵主義藝術標
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從1891年起已經解體。但
是,象徵主義作為文學思潮和藝術風格,影響卻非常深
遠。20世紀法國的重要詩人瓦萊里、克洛代爾、亞默甚
至聖瓊·佩斯等,都被評論家列為後期象徵主義者。比
利時的象徵主義詩人有著名的維爾哈倫和梅特林克,後
者主要寫作象徵主義詩劇。
象徵主義的影響既不限於法國,也不限於西方世界,
在中國「五四」以後的新詩壇上,也曾出現戴望舒、李
金發等受過相當濃厚的象徵主義詩歌氣息熏陶的詩人。
參考書目
Marcel Raymond,De Baudelaire au Surr□alisme,
Paris,1933.
Guy Michaud,Le Messa□e Po□tique Symbolisme,
Paris, 1947.
超現實主義
Le Surr□alism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文化
領域里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
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不僅限於文學,也涉及繪畫、
音樂等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
目的等問題,以及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
條件等社會問題。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是一場
「精神革命」。
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
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
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
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
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
青年詩人、醫生勃勒東,戰爭期間曾在精神病院服
役,接觸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論,後來又受到與傳
統決裂的同時代詩人阿波利奈爾的影響,便設想將對潛
意識的探索運用到詩歌藝術中去。他在1919年與阿拉貢、
蘇波等組成小組,創辦《文學》雜志,並與查拉的達達
運動匯合。他們在「盡力表現違反常理的原則」指導下
活動。勃勒東與蘇波合作,以「自動寫作法」創作了詩
集《磁場》(1920);代斯諾斯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中吟誦
了詩句;厄內斯特用粘貼方法組成畫幅。他們經常在咖
啡館交換各自在探索潛意識活動中的經驗,進行集體創
作,開展對資本主義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審判等。由
於勃勒東的小組與達達運動缺乏明確的統一的目標,終
於導致分裂。1924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
成立超現實主義小組,發行刊物《超現實主義革命》,與
達達運動者分道揚鑣,從此超現實主義運動進入高潮。
超現實主義作家勃勒東(左)、艾呂雅(中)和勒內·夏
《超現實主義宣言》否定了現實主義與傳統的小說,
明確提出了超現實主義的定義。它指出超現實主義敵視
一切道德傳統,認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
以成為文學的寵兒,是因為它適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
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現實主義正是要打破這一切,追
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
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
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將
這思維記錄下來」。為了達到純精神的自動反應,他們
強調潛意識,強調夢幻,提倡寫「事物的巧合」。他們
認為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邏輯的思維活動是已經受到
資本主義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純粹的精神。只有潛
意識、睡眠狀態或偶合情況下的思維活動才是還未受到
外界干擾的純精神。他們提出詩人要聽從潛意識的召喚,
要寫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適應這種要求的創作
方法——自動寫作法。超現實主義者根據《超現實主義
宣言》的精神生活和創作。他們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
共場所尋找、搜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態,並在此基礎上
進行創作。1928年勃勒東的小說《娜佳》,集中體現了
超現實主義者這一階段的活動以及作者對「事物的巧合」
的運用。
隨著運動的進展,出現了一個新問題:「精神解放
可以單獨進行,還是必須首先消滅資產階級物質生活條
件?」 圍繞著這個問題的爭論, 運動內部開始分裂。
《超現實主義革命》主編皮埃爾·納維爾主張首先要投
身革命,運動要為革命服務。勃勒東則認為運動本身包
含革命,運動要保持絕對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
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監督。於是運動產生分化,1928年納
維爾離開了超現實主義運動。1930年勃勒東又發表《超
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
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
進入新階段。
30年代國際形勢急劇發展,隨著法西斯力量的抬頭,
階級斗爭日益尖銳。形勢迫使超現實主義者在斗爭面前
作出抉擇,原有的裂痕擴大了。阿拉貢、艾呂雅先後離
開超現實主義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佩雷去西班牙參加戰
斗,克勒韋爾自殺。運動開創時期的骨幹相繼離去,幾
乎只剩下勃勒東一人還在堅持運動的宗旨。運動處於低
潮,但它並沒有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勃勒東在美國
和馬塞爾·杜尚一起開展超現實主義的宣傳活動。1946
年他回到法國後,繼續創辦雜志,多次舉辦國際超現實
主義作品展覽,發表廣播講話,進行創作。超現實主義
後期活動雖然沒有20年代那樣的聲勢,但影響波及歐洲
其他國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區,吸引了一批青年作
家和畫家,參加超現實主義國際展覽的達14國之多。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但作為
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

❾ 求18到20世紀歐美著名小說

.費茲傑羅(F. S. Fitzgerald)美國 《大亨小傳》(了不起的蓋比茨)(The Great Gatsby)19252.4.納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洛莉塔》(Lolita)19553.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美國 《聲囂與憤怒》(The Sound and Fury)19294.海勒(Joseph Heller)美國 《第22條軍規》(Catch-22)19615.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美國 《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6.16.德萊賽(Theodore Dreiser)美國 《美國悲劇》(An American Tragedy)1925 7.瑪克勒絲(Carson McCullers)美國 《同是天涯淪落人》(The Heart Is a Longly Heart)19408.馮內果(Kurt Vonnegut)美國 《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19699.埃利森(Ralph Ellison)美國 《隱形人》(Invisible Man)195210.萊特(Richard Wright)美國 《土生子》(NativeSon)194011.貝婁(Saul Bellow)美國 《雨王韓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12.奧哈拉(John O"Hara)美國 《在薩馬拉的會合》(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13.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國 《美國》14.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美國 《小城故事》(Winesburg, Ohio)191915.詹姆斯(Henry James)美國 《鴿翼》(The Wingsof the Dove)190216.詹姆斯(Henry James)美國 《奉使記》(TheAmbassadors)190317.費茲傑羅(F. S. Fitzgerald)美國 《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193418.法雷爾(James T. Farrell)美國 《「斯塔茲.朗尼根」叄部曲》(Studs Lonigan-trilogy)193519.詹姆斯(Henry James)美國 《金碗》(TheGolden Bowl)190420.德萊賽(Theodore Dreiser)美國 《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21.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美國 《出殯現形記》(As I Lay Dying)193022.華倫(Robert Penn Warren)美國 《國王供奉的人們》(All the King"s Men)194623.威爾德(Thornton Wilder)美國 《聖路易.萊之橋》(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24.包德溫(James Baldwin)美國 《向蒼天呼籲》(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25.迪基(James Dickey)美國 《解救》(Deliverance)197026.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國 《太歐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192627.勞倫斯(D. H. Lawrence)英國 《彩虹》(Rainbow)191528.勞倫斯(D. H. Lawrence)英國 《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192029.米勒(Henry Miller)美國 《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193430.梅勒(Norman Mailer)美國 《裸者和死者》(The Naked and Dead)194831.羅斯(Philp Roth)美國 《波特諾伊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t)196932.納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蒼白的火》(Pale Fire)196233.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美國 《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34.克洛厄(Jack Kerouac)美國 《在路上》(Onthe Road)195735.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美國 《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193036.華頓(Edith Wharton)美國 《純真年代》(TheAge of Innocence)192037.柏西(Walker Percy)美國 《熱愛電影的人》(The Moviegoer)196138.凱賽(Willa Cather)美國 《總主教之死》(Death Comes to Archbishop)192739.鍾斯(James Jones)美國 《亂世忠魂》(FromHere to Eternity)195140.奇佛(John Cheever)美國 《豐普肖特紀事》(The Wapshot Chronicles)195741.塞林格(J. D. Salinger)美國 《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42.劉易士(Sinclair Lewis)美國 《大街》(MainStreet)192043.華頓(Edith Wharton)美國 《歡樂之家》(TheHouse of Mirth)190544.威斯特(Nathaniel West)美國 《蝗蟲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cust)19394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國 《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192946.貝婁(Saul Bellow)美國 《阿奇正傳》(The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7147.史達格納(Wallace Stegner)美國 《安眠的天使》(Angle of Repose)197148.達特羅(E. L. Doctorow)美國 《爵士樂》(Ragtime)197549.考德威爾(Erskine Caldwell)美國 《菸草路》(Tobacco Road)193250.甘耐第(William Kennedy)美國 《紫苑草》(Ironweed)198351.斯蒂隆(William Styron)美國 《蘇菲亞的抉擇》(Sophie"s Choice)197952.鮑爾斯(Paul Bowles)美國 《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4953.凱恩(James M. Cain)美國 《郵差總按兩次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3454.唐利維(J. P. Donleavy)美國 《眼線》(TheGinger Man)195555.塔金頓(Booth Tarkington)美國《偉大的安伯森斯》(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18

熱點內容
好看的空間男主種田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8 22:43:47 瀏覽:204
網路小說最年輕寫手 發布:2025-07-28 22:22:35 瀏覽:35
用一句詩形容金庸武俠小說 發布:2025-07-28 21:40:05 瀏覽:491
古代小說里男主有哪個身份 發布:2025-07-28 21:23:39 瀏覽:279
暗門帝君葉問道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8 19:54:46 瀏覽:81
無限戰爭類型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8 19:49:16 瀏覽:251
科幻小說讀後感範文 發布:2025-07-28 19:44:12 瀏覽:465
非人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8 19:14:19 瀏覽:419
玄幻小說主人公韓書名帶雙星 發布:2025-07-28 19:11:10 瀏覽:378
言情小說動畫視頻孫晴空 發布:2025-07-28 18:22:11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