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理現代小說特色
Ⅰ 趙樹理的寫作風格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個小說流派「山葯蛋派」。這個流派以作家趙樹理為代表,其作品具有新鮮樸素的民族形式,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
「山葯蛋派」的開創者趙樹理,以其文學成就被稱為現代小說的「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於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壤,熟悉農村,熱愛人民,大量描寫了晉東南獨特的區域民俗事象,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展的手段,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趙樹理小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變成活生生的文學創作題材,具體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區的農村生活,為我們展出了一軸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卷。
趙樹理小說涉及了晉東南民俗的各個方面,舉凡生產勞動、飲食居住、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民間文藝都有描寫,最突出的有三個方面:家庭、家族和鄉里社會的民俗。
趙樹理的小說中有大量戀愛婚姻習俗描寫,藉以反映農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時代精神。《小二黑結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給於福時,剛剛15歲,是前後庄第一個俊俏的媳婦。但是在落後愚昧的迷信思想影響下,漸漸成了一個裝神弄鬼、爭艷賣俏的女人。她「雖然已四十五歲,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綉花,褲褪上仍要鑲邊」,每天都要塗脂抹粉,喬裝打扮一番。作者活畫出了一個病態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買賣婚姻帶來的惡果。《登記》里的小飛蛾的婚姻悲劇,也是由封建禮教造成的。《邪不壓正》則表現了婦女對以勢壓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當時錯綜復雜的階級矛盾和時代的變遷。《登記》中的「羅漢錢」,是小飛蛾和艾艾母女兩代人都曾用過的愛情信物,也是晉東南特有的習俗,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
趙樹理成功地借鑒民間文藝里「講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設環扣,引人入勝,使情節既一氣貫通,又起伏多變。語言運用上,大量提煉晉東南地區的群眾口語,通俗淺近而又極富表現力,使小說表現出一種「本色美」。
Ⅱ 趙樹理的小說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故事性強,講究情節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常常採用大故事套著幾個小故事的手法,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作品的開頭總要設法介紹清楚人物,隨著情節的發展展開人物的性格,最後交代人物的結局、下落,做到來龍去脈,有頭有尾。注重故事性,還使他的小說敘述多於描寫,描寫融於敘述。那些用白描手法所作的細膩描寫,往往是最為引人入勝的段落。
Ⅲ 趙樹理小說創作風格
趙樹理小說創作的一貫風格,在藝術上,把現代小說的藝術形式同傳統文學,特別是同民間文學的長處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形式。他根據農民的欣賞習慣,按照生活本身的邏輯,構造了一個有頭有尾、首尾呼應的完整的故事,並採用中國古典小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結構形式,保證了小說故事的連貫性和生動性。在敘述方式上,趙樹理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以較客觀的或說書人的角度敘述故事。這種敘述方式由一個現代敘事學所謂的「隱含讀者」所控制,強調故事的動作性,很少有孤立靜止的心理描寫和肖像描寫。在語言上,他吸取了大量的民間口頭語言,並對民間口語進行藝術加工,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符合農民口味的文學語言,既通俗易懂、朴實精練,又生動形象,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Ⅳ 趙樹理和孫犁的小說,各有什麼特色
縱觀孫犁同志的全部作品,可以說是晶瑩剔透,醇厚馥郁,蔚為大觀。這些經過幾十年歷史和時間檢驗的佳作,至今依然熠熠生輝、異彩紛呈。「荷花澱派」的流派風格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他堅持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描寫晉察冀邊區和根據地人民的抗戰生活,刻畫抗日軍民的英雄形象,情感真摯,質朴清新,風格鮮明。小說追求詩的意境,文筆婉約流暢;散文筆觸細膩,明快自然,於淡淡的客觀描述中包含著濃濃的情致。孫犁作品的語言質朴、簡煉、雅緻,有一種樸素、單純的美,最能顯示他的氣質和品質。他是一位文學大家,也是一位有獨特造詣的風格家。他獨樹一幟、不可替代的作品,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寶貴財富。
趙樹理的創作以農村生活斗爭和社會關系的變革為題材,塑造了一系列新型的農民形象。他的小說情節生動,故事性強,語言質朴鳳趣,善於通過人物自身的行動和語言來展現性格,具有新穎獨創的大眾風格,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做出了貢獻。
Ⅳ 趙樹理的小說特色是什麼(以《小二黑結婚》為例)
一、問題小說,這是一篇典型揭露農村存在 的問題的問題小說;〈〈小二黑結婚〉〉中揭露了三仙姑和二諸葛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深刻揭露了農民的愚昧。此外小說業從金旺兄弟的所作所為反映了解放後解放區遺留下來的惡霸作風,和欺上瞞下的行為;也反映出農民自身的小農意識。再有,文中對父母包辦婚姻的揭露也很到位。如三仙姑不顧女兒的反對希望將其嫁給「插起招軍旗,就有種糧人」的吳先生;還有二諸葛家養育的童養媳等等都可反映這些問題。
二、強烈的政治色彩,也由於過分注意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務,因此給趙樹理的創作帶來了一些明晰那的局限,如拘泥於具體問題和事件,伸展不開對人物的刻畫時有簡單化的傾向;作品有圖解政治,圖解政策的痕跡。有時會因政策事物而累及作品等。但是由於趙樹理常年生活在農村,紮根於基層,憑借他對農村和農民的深切了解,對中國農村革命歷程的深切體驗以及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創作態度也使得他的問題小說得以突破就事論事的局限,取得不凡的思想成就。從〈小二黑結婚〉〉看,他把解決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戀愛婚姻以及解決金旺兄弟惡霸行為,還有使得三仙姑和二諸葛思想得以開化的這些問題都交由區長一人負責,文中也是由於區長這個關鍵性人物使得這些矛盾迎刃而解。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其強烈的政治功利性,也正因為這樣在表寫和刻畫各色人物時,歲鮮明富有個性,但卻總覺得缺乏點什麼。
三、鮮明的反封建傾向,受「五四」時期思想的影響,加上長期生活在農村,對於封建主義的表現相當了解,所以他的作品有對封建意識下的農村社會關系和道德倫理觀念有比較深入的剖析和抨擊。在文中,描寫的三仙姑和二諸葛的神婆行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思想。以及文中農民對於金旺兄弟的所作所為採取敢怒不敢言的態度也反映了農民思想的弊端。此外他的西歐按說關注現實服務於現實斗爭。他的小說基本上屬於現實主義范疇,但卻又不同於歐美的批判現實主義,又不同於那種假現實主義,然而這樣的現實主義可能導致狹隘的經驗主義。如在小說中描寫的解決各種矛盾的方式。但比起虛假,浮誇來說則不失針砭時弊的意義。而且他的小說沒有那麼咄咄餓理想化色彩,人物質朴如本色。
四、小說採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構建作品,刻畫人物;即他是民族化與大眾化的堅定實踐者。「五四」以來,「西化」和「民族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問題一直是作家,批評家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趙樹理的方向很明確,從〈〈小二黑結婚〉〉中,他採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敘述,刻畫人物。而且採用故事體小說的敘述方式,既少採用「橫截面」式的段篇結構,也不太用跳躍式的或組合式的長篇結構,而是繼承了中國評話式小說的特點,努力保持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完整性。也非常注意按照故事發展的時序敘述故事。而且為了讓讀者了解事情發展的過程,極少採用跳躍,省略的方式來敘述,即便是交代故事 的人物家庭,也是不惜對犧牲對人物的刻畫,來照顧讀者,在文中先交代三仙姑,二諸葛的人物,家庭就可以很好體現這點。另外,小二黑與小芹愛情產生了問題最後也有了解決的方法,也體現了他小說的完整性,線索明確,脈絡清晰,因果關系明了。
五、敘事,寫人都用白描手法,而且以人物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性格,文中一出場就以講故事的口吻交代了「三仙姑」,「二諸葛」兩個人物的習慣難為,習慣,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兩的性格特色,在敘述整個事件的時候也採用娓娓道來,並不慘雜太多的細節描寫。但他的故事卻頭緒清楚,故事集中,故事中又可以因出其他小故事,作品也有懸念,有聚焦點。
六、語言的口語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實,生動風趣;他的語言能使讀者造成在場感,語言簡潔,上口,合乎自然語流。多用短語,短句,限制使用多重的修飾語,如「劉家嶠,有兩個神仙,鄰近村無人不曉,一個是前莊上的二諸葛,一個是後庄的三仙姑。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年做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三仙姑是後庄於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頂著紅布搖搖擺擺裝扮天神」等等都可體現這點。在語言的使用上十分注意地方 色彩 和鄉土風味,為了避免 採用文人書面語,也淘汰了生僻的字眼。作者吸收了通俗易懂的方言口語進入作品,如在文中「死受」這類語言同山西的民情風俗融合在一起構成 趙樹理小說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
文學史上認為,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是趙樹理及以他為代表的"山葯蛋派"的靈魂和本質特徵,第二個特點是寫作的口語化
Ⅵ 趙樹理在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的貢獻與意義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個小說流派「山葯蛋派」。這個流派以著名作家趙樹理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鮮樸素的民族形式,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而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個流派還包括馬烽、西戎、束為、孫謙、胡正等一批小說家。在50年代後期,他們結成了一個作家群體,創作出眾多帶有「山葯蛋味」的優秀作品。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三里灣》、《李家莊的變遷》、《登記》,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個上級》,西戎的《蓋馬棚》、《姑娘的秘密》,孫謙的《傷疤的故事》,胡正的《兩個巧媳婦》,以及年青作家韓文洲、楊茂林、李逸民、義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葯蛋派」的開創者趙樹理,以其巨大的文學成就被稱為現代小說的「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於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壤,熟悉農村,熱愛人民,大量描寫了晉東南獨特的區域民俗事象,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展的手段,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趙樹理小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變成活生生的文學創作題村,具體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區的農村生活,為找們展出了一軸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卷。
Ⅶ 趙樹理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趙樹理的作品做到雅俗共賞,把大眾化和藝術化統一了起來。他強調繼承民間藝術傳統,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而不是簡單的模仿。他清醒地看到民間的傳統文藝存在著「缺陷」,需要加以「補充」改造。為了豐富多樣,便於表現現代生活,適應現代讀者的需要,趙樹理的小說又融入了中國古典文學和「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長處,創造出獨具一格的民族新形式。他的這種具有鮮明民族化群眾化的藝術風格,對於後來的小說創作發生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流派,人們稱之為「山葯蛋派」。
Ⅷ 趙樹理小說的特色
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是趙樹理小說的一貫特色。小說的語言顯現出明白曉暢、簡明生動的特點,又耐人尋味,富有表現力。在表現形式方面顯示出樸素、明朗、幽默的獨特風格
Ⅸ 趙樹理小說的民族化特徵趙樹理在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的貢獻與意義
一,作家自身豐厚的民俗積淀 作為魯迅所開創的二十年代鄉土文學流派的後繼者、高曉聲鄉土文學創作模式的前驅者,作為現代文學史上描寫農村生活得功臣,趙樹理自身經歷賦予了他的文學創作以極大地民俗性表現潛能。趙樹理的家鄉在山西東南的沁水縣的尉遲村,由於經濟文化的相對獨立落後,該地「三聖教」盛行,其祖父趙東豐能將三聖教教文倒背如流,且能寫會算。父親趙和清深得其父熏陶,且擅長音律,是鄉里八音會成員。祖母敬惜字紙,對灶神、喜神、財神等與民間生活相關的諸神恭敬備至。這些傳承多年的民俗生活,民俗觀念一直到趙樹理降生還在延續著。家庭啟蒙與這種特殊的成長環境,使他獲得了以鄉土詞彙妙語連珠的能力,家鄉所在又是至今仍視為全國方言最集中、最復雜、種類繁多之地;與生活相關的知識、能力他幾乎無所不通。所有這些,都是晉東南大地對他的厚賜。 同時,他從小喜愛民間曲藝、戲曲和民間樂器,深受民間文藝熏陶。這些熟悉與愛好民間藝術的熱情、豐富的農村生活知識,以及對農民深受階級壓迫的義慨對他後來的文藝創作有了很大影響,可以說這是他後來小說創作的藝術基礎的形成基礎。正因為趙樹理愛好民間藝術,具有民間藝人的素質。所以,他能了解農民的文化知識,深知農民群眾的藝術愛好和藝術要求。抗戰期間直至解放後,他始終生活在民眾中,追求文藝的大眾化、通俗化、民族化成了他傳播新思想,倡導新文藝的基本准則和自覺追求。他「在描寫人物,敘述事件的時候,都是以農民直覺的感受,印象和判斷為基礎。他沒有寫超出農民生活或想像之外的事物,沒有寫他們所不感興趣的問題。」[1] 作為一個活生生、渾身具有晉東南泥土氣息的趙樹理,他的語言標志,就是他那土裡土氣的幽默風趣。民俗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文化因素溶化到他的個性和藝術思維中,在他的小說創作從內到外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作家趙樹理作品的民俗性之所由來。 二.趙樹理小說敘述中的民俗色彩 由於作家深深紮根於農村,飽嘗大地的乳汁,流淌著農民的血液,一言一行,一思一念,無不表現出鄉村民俗對他的影響,所以在他文學創作中也時時閃現出民俗的光彩。 在布局謀篇和組織情節方面,一些作品幾乎全部以當地民俗為依託。民俗成了情節的骨幹,比如《小二黑結婚》,《登記》等等。《小二黑結婚》開頭即推出二諸葛,三仙姑這兩個落後於新時代的迷信、落後的小人物個體,更是蘊含著幾千年的保守、愚昧因素的古老民俗的情節內容。小說還會不會具有趙樹理特色,還是不是「小二黑結婚」?就「小二黑結婚」而言,故事圍繞舊的民俗展開,新舊思想交鋒,作家辛辣的諷刺,詼諧的笑罵,幽默的文采借相關民俗得以發生。 民俗對於另一篇小說《登記》同樣重要。作品開頭由民俗意味著=很濃的一枚標志著私定終身的「羅漢錢」引發,然後從簡單的人物介紹,事件說明,中間穿插了包辦婚姻,婆媳關系。小飛蛾挨打的民俗性情節和細節,終結以破除迷信,移風易素,有力配合了當時新中國第一步婚姻法的頒布實施。小說中的民俗即是舊事物本身的組成部分,又是作者用以抨擊舊事物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