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60年代台灣現代派小說代表人物

60年代台灣現代派小說代表人物

發布時間: 2021-10-13 23:00:14

① 求50,60,70,80年代作家的分派及代表人物

代作家的分派及代表人物

50年代:

1、詩歌與散文

代表人物:郭小川、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楊朔、劉白羽、秦牧等的歌頌散文;孫犁荷花澱派。

2、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

代表人物:杜鵬程《保衛延安》、吳強《紅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紅旗譜》。

3、農村題材與干預生活小說

代表人物:趙樹理(山葯蛋派)、周立波《山鄉巨變》等。

60年代:

文學噩夢年代

代表人物:趙樹理《套不住的手》《三里灣》等。

70年代:

1、新時期報告文學

代表人物:徐遲為代表;

2、傷痕文學

代表人物:劉心武、盧新華等;

3、反思文學

代表人物:茹志娟等;

4、朦朧詩

代表人物:北島、舒婷、顧城等;

5、改革文學

代表人物:蔣子龍,柯雲路,高曉聲,張潔,賈平凹,路遙等

80年代:

1、鄉土小說

劉紹棠;

2、市井小說

代表人物:馮驥才、陸文夫等;

3、尋根文學

代表人物:韓少功,阿城,王蒙、賈平凹、王安憶等;

4、荒誕小說

代表人物:堪容、王蒙;

5、新寫實、歷史文學

代表人物:池莉,方方,劉震雲,蘇童,張承志等

以上摘自《中國新文學百年》。

(1)60年代台灣現代派小說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當代文學流派

荷花澱派──孫犁,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

山葯蛋派──趙樹理,馬烽,西戎,孫謙。

傷痕文學——盧新華、劉心武、從維熙、馮驥才、周克芹。

反思文學——茹志娟、張一弓。

改革文學——蔣子龍、高曉聲、路遙、張潔。

尋根文學——楊煉、張承志、阿城、王安憶。

「痞子」文學——王朔、石康、李傻傻、張一一。

荒誕文學——魏明倫、狂狷、高行健、寧財神。

90後新銳星生派

原筱菲、陳昂、蘇笑嫣、張牧笛、柳香川、張培亮、金濤、許仕龍、陳思楷、李軍洋、李唐、高璨、老祥、蓑依、黃宇、李開濃、王永香等。

文學流派是在文學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從基本形態上看,大體有這樣兩種類型:一種是有明確的文學主張和組織形式的自覺集合體。

這種流派,從作家主觀方面來看,是由於政治傾向、美學觀點和藝術趣味相同或相近而自覺結合起來的,具有明確的派別性。他們一般有一定的組織和結社名稱,有共同的文學綱領,公開發表自己的文學主張,與觀點不同的其他流派進行論戰。

② 誰有台灣作家所有名單

1、羅森

台灣作家,本名廖孟彥,男,1976年生,台灣人,生肖:龍,血型:A型,星座:天蠍座。綽號而活,畢業於銘傳大學中文系。現定居廣東珠海,著名網路作家。

中國玄幻武俠啟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台灣島內的反綠鴿派人士。另有筆名:弄玉、古蛇、浮萍居主等。

2018年5月,第三屆「橙瓜網路文學獎」評選中,《碎星物語》榮獲年度百強作品獎。

2、姜貴

又名王意堅,其作品被稱為台灣官方五六十年代文學正宗。《旋風》成書於1952年,當時的台灣文壇,「陸續提倡反共抗俄的文學,以及『適合戰斗時代與戰斗任務』之『戰鬥文藝』,因而濃厚的政治氣氛充斥在五十年代的文壇之中。」

現代文學史家夏志清評論姜貴是「正視現實的丑惡和悲劇面。兼顧『諷刺』和『同情』而不落入溫情主義的俗套,可說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說傳統的集大成者」。

3、李昂

李昂(1952—)台灣當代著名小說家,原名施叔端,台灣彰化鹿港鎮人,台灣著名現代派作家施叔青之妹。台灣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畢業,美國奧立岡大學戲劇碩士,後任教。

4、羅蘭

羅蘭(1919-2015 ),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今天津市寧河縣蘆台鎮),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師范部畢業。1948年前往中國台灣,1959年至1991年,在台灣「警廣」主持音樂及教育節目,長達32年。

5、何凡

何凡本名夏承楹,出生於1910年12月22日,祖籍台灣。早年畢業於,曾任《華北日報》、《世界日報》編輯,一九四八年赴台後曾任《聯合報》主筆,《國語日報》社長、發行人等職務,著有《何凡游記》、《包可華專欄》、《何其平凡——何凡散文》等書。

2002年12月21早上在台北病逝。其妻為台灣知名作家林海音。

6、林海音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隨父母返回台灣。1923年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灣,開始文學創作。曾擔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

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林海音於1994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的「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於199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終身成就獎」。

其自傳體長篇小說《城南舊事》,於1999年獲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德文版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

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7、三毛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1943年出生於重慶黃角椏 。中國現代作家。

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8、瓊瑤

瓊瑤(1938年4月20日-),本名陳喆,生於四川成都,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祖籍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畢業於台北市立中山女中 。

筆名除瓊瑤外,還曾用過鳳凰、心如。瓊瑤創作小說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聲》、《水雲間》、《一簾幽夢》、《心有千千結》、《梅花烙》、《海鷗飛處彩雲飛》和《彩霞滿天》等。

1949年,瓊瑤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台灣生活。其後步入職業作家行列,並相繼進入電影、電視劇製作行業。

瓊瑤16歲時以心如為筆名發表小說《雲影》,25歲時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窗外》。瓊瑤創作的小說作品大多已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其中較為聞名的包括《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系列、《還珠格格》系列等。

9、鍾肇政

鍾肇政(1925年1月20日-),台灣小說作家,為台灣客家人,生於日據時期台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今屬桃園縣龍潭鄉)。

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范學校畢業,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因聽力障礙,只好輟學。

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

1966年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1979年獲得吳三連文藝獎,1999年獲得國家文藝獎。

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頒贈二等景星勛章,2003年及200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先後頒發第二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二等卿雲勛章。

10、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國學大師,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台灣作家,歷史學家,詩人。

台灣省無黨派人士,曾任台灣「立法委員」,2008年任滿,宣布退出台灣省政壇。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

「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後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創下歷史紀錄,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

《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冊,凡3000萬字。2005年9月訪問大陸,在北大、清華、復旦三所頂尖高校發表了名為「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講。

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台北不幸過世,享年83歲。

③ 冒昧問下,中國近代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也行)的知名小說作家有哪些代表人物哪些

魯迅:《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故鄉》、《阿Q正傳》、《社戲》
茅盾:《子夜》、《虹》、《霜葉紅似二月花》、《蝕·三部曲》、《林家鋪子》
老舍:《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貓城記、《我這一輩子》
巴金:《家》、《春》、《秋》、《愛情三部曲》、《寒夜》
蕭軍:《八月的鄉村》、《第三代》、《涓涓》
張愛玲:《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
蕭紅:《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小城三月》

④ 台灣現代主義小說領軍人是誰

台灣現代派小說是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乃至於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一處重要組成部分.該文意在全面深刻地提示它的全貌.進而有所探究.全文分六個部分

⑤ 誰能介紹一下現代派的流派作家代表作品

一.現代派指現代主義流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表現異化主題。其哲學基礎是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

二、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徵主義的三位主將是馬拉梅、魏爾倫和蘭波。《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發表於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徵著世界沒有水,因而乾枯了,趨於毀滅。它是現代詩的一個里程 碑。
三、未來主義
義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義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字要自由","想像要沒有拘束",反對句子的邏輯結構,喜歡用一連串的名詞或動詞不定式東拉西扯地拼湊在一起。
偉大的詩人馬雅科夫斯基則上傑出的代表,他應歸屬於"革命的未來派"。1930年馬雅科夫斯基去世後,俄國的未來主義漸趨衰退,而西方未來主義的餘波殘影則依然存在,它給歐美現代主義中的先鋒派文藝、荒誕戲劇以深刻的影響。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徵、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徵。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牆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
六、超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是繼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又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重要流派。超現實主義文學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在20、30年代巴黎詩人中,菲利普•蘇波(1897-1990)的詩以自然流暢清新著稱。他完全沒有某些超現實主義詩人那種隱諱難解的特點。保羅•艾呂雅(1895-1952)則是超現實主義詩人中最擅長寫愛情詩的。其名詩《戀人》簡潔而雋永。艾呂雅1938年脫離超現實主義運動,晚年加入法國共產黨,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於夢幻般的詩句,而是從平凡的生活經歷中挖掘詩意,如《勇氣》一詩寫「巴黎在挨餓/巴黎在捱凍/巴黎的街上沒有烤栗子吃了……」。

與艾呂雅齊名的路易•阿拉貢(1897-1982)也是法國共產黨成員,一生詩風多變,代表作品包括詩集《歡樂之火》(1920)和,《永動集》(1926)等。散文詩《聖潔的禮拜四》寫在復活節前的禮拜四民間結綵游樂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現實和想像。1930年以後,阿拉貢脫離超現實主義,轉而歌頌社會主義,並積極參加抵抗運動。由於阿拉貢的詩歌大量採用口語,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因此在二戰時期,戴高樂曾親自在倫敦的法國電台朗誦他的作品,並下令向法國敵占區空投他的詩作。

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領袖,他發表於1928年的中篇小說《娜嘉》是超現實主義文學中為數甚少的小說中的佳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動寫作法」的試驗成果。全書最後一句話:「美可能是痙攣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經具有後現代主義者模稜兩可的特徵。

聖-瓊•佩斯(1887-1975)曾於1916年出任法國駐華使館三等秘書,他曾蟄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觀,陸續寫出長詩《阿納巴斯》,十個詩段描寫一個部隊從海疆到內陸的征戰的場面,表達征戰中的孤寂。佩斯從未參加過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傾向,他的詩具有宏偉史詩的色彩,但也帶有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因素,例如奇麗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規的意象比喻、先知預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內•夏爾(1907-1988)在23歲那年成為布勒東的信徒,其詩集《沒有主人的鐵錘》是他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八、新小說派
「新小說」派或稱「反小說」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出現於法國,盛行於五、六十年代,它對英、美、特別對西歐和東歐(波蘭)產生較大的影響。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阿蘭·羅伯·葛利葉、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瑪格麗特·杜拉等。羅伯·葛利葉(1922?)是新小說派的創始人,他的論文《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說《橡皮》於一九五三年發表後,曾引起西方文學界的爭論,譯成英文後,流行於美國。娜塔麗·薩洛特(1902?)出生在俄羅斯,後隨父母定居法國,曾當過律師,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先鋒兼理論家。在《懷疑的時代》一書中,她提出了許多新小說的藝術主張。一九五九年後,新小說派在美國興起,代表人物有唐納德·巴塞納等。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內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⑥ 簡述台灣現代派文學興起與發展的原因

台灣現代派文學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盛行於60年代。它之所以流行,既有復雜的社會現實原因,又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源源。國民黨推行的「反攻大陸」的主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完全解體,社會上普遍泛濫和傳染著困惑迷茫、不知前途如何的思想情緒。這種社會政治環境和社會心理必然導致文學走向人們的內心世界,使人們更多地沉浸在個人感覺的、下意識的和夢幻的世界之中。另一方面,50年代後期開始,台灣經濟依靠美援,從復興到起飛,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的匱乏形成鮮明的對比,精神空虛、苦悶、失落、孤獨成為一種普遍的「現代病」。伴隨著台灣政治經濟的西化,西方文化和文學思潮也源源不斷地被介紹和引進,並造成社會上崇洋思想滋生。在文學方面,《文學雜志》和《現代文學》大量介紹西方現代派文學作品和理論批評,台灣的現代詩與現代派小說應運而生。此時的「反共文學」和「懷舊文學」越來越走入困境,逃避現實,現代派文學作家開始探索新的出路。

⑦ 60年代"台灣武俠四大家"是指那幾位

古龍

本名熊耀華,江西人,1938年出身於香港,畢業於台灣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灣。

古龍喜歡美酒和美人,靠稿酬為生,不善理財,幼年生活艱辛,走時也一副清貧。

他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1949年發表第一篇純文學的短篇小說,1960年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劍錄》,標志著他獨創風格的開始。1967年,他出版《鐵血傳奇》(《楚留香傳奇》),標志著他的個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數十部小說,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俠大業,獨領台灣武壇十年風騷,並與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一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 (古龍自己也說過「我喜歡從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說『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後來居上,且別開武俠小說新境界。

1938 出身於香港。

1942 隨父母遷居來台。

1949 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屬於純文學創作)

1952 父母離異。

1956 第二次失戀。

1960 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綱。

1961 寫《飄香劍雨》、《殘金缺月》、《月異星邪》等書,以詭異情節取勝;但基本走的還是傳統路子,頂多加上幾句文藝腔,並無特別過人之處。這一時期古龍寫作態度跡近兒戲,新作隨開隨拋,不負責任,惟偶為名家 (如卧龍生、諸葛青雲) 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實力,尚未激發;或以為武俠小說業經『定型』,不過如此而已。

1962 發表《劍氣書香》、《失魂引》等早期諸作,文情不俗,乃漸有起色;

1963 受到陸魚《少年行》之啟示,發現「新型武俠」大有可為,遂亦逐漸改變傳統筆法,陸續作《孤星傳》與《湘妃劍》等書。

1964 完成他第一階段的壓卷之作《浣花洗劍錄》,文情跌宕,饒有詩意;令人直覺地感到:古龍不耐煩在半新不舊的武俠傳統里兜圈子,討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劍,自作主人!

作為一個改革傳統武俠小說的「急先鋒」,古龍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宮本武藏》所彰顯的「以劍道參悟人生真諦」、戰前氣氛及一刀而決;會通了金庸《神鵰俠侶》的「無劍勝有劍」之說,而發為「無招破有招」的無上劍道奧旨,析理精微之極。
其次,他引進倭人「迎風一刀斬」的刀法,三招兩式,人頭落地;從此即不再寫冗長的打鬥場面----這是他突破武俠傳統之處,也是他一切「簡單化」的開端。
其三,由此書起,他竭力營造文藝氣氛,藉平凡簡潔的對話,點出哲理。並且運用許多饒有詩意的語言,刻畫人性,並寓於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劍錄》伏筆太多,無法收束,終貽「虎頭蛇尾」之譏,而減損了此書應有的藝術價值。

參考資料散見各大報、《文藝月刊》、《(香港)明報月刊》、《春秋雜志》、《中國論壇》、《國文天地》、《上海文論 >及萬盛、遠流、聯經等出版社書籍,其中最早一份來自1973.11.2的《中國時報》。

卧龍生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本名牛鶴亭,河南鎮庭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自幼喜讀武俠小說,富才思。1955年他由軍中退役後,開始學寫武俠小說。

他祖居南陽卧龍崗,故取筆名「卧龍生」。1959年寫成《飛燕驚龍》,奠定了他在台灣的「武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於舊武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1965年以後,他改走「半傳統半新潮」路線。

卧龍生對武俠小說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他成功地運用了還珠樓主的神禽異獸、靈丹妙葯、玄功絕藝、奇門陣法,鄭證因的幫會組織、風塵怪傑、獨門兵器,王度廬的悲劇俠情,朱貞木的奇詭布局、眾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採眾長而融於一體,開創了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導以武學秘籍引起武林風波以及正邪大會戰的情節結構,成為60年代台灣武俠的普遍模式,影響至為深遠。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門派」說法和「爭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題,雖然稍晚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卻使它在武俠小說中普遍推行開來。

卧龍生小說真品如下:

《風塵俠隱》《驚鴻一劍震江湖》《飛燕驚龍》《鐵笛神針》《玉釵盟》《天香飆》《無名簫》《絳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侶》《天劍絕刀》《金劍鵰翎》《神州豪俠傳》《寒梅傲霜》《玉手點將錄》《金鳳剪》《飛鈴》《八荒飛龍傳》《無形劍》《金筆點龍記》《煙鎖江湖》《搖花放鷹傳》《花鳳》《春秋筆》《幽靈四絕》《劍無痕》《天龍甲》《黑白劍》《飛花逐月》《劍氣洞徹九重天》《金劍丹心》《新仙鶴神針》

司馬翎

台灣著名武俠小說家,本名吳思明,1933年生,廣東訕頭人,將門之後。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灣,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

大二時他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接著休學一年,同時撰寫多部小說在港台報刊連載,一時聲譽鵲起。畢業後曾任《民族晚報》記者、《新生報》編輯,仍以武俠著稱。他寫武俠小說,最初署名「吳樓居士」其後改署「司馬翎」,到80年代間或旅居香港,又有一個「天心月」的筆名。他的全盛期從1958年開始,以1965年為界分為前後期,到1971年他改行經商,1989年去世,可嘆天妒奇才。

他是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筆法新、舊交錯,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對鬥智的描寫可謂空前絕後。成功方面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他被稱為「綜藝俠情派」,對古龍、上官鼎、易容,蕭逸、蕭瑟等都有不小影響,尤其對黃易的影響最深。司馬翎小說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長而以還珠樓主奇幻神妙心法為依歸。文筆清新脫俗,間有現代意味;刻畫江湖人物各盡其致,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其處女作《關洛風雲錄》(1958年)及《劍神傳》、《八表雄風》三部曲,寫大俠石軒中的成長過程,頗能表現出「玄門正宗」恢宏氣象;而書中穿插石軒中與愛侶朱玲之間因師門恩怨所交織的悲歡離合故事,亦極曲折動人。卒以一書成名,殊非幸致。據稱,其小說「最受大學生及留學生歡迎」;實則老少咸宜,讀者層面主廣。 比較起來,司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準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論是前期的《關洛風雲錄》、《劍氣千幻錄》、《劍膽琴魂記》、《帝疆爭雄記》、《聖劍飛霜》、《纖手馭龍》等長篇,及《鶴高飛》、《金縷衣》、《斷腸鏢》、《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後期的《飲馬黃河》、《劍海鷹揚》、《紅粉干戈》、《焚香論劍錄》及《丹鳳針》、《武道》、《胭脂劫》等書,部部可觀,不落俗套,各具創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墜,亦瑕不掩瑜。(按:司馬翎創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於1971年;中以1965年為前、後期之分界) 論者或謂司馬翎小說頗有涉及女體的煽情描寫,以此詬病;其實七情六慾乃人性之常,只要「風流」莫「下流」,即無所謂「晦淫」。問題症結乃在司馬翎筆下的中國女性幾乎個個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離事實。但其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特別是其後期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殆以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盪江湖》及輟筆十年又復出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二書,均因故未能續完,誠屬憾事。

諸葛青雲

在台灣早期的武俠小說界,與古龍、司馬翎、卧龍生並稱台灣武俠四大家。台灣武俠小說「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本名張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縣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畢業,國學根底頗為不錯。一九五八年,他以諸葛青雲為筆名,發表了處女作《墨劍雙英》,之後又發表了《紫電青霜》和《天心七劍盪群魔》,從此一舉成名,躍身紅牌作家之列;《一劍光寒十四州》在「徵信新聞報」(就是「中國時報」的前身)連載時,聲勢更是到達巔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劍」為名,一部分則大發雌威,又女性為名。1961年出版《奪魂旗》,模仿金庸而「東、西、南、北、中」一番,樂此不疲;其屍骨血膽,使銷路激增,對以後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進作用。諸葛青雲早年與卧龍生齊名,並稱「武俠泰斗」,但其實略遜一籌。尤其在創作態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燈》就先生找古龍、倪匡代筆,由司馬紫煙續完;晚年《陰陽谷》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數量極多,直到幾年前病故為止,總數在五十餘部以上,可說是除卧龍生之外,台灣創作期最長的武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還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燈》、《武林三鳳》、《咆哮紅顏》、《奪魂旗》等。

他的國學修養頗佳,文字工麗典雅,初期作品很受還珠樓主「蜀山劍俠」的影響,富於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卻在於他筆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遠是滿口詩詞歌賦,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論琴棋書畫,以至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俠風格,獨樹一幟。而這點雖然飽受批評,卻恰恰造就了台灣武俠小說最為人熟知的俠客形象,包括獨孤紅筆下的許多武俠小說主角人物,都可以明顯的看

⑧ 文學流派

鴛鴦蝴蝶派:始於20C初,盛行於辛亥革命後,得名於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因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禮拜六》《小說時報》《眉語》等。他們的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游戲、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說為骨幹、情調和風格偏於世俗、媚俗的總體特徵。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這股文學思潮存在時間較長,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這一流派的出現有社會和文學自身原因,在從古代小說現代小說的過渡期間起過一定的承前啟後作用。
新感覺派:(海派小說、新感覺主義小說)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代表作家有劉吶鷗、施蜇存、穆時英、葉靈風等。穆時英被稱為是新感覺派的聖手,海派的大將。新感覺主義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新感覺派內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態,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畸形的兩性關系及心理等,夜總會、舞場、酒吧、投機家、交際花等是經常描寫的場景和對象;極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對象中去;對人物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並追求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代表作有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開拓了文學表現的內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頹廢、悲觀傾向。
孤島文學:指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文學,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佔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故稱「孤島」。文藝工作者利用租界這一特殊環境進行抗日文學活動,稱「孤島文學」。孤島文學最有影響的,一是雜文,孤島作家唐弢、柯靈、王任叔(巴人)等發表了很多緊密聯系現實、愛憎分明的雜文,王任叔和阿英關於雜文曾發生頗有影響的「魯迅風」的爭論,後出版雜文刊物《魯迅風》;二是戲劇活動特別活躍,於伶和《夜上海》《長夜行》等反映淪陷區人民生活和斗爭的劇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國英雄》等南明史劇,歌頌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淪陷區文學: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結束了上海孤島文學的時代,納入了淪陷區文學的軌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東北淪陷區文學,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以北平為中心的華北淪陷區文學,統稱為「淪陷區文學」。1941年上海完全淪陷時,最有影響的文學雜志《萬象》,團結了一大批在上海的進步作家,發表了大量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愛國主義理想的作品,如師陀的《無望村的館主》,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等,蘇青的《結婚十年》等。在北平淪陷區,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閑適小品,他的《葯堂語錄》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現了一個民族變節者進退失據的矛盾心靈。
七月派小說:胡風主持的《七月》、《希望》等雜志,在抗戰時期國統區進步文藝界很有影響。它團結了路翎、丘東平等小說作者,主張在現實主義旗幟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狀態,作品充滿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對於人的心靈的直視力量。這些小說在某種意義上,比七月派詩歌更能體現胡風的理論主張,多數都被編入《七月文叢》,並由胡風親自撰寫序文,故稱之為「七月派小說」。代表作有路翎《財主底兒女們》。
問題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發展進程中的第一個潮流,出現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間,代表作家有冰心、許地山、葉紹鈞、廬隱、王統照等。他們以五四新文化作為參照,重新思考社會人生問題,並通過小說的形式加以藝術的表現。文學研究會作家的「問題小說」廣泛地涉及婚戀、教育、就業、家庭、婦女、兒童等問題,作家們對社會弊端的敏銳感悟,使五四文學具備了強烈的啟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於急於要表達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和對人生的思考,社會功利的傾斜使其不免帶有觀念化與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會問題沖淡,削弱了作品的審美價值。代表作有冰心《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
鄉土文學:鄉土文學的出現溯源於魯迅的《故鄉》。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魯彥、許傑、許欽文、王任叔、台靜農等。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這些寓居於京滬大都市的遊子,目擊現代文明與宗法農村的差異,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帶著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的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創作潮流的風氣。代表作有彭家煌《慫恿》,王任叔《疲憊者》,許欽文《瘋婦》,台靜農《地之子》等。
自敘傳抒情小說: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作者多集中於創造社。創造社的主要成員在日本留學期間,較多地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及近代日本「私小說」的影響,於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活動」。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減弱對外部事件的描寫,而側重於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的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自敘傳抒情小說作為一股創作潮流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沉淪》小說集開始的。
社會剖析小說:以茅盾為首的一類小說,其特點是:表現時代斗爭的重大題材,在創作一開始就運用一定的社會科學思想對社會生活進行理性的分析,以開拓形象思維的深廣度,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時代性格,在戲劇沖突強烈的情節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長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內部,跟隨茅盾如此創作的,有沙汀、吳組緗等人。這種小說模式逐漸成為「左翼」文學公認的主流,因而影響深遠。
東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變以後,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願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宏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等。

⑨ 什麼文學的現代派先鋒人物和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課文卡夫卡的《變形記》,伍爾夫的《牆上的斑點》,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節選)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熱點內容
玄幻小說己完本 發布:2025-08-08 06:43:53 瀏覽:613
現代重生小說養殖小說 發布:2025-08-08 06:04:03 瀏覽:20
都市重生為狼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8-08 06:03:18 瀏覽:17
影衛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8-08 06:01:48 瀏覽:11
君心為盼歲月已晚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08 05:01:17 瀏覽:326
反地球科幻小說 發布:2025-08-08 04:56:29 瀏覽:596
最好看的小說或漫畫言情 發布:2025-08-08 04:35:42 瀏覽:767
現代化穿越小說 發布:2025-08-08 02:43:07 瀏覽:895
種馬加後宮的修真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08 02:21:49 瀏覽:706
女主叫紫涵的現代重生小說 發布:2025-08-08 02:16:48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