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沖擊波小說名詞解釋
❶ 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介紹
現實主義沖擊波最初指90年代中期劉醒龍、談歌、和申、關仁山等作家關注現實的一批作品出現的效應,後來擴大指稱90年代後期大量出現的以現實主義方法表現當前鄉鎮、工廠、城市現實生活和經濟生活為核心的社會矛盾的小說在文學界產生的影響。
❷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名詞解釋,盡量多點,謝謝。1058924874
1、傷痕小說:2、反思小說:3、尋根小說:4、知青小說:5、大牆文學:6、「現實主義沖擊波」7、新寫實小說:8、先鋒小說:9、女性主義小說:10、歸來詩人:11、朦朧詩
1、傷痕小說:產生於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開山之作為劉心武的《班主任》,因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而得名,主題主要於展示「文革」給人民大眾帶來的精神與肉體創傷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王亞平《神聖的使命》、叢維熙《大牆下的紅玉蘭》、宗璞《我是誰》。張賢亮《邢老漢與狗的故事》;長篇小說:莫應豐的《將軍吟》、古華的《芙蓉鎮》、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
2、反思小說: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現的對解放後幾十年曲折歷史和人的現實處境等進行反思的小說。發軔之作: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說:《李順大造屋》、《綠化樹》等;長篇小說:《古船》等。與傷痕小說內容上有交叉,是傷痕小說的深化。但存在偏重於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夠等缺陷。
3、先鋒小說:中國文壇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在創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現出強烈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氣息的小說創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馬原、殘雪、蘇童、格非、余華、葉兆言、孫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兩大鮮明特點:(1)話語的叛逆性,即對權威敘事的顛覆與反抗。(2)形式的前衛性,即大膽嘗試最新的文體試驗。
4、女性主義小說:指8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我國女性作家描寫女性獨特的社會、情感經歷、帶有鮮明女性性別特徵的小說。對女性的自我認同與男權話語的抗拒是其中心價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陳染等。
5、歸來詩人:粉碎「四人幫」以後,一批在新中國詩壇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詩人重返詩壇,唱起了「歸來」的歌,他們被稱為「歸來詩人」,其名得之於艾青詩集《歸來的歌》。
6、朦朧詩:崛起於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時期初期出現的現代詩潮,其名來源於一篇詩評《令人氣悶的「朦朧」》,詩歌既有主題或內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寫法上現代詩藝如象徵手法的運用。代表詩人有:北島、顧城、舒婷、楊煉、江河等人。
7、大牆文學: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關押在監獄的「大牆」之內的人們的遭遇的文學作品,在傷痕文學或傷痕小說中開辟了一個新的題材領域,是其中一個獨特的類型。代表性作品是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類似的作品還有王亞平的短篇小說《神聖的使命》。
8、「現實主義沖擊波」:(1)時代背景:90年代中期,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國企改制、轉軌等。(2)代表作家作品:河北三駕馬車——談歌《大廠》、何申《年前年後》、《信訪辦主任》、關仁山《九月還鄉》、《大雪無鄉》、劉醒龍《鳳凰琴》、《分享艱難》。(3)主要特點——A關注低層群眾的生存命運,體現社會關懷精神或公眾意識。B不迴避生活矛盾,大膽表現改革中的一些熱點與焦點問題。C弘揚主流文化精神。
9、尋根小說:對民族文化或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進行反思、審視與批判的小說,其目的主要在於發掘民族文化傳統的活用資源,重鑄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時在全球化語境下參預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對話。所謂尋根,就是尋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賈平凹、韓少功、阿城等。其特點是:一超越政治視角,走向文化視角。二是追尋民族文化之根,參預與世界文學的對話。
10、新寫實小說:指(1)8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2)書寫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或生存本相、(3)在價值取向、敘事風格與審美趣味方面有別於傳統現實主義特別是「革命」現實主義小說的寫實主義小說。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劉恆、劉震雲等。
11、知青小說:指描寫知青生活的小說作品。或描寫知青生活的苦難,揭露文革非常歷史歲月的黑暗,憑吊流逝的青春歲月;或表達「青春無悔」的理想情懷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曉聲、韓少功、張承志、史鐵生、等,代表作品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填空題型:如:宋寶琦和(謝惠敏)是劉心武傷
❸ 名詞解釋或簡答:現代派小說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百年孤獨》
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❹ 什麼是新寫實小說,現實主義沖擊波小說
所謂新寫實小說,簡單地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 ,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這些新寫實小說的創作方法仍以寫實為主要特徵,但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雖然從總體的文學精神來看,新寫實小說仍劃歸為現實主義的大范疇,但無疑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但是,不同批評家對「新寫實」特徵的描述並太不一致,還有一些批評家堅持認為不必對新寫實小說這一概念作勉強的理論界定。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西方現代派文學紛紛湧入中國,文學便出現了各種主張、各式「流派」。這些主張和流派開闊了文學的視野,豐富了文學的表現力。那時張口閉口的各式各樣的現代派術語,成為文學的時尚。而現實主義偏居文學的一隅,幾乎成為時尚文學的詬病,成為沒落、落後、保守的代名詞。但也就在那個時候,文學開始出現了疲軟之態,進而出現了滑坡,讀者大規模地疏離和冷落了文學。在慌亂之中,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文學找到了「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似乎也找到了一個新亮點,並以此力圖挽迴文學的頹勢。前者我覺得可以稱為瑣碎和低層的現實主義,以平常普遍的市民生活的摹寫與表達這個階層的生活情趣為主,當時的一些關鍵詞比如「零距離」、「原生態」是最時髦的文學詞言;後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龐雜的官員階層——從村幹部一直寫到省部級高官,以暴露這個階層的問題與黑幕為敘事的重心。兩種文學樣態在那時的沒落文學里成為一道耀眼的流星雨,一度也喚醒和召回了一定的文學閱讀,但很快就消失在大規模的閱讀的視野之外。之後,「新寫實」便與現代傳媒合謀,以暢銷書與影視劇為載體,把文學帶入商業領域,忙著去掙錢了;而「現實主義沖擊波」則繼續它的狹小的視角,利用存在的官民階層不平等、不公平的社會現實的縫隙,並將之分裂為鴻溝與峽谷,成為黑幕小說或曰官場小說,也開始迎合了市場的需要。
「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當時引起關注與轟動是因為它們直逼了社會現實,表現出現實社會的某一類社會階層的生存真相。它們是站在現實主義立場上,用現實主義的文學表達,取得的文學的一次新的進展。但它們很快就曇花一現了,像流行病和生活時尚一樣,很快地沒落了,從而淡出了大范圍的閱讀視野。這是因為,它們所缺乏的,恰恰是現實主義最本質的最核心的東西——現實主義的偉大精神,沒有社會與人類進步的信念、理想和希望,沒有生活的本相,沒有鼓舞社會與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沒有激發社會與人類的鬥志。它們就像是一群蠅蠅苟苟的動物一樣,充滿了豐富和豐滿的物質形態的敘事。它們都以現實主義走向了一時的輝煌,也是以對現實主義的誤讀而開始了沒落。
作為一種信仰、精神、理念和方法,現實主義從文學藝術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冥冥之中存在著,並成為文學藝術認識與表達生活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途徑。只不過,現實主義的命名才是最近幾百年間的事情。應該說,幾千年來文學藝術發展史里未曾改變過的事實——不管藝術表達如何千變萬化——就是現實主義精神,始終是文學藝術史上的主導旋律。作為現實主義精神,有著幾組重要的關鍵詞:現實與真實,批判,理想。現實與真實是生活的真相和藝術的真實,是生活與文學的普遍性;批判是作家與生活的距離感與清醒的理性,是評判與批判的意識;理想,是人類、社會的偉大的高尚的心胸、境界和設想,也是生活的本相。對於文學來說,前兩點比較容易做到;而後一點,則需要文學的人格、心胸、境界、視野、學養。因此說,無論在過去、當下,還是在未來,現實主義作為反映、表現的方法,都存在著無窮的變數,有著極其廣泛的疆域,可以說是無邊的現實主義;而作為一種精神——信仰,價值觀念,也只有這幾個重要的范疇,並亘古不變。堅持現實主義精神,堅持現實主義的多樣性,才能保障文學的發展與繁榮,「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的興起與衰落,證明了這樣的鐵律。
❺ 沖擊波 名詞解釋
指核武器或炸彈等爆炸時由爆炸中心向四周傳播具有很大殺傷力、破壞力的高壓高速氣浪。也指某種事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❻ 外國文學復習題答案 名詞解釋
累到我吐血!
1.希臘悲劇一般採用「三聯劇」的形式,相當於今天的「三部曲」。3個劇本是相對獨立的,在情節、人物上又是連貫的。悲劇全部為詩體。2.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店得斯3.是一種極富想像力的文學表現形式,所以他一起天馬行空的文筆著稱,可以很黑暗,也可以很光明。可以很屈辱,也可以很榮耀。可以很邪惡,也可以很正義4.神來之曲,由神靈的幫助而譜寫的歌曲,形容曲調旋律非常優美。5.騎士文學就是一切關於騎士的文學作品,大致包括騎士抒情詩、騎士傳奇、騎士小說及後來的反騎士小說。6.莎士比亞化是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亞戲劇創造中的現實主義美學原則。
「莎士比亞化」作為現實主義藝術的基本特徵和創作規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科學世界觀對莎士比亞創作經驗和創作特點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恩格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7.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給拉薩爾的信中提出的。恩格斯指出封建社會解體時期貴族與貴族斗爭的後面,存在著農民和市民的活動,以及由這個活動構成的平民社會五光十色的背景一一他稱之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並把描寫這個背景看作是作品「莎士比亞化」的重要的內容之一。8.古典主義是17世紀歐洲的主要文學思潮。它形成和繁榮於法國,隨後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 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9.啟蒙文學是指盛行於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啟蒙文學」並不是如浪漫主義文學或自然主義文學一樣的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而是席捲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文學上的延伸和體現。啟蒙文學並沒有獨立的綱領,在文學史上對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爭議,但通常認為奧古斯都時期的英國文學、大革命之前的法國文學以及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都可以算作啟蒙文學范疇。10所謂「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只追求抽象的時代精神,以致人物變成了這種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11.浮士德精神源自於德國著名作家的歌劇《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種篤於實踐的入世精神。另外,「浮士德精神」還是一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12.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13.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14.自然主義文學作為西方文學的一個流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傳至歐美和世界各國。自然主義文學是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到極致蛻變的產物,也是生物學、遺傳學等科學理論影響文學創作的結果。自然主義思潮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成就基本只局限於文學領域15.是於19世紀後期出現在英國藝術和文學領域中的一場組織鬆散的運動。通常,人們認為唯美主義和彼時發生在法國的象徵主義或頹廢主義運動同屬一脈,是這場國際性文藝運動在英國的分支16.法國文學史上的一種流派和文學思潮。出現於1886年。年輕詩人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徵主義者」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份宣言標志象徵主義流派的誕生。17.「多餘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既不願站在政府的一邊,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對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他們很是心儀西方的自由思想,他們也很不滿俄國的現狀,又無能為力改變這種現狀,然而他們又是大貴族和權勢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與底層人民相結合以改變俄國的現狀。18「懺悔貴族」是托爾斯泰創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們出身貴族,有才學,有理想,正直善良。由於上流社會的腐敗,使他們墮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們通過接觸社會,認識到了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落後及不合理性,從地主階級立場轉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19在托爾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對現實的無情批判以外,還熱切宣揚悔罪、拯救靈魂、禁慾主義、「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一種屬於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 托爾斯泰主義: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惡,博愛。20.1841年,巴爾扎克制定了一個宏偉的創作計劃,決定寫137部小說,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總名字叫《人間喜劇》,全面反映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寫出一部法國的社會風俗史。到巴爾扎克逝世時,《人間喜劇》已完成了91部小說。這些小說中最有名的就是《歐也妮·葛朗台》(Eugénie Grandet, 1833) 和《高老頭》(Le Père Goriot, 1835)。21."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郁、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22.冰山原理」是現代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他認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寫作只需表現「水面上」的部分,而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因此,海明威的小說情節中心極為突出,毫無枝蔓;敘事客觀,不加任何解釋和議論;修辭質朴,一般不用富麗的比喻和形容詞;多用簡短而潛台詞豐富的人物對話。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含蓄、凝練的風格。在西方文學中獨樹一幟。23.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的以與傳統的寫實方法不同的創作方法寫成的小說24.荒誕派戲劇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荒誕(absurd)一詞,由拉丁文的sars(耳聾)演變而來,在哲學上指個人與其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這一名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它是作者對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S.貝克特、E.尤內斯庫、A.阿達莫夫、J.熱內、H.品特這類劇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否認人類存在的意義,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們對人類社會失去了信心,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25.存在主義文學是二十世紀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存在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主要表現在戰後的法國文學中,從四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達到了高潮。存在主義文學史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❼ 中國當代文學名詞解釋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現代派小說4、新歷史小說
今天派:(格非先生的定義)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相應的,新歷史小說擯棄了革命歷史小說的二元對立模式,注重歷史反思,發掘人性,努力將歷史的真實凸現出來;同時,挖掘傳統歷史文化對現時的影響,整合積極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識,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比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歷史小說」 和九十年代的正 「歷史小說」 , 新歷史小說在寫作手法上 表現出了與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點, 它的抒寫是反傳統的, 表現在: 民間視角、個人體驗的強調; 邊緣人物、非史資料的撰寫; 敘述空缺和再現原則的瓦解。 同時, 它滲透文中的歷史表現出了虛無、 非理性的特點。
西方現代文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種反傳統的文學流派統稱。在思想和內容上有強烈的主觀性,傾向於悲觀、虛無的思想,喜歡變現異化的主題。哲理意味濃重,通常以象徵、暗示、寓言式的手段表現。有意追求陌生化或間離化的效果,人物形象普遍為非英雄化、反英雄化,以意識流手段及夢幻的色彩用似是而非的手法來表現其主題。
中國式現代派小說是指1985年前後中國文壇出現的以誇張變形等西方現代派小說手法來關注現代個體人的生活狀況,展示現代人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誕感的小說。
古典加民歌……對不起,我不知道
❽ 名詞解釋:沖擊波
沖擊波,是一種不連續峰在介質中的傳播,這個峰導致介質的壓強、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的跳躍式改變。通常指核爆炸時,爆炸中心壓力急劇升高,使周圍空氣猛烈震盪而形成的波動。沖擊波以超音速的速度從爆炸中心向周圍沖擊,具有很大的破壞力,是核爆炸重要的殺傷破壞因素之一。亦作爆炸波。也可以指指由超音速運動產生的強烈壓縮氣流。比喻義為使某種事物受到影響的強大力量而受到沖擊。另有同名電腦病毒和電影等。
沖擊波是一種不連續峰在介質中的傳播,這個峰導致介質的壓強、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的跳躍式改變。在自然界,所有的爆發情況都伴有沖擊波,沖擊波總是在物質膨脹速度變得大於局域聲速時發生。當位於S1點的波源以超波速的速度Vs向前運動時,波源(物體)本身的運動會激起介質的擾動,從而激起另一種波。這時的運動物體充當了另一種波的波源,這種波時一種以遠動物體的運動軌跡為中心的一系列球面波。由於球面波的波速u比物體的速度Vs小,所以就會形成以波源為頂點的V字形波,這種波就叫沖擊波。一架飛機的速度超過330米/秒,「聲屏障」就被打破,同時伴隨有一個在大氣層傳播的沖擊波,並產生一個聲「爆炸」 參考http://ke..com/view/53001.htm
❾ 什麼是現代主義 求名詞解釋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國的印象主義。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後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畫家們提出的「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所以,法國後印象主義畫家P.塞尚這位在作品中追求繪畫語言的幾何結構和形體美感的畫家,被人們稱作「現代繪畫之父」。
❿ 現代主義的名詞解釋
十九世紀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震碎了人類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現代工業的興起,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冷漠,社會變成了人的一種異己力量,作為個體的人感到無比的孤獨。二十世紀初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開始用人類發明的槍支彈葯大規模屠殺自己的同類,西方的自由、博愛、人道理想的觀念被戰爭蹂躪得體無完膚,西方文明被拋進了一場深刻的危機之中,現代主義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