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小說徐星
1. 先鋒派作家徐星最新力作:《剩下的都屬於你》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先鋒派作家徐星最新力作:《剩下的都屬於你》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那感覺就像是在麥田裡,你不是農民去收麥子,你想這次我不抬頭只管一鐮一鐮地割下去,當我數到二百下的時候總該到頭了吧?二百下過去了,你可能覺得漫長極了,長得就像你整個的人生一樣沒完沒了,現在總算過了二百下了,你抬起頭來一看那麥田仍是渺無盡頭,也許你會想到這國家真是他媽的大,大得你連一塊歇腳的地方都沒有。 我就這么低著頭騎在車上,每次抬起頭來張望過後都發現前邊的路仍是筆直平坦,我有點兒恨這一點兒變化也沒有、好像無休無盡地伸向前方的路。上路以後我才發現經過自己精心選擇的這一條路並不像想像的那樣詩意,公路幾乎在我行程的起點直至終點都在擴寬,路兩旁的樹全部砍光,被住在路邊的百姓蜂擁搶去,太陽直勾勾地盯著我,那樣子貪婪極了。我渾身脫光,只穿著一條三角短褲,兩只細腿逃命似的蹬著腳蹬。有一段公路和鐵路平行約有十幾公里,一群鐵路工人用立著的大扳手把鐵軌上用來固定枕木的大螺絲釘擰下來,他們大概在進行什麼競賽,一……
有問題再找我
2. 許三觀賣血記屬於現代代文學作品嗎
先鋒文學是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識十分強烈的藝術家和作家,根據「不斷創新」的原則,打破公認的規范和傳統,不斷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引進被忽略的、遭禁忌題材。先鋒派的藝術家們經常自我表現出「離異」既定的秩序,從中宣布自己的「主體性」,他們的目標是震撼感傳統影響的讀者的感受能力,向傳統文化的教條和信念發起挑戰。
先鋒文學 - 流派簡介
《我是少年酒壇子》「 先鋒文學」這個概念的基本定型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一些文學史家在梳理新時期文學史的時候,逐漸把原來不算清晰的作家群落歸到先鋒這個大旗之下。現在所說的先鋒文學通常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批作家的創作,在這個大旗之下有餘華、格非、蘇童、莫言、洪峰、孫甘露、殘雪等。
從1979年開始,出現了以全國都關心的事件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創作浪潮,這些創作關心身邊的人群,關心自身處境和周圍人的處境。這種浪潮持續了五六年之久,文學在這一時期特別蓬勃、特別熱烈,與公眾的關系也前所未有的接近。但到了1985年,文學仍在平穩向前移動的時候,像阿城和一些對寫小說有熱情的年輕人慢慢覺得出了問題:大家都在關心小說寫了什麼,而沒人關心小說怎麼寫。1984年末阿城的《棋王》和1985年初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 ,吹響了先鋒文學的號角。而後莫言、劉索拉、徐星、何立偉等一批作家的創作,把寫作的焦點從寫什麼轉到了怎麼寫。小說的方法論是先鋒文學運動的主題。
先鋒文學「先鋒文學」作家們的創作也不完全一樣。格非的小說優雅,有書卷氣,他的學養是我們這一代人中的佼佼者。余華和蘇童都是江南才子,但二者沒有多少可比性。余華特別狠特別殘忍,也特別神經質;而蘇童,溫婉細致,比女人還解風情,寫作非常成熟老到, 《妻妾成群》幾近完美,簡直無懈可擊。孫甘露的小說充滿奇幻、有一種飄渺的詩意,人物都像影子,文字也特別有美感,隨便抽取一段都是詩。殘雪小說中的人物也像影子,但讀起來特別滲,他們過著自己的生活,完全無視外人的存在。莫言的小說一點也不精緻,汪洋恣肆,他的創作一直大氣磅礴,充滿雄渾的力量。這些不一樣的作家,也不滿足於被扣在「先鋒」這一個帽子之下。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殘酷,把「先鋒文學」這個名頭定位到1985年我們這些新出現的作家身上來。
先鋒文學 - 興起原因
孫甘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山花》第2期撰文認為,所謂「先鋒文學」並不是一個明確清晰的概念,而是具有高度的曖昧性的一個模糊的存在。它有許多不同的表徵。王蒙的「意識流」小說、有關「戲劇觀」的討論、「朦朧詩」的崛起和「後新詩潮」的興起、阿城等人的「尋根文學」的潮流、有關「現代派」的論戰和對於西方現代派的再認識等等無疑是先鋒文學的關鍵的部分。一般文學史敘述的從劉索拉、徐星的小說到馬原、洪峰、蘇童、格非、余華、孫甘露等人的小說的歷史應該說僅僅是這一歷史氛圍中產生的一個潮流和線索而已。在剛走出「文革」夢魘的80年代,一種個人主體的解放的承諾,一種從計劃經濟的社會文化選擇中脫離出去的個人的自由的承諾開始成為文學的主題。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再到「先鋒文學」其實是一條「主體性」的自我的追尋的精神道路被勾勒了出來。這種「主體性」在「先鋒文學」中是從兩個方向上展開的:一是體現為一種激進的脫離計劃經濟的個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表現,二是通過「尋根」回到五四的追問「國民性」的傳統。而主體的解放不僅僅體現在形式上,也異常直接地體現在形式上。這種形式的追求也是五四以來「純文學」想像的一種滿足和完成。從國際的角度看,當時全球仍處於冷戰的格局,而中國乃是一個希望之地,一個西方的新發現。「先鋒文學」的應運而生為這種新的想像提供了可能的資源,於是許多西方漢學家爭相譯介中國「先鋒文學」,許多當時的「先鋒文學」作家也成了國際性的「中國」寫作的象徵。
先鋒文學 - 衰退原因
進入90年代後,「先鋒文學」為何逐漸黯然退場?對此評論家有不同的解讀。
廣西民族學院中文學院副教授翟紅在《南方文壇》第1期撰文認為,自身的稚嫩以及對西方小說的明顯學仿等等,使得先鋒小說的語言實驗一開始就讓很多人看成是無聊的「語言游戲」。於是先鋒小說興起後不久便不可避免地處於一種孤獨和邊緣的境況,「先鋒小說」似乎成了「滯銷小說」的代名詞。
張頤武則認為,90年代將80年代抽象的「主體」變成了全球化和市場化的實實在在的「個人」,「先鋒文學」的轉型也不可避免。先鋒一方面變成了絕對小眾的「純文學」,如前衛詩歌的發展就是一個越來越走向特殊的「圈子」的進程;另一方面,則是走向了一種高雅化的、與一個新的中產階層讀者相互依存的大眾化的文學之中。這些讀者需要的是在激進的前衛實驗和通俗小說之間的文學。「先鋒文學」當年對於計劃經濟中的解放的承諾如今似乎已經實現,但這種解放卻是以「先鋒文學」的消逝為代價的。在一個新的全球化和市場化的社會中,這種「先鋒性」不得不讓位於一種「消費性」。
先鋒文學 - 風格轉變
《活著》(海報)進入90年代,蘇童、余華先後發表了《米》、 《妻妾成群》 、 《活著》 、 《許三觀賣血記》等小說,預示先鋒作家減弱了形式實驗和文本游戲,開始關注人物命運,並以較為平實的語言對人類的生存和靈魂進行感悟,現實深度和人性關注又重歸文本。不少論者認為這是先鋒作家為迎合大眾而走向通俗化,這一轉向標志著先鋒文學向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
先鋒派作家創作上的變化——從對形式的極端重視回復到對意義的關注,這種反復,並非簡單地回歸,其作品中不乏現實主義的因子,但對題材與主題的處理仍與現實主義的方法迥然有異。如果說從肇始之初,先鋒派作家對傳統文體形式的顛覆和解構存在著矯枉過正的先天不足,這一缺陷根源於先鋒文學萌發的現實土壤。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中國,伴隨著神性光環的消褪,民族群體意識向個體意識的遷徙,「人」不僅面臨現實經濟潮流的挑戰,而且遭受各種外來文化思潮的沖擊,人們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與價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質疑。外部歷史情境為文學史提供了新轉機的現實條件,加上文學史內部始終存在的藝術形式變革的自覺性力量,先鋒派們從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博爾赫斯等大師們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們絕非缺乏傳統的寫實能力或者說為了趕時髦,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驅策著他們。先鋒派們所作出的激進姿態實際上是用行動表明只有顛覆舊有的傳統才能以期開辟新的戰場,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隨著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市場經濟的確立,中國用短短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業化進程。省略性的工業擴張使社會充滿了滑稽、荒誕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氣質卻貧弱不堪,外部條件再一次為文學提供了轉向的契機。如何逼視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態,以更適合的表達方式體現在社會變革中人們的真實傷痛以及人類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成為先鋒派作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再者,藝術形式的探索創新顯示了創作主體自我實現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體話語的喪失,人性的消隱,歷史的敘事化等等卻使先鋒作家陷入了主體精神的迷失。先鋒派作家們是以敘事的形式游戲對社會歷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贏得了「先鋒」之名,先鋒作品中顯露出的諸如無中心、無深度、不確定性和零散化的風格又使其呈現出後現代主義徵候。然而,後現代敘事理論及其實踐在中國的出現並非中國本土社會文化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中國的先鋒派作家們「站在文化仿製的立場上」,在「互文」意義上的外向接受,他們從博爾赫斯、福克納、海勒等的作品中頓悟原來小說可以有別樣的寫法,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先鋒派作家首先是對其敘事層面的仿製。先鋒文學適時的轉向,並非偶然的由後現代向現代主義的回返、遷移甚至合流,他們終於走出了博爾赫斯們的領地,「從整體上顯現出『中國先鋒文學的特色』」
先鋒文學 - 影響評價
《兄弟》(余華) 先鋒文學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發端,到現在已有近20年。雖然一些作品今天仍在出版,但大部分讀者卻已經對它產生隔膜。這表現出歷史殘酷的一面,它在對人事進行重新定位、判斷,漸漸把一些作家作品篩選、淘汰。那些在今天被約定俗成稱作是「先鋒文學」的作家,當時各自的創作、傾向、方法、態度,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只是泛泛而談,就會遮蓋各個作家寫作上、美學上的細微不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哈佛的宇文所安教授在研究唐詩的著作中提出,我們不是要從一個時代的最偉大的詩人身上去發現時代的標准,而是要從那個時代的普遍標准來觀察那個時代的詩人。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看,先鋒文學在出現時是異端,很多人懷疑這樣的寫作方式和內容,雖然它現在已經被概括成一種文學現象,已經成為歷史中的一部分。
現在,先鋒作家們的寫作也各自有了很大變動,有寫作的變化,也有大環境對個人境遇的影響,這些最終都轉換成作家作品中的態度。而我們以前的作品,也是我們寫這些作品之前的經驗、閱讀、判斷、想像帶來的。
把文學作品放在文學史的關繫上來觀看它的意義,是一種方式。但還可以有其它的方式。文學和理論關心的東西不同。理論直接通過抽象的思維活動對事情進行歸納總結,但文學永遠不是直接說出來的,某種意義上它是訴諸感官的。西方的新批評、文本分析等方法,都是接觸文學作品的通道,能幫助人們進入文學作品,發現文學的意義。但小說,或者說廣義上的文學藝術,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影響人,如何建立它的意義,是有多種途徑的。當觀賞者接觸文學作品時,在某些時刻需要把自己的邏輯理性思維放開,動用感官。文學作品中會有很多精妙的細節,有時會通過積累潛移默化,或者在結構中與其它細節構成關系,忽然使人「怦然心動」。這樣的閱讀方式,可以超越很多批評方法,發現作品的意義。
20年過去,再回頭看先鋒文學對中國文學的意義,看它帶來的變化、影響,看它自身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有更客觀、更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先鋒文學?
盡管「先鋒文學」已退場,但關於「先鋒文學」的反思對當前和未來中國文學的發展仍具有不一般的意義。翟紅認為,先鋒小說的語言實驗促使了敘述觀念的變化,並以面貌一新的小說文本為文學的發展積累了可貴的經驗。先鋒作家力圖從不同的途徑和層面使自己的寫作貼近人的生存狀態,試圖在自身視閾對世界的理解中還原生命的原初性感受。小說的語言實驗使得一個重要的問題得以凸顯,即現代漢語書寫如何傳達現代中國人個人的生存感受。先鋒小說貴就貴在一種先鋒精神,這是一種敢於創新的青春銳氣,因此「先鋒文學」現在的退場不見得就是一曲《廣陵散》 。
先鋒文學 - 代表作家
生平
余華余華,浙江海鹽人,1960年4月3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父母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因父母為醫生關系,余華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進入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從此與創作結下不解之緣。余華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中文系合辦的研究生班深造。余華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並與葉兆言和蘇童等人齊名。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和日文等在國外出版。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2年)。 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和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栗》。他也寫了不少散文與文學音樂評論。
余華自其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發表後,便接二連三的以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注,他亦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事實上,余華並不算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長篇加在一起亦不超過80萬字。他是以精緻見長,作品大多寫得真實和艱苦,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實。余華曾自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活著》是余華改變風格之作。在敘述方面,他放棄了先鋒前衛的筆法,走向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然而結構上,仍能給讀者劇力萬鈞、富於電影感官和想像的感覺。
主要作品
《星星》、《十八歲出門遠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鮮血梅花》、《在劫難逃》、《世事如煙》、《古典愛情》、《黃昏里的男孩》、《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
3. 除了(王朔,徐星,張志承)請推薦「新時期文學」哪些小說,還值得讀一讀
「新時期文學」狹義上是指文革結束後到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時期的文學,與「80年代文學」有時間前後的銜接關系。主要是批判和否定「文革文學」,回歸「十七年文學」。而廣義上的「新時期文學」我覺得是可以包括文革結束後至今的一個統稱。實際上,「新時期文學」這個說法正如「當代文學」的說法一樣,是有問題的。打個比方,在五十年代建國初期,中國當時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學,為了區別於建國前的文學,也是可以稱作「新時期文學」。這里我默認,你所謂的「新時期文學」是指第二個說法。
傷痕文學:代表《班主任》/劉心武 《傷痕》/盧新華 《靈與肉》/張賢亮《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弦《我是誰》/宗璞 《大牆下的紅玉蘭》從維熙 《芙蓉鎮》古華
反思文學:王蒙、張賢亮、梁曉聲、張潔、從維熙
尋根文學:韓少功、李杭育、莫言、賈平凹
現代派:劉索拉等
先鋒小說:馬原、洪峰、格非、余華、殘雪、蘇童、池莉
新寫實小說:劉震雲等。
4. 徐星的簡介20字
徐星,男,中國作家、文化學者、獨立紀錄片製作人。
1985年,處女作小說《無主題變奏》由《人民文學》雜志刊發,被視為中國當代文學由傳統轉入現代的標志性作品之一。
1989年,赴德國西柏林藝術大學講學。
1992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讀博士學位,後放棄。同年,小說集《Le crabe àlunettes》法語版出版(1992巴黎Julliard出版社)。
1994年從聯邦德國返回中國。
1995年,徐星被法國《觀察家》評選為全世界240位傑出小說家之一。
人物評價:
如果說,《剩下的都屬於你》有別於其他的中國當代小說,不是語言,不是寫法,也不屬於任何技巧。更多的是和作者本人所契合的氣質與狀態,是一個人或一類人的生活的最坦白最誠實的見證。是「獨到的幽默、善意的嘲諷、飽滿的靈思、高遠的心境」。——張恩超
目前住在月租一百元的地下室,以教外國人中文謀生,是一個生活隨意散淡,徹底地把小說中的主人公人生觀價值觀堅持下來的一個人。
本來他可以把生活經營的很好,但是他認為堅持自我精神的愉快比什麼都重要,不把自己成為金錢和名利的奴隸,始終堅持他在《無主題變奏》中的價值觀念,是一個絕對個性的人物。
5. 徐星的主要作品
1、《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2、《茅盾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3、《巴金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4、《老舍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5、《沈從文文集》,花城出版社。 6、《郁達夫小說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7、《圍城》,錢鍾書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8、《王蒙代表作》,張學正編,黃河文藝出版社。 9、《白鹿原》,陳忠實著,人民出版社。 10、《餘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11、《台灣小說選》,《台灣小說選》編輯委員會選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12、當代文學具體推薦篇目(基本都是短篇):劉心武《班主任》//盧新華《傷痕》//王蒙《蝴蝶》、《雜色》、《活動變人形》//諶容《人到中年》//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高曉聲《陳煥生上城》//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張承志《北方的河》、《心靈史》、《黑駿馬》//汪曾祺《大淖紀事》、《受戒》//馮驥才《三寸金蓮》、《神鞭》//張賢亮《綠化樹》、《靈與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路遙《人生》《平凡的世界》//賈平凹《廢都》《浮躁》《雞窩窪人家》《商州初錄》《商州又錄》《商州三錄》《高老莊》//陳忠實《白鹿原》//陸文夫《美食家》//鄧友梅《煙壺》、《那五//》阿城《棋王》、《孩子王》、《樹王》//韓少功《爸爸爸》、《馬橋詞典》、《歸去來》//鐵凝《哦,香雪》《大浴女》//宗璞《紅豆》《我是誰》//張抗抗《情愛畫廊》//王安憶《小鮑庄》《我愛比爾》《小城之戀》《長恨歌》//莫言《紅高粱》《透明的紅蘿卜》//葉兆言《關於廁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劉震雲《一地雞毛》《官人》《手機》//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徐星《無主題變奏》//殘雪《山上的小屋》//蘇童《米》《大紅燈籠高高掛》《我的帝王生涯》《紅粉》//格非《慾望的旗幟》 //余華《活著》《許三關賣血記》//北村《瑪卓的愛情》《水土不服》//阿來《塵埃落定》//王朔《頑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動物兇猛》《過把癮就死》//陳村《少男少女,一共七個》《一天》//徐坤《先鋒》《遭遇愛情》//蔣子丹《桑煙為誰升起》//談歌《大廠》//池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來來往往》《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小姐你早》//方方《風景》《桃花燦爛》//劉恆《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韓東《房間與風景》//朱文《我愛美元》《什麼是垃圾什麼是愛》//邱華棟《手上的星光》//王小波《黃金時代》《青銅時代》《白銀時代》//金庸《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古龍《陸小鳳》《楚留香傳奇》//梁羽生《七劍下天山》
6. 徐星寫過哪些小說
(無題變奏)(城市的故事)(飢餓的老鼠) (幫忙)(收獲)。
7. 徐星還有哪些作品
徐星還有哪些作品
我來答
寶格格1980
LV.18 2018-12-31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剩下的都屬於你》,中短篇小說《無主題變奏》、《失去了歌聲的城市》、《我是怎樣發瘋的》等;
戲劇《星期天早晨:在某地》、《一出戲是怎樣完成的》、《國王和馬的故事》等;
紀錄片《我的文革編年史》《五加五》《罪行摘要》《告密者》等;
徐星,中國作家、文化學者、獨立紀錄片製作人。
1956年生於北京。1977年,當兵,開始寫作。1981年,復員,半年後到全聚德烤鴨店工作。在這半年中,他創作了小說《無主題變奏》。1985年,處女作小說《無主題變奏》由《人民文學》雜志刊發,被視為中國當代文學由傳統轉入現代的標志性作品之一。1989年,赴德國西柏林藝術大學講學。
1992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讀博士學位,後放棄。同年,小說集《Le crabe àlunettes》法語版出版(1992巴黎Julliard出版社)。1994年從聯邦德國返回中國。1995年,徐星被法國《觀察家》評選為全世界240位傑出小說家之一。2003年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同年,長篇小說《剩下的都屬於你》在法國出版(《Et tout ce qui reste est pour toi》)(Editions de l'Olivier出版社)。
2014年應邀訪問美國格林內爾學院。
8. 徐星資料
作家徐星1956年生於北京。1977年,當兵,開始寫作。1981年,復員,半年後到全聚德烤鴨店工作。就是在這半年中,他創作了小說《無主題變奏》。1985年,處女作小說《無主題變奏》由《人民文學》雜志刊發,被視為中國當代文學由傳統轉入現代的標志性作品之一。1989年,赴德國西柏林藝術大學講學。
1992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讀博士學位,後放棄。1994年回國。1995年,徐星被法國《觀察家》評選為全世界240位傑出小說家之一。
新作《剩下的都屬於你》描寫了兩個「堂.吉訶德」式的中國漂泊者,在世界各地為生計在電影里跑龍套、賭錢碰運氣輸光了路費、卷進人販子團伙等一系列離奇經歷……
9. 現代文學作家都有誰,作品有那些!!!
1,英國T S 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里:《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徵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王蒙
《青春萬歲》、《季節四部曲》、《青狐》、《尷尬風流》、《堅硬的稀粥》等;
王安憶
《長恨歌》、《小鮑庄》、《小城之戀》、《錦銹谷之戀》、《米妮》、《我愛比爾》等;
王朔
《看上去很美》、《永失我愛》、《青春無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頑主》、《空中小姐》等;
王小波
《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
1 魯迅,著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而已集等16種。代表作品有:阿Q正傳,狂人日記,祝福,傷逝,孤獨者,過客,等下漫筆,記念劉和珍君,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拿來主義等。
2 郭沫若 原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著有詩集女神,恢復等10餘部,代表作品有 :鳳凰涅磐,天狗,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屈原,虎符,孔雀膽,蔡文姬等。
3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北京人。傑出的中國現當代作家。著有小說集:《趕集》《微神》等,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等,劇作集《老舍劇作選》等12種。 代表作:《二馬》《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月牙作》《斷魂槍》《我這一輩子》《龍須溝》《茶館》等。
4 巴金 原名李堯堂,著有26卷本的巴金全集,和10卷本的巴金譯文全集 代表作品有:小說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憩園,散文集隨想錄等。
5 曹禺原名萬家寶,傑出的中國話劇作家,創作有:話劇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6 沈從文 原名沈兵煥,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專家,著有小說邊城,阿黑小史,長河,小說集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 代表作 :邊城,長河
7 張愛玲 原名張瑛,筆名梁京,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傳奇1994,散文集留言1945,長篇小說十八春1952,電影劇本多少恨,太太萬歲等。代表作品有: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和白玫瑰,沉香屑之第二爐香,自己的文章,公寓生活記趣等。
丁玲 原名蔣偉,字冰之,著有在黑暗中,自殺日記,一個人的誕生,水,意外集,我在霞村的時候等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有韋護,母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還有散文集,雜文集若干,代表作品有,沙菲女士的日記,水,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三八節有感。
8 周作人 中國新文學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翻譯家,文學理論家,詩人和散文家。譯有:陀螺,冥士旅行等,散文結集有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代表作品:有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初戀,談酒,喝茶,苦雨,故鄉的野菜,烏篷船。
朱自清現代散文家,詩人和學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文學研究會代表作家,先後出版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一生留下著作26種進200萬言。代表作: 匆匆,春,何塘月色,北影,給亡婦,冬天,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9 聞一多: 紅燭,太陽吟,憶菊,發現,祈禱,死水,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也許,荒村,收回。
徐志摩,著有新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葉,自剖等。代表詩作 :再別康橋,沙揚那拉一首,雪花的快樂。
10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新文學著名詩人。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曠野等。詩論集:詩論,艾青談詩等。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曠野,向太陽,歸來的歌,詩的散文美。
七月派的代表作品有丘東平的一個連長的戰斗遭遇,路翎的飢餓的郭素娥,財主的兒女們等
11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當時的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田漢,成仿吾,張資平,歷史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從成立到1924年初夏,是前期,也是最輝煌的歷史時期。前期也創造季刊為陣地,後又搬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5-1927是中期,基地是洪水半月刊,以1928年文化批判的創刊為標志,進入後期。
12 錢鍾書字默存,號槐聚,創作有小說圍城,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學術著作有談藝錄,宋詩選注,管錐編。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社會剖析派代表作家,中國現代批評的開創者之一,著有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等小說作品,散文代表作白楊禮贊,風景談。
趙樹理 解放區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開創了山葯蛋派,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民族化和大眾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著有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鍛煉鍛煉」,三里灣等。
13 戴望舒 原名戴夢鷗,是30年代現代詩派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之一,對中國現代新詩的成熟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雨巷是他在1928年發表的成名之作,他因此被譽為「雨巷詩人」,主要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
九葉集 作者: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唐祈,唐提,袁可嘉,穆旦。
14 金庸 中國現代武俠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1955年發表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1973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鴦,代表作品為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
15 孫犁河北平安縣人,著有短篇小說集白洋淀紀事,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散文集晚華集,秀露集,詩集白洋淀之曲,理論記文學短論等。代表作品:荷花澱,囑咐,山地回憶,鐵木前傳,風雲初記。
柳青 原名劉蘊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雷,犧牲者,長篇小說種谷記,銅牆鐵壁,創業史,中篇小說狠透鐵,散文特寫集柳青小說散文集等。代表作:創業史第一部。
16 梁斌《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三部連續性的長篇巨著,《翻身紀事》反映土地改革斗爭的長篇小說
楊沫,原名楊成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紅紅的山丹花,中篇小說葦塘紀事,長篇小說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華之歌,代表作品:《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的優秀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靜,余永澤,盧嘉川
17 朦朧詩,朦朧詩是新時期初期出現的一種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創作潮流。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孫紹振《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崛起的詩群》被人合在一起,戲稱「三個崛起」
舒婷,「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 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散文集心煙。代表作品:《致橡樹》《神女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北島,原名趙振開,「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代表作品:《回答》《古寺》《結局或開始
18 王蒙,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布禮》《蝴蝶》《春之聲》《活動變人形》,季節系列《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蹉跎的季節》
張賢亮,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汪曾祺,著名作家。是新時期市井風俗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代表作品:《受戒》《異秉》《大淖記事》《歲寒三友》《故鄉人》《故里三陳》《橋邊小說三題》。《受戒》的主要人物——明海,小英子
19 張潔,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愛,是不能忘記的》《祖母綠》《沉重的翅膀》。《沉重的翅膀》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改革題材小說
王安憶,代表作叔叔的故事,長恨歌,
20 路遙,陝西作協專業作家,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品: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在困難的日子裡》《人生》,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陳忠實著有小說集鄉村,藍袍先生,初夏,最後一次收獲。
21 鄭義,新時期著名知青作家,代表作品:《遠村》《楓》《老井》。《遠村》發表於《當代》,獲1983-1984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遠村》的故事與人物——楊萬牛,楊葉葉,四奎
張承志,當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綠夜, 中篇小說《黑駿馬》《北方的河》《黃泥小屋》, 長篇小說《金牧場》《心靈史》。《黑駿馬》——原始文化尋根小說,發表於《十月》獲1981-1982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黑駿馬》主要人物:白音寶力格,索米婭,老奶奶
莫言,當代著名小說家。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爆炸》《球狀閃電》《紅高粱》《白棉花》。 長篇小說《十三步》《豐乳肥臀》《紅樹林》《檀香刑》。《紅高粱》主要人物:余占鰲,余豆官,戴鳳蓮
22 韓少功,尋根小說的首倡者之一,70年代末開始創作主要作品:小說集《爸爸爸》《月蘭》《飛過藍天》
長篇小說《馬橋詞典》
阿城,原名:鍾阿城,當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中篇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系列小說《遍地風流》,《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也是代表作,還是尋根文化的經典之作。作家王蒙專門撰文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當代文壇上少見的一篇「奇文」
23 現代派小說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藍天綠海》《尋找歌王》
徐星《無主題變奏》
馬原《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無帆船》《虛構》
洪峰《瀚海》《奔喪》《極地之側》
余華《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現實一種》《難逃劫難》
蘇童《一九三四的逃亡》《罌粟之家》
格非《迷舟》《大年》《褐色鳥群》
轉型後:余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蘇童《妻妾成群》
10. 中國早期現代派小說的代表
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