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和彷徨對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貢獻
① 魯迅小說《吶喊》與《彷徨》在中國現代文學歷史地位
.《吶喊》、《彷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極重要地位,是中國現代小說乃至整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記》還是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這可從兩方面說明:第一,它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的光輝傳統。這表現在:①它直面人生,如實描寫,毫無諱飾,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對舊社會的丑惡、罪惡和病根,作了深人的揭露,對封建主義的批判,達到過去文學所沒有達到的思想高度,如揭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吃人」等。②作品中滲透著作者對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生活命運深切關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期望人民群眾覺醒起來爭得做人的資格;作品凝聚著作者對農民、婦女、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對人民解放與社會改革道路的探求,表現出與人民大眾及其解放事業密切相連的特點。③從思想革命的角度,側重描寫和揭示封建思想對人民群眾的精神奴 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態心理,期望中國人民擺脫封建傳統思想束縛,改革國民劣根性。魯迅的《吶喊》、《彷徨》所開創的包含上述三個重要思想特點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第二,《吶喊》、《彷徨》的重要地位,還由於它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創新精神,給中國現代文學提供了學習榜樣與豐富經驗。這表現在:①藝術上的開放和創新精神。魯迅對中外文學尤其是外國文學,廣泛而大膽吸取,從而對中國傳統小說作了重大革新。例如,開拓了多種創作方法的源頭,主要是現實主義方法,但也有以浪漫主義方法為主的作品,如《不周山》 (初版《吶喊》);有象徵主義氣息很濃的作品,如《狂人日記》。又如,開拓了多種小說體式,如有敘事體小說,也有抒情體小說、諷刺小說等,並是中國現代最早的鄉土文學。再如,革新了中國短篇小說的結構,把傳統小說結構形式服從於故事情節變革為服從於人物刻畫和主題表現。表現手法也大大豐富了。②藝術上的成熟。魯迅有深厚的文學修養,他吸收而不模仿,融會貫通,雖是開山之作而藝術成熟。因而既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定基礎,也在藝術上 對現代文學發展發生重要影響
② 魯迅作為現代小說之父的貢獻是什麼結合《吶喊》《彷徨》熟悉作品論述。(論述題)
通常認為,魯迅對中國文學史的貢獻有三:
第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和胡適,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傅斯年等人共同開辟了中國白話文學的先河,其作品《狂人日記》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成型的現代白話小說(區別於《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白話小說),其散文詩《野草》也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詩集。這都是開風氣之先的。
第二,參與發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翻譯並介紹了多種外國文學,其譯著《毀滅》、《死魂靈》等至今仍是不朽的翻譯巨作。也影響了一代作家。
第三,開創了「雜文」這一文體的先河,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用文筆直接介入社會,同黑暗的現實和麻木愚昧的國民戰斗的典範。其文字如警句,針砭時弊毫不留情,可以說開一代風氣之先,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最偉大的精神導師。
其他的還有,比如《故事新編》開創了「經典重讀」的解讀範式,《野草》引入了許多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因素,《中國小說史略》是第一部完整意義的中國小說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學史意義等等,這些都是魯迅給中國文學史留下的寶貴遺產。魯迅的文章和行動,對後代人影響至深。
③ 吶喊和彷徨對中國小說的貢獻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說;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說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說。 魯迅說過,他是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來寫小說的,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但因寫作年代不同,受當時社會環境、時代風潮的影響,魯迅這兩部小說集的創作心境和運用的創作方法、表現手段也不盡相同。
《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④ 魯迅的小說創作對中國小說現代化有什麼貢獻
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及現代小說理論的開創者。魯迅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說。他以《吶喊》、《彷徨》顯示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實績」,開創了現代小說的先河。現代小說在他手裡開創,也在他手裡成熟。他的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僅是現代小說的開創者,而且也是現代小說的理論開創者。他的小說理論,來源於他豐厚的文學理論觀念,更得源於他的創作經驗,比那些純粹的小說理論,更具有說服力和指導性。首先,魯迅先生創作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小說」,為中國小說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普通民眾,寫出了"人的覺醒";他用白話創作,用截取生活片斷的方法來顯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種種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他吸收和借鑒了現代西方小說的經驗,使敘述方式和敘述角度多樣化;他是中國小說走向現代化的優秀旗手。從中國小說發展史來看,魯迅確是現代小說的開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發表於《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其次,魯迅的小說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種沁人心脾、回味無窮的感性美,又揭示著催人奮進、閃爍著時代光輝的理性美。魯迅是第一個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深刻的反映農民問題的偉大作家。當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壇成了「寂寞荒涼的古戰場」之後,魯迅又發現其間從四處鄉間跑來北京「僑寓」的一代年輕作者,所寫小說往往「隱現著鄉愁」,魯迅稱之為「鄉土文學」。這一命名也成為經典之論,被後起的研究者所廣為採納。魯迅「命名」不同於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於簡單的拿文壇的事例去「證實」某種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構成文學史現象的最有特徵的表現,上升為一種理論的概述與定位。類似的「命名」在魯迅的其它論述中都有表現,如論述莽原社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飆社對惡濁社會的譏刺搏擊以及「虛無的反抗」,「未名社」在將「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等等。魯迅尋找這種種不同創作傾向之間的轉換或對立的關系,實際上這幾個社團又都環環緊扣,此起彼伏地裝點了20年代中期的文壇。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把中國人的主題—— 連同他們的破衣衫、悲哀的命運和痛苦靈魂帶領了長期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盤踞的文學殿堂。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虛幻的民生,人民還是在水深火熱之中煎熬,魯迅以作品將人民從精神上解脫,這是一種從理論上的改觀。在魯迅的筆下,我們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閏土,也看到了像雙喜、阿發一樣機智能幹、純朴無私的農村少年。魯迅這些洋溢著濃郁鄉土氣息的作品,為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石。在魯迅反映下層人物的作品中,他的著意描寫並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無病呻吟,總是把活生生的現實同殘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國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緊密相連,以現實中的小事刻畫出重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被科舉制度愚弄乃至毀滅的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又是一個不能清醒遭人恥笑的的可憐人物,給人留下一個可悲、可嘆的鮮活人物形象,令讀者無不深深思索。同樣《一件小事》中,啟示知識分子正視自己的陰暗面,向滿身塵垢卻正值無私的「卑賤者」學習,從他們身上尋求希望和力量。第三,魯迅在新文學所採取的不同思路讓我們看清了新知識者在資源建構上的不足。魯迅在師承上,他支持錢玄同,肯定文學革命的白話文文言,「白話在生長,總當篤信進化論,相信「文學救國」的思想倫理意義,而且在白話文問題上以《新青年》主張以後為大關鍵」。在他的文學思想上,他承章太炎而來追慕魏晉文學的事實也早為論家所注意了。魯迅通過發掘提煉特定的文學現象來把握文學進程,並在解釋這些現象時,充分注意其與社會思潮的聯系,注意形成典型文學現象的創作心態與情感表達方式。這樣,所謂「歷史的聯系」就是很具體可感。魯迅通過文學現象的提煉去展示文學發展過程的方法,能做到抓住要點總攬全局,抓環節體現過程,這是文學史研究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方法論上的啟示意義。他的作品是現實與理想緊密相連的完美整體,他秉承了諸家的眾才之長,既深刻鞭撻黑暗封建社會的殘酷,又把人類美好理想深情寄託出來,但絕不是虛幻的烏托邦式的超現實理想。譬如,他在《燈下漫筆》中寫道「……這人肉的宴席現在還排著,有很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盪這些使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這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人如其人,文為心聲。魯迅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通過自己的作品把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起來。魯迅宛如滾滾長江之上的一顆熠熠閃光的指路航標,魯迅的作品永遠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珍貴瑰寶。
⑤ 以作品為例,試論魯迅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貢獻(10)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以全新的現代創作手法,新穎的小說形式、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以及獨特的意識流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表現了現代人的初步覺醒,作品從一問世,就引起巨大反響,達到了現代小說的成熟。
其次包括《狂人日記》在內的20年代的《吶喊》《彷徨》小說集同樣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不但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同樣成為現代小說成熟的標志。
1、在創作方法上,魯迅開辟了多種創作方法的源頭:《孔乙己》《明天》《祝福》《離婚》等顯示了清醒的現實主義特點;《狂人日記》則是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的完美結合;《肥皂》《白光》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魯迅小說「復調」小說的特點。
2、在藝術表現上也有許多創造,A\藝術風格多樣化,整體上注重白描,也有《傷逝》《孤獨者》等抒情小說;有《高老夫子》《肥皂》等諷刺小說;有《故鄉》《社戲》等鄉土小說;《孔已己》外在的喜劇性中所蘊涵的悲劇意味,B\在格式上,魯迅更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他的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狂人日記》採用第一人稱的日記體、意識流手法;《《孔乙己》截取人物生平片段來概括人的一生;《葯》從時間中途起筆。C\以「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方法、利用典型細節、白描以及「畫眼睛」的手法來塑造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D從敘述角度有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同時應用第一第三人稱,E從時序順序上看,有倒敘,有順序F從情節看,有單線,有復線。
⑥ 論述魯迅小說吶喊與彷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現實成就
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⑦ 試論《吶喊》與《彷徨》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貢獻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1、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記》(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等。
2、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例如:《故鄉》里那幅「神奇的圖畫」、祥林嫂最後的「肖像」等。
總上,魯迅的《吶喊》、《彷徨》通過獨特的取材,視角和模式,向人們展示了其「反抗絕望」的魯迅哲學內蘊;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經驗的結果。因此,不愧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_^)
⑧ 《吶喊》和《彷徨》對中國傳統小說敘事方式的革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吶喊》、《彷徨》在敘事方式上的革新大致可以從敘事方式、敘事手段、敘事線索、敘事身份和敘事次序幾個方面加以考察:
1、寫實是這兩部小說集的主要敘事方式。
2、自如地運用各種敘事手段,既使用了傳統小說常用地語言和行為描寫,又使用了傳統小說不大常用的心理描寫和肖像描寫。
3、在敘事線索方面,《吶喊》、《彷徨》超越了中國傳統小說基本上只以事件和人物為敘事線索的局限,創立了以對話、場面和內心活動為敘事線索的敘事方式。
4、在敘事身份方面,《吶喊》、《彷徨》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基本上只用故事外敘事的局限,大量採用了故事內敘事的敘事方式。
5、從敘事次序方面看,《吶喊》、《彷徨》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基本上只按情節發展的自然順序敘事的局限,引進了西方小說倒敘和套敘的敘事方式。
⑨ 論《吶喊》《彷徨》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魯迅先生的《吶喊》與《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的標志。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說;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說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說。 魯迅說過,他是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來寫小說的,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但因寫作年代不同,受當時社會環境、時代風潮的影響,魯迅這兩部小說集的創作心境和運用的創作方法、表現手段也不盡相同。
《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⑩ 為什麼說「《吶喊》·《彷徨》」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是中國小說現代化的卓越開端。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1、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記》(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等。
2、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例如:《故鄉》里那幅「神奇的圖畫」、祥林嫂最後的「肖像」等。
總上,魯迅的《吶喊》、《彷徨》通過獨特的取材,視角和模式,向人們展示了其「反抗絕望」的魯迅哲學內蘊;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經驗的結果。因此,不愧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