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理新評書體的現代小說樣式
『壹』 現代作家趙樹理是一位農民作家他的什麼等小說採用評書體的小說樣式
《李有才板話》 《小二黑結婚》等小說 採用評書體的小說樣式
『貳』 以〈小二黑結婚〉為例,談談趙樹理評書體小說在民族化大眾方面取得的成就。
趙樹理「評書體」小說大量運用經過加工提煉的群眾口語進行敘述、描寫,沿襲中國傳統小說「講故事」的結構特點,講究情節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人物的來龍去脈、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棄傳統章回體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節的發展中,放到矛盾沖突中進行塑造,不作靜止的心理描寫。例如《李有才板話》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和語言駕馭上,都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所創造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小說民族形式,開辟了新文學發展的新生面。後來人們把這一群體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稱為「山葯蛋派」,趙樹理是這一文學流派的當然的領袖。
『叄』 趙樹理的作品有哪些
《小二黑結婚》、《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李有才板話》、《鍛煉鍛煉》等。
1、《小二黑結婚》
《小二黑結婚》是現代小說家趙樹理寫於1943年的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抗戰時期解放區一對青年男女為追求婚姻自由,沖破封建傳統和守舊家長的阻撓,最終結為夫妻的故事。
小說塑造了二諸葛、三仙姑兩個落後農民和小二黑、小芹兩個年輕進步農民的形象,通過這兩對思想觀念截然相反的農民的對照。
揭示了當時農村中舊習俗的封建殘余勢力對人們思想行為的束縛,以及新老兩代人的意識沖突與變遷,說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同時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區的重大變化。小說結構完整,情節跌宕,語言通俗,富於地方色彩,開創了中國評書體的現代小說形式。
2、《李家莊的變遷》
《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編著,描寫李家莊激烈尖銳的階級大搏鬥。主人公鐵鎖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是李家莊的外來戶,一個勤勞、忠厚、憨直的貧苦農民。他安分過日,卻遭到地主李如珍、小喜、春喜等人的欺壓迫害,以致破產,為養家糊口去太原做工,又受到軍閥欺凌。
在共產黨員小常的幫助下,他提高了覺悟,團結群眾,與地主展開正面斗爭,並在斗爭中逐漸成長,後來參加了八路軍,走向了武裝斗爭的道路。
通過鐵鎖的個人生活的線索寓於整個李家莊的變化之中,將抗日戰爭作為大背景,敘述了農民與地主的斗爭取得的階段性的勝利。
3、《三里灣》
《三里灣》,趙樹理著長篇小說,成於1955年(乙未年)。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優秀作品。
華北解放區模範村三里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秋收、整黨、擴社 、開渠……合作化運動給農村帶來新氣象,但由此也引發了有關於兩條道路、兩種思想、兩種生活方式的種種矛盾,三里灣在發生著巨變。
4、《李有才板話》
《李有才板話》是現代作家趙樹理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1943年發表。小說主要內容為:抗戰時期,地主閻恆元把持了敵後根據地閻家山的村政權,村幹部貪污盜竊,營私舞弊,欺壓群眾,卻居然騙取了「模範村」榮譽。
李有才帶領小字輩,以「快板詩」為武器,同他們進行智斗,並取得勝利。作品採用有說有唱、夾敘夾議的板話形式,生動活潑。
5、《鍛煉鍛煉》
《鍛煉鍛煉》是趙樹理的小說。趙樹理與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創作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和時代聲音。
作為代表農民思想情感的趙樹理在表面上不得不隨時代強流而迎合國家政治的需要,但是在潛意識和靈魂深處卻始終與農民共命運,同呼吸。《鍛煉鍛煉》無疑就是這方面的顯著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樹理
『肆』 趙樹理的哪些小說是採用評書體式
靈泉洞(上部),登記,李有才板話等等
『伍』 趙樹理小說藝術特點
1、創作特點
趙樹理的作品具有新鮮樸素的民族形式,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
2、人物簡介
趙樹理(1906年—1970年),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尉遲村人,現代小說家、人民藝術家,山葯蛋派創始人。曾任《曲藝》《人民文學》編委、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
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長治第四師范,開始寫新詩和小說。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解放後先後在《工人日報》《說說唱唱》《曲藝》《人民文學》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晉城縣委副書記。文革期間遭到殘酷迫害,於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
他的小說多以華北農村為背景,反映農村社會的變遷和存在其間的矛盾斗爭,塑造農村各式人物的形象,開創的文學「山葯蛋派」,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之一。
3、評價
趙樹理,他是一個新人,但是一個在創作、 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準備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當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穎獨創的大眾風格的人民藝術家。(評論家周揚評)
趙樹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國真正熟悉農村、熱愛人民的少有的傑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真實地再現了中國農村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革,有一種新鮮活潑、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化風格,形成一個俗稱「山葯蛋派」的文學流派。
趙樹理全身心投入到為農民寫作之中,被譽為描寫農民的「鐵筆」、「聖手」。不論是在硝煙彌漫的四十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的五六十年代,趙樹理的小說創作,都真實地表達了農民的願望和心聲。他既有豐富的鄉村生活經驗,又經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禮;他既懂得農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農民的閱讀水平和審美情趣。趙樹理在表現農民的願望和心聲的同時,也深入地表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印記。
『陸』 趙樹理小說創作風格
趙樹理小說創作的一貫風格,在藝術上,把現代小說的藝術形式同傳統文學,特別是同民間文學的長處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形式。他根據農民的欣賞習慣,按照生活本身的邏輯,構造了一個有頭有尾、首尾呼應的完整的故事,並採用中國古典小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結構形式,保證了小說故事的連貫性和生動性。在敘述方式上,趙樹理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以較客觀的或說書人的角度敘述故事。這種敘述方式由一個現代敘事學所謂的「隱含讀者」所控制,強調故事的動作性,很少有孤立靜止的心理描寫和肖像描寫。在語言上,他吸取了大量的民間口頭語言,並對民間口語進行藝術加工,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符合農民口味的文學語言,既通俗易懂、朴實精練,又生動形象,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柒』 分析趙樹理評書小說形式
趙樹理「評書體」小說大量運用經過加工提煉的群眾口語進行敘述、描寫,沿襲中國傳統小說「講故事」的結構特點,講究情節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人物的來龍去脈、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棄傳統章回體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節的發展中,放到矛盾沖突中進行塑造,不作靜止的心理描寫。例如《李有才板話》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和語言駕馭上,都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所創造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小說民族形式,開辟了新文學發展的新生面。後來人們把這一群體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稱為「山葯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