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文學校園系列小說分析
⑴ 我想要一篇關於兒童小說的賞析文章 急···
附蘇青張愛玲對談記
——關於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
主辦者:記者
對談者:蘇青張愛玲
時間:三十四年二月廿七日下午
地點:張愛玲女士寓
前言:當前上海文壇上最負盛譽的女作家,無疑地是張愛玲和蘇青。她們都以自己周圍的題材從事寫作,也就是說,她們所寫的都是她們自己的事。由女人來寫女人,自然最適當,尤其可貴的,似乎在她們兩位的文章里,都代表當前中國知識婦女的一種看法,一種人生觀,就是在他們個人的談話中,記者也常可以聽到她們關於婦女問題的許多獨特的見解,因此記者特約蘇張兩女士舉行對談,以當前中國的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為對談題材。對談的結果非常好,更難得的是她們兩位對於記者所問的,都提供了坦白的答案。記者願意在這里向讀者們鄭重介紹以下的對談記錄,並向參加對談的蘇張兩君表示謝意。
記者
今天預定對談的是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承蒙你們兩位準時出席,非常感謝。今天對談的題目范圍甚廣,我想先從婦女職業問題談起吧!蘇青女士已從家庭婦女變成了職業婦女,同時在蘇女士的文章里似乎時常說職業婦女處處吃虧,這樣說來,蘇女士是不是主張婦女應該回到閨房裡去的?
蘇青
婦女應不應該就職或是回到家庭去,我不敢作一定論。不過照現在的情形看,職業婦女實在太苦了,萬不及家庭婦女那麼舒服。在我未出嫁前,做少女的時候,總以為職業婦女是神聖的,待在家庭里是難為情的,便是結婚以後,還以為留在家裡是受委屈,家庭的工作並不是向上性的,現在做了幾年職業婦女,雖然所就的職業不能算困苦,可是總感到職業生活比家庭生活更苦,而且現在大多數的職業婦女也並不能完全養活自己,更不用說全家了,僅是貼補家用或個人零用而已,而外界風氣也有轉變(可以說是退潮的時期),對之並不感到如何神聖而予以尊視,故目下我們只聽到職業婦女嫁人而沒有聽到嫁了人的婦女定願無故放棄家庭去就職的。這實在是職業婦女最大的悲哀。
記者
所謂職業婦女的痛苦是不是指工作的辛苦?
職業婦女的苦悶
蘇青
是呀,工作辛苦是一端,精神上也很痛苦。職業婦女,除了天天出去辦公外,還得兼做抱小孩洗尿巾生煤球爐子等家庭工作,不像男人般出去工作了,家裡事務都可以交給妻子,因此職業婦女太辛苦了,再者,社會人士對於職業婦女又決不會因為她是女人而加以原諒的,譬如女人去經商,男人們還是要千方百計賺她的錢,搶她的帽子,想來的確很苦痛。還要顧到家庭,確很辛苦。
張愛玲
不過我覺得,社會上人心險惡,那本來是這樣的,那是真實。如果因為家庭里的空氣甜甜蜜蜜,是一個比較舒適的小天地,所以說家裡比社會上好,那不是有點像逃避現實么?
蘇青
從感情上講,在家裡受了氣,似乎無關緊要,一會兒就恢復了,但在社會上受了氣,心裡便覺得非常難過,決不會容易忘懷的。
⑵ 兒童文學系列有什麼好看的書(長篇小說)
別樣人生 花舍郵局 海爸爸藍房子 來自鬼庄園的九九 蒲公英收購站
⑶ 兒童文學的一個校園小說
1、藝術節選節目,大家爭執不休,最後在校園藝術節前組織了一個班級小小藝術節,投票決定。
2、班上轉來了一個新生,處處優秀,有人吃醋,和他較勁,反而被人說小心眼,最後在XX開導下變好了。
3、XX家裡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下降,總是默默的傷心,也拒絕同學的關心,最後還是被真誠感動,度過了這場變故。
4、兩個同學打架,其中一個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下來,受傷住院了,結果兩方家長在學校大鬧,弄的這兩個同學非常尷尬,而且關系僵硬,最後校方出面平息干戈,而這兩個同學的矛盾也在生活瑣事中消散。
。。。。。。
還有很多,其實只要用心觀察生活,就會有很多素材, 想不到,就回復,我再提供幾個。
祝你成功
⑷ 懸疑兒童文學,校園小說系列
《致愛麗絲》很不錯,《絕頂高手》《致命的精神病院》浙西而都是不錯的懸疑短篇小說;青春的《橘子檸檬一樣香》《一直會記得》《金童玉女的傳說》都OK!
PS:要看懸疑文章去《兒童文學》中刊的黑客過招欄目看一看,要青春的可以去90筆團子、90現場、青春花坊等欄目去看一看。
希望可以幫到你喔!
⑸ 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包括什麼書
《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
葉聖陶 《稻草人》
冰 心 《寄小讀者》
張天翼 《寶葫蘆的秘密》
嚴文井 《「下次開船」港》
金 近 《狐狸打獵人的故事》
黃慶雲 《奇異的紅星》
管 樺 《小英雄雨來》
金 江 《烏鴉兄弟》
子 敏 《小太陽》
洪汛濤 《神筆馬良》
柯 岩 《帽子的秘密》
邱 勛 《微山湖上》
金 波 《推開窗子看見你》
林煥彰 《妹妹的紅雨鞋》
張之路 《第三軍團》
董宏猷 《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
高洪波 《我喜歡你,狐狸》
沈石溪 《狼王夢》
周 銳 《拿蒼蠅拍的紅桃王子》
曹文軒 《草房子》
秦文君 《男生賈里》
黃蓓佳 《我要做好孩子》
冰 波 《窗下的樹皮小屋》
常新港 《獨船》
彭學軍 《你是我的妹》
陳伯吹 《一隻想飛的貓》
郭 風 《孫悟空在我們村裡》
任溶溶 《給巨人的書》
任大星 《三個銅板豆腐》
鄭文光 《飛向人馬座》
任大霖 《蟋蟀》
葛翠琳 《野葡萄》
孫幼軍 《小布頭奇遇記》
劉厚明 《黑箭》
韓輝光 《校園喜劇》
樊發稼 《春雨的悄悄話》
劉先平 《大熊貓傳奇》
張秋生 《小巴掌童話》
吳 然 《天使的花房》
金曾豪 《蒼狼》
王宜振 《少年抒情詩》
桂文亞 《班長下台》
梅子涵 《女兒的故事》
謝武彰 《赤腳走過田野》
班 馬 《巫師的沉船》
李 潼 《少年噶瑪蘭》
劉健屏 《今年你七歲》
張品成 《赤色小子》
鄭春華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湯素蘭 《閣樓精靈》
顏一煙 《鹽丁兒》
葉君健 《真假皇帝》
賀 宜 《小公雞歷險記》
林海音 《城南舊事》
包 蕾 《豬八戒新傳》
杲向真 《小胖和小松》
吳夢起 《老鼠看下棋》
聖 野 《歡迎小雨點》
魯 兵 《下巴上的洞洞》
蕭 平 《三月雪》
宗 璞 《宗璞童話》
趙燕翼 《小燕子和它的三鄰居》
李心田 《閃閃的紅星》
沈虎根 《小師弟》
鹿 子 《遙遙黃河源》
蘇叔陽 《我們的母親叫中國》
夏有志 《普來維梯徹公司》
葉永烈 《小靈通漫遊未來》
諸志祥 《黑貓警長》
李鳳傑 《針眼裡逃出的生命》
葛 冰 《大臉貓·小糊塗神》
鄭允欽 《吃耳朵的妖精》
孫雲曉 《16歲的思索》
楊紅櫻 《尋找快活林》
祁 智 《芝麻開門》
豐子愷 《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
高士其 《我們的土壤媽媽》
袁 靜 《小黑馬的故事》
胡 奇 《五彩路》
袁 鷹 《時光老人的禮物》
徐光耀 《小兵張嘎》
田 地 《我愛我的祖國》
於 之 《小麋鹿學本領》
劉興詩 《美洲來的哥倫布》
楊 嘯 《小山子的故事》
谷 應 《從滇池飛出的旋律》
李建樹 《藍軍越過防線》
北 董 《青蛙爬進了教室》
羅辰生 《大將和美妞》
劉保法 《中學生圓舞曲》
肖復興 《青春奏鳴曲》
竹 林 《竹林村的孩子們》
徐 魯 《我們這個年紀的夢》
張 潔 《敲門的女孩子》
薛 濤 《隨蒲公英一起飛的女孩》
殷健靈 《紙人》
魯 迅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近現代兒童文學選》
阮章競等 《金色的海螺——當代兒童文學選》
庄之明等 《新星女隊一號——當代兒童文學選》
⑹ 中國兒童文學作品有哪些
1、《斑羚飛渡》(短篇小說集) 作者:沈石溪
短篇動物小說集《斑羚飛渡》以「人」為敘述者,且多取第一人稱視角展開敘述,但有趣的是,在這個為「人」的普通慾望所填滿的視角下,還藏著深深的自嘲和發人深省的觸動與反思。這種自嘲和反思屬於故事裡外的敘述者和作者個體,但細細品味,它也應當屬於整個人類。
2、《窗下的樹皮小屋》(童話集)作者:冰波
故事寫一個心地善良的小姑娘與蟋蟀吉鈴及其小夥伴螢火蟲、小螞蚱之間奇妙的情感交流與碰撞。情節彌散著淡綠的希望和快慰,也交織了隱隱的凄涼與憂傷……溫馨、詩意、委婉動人的語言風格和情節設置充分體現了冰波早期童話抒情、細膩、優美、恬淡,追求氣氛和意境的營造,並帶有淡淡的憂郁、傷感的詩性風格。
3、《我們這個年紀的夢》(兒童詩集) 作者:徐魯
《我們這個年紀的夢》寫當代校園生活和一代少年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浪漫情懷。少年本是一個多夢的季節,在從一個禁錮的時代走出來以後,一代年輕人發現前面有無限遠景,有無限可供選擇的道路,夢自然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4、《笨狼的故事》(長篇童話) 作者:湯素蘭
豬送給笨狼一張漂亮的小板凳,但是,凳子太矮,笨狼的腿伸不直。於是,笨狼把凳子搬上了沙發,自己跟著往沙發上爬,可腿還是伸不直;於是,笨狼只好把凳子搬到餐桌上,可腿還是伸不直,最後,笨狼只好把凳子搬到屋頂上,但是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最後,還是聰明的兔子幫他解決的難題。只是,笨狼自己心裡的疑惑卻更重了……
5、《草房子》(長篇小說)作者:曹文軒
《草房子》無疑是作家曹文軒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中的油麻地是一方既富於歷史的真實感、同時又充滿想像詩意的小小土地。小說的敘事鎖定在這一方小而又小的水鄉土地上,藉助於不同人物故事線索的編結與交織,為讀者呈現了一幅開闊、浪漫又不乏堅實生活基底的童年生存圖景和一種永恆的童年精神。
⑺ 兒童文學作品的作品及文學貢獻
1864年年由路易斯·卡羅寫的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一部講述一個小姑娘追趕一隻白兔而由兔洞進入一個充滿瘋狂和怪誕的世界的小說。這部小說的續集是《愛麗絲鏡中奇遇》。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1964年,羅爾德·達爾著)曾多次改編成電影。講述小男孩查理偶然得到機會,去參觀隔壁威卡先生的魔幻巧克力工廠。這本書成功後,作者又為其創作了續集《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機》。達爾的其他著名童話還包括《詹姆斯與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女巫》《瑪蒂爾達》.
1886年由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
1914年由伯勒斯寫的《人猿泰山》。
1906年由塞爾瑪·拉格洛芙寫的《騎鵝歷險記》。
1908年由肯尼思·格拉姆?寫的《柳林風聲》。
1908年由蒙哥馬利寫的《綠山牆的安妮》。
1937年由J·R·R·托爾金寫的《哈比人歷險記》。
1943年由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寫的《小王子》。
1881年由卡洛·科洛迪寫的《木偶奇遇記》。
1888年由奧斯卡·王爾德寫的《快樂王子》。
1835年由安徒生寫的《國王的新衣》。
1812年由格林兄弟寫的《白雪公主》。
1922年由葉聖陶寫的《稻草人》。
1979年由麥克·安迪寫的《說不完的故事》。
2007年由喬安·凱瑟琳·羅琳寫的《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
2007年有艾倫·凱特寫的《貓武士》系列。
[編輯]世上著名的兒童文學系列故事
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頑童流浪記
安徒生——安徒生童話
喬安·凱瑟琳·羅琳——哈利·波特:1997年開始創作,在2007年完結,一共七集。
魯益師,又譯做C·S·劉易斯——納尼亞傳奇(又譯做那裡亞故事集)
馬丁·埃柏茲
萊曼·弗蘭克·鮑姆——綠野仙蹤
路易莎·奧爾科特——小婦人
伊索——伊索寓言
格林兄弟——格林童話
鄭淵潔——舒克與貝塔歷險記 ,皮皮魯系列,魯西西系列等
孫幼軍——小布頭奇遇記
巴里——彼得潘
桑貝/葛西尼——小淘氣尼古拉
亞諾士——小老虎和小熊
海明威——老人與海
楊紅櫻——淘氣包馬小跳 在中國燦爛的文學星河裡,兒童文學作為一顆璀璨的新星,萌芽於晚清的「兒童文學活動」,自覺於20世紀初葉五四時期的「兒童文學運動」,而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了。
一百年前,也就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這是中國歷史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兒童文學從古代「自發的自然狀態」走向現代「自覺的文學時代」所不可或缺的轉型期。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像嚴復、黃遵憲、梁啟超、周樹人、周作人、陳獨秀、胡適等,在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過程中,將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當時中國文化啟蒙的利器,在進化論的視野里發現了代表民族未來與人類希望的「幼小者」——兒童,接受了「後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於他」(魯迅語)的「幼者本位」思想,反叛的矛頭直指千古不變的中國傳統的舊道德——「父為子綱」的「長者本位」思想,從兒童觀上為中國兒童文學的萌生做了特別重要的思想准備。這一「幼者本位」的進化論思想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人的文學」精神相整合,催生了中國兒童文學。
1897年,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出版,其中所揭示的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法則,給國人敲響了不自強就要亡國滅種的警鍾;但同時也給人們以希望,寄希望於未來的一代,在當時思想界發生了巨大影響,所謂「自嚴氏之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於人心,中國民風為之一變」。1901年,梁啟超在《清議報》連載《盧梭學案》,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主張的「主權在民」、「人人平等」的《民約論》詳細介紹過來,告訴國人: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即是父子間也無權予以剝奪,所謂「彼兒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權,而此權,當躬自左右之,非為人父者所能強奪也」。1903年,盧梭的教育小說《愛彌爾》也被翻譯過來,在這部聞名世界的經典作品裡,第一次出現了值得用大字來書寫的話:「要尊重兒童!」並且宣稱:「兒童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成人」,「兒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與成人很不相同」。上述新論的傳播,昭示了中國思想界的一種新動向,即是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兒童的發現」的開始。
雖然在進化論與民權論那裡已經看到了人類新文明的曙光——兒童,但中國「兒童的發現」卻還要經歷大約此後20年的准備期,比西方大約遲了一個世紀,卻又與一位西方的大教育家息息相關。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五四運動爆發的前三天來華講學,宣傳他的「以兒童為本位」的現代兒童觀,五四時期中國凡對兒童及兒童文學感興趣的人幾乎全接受了杜威的觀點,為中國兒童文學奠基的幾位巨人——魯迅、周作人、鄭振鐸、葉聖陶等,也無一例外。先進的兒童觀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人的發現」相整合,就萌生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兒童文學。所以說,1919年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五四文學革命不僅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也是中國兒童文學的搖籃。正如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開創者葉聖陶所說的:「我們最當注意的還要數到兒童。」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周作人也明確指出:「人類只有一個,裡面卻分作男女及小孩三種;他們各是人種之一,但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小孩是小孩,他們身心上仍各有差別,不能強為統一。」所以,魯迅呼籲:「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兒童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這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大英網路全書·兒童文學》寫道:「兒童一旦被認為是獨立的人,一種適於他們的文學便應運而生。」因此,到了20世紀初葉,中國的兒童文學才開始發展起來,不僅在理論上有周作人《兒童的文學》來倡導,在讀物上,「也有一種趨勢,就是『兒童文學』——童話、神話、故事——的提倡」(胡適:《國語運動與文學》)。魏壽鏞、周侯予在《兒童文學概論》中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兒童文學成為當時的教育界、文學界、出版界「最時髦、最新鮮,興高采烈,提倡鼓吹」的新生事物——「教師教,教兒童文學;兒童讀,讀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講演兒童文學,編輯兒童文學,這種蓬蓬勃勃、勇敢直前的精神,令人可驚可喜」。所以,茅盾後來回憶說:「兒童文學這名稱,始於『五四』時代。」
綜上所述,人們先從達爾文的進化論里發現了作為「自然人」的兒童在人類進化歷程中的重要地位與特殊意義,繼而在近代資產階級民權論那裡發現了作為「社會人」的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獨立人格與獨立精神,進而在現代兒童教育觀念的傳播中接受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觀,與此同時,又在摧枯拉朽的五四文學革命中發現了作為「精神人」的兒童應該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文學世界。四重視野的融合說明,兒童文學產生於五四時期,實在是一種社會歷史的必然。 對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有一個基本評價,即是起點高但發展曲折,依賴性強但潛力無限,成就突出但與世界兒童文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尚有差距。進入新世紀的兒童文學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而百年來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正可以作為今天的借鑒,提醒人們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創造條件,與時俱進,為新世紀的兒童文學創造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縱觀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可以發現,國運興則兒童文學興,兒童文學與政治(政府)的關系十分密切,小小文學折射大千世界。一般認為,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有四個「黃金時代」:一是20世紀初葉的五四兒童文學運動,葉聖陶成為了我國近代兒童文學的拓荒者和先驅。集中展現在1920年到1925年;二是50年代的新中國兒童文學實踐,集中展現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間;三是80年代初期的新時期兒童文學復興,集中展現在1978年到1985年;四是90年代中期以後,集中展現在1996年江澤民同志發出抓好「兒童文學」等「三大件」至今。這四個時期都是我國政治形勢明朗,國家比較穩定,經濟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尤其是1949年以後,兒童文學的每一步發展,不論是前進、徘徊不前,還是暫時的反復,都與政治氣候密切相關,與文藝政策及兒童文學政策密切相關。兒童文學的發展特別需要文學以外的力的推動,這也是兒童文學自身發展不甚成熟的一種表現。
在中國,兒童文學的提倡從來就是與兒童教育聯系在一起的,而且從事兒童文學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兒童教育者,在對兒童文學的學科歸屬上,也都不約而同地歸屬於師范教育。可以說,兒童教育是中國兒童文學的根,是流淌在百年中國兒童文學軀體里的血脈,也是中國兒童文學今後發展的基礎。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了的,至少是與今天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相適應的一種文學階段。兒童文學的發展也應該有它的階段,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階段,一個漸次的發展過程。有的階段與過程是不能跳過的,就像有人想徹底否定中國兒童文學的教育性那樣,在一個4億兒童的大國,其中還有3/4的兒童在農村,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兒童連溫飽與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都不能得到完全保證的時候,以娛樂來排斥教育的做法,也許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危險行為。兒童文學應該成為兒童心靈逍遙的樂園,但兒童文學不應該僅僅成為有閑有錢階層的兒童的消遣品,更不應該成為作者、出版者追逐名利的一種快捷的致富工具。可以主張兒童文學有多種屬性,但不能藉此否定兒童文學的教育屬性,當然,這里對「教育」一詞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廣泛意義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古就是兒童大國,也自然是兒童教育大國,但卻還不是兒童文學大國,究其原因,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兒童文學在兒童健全成長過程中的文學價值還沒有得到社會最廣泛地認同與重視,社會兒童文學觀還相對落後;二是兒童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認為是兒童教育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過於狹隘地理解了兒童文學至於兒童成長的價值。但兩者在本質上都沒有給兒童文學一個應該有的獨立的文學地位。兒童觀與文學觀共同決定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特殊命運。三、兒童文學的學科建設嚴重滯後,還沒有真正形成完整的富有現代特徵的兒童文學學科體系。關於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發展兒童文學批評的學術環境還不盡於人意。四是獨立發展兒童文學的條件還不成熟。兒童文學因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作家尚處於一個不很穩定的發展時期。有人用「三多一少」來形容當前我國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現狀: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就是經得起讀者與時間檢驗的精品少之又少。質量與數量的嚴重失衡,導致當下閱讀的作品很多,具有長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家作品日漸減少,這與近4億少年兒童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很不相稱,而就在這十分有限的作家作品中,又有多少是面向近3億的農村孩子呢?能夠走向世界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不僅如此,兒童文學的作家隊伍仍在發生分化,兒童文學的讀者也在不斷流失,影視文化、網路文化等對兒童讀者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加之經濟環境與加入WTO後外來文化的沖擊,原創作品出版艱難,文學新人步履維艱,而外國奇幻作品卻大行其道。也許,這些正說明我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不論是對內對外都還遠遠不夠充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還需要有志於兒童文學的人們繼續努力,還需要更多的兒童文學的熱心人與殉道者為之奔走呼號與默默奉獻。
百年中國兒童文學走過了一條「光輝的荊棘路」(安徒生語),每一位兒童文學家就是照亮這條荊棘小道上的一盞微不足道的「小橘燈」,但許多盞小橘燈在一起,就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精神之火」,昭示著人類的未來與希望。回顧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兒童文學家與時代一同前進,與祖國風雨同舟,與人民同甘共苦,與兒童休戚與共,寫下了不朽的輝煌篇章,為兒童個體的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邁入新的世紀,兒童文學工作者倍感任重道遠,時不我待,必須克服困難,加倍努力,與時俱進,把自己的今天奉獻給人類最光明、最燦爛的朝陽事業——神聖的兒童文學! 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可以分屬兩個時代六個發展階段,即以1949年為界,前後分別屬於現代與當代兩個有著不同性質的兒童文學時代,以及以晚清兒童文學活動、五四兒童文學運動、20年代至40年代的戰爭兒童文學、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兒童文學運動、60年代至70年代的兒童文學荒蕪期、80年代以來至今的新時期兒童文學等為特徵的六個文學發展階段。
一、晚清兒童文學活動——萌芽期
從1875年《小孩月報》創刊到1915年《新青年》創刊,大約20年的時間。在兒童詩歌方面,有梁啟超、黃遵憲倡導並親自實踐的學堂樂歌。兒童小說方面,有梁啟超、徐念慈等人的提倡,以及林琴南、包笑天等人的譯述。童話方面,有孫毓修的編述和周作人的研究。理論方面,有梁啟超、徐念慈、周作人、周樹人等的拓荒與大力提倡。一批以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報刊紛紛創刊,如下:
《小孩月報》(1875)
《蒙學報》(1897)
《寓言報》(1901)
《童子世界》(1903)
《少年報》(1907)
《蒙學畫報》(1908)
《少年叢刊》(1908)
《兒童教育畫》(1909)
《童話叢刊》(1909)
《少年雜志》(1911)
《中華童子界》(1914)
《兒童畫報》(1914)等
二、五四兒童文學運動——自覺期
從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到1923年葉聖陶的童話集《稻草人》出版,大約10年的時間。主要文學現象有:魯迅、周作人、胡適、趙景深、郭沫若等對兒童文學的倡導。茅盾、鄭振鐸、葉聖陶、俞平伯、冰心等「文學研究會」成員發起了一場有聲有色的「兒童文學運動」。創建的重要報刊或兒童文學園地如下:
《兒童世界》(1921)
《小說月報·兒童文學》(1921)
《小朋友》(1922)
《兒童文學》(1923)
《晨報副刊·兒童世界》(1923)
重要作品如下:
葉聖陶《稻草人》(童話)
冰心《寄小讀者》(散文)
《葡萄仙子》(歌舞劇)
理論著作如下:
周作人:《兒童的文學》(1920)、《關於兒童的書》(1923)
胡適:《國語運動與文學》(1921)
嚴既澄:《兒童文學泛論》(1920)
郭沫若:《兒童文學之管見》(1922)
魏壽鏞、周侯予:《兒童文學概論》(1924)
凌冰:《兒童學概論》(1924)等
三、戰爭兒童文學——發展一期
從1923年《先驅》發表《兒童共產主義組織運動決議案》開始至1948年《小英雄雨來》出版,大約25的時間。主要作家有:葉聖陶、張天翼、陳伯吹、賀宜、仇重、蘇蘇、金近、郭沫若、沈從文、巴金、老舍、冰心、豐子愷、蒲風、郭風、陶行知、嚴文井、高士其、董純才、茅盾、管樺、華山、張樂平、黃谷柳等。
重要作品如下:
《阿麗思中國游記》(1928)
《小坡的生日》(1929)
《兒童親衛隊》(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阿麗思小姐》(1931)
《大林和小林》(1932)
《菌兒自傳》(1936)
《奇怪的地方》(1936)
《野小鬼》(1939)
《南南和鬍子伯伯》(1941)
《木偶戲》(1945)
《雞毛信》(1945)
《紅鬼臉殼》(1946)
《三毛流浪記》(1947)
《蝦球傳》(1947)
《鳳蝶外傳》(1948)
《小英雄雨來》(1948)
主要理論著作如下:
褚東效:《中國兒歌的研究》(1927)
茅盾:《關於「兒童文學」》(1935)
鄭振鐸:《中國兒童讀物的分析》(1936)
許幸之:《論抗戰中的兒童戲劇》(1938)
陳伯吹:《兒童文學的編著與供應》(1947)
趙景深:《童話評論》(1924)、《童話論集》(1927)
張聖瑜:《兒童文學研究》(1928)
周作人:《兒童文學小論》(1932)
陳伯吹:《兒童故事研究》(1932)
王人路:《兒童讀物的研究》(1933),
仇重、金近、賀宜:《兒童讀物研究》(1948)等
四、新兒童文學運動——發展二期
從1949年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至1966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停止出書,大約17年的時間。又稱文革前17年。重要作家有:冰心、張天翼、高士其、秦兆陽、嚴文井、袁鷹、陳伯吹、賀宜、葛翠琳、金近、黃慶雲、任大霖、徐光耀、劉饒民、柯岩、任溶溶、孫幼軍、包蕾、洪汛濤、劉厚明、童恩正、魯克等。
重要作品如下:
《小燕子萬里飛行記》(1950)
《我們的土壤媽媽》(1951)
《揭穿小人國的秘密》(1951)
《羅文應的故事》(1952)
《我和小榮》(1953)
《海濱的孩子》(1954)
《金色的海螺》(1955)
《野葡萄》(1956)
《「小兵」的故事》(1956)
《神筆馬良》(1956)
《寶葫蘆的秘密》(1957)
《「下次開船」港》(1957)
《豬八戒吃西瓜》(1958)
《童年時代的朋友》(1958)
《小溪流的歌》(1959)
《小橘燈》(1960)
《小蝌蚪找媽媽》(1960)
《小布頭奇遇記》(1961)
《小雁齊飛》(1962)
《小兵張嘎》(1962)等
重要理論著作如下:
陳伯吹:《兒童文學簡論》(1957)
蔣風:《中國兒童文學講話》(1959)
賀宜:《散論兒童文學》(1960)
茅盾:《60年少年兒童文學漫談》(1961)
《1921—1937兒童文學選集》、《1911—1960兒童文學論文目錄索引》、《1913—1949兒童文學論文選集》(少年兒童出版社編選,1961年)等
五、兒童文學荒蕪期——發展三期
從上海、北京兩家少年兒童出版社停業開始到1977年《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分別在北京、上海復刊,大約10年的時間,即「文革」十年。重要作家有李心田、浩然、徐瑛、楊嘯、高士其等。
重要作品如下:
《閃閃的紅星》(1972)
《幼苗集》、《向陽院的故事》、《紅雨》、《生命進行曲》(均為1973)等
重要文論如下:
林盡染:《緊緊掌握時代的脈搏》(1973)
姚青新:《精心的再創作,可喜的新收獲》(1974)
謝佐、殿烈:《歌頌小英雄,表現大主題》(1975)等
六、新時期兒童文學——發展四期
從1977年一批兒童文學類刊物紛紛復刊至今,大約25年的時間。重要作家有:黃慶雲、葛翠琳、任溶溶、鄭文光、葉永烈、孫幼軍、金波、樊發稼、高洪波、劉先平、聖野、任溶溶、尹世霖、張秋生、薛賢榮、曹文軒、秦文君、張之路、梅子涵、沈石溪、吳然、陳丹燕、黃蓓佳、金曾豪、常新港、谷應、周銳、班馬、董宏猷、彭懿、鄭淵潔、孫雲曉、鄭春華、謝華、湯素蘭、楊紅櫻、楊鵬、張品成、彭學軍、楊老黑、郁秀。
重要作品如下:
《小白楊要接班》(1977)
《神奇的窗子》(1978)
《珊瑚島上的死光》(1978)
《飛向人馬座》(1979)
《林中的鳥聲》(1979)
《小靈通漫遊未來》(1979)
《雲海探奇》(1980)
《三個和尚》(1981)
《小狗的小房子》(1981)
《宋慶齡和孩子們》(1982)
《黑貓警長》(1982)
《駱駝尋寶記》(1982)
《神翼》(1984)
《第七條獵狗》(1985)
《千鳥谷追蹤》(1985)
《中國少女》(1985)
《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1989)
《第三軍團》(1991)
《青春口哨》(1993)
《女生賈梅》(1993)
《花季·雨季》(1996)
《草房子》(1997)
《鴿子樹的傳說》(1998)
《女兒的故事》(1999)
《我要做好孩子》(2000)
《非法智慧》(2001)
《男生日記》(2002)
《女生日記》(2002)
冰波:《阿笨貓全傳》(2002)
湯素蘭:《閣樓精靈》(2002)等
重要理論著作如下:
賀宜:《小百花園丁雜說》(1979)
蔣風:《兒童文學概論》(1982)
《兒童文學概論》(五院校合編,1982年)
胡從經:《晚清兒童文學鉤沉》(1982)
魯兵:《教育兒童的文學》(1982)
韋葦:《世界兒童文學史概述》(1986)
蔣風(主編):《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1986)、《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1991)、《世界兒童文學事典》(1992)
洪汛濤:《童話學》(1986)
王泉根:《現代兒童文學的先驅》(1987)、《中國現代兒童文學文論選(1902—1949)》(選編,1989)、《中國當代兒童文學文論選(1949—1994)》(評選,1996)、《現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2000)
湯銳:《比較兒童文學初探》(1990)
陳子君(主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1991)
《兒童文學辭典》(四川少兒版,1991)
薛賢榮:《寓言學概論》(1991)
金燕玉:《中國童話史》(1992)
吳其南:《中國童話史》(1992)
張之偉:《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稿》(1993)
方衛平:《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史》(1993)
孫建江:《20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導論》(1995)
張美妮、巢揚(主編):《中國新時期幼兒文學大系》(1996)
吳其南:《轉型期少兒文學思潮史》(1997)
朱自強:《兒童文學的本質》(1997)
蔣風、韓進:《中國兒童文學史》(1998)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讀》(1998)
韓進:《中國兒童文學源流》(1999)
樊發稼:《追求兒童文學的永恆》(2000)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2000)
梅子涵等:《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2001)
哈斯巴拉等:《蒙古族兒童文學概論》(2002)
束沛德:《守望與期待——束沛德兒童文學論集》(2003)等
⑻ 怎樣評價兒童文學小說
走進兒童文學,如同步入一個歡樂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美麗和神奇相伴,純真與快樂同行。它能帶著讀者徜徉於充滿快樂的世界,使人在輕松愉快,趣味相生的笑聲中使內心的情感獲得釋放。兒童文學就是以這種特有的審美品格在文學與兒童乃至成人之間架起了多彩的橋梁,以強大的吸咐力牽引著小讀者趨乎其中,並樂而忘返。因此,稱兒童文學是「快樂的文學」不無道理。
那麼,是什麼促成了兒童文學快樂的審美效應?答曰:喜劇性。兒童文學以兒童為主要表現對象,兒童天性中存在的喜劇性因素,鑄就了兒童文學的喜劇性特徵。因此,探究兒童文學的喜劇性,對於我們鑒賞兒童文學作品乃至進行兒童文學的創作都是很有意義的。
兒童文學作家天性要有一些單純、詼諧和幽默,因為孩子天生就具有幽默素質,永遠是用最自然、最本真的眼光來看待生活。我覺得當今具備這些的作家是:楊紅櫻 伍劍 周志勇 肖定麗 梅子涵 周銳 李志偉 董宏猷 黃春華等。
⑼ 兒童文學小說鑒賞論文2000字
一、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緣關系
中外兒童文學發生和發展史都在不斷地敘說著這一事實:兒童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兒童教育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
作為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分支,兒童文學的范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學的,二是兒童的。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最大的差別在於其基本受眾是兒童,因此,作家在下筆之時,必須顧及兒童的心理發展與理解能力。陳伯吹於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個有成就的作家,能夠和兒童站在一起,善於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所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由此可見,依據兒童的年齡特點,以兒童的立場創作作品,乃兒童文學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人類很早就發現文學是個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屬某國家某民族某地區兒童文學的發韌之作,大多因服從教育目的的需要而產生。最早可能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的古代印度童話寓言故事集《五卷書》的序言中說:古代有一個國王有三個蠢笨的兒子。國王要他的丞相調教這三個兒子,但丞相卻無能為力。後來一個年長的婆羅門願承擔這項教育任務,並保證在半年之內教會三個王子管理國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兒童的動物故事作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為此編成這部流傳千古的故事書。17世紀被譽為「第一個為兒童寫作的法國作家」費納隆,為教育好自己的學生——王孫布哥尼公爵而寫了《忒勒馬科斯歷險記》。……可以這樣說,兒童文學的提倡是與兒童教育聯系在一起的,兒童文學是因為兒童教育的需要才從大文學的母體里分離出來,並獨立起來的。因此,兒童文學實際上應該是「成長文學」,可定義為「關注兒童成長,表現兒童成長,有助兒童成長的文學」。
二、兒童文學對兒童精神構建的重要性
「兒童文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在身體、精神、社會方面均未成熟的兒童培養引導為健全的社會人」。它在兒童的教育活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1.兒童文學負有培養兒童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重任
在社會道德價值上,兒童文學傳達的多是人類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誠信、勇敢、合作、寬容等。當兒童為作品中的文學形象所吸引時,會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會下意識地站在各種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場來理解人與人的關系,體驗各種道德情感,並隨著作品的誘導作出道德判斷。兒童在欣賞接受兒童文學作品時產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會對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影響。義大利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之所以成為世界兒童文學名著,一百多年來為世界各國兒童所喜愛,就是因為它塑造出勤奮堅韌的小抄寫員敘利奧、跋涉三千里尋母的聰明勇敢的瑪爾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對兒童產生了很大很好的影響。茅盾上世紀30年代寫的中篇兒童小說《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趙元生是個好學、能幹、懂甘苦、自立奮斗的窮苦少年典型形象,為當時一大批由學生變為童工的少年兒童樹立了獨立謀生的榜樣。蘇聯的卓婭、舒拉、鐵木爾,我國的海娃、雨來、張嘎子等藝術形象引導著少年兒童走上正確的生活道路。張天翼筆下的三個栩栩如生的形象:貪玩好動的羅文應、懶惰好出風頭的王葆、不動腦筋的趙大化,則從反面教育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因此,我們說兒童文學是愛的文學,它源於人類的愛與期待,愛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美學元素;兒童文學是善的文學,以善為美,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美學特徵。世界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恆的魅力,就是因為它傳達了深邃的愛的哲學,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兒童文學負有讓兒童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然的使命
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一樣,是從整體上反映社會生活的,它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以及作家的主觀見解,也納入不少社會、歷史知識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們幼小的足跡難以到達的遙遠國度,使之增加見聞,開闊眼界;又能促進他們對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應怎樣對待社會和人生;更能激勵孩子對社會以及整個世界的熱情關注,以加深他們對生活的了解和認識。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話《騎鵝旅行記》就在講述童話故事的同時,又融進了許多有關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話傳說、文化古跡、工農業生產等知識。它不僅使瑞典的兒童可以從這個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國,增長知識,而日世界各國的兒童也可以從中了解這個美麗國度。
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兒童濃厚的認知興趣。認知心理學認為:「當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與來自外界環境中的新奇對象之間有適度的不一致時,個體就會產生『驚訝』、『疑問』、『迷惑』和『矛盾』心理,從而激發個體去探究。」兒童由於受知識所限,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這恰恰就成了兒童認知的動力。兒童文學能以其生動的形象、有趣的情節、活潑的筆法,把小讀者引進那個他們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現在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小讀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讀者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兒童積極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養兒童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丹麥科學家玻爾就曾向人們說過:拉格洛芙的童話《騎鵝旅行記》對他走上科學道路有著深刻的影響。
3.兒童文學負有培育兒童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天職
「人類應當將最寶貴的賦予兒童」,這是聯合國提出的原則。賦予兒童「最寶貴的」當然首先是美。「育人始於立美,立美始於兒童」。文學作為人類審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應遵循美的規律進行創作。凡文學都應該是美的,沒有美就沒有文學。它應以美的光輝光照人類,以美的形態感化人心。曹文軒先生認為,「美感與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於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不遺餘力地澆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們的美陶冶人們的心靈。兒童文學,除了具備一般文學的美學特徵外,還具有其獨特的美學特徵。郭沫若在《兒童文學之管見》中對這個美妙無比的藝術世界作過形象的描繪:「兒童文學當具有秋空霽月一樣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張白紙。兒童文學當具有晶球寶玉一樣的瑩澈,然而決不像一片玻璃。」這樣的描述,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兒童文學所獨有的美學魅力。兒童文學既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生活的審美反映。兒童文學作家在進步世界觀的指導下,將生活中較粗糙、分散、處於自然形態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煉為 更強烈、更豐滿和更理想的藝術美,通過作品集中表現生活美、自然美與藝術美。像安徒生筆下的《海的女兒》、王爾德筆下的《快樂王子》等,盡管主人公的結局是悲慘的,但他們在讀者的心裡所激起的感情卻愈來愈純潔,愈來愈高尚,使讀者從中獲得了美的享受。同樣,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筆下亦能變成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如《皇帝的新裝》,就可以使讀者在譏笑、否定丑惡的同時,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傑出的兒童文學作家總是以適合兒童的優美形式和高度的藝術技巧,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時也以此影響兒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情趣,發展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4.兒童文學負有塑造兒童健全人格的任務
兒童文學作為兒童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彌補兒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兒童文學有利於健全兒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張之路先生認為「情感缺席」是現在孩子的一大問題,曹文軒先生也認為當今社會的兒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憂心忡忡的問題」,他們都認為這與孩子的閱讀有關聯。曹文軒先生還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幾乎是任何一種方式、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奏效的。最能治這個世紀病的,大概就是文學。文學幾乎是唯一的良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善於以細膩的筆調來展示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意之美,從而給兒童以強烈的情感體驗。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倫的童話《住在屋頂上的小飛人》,寫的是住在屋頂上的小飛人卡爾松與斯萬特松家的小兒子小傢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傢伙是個自我感覺很孤獨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沒時間陪他玩,也沒人注意到他的感受。於是小飛人卡爾松出現了。小飛人填補了小傢伙心裡的孤獨感,給小傢伙帶來了無盡的快樂。作品中對於兩個小夥伴純真友誼的描寫,對於小傢伙渴求親情、友情的描寫,給予現實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們一種情感的補償,使他們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愫。類似的作品還有《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彼得·潘》、《小熊溫尼·普》、《瑪麗·波平絲》、《洋蔥頭歷險記》、《綠野仙蹤》等,都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奉獻給兒童的美味佳餚。
其次,兒童文學在樹立兒童的自信心,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培養兒童敢於冒險、勇於進取的品格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如長篇童話《長襪子皮皮》塑造了一個聰明淘氣、力大無窮,時常會搞些惡作劇的9歲小孤女——皮皮的童話形象。她的獨立自信,她的個性十足,她的敢於冒險,處處都顯示出這是一個被壓抑著的、最狂野的兒童幻想的化身。這個童話形象使得現實中的孩子們被壓抑的慾望得到了宣洩。感受著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強、勇敢和冒險,生活中的兒童也會被激動著、鼓舞著。類似的作品還有:斯蒂文森的《金銀島》、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浸染在這樣優秀的作品中,現實中的兒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識、勇於進取等個性品質就會受到一種積極的暗示,從而使兒童的這些個性特徵得到啟發、培養和加強。
再次,兒童文學在培養兒童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不畏困難,不屈不撓是使兒童能夠保持持之以恆的注意力、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證。一些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鼓勵和發展兒童的這些可貴品質。如曹文軒的「成長小說」《古堡》中,就塑造了兩個逆流而上,經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漢」形象。作者對小說主人公的開拓、進取,勇於搏擊生活等陽剛氣質的熱情描寫,對他們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頑強精神的禮贊,無疑對於克服兒童性格中的柔弱、馴良等缺憾有著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兒童文學如同孩子們心靈成長的養料,我們應充分認識兒童文學對於兒童精神建構的重要性。如果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得以廣泛推廣和閱讀,兒童文學引導兒童親近文學,提升兒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