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現代作家中曾任小說月報的主編是
Ⅰ 曾任小說月報的主編的是
葉聖陶
茅盾
馬津海
沈雁冰
鄭振鐸
等
Ⅱ 曾任《小說月報》主編,參與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的作家是
1921年該刊第12卷第 1號起由沈雁冰主編,全面革新內容,成為文學研究會代用機關刊物,是第一個大型新文學刊物。
Ⅲ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作者相關內容
鄭振鐸,
(1898.12.19-1958.10.17),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字西諦,書齋用「玄覽堂」的名號,有幽芳閣主、紉秋館主、紉秋、幼舫、友荒、賓芬、郭源新等多個筆名,曾就讀於北平鐵路專科學校,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發起人之一,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1898年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區乘涼橋),曾在廣場路小學、溫二中、溫州中學就讀。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1920年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文學周刊》與《小說月報》,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
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3年2月22日,任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決定正式成立,新中國成立後創建的第一個文學研究專業機構——中國文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還有《貓》。
《燕子》一文已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一組。
《別了,我愛著的中國》已被選入六年級語文教材每課一練(單元測評(2)閱讀天地)
《唯一的聽眾》已以他的筆名「落雪」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二課。
《貓》一文已編入初中一年級下冊教材(人教版 第26課)
《最後一課》已被編入人教版初中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本《大海的召喚》(第15課
Ⅳ 葉聖陶是誰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1894--1988),名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
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原名葉紹鈞,筆名葉、聖陶、斯提等。江蘇蘇州人。早年當小學教師,並參加新潮社和文學研究會。1923年起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主編或編輯過《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國文月刊》、《筆陣》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46年後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9年後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著有小說《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並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育論著。
Ⅳ 我國近代出版之母
如果是機構的話是商務印書館,人的話是鄭振鐸。
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CP),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於1897年2月11日創立於上海,1954年遷北京,與北京大學同時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1958年中國出版社業務分工,商務承擔了翻譯出版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和編纂出版中外語文辭書等出版任務,逐漸形成了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世界名人傳記」為代表的翻譯作品,和《辭源》《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英華大詞典》等為代表的中外文語文辭書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鄭振鐸(1898.12.19——1958.10.17),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和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長樂縣,1898年12月19日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翌日因飛機失事遇難殉職。
中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和藝術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在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同時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19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翌日因飛機失事突然遇難殉職。
Ⅵ 曾是小說月報主編 又是文學研究會創始人之一的現代作家是誰
不是冰心,是矛盾
Ⅶ 求符合要求的文化名人
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
1.代表作品有童話《小王子》(1943),該書至今全球發行量已達五億冊,被譽為「閱讀率僅次於《聖經》」的最佳書籍。其它作品還有小說《南方郵航》(1928)、《夜航》(1931)、散文《人的大地》(1939,英譯名《風沙星辰》)、小說《空軍飛行員》(1942)、《要塞》等。
2.知道的人應該不多。
3.聖埃克蘇佩里不是第一個描寫航空的作家,卻是第一個從航空探索人生與文明的作家。
4.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一生喜歡冒險和自由,是利用飛機將郵件傳遞到高山和沙漠的先鋒。二戰期間,法國被納粹佔領,他去了美國。1944年他在一次飛行任務中失蹤,成為法國文學史上最神秘的一則傳奇。
5.《小王子》的內涵就夠了,影響了多少人啊。
他把對社會和世界的看法寫進了《小王子》裡面。
Ⅷ 請告訴我下列作家的有關生平
楊朔(1913-1968),中國小說家、散文家。山東蓬萊人。19 37年參加革命,並開始文學創作。1939年,參加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織的作家戰地訪問團,到華北抗日根據地。1941年底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深入礦山、部隊進行創作活動。1950年10月隨中國人民志願軍到朝鮮前線,1956年起從事外事工作,曾出席當年的亞洲作家會議和1958年的亞非作家會議,曾任亞非人民團結理事會書記處中國書記。其散文創作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結構嚴謹,文字洗煉,富有詩意。著有散文集《海市》、《東風第一枝》,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及《洗兵馬》的上卷《風雨》等。
姓名:柯藍(blog)
生日:7月25日
血型:A型
星座:獅子座
出生地:北京
主持欄目:《音樂無限》
欄目所屬電台:鳳凰衛視
最喜歡的人:張小燕
擅長的語言:英語 國語 廣東話 上海話
曾任多份高級時裝雜志的封面模特兒,柯藍在1994年加入衛視音樂台,深受亞洲觀眾歡迎。1996年,她加入鳳凰衛視中文台,成為《音樂無限》的主持人,讓更多內地觀眾知道柯藍這個名字。
柯藍擁有甜美笑容,青春可人,活潑開朗,是觀眾眼中的歡樂天使。多才多藝的她,既主持節目,又當模特兒,近年更全力向影視界發展,參與多部電影、電視劇的演出。
掌握豐富娛樂信息的柯藍,對主持《相聚鳳凰台》及《港台娛樂風》的工作,可謂駕輕就熟。
曾出演電視劇《靠近你,溫柔我》,《俏女沖沖沖》、《女人背後的女人》等。
電影:《驚情神農架》
魯 迅
(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老舍(1899~1966)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於一個貧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從事小說創作,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赴漢口和重慶。
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
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
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
葉聖陶簡介: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原名葉紹鈞。作家、編輯家、教育家。早年試驗新式教學。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曾主編《小說月報》,作品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等。建國後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門領導。在許多讀者心目中,葉聖陶只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及教育家,事實上,他的小說非常出色,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也不容忽視。(宇慧)
生平:葉聖陶原名時紹鉤,生於江蘇蘇州。父親在地主家做帳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閉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表在《禮拜六》等雜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1917年應聘到吳縣用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1918年在《婦女雜志》第4卷2、3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並在《新潮》上發表小說和論文。1921年與鄭振鐸、茅盾等人組織發起文學研究會,並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上發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國第一部童話集。1928年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編輯。1927年5月開始主編《小說月報》。1930中轉到開明書店當編輯。抗日戰爭期間舉家內遷,曾在樂山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到成都主持開明書店編務。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出版總署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莫泊桑
(1850~1893)
作者簡介: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莫泊桑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之家,母親醉心文藝。他受老師、詩人路易·布那影響,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習作,後在福樓拜親自指導下練習寫作,參加了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作家集團的活動。他以《羊脂球》
(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
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盼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季羨林(1911—)。山東省臨清人。我國當代著名的東方文化學者。1934年清華大學畢業,1941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1946年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先後任東方語文學系主任、南亞研究所所長、副校長。 1980年—1994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現任北京大學校委會名譽副主任。曾被選為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多次當選為中國敦煌吐番學會、中國外國文學會等學術團體的會長、副會長等。 主要著作有《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等。現主持國內幾部大型叢書的編纂工作,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東方文化集成》、《審視文叢》等叢書的總主編。
羅家倫(1897-1969),著名教育家、歷史學家,字志希,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西進賢。1914年考入上海復旦公學,1917年就讀北京大學文科。1920年以後先後赴美、德、英、法留學。1926年回國後參加北伐戰爭。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中央大學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籌備會議代表、國民政府駐印度大使等。主要著作有《中華民國開國50年文獻》、《革命文獻》、《國事百年誕辰紀念叢書》等。
弗蘭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復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首次發表於1620年。培根本計劃寫一部大書,名為《偉大的復興》,分為六個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從 《培根隨筆集》的 「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Ⅸ 葉聖陶的檔案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1907年進入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學習,1911年開始擔任了10年鄉鎮小學教員。1914年起,在《禮拜六》、《小說叢報》等刊物上先後發表了《窮愁》、《終南捷徑》等十餘篇文言小說。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加入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開始在《新潮》、《小說月報》、《晨報副刊》、《學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新詩、散文、文學評論和話劇劇本。1921年,他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共同舉起「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旗幟。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災》(1923)、《線下》(1925)等短篇小說集。
五卅運動中,葉紹鈞與胡愈之等創辦《公理日報》,進行反帝愛國宣傳。此後又主編中國濟難會的《光明》半月刊,並同一些共產黨員和革命者交往,參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動。這一時期的短篇小說集《城中》(1926)、《未厭集》(1928)、長篇小說《倪煥之》(1929)等都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
「九·一八」事變之後,葉紹鈞與魯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積極投身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並不斷擴大著反映現實的題材。《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葉紹鈞從1923年起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輯,1930年起改任開明書店編輯,抗戰勝利後成為開明書店負責人之一。其間曾兼任中學、大學教員。在長期編輯生涯中,先後主編或編輯過《詩》雜志、《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中學生文藝》、《國文月刊》、《筆陣》、《國文雜志》、《中國作家》等多種重要的文學、語文教育刊物,發現、培養和舉薦過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後來都成為知名作家。
葉紹鈞1939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6年出任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長。1949年以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四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屆理事。他還先後出任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等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副主席、中央文史館館長、第六屆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等職。
作品介紹:
葉紹鈞的小說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冷靜真切的人生觀察中攝取平凡具體的生活題材,運用嚴肅客觀的筆觸,進行深入細致的描寫,很少直接抒發自己的主觀見解,而是向讀者呈現客觀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隱含著熱情和傾向。他的小說結構渾凝而勻稱,緊密而舒暢,講究謀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結尾。語言朴實凝煉,明晰純凈,生動流暢,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形成了冷峻而朴實、嚴謹而自然、淡泊而雋永的藝術風格。
葉紹鈞的主要散文集有《劍鞘》 (與俞平伯合著,1924)、《腳步集》(1931)、《未厭居習作》(1935)、《西川集》(1945)、《小記十篇》(1958)等數種。這些作品不論是抒情寫世、狀物記人、議事說理,一般都有著較為厚實的社會人生內容和腳踏實地的精神。藝術上則顯示出清淡雋永的情趣和平朴純凈的語言風格。
葉紹鈞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畫眉鳥》、《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鳥言獸語》和《火車頭的經歷》,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參考資料:http://www.cpmembers.org.cn/szdd8/whmr2/yeshengtao19/yeshengtao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