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的道理
㈠ 吶喊書讓我明白了什麼道理
《吶喊》喊出了新文化運動反封建的最強音,站在人道主義、個性解放、思想啟蒙的立場上對壓制人、扭曲人、奴化人、摧殘人的中國封建文化傳統進行了最深刻的批判。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寫作背景
20世紀初,中國正遭受世界列強的侵略,國家動亂,人民生活艱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漸漸確立了徹底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政治路線,青年魯迅則正致力於建構自己的思想啟蒙綱領。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魯迅也認識到革命的重要性,並且以各自的語言、各自的表述方式響應革命,隨後發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政府遷到北京。但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各派軍閥竊取了革命成果,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魯迅本希望能為教育事業的革新貢獻力量,但根本無事可做,內心無比的孤獨和苦悶。
1915年9月,《青年雜志》(即《新青年》)創刊,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當時《新青年》的編輯錢玄同來向魯迅約稿。魯迅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紀的曙光」,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魯迅受到極大鼓舞,魯迅答應了錢玄同的邀請開始寫文章,所以就有了《吶喊》。
㈡ 《追風箏的人》主要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哪些道理
《追風箏的人》的故事從出生時經歷相似,但生活身份卻不同的兩個少年開始。12歲的阿米爾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富裕家庭,他和他的僕人哈桑很親密,在一次風箏比賽後,一件悲慘的事情發生了,阿轎鉛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宏帆碰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他陷害了哈桑,迫使哈桑離開。
這部小說對我們的啟發是,讓我們明白了關於人性和人性的拯救問題,這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共同話題,情感不僅是家庭紐帶,還有友誼,人只要能沉下心來讀懂,就會被直指人心的情緒所感動,這樣的感覺不是虛的,是一個人在變化的時刻,無法思考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深夜裡的自我反省。這部小說讓我們反思自己,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不要抱怨,這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