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魯特氏與現代人相愛的小說
1. 同治皇帝的皇後阿魯特氏的屍體現在怎麼樣了
「吞金未腐」一說只是民間傳說沒有依據。清東陵二次被盜後,於1952年成立的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在封堵惠陵盜口時將其遺體安葬。惠陵目前尚未對遊人開放。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後,東陵地區的一些土匪、不法分子趁時局動盪、政權交替的混亂之機,製造了東陵的第二次大盜案。這次被盜的陵寢有康熙帝的景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被盜陵寢之多,損失之慘,比上次更為嚴重。
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報》略載:「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盜,一、同治惠陵,棺兩口。一同治,一陪妃,屍體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錶一。棺內外珠寶、玉翠、金屬等品,用麻袋裝出,再用香爐量分,金子約二十餘斤。」
這次盜案中,惠陵中孝哲皇後阿魯特氏棺內以及同治帝棺內的隨葬品全部被盜走。
惠陵被盜後,由於東陵當時處於無人管理狀態,並且盜口長期未堵,當地許多百姓都到地宮里看過。當地流傳說:惠陵地宮里那位娘娘的屍體一點兒未爛,面目如生。她渾身被扒得一絲不掛,肚子被剖開,腸子流了一地。社會上盛傳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們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腸子從頭到尾擼了一遍。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成立了清東陵文物保管所,這時才將惠陵盜口封堵。1961年,國務院把清東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逐年撥發專款對陵寢建築進行維修和保護。1978年,清理整修後的乾隆裕陵地宮對外開放。1979年,清理整修後的慈禧、慈安兩陵對外開放。隨後,裕陵妃園寢、景陵皇貴妃園寢及咸豐帝的定陵又相繼開放,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也即將清理、整修、開放。
2. 阿魯特氏是否吞金自殺詳細解答
自殺可信,現在主要有4種說法,但是是否是吞金就不一定了 阿魯特氏年僅22歲,平時也沒有什麼病,怎麼會突然死去呢?很顯然不是正常死亡。關於她是怎麼死的,在當時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概括起來,有四種說法:
吞金而死。這種說法比較廣泛,影響較大。
絕食而死。《李鴻藻先生年譜》載:「其後之崩,蓋絕食也。」《清代紀事年表》、《庸盦筆記》等也持這種說法。
吞鴉片而死。《清室外紀》持這種說法。
服毒葯而死。《德宗承統私紀》如此記載。
無論哪種死法,均屬於自殺。據說在阿魯特氏自殺之前,她的父親崇綺進宮去看望她。見女兒整日以淚洗面,痛不欲生,眼睛都哭腫了,於是上奏慈禧,請示應該如何辦。慈禧說:「皇後如此悲痛,即可隨大行皇帝去罷。」意思就是皇後可以殉夫。這時正巧女兒寫來了一張字條,征詢她現在應該怎麼辦,崇綺便在字條上批了一個「死」字。未幾,阿魯特氏便死了。
3. 阿魯特氏出身於書香門第,得同治皇帝鍾意,為何卻被慈禧厭棄
這個皇後善良聰慧,最後的命運令人流淚。人們印象中的皇後應該是很有地位與權勢的,但清朝有一個皇後一生都不如意,全然被皇太後壓制。她就是同治皇帝的皇後孝哲皇後,同治皇帝嫡後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後,她的父親是旗人狀元崇綺,自幼讀書。載她淳大兩歲,同治十一年八旗選秀中被選皇後。其入宮後深得同治皇帝喜歡,年紀輕輕就被封為皇後。同治很喜歡她。從她存世的畫像來看,她雖不是西施之貌,但舉手投足非常優雅。她不僅氣質高貴,而且由於是出身書香門第,文學方面的修養也是很高的。
年輕的皇後平時也沒什麼病,況且當時皇後有孕在身,怎麼會突然死亡?其實,對於這件事情,雖然外面的人看不清楚,但對於清宮里的太監宮女和一些考慮問題比較深入的大臣還是能夠撥開迷霧看到實質。他們都清楚這一切都和慈禧太後有關,只有慈禧太後為了權力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親兒媳婦。
面對惡魔一樣的命運,柔弱的皇後連反擊之力都沒有,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短暫而悲情的人生歲月。而當時腐敗的封建晚清王朝,最終由慈禧一人把持,使得百姓生活在艱難困苦中。
4. 清朝同治皇後阿魯特氏是怎樣一位才貌雙全的人
出生在這么一個書香門第,阿魯特氏自幼受到父親的教導和熏陶,文化修養頗高。她容貌俊俏,書法娟秀,左手能寫一手好書,美名傳遍了滿洲和蒙古各部。
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已經17歲了,兩宮皇太後決定為皇帝選後立妃。在皇後的人選問題上,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的意見出現了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認為她淑慎端莊、知書達理,足以母儀天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大了2歲;而慈禧更傾向於選擇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認為她聰穎俏麗,且出身高貴。據說慈禧選擇富察氏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那就是富察氏年輕,閱歷淺,易受擺布。
兩宮太後僵持不下,於是將選擇權交給了同治。慈禧原以為自己的親生兒子會按照自己的旨意辦事,誰知同治對阿魯特氏一見傾心,將玉如意遞給了她。慈禧大為惱火,對阿魯特氏有了芥蒂。
1.jpg
在慈安和同治的堅持下,慈禧不得不屈服。同年二月,兩宮太後頒布懿旨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時,封富察氏為慧妃,知府崇齡之女赫舍里氏為瑜嬪,前任副都統賽尚阿之女阿魯特氏為珣嬪。
在這幾位後宮妃子中,慧妃年齡最小,瑜嬪、珣嬪容貌出色,但皇後蕙質蘭心、文采出眾,《清宮詞》里有一首贊美她的詩:
詠同治皇後
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
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5. 阿魯特氏是慈禧的兒媳,為何二十一歲懷著孕就被殺了
首先阿魯特氏和君王同治帝感情深厚,其次阿魯特氏一直和慈禧做對,這些都是導致她去世的原因。阿魯特氏是大清朝第一位懷有身孕而被賜死的皇後,當時慈禧太後專政,眾人雖然知道阿魯特氏冤屈但也不敢有異議,而阿魯特氏直到死也沒有向慈禧太後屈服。
阿魯特氏在入宮的那一天就不得慈禧太後的喜歡,每次阿魯特氏來請安的時候,慈禧太後都會百般為難她,但阿魯特氏從不屈服,反而經常義正言辭的告訴慈禧要遵守女子本分,後宮不得干政,這讓慈禧太後越發嫉恨她,但當時有同治帝保護阿魯特氏,慈禧太後也沒有辦法,直到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後才找到機會,賜死阿魯特氏。
6. 慈禧把兒媳阿魯特氏逼死,慈安太後是哪樣的反應
清光緒元年二月,同治皇帝的原配嫡後——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病逝於儲秀宮,距離其夫同治皇帝駕崩僅有兩個多月。而後,“慈禧太後暗害阿魯特氏”的傳言在宮廷、朝堂乃至民間廣為傳播。
《滿清外史·第三章》中對於孝哲毅皇後的死因,就有過相關記載:
及載淳殂,載湉立,阿魯特氏以與所草之遺詔不符,劇悲痛。事為那拉氏所知,亟召至,遽批其頰曰:“爾既害吾子,尚思作皇太後耶?”阿魯特氏跪於地,泣不止。久之始還宮,益痛不欲生,旦夕悲啼,目盡腫。一日,崇綺入視,知其狀,奏聞。那拉氏曰:“皇後如此悲痛,即可隨大行皇帝去罷。”
“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痾,遽於本日寅刻崩逝”
的說法還是可信的。畢竟,同治皇帝駕崩以後,光緒皇帝的入嗣,讓未生育皇嗣的孝哲毅皇後徹底失去政治立足點,心如死灰,遂生出悲觀情緒,以致抑鬱患病而終。
7. 清朝最有才華的皇後,受盡帝王恩寵,為何卻懷著孩子自盡而亡
清朝最有能力的皇後名字叫孝哲毅皇後,當時清朝皇室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所以基本上能夠坐上皇位位置的人,就是皇子中素質教育最好的。雖然古代一直強調,女子不用學習太多的才華和知識,但是皇後作為六宮的首腦,正常來說還是需要有一些文化底蘊的,孝哲毅皇後便是在這清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可以說是才華最高的女子了。
據民間傳說,當時阿魯氏是已經懷孕了,但是因為同治皇帝的去世,等於她失去了她最大的依靠,如果生下了孩子,孩子肯定得不到好的待遇,而且自己也會在皇宮裡面受到各種虐待,於是便選擇了自盡。
8. 同治皇帝和阿魯特氏的資料,
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1857-1875),大清同治帝皇後。蒙古正蘭旗,清惟一的旗人狀元、戶部尚書崇綺之女。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
同治皇後比同治帝大2歲。受父親崇綺的教導和熏陶,文化修養很高。有書記載,她「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
同治11年,迫於壓力,慈禧封她為皇後,堂堂正正從大清門迎娶入宮。她「氣度端凝,不苟言笑」,頗有母儀之風。
但因她外祖父鄭親王端華是咸豐帝臨死時任命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員,是慈禧的死對頭,後被朝廷賜死。慈禧因而遷恨阿魯特氏。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慈禧曾召來敦親王奕譞商議廢掉阿魯特氏皇後位,但敦親王說:「欲廢後,非由大清門入者不能廢大清門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慈禧才作罷,卻也由此深恨敦親王奕譞。
阿魯特氏身邊人勸她要逢迎慈禧,保住自己的位子。阿魯特氏則表示:「敬則可,則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而慈禧是當年選秀女入宮的,最忌諱別人提從大清門而入,大清門是她心頭永遠的痛。所以慈禧得知了阿魯特氏的話勃然大怒,對阿魯特氏「更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同治13(1874)12月5日,同治帝英年早逝。14天後,兩宮皇太後發出懿旨:「皇後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儀,著封為嘉順皇後。」光緒元年(1875)2月20日阿魯特氏在儲秀宮自殺身亡,年僅22歲,距同治帝死僅75天。
阿魯特氏死因有兩個:一是靠山已無,阿魯特氏未生子女 。生路邈茫。二是處境尷尬。同治帝死後,慈禧立同治帝的堂弟載湉為光緒帝,將阿魯特氏置於皇嫂之位。這是有清以來從來沒有過的角色,客觀上把阿魯特氏推向了絕路。
阿魯特氏的死法傳言有四種:吞金、絕食、吞鴉片、服毒葯。
同治死後不滿百日,她憤然自殺於儲秀宮。她和同治帝的梓宮暫安於東陵的隆福寺放了三年半之後,1879年同葬於惠陵。
1928年7月,地宮被盜。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宮和慈禧陵地宮。1945年8月,地宮第二次被盜。東陵地區土匪盜掘了康熙帝的景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損失慘重。
1946年4月22日《世界日報》載:「34年12月清三陵被盜,一、同治惠陵,棺兩口。一同治,一陪妃,屍體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錶一。棺內外珠寶、玉翠、金屬等品,用麻袋裝出,再用香爐量分,金子約二十餘斤。」
《華北日報》載:「惠陵盜犯供詞略稱:34年11月間,奉司令命,徵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葯把石門炸開,第一層有四個架子,分列兩旁。一邊是皇帝翠印一顆、皇後翠印一顆,一邊是書籍及印刷板之類。第二、三層沒有東西。第四層有棺兩個,用斧錘等將棺劈開,由皇棺內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兩金八卦一個、美國贈品四邊鑲白珠可走半年之金錶一個、朝珠白緙各兩串、二十四顆的白珠子兩串、翠扳指一個、金火盆一個、翠煙袋一支。在後棺內取出鳳冠一頂,白玉鐲、金鐲各一對,翡翠、珍珠、瑪瑙及木質朝珠各一串,重三兩金九連環一件,鳳凰簪子一件,瑪瑙扳指、金鑲白珠戒指、翠牌各一個,長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無法統計。」 孝哲皇後棺內的這些隨葬品以及同治帝棺內的隨葬品全部被盜走了。
惠陵被盜後,由於東陵當時處於無人管理狀態,盜口一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時才堵砌上。由於洞口長期未堵,當地許多百姓都到地宮里看過。當地流傳說:惠陵地宮里皇後的屍體一點兒未爛,面目如生。她渾身被扒得一絲不掛,肚子被剖開。社會上盛傳娘娘是吞金死的,他們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腸子從頭到尾擼了一遍。後來有民國政府調查人員進入惠陵地宮後看到,阿魯特氏的屍體被扔在地宮的東南角,腸子淌在外,雙目微閉,據說面容完好,整個屍體尚未失水、萎縮,肌肉富有彈性,關節可以正常轉動。屍體未發現做過任何防腐處理,卻保存的和做過嚴格防腐措施的慈禧屍體一樣完好。
痛哉……
9. 阿魯特氏資料
有人統計,從順治三年(1646)到光緒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舉行過科舉殿試112科,取中狀元114名(有的書說113科,狀元113名)。在這114名狀元中,只有一名狀元的女兒有幸坐著鳳輿,堂堂正正地進入大清門,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抬進了坤寧宮,與大清入關後第八帝同治帝喜結良緣,成了母儀天下的中宮皇後。這位狀元就是大清「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惟一獲得狀元桂冠的蒙古狀元崇綺。這位狀元的女兒就是後來被謚為「孝哲毅皇後」的阿魯特氏。
阿魯特氏生於咸豐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時,比同治帝大2歲。其父崇綺端雅,工詩善畫,多才多藝,文化造詣極高。孝哲皇後出生於這樣的文化家庭,受父親的教導和熏陶,文化修養也很高。有書記載,孝哲皇後「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她受父親的影響,字也寫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寫大字,備受時人稱贊。《清宮詞》里有一首贊美孝哲皇後的詩:
詠同治皇後
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
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珣、瑜指珣妃阿魯特氏和瑜妃赫舍里氏。意思是珣、瑜二妃雖有傾國傾城之美貌,但在文才上卻遜於善長左手寫字的中宮皇後。孝哲皇後喜好文學,對著名的唐詩能「背誦如流」。平時她「氣度端凝,不苟言笑」,「曾無褻容狎語」,頗有母儀之風。
然而這樣一位優秀出眾的皇後卻不能討得婆母慈禧的歡心,在宮中受盡了虐待和凌辱。慈禧為什麼不喜歡這位兒媳婦?事情還得從同治帝立後開始說起。
婆媳不和,備受虐待
大婚後,阿魯特氏與同治帝恩愛情篤。慈禧看在眼裡,恨在心中,在宮中廣布心腹密探,監視這對小夫妻的言行舉止。慈禧見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宮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遠和冷落,頗為不滿,便將同治帝召來,說:「慧妃賢慧,雖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後年少,未嫻宮中禮節,宜使時時學習。帝毋得輒至中宮,致妨政務。」慈禧嚴重地干擾了他們的夫妻生活。對於慈禧的話,同治帝不得不聽,但又不想與他不喜愛的慧妃親近,所以乾脆就獨居乾清宮。新婚的阿魯特氏獨居宮中,形單影吊,郁悶不樂。慈安便時常將她召到鍾粹宮,和她談心拉家常,百般安慰。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後,皇後更愛自己的夫君。阿魯特氏每次見到皇上,必笑臉相迎,慈禧反倒說皇後「狐媚以惑主」。
阿魯特氏自入宮以來,處處小心謹慎,毫無失禮之處,但慈禧見到她,總是氣不打一處來,事事找茬。同治帝有病,阿魯特氏心中著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責怪她「妖婢無夫婦情」。同治病勢垂危之際,阿魯特氏偷著去看望,並親手為同治帝擦拭膿血,慈禧又罵她「妖婢,此時爾猶狐媚,必欲死爾夫耶?」阿魯特氏左右為難,怎麼做也討不出好來。據《崇陵傳信錄》載,一次阿魯特氏去探望同治帝病,流著眼淚傾訴獨處宮中、備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說:「卿暫忍耐,終有出頭日也。」小夫妻的這些話被尾隨而來、在外偷聽的慈禧聽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闖進宮來,抓住阿魯特氏的頭發,一邊打,一邊往外拽,並揚言要備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睜睜看著皇後慘遭凌辱,又急又氣又害怕,竟昏了過去。慈禧這才饒了阿魯特氏。崇彝寫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一次,慈禧萌發了要廢掉阿魯特氏皇後位的想法。於是將擔任宗人府宗令的咸豐帝的五弟敦親王奕譞召來,商議此事。敦親王說:「欲廢後,非由大清門入者不能廢大清門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慈禧欲廢阿魯特氏之心才作罷,但卻由此深恨敦親王奕譞。
阿魯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她認為自己是堂堂正正從大清門迎娶的皇後,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沒必要阿諛奉承,溜須拍馬。而且,她有意無意地幾次刺激、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銳。一次,阿魯特氏陪慈禧看戲,「演淫穢戲劇,則回首面壁不欲觀,慈禧累諭之,不從,已恨之」。一來阿魯特氏表現得不聽話,不順從,二來反襯出慈禧好淫樂,格調低俗,從而加深了對阿魯特氏的怨恨。阿魯特氏身邊的人勸她要處處討慈禧歡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後搞好關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則於己不利。阿魯特氏則表示:「敬則可,則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慈禧是通過選秀女進入皇宮的,最忌諱別人提從大清門而入,大清門是她心頭永遠的痛。有人將阿魯特氏的話偷偷地告訴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認為是故意蔑視自己,因而對阿魯特氏「更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關於慈禧為什麼不喜歡阿魯特氏,最後將她逼上絕路,還有其他一些說法。
有人說因為阿魯特氏是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端華是咸豐帝臨死時任命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員之一,是慈禧的死對頭,後被朝廷賜死。慈禧因而遷恨阿魯特氏。
還有人說,慈禧聞知阿魯特氏懷了孕,怕生了皇子,立為嗣,阿魯特氏就成了皇太後,自己就不能垂簾聽政了。
還有的說,慈禧怕阿魯特氏把自己違背同治帝遺詔立皇子的秘密揭發出來,故將她置於死地。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五日,同治帝英年早逝。14天後,兩宮皇太後發出懿旨:「皇後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儀,著封為嘉順皇後。」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阿魯特氏崩逝於儲秀宮,年僅22歲,距同治帝死僅75天。
阿魯特氏為什麼要死,其原因有兩個:一是靠山已無,生路邈茫。同治皇帝是阿魯特氏惟一的靠山和希望。在同治帝活著的時候,尚備受慈禧的虐待和凌辱,同治帝死了,靠山也就倒了,生活的希望破滅了。二是處境尷尬。同治帝死後,慈禧不為他立嗣,卻立同治帝的堂弟載湉(也是慈禧外甥)為嗣皇帝,承繼咸豐帝為子,這就將阿魯特氏置於處境尷尬的皇嫂之位,既不是皇太後,又失去了原來中宮皇後擁有的權力和尊貴地位。將來光緒帝立後以後,阿魯特氏的地位更為尷尬,這是有清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角色,這在客觀上把阿魯特氏推向了絕路。
阿魯特氏死亡當天,兩宮皇太後諭內閣:「嘉順皇後於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宮,淑慎柔嘉,壼儀足式。侍奉兩宮皇太後,承顏順志,孝敬無違,上年十二月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痾,遽於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實深。」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說得含糊不清,難以讓人信服。
阿魯特氏年僅22歲,平時也沒有什麼病,怎麼會突然死去呢?很顯然不是正常死亡。關於她是怎麼死的,在當時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概括起來,有四種說法:
吞金而死。這種說法比較廣泛,影響較大。
絕食而死。《李鴻藻先生年譜》載:「其後之崩,蓋絕食也。」《清代紀事年表》、《庸盦筆記》等也持這種說法。
吞鴉片而死。《清室外紀》持這種說法。
服毒葯而死。《德宗承統私紀》如此記載。
無論哪種死法,均屬於自殺。據說在阿魯特氏自殺之前,她的父親崇綺進宮去看望她。見女兒整日以淚洗面,痛不欲生,眼睛都哭腫了,於是上奏慈禧,請示應該如何辦。慈禧說:「皇後如此悲痛,即可隨大行皇帝去罷。」意思就是皇後可以殉夫。這時正巧女兒寫來了一張字條,征詢她現在應該怎麼辦,崇綺便在字條上批了一個「死」字。未幾,阿魯特氏便死了。
夫妻同穴,葬後劫難
阿魯特氏死後,因同治帝的惠陵剛剛擇吉營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宮暫安於東陵的隆福寺。光緒元年(1875)九月十八日,光緒帝奉兩宮皇太後親自護送梓宮到東陵隆福寺,在那裡停放了三年半。
營建山陵。按照封建社會的國家定製,新皇帝即位後,就應該卜擇萬年吉地,營建陵寢。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孝哲毅皇後與同治皇帝合葬的惠陵
始終未提及陵寢之事。直到同治帝駕崩了,急待入葬,慈禧才不得不派大臣在東陵和西陵為同治帝選擇陵址。相度大臣帶著風水官在兩個多月里踏遍了東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經過反復比較、篩選,最後認為東陵的雙山峪和西陵的九龍峪風水最好。東陵的雙山峪龍氣舒展,堂局寬平,羅城周密,屏障全備。「後有大山以為靠,前有金星山以為照。金星山之兩旁更有萬福山朝於左,象山立於右」,「是真上吉之地」。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一日,慈禧召見了相度大臣。慈禧詳細詢問了相度陵址的情況,由恭親王奕?做了回奏。最後集中在是用東陵的雙山峪,還是用西陵的九龍峪這個焦點上。慈禧征詢相度大臣們的意見,奕?回奏說:「以理,則九龍峪固佳;以情,則臣惠陵前景(徐廣源提供)
下不敢言。」明顯流露出應選用雙山峪的意向。奕?所說的「理」,是指乾隆帝規定的「昭穆相建」制度。按照這個制度,咸豐帝已葬在東陵,同治帝就應葬在西陵。奕?所說的「情」是指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咸豐帝的定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都建在了東陵,如果顧此之情,使嬌兒長倚膝下,同治帝就應葬在東陵。奕?非常圓滑,善於詞令。他明明傾向於選用雙山峪,卻說「臣不敢言」,意在讓慈禧自己作決定,自己免擔破壞「昭穆相建」制度的罪名。慈禧是何等精明之人,立時就明白了奕?的心思,當即決定將東陵的雙山峪定為惠陵陵址。任命醇親王奕、左都御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為承修大臣,於光緒元年(1875)三月十二日午時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時興工,經過三年緊張施工,到光緒四年(1878)九月,惠陵、惠妃園寢及禮部、八旗、內務府衙署、營房等工一律告竣。惠陵規制雖然遜於以往清帝陵,但其木料均為堅硬名貴的梴楠木,因此惠陵素有「銅梁鐵柱」之稱。
帝後入葬。經欽天監擇吉,定於光緒五年(1879)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孝哲皇後入葬惠陵地宮。三月二十一日,光緒惠陵硃砂碑
帝奉兩宮皇太後由京啟鑾,去東陵參加同治帝、後的奉安大典。二十三日到達東陵的隆福寺,並住在了那裡。二十四日辰刻,同治帝梓宮和孝哲皇後的梓宮從隆福寺暫安處奉移惠陵。光緒帝跪送後,由間道至惠陵,敬視方城、明樓、地宮後,於申刻跪迎同治帝、孝哲皇後梓宮到惠陵,兩具梓宮均停放在隆恩殿內。三月二十五日,光緒帝在同治帝、後的梓宮前行遷奠禮後,奉移兩梓宮於方城前蘆殿內,安奉在龍車上。二十六日卯刻,孝哲皇後梓宮隨同治帝的梓宮葬入地宮。同治帝的梓宮安奉在棺床正中,孝哲皇後梓宮安奉在同治帝左(東)旁,均棺頭朝北,棺尾朝南。同治帝、孝哲皇後的謚冊、謚寶於梓宮入葬前安放在地宮左右冊寶石座上。眾大臣退出地宮後,敦宜皇貴妃(即慧妃富察氏)等進地宮敬視同治帝和孝哲皇後梓宮。隨敦宜皇貴妃進入地宮的可能有瑜妃赫舍里氏、珣妃、瑨嬪西林覺羅氏。她們與自己的夫君同治帝和皇後阿魯特氏作最後的訣別。同治帝的這4位遺孀,當同治帝駕崩時,年齡最大的瑜妃19歲,年齡最小的皇貴妃富察氏(慧妃)才16歲,剛剛進入花季妙齡就開始了數十年的漫長的寡居生活。敦宜皇貴妃等退出地宮後,在石祭台前奠拜如儀。掩閉地宮石門,大葬禮成。
地宮被盜。震驚中外的東陵第一起大盜案發生在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宮和慈禧陵地宮。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後,東陵地區的一些土匪、不法分子趁時局動盪、政權交替的混亂之機,製造了東陵的第二次大盜案。這次被盜的陵寢有康熙帝的景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被盜陵寢之多,損失之慘,比上次更為嚴重。
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報》略載:「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盜,一、同治惠陵,棺兩口。一同治,一陪妃,屍體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錶一。棺內外珠寶、玉翠、金屬等品,用麻袋裝出,再用香爐量分,金子約二十餘斤。」
又據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華北日報》略載:「惠陵盜犯供詞略稱:三十四年十一月間,奉司令命,徵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葯把石門炸開,第一層有四個架子,分列兩旁。一邊是皇帝翠印一顆、皇後翠印一顆,一邊是書籍及印刷板之類。第二、三層沒有東西。第四層有棺兩個,用斧錘等將棺劈開,由皇棺內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兩金八卦一個、美國贈品四邊鑲白珠可走半年之金錶一個、朝珠白緙各兩串、二十四顆的白珠子兩串、翠扳指一個、金火盆一個、翠煙袋一支。在後棺內取出鳳冠一頂,白玉鐲、金鐲各一對,翡翠、珍珠、瑪瑙及木質朝珠各一串,重三兩金九連環一件,鳳凰簪子一件,瑪瑙扳指、金鑲白珠戒指、翠牌各一個,長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無法統計。」
孝哲皇後棺內的這些隨葬品以及同治帝棺內的隨葬品全部被盜走了。
惠陵被盜後,由於東陵當時處於無人管理狀態,盜口一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時才堵砌上。由於洞口長期未堵,當地許多百姓都到地宮里看過。當地流傳說:惠陵地宮里那位娘娘的屍體一點兒未爛,面目如生。她渾身被扒得一絲不掛,肚子被剖開,腸子流了一地。社會上盛傳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們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腸子從頭到尾擼了一遍。
孝哲皇後個人小檔案
姓氏:阿魯特氏出生:咸豐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時
屬相:虎父親:崇綺
丈夫:同治帝載淳子女:無
入宮: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五日冊立皇後: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四日
最得意:被選立為皇後
最痛心:夫君早死最大遺憾:未生子女
卒年: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享年:22歲
入葬:光緒五年(1879)三月二十六日陵寢:惠陵
謚號: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後
(轉自《正說清朝十二後妃》)
10. 清朝皇後阿魯特氏的遺體是否保存數百年依然如活人一般,皮膚光澤有彈性,看上去就像是睡著了,是真的嗎
據史料記載,阿魯特氏出生於咸豐四年七月初一辰時,也就是公元1854年7月25日,比同治帝大2歲。阿魯特氏來頭不小,父親是清朝「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惟一獲得狀元桂冠的蒙古狀元崇綺。崇綺工詩善畫,多才多藝,阿魯特氏的文化修養也很高,「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中宮,即後宮;正位,即皇後。可見阿魯特氏從小就是無人敢去高攀,「註定」會選入皇宮做皇後的大家閨秀。
同治確實看中了阿魯特氏,而且他最敬重的慈安皇太後也非常喜歡阿魯特氏,因此,阿魯特氏被同治選為皇後可謂順理成章。但這個決定得罪了慈禧,因為她對於皇後另有心儀的人選,而且阿魯特氏的屬相和慈禧不合。阿魯特氏屬虎,慈禧屬羊,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羊入虎口」,這讓控制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快。其實「屬相說」只以年支論命,實在太過籠統,但慈禧心裡始終留下了這個疙瘩,從此對阿魯特氏「另眼相看」,處處刁難。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阿魯特氏生性自負,為人耿直,不善於逢迎之道,不願意對慈禧溜須拍馬,而慈禧嫉妒心強烈,所以兩人相處越久,慈禧越想廢了阿魯特氏。不過,阿魯特氏之死,主要該是因為涉及皇權之爭。
據說,同治帝死於天花之時,阿魯特氏已懷孕。中國一向有「母憑子貴」之傳統,假如阿魯特氏誕下兒子,她將會成為皇太後,而現任的慈禧太後將被架空,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所謂「太皇太後」。慈禧靠「辛酉政變」上台,從此垂簾聽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乃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女強人之一。而阿魯特氏雖然頗有才藝,終究不是慈禧的對手,其所能依靠者,無非就是一個良好的家庭出身以及同治皇帝這個大靠山。但是同治一死,靠山已無,只能引頸就戮而已。在這個節骨眼上,貪權的慈禧再次果斷出手,距同治帝死僅75天,阿魯特氏「崩逝」於儲秀宮,年僅22歲。
阿魯特氏之死乃清宮秘史之一。有關她的暴死,眾說紛紜,但都隱約提到她是被慈禧賜死。有人說她是「吞金而死」,也有人說她「絕食而死」,還有人說她「吞鴉片而死」。不過以「吞金說」流傳最廣,以致軍閥孫殿英盜掘同治帝的惠陵時,不但把她的服飾扒得一絲不掛,還特地把她的肚子剖開,將其腸子從頭到尾擼了一遍,以檢查裡面是否真有金子。
按照其本命盤,服毒之象甚明,而且1875年(乙亥)流年,紫微斗數命盤是同梁的組合,肯定是服毒而死。傳說惠陵地宮里的「孝哲毅皇後」的屍體「一點兒未爛,面目如生」。一般來講,未經防腐處理的屍體,不出十年八年,總會塵歸塵,土歸土。但阿魯特氏死且「不朽」,間接證明了她是服劇毒而死,毒葯起到了防腐劑的作用。鴉片雖然有毒,按理該不至於如此毒性,但白洋到底不是醫葯專業出身,就不深究了。
一般論命之人,只重視命、財、官,其實疾厄宮也是重中之重。命再好,也要一副好皮囊,才能消受得起。阿魯特氏的斗數命盤,就是一個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