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現代小說
1. 沈從文的代表作
《邊城》是他的代表作 。
沈從文的主要作品有《龍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沈從文,苗族,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出生於湘西鳳凰的他,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沈從文一生為人樸厚、治學嚴謹,著述甚豐。
他的作品被譯成40多個國家出版,並被10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沈從文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是蜚聲文壇的巨星。有人說:「沈從文是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
1902年12月28日出生於湖南鳳凰,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游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
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可是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就在北京大學旁聽。1934年完成的《邊城》,是這類「牧歌」式小說的代表,也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
建國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邊城》 、《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1987年、1988年沈從文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2. 文學常識:沈從文,現代___家、____家。原名___,___族人。他的長篇小說代表是《 》《 》。
希望對你有幫助: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苗族人。他的長篇小說代表是《邊城》《長河》
3. 沈從文簡介哪些作品比較著名
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 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沈從文由於其的創作風格的獨特,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著名作品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篇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
4. 沈從文有什麼小說
【沈從文】(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開始接觸中外文學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曾去北京大學旁聽。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出版了7O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從文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棄了文學生涯。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1980年曾應邀赴美國講學,1982年增補為中國文聯委員。沈從文的著作除前面列舉的外,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
沈從文(1902-1988), 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荒僻神秘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宇慧根據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整理撰寫)
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先生出版了70餘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在文學態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
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1949年,沈從文先生放棄了文學創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先生在國外名聲鵲起,於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離開了人世,為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
姓名:沈從文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02—1988年
籍貫:湖南
沈從文(男)(1902—1988)原名沈茂林、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1917年小學畢業後,參加家鄉土著部隊預備兵的訓練,後正式從軍,任上士司書,後來作過屠宰收稅員。諳熟湘西民風民俗,對其後來創作的題材選擇和藝術風格形成很大影響。因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1922年到北京謀求升學,未果,開始寫作求生。曾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同時在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工作。1928年到上海,先後與丁玲合編《紅與黑》,並曾參加新月社。出版了《鴨子》、《阿麗思中國游記》、《入伍後》、《雨後及其他》、《巫神之愛》等作品和作品集。此後歷任中國公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職。編過天津版《大公報》文藝副刊。30年代是他的創作高峰期,出版了中篇小說《邊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說集《虎雛》、《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新與舊》,傳記《記胡也頻》、《記丁玲》,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西散記》、《湘西》等作品,成為文壇影響頗大的京派小說家。在三四十年代的歷次論爭中,他一再顯出與左翼文學思潮的隔膜。1948年曾被郭沫若點名批判,一度使他因神經過度緊張造成疾病,幸自殺未遂,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等從事工藝美術和物質文化史的研究,不再從事文學創作。1978年調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長期研究的成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初版)出版。8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一股「沈從文熱」,對他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作品的評價也越來越高。近年他的書信集《從文家書》出版後更引起了學界廣泛的研究興趣。他的小說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湘西藝術世界,在這個恬淡靜謐的氛圍中揭示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對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是一種自然、純朴、自由的抒情文學。他把鄉土文學發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小說達到了鄉情風俗、人事命運、人物形象完美和諧、渾然一體的境地,語言具有個性,生機勃勃。而他至善至美的文學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學立場,在當時喧嘩的時代中遲遲不能得到理解。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朴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自己在裡面慢慢找吧!!!
5. 沈從文是我國現代作家,主要代表作是
《邊城》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巔峰之作。沈叢文和魯迅分別代表了近代中國小說的兩個流派。
6. 沈從文的小說比較著名的有哪幾部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
7. 沈從文有非常好的小說嗎
沈從文(1902-1988), 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荒僻神秘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8. 沈從文的文學作品主要有哪些
沈從文小說集
邊城(一) 邊城(二) 邊城(三) 邊城(四)
邊城(五) 邊城(六) 邊城(七) 邊城(八)
神巫之愛(一) 神巫之愛(二) 神巫之愛(三) 神巫之愛(四)
神巫之愛(五) 神巫之愛(六)
長河 一個母親 阿麗斯中國游記
老實人 船上岸上 雪 連長
我的鄰 在私塾 一個婦人的日記 好管閑事的人
或人的太太 嘍羅 卒伍 爹爹
建設 紳士的太太 丈夫 燈
都市一婦人 廚子 春 若墨醫生
月下小景 尋覓 女人 扇陀
愛欲 獵人故事 一個農夫的故事 醫生
慷慨的王子 腐爛 夜的空間 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平凡故事 主婦 貴生 大小阮
王謝子弟 生存 三貝先生家訓 福生
第二個狒狒 崖下詩人 畫家師兄 棉鞋
副官 一天是這樣過的 宋代表 瑞龍
賭道 堂兄 菌子 更夫阿韓
黎明 哨兵 一個晚會 旅店
阿金 七個野人與迎春節 元宵 雨
往事 玫瑰與九妹 夜漁 代狗
臘八粥 佔領 槐化鎮 入伍後
屠桌邊 爐邊 松子君 傳事兵
嵐生和嵐生太太 記陸弢 或人的家庭 十四夜間
龍朱 參軍 媚金,豹子,與那羊 闕名故事
說故事人的故事 看虹錄 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 動靜
在別一個國度里 除夕 逃的前一天 夫婦
血 樓居 一個女人 道德與智慧
躁 倪之先生轉 戰爭到某市以後 石子船
夜 還鄉 漁 道師與道場
一日的故事 上城裡來的人 黃昏
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散文集
一封未付郵的信 流光 市集 狂人書簡
怯步者筆記 西山的月 laomei zuohen 游二閘
海上通訊 街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時間
沉默 致唯剛先生 水雲 從現實學習
二十年代新文學 從新文學轉到歷史文物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白河流域幾個碼頭 蘆溪,浦市,箱子岩 辰溪的煤 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
鳳凰 苗民問題
沈從文簡介
9. 沈從文為什麼能成為一名現代小說大家
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有漢苗土家血統, 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 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沈從文作品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篇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創作風格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小說分類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代表作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鳳凰古城
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沈從文的生平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孩童趣事
1915年,沈從文由私塾進了鳳凰縣立第二初級小學讀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因沈從文天性活潑好動且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木偶戲,書包就藏放在土地廟里,有一次,他照樣把書包放在土地廟,看了一整天的戲,戲看完了,別的孩子早已放學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廟里去書包,才發現書包不見了。這時他急了,但轉念一想:書包不見了,也不是什麼大事。第二天,他硬著頭皮照樣上學,剛走到校園里一株楠木樹下,就遇見了他的級任老師毛先生。毛老師面帶怒色,罰沈從文跪在那株楠木樹下,大聲責問沈從文昨天到哪裡去了。沈從文知道隱瞞不住,乾脆回答:「看戲去了。」毛老師見沈從文貪玩逃學還如此理直氣壯,便狠狠地批評說:「勤有功,戲無益,樹喜歡向上長,你卻喜歡在樹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爭氣了!」大約跪了半個小時,毛老師才叫他起來。這時,毛老師用溫和的口吻問沈從文恨不恨老師罰他跪在樹下。沈從文毫不掩飾地說:「當然恨,恨你不該在同學面前罰跪侮辱我。」後來,毛老師把沈從文帶進辦公室慢慢開導說:「樹木是往上長的,你卻要往下跪。人必須要求進取,不能自輕自賤而要自尊自貴。」經毛老師耐心地說服教導一番後,沈從文知恥而後勇,一改以往的頑劣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非常快。
沈從文墓地
沈從文先生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考古學家,鳳凰縣人,生於一九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病故於北京,終年八十六歲。
先生一生中,著有五百萬字的著作文章,《邊城》《長河》《從文自轉》是他的代表著。他晚年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我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先生從鳳凰走向世界文壇,為家鄉為民族爭得了榮譽。
家鄉人民非常崇敬他,縣委、縣政府與其家屬商議,決定將先生骨灰安葬在「聽濤」山下。沈家主動自理安葬費。
杜田村「聽濤」山距離縣城中心一公里半,遠則積山萬丈,爭氣負高,含霞飲景,參差岱雄;近則圭壁聯植,環美幽麗,沱水通脈,清瀅秀澈,岩澤氣通,如珠走鏡,似仙境也!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狀如雲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跡,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為先生姨妹張充和撰聯並書,聯曰:「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由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鐫。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奮、儉朴、謙遜、寬厚、自強不息。先生愛祖國、戀故鄉,時刻關心國之安、鄉之勃興、民之痛癢、人之溫愛,堪稱後輩學習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遠懷念!
鳳凰縣人民政府
一九九二年清明立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似水姻緣
蘇州一個名叫張吉友的富商,除了擁有萬頃良田,熱心於結交蔡元培這樣的教育界名流、投資教育事業,還因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兒而盡人皆知。後來,這個大戶人家的二女兒張允和嫁給了頗有建樹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兒張兆和則嫁給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
就在張允和與周有光喜結良緣後不久,她的妹妹張兆和也在名作家沈從文的長時間進攻下舉手投降,成為這個情書聖手的俘虜。
沈從文來自風景秀美的湘西。玲瓏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鳳凰小城賦予他柔順多情的個性。這位傑出的小說家和歷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過三十多部短篇小說集和六部中長篇小說,是少數幾個擁有世界性聲譽的現代中國作家之一。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一些新潮的白話小說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志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教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第一堂課就洋相百出,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後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
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
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兆和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說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自卑木訥的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他悄悄地給兆和寫了第一封情書。
老師的情書一封封寄了出去,點點滴滴滋潤著對方的心。女學生張兆和把它們一一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著沉默。後來學校里起了風言風語,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
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說說,做個媒。兆和連忙說: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沒有得到校長胡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
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
1932年夏天,張兆和大學畢業回到了蘇州的老家。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二姐允和出來招呼了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對站在太陽底下的沈從文說:你進來吧,有太陽。沈從文不進來,允和就告訴他三妹上圖書館去了,不在家,讓他進來等。沈從文聽完說了聲「我走吧」回頭就走了。沈從文回到了旅館,一個人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滿腦子盡是張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來後,允和把她罵了一頓:你假裝用功,明明曉得他今天要來。兆和說:我就是用功,哪曉得他這個時候來啊。允和讓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師請到家裡來,兆和終於鼓起勇氣回請了沈從文。心潮澎湃的沈從文回到青島後,立即給二姐允和寫信,托她詢問張父對婚事的態度。
他在信里寫道: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兆和的父親開明地答:兒女婚事,他們自理。
兆和的電報則是: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了
帶著這份喜悅,兩姐妹便一同去了郵局,給沈從文發電報。允和擬好的電報是:山東青島大學沈從文允。很簡單。兆和的則是: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了,但郵局沒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與沈從文訂婚之後,張兆和為了和心愛的人靠得更緊,隻身來到青島,在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專心於寫作的沈從文在生活上一塌糊塗,一次洗衣服時,兆和發現了一張揉碎了的當票。原來沈從文把兆和的一隻戒指當了,卻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當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布結婚,但並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新居是北平西城達子營的一個小院子,這個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從文一看見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里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都沒有放過沈從文。一次又一次來勢洶涌的打擊,使憂郁過度的沈從文陷入了病態的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葯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這些難忘的經歷使他的心靈產生了對苦難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1988年5月1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把無限的眷戀留給了白發蒼蒼的妻子,就如同留給了人間無限柔美的湘西。
10. 沈從文的小說有那些
年表 1902 年 12 月 28 日 生於湖南省西部的鳳凰縣,原名沈岳煥。 1917 年 秋 自縣第一小學高小畢業。這是他最後學歷。 8 月 入地方軍隊當兵。 1922 年 夏 隻身抵北京,住酉西會館。半年後遷銀閘胡同一公寓「窄而霉齋」,進行自學。 1924 年 12 月 《一封未曾付郵的信》發表於《晨報副刊》。 1926 年 11 月 《鴨子》(散文、小說、戲劇、詩歌合集),由北新書局出版。 1927 年 9 月 《蜜柑》(短篇小說),由新月書店出版。 1928 年 1 月 赴上海。 2 月 《入伍後》(小說戲劇集),由北新書局出版。 7 月 《老實人》由現代書局出版。 同月《阿麗思中國游記》(長篇小說),第一卷由新月書店出版。 同月《好管閑事的人》(短篇小說集),由新月書店出版。 8 月 被胡適聘為上海中國公學講師。 9 月 《篁君日記》(長篇小說),由文化學社出版。 10 月 《雨後及其他》由春潮書局出版。 12 月 《不死日記》(短篇小說集),由人間書店出版。 《阿麗思中國游記》第二卷由新月書店出版。 1929 年 1 月 《紅黑》《人間》兩雜志創刊,與胡也頻、丁玲合編。 同月《呆官日記》(長篇小說),由遠東圖書公司出版。 2月 《男子須知》(短篇小說集),由紅黑出版社出版。 3月 《十四夜間及其他》(短篇小說集),由光華書局出版。 7月 《神巫之愛》(中篇小說),由光華書局出版。 1930 年 2月 《一個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說),由光華書局出版。 4月 《旅店及其他》由中華書局出版。 6月 《沈從文甲集》(短篇小說集),由神州國光社出版。 12 月 《舊夢》(長篇小說),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1 年 1月 《石子船》(短篇小說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同月 胡也頻被捕,不久被槍殺於上海龍華。 4月 陪同丁玲及其孩子回湖南常德。 5月 《沈從文子集》(短篇小說集),由新月書店出版。 秋 應楊振聲之邀赴山東青島大學任教。 8月 《龍朱》(短篇小說集),由曉星書店出版。 同月《一個女演員的生活》(長篇小說),由大東書局出版。 1932 年 1月 《虎雛》(短篇小說集),由新中國書局出版。 5月 《記胡也頻》(長篇傳記),由光華書店出版。 7月 《泥塗》(中篇小說),由星雲堂書店出版。 秋 應楊振聲之邀赴北京參加中小學教材編選委員會的工作。 11 月 《都市一婦人》(短篇小說集),由新中國書局出版。 1933 年 3月 《阿黑小史》(中篇小說),由新時代書局出版。 同月《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5月 丁玲被捕失蹤。 7月 發表《記丁玲女士》,於《國聞周報》連載,後集為《記丁玲》。 同月《鳳子》由巷山書店出版。 9月 與張兆和結婚。開始主編《大公報.文藝》。 10 月 發表《文學者的態度》,引起京海論爭。 同月《一個母親》(中篇小說),由合成書局出版。 11 月 《月下小景》(短篇小說集),由現代書局出版。 1934 年 1月 返湘西探母病。 4月 《游園集》(短篇小說集),由大東書局出版。 5月 《如蕤集》(短篇小說集),由生活書店出版。 7月 《從文自傳》由第一出版社出版。 9月 《記丁玲》(散文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0 月 《邊城》(中篇小說),由生活書店出版。 1935 年 12 月 《八駿圖》(短篇小說),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6 年 1月 《從文小說集》(短篇集),由大光書局出版。 3月 《湘行散記》(散文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4月 《沈從文選集》(短篇小說集),由萬象書屋出版。 5月 《從文小說習作選》(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6月 《沈從文小說集》(短篇集),由仿古書店出版。 10 月 發表《作家間需要一種新運動》,引起關於當前創作關於反「差不多」運動的爭論。 11 月 《新與舊》(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937 年 1月 《廢郵存底》(散文集,與蕭乾合著),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8月 離京轉道天津、煙台、濟南、南京、武漢、長沙,到大後方。後又回湘西。 1938 年 4月 離沅陵,經貴州到達雲南昆明,任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副教授。後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 本年《一個婦人的日記》(小說),由星光書店出版。 1939 年 1月 發表《一般或特殊》,引起關於「反對作家從政」的討論。 8月 《湘西》(散文集),由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 9月 《昆明冬景》(散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同月《記丁玲》(續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2 月 《主婦集》(短篇小說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0 年 本年《紳士的太太》(短篇小說集),由三通書局出版。 1941 年 1月 《如蕤》(短篇小說集),由上海藝流書店盜編出版(與生活書店出版之同名小說集篇目不同), 8月 《燭虛》(散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3 年 4月 《春燈集》(短篇小說集),由開明書店出版。 6月 《雲南看雲集》(雜文集),由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 7月 《黑鳳集》(短篇小說集),由桂林開明書店出版。 9月 《長河》(長篇小說),由桂林開明書店出版。 1945 年 1月 《長河》出昆明文聚社版。 1946 年 夏 離昆明返京,時任北京大學教授, 《大公報》兼編、《益世報》等四種報紙副刊。 10 月 《沈從文傑作選》(短篇小說集),由新象書店出版。 1948 年 8 月 《長河》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49 年 秋 入中央革命大學研究班學習。後改行於歷史博物館工作。 1963 年 周恩來提議其參與《中國歷史圖譜》的編寫。 1964 年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初稿完成。 1969 年 赴湖北咸寧幹校,在雙溪看菜園子。 1971 年 獲准回京。 1978 年 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 1980 年 赴美國訪問講學。 1981 年 1981 年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8 年 5 月 10 日 於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