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小說的起源
㈠ 誰知道現代玄幻小說的起源是什麼
黃易大師
玄幻大師之父
㈡ 國外的小說起源大概是在什麼時候有沒有學文學的給解答一下。
西方的小說,也是以神話傳說為其淵源的,如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北歐神話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具體作品如古巴比倫的《吉加美士史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索寓言》等都屬於小說的雛形。西方小說的快速發展、成熟,則是在「文藝復興」後。中世紀的西方小說發展近乎停滯,14世紀末的「文藝復興」推翻了教會對文學的控制後,15世紀末西方出現了提倡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以描寫現實生活和刻畫各階層的人物形象為內容的人文主義小說,這類小說是為配合當時歐洲反封建而產生的,同時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說以記敘凡人凡事為主的基調。義大利 伽丘的《十日談》,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
㈢ 十八世紀小說的興起
18世紀是中國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也是英國中產階級新立憲政體鞏固、商業社會初步定型和工業革命發端的時代。此後,這兩個體制不同的國家經歷了截然相反的命運。中國迅速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而英國則「開始經濟騰飛……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並率先闖入現代文明的大門,成為現代世界的開路先鋒」以及「第一個工業化社會」。歷史的對比發人深思。不僅如此,對於目前正在快速轉向市場經濟的中國來說,那時的英國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極有意義的參照。18世紀英國人的經驗和教訓也就隨著「走向未來」和「強國之路」等大型叢書走進我們的視野。 遺憾的是,有關的討論主要聚焦於政治和經濟,在相當大程度上忽略了當時英國人親身經歷的思想危機和巨大困惑,以及他們對那些活生生的問題所做出的反應和思考。而這些問題,如國內近期不時出現的關於「現代化的陷阱」、「誠信為本」、「道德建設」以及所謂「簡單主義生活」的討論所提示的,是今天面對「現代」生存的中國人所無法避免的。因此,我力圖在介紹並評議18世紀英國小說的同時,把小說在彼時彼地的「興起」與「現代社會」的出現聯系起來考察,注重探究作品的意識形態功用,也就是它們與由社會轉型引發的思想和情感危機的內在關系。20世紀末葉,由於諸多思想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英美乃至整個西方對18世紀英國小說的學術興趣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爆炸」。本書與國外諸多研究18世紀文學文化的新論著有所不同,因為上述潛在的中國背景和中國關懷乃是我試圖重讀18世紀英國小說的出發點和指歸。 在18世紀,小說還沒有成為「藝術」,寫作者也不是職業「小說家」。笛福(1660-1731)在很長時間里是工商業主,理查遜(1689-1761)是印刷商,斯威夫特(1667-1745)和斯特恩(1713-68)長期擔任神職,菲爾丁(1707-54)和麥肯齊(1745-1831)是法官,斯摩萊特(1721-71)曾經做過船醫,約翰遜博士(1709-84)則很接近現代報人和學者,如此等等。 在他們生活、寫作的年代裡,英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發生著意義深遠的變化。公眾自然對巨變中的現實生活抱有很大的興趣和深切的關懷。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1962)一書中指出,在那個時期英國民眾討論、參與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事務的公共領域得到空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絕後)的發展,文學即是公共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個文字構築的「空間」里,作家撰寫虛構故事的目的是復雜多樣的。斯威夫特不會忘記政治斗爭。笛福肯定想到了掙錢。指望藉此養家糊口的女作家夏洛特·史密斯(1748-1806)更不會忘記經濟效益。斯特恩與華爾浦爾(1717-97)顯然存在自娛並與同好者共娛之心。但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會忽略正在身邊進行的和每個人都有切身關系的各種論爭和探討,也沒有哪個會小看或否定文學教育公眾的作用。「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正是這個時代的文學的特徵。在這方面,小說與畫家威廉·霍加思(1697-1764)那些風靡一時的雕版諷刺組畫,如《娼妓之路》(1732)、《浪子之路》(1733)、《時髦婚姻》(1745)和《勤與懶》(1747)等等,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勤與懶》一組四幅畫表現了兩個學徒的人生——一個兢兢業業工作、娶了東家的女兒、繼承作坊產業並最後當上了倫敦市長;而另一個懶惰貪杯,後來淪落為罪犯並被送上絞架——其懲惡揚善、匡正人心的用意躍然紙上。盡管藝術媒介不同,畫家和小說家筆下的「敘事」都是對經驗的表達,對世事的評述,對未來的構想,對信仰的探討以及對讀者的勸和誡。作者毫不掩飾自己的說教意圖,因為教導公眾是他們的職責。對那時的英國文化人特別是新興中產階級的文化人來說,以虛構文學思考、應對當代社會問題和思想問題乃至介入政治時事是從文的正路。因此,斯威夫特、菲爾丁、斯摩萊特寫起諷刺文來勁頭十足,理查遜和約翰遜承擔道德說教的重任也毫不扭捏。 伊安·瓦特在《小說的興起》(1957)一書中指出:在18世紀里古老的敘事文學發展成現代意義上的散文「小說」。那本書是我們討論英國18世紀小說時幾乎無法迴避的里程碑式的重要專著。盡管我並不全盤接受瓦特的各種論斷,卻贊同他的下述觀點:笛福、理查遜和菲爾丁等人的作品最早並最典型地代表了現代小說最主要的問題意識和藝術特徵——即對「個人」的關注,以及有意識地採用「形式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當然,如另一位探討「小說的起源」的學者所說,「寫實」追求也表達了一種問題意識,即有關「真相」的問題意識。他認為「真相」問題和(與新型「個人」相關的)「德行」問題彼此交融,孕育出豐富的成果,是小說得以生成發展的基礎。 瓦特把小說的興起與個人主義思想的興起(他論及的其他兩個重要因素是中產階級地位上升和廣泛讀者群的形成)聯系在一起,認為小說表達了「特定個人在特定時間、地點的特有經驗」。任何時代的文學都與「人」相關,然而有關「個人」的觀念卻並非亘古即有的老話題,而是變化了的歷史境遇中出現的新思想。17世紀以前,西方通行的世界觀認為,神設的「眾生序列」(the Great Chain of Being)把所有人的存在按一定等級秩序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重要的是作為整體組成部分的社會角色(如士兵、農民)而非具體的個人。16、17世紀以降,工商業和海外殖民事業快速發展,城市擴張,傳統農業破產,這一系列變化使舊有的階級、家族和行業關系等等紛紛松動甚至解體。人們不再生來從屬於某個相對固定的社會群體或擔當穩定的社會角色,相反,他們似乎成了漂浮的孤獨個體,有可能或是不得不重新為自己定位,重新探求並塑造自己的角色和人生意義。這種典型的現代處境生出很多新的機會、新的誘惑、新的焦慮和新的觀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那些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們,如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或約翰·洛克(1632-1704),都把受私慾驅動的「個人」作為出發點,以此為基礎展開有關心理學、政治理論以及認識論的思考。 新歷史主義派學者格林布拉特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自我塑造》(1980)一書中用「self fashioning」即「自我塑造」一詞指稱現代個人建構自我身份的努力。也有別的學者用「self-proction」(即「自我製造」)表達相近的意思。格林布拉特認為,在英國自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由於種種社會變化人們對自我身份和塑造自我身份的意識大大加強。「自我塑造」既發生在實際生活中,也發生在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兩者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史詩和傳奇中的主人公的「英雄」身份是自出場就確立了的,「故事」的展開只是對他們的一系列業績的陳述。而對現代小說的主人公和其他許多人物來說,在敘事開始之際「怎樣做人」尚是一個問題。號稱是「私人歷史」的小說所展示的,正是男女主人公力圖實現某種自我想像或者說進行「自我塑造」的過程。小說由此而呈現的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自我」形象,那個虛構的單數的「我」及其私史其實與復數的「我們」相關,關涉到對自我觀的思考,關涉到千千萬萬的「我」怎樣(現狀實際如何,理想狀態應該怎樣)生活的問題。惟其如此,小說所投射出的私人「自我」才會成為社會上引發熱烈議論的公共話題。本書即著重討論小說中的虛構人物如何塑造自我,而作者及其背後的社會勢力又如何通過這種人物形象參與更廣泛的文化對話並對讀者的人生態度施加影響。 一位學者談到18世紀英國小說因文化研究熱而在1990年代大受重視時,說道:「以往被冠以『奧古斯都』之稱的那段沉悶的『時期』而今成了『早期現代英格蘭』的『文化』,那個社會正忙於同時進行多方面的構建:民族國家和帝國;文學市場和商品文化;交通要道和現代主體。」他提到的每一種「構建」都和當時的小說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也都與英國的命運以及日後行將一統天下的「現代社會」的形成休戚相關;而其中最後提到的「現代主體」則是小說的核心關懷。18世紀英國小說就「自我」問題展開的反復推敲和切磋,實質上就是構建所謂「現代主體」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小說是現代自我首先亮相的文化舞台,也是有關「個人」(或「自我」)的文化爭議發生的重要論壇。惟其如此,我才覺得18世紀英國小說所表達的精神危機以及應對危機的反復「推敲」值得當今的中國人關注——因為我們也正在面臨著「現代化」的後果:正在被新的個體化生存方式激發著,魅惑著,糾纏著,困擾著。
㈣ 小說的發展起源是什麼時候
小說(novel) :是指在語言文學藝術序列中和散文、詩歌、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創作體裁。是指以敘述事物為創作手法,營造典型性為審美特徵的文學創作體裁。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唐家三少、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東漢班固編著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在《漢書·藝文志》中寫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也」,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中國的小說歷經前秦的古代神話小說、漢晉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說、隋唐的傳奇小說、宋元的話本小說、明清的章回小說、現當代的白話小說以及近年來興起的網路小說約三千多個春秋的洗禮。按照小說的歷史時期,可劃分兩大階段,即新文化運動以前,可稱作古典小說階段,新文化運動以後,可稱作現代小說階段。 (1)古典小說萌芽於先秦,發展於兩漢,雛形於魏晉南北朝,形成於唐代,繁榮於宋元,鼎盛於明清。 先秦兩漢時期,當時社會出現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成為古典小說敘事的源頭。神話傳說已經具備人物和情節兩個基本因素,散見於諸子百家書中的寓言典故提供了借鑒經驗,歷史著作有比較完整的結構、人物形象和歷史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嚴格意義上說這仍然算不上是小說,只能算是小說的雛形。《世說新語》也是這個時期的優秀作品,裡面收集了許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唐朝時期,古代小說的發展趨於成熟,形成了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由此我國的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唐代三大愛情傳奇是此時期的標志性作品。 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井文化的興起,給小說創作帶來深厚的土壤。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形成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 明清時期,小說開始走上了文人獨立創作之路,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增強。《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明清這一段時間內涌現了無數的經典之作流傳於世。如明代四大奇書(《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三言二拍(《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的《紅樓夢》《儒林外史》《老殘游記》《聊齋志異》等。明 董其昌《袁伯應(袁可立子)詩集序》:「二十年來,破觚為圓,浸淫廣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說,無一不為帖括用者。」 神魔小說《西遊記》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社會各種思潮流行,舶來文化沖擊傳統文化,中國小說的發展出現多元化,各類小說題材涌現,其中現代言情小說的發端鴛鴦蝴蝶派就出現在此時。正統小說的代表性人物有巴金、茅盾、丁玲、冰心、老舍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到90年代,中國小說形成大陸派和海派(包括港台),大陸小說沿襲正統脈絡,港台小說向武俠和言情兩個方向發展,分別產生金庸時代和瓊瑤時代。 (2)現代小說的興起於民國時期,繁榮於新世紀,尤其2003年網路小說的涌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 隨著網路普及。網路作家成為小說創作的生力軍,產生了安妮寶貝、寧財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網路小說家,2000年以來,網路文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出現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親密接觸》(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網路小說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瓏」以及以起點為代表的武俠玄幻小說作者群的出現和形成,標志著網路小說已經成為主流文學之外的又一創作主體。
㈤ 中國現代小說發源於什麼時期
小說的起源與魏晉南北朝小說的興盛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雜篇《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以「小說」與「大達」對舉,是指那些瑣屑的言談、無關政教的小道理。後來,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小說與《莊子》所說的「小說」含義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始終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東漢班固據《七略》撰《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這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諸子略共4324篇,小說就佔了1380篇,是篇數最多的一家。班固據《七略?輯略》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他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這雖是小道,尚有可取之處。班固明確地指出小說起自民間傳說,這對認識中國小說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 「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小說15家,均已亡佚。今存題為漢人所著的小說,其實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偽托漢人的作品,如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和《十洲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很多,重要的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西晉)張華《博物志》,(東晉)干寶《搜神記》,(宋)劉義慶《幽明錄》、《世說新語》,(北齊)王琰《冥祥記》,(梁)沈約《俗說》,(梁)殷芸《小說》等,包括後人的輯本,共約五十種,足見其興盛的情況。
㈥ 中國現代小說發源於什麼時期拜託各位大神
小說的起源與魏晉南北朝小說的興盛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雜篇《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以「小說」與「大達」對舉,是指那些瑣屑的言談、無關政教的小道理。後來,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小說與《莊子》所說的「小說」含義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始終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東漢班固據《七略》撰《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這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諸子略共4324篇,小說就佔了1380篇,是篇數最多的一家。班固據《七略?輯略》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他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這雖是小道,尚有可取之處。班固明確地指出小說起自民間傳說,這對認識中國小說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 「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小說15家,均已亡佚。今存題為漢人所著的小說,其實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偽托漢人的作品,如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和《十洲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很多,重要的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西晉)張華《博物志》,(東晉)干寶《搜神記》,(宋)劉義慶《幽明錄》、《世說新語》,(北齊)王琰《冥祥記》,(梁)沈約《俗說》,(梁)殷芸《小說》等,包括後人的輯本,共約五十種,足見其興盛的情況。
㈦ 現代小說發展史起源
現代小說的興起於民國時期,繁榮於新世紀,尤其2003年網路小說的涌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
隨著網路普及。網路作家成為小說創作的生力軍,產生了安妮寶貝、寧財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網路小說家,2000年以來,網路文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出現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親密接觸》(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網路小說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瓏」以及以起點為代表的武俠玄幻小說作者群的出現和形成,標志著網路小說已經成為主流文學之外的又一創作主體。
㈧ 玄幻小說的起源和歷史
一、中國古代幻想文學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和代表作品 玄幻小說屬於幻想文學的一種。中國古代幻想文學最早的表現形式以神話為主。起初是口口相傳,並沒有文字記載。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的《山海經》和西漢時的《淮南子》,諸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傳說皆出於此。到了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以東晉干寶的《搜神記》為代表的志怪小說。接著沿襲其特點的是唐朝的傳奇,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枕中記》、《柳毅傳》及《古鏡記》等。傳奇之後,又有宋元說經話本。 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具有完整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神魔小說。神魔小說是在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導下,接受了神話、志怪、傳奇的影響,汲取了道家仙話、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的養料後產生的。神魔小說是中國古代幻想文學發展的高潮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幻想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尚「奇」貴「幻」,以神魔怪異為主要題材。 這一時期佳作甚多,計有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最出色的當然是《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2000年來神魔小說的最高峰,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曲折離奇,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豐富的想像力。 二、現當代幻想文學的發展概況 現當代幻想文學指1900年以後的中國幻想文學。其按內容可以劃分為三類:科幻小說、魔幻小說和玄幻小說。這一說法最早由著名作家葉永烈提出,並得到了文學界的公認。 1、科幻小說的發展概況 幻想小說的第一類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又稱科學小說,最早起源於西方。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說是英國作家瑪莉·雪萊於1918年寫的《科學怪人》。 科幻小說的真正發展始於凡爾納和威爾斯。凡爾納的代表作品是《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等。威爾斯的代表作品是《隱身人》、《時間機器》等。 現代中國科幻小說興起於二十世紀初,以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和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為開端。 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是科幻小說發展的一個小高潮。其開創者是被譽為「新中國科幻之父」的鄭文光。鄭文光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設者》、《飛向人馬座》、《神翼》等。 鄭文光之後最著名的科幻作家有葉永烈,其代表作有《小靈通漫遊未來》系列。 還有香港著名作家倪匡,1963年他發表《鑽石花》,開啟了「科幻小說」新風潮。 2、魔幻小說的發展概況 幻想小說的第二類是魔幻小說。 魔幻小說主要盛行於西方,又稱奇幻小說。一般認為,魔幻小說是以超自然事物為主要內容的作品,這類故事多半發生在一個架空世界中,其主要標志是魔法、咒語的大量使用,代表作有《龍槍》和《魔戒》等 托爾金的作品《魔戒》系列,被譽為近代所有奇幻作品的鼻祖,震碩古今,影響深遠。 近年來西方魔幻小說發展迅速,出現了以羅琳的《哈里波特》、路易斯的《納尼亞魔法王國》為代表的一批佳作。 國內魔幻小說從模仿國外魔幻小說開始,經過幾年的發展,涌現出一批較好的作品,如《風姿物語》、《我是大法師》、《狂神》、《傭兵天下》等。 葉永烈,《奇幻熱、玄幻熱與科幻文學》,2005年7月27日,《中華讀書報》第14版。 韓松,《革命的前夜:2002年的中國科幻》,2002年12月,《2002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序》。 張學全、陳犁書,《玄幻小說走紅,葉永烈有話要說》,2005年2月21日,《經濟參考報》第1版。 朱學恆(台灣),《奇幻文學簡介》,2002年5月25日,《龍槍編年史序》。
滿意請採納
㈨ 小說的起源是什麼
小說是與詩歌、散文、戲劇文學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中國小說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我國古代小說的形成與發展晚於詩歌,是隨著城市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和繁榮而發展起來的。到了唐代「始有意為小說」(魯迅語)。小說的基本特徵是以對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具體描繪,藉助於虛構與想像,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真人真事的限制,自由地運用各種表現手法,靈活地轉換敘述角度,通過對人物的語言、行動、外貌、心理活動以及自然景物、社會環境的描寫來深入細致地刻畫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完整、充分、具體地展現一定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精神。小說的分類就題材的時代性而言,有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等;就題材的內容而言,有戰爭小說、科幻小說等;就語言形式而言,有白話小說、文言小說等。通常根據作品的篇幅長短、容量大小,以及結構方式的不同,分為長篇、中篇、短篇三類。我國古代小說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從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到唐人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組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藝術長廊。「五四」以來,以魯迅為開山祖的現代小說,更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小說從內容性質可分為戰爭小說、愛情小說、科幻小說、偵探小說、歷史小說、傳記小說等。
魯迅稱《西遊記》、《封神榜》、《三寶太監西洋記》為「神魔小說」。
㈩ 外國小說的起源應該在中國之前,這與時代背景有什麼樣的聯系
按我的理解,在中國古代,小說被認為是外道,與正統主流文學不和,寫小說的人一般會被同輩文人嘲笑BS,況且古中國的文字獄一向盛行,小說這類帶個人主觀印象的作品最容易引起當權者的忌諱,故而被壓制了很久才出現,而且出現之後也並不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