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小說常見主題
Ⅰ 現代文學各個分類的介紹
文學體裁的分類
文學作品一般以體裁分類。文學體裁就是文學作品的具體形式,是組
成文學作品的要素之一。
文學體裁是多種多樣的,由於分類的標准不同,對文學作品體裁的分
類也就不同。我國古代有人曾根據語句有否押韻,把文學作品分為韻文與
散文兩個大類。「五四」
以後,一般採用「三分法」或「四分
法」分類。
所謂「三分法」,就是依據文學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它分為
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三大類。敘事文學包括神話、史詩、小說、敘事
詩、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敘述故事,並塑造人物形
象。 抒情文學包括抒情詩和抒情散文,它們以抒發作者的感情為主要
特色。戲劇文學是供舞台演出的腳本,它通過角色的對話和動作反映社會
生活、塑造藝術形象。
所謂「四分法」,就是根據文學作品在形象塑造、體制結構、語言運
用、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學作品分成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四
大類。其中詩歌類包括抒情詩和敘事詩;散文類除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
外,范圍很廣,游記、小品、雜記、雜文、報告文學等,都歸於此類;而
小說則成為獨立的一類,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這是我國文學理論界較多采
用的分類法。
最古老的文學體裁——詩歌
詩歌是伴隨勞動而產生的,是最古老的文學體裁。在歐洲,早在公元
前9世紀時,古希臘就有了大詩人
,他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史詩。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
三百零五篇作品,大致是周朝初年到春秋中葉的作品,是我國文學的光輝
起點,對後世文學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講究音韻的和諧,飽含豐富的想像和熱烈的感情,是詩歌的最基本特
征。情感是詩的直接表現對象,也是詩的靈魂。想像是詩的翅膀,沒有想
象,詩的感情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表現。
詩歌不像小說、戲劇那樣要對生活作全面的、細致的、具體的描寫,
而只通過某個最富有特徵意義的生活片斷作集中、概括。如白居易的《長
恨歌》,反映的是唐玄宗重色傾國的歷史事實。它從楊貴妃在宮廷生活中
的縱情聲色,寫到戰火紛飛的動亂年月;從君王的無比寵愛,寫到她的死
無葬身之地;從皇上的崇高權威,寫到唐玄宗救不了楊貴妃,這些復雜的
內容,《長恨歌》只用了很少的篇幅就把它高度概括出來。
詩歌的語言比其他文體更精煉,甚至每一個字都必須反復推敲,才能
最貼切、最充分地把思想感情和生活內容表現出來。有人講,詩必須從幾
千噸語言的礦藏中,提煉出足以表達內容的詞句,也就是這個道理。詩歌
要表現強烈的感情,還要有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韻律。
詩歌分類如果是根據押韻,一般有有韻詩與無韻詩之分;根據語言格
式,有格律詩和自由詩之別;根據表達內容的方式,又可以分為抒情與敘
事兩大類。有的詩如果兼有散文的特點,還可以叫作散文詩。
讀者最多的文學體裁——小說
19世紀俄國文藝理論家別林斯基,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什
么書傳誦得最多,銷得最廣呢?」他認為是小說。小說是表現人的藝術,
它竭力寫出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是時代的
畫卷,能從各個方面反映社會面貌,成為生活的「網路全書」,因而擁有
最多的讀者。
小說一般具有三個基本的要素:一是人物;二是故事情節;三是環境
描寫。人們通常把這些稱為「小說三要素」。
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小說也要描繪人物形象,塑造典型人物。但它
不像詩歌那樣要講究音節格律,也不像散文那樣偏於抒寫內心的感受,更
不像戲劇那樣受到舞台演出的時空限制,它可以通過人物對話、行動、外
貌和心理活動,來細致地刻畫人物性格;可以通過人物的意識流動,揭示
心靈的奧秘;也可以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來顯示人物的個性特徵;
有時還可以發揮想像、運用虛構,來揭示人物性格的發展或表現人物之間
錯綜復雜的關系,多角度、多方面地來描寫人物、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
性格和典型形象。小說人物描寫方法的多樣性,是任何文學體裁無法比擬
的。
小說這一文學體裁所以能贏得最多的讀者,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能夠
表現復雜、完整的故事情節。人們常說小說的使命就是敘述人的故事。沒
有恰當的故事情節,人物的性格就難以得到充分而生動的顯現。驚心動魄
的故事,曲折離奇的情節,往往會產生扣人心弦的力量和廣泛、深刻的社
會影響。小說人物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進行艱苦的斗爭,在人生道路上的
興衰際遇、悲歡離合,不僅令讀者深感興趣,而且能激起他們的同情和共
鳴,有的還產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小說是表現人的藝術。人離不開環境,小說在環境描寫上與其他文學
體裁相比,它更為自由、更為靈活。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都在描寫
的范圍之內;社會的歷史風貌,自然的奇麗景色等等都可以得到最充分、
最具體的反映,都可以用來烘託人物性格,使環境描寫真正為刻劃人物形
象服務。
小說按照篇幅的長短和容量的大小可以分為長、中、短三類。如果按
題材內容可分為歷史小說和現代小說;按語言分類,有白話小說、文言小
說。但最常見的是以篇幅長短來分類。
最靈活自由的文學體裁——散文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文情並茂的文學體裁。它與小說、戲劇相比,
更能迅速、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而在寫法上,有的如行雲流水,舒捲自
如;有的可以任意揮灑,輕快活潑。在篇幅上,它可長可短。長的數千字
以上,讀來不厭其長;短的百來個字,讀後也不覺其短。用它寫景狀物、
表情達意,都很相宜。
散文的歷史悠久。中國古代把文學作品中除韻文以外的全部文章都稱
為散文。五四運動以後,比較明確地把文學作品中除小說、詩歌、戲劇以
外的全部文體,都稱作散文。如雜文、小品文、隨筆、報告文學、傳記文
學、游記等。
散文這一文體有三大特點。首先是題材廣泛,取材自由。它可以寫真
人真事,也可以虛構加工;可以選取工作和斗爭生活的全過程,也可以選
取其中的一個場面、一個片斷、一個鏡頭來加以生發和開掘;可以從一粒
沙中見世界,也可以在半瓣花上說人情;可以寫宇宙之大,也可以寫昆蟲
之微。不論是新鮮的人、事、物、景,也不論是思想中的火花,或感情上
的一次波瀾,都可作為散文的題材。散文的領域海闊天空,自由廣泛;古
今中外,無所不包。
其次,散文的行文自由,不受任何格式和框框的限制。它不必像詩歌
那樣凝煉、押韻和遵守格律,也不必像小說那樣細致地刻劃完整的人物形
象,更不必像戲劇那樣寫出矛盾沖突發展的全過程,它可以無拘無束地運
用各種形式和表現方法。而在結構布局上,它還可以不拘一格,散得開,
收得攏,分合自如。只要有一條明晰的線索將所寫的各部分內容貫穿,就
能自成篇章。在表現方法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可有所側重,也
可綜合運用。 再次,在語言上,散文注重文采。散文不像小說那樣以
引人入勝的故事招引讀者,也不像戲劇那樣以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來贏得
觀眾;它的藝術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語言的凝煉優美,質朴清新,或
者絢麗斑斕、熱情華麗。即使是議論性的文字,也都十分講究形象化,決
不拉長面孔說教,而是使無形的具體可感,無聲的音繞於耳,給人以藝術
的美感。
供舞台演出的戲劇文學
俗話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劇本是供戲劇舞台演出的底本,
也稱為「腳本」。它是與小說、詩歌、散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
舞台性是戲劇文學最顯著的特徵。劇本的寫作完全受到舞台藝術規律
的制約。由於舞台只有幾十平方米,演出的時間一般不能超過三小時,因
此要求劇本中的人物、場面、時間必須高度集中。像
的《茶館》,盡
管它的時間跨度很大,從1898年戊戌變法寫到1948年,但全劇只
有三幕一景,一個地點。全部演出時間只有兩個半小時,很好地體現了戲
劇舞台性的要求。
戲劇文學的另一個特點,是要求有強烈的戲劇性。「沒有沖突,就沒
有戲劇」。所謂戲劇性,指的就是矛盾沖突。它要求在有限的舞台空間和
時間內,通過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展開情節、刻劃人物,
推動劇情的發展,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著名劇作家曹禺的《雷雨》,所
以有著強烈的戲劇性,就是由於全劇交織著周朴園、魯貴兩家七個人物之
間的緊張、激烈、復雜、深刻的矛盾沖突,才取得了如此震撼人心的藝術
效果。
為了適應舞台演出的需要,戲劇文學不能有作者直接敘述的語言,而
只能有劇中人物的語言,例如獨白、對話、唱詞等。劇本的情節、人物性
格,也都要靠人物的對話和行動來交代和表現,所以戲劇語言的特點,就
比小說等其他文學體裁的語言更具口語化、性格化和動作化。
戲劇文學的分類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所表現的戲劇沖突的性質,可分
為悲劇、喜劇和正劇三種;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又可以分為
話劇、詩劇、歌劇三種。
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
民歌民謠、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這些由勞動人民創造,口耳相傳的
作品統稱為民間文學。它的結構常常較簡單,語言通俗,形式生動活潑。
由於輾轉相傳,反復加工,逐步完善,它具有群眾性、集體性的特點。
民間文學是勞動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的集中
反映,也是人民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表現。它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許多作
品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民間故事《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
《白蛇傳》、《牛郎織女》等,在經過不斷地加工、完善後,成了民間文
學的佳作,被改編成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希臘的神話與
的史詩,也
都如此,不僅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而且也是後人不可企及的典範。
各國的民間文學對本國的文學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國歷史上最
重要的文學形式,如四言詩、楚辭、五言詩以及詞、曲甚至小說,幾乎無
一不是脫胎於民間文學。像屈原、李白、
、白居易、
、魯迅等
等,幾乎都受過民間文學的影響;外國作家像
、薄迦丘等,也都與民
間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歷史悠久的神話
神話產生於
,是人們的口頭創作,也是原始文化的結晶。
在原始時代,人類的智力水平比較低下,他們還不能解釋太陽的東升
西落,月亮的陰晴圓缺,夏天怎麼會有雷鳴閃電,而冬天又怎麼會冰雪漫
天,也不理解人是怎麼來的,萬物是怎樣生長的。以為這一切都是由一個
統治萬物的「神」在起作用,於是就想像出「神」的形象、「神」的本領
和「神」的故事。那時沒有文字,都是口耳相傳形成最早的「神話傳說」
或「神話故事」。直到封建社會初期,在我國的一些典籍中,才記載了有
關的神話傳說,但都是簡單的片斷。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要算古希臘
的神話了。它們反映了人類童年時期渴望征服自然的意志和理想,是人類
最早的文學創作。我國古代的《山海經》也保存著許多神話。
在神話中,我們的祖先想像力是極其豐富的,幻想出許許多多有著超
人的征服自然力量的英雄。如射落天上九個太陽,使人民免受旱災的羿;
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使人類得以安居的女媧。外國的神話故事也是這樣,
如把天火盜給人間,給人類帶來了光明的普羅米修斯。
在神話中,自然物常常被擬人化、人格化。原始時代的人類認為萬物
都是神靈,而神靈都具有人的性格、人的形象。因此這些神靈都取有人的
名字。如中國神話中的太陽神,是駕馭日車的伏羲;月宮中女神的名字叫
嫦娥。在
中,太陽神被叫作阿波羅;月亮神被稱為阿特米斯;
海神被叫作波塞冬;智慧女神被叫作雅典娜。
在神話中,每一項對人類有所貢獻的重大發明,都被列在一個神的名
下。如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五穀和醫葯的神是神農氏;發明房屋的神是
;發明火的是燧人氏。在
中,也是如此,萬能之神是赫
拉克勒斯;能工巧匠是赫菲斯托斯,等等。
神話是我們認識人類童年時代生活的史料,是人類文學的源頭,具有
高度的美學價值。在我國文學史上,屈原、
、李白、吳承恩等偉大
詩人和作家,無不受到神話的影響。有的直接從神話中取材,有的吸收了
神話中誇張、虛構、幻想等表現方法。在西方文學史上,這樣的事例就更
多了。
的《神曲》就是以希臘神話故事為題材的。
含意深刻的小故事——寓言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它們大都是篇幅
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故事。
寓言的最基本的特徵是主題有寄寓性。它總是寓深刻復雜的道理於淺
顯簡單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僅僅在於說明用什麼
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於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講出一個普遍而又抽象
的道理:如果把事物發展的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一味期待著這種偶然性的
再次出現,結果必定一無所得。有些諷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麼
寓意,但是經過思索就會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義。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動植物。而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
言,都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動植物當作人來寫。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
但情節不太曲折、復雜。它常運用誇張和想像,但不荒誕。寓言也都運用
比喻,目的是通過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有普遍意義的道理。
寓言創作,我國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非常繁榮了,像
《自相矛盾》、《螳臂擋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葉公好龍》
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後來唐朝柳宗元、明朝劉基等,也創作了許多有
名的作品,如《黔之驢》、《賣柑者言》等。
在外國,《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希臘,就廣泛流傳了。
現在我們讀到的《伊索寓言》是後人整理、記錄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
個寓言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
訓。
融新聞、文學於一體的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是藉助形象來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學體裁。它是文藝性的
通訊、特寫、速寫的總稱。
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徵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新聞性,二是文學性,
三是政論性。它必須把現實生活中有重要意義的事件、人物、時間、地點
或史實,迅速、准確、真實地報告給廣大讀者。這是它的新聞性。但它又
必須把具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以文學的形式反映出來。也就是說,它必
須注重人物形象描繪,重視情節結構的藝術組織與安排,語言必須具有文
學色彩。報告文學的內容完全屬於真人真事,是作家采訪、調查、觀察所
得的材料,但是由於對這些采訪材料作了加工取捨和組織安排,注意了人
物形象刻劃,因此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報道。
報告文學要求作傢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審
美感情、審美觀點傾注於作品之中,作者有權對他所見的事實發表評論。
這就形成了報告文學的另一個特點——政論性。在著名的報告文學《包身
工》中,作者夏衍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動為線索,記敘了她們在舊社會悲慘
的日常生活和惡劣的勞動條件,中間又很有條理地穿插了對包身工制度形
成原因的分析和對這種罪惡制度的抨擊。正是由於這些議論和分析,更使
得讀者對野蠻的包身工制度產生無比的仇恨,並且堅信中國工人必將奮起
斗爭,砸爛枷鎖,迎來黎明。
報告文學與新聞報道、小說有明顯的區別。它盡管與新聞報道一樣,
必須做到事實准確,反映迅速,但它可以對客觀事實進行提煉和概括,而
新聞報道則不需要;盡管報告文學同小說一樣,強調描寫人物和事件,但
它可以從事件和人物出發進行直接議論,發表作者自己的見解。而小說則
是強調作者的見解只能通過形象的塑造體現出來,作者一般不直接發表議
論。
歲月的錄像——回憶錄
回憶錄是一種敘事性的散文。它是「當事人」(作者)用來回憶自己
親身經歷的往事,或其他人的生活經歷、社會活動的一種文體。由於它忠
於歷史,記述真實,所以人們稱它為「歲月的錄像」。
回憶錄具有文獻性質,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它要求所記的人物和
事件,必須實有其人,確有其事,不能虛構,不能篡改和歪曲。
回憶錄按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可分為寫人為主和記事為主兩種類型。
以寫人為主的回憶錄,可以寫人物在較長時期內的經歷,也可以寫人物的
某一階段的活動。可以詳寫,也可以略寫。如魯迅先生的《關於太炎先生
二三事》,就真實地記錄了「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的幾件事,使
讀者對章太炎先生的人品、學問以及缺點,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這篇回
憶錄具有文獻價值。有的以人物為主的回憶錄,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劃和典
型環境的渲染,文學色彩較濃,那就接近於傳記文學,具有文學價值。
以記事為主的回憶錄,主要是圍繞某一個歷史事件,回憶當時的具體
情形。它可以寫一個時期的史實,也可以寫事件的始末,或事件的一個側
面、一個片斷。如《五四運動回憶錄》、《長征回憶錄》等等。這種回憶
錄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參考資料:
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採納~
Ⅱ 現代文常用的三大文體和文學作品的四大題材
現代文三大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
文學作品四大題材(這里應為體裁):詩歌、散文、小說、劇本。
Ⅲ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主題思想是什麼
還是宣傳主旋律為主,歌頌社會取得的成果。代言勞動人民的基層生活
Ⅳ 現代文學小說哪些比較好看
魯迅(小說)——《彷徨》,《吶喊》《故事新編》
茅盾(小說)——《子夜》
巴金(小說)——《家》《春》《秋》
老舍(小說)——《駱駝祥子》
沈從文
《邊城》
錢鍾書(小說)《圍城》
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
王安憶(小說)《長恨歌》
本人首推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Ⅳ 推薦幾部好看的現代文學小說
青銅時代
獨行俠
Ⅵ 現代文學各個時期的主題分別是什麼
現代文學在「五四」文學革命以後的60多年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從未有過的徹底反封建的新的主題和人物﹕普通農民與下層人民﹐以及具有民主傾向的新式知識分子﹐取代封建舊文學中常見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成為文學的主人公﹐展示了「批判封建舊道德﹑舊傳統﹑舊制度」﹑「表現下層人民的不幸」﹑「改造國民性」與「爭取個性解放」等全新的主題。
「五四」以後﹐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這時期革命作家與進步作家還作了文學形式通俗化﹑大眾化的實驗﹐顯示了文學與人民結合的新發展。
在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中﹐文學與人民的關系﹑作家與人民的關系成為理論家與作家關注﹑思考的中心。在創作實踐上﹐愛國主義成為文學的重大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熱情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兵群眾在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所建立的功勣﹐塑造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形像為主題
文化大革命:描寫時代風雲中普通人的歷史命運和人生道路﹐展示「四化」建設中的時代英雄──改革者豐富的精神世界﹐塑造各種各樣人物的典型形像﹐成為許多作家共同的藝術追求。作品題材趨向多樣化的發展﹕除傳統的農村題材繼續受到一些作家的重視﹐並獲得了新的表現角度外﹐知識分子題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工業題材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和平時期的軍事題材有了新的開拓﹐歷史題材的作品出現了初步繁榮的局面。文學作品在各階層人民群眾中引起的犟烈反響﹐顯示了文學與時代﹑人民更加緊密與廣泛的結合。
Ⅶ 20年代鄉土文學派小說的主題是什麼
下層階級 農民苦難
所謂鄉土小說是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的生活帶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也指「鄉土小說」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鄉風土人情為題材,旨在揭示宗法制鄉鎮生活的愚昧、落後,並藉以抒發自己鄉愁的小說。這批作家有馮文炳(廢名)、王魯彥、台靜農、彭家煌、許傑等。
鄉土小說】它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流派,
是農村題材小說,它多取材於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厚地域風俗的農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說創作上出現了一種被稱為「鄉土小說」的作品。「鄉土小說」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鄉風土人情為題材,旨在揭示宗法制鄉鎮生活的愚昧、落後,並藉以抒發自己鄉愁的小說。這批作家有馮文炳(廢名)、王魯彥、台靜農、彭家煌、許傑等
從2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來看,鄉土小說顯然與中西方文化沖突有著密切的同構關系。當「西方文明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逐漸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而且在總的方面影響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方向」的時候,它勢必造成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大轉型時期世界觀的斗爭和價值觀的復雜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認同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知識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種種弊端,又註定了他們以振興民族文化為己任的價值選擇。當這種文化矛盾已構成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知識分子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會在小說創作中表現這一母題。以魯迅為代表的20世紀鄉土小說家,正是在這一文化沖突的背景下,開始了對知識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敘寫。贊同1| 評論
Ⅷ 以現代文學為主題的散文作文1000字
中國現代文學是指1919年-1949年間的文學,中國現代散文也同樣如此,在這三十多年中,散文的發展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7,以反帝反封建為主題,從五四新文學革命至1927年,這是中國現代散文的開創時期。開創了現代散文關注人生、參與歷史變革,其基本主題是反帝反封建,藝術上創建了各式各樣;有效表達現代人思想感情,適合現代讀者審美需要的散文,奠定了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這一時期在中國的散文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第二階段1928-1937,以階段斗爭為主題,大革命失敗後,革命形勢的逆轉,新文學陣營地也在這個歷史轉折關頭發生了新的分化和組合,廣大作家的創作面臨了新的考驗和選擇,這一時期散文取材的范圍擴展,寫實性,戰斗性增強,社會政治思想主題深化,使現代散文沿著反帝反封建的方面繼續前進,並為下一階段的服務於民族,民主革命的戰爭提供了寶貴經驗。
第三階段,1937-1949,以抗日戰爭、抗日救亡主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社會進入了戰時大動盪、大變遷的狀態,由於這一時期客觀上不同政治區域,文化據點不同,作家的創作也因時因地而異,比如上海的「孤島」時期,國統區,解放區各地的散文創作及特點也有不同。
在「文學革命」的吶喊中就有散文變革的呼聲。劉半農首先提出「文學散文」的概念。周作人率先把文學散文稱為「美文」。王統照在《純散文》一文中,則把文學散文稱為「純散文」且分為五類:
Ⅸ 現代文學考研簡答題:沈從文城市小說的人性主題
一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大作家,他創作的巔峰時期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沈從文在三十年代就被魯迅稱為新文學運動以來所出現的最好的作家之一。1928年,沈從文發表了短篇小說《柏子》,開始了他獨具特色的「湘西小說」的寫作,以人性作為文化視角的切入點,採用獨特的玲瓏剔透的牧歌式文體,描繪了一幅幅自然美和人性美緊密結合的生活畫卷。同時,沈從文用《紳士的太太》、《八駿圖》等「都市小說」,深刻揭露、無情鞭撻對摧殘、破壞人性美的種種社會陰暗面或罪惡勢力,從而造就了沈從文獨特的創作特點。沈從文看多了由達官貴人、舊家子弟、名媛、大學教授等構成的上流社會的虛偽、病態,便有意構建了一個神廟即湘西社會,來與這個都市社會相抗衡。在這個「精緻、結實、勻稱的小廟」里,「供奉的是人性」〔5〕。這中間沒有任何現代文明浸染,沒有生命的迷失及異化,每個人物的愛憎悲傷都體現著自然向上的生命活力。
沈從文的人性觀源於他獨特的苗民身份和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他出生的湖南省鳳凰縣,是一座位於湘西的小城。湘西民族崇尚祖先、敬奉鬼神、神人合一、信神守法、知足長樂,他們摯愛故土、善良勤勞、朴實單純,同時,又具有強旺的生命意識,自強不息、不畏強暴、敢於反抗。他家是一個軍人世家,祖父沈宏富曾一度做過雲南昭通鎮守使和貴州總督,官居二品。祖父因無子女,就將其弟沈宏芳的第二個兒子,苗婦所生的沈宗嗣承繼過來,這便是沈從文的父親。在他童年時代,家境不錯,用他自己的話說,「家中那時經濟情形還好,我在物質方面所享受到的,比起一般親戚小孩好得多」〔6〕。這樣的家境使得他自小進入私塾習讀《論語》、《尚書》一類章句。私塾呆板的教育方法和嚴厲懲罰學生的制度與他的天性發生了沖突,不久他就開始逃學,去看豆腐坊做豆腐,學會爬樹、斗雞,在農村的自然社會里摸爬滾打,也讓這方土地上淳樸的生活習性牢牢印在心裡。1917年,他父親由於謀刺袁世凱未遂而隱姓埋名,家庭敗落,沈從文不得不參軍謀生。此後5年的從軍生涯,一方面使他看到了家鄉人們的單純,家鄉山水的清麗,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殺人與殺人者被殺。生與死的猝然使理智正處於昏睡狀態的他感到茫然。1922年,他為了能夠支配自己的命運,他到北京求學。但社會剝奪了他進校讀書的權利,生存處境十分艱難。沈從文的社會地位使他與同當時上流社會完全割斷了聯系,獲得了下層人民的感情和立場。在北京,他目睹了上層統治者對人民冷酷無情,都市大小商人趨利若蠅,文人們「東食西宿」 〔7〕以求名利,也看透社會上的人們在小小恩怨中滾爬的自私與庸俗。諸如此類的病態人性與沈從文心中湘西淳樸、寬容、誠實、充滿愛的人性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兩種對立的人生世界中,沈從文確立起他的真善美的人性觀。
二
沈從文是現代中國作家中自覺將藝術觸角延伸到中國城鄉兩大社會區域兩類文化板塊中的小說家。他在描繪優美的「湘西世界」時,就用絢麗、纖巧的語言把讀者引入一個離奇、神秘、浪漫的原始神話般的藝術世界。表現知識分子和都市人生時,則因「新作家中契訶夫和莫泊桑短篇正介紹進來」 ,「明白十九世紀舊俄幾個大作家的身世遭遇,以及後來他們的作品對於本國和世界做出的貢獻」〔8〕,而吸取了十九世紀西方現實主義小說手法,以精細委婉的筆調,刻畫人物曲折復雜的心理,在揭露舊社會種種墮落劣根和紳士道貌岸然的虛偽言行時,又多用諷刺於平易的章法,使作品閃爍批判鋒芒。
(一)沈從文的湘西系列小說以其自然、清新、雋永的風格贏得人們的稱贊。他從人性出發,給世人描繪出了一個獨特的湘西世界,構建了一個人性的神廟。如果把沈從文的湘西小說分為兩類,一類可稱為「樂園小說」系列,表現的是湘西原始生命形態;另一類可稱為「失樂園小說」系列,表現的是處於歷史衰變過程的湘西生命形態。
1、充滿傳奇、神秘色彩的 「樂園小說」。這類作品以少數民族傳奇和民間故事為題材,描繪了極度神奇的夢幻世界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環境,展現了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生類型。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民俗世界,最扣人心弦的是大批在湘西神未解體的文化土壤里尚存的,表現人類童年時代自然文化現象的作品,如《龍朱》、《媚金、豹子與那羊》、《神巫之愛》、《月下小景》等等。這類作品往往根據少數民族某些生活習俗點染而成,有的通過尚處於自然時代的湘西土地上鄉村小兒女的自然人生形態和晶瑩的美好人性來構思。自然時代中的自然人生形態和生命形式,一直是沈從文追求和探索的理想人生的基礎和雛形。生存於古老、原始封閉的湘西大地上的眾多少數民族部落,其原始生活習俗往往帶有人類遠古時期原始文化的殘存,因而在其作品中,往往通過創作民俗故事和民間傳奇來展現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目的不是獵奇,而是通過對原始生命形態的懸想,呈現一種美好的人生境界。這類作品往往是作者人生理想和主觀情感的載體,是詩化的浪漫主義作品,作品極度誇張,人物和情節全面虛構和想像,人物形象極度完美。《媚金、豹子與那羊》和《月下小景》兩篇小說講述的是青年男女因為愛情不能實現而雙雙徇情的故事。無論是媚金、豹子或者是儺佑及其戀人,都折射著遠古湘西深沉曠遠的文化背景中「自然人」的特徵。在這里,男女愛情、兩性關系還沒有受到等級觀念和社會經濟關系的干預和制約,更沒有從物質財富關系引出人身依附觀念,兩性關系呈現著人類愛情尚處於童年時代的某些特徵。在愛與被愛、偷生與死亡之間,他們「不要牛,不要馬,不要果園,不要田地」,不要物質的一切,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切,「是光、是熱、是泉水、是果子、是宇宙的萬有」。他們秉承自然的造化,也如自然萬物那樣遵從自然神性的安排。這樣的人物類型就是作者所追溯的古老湘西最原初的,尚未被物質、虛榮玷污的人性的原型。
2、展示人生形態的「失樂園小說」。近現代社會帶給湘西的變化是巨大的。1934年冬和1937年冬的二次故鄉之行,作者看到了「『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9〕,為了控訴現代文明對湘西形成的罪惡,沈從文一改過去對湘西社會田園牧歌式的抒情,而以極度冷靜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來表現湘西社會的潰爛。這類作品以沅水流域的鄉村人事為描寫內容,從近現代社會湘西古老民俗的轉型和變異以及非原生態下的民俗現象為視角,揭示古怪離奇的現實社會,從一個側面再現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湘西社會的現實。他在「失樂園小說」中,為我們展示了鄉村小人物的幾種不同的人生形態。
「落伍者」的人生形態。他們其實就是老湘西的兒子,他們所信守的都與過去相聯系而與變化了的現實脫節,他們的人生就像從疾馳的汽車後窗望出去的道路,可以看得見,卻在飛速後退。《會明》和《燈》刻畫了兩個「守舊」而不自知的舊軍人形象。「偉人」情結和「守疆」情結成為會明十年戰亂中觀念和行動的無聲號令與指南。老司務長頑固而忍耐地做著的則是一個「義仆」寄託在主人身上功成名就「榮歸」故里的夢。兩個老兵的悲劇道出了作者對於浸淫在樸素社會理想和生活信念中的美好人性的懷念。
「懵懂者」的人生形態。他們的精神世界還是一片原始的荒原,沒有主見,生命處於被動的自在、隨機狀態。《蕭蕭》中的蕭蕭十二歲做了童養媳,小丈夫不到三歲。她被幫工花狗引誘懷孕,最初的驚慌和隨之而來的懲罰過後,蕭蕭因生下一個健壯的男孩仍留在夫家,最終與小丈夫圓房了。蕭蕭的兒子牛兒十二歲也成了親。在一九二九年的原作中,沈從文還交代了一句:「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懵懂的人生在這里周而復始。面對這種「懵懂」的人生形態,沈從文心理也是矛盾的,他認為這種人生一方面單純庄嚴,一派天真,另一方面卻是來者如斯,單調沉悶,雖與自然貼近,卻與文明疏遠。
「反抗者」的人生形態。這里的反抗是指在現實的沉重打擊和靈魂極度震動後產生的一種本能、直覺的反應,不是理性的思考。《丈夫》與《貴生》都是表現男主人公的本能反抗的。《丈夫》敘述一個鄉下丈夫和到碼頭上做船妓的妻子的一天一夜的遭遇。丈夫從一天一夜的屈辱中看清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第二天在將要離開河船時,把妻子給的錢撒到地上,用粗大的手掌捂住臉哭了起來,並轉而決然帶著妻子回家了。這類「反抗者」的人生形態表現出了湘西鄉下人生命中「力」的一面,由於他們畢竟有別於逆來順受者,因而多少為作者所欣賞。
「掙扎者」的人生形態。這是失樂園時代湘西芸芸眾生生活常態的反映,他們已沒有樂園時代天人合一、自得其樂的狀態,而是生活在變化莫測的時世中。《菜園》中的玉家母子本來過著世外桃源般的富裕生活,母親「有教養又能自食其力,富有林下風度」,兒子也「把誠實這一件事看作人生美德」。後兒子去北平讀書,三年過後帶回一個新媳婦,卻在某一天為縣里來人「請去」,一對年輕人因為「共產黨」罪名陳屍校場,寧靜的玉家菜園為一團恐怖的血霧所彌漫。又一個三年過去,到兒子生日的那個下雪天,隱忍獨活的母親自縊而死。這類小說最能體現沈從文小說創作中的現實主義思想,表現了湘西世界黑暗、血腥以及下層人民的痛苦。
此外,作者還為我們描寫了「堅守者」和「腐敗者」的人生形態。「堅守者」指的是在失樂園時代仍然堅持樂園時代人格品性、價值觀念的人,如《小砦》中的憨子。「腐敗者」是對湘西統治者面目的揭露,如《失業》、《顧問軍》。
可以說,沈從文的「樂園小說」表現的是湘西的單純性,流露出沈從文對牧歌情致的神往傾心;而在他的「失樂園小說」中,表現的則是湘西的復雜性,流露出沈從文對田園牧歌的命運已經不無憂慮和信心不足,這使得沈從文產生了一種深廣的幻滅感,一種近乎宿命的感嘆在「失樂園小說」中屢見不鮮。令人遺憾的是,具有「湘西全息圖」氣勢的《長河》未能真正完成,它是沈從文「樂園小說」和「失樂園小說」的綜合體,是沈從文小說藝術追求的集大成者。
(二)沈從文的都市系列小說寫的是城市知識階級,著重表現在現代文明沖擊下上層社會道德的墮落與人性的喪失。他說:「禁律益多,社會益復雜,禁律益嚴,人性即因之喪失凈盡。許多所謂場面上人,事實上說來,不過如花園中盆景,被人事強制曲折成為各種小巧而丑惡的形式罷了。一切所為,所成就,無一不表示對於自然之違反,見出社會的拙象和人的愚心」 〔10〕。始終自認「鄉下人」的沈從文,當他將小說創作視點由自己曾經生活過的「湘西世界」轉移到現在生活在其間的都市社會時,沈從文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對都市的情感厭惡和道德批判。沈從文對於都市文明與都市人性的批判性描寫始終圍繞下列三個方面進行:
1、病態的生理。沈從文都市小說的主人公, 大多是生理病態者。肺病、精神病、失眠病、神經衰弱、心衰氣短, 是沈從文都市小說人物常見的生理疾病。面色蒼白、神情憔悴、目光吊滯、咳嗽哮喘, 是沈從文小說人物的肖像與面色。小說《三三》中那位極有錢財的城裡青年,「白褲白鞋」,「白白的臉」是一位癆病第三期患者; 寄居青島的那位都市青年, 卻是整日神情憂郁的懷鄉病者(《鳳子》) ; 到青島海濱休養的教授, 不是失眠病患者就是腎功能衰弱者或性功能退化者(《八駿圖》)。沈從文頻繁地分析指認都市人「生物學上的退化現象」,他把患有各種生理病症的都市人, 稱為「閹寺似的人格」〔11〕, 從而體現出作家對都市病態人生的厭惡, 甚至是某種賤視。
2、病態的心理。沈從文深感都市文化對都市人性的扭曲或異化。沈從文對「醜陋」的都市人性描寫, 集中在都市「上等人」,「紳士淑女」們和都市知識者身上。《八駿圖》、《紳士的太太》、《王謝子弟》、《某夫婦》等作品活畫出都市「上流社會」紳士淑女們的虛偽人性。《紳士的太太》敘述一位身為國會議員的紳士、紳士的太太及另一紳士家庭的三姨太和留學歸來的少爺之間復雜微妙的感情沖突與糾葛。紳士瞞著妻子與別的女人偷情,太太出於對丈夫「負心」報復的心理支配,復與另一紳士家的少爺通姦,而這又是少爺與三姨太為隱瞞他們之間「亂倫」關系的必然結果,不久,少爺又宣布與另一名媛訂婚。在這群男女之間發生的只是一種無愛的情感與性游戲,人的兩性關系蛻變為純粹的動物行為,人之為人的感覺已經完全喪失。這個家庭表面一派溫情脈脈, 一派上等人家的風度修養,實質里, 充溢著毫無愧色的相互欺騙和放浪墮落。沈從文撕開紳士淑女虛偽的道德面具, 凸現出都市「道德」的虛偽與病態, 並以一種「類型化」方式擴大到都市人生界面。於是,沈從文的都市小說與他的鄉土小說相反, 不對人物作個性化細節化描寫, 而多以匿名方式, 用代碼和符號 (如「甲乙丙丁」如「或人」) 去指稱人物,以類型化符號化方式抹去都市人的個體特徵而顯現出他所理解的都市人的本質。
3、庸俗的人性。除了對「高等人」道德虛偽的揭示, 沈從文小說經由一般都市男女的婚姻日常生活的描寫路徑, 展示著都市男女人性的庸俗。在小說《或人的家庭》中, 丈夫背著妻子美美與同事有染, 面對不依不饒的妻子,「或人」只用虛偽的辯解和賠禮, 只花費少許錢為妻子美美買一副廉價的項鏈, 便平息了美美的憤怒。面對夫妻不忠的現實, 都市男子只花費一點點金錢一點點廉價的「誠意」, 便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都市女子, 在丈夫這「誠意」與「項鏈」面前, 早已消除了憤怒與悲哀。在沈從文都市小說里, 丈夫多是虛情假義移情別戀的偽君子,女人則是輕易被金錢俘虜的性動物。沈從文把都市妓女與時髦女郎同視為金錢的動物,「她們要活, 要精緻的享用, 又無力去平空攫得錢, 就把性慾裝飾到愛情上來換取。娼妓是如此, 一般婦女也全是如此」。
三
綜觀沈從文的小說,人性是他表現的中心。他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裡獲得表現的,他的湘西人性也是在與都市人性相對照中獲得表現的。沈從文一方面批判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對都市人的人性的壓抑與扭曲:另一方面又建構了一個理想的湘西世界,既揭出了病苦,又施以療救。他的作品從美學的、歷史的原則出發,遠離政治,超越時空,具有永恆的審美價值。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沈從文憑籍一種鄉村道德理性來解剖繁復的都市人生,價值觀的單向度勢必損耗都市文化豐富內涵的多維性。人類文明在前進中總會善惡是非並存,好中有壞,壞中有好,都市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而沈從文卻予以全盤否定,這使他的人性批判難以獲得整體的哲學文化理性眼光,這不能不算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