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名篇
❶ 推薦幾本中國近現代的文學名著
巴金的作品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書店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書局
《霧》(「愛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年,新中國書局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書局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書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書局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書局
《雨》(「愛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 良友圖書公司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書局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店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書局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書局
《巴金自傳》(傳記),1934,第一出版社
《電》(「愛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 良友圖書公司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書店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書店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印書館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合集)1936, 良友圖書公司
《憶》(回憶錄),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簡》(散文集),1937, 良友圖書公司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書店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書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書店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書店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 良友圖書公司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書店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書店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談契河夫》(理論),1955,平明出版社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國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出版社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出版社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藝出版社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學出版社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書店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民文學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出版社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出版社
《巴金散文選》1983,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書店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藝出版社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出版社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學出版社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出版社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出版社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書店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出版社
《隨想錄》(散文集), 1987 ,三聯書店
《巴金散文精編》,1991 ,浙江文藝出版社
《巴金書信集》, 1991 ,人民文學出版社
《域外小說》,1992 ,上海文藝出版社
《憶》(回憶錄),1994 ,中國華僑出版社
《短簡》,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錄》(散文集),1995 ,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巴金自傳》,1995 ,江蘇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1995 ,人民日報出版社
《中華散文珍藏本叢書·巴金卷》,2001,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國外獲獎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雲南人民出版社
譯文集: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鍾社
《麵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麵包與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書店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義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書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裡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書店
《過客之花》(劇本),義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書店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譯文全集》,1997,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迅的作品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
論文集:門外文談
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准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魯迅文集選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雜文集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孔乙己》。1918年5月發表首次用筆名「魯迅」的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明天》《社戲》《頭發的故事》《兔和貓》《一件小事》《鴨的喜劇》《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樓上》《傷逝》《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示眾》《長明燈》《肥皂》《幸福的家庭》《墳》文集《題記》《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說胡須》《論照相之類》《看鏡有感》《燈下漫筆》《春末閑談》《論「他媽的!」》《雜憶》《從胡須說到牙齒》《寡婦主義》《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寫在『墳』後面》《藤野先生》《父親的病》《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反駁文《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嗎》《墓碣文》《「友邦驚詫」論》,魯迅的自撰文《魯迅自傳》。
老舍的作品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的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Z9,人間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祥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是《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是《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兒集》(短篇小說集)l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遺著,未完)
《我這一輩子》(中篇小說)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百花
《老舍經典作品選》2002,當代世界
❷ 中國經典現代名著有哪些
1、《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2、《駱駝祥子》 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3、《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4、《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5、《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❸ 求中國近、現代文學名著
1、《活著》——余華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5、《紅高粱》——莫言
《紅高粱》是中國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以抗日戰爭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紅高粱》從民間的角度給讀者再現了抗日戰爭的年代,展現的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是一部表現高密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頑強生命力和充滿血性與民族精神的經典之作。
❹ 中國近現代的100部好小說有哪些
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書名 作家
1 吶喊 魯迅
2 邊城 沈從文
3 駱駝祥子 老舍
4 傳奇 張愛玲
5 圍城 錢鍾書
6 子夜 茅盾
7 台北人 白先勇
8 家 巴金
9 呼蘭河傳 蕭紅
10 老殘游記 劉鶚
11 寒夜 巴金
12 彷徨 魯迅
13 官場現形記 李伯元
14 財主底兒女們 路翎
15 將軍族 陳映真
16 沉淪 郁達夫
17 死水微瀾 李劼人
18 紅高粱 莫言
19 小二黑結婚 趙樹理
20 棋王 阿城
21 家變 王文興
22 馬橋詞典 韓少功
23 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
24 半生緣 張愛玲
25 四世同堂 老舍
26 胡雪岩 高陽
27 啼笑因緣 張恨水
28 兒子的大玩偶 黃春明
29 射鵰英雄傳 金庸
30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
31 鹿鼎記 金庸
32 孽海花 曾樸
33 惹事 賴和
34 嫁妝一牛車 王禎和
35 異域 鄧克保(柏揚)
36 曾國藩 唐浩明
37 原鄉人 鍾理和
38 白鹿原 陳忠實
39 長恨歌 王安憶
40 吉陵春秋 李永平
41 黃禍 保密(王力雄)
42 狂風沙 司馬中原
43 艷陽天 浩然
44 公墓 穆時英
45 舊址 李銳
46 星星.月亮.太陽 徐速
47 台灣人叄部曲 鍾肇政
48 洗澡 楊絳
49 旋風 姜貴
50 荷花澱 孫犁 書名 作家
51 我城 西西
52 受戒 汪曾祺
53 鐵漿 朱西寧
54 世紀末華麗 朱天文
55 蜀山劍俠傳 還珠樓主
56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於梨華
57 浮躁 賈平凹
58 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王蒙
59 玉梨魂 徐枕亞
60 香港叄部曲 施叔青
61 京華煙雲 林語堂
62 倪煥之 葉聖陶
63 春桃 許地山
64 桑青與桃紅 聶華苓
65 藍與黑 王藍
66 二月 柔石
67 風蕭蕭 徐言於
68 芙蓉鎮 古華
69 地之子 台靜農
70 城南舊事 林海音
71 古船 張煒
72 酒徒 劉以鬯
73 未央歌 鹿橋
74 沉重的翅膀 張潔
75 果園城記 師陀
76 人啊,人! 戴厚英
77 黃金時代 王小波
78 狗日的糧食 劉恆
79 棋王 張系國
80 賴索 黃凡
81 妻妾成群 蘇童
82 霸王別姬 李碧華
83 殺夫 李昂
84 楚留香 古龍
85 窗外 瓊瑤
86 沉默之島 蘇偉貞
87 白發魔女傳 梁羽生
88 古都 朱天心
89 尹縣長 陳若曦
90 四喜憂國 張大春
91 喜寶 亦舒
92 男人一半是女人 張賢亮
93 將軍底頭 施蟄存
94 藍血人 倪匡
95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趼人
96 活著 余華
97 岡底斯的誘惑 馬原
98 十年十意 林斤瀾
99 北極風情畫 無名氏
100 雍正皇帝 二月河
❺ 現代名家名篇10個 最好短的
有散文,小說,詩歌,議論文.基本都是現代的,在1000字以下.有鄉情,親情等.
郁達夫<故都的秋>
朱自清<背影>
冰心<小桔燈>
錢鍾書<論快樂>
沈從文<箱子岩>
韓愈<馬說>
巴金<愛爾克的燈光>
徐志摩<再別康橋>
梁實秋<論毅力>
戴望舒
<雨巷>
還有其他的,這是個人看法
❻ 現當代名家名篇+書名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祖籍山東。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服役十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07年4月出版)。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注冊心理咨詢師。
附1:
《畢淑敏作品精選》序----王蒙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蘭豆,也許我早就讀過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畢淑敏,這名字普通得如——對不起——任何一個街道婦女。
而且她說她從小就是一個好學生,她的數學與語文是同樣地好(總算找到了一個喜歡也學得好數學的同行了,王蒙大悅焉!),她的開始寫作源於她父親的建議,而她的戒驕戒躁是由於兒時的母親的教導,為了寫作她在完成了醫學學業以後又去上廣播電視大學的文學系並以「優」的成績畢業,繼而讀研究生,獲得了碩士學位(有幾個作家老老實實地這樣學過文學?),再說,她同時是或者更加是一個醫術精良的內科醫生,她對此充滿自信與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我本來以為新涌現出來的作家都可能是懷才不遇、牢騷滿腹、刺頭反骨、不敬父母(而且還要審父)、不服師長、不屑學業、嘲笑文憑。突破顛覆、艱深費解、與世難諧、大話爆破、呻吟顫抖、充滿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獨哲人的憔悴沖鋒隊員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醫院住院病人的憂郁兼躁狂的偉人棗怪物。
畢淑敏則不是這樣。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於是太聽話了。即使做了小說,似乎也沒有忘記她的醫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處方,集道德、文學、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所以就更顯得畢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靜乃至循規蹈矩的難能可貴。即使她寫了像《昆侖殤》這樣嚴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著對於每一個當事人與責任者的善意與公平。善意與冷靜,像孿生姐妹一樣地時刻踉隨著畢淑敏的筆端。惟其冷靜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於使自己使讀者使國家使社會陷於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里,也許她缺少了應有的批評與憎恨,但至少無愧於、其實是遠遠優於那些缺少應有的愛心與好意的志士。她正視死亡與血污,下筆常常令人戰栗,如《紫色人形》《預約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 她是要她的讀者更好地活下去、愛下去、工作下去。她寧願意懺悔「我」的多疑與戒備大過,歌頌普通人性(《翻漿》,而與泛惡論的咀咒與煽動迎迥異其趣。至於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見底了。
她確實是一個真正的醫生,好醫生,她會成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昆侖山上當兵的經歷,醫生的身分與心術,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覺,使她成為文學圈內的一個新起的、別有特色的、新諧與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實在是文學界的病友。我尊敬與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有病,他們太痛苦了,他們因痛苦而益發偉大了。但同時我也贊美與感謝大夫,為了全國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願在大夫與病友的比例上不至於出現太大的失調。有病人也有醫生,這才是世界,這才有各種寫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這是我的幸還是不幸,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被誤解與被攻擊的原因之一,我既覺得病人之可哀可嘆,又覺得醫生之可親可信,特別是當我給一個比我年輕的作家作序寫評的時候,我承認每一片樹葉的價值。當然,我寧願多稱贊一點祥和與理性,我也許又發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葯,真對不起。
附2:
文學的白衣天使---柴福善
「文學的白衣天使」,是王蒙專門說給畢淑敏的。畢淑敏一方面文學,一方面大夫,幾十年的人生經歷,這幾個字便太貼切不過地概括了。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轟轟烈烈,不滿17歲的畢淑敏,卻悄然穿上軍裝,告別北京,作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達共和國這塊最高的土地戍邊了。這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東丫髻山森林公園,畢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藍,陽光格外地暖,空氣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彷彿要把這藍天這陽光這空氣,全吸進去,而後慨嘆一聲:藏北哪有啊,空氣稀薄,缺氧使人簡直難以生存。她不明白,那麼高的山上,陽光照著,覺不出暖和。當時與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個部隊從來沒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軍區首長告訴她:現在也沒有,她們是唯一的,後無來者了。三年後,她去新疆軍區軍醫學校學習,原本要去軍醫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響,重災區的軍醫大遲遲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為上。在校成績優異,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養成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於救死扶傷的事業,或許真的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一名教授專家,那麼是否還會有今天一位幾乎家喻戶曉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國家一級作家?她真心地感謝母校對她的厚愛與挽留,她對我說:部隊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後所在的部隊就沒有名額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個地方,誰料女兵們都調了,報道時幹部科長翻出過去的名單,查出有個畢淑敏,性別中寫的卻是男性,因為這幾年裡部隊已無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轉業回北京進工廠,做醫務所長、主治醫師,1991年成為專業作家,前後行醫22年,對醫生職業,她是情有獨鍾,一往情深,尤其有幾條生命就是在死亡邊緣,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個個生命的復活與重新煥發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體味。
她父親也是一位軍人,官至師級,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好的天賦,只是由於那一代人所處的環境,老人家一生戎馬,始終未能從事文學。一天,父親突然對她說:我看你是可以寫一點東西的。她也確實想把藏北的軍旅生活表現出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悄然動筆了,一周內就完成處女作《昆侖殤》。這是1986年,她34歲時。對於一個從未寫過東西的人來說,起手就中篇,難免沒有底數與把握。可往往也有例外,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侖》雜志發表,引起轟動,並獲第四屆「昆侖文學獎」,她從此步入中國文壇。這期間,她邊做醫生邊寫作,後來,發覺寫作與醫生是不可以同時做的。她十分敬重醫生的職業,盡管她做基層醫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這是一個務實的世界,不能隨意誇張修改延誤,更不能有絲毫失誤,畢竟人命關天,責任感事業心要她必須這樣想這樣做。所以,她所在廠的一名下崗職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談起她來,連連稱贊好大夫,眉飛色舞地談了半天,結果連該乾的活都沒干。她深知寫作是一個想像的世界,虛擬的世界,可以誇張,不滿意還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來,即使寫完了,發表了好,不發表也無所謂,畢竟是自己的事,與人無礙。她成天在這兩個世界跳來跳去,總覺處一種兩難境地。這時,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慧眼識才,調她去做專業作家,懸壺濟世22年,要她從此脫下白大褂,離開醫生崗位,內心很痛苦,實在難下決心,況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對以後的創作沒有把握。她手裡足足攥了兩個月的調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後還是脫下白大褂,放下手術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生很難樣樣兼顧,魚與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寫作了,寫作,又深感底氣不足,便想方設法彌補,先是自學廣播電大中文系課程,而後又拿下文學碩士,現在正攻讀心理學博士。王蒙說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她就是以這樣堅實的腳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壇的今天。
迄今為止,她已發表近四百萬字作品,主要是小說和散文,其內容歸攏來,一是反映藏北軍旅生活,二是反映醫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終關注關懷著人的生存狀態,除去西藏生活與做醫生的特殊經歷,還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親的天性使然。故此,幾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總會造成文壇轟動,引起社會反響,雖沒有大紅大紫於一時,作品卻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麵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畢淑敏文集》,2002年1月發行,2月即告脫銷再版,在當今純文學低迷的境況下,「畢淑敏現象」實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說,因是醫生,筆下便從沒忘記醫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將對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作一種集道德、文學與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及行為方式。她正視死亡與血污,下筆常常令人戰栗,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根本是希望人們更好地活下去,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我們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說,她的小說攜帶著高原的嚴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實以及對死亡的冷靜,足以震撼每一個人的靈魂,而冷靜理智的敘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種罕見的磅礴大氣。確實,創作不僅需要作家對所寫內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銘心的體驗,應當是她成功的基礎。長篇《紅處方》、《血玲瓏》也好,中篇《昆侖殤》、《生生不已》、《預約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約》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說已風格獨具,自成一家。至於她的散文,坦率地說,我更喜歡,倒不是因為我寫散文就喜歡散文,她的散文實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對那些矯情造做虛假一類的文章,我向來是不屑一顧的,我讀過她的《婚姻鞋》、《素麵朝天》、《大雁落腳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認為,散文是蘊涵切膚之痛的標本。心的運行是透明的,它的腳印被語言固定下來,就成了散文。小說常常依心情而寫,並無章法可言。散文看起來很隨意,其實有著戒律,它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於是散文在某種意義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說里,她躲在人物背後竊竊私語。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動的文學面前自言自語。正因為如此,讀她的小說,讀出的是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形象的演繹。讀她的散文,才真正讀出一個活脫脫的畢淑敏來,我知道了她17歲生日,是在藏北高原過的,戰友們把水果罐頭汁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響,向她祝賀,對於每月只有一筒半罐頭的她們來說,這是一場盛大的慶典。知道了她背負武器、紅十字箱、干糧、行軍帳篷,徒步跋涉在無人區,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時,心臟彷彿隨著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頭上頂峰雲霧繚繞,俯視腳下淵藪深不可測,年輕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給20歲的班長換血染的屍衣,知道了她28歲轉業回京,結婚、生子,操持家條,一個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該干能乾的事情,她都很認真地做了,賢妻良母,好大夫,優秀作家,這是人們眾口一致的評價。
就創作而言,她是當今文壇最具實力和個性的女作家之一,獲海內外文學獎30餘次。而她依然很謙虛,無論何時何地,從不張揚自己。這種品格,應該說是來源於母親。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歲時母親抱著她一路顛簸一路風塵地來到北京。當年王蒙下放落戶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親與王蒙相見,大談巴岩岱,談得她好感動,以至後來竟陪著母親,專程赴巴岩岱尋根。這次來京東丫髻山,她母親雖已72歲高齡,也來了,每遇坡坎,她總上前攙扶,有些地方,母親去不了,她寧可不去也要陪伴母親。有時我們光顧說什麼了,她以為母親落在了後邊,忙喊著回身去找,不想母親趁說話之機,先慢慢地到前邊石頭那兒等著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極孝順母親。賢惠善良,以這種品格與心境立身於世,並進而去創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讀者喜愛能不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么?人品與文品畢竟是統一的。
❼ 當代小說名作名篇
現代,我國現代小說繼承我國古典小說創作的優良傳統,借鑒別國小說創作的寶貴經驗,隨著「五四」運動的發生發展而產生發展,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色彩。
魯迅在五四運動爆發前夕,創作出《狂人日記》這我國現代文學的第一篇小說,繼而寫出《孔乙己》、《葯》等,共十四篇小說編成《吶喊》;接著創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說,編成《彷徨》。魯迅創作小說,「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他的這些短篇小說,取材廣泛,塑造出各種類型的典型性格,揭露出封建社會、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揭示了舊社會的種種病根,具有寬廣深刻的社會意義。特別是《阿Q正傳》,塑造出一個辛亥革命時期農民的典型,意義更為深遠。阿Q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殘酷壓榨、嚴重戕害。他從被壓迫者的樸素直感歡迎革命,但不理解革命,終被混入革命的反動勢力當作搶犯殺害,從而反映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命運,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喚醒農民覺悟的重要問題。阿Q的「精神勝利法」,以虛幻的勝利代替實際上的失敗,不能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更概括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各種各樣的人的病態心理,暴露了「國民的弱點」和舊社會的病根,能夠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茅盾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開始小說創作。《蝕》,包含《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各篇獨立,人物互異,表現了當時一些知識青年所經歷的曲折、痛苦的路程;《虹》,表現了女主人公沖出家庭牢籠、走向集體主義的道路;《路》、《三人行》,表現了青年學生在嚴重白色恐怖下逐漸覺醒參加斗爭的過程。這些作品標志著茅盾在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的前進。1932年前後,茅盾先後創作出了傑出的長篇小說《子夜》,和著名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林》反映出當時民族工商業風雨飄搖的處境,《春》表現了當時農民豐收增債的命運。1941年,茅盾創作出了《腐蝕》,控訴了特務組織殘酷鎮壓進步青年的罪行。《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斗爭為全書的主線,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1930年前後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和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顯示了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它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塑造了吳蓀甫這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形象。吳蓀甫野心勃勃、精明強悍、果決專斷、冷酷無情,很有發展民族工商業的雄心和魄力,但終於逃不出趙伯韜的魔爪,幾乎用自殺來結束自己悲劇性的命運。《子》,通過塑造吳蓀甫這個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破產的必然性,暗示出他們只有參加工人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才有真正的出路。茅盾以《子》等不朽作品和其他文學活動,奠定了他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巴金在1929年初,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表現了在北洋軍閥血腥統治下的上海,一些在「五四」新思潮鼓舞下,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愛情三部曲」:《霧》、《雨》、《電》,一部側重描寫人物在戀愛中的性格表現,二部側重描寫人物處理革命與戀愛的關系,三部愛情描寫不多,側重展現某城一個激進團體的反軍閥斗爭。以上作品的青年主人公,都是舊世界的判逆者,但還沒有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反映了當時不少知識青年類似的矛盾和苦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在「五四」新思潮波及閉塞內地的歷史背景中,聯系著成都這個社會環境,展現高家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生活情況,表現出封建階級分子的頑固腐朽、荒淫殘酷,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互相傾軋,他們和覺醒青年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提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它塑造了眾多的各種人物的形象:有高老太爺、克明這樣舊制度維護者的形象,有克安、克定這樣荒淫卑污的形象,有鳴鳳、淑貞這樣以死表示反抗的形象,有覺慧這樣覺醒反抗的形象,更有覺新這樣內心矛盾的形象。覺慧無所顧忌地離家遠走,固然閃爍著叛逆性格的光彩,覺新這個內心矛盾的典型形象,卻更別有深刻意義。覺新既受舊禮教毒害甚深,也受到新思想的觸動。他庇護反抗封建秩序的弟妹們,資助他們逃出家庭牢籠;但他雖然理解是禮教、傳統、迷信奪去了他最愛的梅、瑞珏和幸福、前途,卻總是逆來順受,只會痛哭。「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使他承擔著沉重的精神負累,成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殉葬品。覺新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藝術典型。巴金以「激流三部曲」等優秀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老舍從1924年開始小說創作,《老張的哲學》、《二馬》是他最早的長篇小說。《老》取材於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描寫惡棍拆散兩對青年的愛情,揭露社會的黑暗;《二》描寫馬氏父子在倫敦的生活,顯示海外華僑受人歧視的處境;作者這時的創作追求幽默,不免影響了作品的思想意義。《離婚》是老舍在1933年創作出的長篇小說,描寫反動政府公務員的灰色生活,暴露出官僚機構的腐敗;作品中的幽默不再只是笑料,而是有助於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主題。《月牙兒》是老舍短篇小說中的名篇,描寫母女兩代受生活逼迫墮為暗娼的悲凄遭遇,特別是天真無邪的女兒也遭沉淪毀滅,是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是老舍的兩部長篇代表作。《駱》的主人公人力車夫祥子,本來純朴善良、勤苦耐勞、堅韌要強,在多次殘酷打擊下走上了墮落毀滅的道路。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揭露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暗示了個人奮斗道路的不通,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四》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中心,兼寫他們居住的那條小胡同的各戶人家和各種人物,反映出北京市民在淪陷期間經受的深重苦難,歌頌了富有民族氣節的人物和參加抗日斗爭的青年,鞭笞了媚日附敵的民族敗類。老舍的作品,歷歷如繪地展現出城市下層居民的生活情景,運用北京口語精確流暢,確立了他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位置。
葉聖陶的小說有不少取材於當時的教育界。《潘先生在難中》描寫一個卑劣畏怯、毫無原則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為躲避災難,百計適應環境,阿諛反動軍閥,揭示出當時一些知識分子朝不保夕的遭際和卑微苟安的心理。《多收了三五斗》,揭示出舊社會農民豐收成災的悲慘命運。《夜》描寫女兒女婿都被反動派殺害的老婦人的凄慘處境,塑造了一位由恐懼、悲痛到憤怒、覺醒的烈士母親的形象。葉聖陶的作品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
趙樹理的小說多寫解放區農村生活。《小二黑結婚》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由而和惡霸、和家長進行的斗爭,反映了農村的變化。《李有才板話》塑造出具有社會閱歷和斗爭經驗的農民歌手李有才的形象,立場堅定、朴實深入的農村幹部老楊的形象,和頑固反動、兇狠狡詐的惡霸地主閻恆元的形象,反映了減租減息中的曲折過程和復雜的階級斗爭。趙樹理的作品具有濃郁的陝北鄉土氣息。
丁玲的代表作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這部長篇小說,描寫桑乾河畔暖水屯的土改斗爭,塑造了大公無私、逐步明確了思想、果敢進行斗爭的村黨支部書記張裕民的形象,朴實憨厚、終於站穩了立場、勇敢進行斗爭的農會主任程仁的形象、和姦詐狡猾、抗拒土改的惡霸地主錢文貴的形象,反映了土改斗爭的尖銳復雜和農村的巨大變革。作品具有濃厚的陝北生活氣息。
周立波的代表作是《暴風驟雨》。這部長篇小說,描寫松花江畔元茂屯的土改斗爭,塑造了趙玉林、郭全海這兩個勇敢朴實、不怕犧牲的前後農會主任的形象,肖祥這個久經鍛練、思想成熟的工作隊長的形象,反映了土改斗爭的尖銳激烈和農村的巨大變革。作品具有濃厚的東北地方色彩。
孫犁的短篇小說以寫冀中農民抗日斗爭著名。《荷花澱》、《囑咐》兩篇小說,塑造了水生嫂的鮮明形象。她勤勞能幹、堅貞勇敢,先和婦女們組織起水上游擊隊打擊日寇,後又駕著冰床送抗戰八年剛回家一夜的丈夫去參加解放戰爭。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表現了婦女和男人一樣支撐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品語言優美,情景交融。
我國現代小說,密切反映社會現實,各家作品異彩紛呈:從中可以認識各個時期的社會面貌,獲得藝術的熏陶。
❽ 中國現代文學名著推薦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
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2、《家》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為《春》、《秋》。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3、《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中篇小說,該作品寫於1941年7月,發表於同年8月《時代文學》第1卷第2期。
講述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對自由、幸福的嚮往與追求,以及最終被傳統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殞的故事。這是一篇在思想和藝術上都純熟的作品,承襲了作者一貫的散文化筆調,以獨具特色的敘事方式,將一個極其普通的愛情故事渲染得凄涼哀婉,帶給人們強烈的震撼與反思。
4、《圍城》
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出國求學。
5、《包身工》
《包身工》中國現代作家夏衍所著的報告文學作品,寫於1935年。《包身工》一文以報告文學的形式敘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種種非人的待遇,以及帶工老闆等人殘忍的壓榨。
❾ 中國近代,現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1、張愛玲,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就學於香港大學、聖約翰大學。代表作《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紅樓夢魘》、《金鎖記》、《小團圓》。
4、冰心,原名謝婉瑩,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代表作《繁星·春水》、《閑情》、《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
5、余華,當代作家,他的作品多描述現實世界,描寫人性,暴力,世界的黑暗。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❿ 中國十大現代文學名著
余華作品,《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雜文類,分析一個時代的人性。
餘光中的詩文集《情人的血特別紅》,其中兩篇散文《鬼雨》和《逍遙游》一定要看。
魯迅的《野草》,被老師逼著看魯迅和自己看完全是兩回事,《野草》是最能體現魯迅思想的書。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如果你讀文科,這本書一定要看。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最好看匯評本的。
《三國演義》、《紅樓夢》,藝術成就遠超另外兩本名著的名著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影響深遠的歷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