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王德威晚清小說現代性

王德威晚清小說現代性

發布時間: 2021-07-20 12:01:51

Ⅰ 大清帝國最後十年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大清帝國最後十年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毋庸置疑,近代是中國社會變革最劇烈的年代,也是各種社會思潮最為活躍的時代,這期間,晚清史佔去了大半個歷史時期。
中國在晚清七十多年(1840—1912年)這一歷史階段到底發生了些什麼?難道真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帝國的危機發自鴉片戰爭,然後歷經膚淺的洋務運動和胎死腹中的百日維新,爾後一路狂飆至辛亥革命,帝國大廈隨即猝然倒塌?
台灣學者王德威並不是歷史專家,但是他的一句話足以提醒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近代中國史:沒有晚清,何來「五四」?要尋找20世紀中國現代性的起源,不能僅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比「五四」更重要的「轉型時代」。
宣統皇帝於公元1912年2月12日正式遜位,中國最後的王朝宣告結束。七年之後,1919年發生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定性在此不作評論,但是無論是肯定它還是否定它,有一個事實任何人都必須承認,即五四運動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知識分子參與的「覺醒」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型知識分子的崛起……

Ⅱ 王曉初的學術論著

代表性學術論著有:
(1)《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演變史1898-1989》,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中國現代文學的多重視野》,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沉默的魯迅」及其意義——從越文化視野透視》,《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
(4)《中國左翼文學思潮的內在差異和張力》,《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
(5)《論魯迅思想與藝術的越文化淵源》,《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
(6)《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現代性形成的歷史軌跡》,《文學評論》2002年第2期;
(7)《中國現代文學之「現代性」思考》,《文藝研究》2005年第12期;
(8)《褊狹而空洞的現代性——評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文藝研究》2007年第7期;
(9)《越地民俗藝術與魯迅思想及創作的影響》,《文藝研究》2009年第7期;
(10)《「思鄉的蠱惑」:<朝花夕拾>及其他》,《學術月刊》2008年第12期

Ⅲ 求三本書的PDF版下載地址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080081.html 或者下載PDG格式後在轉成pdf格式

Ⅳ 大清帝國最後十年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大清帝國最後十年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自序
大清帝國最後十年——清末新政始末
毋庸置疑,近代是中國社會變革最劇烈的年代,也是各種社會思潮最為活躍的時代,這期間,晚清史佔去了大半個歷史時期。
中國在晚清七十多年(1840—1912年)這一歷史階段到底發生了些什麼?難道真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帝國的危機發自鴉片戰爭,然後歷經膚淺的洋務運動和胎死腹中的百日維新,爾後一路狂飆至辛亥革命,帝國大廈隨即猝然倒塌?
台灣學者王德威並不是歷史專家,但是他的一句話足以提醒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近代中國史:沒有晚清,何來「五四」?要尋找20世紀中國現代性的起源,不能僅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比「五四」更重要的「轉型時代」。
宣統皇帝於公元1912年2月12日正式遜位,中國最後的王朝宣告結束。七年之後,1919年發生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定性在此不作評論,但是無論是肯定它還是否定它,有一個事實任何人都必須承認,即五四運動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知識分子參與的「覺……
請採納

Ⅳ 王德威的介紹

王德威,職業:學者,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後任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1986年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助理教授;1990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2004年出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灣:從文學看歷史》、《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等。

Ⅵ 朱崇科的開設課程

一、1大學語文;2港台現代小說;3文化研究; 4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5魯迅小說精讀;6新馬華文文學等。
二、1 First Year Seminar;2電影、文學中的當代中國;3魯迅與中國現代小說(Bard College) 1.《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論文集)Entanglement of Nativeness: Self-exile, "Nan yang" Fiction and Myths of Nativeness(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5),335頁。王德威教授序。
2.《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Carnival of Tensions: A STUDY ON SUBJECTIVE INTERVENTIONS IN 『OLD TALES RETOLD』 FICTION BY LU XUN AND HIS SUCCESSORS(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1),423頁,35萬字。王潤華教授序。
3.《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The Archaeology on Literary Nanyang:Nativeness and Singapore &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8),37萬字。王潤華、周寧教授序。
4.《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Body Ideology: Libidinal Practic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Novel (1990- )(廣州: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2),26萬字。陳思和教授序。
5.《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實人生」的梟鳴》A Study on Discursive Formation in Lu Xun's Fictio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1.7萬字,王富仁教授序。
6.《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Sinophone Literature:Problematics & Critical Practices(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4月),濱下武志教授序。
7. 《身體意識形態——漢語長篇(1990- )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修訂版)(台灣秀威資訊科技,2014)。
8.《「南洋」糾葛與本土中國性》「Nanyang」 Obssession & Native Chineseness(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9.《廣州魯迅》Lu Xun in Canton(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此中並未包含發表的4000字以下的文學批評文章)
2011
1.《論魯迅小說中的賤民話語》,《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30日,頁76-80。ISSN1003-7535,9000餘字。
2.《重讀張愛玲<色,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2期,頁133-146。12000餘字,刊號ISSN 1003-0263。
3.《反成長的成長敘事——論鄢然《殘龍筆記》兼及韓寒《三重門》》,《當代文壇》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日,頁108-112。9000餘字,刊號ISSN 1006-0820。
4.《論魯迅小說中的流言話語》,《中山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5日,頁38-43。刊號ISSN1000-9639,9000餘字。
5.朱崇科 李淑雲《失敗的「故事新編」——評蘇童的《碧奴》》,《文藝爭鳴》2011年4月號(上半月),頁152-154。刊號ISSN1003-9538,6000餘字。
6.《論華文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架構的內在楔入》(教學研究論文),《華文文學》2011年第2期,頁105-108。刊號ISSN1006-0677,5000餘字。
7.《魯迅如何存在:在魯迅書寫與書寫魯迅之間》,《魯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5期,頁79-85。刊號ISSN1003-0638。9000餘字。
8.《林文慶如何對接廈大認同——評李元瑾編著《林文慶的廈大情緣》》(約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6月號,頁109-112。ISSN: 1793-7248。3000餘字。
9.《魯迅小說中的青年話語》,《名作欣賞》2011年7月上旬刊,頁37-41,約7500字。刊號ISSN1006-0189。
10.《紮根本土與自我表述——兩本新馬論著閱讀筆記》,《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9月30日,頁67-72,約8000字。刊號ISSN1002-5162。
11.《魯迅小說中的村鎮政治話語》,《新世紀學刊》總第11期,2011年10月,頁42-47。10000字。刊號ISSN0219-6085。
12.《華文文學研究新拓展的理路及其問題》,《暨南學報》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實際出版時間為11月),頁6-11。8500字。刊號ISSN1000-5072。
2010:
1.《論魯迅小說婚戀話語中的悲劇性機制》,《汕頭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61-66。9000餘字,刊號ISSN1001-4225。
2.《愛的中間物——《魔祟》重讀》,《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頁20-25,ISSN1008-985,8000字。
3.《身份認同與「變臉」敘事的雙重裂合》(約稿),《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2010年5月,頁52-57,刊號ISSN1003-8388,7000餘字。
4.《論魯迅小說中的醫學話語》,《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CSSCI)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頁111-117,刊號ISSN1671-8402,10000餘字。
5.《華語語系的話語建構及其問題》,《學術研究》(CSSCI)2010第7期,2010年7月20日,頁146-152,刊號ISSN10007326,10000字。
6.《照相及1927廣州魯迅的定格》,《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2010年9月15日,頁80-85。7700餘字。CSSCI,刊號ISSN 1003-7772。
7.《思路、寫路與尋路——論魯迅小說中路的話語形構》,《新世紀學刊》(新加坡)總第10期,2010年12月,10000餘字,頁93-103,刊號ISSN02196085。
2009年
1〈面具敘事與主體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說敘事人稱比較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頁158-163。刊號ISSN 1004-3926,10000字。
2〈「新移民文學」:「新」的悖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6月,頁21-26。刊號ISSN1002-5162 ,8000餘字。
3〈論魯迅小說中的經濟話語〉,《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2009年9月,頁45-52。刊號ISSN1000-9639,11000餘字。
4〈論魯迅小說中月的話語形構〉,《新世紀學刊》(新加坡)總第9期,2009年12月,頁63-69,9000字,刊號ISSN02196085。
2008年
1〈認同形塑及其「陌生化」詩學——論魯迅小說中的啟蒙姿態與「自反」策略〉,《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頁41-45。9800字,ISSN1671-8402。《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6期摘錄,頁72-73。
2〈論魯迅小說中的兒童話語及其認知轉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頁180-185。刊號ISSN 1004-3926,11000字;
3〈當知識化為權力——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型」話語〉,《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頁40-46。9000餘字,ISSN1003-0638。
4〈民族身體的跨國置換及身份歸屬偏執的曖昧————論九丹《烏鴉》中的力比多實踐〉,《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6輯"海外中國文藝專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頁224-235。12000字,ISBN9787561439975。
5〈想像中國的吊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揚子江評論》2008年第2期,2008年4月28日,頁87-92。8000字,ISSN1009-542X。
6〈「肥皂」隱喻的潛行與破解——魯迅《肥皂》精讀〉,《名作欣賞》2008年第6期,頁61-65。6500字,ISSN1006-0189。
7〈論魯迅小說中的癲狂話語〉,《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41-47。12000字,刊號ISSN1000-9639。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全文收錄,2008年第10期,頁127-133。
8〈術語的曖昧:「問題意識」中的意識問題〉,《暨南學報》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11-16。9000字,ISSN1000-5072。
9〈新加坡突圍:困頓與「戲」斗——英培安戲劇中的本土企圖〉,《華文文學》2008年第5期,頁66-72,10000餘字。ISSN1006-0677。
10〈本土意識的萌孽抑或『起源』語境——論邱菽園詩作中的本土關懷〉,《南大語言文化學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11月,17000字,刊號ISSN 0219-0699 。
11〈魯迅小說中的身體話語〉,刊於《上海魯迅研究》2008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10月,8500字,頁34-45,ISBN9787807453550 。
12〈魯迅「神」訪郁達夫:不在場的南洋遭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6期,11000字,頁112-121。刊號ISSN 1003-0263。
13〈新東方主義:力比多實踐中的認同政治——從《上海寶貝》到《我的禪》〉,《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15000字,ISSN 1672-223X。
14〈慾望的吊詭——賈平凹《廢都》情色書寫的悖論〉,新加坡《新世紀學刊》總第八期,2008年12月,12000字,刊號ISSN02196085。
2007年
1〈規訓的悖謬與成長的激情——論王小波長篇中的性話語〉,《人文雜志》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頁111-117,刊號ISSN0447-662X,11000字;
2〈後殖民老舍:洞見或偏執?——以《二馬》和《小坡的生日》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頁14-18,刊號ISSN1000-9639,8000字。
3〈論魯迅小說中的環形營構〉,《魯迅世界》(廣東魯迅研究會)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頁55-61,登記證粵0第10321號,10000字;
4〈插入的退讓:從情/遺書到遺性/書——論木子美《遺情書》中的性愛關切〉,《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頁11-15。刊號:ISSN1671-8275。10000字。
5〈暴力書寫:在纖深與狂放之間——以莫言《紅高粱家族》和黎紫書《天國之門》為中心〉,《思想文蹤》第10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頁122-141,書號ISBN 9787810798181,13000字。
6〈魯迅小說中「吃」的話語形構〉,刊《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頁15-20轉34,ISSN1003-0638。或新加坡《亞洲文化》第31期,2007年6月,頁221-229,刊號ISSN02176742,9000字;
7〈如何本土:無意識/有意識的辯證 ——論吳岸詩歌中的本土植物〉,《揚子江評論》第3期,2007年6月,刊號ISSN1009-542X,10000字;
8〈(被)延異的本土現代性——論陳瑞獻小說與詩歌的本土意義〉,《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八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6),ISBN9789576688294[820],共15000字,頁1-24。
9〈無心插柳中的參與與形塑——論「反黃運動時期」通俗小說的本土傳遞〉,《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頁69-76。刊號ISSN 1007-8754,12000字;全文可參《蕉風》(馬來西亞)2007年7月第498期,頁86-95。
10〈文學空間詩學與區域特質論綱——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加以說明〉,《香港文學》總第272期,2007年8月,頁90-94,7000字;刊號ISSN1607-4793;
11〈身體意識形態:疊合的悖論——論《沙床》中的力比多實踐〉,《韓中語言文化研究》(韓國)第12期,2007年9月,頁383-396,刊號 ISSN 1738-0502,9000餘字。
12〈旅行本土:游移的「惡」托邦——以李永平《吉陵春秋》為中心〉,《華僑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頁99-106,刊號ISSN1006-1398,10000餘字;
13朱崇科 張穎妍〈後殖民語境下的香港寓言——從麥兜系列電影看九七後香港想像的流變〉,《華文文學》2007年第5期,9000餘字;刊號ISSN1006-0677。
14〈華語比較文學: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文學評論》2007年第6期,頁171-177。15000字。刊號:ISSN 0511-4683。
15〈自我敘事話語與意義再生產——以潘軍的《重瞳——霸王自述》為中心〉,《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推遲),10000字。刊號ISSN1672-223X。
2006年
1〈沒有主義還是主義的狂歡?——以《一個人的聖經》為個案進行分析〉,《備忘志》(馬來西亞)第四期,2006年春。
2〈本土蛻變:載道的艱難與自我的張力——析論1920、30、40年代馬華文學本土變遷軌跡〉,《晉陽學刊》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
3〈在鳳凰涅盤之前:淺議研究生對學術規范的堅守與超越〉(學術規范論文),《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6年3月上(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
4〈劉以鬯自娛小說中的香港性呈現〉,任劍濤 彭玉平主編《論衡叢刊》第三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5〈當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烏鴉》與《我這濫男人》為例論本土的流動性〉,《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實際出刊日期)。
6〈雨林美學與南洋虛構:從本土話語看張貴興的雨林書寫〉,《亞洲文化》(新加坡)第30期,頁134-152,2006年6月。
7〈誰的東南亞華文/華人文學?——命名的後殖民批判〉,《學海》(江蘇省社科院主辦)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或參《蕉風》(馬來西亞1955-)總第496期,2006年7月)。
8〈馬華文化/文學本土性的建構策略及其限度論析〉,《東南亞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
9〈開放與抽象:在慢性癥候分析之上——以《邊緣意象》為中心論郭寶昆的本土收放〉,《汕頭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
10〈厚重的細節:解/構傳統與「後傳統」的省思——論希尼爾的本土事件/視界〉,見劉中樹 白楊等主編《世界華文文學的新世紀》(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
11〈認同「點染」與本土強化——論新華文學中的魚尾獅意象〉,《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
12〈本土楔入:可能與限定——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論世華文學研究的新進路〉,《中山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15日。
13〈發異聲於「新」邦——讀冼文光著《柔佛海峽》〉,《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25日。
14〈論盧卡奇和巴赫金「小說理論」的敘述關涉〉,《求索》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30日,頁195-197。
15〈身體政治:用與被用——以《一個人的聖經》為中心〉,《中外論壇》(美國雙月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53-58。
16〈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型教學策略芻議〉(教學論文),收入《2006教學研究與實踐——教師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頁285-292。
17〈如何故事,怎樣新編? ——從主體介入角度探勘故事新編小說的存在及其確立〉,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發行的季刊《中國現代文學》第39號,2006年12月30日。
18<瑣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書寫——論希尼爾的本土事件/視界>,新加坡《新世紀學刊》第6期,06年12月。
2005年
1 〈雅俗混雜的香港虛構——淺解《青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
2〈邊緣童話:諫言(建言)香港——淺論西西的故事新編小說〉,《國文天地》(台北)2005年5月號。
3 〈開放實用主義的調試及其限制——楊松年新馬華文文學研究的本土視野〉,《蕉風》(馬來西亞1955-)總第494期,2005年7月。
4〈現實主義的承繼及限制——論陶然的故事新編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
5〈紀惡的吊詭:敘述暴力與歷史——評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10月號。
6〈淘氣的認真與「珍重的平凡」——論蔡深江的文字倔強及其本土搜尋〉,見朱文斌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二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頁169-182。
2004年
1 To See and to Be Seen: 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reflections of Singapore in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The Arts, NUS, Singapore, 2004, Apr-May No.13 .
2〈復活區域華文文學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加以說明〉,《當代》(台北)2004年5月號,總201期。
3〈「小說性」與魯迅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從《吶喊》、《彷徨》到《故事新編》〉, 《亞洲文化》(新加坡亞洲研究協會)總第28期,2004年8月號。
4〈暴力書寫:狂放莫言——以《紅高粱家族》為中心〉,台北《文訊》雜志,2004年8月號。
5〈華文文學:離散中國性與流動本土性〉,《香港文學》2004年11月號,總第239期。
6〈陳瑞獻——(被)「延異」的本土現代性〉,見《聯合早報》2004年11月23、25日副刊連載,一個半版的篇幅刊登9000餘字。
7〈詩學抵抗:悲壯而沉重的文學肉身─評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詩學》〉,《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12月。
8〈破解另類與吊詭:看長袖如何善舞?——李碧華《青蛇》的N種讀法〉,《人文雜志》(吉隆坡)2004年6月號(脫刊,實為2004年底出版)。
9〈從概念批判到本土關懷——略論世華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收入黃萬華、戴小華主編《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2003年
1〈想像與重構:上海的現代性——評李歐梵《上海摩登》〉《浙江學刊》(雙月刊,杭州) 2003年第1期 [另刊《當代》(台北,月刊)2002年第12月號] 。
2〈消解與重建——論《大話西遊》中的主體介入〉,《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
3〈本土性的糾葛——論馬華文學史書寫的主線貫穿〉,《學海》(雙月刊,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
4〈吊詭中國性——以黃錦樹個案為中心〉,《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
5〈無序之則:敘事的法則——吳耀宗初論〉,《香港文學》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號。
6〈觀照與開創:意識形態與20世紀中國文學空間——評藤井省三《魯迅<故鄉>閱讀史》〉,《世紀中國》, 2003年05月30日。
7〈從部分缺席到集體失語〉,《星洲日報?文藝春秋》(日報,吉隆坡)2003年7月5日。
8〈新加坡書寫與書寫新加坡——解讀英培安的一種向度〉,《人文雜志》(吉隆坡)2003年6月號。
9〈「去中國性」:警醒、迷思及其它〉,《亞洲文化》(年刊,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第27期,2003年6月。又可參《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網路版2003年8月。
10〈看與被看:中國女人與新加坡的對視——以《烏鴉》和《玫瑰園》為例論「新移民文學」中的新加坡鏡像〉,《新加坡文藝》(季刊,新加坡)第83期,2003年9月;
11《無序之序——破解吳耀宗書寫的一種讀法》《人文雜志》(吉隆坡)2003年9月號。
2002年
1〈在場的缺席——從本土研究看馬華文學批評提升的可能維度〉,《人文雜志》(馬來西亞吉隆坡,雙月刊,2003年後改為季刊),2002年1月號。
2〈空間形式與香港虛構〉,西安:《人文雜志》(雙月刊,西安),2002年第2期,2002年3 月。
3〈「小說」的野心與虛構的魅力——評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馬來西亞:《人文雜志》,2002年3月號。
4〈現代性與「狐狸」的智慧——評李歐梵著《鐵屋中的吶喊》〉,《人文雜志》(吉隆坡),2002年5月號。
5〈艱難的現代性與無奈的本土化〉,《華文文學》(雙月刊,汕頭),2002年第3期。
6〈戲弄:模式與指向——論李碧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台北:《當代》(月刊),總第179期,2002年7月號。
7〈丈量旁觀與融入的距離——郁達夫放逐南洋心態轉變探因〉,《香港文學》,2002年11月號。
8〈台灣經驗與黃錦樹的馬華文學批評〉,見龔鵬程等《第一屆新世紀文學文化研究的新動向研討會:21世紀台灣, 東南亞的文化與文學》(宜蘭:南洋學社, 2002)。
2001年
1〈平淡上路:超越飛升與失落——中國當代美學批評的反思〉,見《中州學刊》(雙月刊,鄭州)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
2《故事新編中的敘事範式——以魯迅、劉以鬯、李碧華、西西的相關文本為個案進行分析》(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1,5;導師:王劍叢教授)
3 〈神遊與駐足——論劉以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香港文學》,2001年9月號。
2000年
1〈為了反抗與也是反抗——魯迅與阿爾志跋綏夫筆下人物性心理描寫比較〉,見《魯迅研究月刊》(月刊,北京)2000年2月。
2〈積淀與重塑——從劉登翰主編的《香港文學史說開去》〉,見《香港文學》2000年3月號。
3〈城市意象:虛構中的契合與超越——顏純鉤小說主題的一種解讀〉,見《香港文學》2000年6月號。
4〈反抗:徒然抑或尷尬——顏純鉤小說中的女性生存狀況探析〉,見《哈爾濱師專學報》(雙月刊,哈爾濱)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
5〈歷史重寫中的主體介入——以魯迅、劉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編」為個案進行比較〉,《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
6〈清洗獨角獸的尾巴——淺論香港文學批評的一種偏離〉,見《純文學》(香港)復刊號第30期,2000年10月。
1999年
1 〈我看「南來作家」〉,見《香港文學》(月刊,香港)1999年1月號。
2〈旁觀獨角獸的角——關於香港文學獨特性的邊緣性的思考〉,見《香港文學》1999年5月號。
3〈周氏兄弟有關「3?18事件」的文本比較研究〉,見《廣東魯迅研究》(季刊,廣州,今改為《魯迅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9月。
4〈香港氣度與香港文學〉,見《香港文學》1999年10月號。 1 楊松年 楊宗翰主編《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台北:唐山,2003)。
2 楊松年 簡文志主編《離心的辯證:世華小說評析》(台北:唐山,2004)。
3 楊松年 林明昌主編《多元的交響:世華散文評析》(台北:唐山,2005)。
4 楊松年 鄭琇方主編《細致的雕塑:世華微型小說評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1〈劉以鬯自娛小說中的香港性呈現〉,2002,6,5-7,香港大學: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2〈破解另類與吊詭:看長袖如何善舞?——李碧華《青蛇》的N種讀法〉,香港大學:國際會議論文(2002,12,6-7);
3〈戲弄:模式與指向——論李碧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首屆亞洲學者國際研討會,2002年4月22-23日,新加坡國立大學;
4〈尷尬與超越——以《新加坡華文文學史初稿》論新華文學的定位〉, 「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國際研討會,2003年2月22-23日,新加坡。
5〈暴力書寫:在纖深與狂放之間——以莫言《紅高粱》和黎紫書《天國之門》為中心〉,「中國文學與馬華文學:中心與邊緣的對話」國際研討會論文,2003年10月4日-5日,馬來西亞 新紀元學院;
6〈建構馬華文化/文學:寫在本土迷思以外——試析馬華文化(學)本土性的建構策略及其限度〉,「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百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10月22-23日,吉隆坡;
7 〈「小說性」與魯迅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從《吶喊》、《彷徨》到《故事新編》〉,首屆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2003年12月8-9日。
8〈當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烏鴉》與《我這濫男人》為例論本土的流動性〉,「文化疆界與國家圖像」國際會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04年6月23-25日。
9〈從概念批判到本土關懷——略論世華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會議,山東大學威海分校,2004年9月21日。後收入黃萬華、戴小華主編《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10〈復活區域華文文學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加以說明〉,第13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山東大學威海分校2004年9月23-25日。
11〈本土意識的萌櫱抑或「起源」語境——論邱菽園詩作中的本土關懷〉,日本京都大學2006年1月15日,海外華人與漢字文化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
12〈厚重的細節:解/構傳統與「後傳統」的省思——論希尼爾的本土事件/視界〉,第14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吉林大學2006年7月24-29日。
13〈想像中國的吊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以高行健、李碧華、張貴興的小說書寫為中心〉,「歷史與記憶: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2007年1月4-6日,香港中文大學。
14「Traveling Nativeness and Its Discontent: A Case Study of Li Yongping』s Jiling Chronicle」,presented at 「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a Writ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c 6-8th, 2007, Harvard University。
15〈中國當代文學講授中的海外視野〉,「現代文學教學方法與教材」國際學術會議,上海大學、復旦大學,2008年6月20-21日。
16.《「大」「小」的辨證:重讀<棺材太大洞太小>》,「郭寶昆」國際會議2012年9月14-15日,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主辦單位: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The Tangent, and The Theatre Practice。
17.《兩種現代性:魯迅與林文慶的文化沖突》,2012年10月27-28日「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18.《方北方的文學本土轉型及其限制》,「廣東華僑與中外關系」國際會議,2013年9月14-15日,汕頭。
19.《(被)離散(詩學)與新加坡認同的困境——英培安<畫室>的敘事創新》,眾聲喧「華」: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會議,2013年12月18-19日,台北福華文教會館,由台灣中國現代文學會、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台灣文學館舉辦。
20.《論王潤華放逐詩學的三階段》,「近代以來亞洲移民與海洋社會」國際會議,2013年12月20-21日,廣州。

Ⅶ 找一篇日本作家寫的科幻小說

香味接收機

--------------------------------------------------------------------------------

星新一

N君香甜地睡在床上。他在做夢。這是去宇宙旅行的夢。他在陌生的行星上著陸,經歷了很多冒險之後,與當地居民親密相處。居民熱情款待,他剛吃完……
這時,枕邊的鬧鍾發出了錄音帶的聲音,在呼喚N君說:「先生,起床時間到了,請起床吧……」
這樣,就把他叫醒了。他打了一個大呵欠,伸手取過鬧鍾旁邊的水壺,把水倒入玻璃杯喝了下去。這是N君很早以來就養成的習慣。
水是那麼清爽適口,它帶有果汁、薄荷和香料的混合味道。一下子消除了睡意。
N君向玻璃杯里又倒了一杯水,喝進嘴裡,一股咖啡香味沁人心脾。
水壺里的水只不過是普通的水,可是卻能變換各種各樣的味道。古時候的人如果親眼看到這一現象,一定會大吃一驚,以為這是魔術。但是,這可不是魔術,而是科學成果。現在已經到處普及了,人們都習慣於使用它了。真是盡情享樂的時代。
這是靠一個小裝置發出的香味。它體積非常小,能放到嘴裡,藏在一顆牙齒內部,從外面看不出來。這個裝置能接收電台發來的電波。
若是接收電波發出聲音而娛其聽覺者,我們叫它無線電收音機;如果通過顯象使視覺得以滿足者,便稱作電視機;現在這種裝置能夠發出香味,使嘴得到享受,所以就叫它香味接收機。
這個裝置發出微妙的振動和電波,刺激口腔神經,帶來各種味道。即使是無味的水,如果在接收果汁廣播的時候,人們喝下去,就會產生果汁的香味。如果播送的是咖啡的電波,就能發出咖啡味來。
N君要進早餐了。即使有了香味接收機的時代也必須吃飯。因為總得補充營養。他取過一片麵包,放進嘴裡。看樣子是茶色麵包,但是,卻與一般麵包迥然不同。它裡面含有人所必需的豐富的熱量和營養。它本身也近似無味,但是這沒有關系。香味可由接收機給予補充。
N君開始咀嚼麵包。這時正好開始播送炒雞蛋的電波,他便就著這個味道吃著麵包。中間又改播蘋果香味,麵包味也跟著變了。就這樣,N君吃罷了早餐。
廣播還未停止。N君換上了上班的服裝,一邊把口香糖放進了嘴裡。當然口香糖本身也是無味的,但這毫無關系,香味接收機會解決問題的。
香味接收機又到了播送水果時間。連續地播出了世界上各種水果的香味。無味的口香糖一下子變成了菠蘿味,一會兒又出現了草莓味、葡萄味和香瓜味。
N君離開家,坐上了高速單軌車,奔向工作單位。在飛馳的舒適的車內,有人看報,有人用耳機聽音樂,也有人兩者兼顧,這種情景看上去跟過去沒有什麼變化,但是現在又加上了香味。嘴裡擴散著冰激凌香味,一會兒又變成了花生米香味,這些一消失又出現了奶油餡點心的香味……
這些香味的順序由電台負責調整。不能把不協調的味道排在一起,也不能把過於相似的味道排在一塊兒。最初搞的不太適當,後來經過香味心理學家的反復研究,現在播送的節目人們已經稱心如意了,它給所有人以滿足感。
製成這種香味接收機,可以說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慾望。享受香味是人們的本能,不過希望享受香味是有限度的。俗話說吃飽了什麼也不香了,吃東西和盡情享受的音樂、電視和游戲不同,香味是有限度的。
為了突破這一限度,通過研究,終於發明了這種香味接收機。不僅能夠使人們無限度地享受香味,還可以得到各種令人滿意的效果。
首先,不至於因為飲食過量而損壞消化器官,又不會使人過胖。也不會因刺激性食物而損傷身體。茶色麵包能保持營養平衡,它衛生,人們不用擔心中毒和得傳染病。
其次,也不再需要廚房,餐具也少了,可以大幅度地節約空間和時間,轉用到別處。為齲齒而煩惱的人也減少了。還有,香味接收機帶來的香味,隨著廣播轉移到下一個節目,那麼以前的香味可以立刻消失,不留痕跡,馬上就能享受到下一種香味。
這種廣播整天連續進行。睡覺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夢中也會帶來香味。當然,都是幻覺的香味。可是幻覺也不錯啊,正因為是幻覺才是無限的。如果靠食物來追求這些香味,恐怕持續不了一小時吧。
N君來到工作單位,開始工作,操縱電子計算機,做好記錄,經過思考之後,又開動電子計算機,進行記錄……
這期間,香味接收機一直在播送,如果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看電視一邊工作的話,容易分散眼睛和耳朵的注意力,會造成失誤和事故。但是,對於香味廣播大可不必擔心了。
西式餅干香味在嘴裡擴散,接著又變成日本式酥脆餅干味,又出現中國式肉湯香味,然後又傳來了香蕉味道……
此外還有能夠吃到這些真正食品的飯館。當走進這種飯館時,電台的電波就被切斷了,這時可以接觸到食物本身的那些香味,人們偶然也來到這里。應該有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地方,讓大家領略一下香味接收機傳來的某種香味的實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可是,很多人在這樣的飯館里並不太感到高興。因為食物太硬,雖然說有咬頭,但是過後胃部覺得不舒服,因為人們已經習慣於把無味的口香糖和從電波傳來的精煉的純味交織在一起的那種香味了。
N君還在繼續工作。這時傳來了土豆片香味,黏糕小豆湯的香味逐漸消失後,又傳來了日本茶的香味……
這時,突然發生了意外事故。什麼味道也沒有了。他停下了工作,站起身來。好象裝置發生了故障,他想必須快些跑到急救室去找人修理一下。
可是往周圍一看,其他人也都在奇怪地嘁嘁喳喳,不知是誰打開了收音機的開關。正在播送臨時新聞。
「……現在由於發生事故,香味接收機的廣播暫停。目前正在抓緊修理,估計很快即可重新播送……」
雖然已經知道了原因,但是這樣的事可還是第一次。人們的嘈雜聲音平靜不下來。誰也對付不了嘴裡的異常變化。
N君的嘴和其他人的嘴一樣,都成了無聊、空虛的空洞。就象電燈和霓虹燈光芒四射如同白晝的夜市上,一旦停電霎時變得一片漆黑一樣。
有人吐出了無味的口香糖渣,又往嘴裡扔進一塊新的,也有人啃著茶色的麵包。但是,這些麵包也沒帶來任何香味。
嘴裡的空虛更加嚴重了。就象站在死寂的行星表面,又象獨自一人漂流在北海的孤島上,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孤獨感不斷增長。好象和父母失散的孤兒哭叫著,從內心迸發出要幹些什麼事的沖動。
不知是誰急急忙忙地跑出去了。有人受到他的影響,也緊跟著魚貫而出。他們突然想起了飯館的存在,要奔到那裡去,N君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在街角的飯館里,這時一片騷亂。平時來這里的人沒有這么多,所以也沒修建能容納這么多顧客的設備。可是,從大廈里湧出的人流,都以飯館為目標蜂擁而至。
人人焦躁不安,嘈雜聲甚囂塵上,發出了驚叫聲,還摻雜著呼喊聲和玻璃的破碎聲……
但是,這些一都和發生異常變化的開始時一樣,突然地結束了。香味接收機又重新開始播送。蘇打水摻冰激凌的香味沁人心脾,接著是番茄味。不久,又開始散發燉牛肉的香味,人們知道午飯時刻已近,於是又向各自的地點散去。

Ⅷ 沒有晚清,何來五四之清末民初文學變革的原因

「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觀點具有雙重涵義。其一,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重寫文學史」的命題,因為他通過批判五四文學的霸權,確立了「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現代性」的文學史價值,在啟蒙文學史和左翼文學史之外,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寫作,提供了另一種書寫方式;其二,將其理解為一個「知識考古學」意義上的解構命題,該命題的意義不在於挑戰有關中國現代性的五四起源論,而在於挑戰「起源論」本身。本文對「沒有晚清,何來『五四』」兩個層面意義的解讀,目的不僅在於揭示該命題所包含的內在矛盾,更在於凸顯我們自身的問題意識。先於五四,卻總是存在於五四的陰影之中。晚清這個被遮蔽被矮化的年代成為了「被壓抑的現代性」,沉寂了一個世紀,終於迎來了王德威這樣願意「重識晚清」的有心人。

和五四相比,晚清同樣是個大變局的時代。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出版社和報紙為文學提供了發表的新天地,因之徹底改變中國文學的面貌,只是,它沒有表現為五四似的狂飆突進青春無敵而已。

Ⅸ 如何看待王德威的觀點:「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其一,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重寫文學史」的命題,因為他通過批判五四文學的霸權,確立了「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現代性」的文學史價值,在啟蒙文學史和左翼文學史之外,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寫作,提供了另一種書寫方式;其二,將其理解為一個「知識考古學」意義上的解構命題,該命題的意義不在於挑戰有關中國現代性的五四起源論,而在於挑戰「起源論」本身。本文對「沒有晚清,何來『五四』」兩個層面意義的解讀,目的不僅在於揭示該命題所包含的內在矛盾,更在於凸顯我們自身的問題意識。

轉來的啊 供參考

熱點內容
小說排行榜逆道戰神 發布:2025-10-13 10:18:41 瀏覽:47
重生都市豪門血親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10-13 10:18:23 瀏覽:756
你的名字首映娛樂小說 發布:2025-10-13 09:14:38 瀏覽:2
百度雲言情小說資源分享 發布:2025-10-13 08:31:07 瀏覽:392
超級虐心催淚小說古代短篇 發布:2025-10-13 08:31:04 瀏覽:380
類似狼皇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13 07:50:49 瀏覽:488
科幻小說優秀譯文 發布:2025-10-13 07:30:14 瀏覽:156
一人之下小說系統推薦 發布:2025-10-13 07:09:46 瀏覽:658
小說包公案MP3免費下載 發布:2025-10-13 06:59:23 瀏覽:588
男主角林洛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10-13 06:22:19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