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武俠小說和金庸的差別
Ⅰ 同為武俠小說大家梁羽生和金庸在哪些方面有不同
梁羽生是新派武俠的開創者,無論從文筆還是劇情,都還是延續了一些原來武俠的特點。
金庸是集大成者,不僅僅有傳統文學的特點,還融合了西方文學的元素。
相對來說,梁羽生的劇情比不上金庸的大氣磅礴,跌宕起伏。而是有點低調跟含蓄。
梁羽生寫的男女感情,是按照古時候傳統小說的特點,含蓄而浪漫。
比如狂俠天驕魔女,裡面雖然有復雜的三角戀,但是處理的比較含蓄,暗戀,暗示。最明顯的表示就是那個雙生的紅豆。其實不是愛不敢愛,很不敢恨得書獃子,只是小說所屬的社會本身就是這樣的色彩。而金庸的小說則參雜了濃烈的西方色彩,大膽而濃厚的感情色彩。
就像楊過與小龍女的感情,但是卻很容易被現代人接受。現在的人大多具有叛逆的思想,對這樣的感情比較容易接受。其實金庸的作品也是慢慢變化的,從最開始的書劍恩仇錄,也算是才子佳人的類型,陳家洛也正是你所說的書獃子類型,只是稍微風流倜儻點。最後還是悲劇。後面的碧血劍,也基本都是宣傳保家衛國,犧牲個人情感的作品,但是都不為大眾都歡迎。直到射鵰的出現,更多個性鮮明的人物,與強烈的情感,更引人入勝,然後金庸又寫了幾部感情更為強烈的神鵰,倚天等等。因為金庸更能抓住讀者的愛好,改變自己的寫作方向,創造的作品不是停滯不前。而梁羽生的作品大多都沒有太多的變化。
其實文學作品還是跟作者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也跟作者的個性有關。金庸本人當年強烈的追求夏夢,才有了很多美女的原型,也有了那種種的感情。
Ⅱ 為什麼古龍梁羽生武俠小說的地位遠不如金庸
這三位當年鼎足而三,號稱三劍客,都是新派武俠小說的奠基人。
應該說這三個人代表不同風格,各有所長,金庸古龍一正一奇,恍若梁書中的霍天都與凌雲鳳
金庸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文學功底深厚,武俠作品不多,卻幾乎都挺耐看,沒有明顯的劣質產品,而且他極力想要爭取武俠小說在文學界的地位,自然對作品著意雕琢,而且他的作品多有家國情懷,符合主流價值觀,加上之後的影視傳播,幾乎家喻戶曉
梁羽生是最早寫新派武俠小說的人,他和金庸最初都是香港大公報的同事,後來先後開始寫武俠,他的風格雖然也象金庸一樣有些歷史背景和民族情懷,但是他的作品對人物的刻畫卻顯得過於單純,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好人練的是好武功,壞人練的是壞武功,涇渭分明,幾乎沒有交叉和融合的可能,朝廷當政者幾乎都是壞的,當然武則天是個例外,而且他的情節很多時候看來都似曾相識,重復的太多
古龍這個人呢,因為身世的原因,多有些玩世不恭,江湖浪子的感覺,這深深的影響了他的作品,這個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方面他的作品很多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在裡面,很多都是真性情,容易打動人,壞的方面,他對作品不太認真,很多書都沒寫完找人代筆,更別說修改了,但是他的文筆極佳,而且他在作品中大量借鑒了西方偵探小說的寫法,比如楚留香和陸小鳳的系列,
綜合來說個人覺得金庸古龍地位相若,古龍看起來地位差一些的原因,一個是他的風格所代表的奇必然落入小眾,受眾不如金庸所代表的正那麼多,就像霍天都開天山一派,流傳後世,影響極大,而凌雲鳳門下卻很快式微,再一個就是影視劇的影響了,說到金庸小說,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經典影視劇,而古龍的就比較少,為什麼呢?因為古龍作品意念的東西太多,這個意念的東西往往你只能讀書後慢慢體會,影視劇是不大好表現的,而且古龍的好的作品幾乎沒有精彩的武功招式,比如小李飛刀,他強調的是精神的力量,刀如閃電,一擊斃命,你按書來拍電視的話,多無聊?你再看看喬幫主和郭大俠的降龍十八掌,一招神龍擺尾,再接一招亢龍有悔,和對手大戰幾十回合,視覺上的表現力要精彩多了,是吧?
Ⅲ 梁羽生的小說為什麼不如金庸出名
無非3點,人氣,文筆,宣傳面
金庸的優點如下
1、小說中吸收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的精髓也兼容吸納了西方小說的一些思想與流派;其對武俠小說最大的貢獻是將中國的古典文化完全融入了武俠小說中,其中最出色的是金庸先生所創造的武功招數,在金庸之前武功的名稱單調而重復,但是在金庸的手下卻一改舊風,將琴(笑傲江湖),棋(天龍八部的逍遙子)、書(神鵰俠侶的朱子柳)、畫(笑傲江湖的丹青子),甚至創造了例如百花錯拳,黯然銷魂掌這些心情武功套路,而且對於過招的描述更是讓我等看的如痴如醉。
2、故事情節盤枝錯節,神來之筆層出不窮,往往金庸的小說起首皆看似普通,平平無奇,越是到後面越是紛繁復雜,情節變幻莫測,峰迴路轉,看得不忍釋卷。代表作木莫過於射鵰三部曲以及天龍八部。
3、對於情感的描寫與心理的描寫登峰造極,金庸的小說中有不少的古文詩詞,其中也有一些是金庸個人自己填詞之類的,這些輔助的運用對於情感的描寫與烘托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神鵰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句詞也恰恰是因為金庸的小說而廣為流傳。如果留心的話,應該讀讀天龍八部的四十回目,金庸的寫情之老到與毒辣,無人能比。
4、不斷的求新求變,許多人對古龍,溫瑞安的求新求變頗為肯定與贊賞並視為對武俠的最大貢獻,而實際上我對此觀點不以為然,真正對武俠小說的求新求變功勞最大者乃金庸,須知道,古龍與溫瑞安對於武俠的求新求變只是流於文字的寫法上,而對武俠這個主題並無多少實質性的貢獻,這點從兩位的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大量雷同可以看出,而今用對於武俠的求新求變確實從武俠這個詞語本身來入手並經入佳境的,如果把金庸的作品從頭到尾瀏覽一遍的話,應該有這樣的印象,從早期的《書劍恩仇錄》的正邪對立並以漢族的代表人物陳家洛作為主線的情節,到中期的《天龍八部》的契丹族的蕭峰作為歌頌並贊揚的對象,到後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中的雜種韋小寶這個絕世大英雄作為主角,金庸不斷的在摒棄狹隘的民族觀,從《飛狐外傳》中的江湖恩仇到《射鵰》中的民族抵抗,今庸在不斷的詮釋與修正「何為武俠」這個詞語的概念與范圍,而這兩點正是金庸書最大的魅力所在。而早期的一些武俠小說對於武俠的定義就是江湖恩仇與廝殺,而金庸向我們展示了武俠世界不僅僅是血腥的廝殺,更多的是一些讓我們為之振奮,為之心動的元素。
5、對於武俠故事的定位,早期的武俠小說對於主人公的武功總是這么幾個套路,要麼誤服千年靈芝,要麼被退隱江湖的武林怪傑輸入一身內力而猛然傲視武林,更有多個美女投懷送抱,最終大仇得報,美女得抱,爽哉爽哉,此類小說看得最多的是「幾甲子功力」「俊朗」這類的單詞,而在金庸梁羽生時代對這個情況一掃而空,尤以金庸作品中對於愛情堅貞的這個定義最為催人淚下,唯一例外的是韋小寶這個傢伙,得到了七個美女老婆。
梁羽生可以用一個「四平八穩」來形容他在武俠中的地位,不可否認,梁羽生對於新派武俠的貢獻功不可沒,他的龍虎鬥京華的問世開始改寫了武俠小說從環珠樓主,平江不肖生時代所締造的武俠神化,把武俠小說的人物平民化,真實華,這點影響了後來的金庸以及所有的武俠小說作家,這點上樑羽生功勞是很大的。
梁羽生的作品在早期的人們讀來賞心悅目,但是對於我這樣年齡的人讀來卻不是很吸引,我認為的主要缺陷有:
1、梁羽生作品中的人物正邪十分明顯,不管是名字,擅長的武功都一眼可以看出這個人物的正邪。
2、故事情節的拖沓性,梁羽生的故事往往大量的延續並展開,從爺爺寫到父親寫到兒子寫道孫子寫到重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初看還覺得新鮮,看到兒子輩的時候就有點忍不住了,看到重孫子都出來的話更是怒火攻心了,梁羽生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其父輩或者師傅大多在上一個故事都是作為主角來寫的,這點上早就了梁羽生小說的永遠無法大氣的一個缺陷。
3、敘述的歷史化,同樣的借鑒歷史作為武俠的輔助,金庸對於歷史的借鑒總是採用一分實,九分虛,卻讓人讀來頗為相信,但是梁羽生對於歷史的借鑒卻採用的是五分實五分虛甚至更多的實更少的虛,讓人讀得時間長了覺得像在看歷史小說一樣,這點正是梁羽生小說致命的缺陷。
4、寫外過多,寫內過少,在梁羽生的小說中,很少能看到大段大段的內心描寫,而對主人公的行為以及語言卻傾注了大量的筆墨,要知道,缺乏內心描寫的文字遠遠沒有內心豐富的來得更能感染讀者,這點上與金庸對比起來,差距十分的遠。這也是梁羽生雖然成名早於金庸但是盛名遠遠不及金庸的原因。
梁羽生像一個武夫,而金庸如同一位儒者,兩者區別可見一斑。
Ⅳ 金庸、古龍和梁羽生寫的小說比較怎麼樣
金庸小說;一般都是俠義,民族矛盾,恩愛情仇為主線的。
古龍小說;一般都是風流浪子,武功超群,智慧絕倫,懸疑多變。
梁羽生小說;比較注重真實描寫,語言也很直白,描寫神魔的,有點類似志怪小說。
金庸小說;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評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金庸在行文時很會玩「花樣」,像元好問的《摸魚兒》、丘處機的《無俗念》、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俠客行》等都運用得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
金庸語言不僅藉助白描和心理刻畫,還常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修飾手法。他們或是成為一種意義或思維的化身,或是成為小說重要情節或線索充實小說內容,或是與敘事角度和評點相結合,不但為金庸小說吸引了無數的讀者,也為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金庸懂得挖掘現實,更懂得挖掘遠離現實生活的「真實」(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夢回江湖後,在金庸用小說特有的形式和語言引領讀者想像並把握歷史的脈搏的同時,理想卻只能一點一滴地積淀現實,因為理想只能永遠走在現實的前面引導與提升現實,卻永遠不能完全代替現實,所以,無論當年多麼叱吒風雲的金庸小說主人公,最終還是以各種方式離開了江湖這一「母體」。
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俠小說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筆有效地掩蓋了現實處境的嚴峻,完美地連綴了來自現實的矛盾的裂縫,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種理想化、和諧化的世界的可能性,並防止歷史文化語境的印痕和創傷的暴露,充滿激情地言說著這個世紀所交託給文人的俠客夢。
古龍小說;
古龍的小說弱化了武功在武俠小說中的功用,表達了對武功武力的限制及使用武力的許可權限制與責任擔當。 古龍的寫作風格一直在變化,他開創了一種武俠的流派。作為一個寫作者來看,這是一種突破和追求。古龍早期的作品是結構相對嚴謹,能首尾呼應,人物情節縱向發展,放得開,收得攏,人物多而不亂,並各具個性。小說注意渲染典型環境的氛圍,以情節的變幻來揭示人物個性,代表作《名劍風流》。
古龍中期的作品結構的嚴謹,場面、人物、情節組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架式,總體上氣魄宏大。標志著古龍小說進入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是古龍小說的一個里程碑。它以悲劇落筆,以喜劇收尾,是一幕人生的悲喜劇。
古龍晚期作品小說的主題標新立異,結構也較嚴謹,情節也有起伏,環環緊扣,用性格的表層特徵寫出了導致人物性格形成的心理特徵。人物性格鮮明。
古龍的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創造性的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古龍式武俠小說風格,古龍成功地運用了寫景、寫情、寫心態的新派寫法,又兼顧中國傳統小說環環相扣、撲朔迷離的情節安排;有實寫,有虛寫;有重筆描摹,有輕筆帶過;有警句格言,有精采對話;有對內心世界的挖掘,有對氛圍的巧妙渲染;有張有弛,有情有味;有峰迴路轉,有絕處逢生;有悲涼也有幽默;有扣人心弦也有馳騁想像;層出不窮而敘而不亂,懸念迭起而合乎情理;感人肺腑而催人淚下,欲罷不能而回味無窮。古龍的話:「一個人如果沉溺於酒,必定有他傷心的事,而傷心的人必定是多情的人。」他打破了以往武俠以段為主的方式,大量使用短句,一句一段的排列方式。按古龍自己的說法:「長句讀來如浩盪大河一瀉而來,突然以短句相接,猶如一把劍把水截斷,可以收到波瀾大起大落的特殊效果。」確實,古龍作品裡盡管短句很多,但是文字的優美依然亮麗。古龍的作品永遠在弘揚真、善、美,在他的筆下,無論如何凄厲的故事都能讓人感覺出一絲淡淡的溫暖。對人性的了悟以及在這了悟後的寬恕,是古龍所要表達的主題。
梁羽生小說;
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Ⅳ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和金庸的相比有什麼優點
梁羽生的小說歷史性更強,每個朝代都交代的很清楚,而且每篇的開首都是以一首詩作為起點。還有就是在梁羽生的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比較明顯,正就是正,邪就是邪,沒有像金庸的小說中那些亦正亦邪的。望能幫助到你
Ⅵ 金庸和梁羽生,古龍,誰更強
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
,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
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
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
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
有的歷史厚度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
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
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
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
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
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
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
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
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
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
、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
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
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
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情、經
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
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
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此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
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
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開,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
峨,枝葉繁茂,宏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
魂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
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
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
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
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
又讓人口服心服。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的描寫,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
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
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
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
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
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
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凡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
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
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
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
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
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
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
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
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
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裡
,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
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
方!......天上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
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
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
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偉
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
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
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
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的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
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
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
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
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
經過長期訓練後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
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
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
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
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
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
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
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
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
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
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
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
說的語言句式短,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
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
度的話,那麼金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
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
」的絕頂人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離藻,笑傲「江湖
」,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Ⅶ 說一下樑羽生和金庸小說的區別!!
梁羽生小說描寫人物唯美,浪漫,武功招式虛幻。
金庸小說描寫無論人物還是武功都比較寫實,(當然人物是虛無的)。
二人的共同之處在於以歷史真實事件為背景,創造出虛幻的故事。
Ⅷ 金庸,古龍和梁羽生的作品在風格上各有什麼特點
簡單的說,金庸的小說是歷史小說,武功不過是調料,梁羽生的小說則是舊武俠小說的延續,武功。門派有脈可循,武功招式一板一眼。而古龍的小說走的是公案小說的路子,以推理見長,情節詭異,語言跳脫張揚,武功招式信手拈來,絕不循規蹈矩。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
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
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
古龍小說最注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情、經歷有關。
==小說情節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此呼彼應。
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開,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枝葉繁茂,宏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盪氣。
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服。
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小說武功的描寫
至於小說武功的描寫,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
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凡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單調。
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 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
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
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 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的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小說的語言技巧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
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
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
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Ⅸ 金庸、古龍、梁羽生三位武俠大師作品風格各異,具體都有哪些不同
1)三位大師的共同之處,就是書中對人性、情感的描寫都非常精彩。
我看金庸的小說比較多,重點說金庸吧
金庸小說大多非常有氣勢,並且,他描寫「俠」多過描寫「武」,很多角色能體現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像陳家洛,為了反清居然連香香公主都能放棄,郭靖更不用說了,袁承志多少也有這方面表現,蕭峰更是為了阻止戰爭而犧牲自己的性命......當然也有例外,有像荻雲、令狐沖這樣情願做隱士的角色,也有韋小寶這類滑頭,至於《白馬嘯西風》的李文秀是個小女孩,就不多說了,但李文秀身上也有一種「隱士」的感覺......)。
金庸的書里大多數主角都有一種「出世」的表現,做「陶淵明」的心情多一些(就連蕭峰的最大願望都是和阿朱一起到塞外木馬放羊,東邪黃葯師、老頑童周伯通、楊過都是代表人物,令狐沖更是如此,這樣的人物幾乎每部金庸小說里都有)。
雖然這么說,但金庸小說卻沒有固定的路數,他14部長篇小說里,可以看到很多不同風格的作品,但是每部作品之間卻又有很多相同之處,這種相同之處我形容為是一種「金庸的感覺」......
而且金庸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強,每個角色都能寫的非常生動(這也是為什麼「金庸戲」的演員不怎麼好找的主要原因,想想能演活「韋小寶」的有幾人?......)
梁羽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描寫「武」多過描寫「俠」,他的小說往往要用好幾頁紙來很細致的描寫打鬥的整個過程細節(就武功的描寫這一點而言,金庸正好介於梁羽生和古龍之間,金庸對武功描寫是可以收放自如,想長的時候就長些,想短的時候就短些)。他的故事,也要更側重於兒女情長一些,而且他似乎有一種「塞外情節」,很喜歡寫大漠,或者中國邊境地帶的故事......
古龍是個很量產的作者,一生寫了70多部長篇小說,我看過的並不多,只有《小李飛刀》《陸小鳳》系列種的幾部以及《絕代雙驕》和《蕭十一郎》。除了那種「一擊必殺」的武術形式以外,我看這幾部小說後的感覺是,古龍非常擅於描寫武林中的恩恩怨怨和險惡的江湖,他的小說中陰謀詭計總是一環套著一環,很有一種「構建在武俠故事上的懸疑推理小說」的感覺(特別是《陸小鳳》),雖然說梁羽生和金庸的作品裡也設計有謎團,但是都不如古龍小說用的多......
2)金庸:豐富; 梁羽生 :直線;古龍:取巧。
3)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境、經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此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 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示,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枚葉繁茂,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折。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幾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 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Ⅹ 金庸、古龍、梁羽生小說的差別
金庸 的武俠世界裡,主人公一開始大多都不太厲害。可以看到主角成過程中自我努力,和巧遇奇緣的綜合,慢慢變成了天下一流的高手。而在這個過程中,主角大多能結交個很可愛的女孩 古龍 的小說中幾乎誰也不知主人公的武功是哪裡來的,也幾乎從沒敗過。甚至沒人見過他出手(他會略帶寂寞地告訴你:「見過我出手的人,都死了。」),面對一個天底下最神秘的大陰謀,大黑色組織,大懸案,全靠主人公的機智,武功,魅力一個人來解決。 梁羽生 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一般是國仇家恨,以歷史為大背景,人物正邪分明。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個人更喜歡金庸古龍,他們的情節更加的曲折動人,梁羽生的有些呆板(不過《萍蹤俠影錄》《廣陵劍》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