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心得

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心得

發布時間: 2021-06-21 12:46:57

1. 求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套小說)的讀後感 要兩個 謝謝

------讀金庸《神鵰俠侶》有感

余自幼愛讀書,尤酷愛武俠圖書。只是年少,記住的全都是些刀光劍影、行俠仗義之故事。而書里的兒女情懷、纏綿愛情,我倒沒深的印象,記憶里的領域一片空白。惟一例外的是:年少的心對金庸作品《神鵰俠侶》里的主人公楊過及其神仙伴侶小龍女留下了深刻的影子,許對年來揮之不去。

近年來,各大電視劇頻道竟相熱播有金庸原作改拍的電視劇《神鵰俠侶》。我沒有去看過那些電視劇。余竊以為電視劇不及原作來得精彩。看書更能給人以啟示、思考。近日閑來無事,又一次拜讀了早已爛在心裡頭的故事《神鵰俠侶》。

掩卷沉思,早已感動得淚流滿面。神往、羨慕、感慨之餘,我不禁輕聲地問自己:情為何物?竟讓人生死相許!情又為何價?卻讓人如此刻骨斷腸,願以一生去收藏,願用一切去追求!

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是驚世駭俗地,為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所不恥。他們註定了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除了中原五大高手之一的東邪黃葯師外,再沒有人能夠容忍、理解。

真愛的路程經歷了太多的艱辛、磨難。合卷之時,我唯一的是祝福,由衷的祝福,欣慰他們終成了武林中人人羨慕的神仙伴侶。欣慰有情人終成眷屬。

楊過的愛:至純至深、至情至性、至死不逾。他愛著小龍女,這愛是天底下最純真的愛,沒有雜夾著一絲除了愛以外的東西。這愛是可以不顧一切的,什麼名利、地位、金錢,所有的一切在揚過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除了他對小龍女的愛。

在武林大會上,當時的楊過還只不過是個無名之輩,可當著天下群雄的面,面對當世第一大俠郭靖的許婚,他竟考慮都沒考慮一下,就斷然拒絕了郭家的厚愛。要知道以郭靖黃蓉夫婦在武林中的地位,名望,換作他人,能夠成為郭家的女婿是恐怕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郭靖主動提婚,有誰會如此拒絕這樁婚事。只要成為了郭家的乘龍快婿,那就什麼都會擁有了,包括無敵天下的上乘武功。可在楊過的心裡,他根本不需要那些, 他只想著他的姑姑小龍女。只要能和她在一起。什麼都可以放棄,為她做任何事情都心甘情願。

事實上,小龍女是他名符其實的師傅,不僅傳授了他武功,還把他養大。在封建社會,封建倫理道德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基石。那時的倫理道德觀是絕對不允許長輩與晚輩相愛結婚,如果誰違背了,誰就會成為人們眼中大逆不道之徒。

可想而知,有著師徒名份的他們想愛會遇到多大的阻力。這股力量不是來自某一個人,它是整個社會。然而揚過的愛,是可以經受得住任何挫折打擊的。他根本不管他人是怎麼想的,對他來說那不重要。他只是困惑:為什麼每一個人都阻止他和小龍女在一起?為什麼他就不能愛他的姑姑!楊過不再理會,他不需要別人的理解。他決定和小龍女回到古墓或者去一個沒有人可以打擾、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去隱居起來。只要他和小龍女在一起,無論去哪裡,他都願意。

記得有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要做到如此的境界,卻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積銷毀骨,眾口鑠金」,畢竟人言可畏。但楊過他們做到了,因為相愛!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來的:「我的眼裡只有你。。。。。。」小龍女的眼裡永遠只有她的過兒,她甚至連笑都不肯對別人笑一下,只因為他們不是過兒!

讀至文中此處,我不禁莞爾:好一個如此情深的女子。她要把所有的愛都給她心裡的過兒,哪怕一個笑臉。試問世間,又該從何處再得第二人!
+++++++++++++++++
《射鵰英雄傳》有感: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先生的第三部作品,金庸至此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比較之前的《書劍》與《碧血》,宛如秋水時至之江湖與浩瀚磅礴之大海。書中刻畫了郭靖『剛毅木訥』『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的『剛儒』形象,金庸後期的《笑傲》《天龍》《鹿鼎》雖明顯高於《射鵰》,但《射鵰》之精神魅力更能激勵出世,故其放射的光芒亦更璀璨。主人公郭靖從一個朴質忠厚的少年,通過艱辛的奮斗,堅韌不屈,不斷成長,終成為俠之大者。從射鵰到復仇,從少年將軍到功成名就,再到積極奔赴國難,完成了人生使命與價值之升華,使後來者望塵莫及。這部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書中刻畫的人物各具特色,個個呼之欲出:郭靖的淳樸仁厚,黃蓉的玲瓏百變,黃葯師的率性孤傲,歐陽鋒的心狠手辣,一燈大師的慈悲為懷,洪七公的正義寬厚,周伯通的天真爛漫……就連段天德、張阿生、拖累這樣的出場不多的人物也刻畫得惟妙惟肖。
主人公的愛情,正如三毛所說:「至拙配至巧,竟也天成!」
黃蓉說:「生你背著我,死你背著我」不是在說誓同生死的承諾,她是想說郭靖就是她的全部,包括他的理想,他把他的理想視為自己的理想。抗金救國,是與她毫不相乾的,可是黃蓉知道那是郭靖的責任,從此小燕再也不是無憂無慮的在柳檐下低飛了,她開始嘗試向雲霄中沖入,因為她背上了雄鷹的保負和理想。所以她周旋於江湖之中,而軍國大事他都由他最主,武林大事都是有他決策。她聽他的話,甚至以大局為重,險些喪了郭襄的性命,那是一個女人,一個母親最為悲哀,最為心痛的決定。被罵作妖女她無所顧忌,可不能有人說他有半點瑕疵。他注重他的名,他的節,讓他去蒙古成親不是讓他留下的軟語而是發自肺腑的忠告,當他說留下時她還是第一想到了華箏,當他說[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讓我殺你,我都不會殺你]時她沒有欣喜。可郭靖就是黃蓉的全部,她千辛尋他,追隨他。她甘願在郭靖帷幄對面的蒙古包中,遠遠望著他,她此生便知足。我想她是金庸筆下最受眷戀的女子,她貌勝施嬙,韻若仙子,她事無不精,事無不通,她不如郭襄在於她沒有理想,沒有抱負。因為愛已是她的全部。
或許金庸先生也覺得他們的故事太多,總寫不完整,誓要給他們一個有始有終。他們的故事從射鵰到神鵰再到倚天,他們在不段的成長,也不斷地向他們的誓言靠近——————生你背著我,死你背著我。

2. 金庸武俠小說讀後感

從小就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劇,從82版的《天龍八部》和83版的《射鵰英雄傳》到95版的《神鵰俠侶》和97版的《天龍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說,十幾年幾乎是一直追著這樣的一個武俠夢。在金庸筆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讓我喜歡的,比如最開始的段譽,韋小寶。後來又偏向於喜歡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楊康,慕容復等等。不過喜歡歸喜歡,很多角色為人所喜歡,為人所欣賞,但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多。現在說起來,金庸筆下讓我肅然起敬的人只有三個:《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神鵰俠侶》中的郭靖,《鹿鼎記》里的陳近南。

這三人筆墨花得最多,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郭靖了。從《射鵰英雄傳》開始,一個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銘刻著國恥,整個家庭又經歷了滅頂之災的孩子。背負著國仇家恨,生長在異國他鄉。開始的郭靖幾乎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忠厚老實的傻小子。無論從天資,相貌,還是做事風度,他都遠遠不及他的義弟楊康。在《射鵰》里對楊康的變化還是花了很多筆墨,從養尊處優的金國小王爺到一貧如洗的漢族百姓,再遭受挫折與凌辱後,他放棄了自己本身的漢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國小王爺,最後又因自己的不擇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輕的生命走向毀滅之路。確實,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與悲情,確實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楊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對那樣的痛苦抉擇,面對那樣的經歷,他做的很多事無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運與性格將他帶上了一條不歸之路,看到這我們實在很難再去責怪他什麼。但也正因如此,才顯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處。相比之下,同樣是身世悲慘,同樣是生在異土的郭靖卻從頭到尾都保留著一份單純,保留著最初的那顆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鵰英雄傳》,郭靖大概也只會是我比較喜歡的角色之一。不過到了《神鵰俠侶》里對這個角色的感情卻開始由開始的喜歡達到了敬佩。《神鵰俠侶》里我看見了一個已為人夫,已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謙虛,卻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穩重。他被人們稱之為大俠,並非他已有高強的武功,高深的武學。更為重要的,是他能夠真正做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絕對不是一個貪圖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應該更有可能與蓉兒隱居桃花島,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對著一個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時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陽守城,這一守就是幾十年。而這期間他的作為讓我從中隱隱約約看見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影子。一身正氣,大義凌然,還有那顆始終未曾改變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見常有人批評郭靖,陳近南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們的勇氣固然可敬,而他們卻拚命的去忠於一個氣數已盡的破敗王朝,不懂順應時勢,與時俱進。這樣的評語大概是對他們最大的污衊與侮辱吧?!仔細讀郭靖的對白,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鎮守襄陽,多年抗元,並非是效忠於趙送王朝。其中最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與楊過一同來到蒙古軍營中與忽必烈的一番談話了。其間忽必烈很尖銳的指出了趙宋王朝的腐朽與無可救葯,稱蒙古大軍揮師南下是在順應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慚,歷數元軍南下伐宋破城後對無辜漢族百姓殺戮的罪惡。這一番怒斥義正言辭,振聾發聵。在歷史上有著無數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著順應天意,為國為民的旗號窮兵黷武,使得天下烽煙四起,生靈塗炭。但亦不乏郭靖這樣的反抗者,他們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慘無人道的屠殺。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陰,抗戰之衡陽······他們又豈是在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戰?這樣的反抗者是華夏之脊樑,是一個真正儒者俠者所具備的精神與品性。正是有了這樣的他們,華夏方能屹立風雨千年而不倒,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滅絕。捨身取義方顯正氣浩盪,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輝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當之無愧!

在《神鵰俠侶》的最後一戰,楊過與郭靖聯手力抗蒙古大軍,擊斃敵酋蒙哥後,楊過與小龍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去過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了。此時我再一次為郭靖的命運展開猜想,會不會經過此次一戰,蒙古大汗被殺,全軍撤退。那郭靖會不會從此帶著家人離開襄陽,從此隱居桃花島呢?出於對郭靖這個角色的喜歡,我真希望他會做這樣的選擇。因為歷史的殘酷,在1273年,襄陽城將被蒙古軍攻陷,如果他留在襄陽城,以他的性格定會選擇力戰到底,最後壯烈犧牲。可是郭靖還是郭靖,他沒有選擇隱居,而是繼續留守在襄陽城。《神鵰俠侶》結束了,沒有對他們之後的命運做過多的交待,但聯系著歷史,我心中卻已經隱隱有著一種不祥的預感。終於,到了《倚天屠龍記》里,通過百年後人們的口中得知當年襄陽城破,郭靖一家除了小女兒郭襄外,全部殉國。這樣的結局沒有讓我感到意外,盡管我們沒有看到如血的殘陽下烽火連天的襄陽城,年過六旬的老郭靖是怎樣譜寫了他人生中最壯烈的一幕。但可以想像,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為國家為百姓而死大概也是郭靖這位英雄最終的宿命吧。

縱觀他的一生,經歷坎坷波折,為人正直無私,品行高尚,用情專一,謙虛與淳樸,剛烈與隨和,正氣浩然,為武俠世界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是一位真俠者,真英雄,他無愧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那首寫給岳元帥的《精忠報國》也正如郭靖一生的寫照:

3. 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讀後感

從小就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劇,從82版的《天龍八部》和83版的《射鵰英雄傳》到95版的《神鵰俠侶》和97版的《天龍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說,十幾年幾乎是一直追著這樣的一個武俠夢。在金庸筆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讓我喜歡的,比如最開始的段譽,韋小寶。後來又偏向於喜歡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楊康,慕容復等等。不過喜歡歸喜歡,很多角色為人所喜歡,為人所欣賞,但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多。現在說起來,金庸筆下讓我肅然起敬的人只有三個:《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神鵰俠侶》中的郭靖,《鹿鼎記》里的陳近南。

這三人筆墨花得最多,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郭靖了。從《射鵰英雄傳》開始,一個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銘刻著國恥,整個家庭又經歷了滅頂之災的孩子。背負著國仇家恨,生長在異國他鄉。開始的郭靖幾乎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忠厚老實的傻小子。無論從天資,相貌,還是做事風度,他都遠遠不及他的義弟楊康。在《射鵰》里對楊康的變化還是花了很多筆墨,從養尊處優的金國小王爺到一貧如洗的漢族百姓,再遭受挫折與凌辱後,他放棄了自己本身的漢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國小王爺,最後又因自己的不擇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輕的生命走向毀滅之路。確實,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與悲情,確實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楊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對那樣的痛苦抉擇,面對那樣的經歷,他做的很多事無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運與性格將他帶上了一條不歸之路,看到這我們實在很難再去責怪他什麼。但也正因如此,才顯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處。相比之下,同樣是身世悲慘,同樣是生在異土的郭靖卻從頭到尾都保留著一份單純,保留著最初的那顆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鵰英雄傳》,郭靖大概也只會是我比較喜歡的角色之一。不過到了《神鵰俠侶》里對這個角色的感情卻開始由開始的喜歡達到了敬佩。《神鵰俠侶》里我看見了一個已為人夫,已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謙虛,卻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穩重。他被人們稱之為大俠,並非他已有高強的武功,高深的武學。更為重要的,是他能夠真正做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絕對不是一個貪圖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應該更有可能與蓉兒隱居桃花島,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對著一個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時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陽守城,這一守就是幾十年。而這期間他的作為讓我從中隱隱約約看見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影子。一身正氣,大義凌然,還有那顆始終未曾改變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見常有人批評郭靖,陳近南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們的勇氣固然可敬,而他們卻拚命的去忠於一個氣數已盡的破敗王朝,不懂順應時勢,與時俱進。這樣的評語大概是對他們最大的污衊與侮辱吧?!仔細讀郭靖的對白,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鎮守襄陽,多年抗元,並非是效忠於趙送王朝。其中最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與楊過一同來到蒙古軍營中與忽必烈的一番談話了。其間忽必烈很尖銳的指出了趙宋王朝的腐朽與無可救葯,稱蒙古大軍揮師南下是在順應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慚,歷數元軍南下伐宋破城後對無辜漢族百姓殺戮的罪惡。這一番怒斥義正言辭,振聾發聵。在歷史上有著無數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著順應天意,為國為民的旗號窮兵黷武,使得天下烽煙四起,生靈塗炭。但亦不乏郭靖這樣的反抗者,他們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慘無人道的屠殺。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陰,抗戰之衡陽······他們又豈是在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戰?這樣的反抗者是華夏之脊樑,是一個真正儒者俠者所具備的精神與品性。正是有了這樣的他們,華夏方能屹立風雨千年而不倒,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滅絕。捨身取義方顯正氣浩盪,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輝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當之無愧!

在《神鵰俠侶》的最後一戰,楊過與郭靖聯手力抗蒙古大軍,擊斃敵酋蒙哥後,楊過與小龍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去過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了。此時我再一次為郭靖的命運展開猜想,會不會經過此次一戰,蒙古大汗被殺,全軍撤退。那郭靖會不會從此帶著家人離開襄陽,從此隱居桃花島呢?出於對郭靖這個角色的喜歡,我真希望他會做這樣的選擇。因為歷史的殘酷,在1273年,襄陽城將被蒙古軍攻陷,如果他留在襄陽城,以他的性格定會選擇力戰到底,最後壯烈犧牲。可是郭靖還是郭靖,他沒有選擇隱居,而是繼續留守在襄陽城。《神鵰俠侶》結束了,沒有對他們之後的命運做過多的交待,但聯系著歷史,我心中卻已經隱隱有著一種不祥的預感。終於,到了《倚天屠龍記》里,通過百年後人們的口中得知當年襄陽城破,郭靖一家除了小女兒郭襄外,全部殉國。這樣的結局沒有讓我感到意外,盡管我們沒有看到如血的殘陽下烽火連天的襄陽城,年過六旬的老郭靖是怎樣譜寫了他人生中最壯烈的一幕。但可以想像,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為國家為百姓而死大概也是郭靖這位英雄最終的宿命吧。

縱觀他的一生,經歷坎坷波折,為人正直無私,品行高尚,用情專一,謙虛與淳樸,剛烈與隨和,正氣浩然,為武俠世界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是一位真俠者,真英雄,他無愧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那首寫給岳元帥的《精忠報國》也正如郭靖一生的寫照:

狼煙起
江山北望
龍起卷 馬長嘶 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 縱橫間 誰能相抗
恨欲狂 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 更無語 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黃 塵飛揚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
以上系轉載,你可以到金庸貼吧去看看,那有許多書評。

4. 求金庸武俠小說研究性學習的心得八個和論文1篇

從金庸小說的流行現象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

如果說有水的地方一定有華人,那麼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這句話並非是金庸小說愛好者的誇誇其談,而是鐵一般的事實。自從金庸在 1955年創作《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寫完《鹿鼎記》為止,他總共創作了14部武俠小說(不包括短篇小說《越女劍》)。在近50年中,這14部武俠小說一直在華人世界流行不衰,並且是通過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等多種媒體流行開來。進入90年代以後,金庸小說更因互聯網技術的面世而上了網,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網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廣、其影響力之大,令人嘆為觀止。金庸小說為什麼會如此得到全世界華人讀者的垂青和喜愛?根據金庸本人的看法,這是因為「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很難說是中國小說,無論是巴金、茅盾或魯迅所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實際上,真正流傳下來的中國藝術傳統,就好像國畫那樣,是根據唐、宋、元、明、清一個系統流傳下來,和外國畫完全不同……在中國小說方面,自五四以來的小說都不是傳統的中國小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這么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東西」。如果純粹從文學的角度來理解,金庸的解釋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頗能令人接受。問題在於,金庸小說在華人世界的長期流行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學現象,同時還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文化現象呢?試想,金庸小說從問世以來,先是在香港、台灣和東南亞及歐美的華人世界流行開來,接著又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挾雷霆萬鈞之勢打入大陸市場,俘虜了億萬中國讀者的心靈。90年代後,歐美華人移民日益增加,金庸小說在他們當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且從流行小說的層次晉升到學術殿堂討論的嚴肅課題--1998年5月17至19日,美國洛磯山麓的科羅拉多大學就以「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為題,舉行了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收獲頗豐。這恐怕也是美國大學首次為一位仍然健在的中國作家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

與會學者在這次學術會議上,從方方面面觸及了與金庸小說有關的多個課題。盡管眾說紛紜,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同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佔有顯赫的地位。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客席研究教授劉再復就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缺少充分評說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是殘缺不全的文學史。如果我們能夠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變遷史的大背景下看金庸的作品,如果我們不囿於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一般解釋去看金庸,如果我們能夠不帶偏見看問題,就會看到金庸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真正繼承並光大了文學劇變時代的本土文學傳統;在一個僵硬的意識形態教條的無孔不入的時代保持了文學的自由精神;在民族語文被歐化傾向嚴重侵蝕的情形下創造了不失時代韻味又深具中國風格和氣派的白話文;從而將源遠流長的武俠小說傳統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另一位與會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則認為,金庸小說之所以有吸引力,在於「金庸武俠小說里的江湖世界包含兩個成分:一是為了補償現實的遺缺,而在想像中創造(幻化)出彼岸的、超越的、理想的烏托邦境界;另一組充滿殺機(危機)的世界,這是現實世界的折射,是此岸世界對彼岸世界的侵入。兩者互相對立又相互依存,從而在世俗社會與理想境界之間,在此岸與彼岸的聯結中,實現了文學的審美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類似宗教的作用』」

從劉再復和錢理群的發言內容可以看出,他們都給與金庸小說極大的評價,都認為金庸小說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奇葩,而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看法,例如中國電影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墨就主張「重寫一部『破除偏見,樹立正見』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讓金庸在文學史中佔有他應有的地位。

問題在於,他們都沒有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現代中國人(包括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處在什麼社會發展階段--前現代(中國農村和鄉鎮)、現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是後現代(新加坡、香港、台灣和歐美),竟然都會迷上在形式上和古典的章回小說無甚差別,在內容上也不脫志怪傳奇、才子佳人的巢臼的金庸小說?從西方文學的發展史看,現實主義藝術、現代主義藝術和後現代主義藝術之間,是有明確的分界線的。不同時期的藝術,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截然不同,一目瞭然。套句盧卡契的話說,這是一個「要托馬斯·曼還是卡夫卡」的問題。事實上,二十世紀的西方美學理論,就是建立在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這一對矛盾的基礎上的。無論是作為西方現代美學先驅者的斯賓格勒和齊美爾,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巨匠大家如盧卡契、阿多諾、本雅明等,或者是其他的現代主義理論家,盡管理論出發點不一,學術派別也不同,都認為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是一對不可通約,也無法協調的矛盾。但是,從辨證法的角度來看,任何矛盾都是會轉化的。因此,美國文藝批評家菲德才會在五十年代現代主義強弩之末時,高呼「跨越邊界,填平鴻溝」,預示著後現代主義時代的到來。

可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甚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美學,走的卻不是同一條道路。盡管在本世紀初,中國文化界的精英們,如胡適、陳獨秀、李大釗、傅斯年、錢玄同等,也曾經痛心疾首地聲討過傳統文化,其語氣之激烈實不亞於西方現代主義理論家。不過,他們當時提倡的卻不是現代主義,而是為當時西方學界所唾棄的現實主義。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所說的「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實際上就是一紙倡導建設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宣言。

與此同時,當時的另一批新文化運動巨匠,如魯迅、茅盾、巴金、曹禺、郭沫若、沈從文等,也開始創作了一大批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把中國文學史帶進了嶄新的、有別於以文言創作的古典文學的以白話文為文字載體的現代文學階段。

可是,這批五四新文化運動巨匠所創作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卻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今,它們除了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而被供奉在文學殿堂內,讓中文系學生 「瞻仰遺容」以外,恐怕已經沒有多少讀者了。然而,應運而興的卻不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它們至今仍然打不進中國文化精英的圈子,也沒有產生過任何足以誇耀的經典作品。

相反的,像金庸、張愛玲等接著明清舊白話文學傳統創作的作品,卻越來越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成為九十年代中國文學界的一個奇特現象。無獨有偶,唐浩明的《曾國藩》三部曲、二月河的《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等章回小說體的歷史小說,也開始大行其道。其中,《雍正皇帝》還被改編成電視系列片,據悉這也是九十年代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

不僅是小說,即使是其他文學形式如詩歌,五四新文學運動所建立的新詩傳統,也始終無法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蔚為大觀。北師大教授鄭敏就持這種看法:語言主要是武斷的、繼承的、不容選擇的符號系統,其改革也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對此缺乏知識的後果是延遲了白話文從原來僅是古代口頭語向全功能的現代語言的成長。只強調口語的易懂,加上對西方語法的偏愛,杜絕白話文對古典文學語言的豐富內涵,包括杜絕對其中所沉澱的中華幾千年文化精髓的學習和吸收的機會,白話文創作遲遲得不到成熟是必然的事。事實已證明,胡適、陳獨秀以及魯迅、周作人在創作實踐上,每逢要表達深刻的內容或追求藝術效果時,總是仍然求助於他們在理論上痛斥的古典文和詩體。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五四以來,不加思索、囫圇吞棗地把西方文學形式強行移植在中國文學園地上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樣的,任何嘗試把西方現代文藝美學理論生搬硬套地用來解釋中國文學現象的努力,恐怕也會是徒然無功的。換句話說,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有它自己的模式,也有其獨特的現代性。金庸小說的流行就是實證。

筆者認為,金庸小說的流行及有如此堅韌的生命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武俠小說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俗文學的延續。中國的傳統俗文學世界,原本就是以志怪類、公案類、傳奇類和俠義類為主流的。自六朝志怪開始,到唐代傳奇,到宋元話本,到明清小說,無不按照這個脈絡發展著。到了五四時期,由於種種時代原因,這個主流遭受到了一批在當時來說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給攔腰截斷了。這些知識分子以西方的小說理論和創作方法為經典,批判甚至否定了傳統俗文學的價值。可是,這畢竟是知識分子們一廂情願的想法,群眾所喜聞樂道的畢竟還是在傳統俗文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本土文學。

二、武俠小說是民族精神的支柱。自五四以來,知識分子們出於時代要求的緣故,拼了老命的反傳統,結果矯枉過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出現了斷層,造成了民族虛無主義的惡性循環,也就產生了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整個民族缺乏了一種統攝族魂的維系力量。武俠小說塑造了一些「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形象,如王重陽、洪七公、郭靖、凌未風、呂四娘等,自然而然就會成為炎黃子孫心儀的英雄人物。大陸開放之後,武俠小說就成為了當地再版了又再版甚至盜版再盜版的暢銷書,恐怕就和上述的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有關。

三、武俠小說是現代仙話。人類的心靈是需要彼岸的,民族心靈也不例外。中國人的傳統彼岸就是道教的神仙世界。傳統中國人習慣於通過對虛幻神仙世界的追求,來超越現實人間世界的苦難。這就是所謂的儒道互補心態。現代社會的大工業生產形式,已經把人淪為機器的婢女。在這樣的情況下,武俠世界自然就會成為了缺乏宗教精神的現代炎黃子孫的彼岸世界。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九十年代是中國人正式跨入現代化社會門檻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也面對了本世紀初西方人的精神困境,因此急需一個精神烏托邦來調劑出於極度緊張狀態的心靈。不過,肩負起這個重任的卻不是像西方先鋒派類型的那種現代藝術,而是立足於傳統又有別於傳統的,以金庸小說為代表的新本土文學。

進一步地說,中國的現代性也是有別於西方的。無以名之,就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而這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也必定是立足於傳統同時又有別於傳統的。也許金庸所創作的武俠世界,就是此種獨特的現代性在文學彼岸世界中的折射。

限於篇幅,本文不準備展開討論這個課題。僅以兩位新儒家學者杜維明和林安梧對傳統和現代的精闢見解,作為本文的終結:尋根意願和全球意識表面是兩種決然不同的思潮。一種是因工業文明發展到了某一極點以後,因人類面臨了毀滅邊緣而引發的反思;另一種是原來認為經過現代化洗禮後便逐漸消失的傳統積淀,但面向二十一世紀,傳統的生命力不僅沒有被消解,反而在現代化的後期、工業文明達到高峰的社會里發揮了非常大的力量。

傳統是在時間的賡續性所成的歷史之流逐漸刷汰累積而成的,當它作為一個與啟蒙相對的詞來看,特別強調的是以往的累積已難以消融而逐漸僵化成教條,並從而使自身喪失了生機力,生命變得暗淡無光,衰頹破敗。但果真傳統就是這樣的嗎?啟蒙者往往重新點燃了自己生命的亮光,重新去審視傳統,掘發傳統的生機,再造新局。當然啟蒙者或許揮刀斬亂麻的想告別傳統,但可能傳統之水仍就浩浩盪盪望前流去。啟蒙,或如康德所說「是人之超脫與他自己原先的未成年狀態」,但並不意味得毀棄其自己未成年的身軀。啟蒙是生命力之再現,是生命之成長而不是告別。亦惟有在其賡續性(Continuity)中才能護守住自己的同一性(identity),才能吸收、融化、望前邁進。

5. 讀武俠小說的感受

像古龍說的,他的小說是:「 在我們這些故事發生的時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
在這個非常特殊的時代里,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階層。
在這個特殊的階層里,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
這個時代,這個階層,這些人,便造成了我們這個武俠世界。
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充滿了浪漫與激情。
充滿了鐵與血、情與恨,在暴力中的溫柔,以及優雅的暴力。
鐵血相擊,情仇糾結,便成了一些令人心動神馳的傳奇故事。」
其實好的武俠小說,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希望自己就也能夠成為小說里的人。看見大奸大惡之徒時,巴不得自己能夠進入小說里幫助主角將他打敗。
我們看武俠小說不應該只注意情節,而應該注意人性。同樣,作者也應該這樣,古龍的《七種武器》就做的很好,梁羽生的小說也不錯,不過金庸的小說有些YY的味道,裡面的人物可望而不可即。
讀過武俠小說後,總是會有一種新的人生體驗。
武俠小說的感人也不是哭哭啼啼的,就像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里,張丹楓因傷心而失憶時,並沒有怎麼大哭大鬧,卻讓讀者心酸,這就是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的不同。

6. 金庸的武俠小說教會我們的道理有哪些

《射鵰英雄傳》郭靖的故事告訴我們,哪怕你天資愚鈍,不被人看好,出身不好,但是只要努力了,不走歪門邪道,遲早會成功。

7. 不同的年齡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嗎

確實是不一樣。

再後來,大學畢業步入了社會,逐漸發現社會就是金庸筆下的江湖,又對武俠小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將其當做我人生成長,步入職場的教科書。

金庸先生的偉大,在於他的小說有很多面,而無論你讀到的是哪一面都會對你的人生你的成長有所啟迪。我們雖然都在學校中學習,但是坦白來講,課本上的知識無法教會我們怎麼做人,但是金庸的很多小說能夠教會。

8. 金庸先生對於武俠小說的看法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9. 讀金庸或古龍武俠小說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幫助 可以提高一個人哪方面的能力 武俠小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金庸是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集新派小說之大成,廣泛地吸收了中國傳統武俠小說之精髓。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說神俠依碧鴛」等14部小說,並以《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為代表作。金庸把武俠小說從一個較低的通俗娛樂層次提高到了於娛樂中負載人生哲理、生命體驗、價值信仰的較高的藝術境界,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成為雅俗共賞的成人童話,被譽為「香港三大奇跡」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文化內涵。
金庸是一位歷史學家,其小說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歷史英雄觀,即英雄上歷史的創造者。金庸將歷史與小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小說的方式演化歷史事件與人物。作為英雄傳奇小說,金庸武俠著重體現的是英雄人物對於歷史的決定作用。英雄傳奇首先要以情節為先,充分利用懸念起伏跌宕,用金聖嘆的話來說情節往往發展到無路可走,作者再絞盡腦汁想出出人意料的辦法。其次人物要扁平誇大,是超人,比平常人大一號,但還要是「人」,是「神仙」也不行,也就是有傑出才能的「英雄」。
金庸武俠中的英雄人物上至帝王下至俠義志士、乞丐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筆下的英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在善與惡的沖突中,生與死的抉擇中,價值信仰與個人私利中塑造出人物的內心高尚的品格。並且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百態人生,有豪傑志士、跳樑小丑,有野心勃勃爭霸武林,有清心寡慾、無為無求,有兒女情長、多情多義……
小說中的帝王英雄,叱吒風雲,縱橫馳騁,盡顯風流,從而締造鞏固千里江山。以〈射鵰英雄傳〉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鹿鼎記〉中的康熙大帝最為典型。鐵木真從勢力微弱到忍辱負重統一大草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鐵騎踏遍草原。作者將一個彎弓射大雕的大汗刻畫的淋漓盡致。〈鹿鼎記〉應該是以武俠的視角來寫歷史的一部小說最恰當不過了,整部小說貫穿了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儼然一個武俠式的〈康熙王朝〉,可見作者豐厚的歷史功底。
俠士英雄是刻畫的最精彩、動人的,容貌上猶如「白馬王子」又總能力敵萬夫,勢不可擋,既俠骨柔情又肝膽相照,很純情但是僅僅止於此。金庸就不能雅俗共賞了,他往其中裝了很多理想性的東西,諸如儒家的大擔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准則,從而拓展了小說的內存空間,所以才會有著名作家王蒙讀《笑傲江湖》有身世之感的感動之哭,才會有人認為最有寓言品格的是《笑傲江湖》與《天龍八部》。
這些俠士英雄在金庸小說中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最為青睞的一種,寄託著作者的終極理想。《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的郭靖以及《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具代表性。《射鵰英雄傳》中記敘了歷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北宋的南大門襄陽城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然而正是由於郭靖的鎮守與保衛,才會被包圍四年之久而沒有失陷於元,延遲了北宋的滅亡時間。郭靖全身心地投入參與到了北宋對元的反吞並戰爭中,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與一種社會責任感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喬峰又是另外一個最真心的英雄,具有一種大擔當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身為漢人時積極阻擋遼的入侵,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又讓他偏偏是遼人的後代,身為遼人則又竭力勸諫阻止對大宋的入侵。以一身豪邁的氣度在宋遼之戰中堅持著正義,最終悲壯感人的死去,留取一片丹心照耀青史。
從美學角度來看,金庸小說在廣闊的歷史空間中廣泛地涉及動亂時代的生活領域。表現出了動亂人世的悲憫情懷,對於源遠留長的東方文化給予深刻的透視與反思,建構了自己的理想模式。
金庸小說不象其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刻意追求離奇怪異的故事情節,盲目虛構沒有一點歷史真實感。而是截取真實的歷史背景,具有一種真實的藝術魅力。題材多取自宋元、元明之際。這一段歷史時期政治局勢混亂,軍事勢力割據,因此便於建構一種「亂世出英雄」、「亂世英雄亂世情」的審美境界。
作者並且還在歷史的長河中擷取許許多多的真實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歷史的民間傳說,然後再讓精心虛構的英雄人物身置其中,縱橫決盪,決戰沙場,笑傲江湖,從而給人一種藝術真實的享受。因此讀金庸的武俠總有一種讀歷史小說的感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康之難、襄樊之戰等事件,以及王重陽、丘處機等道家人物《;鹿鼎記》中的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順治出家;〈書劍恩仇錄〉中有關乾隆皇帝的出身的傳說。在這一點上,金庸與19世紀英國小說家斯各特十分相似。斯各特把歷史看成是掛他的小說的釘子,以歷史來網路他的小說,金庸也是如此。
金庸武俠小說的傳統文化內涵。
金庸以通俗的武俠小說的方式對於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地洞察與反思,將儒、釋、道三家思想方方面面地在他的小說當中滲透與解析,具有一種新的視角與方式對傳統的儒、釋、道三家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建構樹立起自己的一種價值觀與理想模式,完善健全人的性格與本性,崇尚著一種豁達、明朗、有著道德准則與責任感而又不拘泥於舊的傳統形式的自由。對三家思想發揚其光彩之處,丟棄其消極不足之處。
儒家學說盡管有宣揚封建正統、等級觀念及綱常禮教的糟粕,但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自有其超越時代的價值存在。儒家的「仁」確立了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實踐的出發點,充滿了博愛的精神。「義」確立了行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准。儒家積極入世,強調社會的擔當感、責任感和道德准則。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著墨最多的也是這一點,成為小說中的一個亮點,絢麗多彩。《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便是儒家「仁」、「義」的化身,還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與《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他們都視仁義如生命,重義輕利、捨生取義,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固守一個鐵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擔當重任、臨危不懼、忍辱負重,誠如孟子所雲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的大丈夫。作者批判的是與之相反的價值觀,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見利忘義,為貪圖富貴而視民族氣節於不顧,身為漢人卻認金人為父,狡黠善變至死而不思悔改,與忠厚善良、仁義正直的郭靖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兩個人的名字恰恰是「靖康恥」中的一「靖」一「康「。郭靖時時不忘的國恥又是楊康最為貪圖富貴而又不顧的因而使整部小說負載了一種很深的思想內涵,而非一般武俠小說淺顯意義上的恩怨仇殺,所以也就使整部小說具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金庸小說以儒家的不屈、不移、不*的浩然正氣,譜寫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民族中的精英確立和顯現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中狹隘的愛國主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其小說由一個層次的打打殺殺上升到了忠誠報國的藝術高度,由微乎其微的家仇上升至國仇。在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持一種憨厚、朴實、忠誠的品質,永不妥協積極進取的態度,仁義至上的信條表現出對於大宋的一片赤誠忠心,從而構成了他高尚品格的三維空間,並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郭靖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得最為感人,一切利害沖突在它的面前都顯得無關緊要了,特別是與成吉思汗吞並大宋統一全國的矛盾沖突。茫茫草原上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是撫養他長大的人,情同父子。然而即便如此,郭靖在他面前明辨是非,深深執行知曉自己是漢人,應該保衛自己的國家不應屈從於蒙古人的差遣。再次是郭靖對於傳授武藝的老師哲別的民族矛盾沖突也是如此,私情與國仇涇渭分明,堅持鐵的原則,不屈不撓,充分顯示出維護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因此,郭靖的愛國主義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一代表作《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表現的則是痴忠,同樣具有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無論師父岳不群如何誤會,甚至陷害,他依舊一片忠心不改,以致於致他於死地,令狐沖仍把他當作養父對待。
金庸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對於佛家也頗有研究,通過其作品便可窺豹一斑。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但巧妙地運用佛家經典來貫穿組織故事,而且運用佛家思想來點化人生,闡明一種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解決人生中的矛盾,改善人之間的關系,勸戒眾生棄惡從善,放棄拋掉種種瑣碎的恩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真、善、美的傳統美德,用佛家語來說:普渡眾生。以《天龍八部》、《鹿鼎記》最為典型。《天龍八部》這部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八位護神。其中一個主人公段譽便是作者的佛家思想的化身與代言人,他從小就違背大理段氏家族的門規棄武而學佛,痴迷於佛經典故。段譽身上體現的是佛家的文化痕跡,「善」字當頭,「忍」字當先,雖做不到四大皆空但心中永有一方凈土,佛祖永留心中。因為決不強求非己之物所以才能心底無私,心靜如水,無欲無念立地成佛,盡管他不是佛門中人。另外小說中肖家與慕容氏家的矛盾從不可調和至妥善解決,恐怕只能藉助於佛家,最終皈依佛門。《鹿鼎記》中金庸巧妙地借用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組織串聯起整個故事,並以順治皇帝(即行痴)來渲染佛家的影響。但金庸對佛家思想也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指出了佛家不合人性不合常理的地方。如《鹿鼎記》中順治與康熙的相見,不過是以婉轉|間接的方式輕輕地點擊而已。
道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說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庸以極高的熱情及傳奇的方式密切關注著道教的發展。從〈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當然這一門派或許是虛構的,名字是源於莊子的思想)到〈射鵰英雄傳〉中的全真教(這便是符合歷史史實了,包括其中的人物王重陽、丘處機等)再至〈倚天屠龍記〉中的武當派。用傳奇色彩結合著歷史史實全力描繪著道教的故事。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卻以內含的方式蘊藏在小說的絲絲縷縷之中。〈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性格,灑脫、毫無拘束、狂放不羈,正是道家順其自然、逍遙自在、仙風道骨的形象體現與寫照。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因循幾千年的正統文化的一種叛逆,更是作者極力所建構的一個理想性格。令狐沖正是這樣無拘無束,所以才被正統的正道人士所不容。金庸通過打破嚴格的正邪界線的一種反傳統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正人不正、邪人不邪的江湖新秩序,這便是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提出了質疑。在小說當中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顯示他們的背叛傳統,譬如嗜酒、不循規蹈矩、結交「姦邪」等第。《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也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好賭、貪財、好色、膽小,儼然一個反面小人的角色。然而就在他身上卻寄託著作者的一種理想的美好的東西——對於正統的叛逆,對於江湖道義的看重。義字可以說是韋小寶的核心品質,也是最有密度與質量的品質。盡管在他身上還匯集著很多的缺點,但這些都不能抵消他的光彩。
《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葯師也是一個傳統的叛逆。他的口頭禪就是「迂腐」,反對一切過時的不合理的東西。這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被認為「邪」,所以有「東邪」之稱。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反之對他是大加推崇,精心地將他放置在一個純潔無任何干擾的世外桃源———桃花島中生活。黃葯師性格豪放,不為世俗所拘囿,與一個年輕他幾十歲的青年稱兄道弟,體現出了人類rlie本性生命力的張揚,這就是作者寄託他的反傳統的叛逆型人物身上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以一個江湖意義上的「義」字為價值取向,追求人類本身固有的一種純真。身在江湖,「義」字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封建性的東西,但它更多地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成分——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儒家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有著不容否認的歷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觀的文化心理結構上也廣泛地被民眾所認可與接受;佛家自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對整個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說則汲取三家思想之精華,立於一個新的更高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一種新的人生哲理、價值觀、世界觀。譬如金庸小說中的一句名言: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招勝有招。
金庸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化內涵。
金庸是古典式的,金庸小說蘊涵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借題發揮由一首古詩便能演繹出一個傳奇故事。整體上規模宏大,情節結構波瀾起伏,氣勢非凡,既武俠又言情,難怪台灣作家三毛評論金庸說「只寫一個『情」字。金庸小說的靈性在於,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觀作為背景環境,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托,使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一種人天合一的效果,產生動人心魄的獨特藝術感受。作者以飽滿的熱情將中華大地的壯麗山河融入他的小說,設置了一個充裕、優美的人物活動空間,描繪名山、大川的種種風彩,講述它們的文化與歷史。作者筆下將祖國的三山、五嶽、草原、海島一一點染,在一幅流光溢彩的優美畫卷中編織一個個驚心動魄又纏綿悱惻的故事。河海之大波,江湖之風雲,兒女之情長相映成輝,並由此產生一種壯美。以《笑傲江湖》最為璀璨奪目。五嶽雄奇的風光,恆山的懸空寺,衡山的歸雁樓,嵩山的封禪台,浩盪的長江,滾滾的黃河,盡納其中。還有《射鵰英雄傳》中茫茫的大草原,帶給人一種厚重、深遠的文化享受。並且輔以琴、棋、書、畫等高雅的藝術品位精心構思出紛繁多樣的傳奇故事,從而使整部小說顯得典雅、雍容,含有一種深厚的藝術底蘊。《天龍八部》中的枯容大師與四大惡人的棋局之賭,無亞子的真龍棋局;《笑傲江湖》中的琴棋書畫「江南四友」,還有那一曲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作者的精妙構思也在於此,以一支樂曲組織全篇,演繹出一段回腸盪氣的江湖故事。
總之,金庸通過通俗小說洞察了整個東方幾千年的文化脊髓,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並對於傳統文化進行觀察與反思。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歷史、虛幻、人生、江湖中貫通,從佛禪、老莊思想中得到解脫與升華。任自然而得曠達,由一瞬而轉換為永恆。悲慨之中容有超脫,包容種種的人生態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合在開闊博大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歷史畫卷之中,系於一個個愛恨悠悠的情節。金庸小說在一種闊大遼遠的自然、社會的范圍之內,完成了一種入世與超世、樂觀與達觀的深遠的藝術境界。

10. 看金庸武俠小說,你學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看完了金庸武俠小說之後的我,目光不是停留在那些絕世武學上面,還幻想著成為一代大俠什麼的;也不是愛慕裡面的情投意合、長相廝守之情,感悟最深的就是裡面的佛法意境。

金庸武俠小說之中,既是以歷史為主線,符合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的故事,同時其中還蘊含了許多佛家教義,金庸先生就是利用那些高僧如掃地僧、空見大師、一燈大師和三渡等高僧為代入人,像我們展示了許多佛家教義。

最後——空即是圓,圓即是空,人相我相,好不懵通:

渡厄道:“你過來,老僧收你為徒。”謝遜道:“弟子不敢望此福緣。”他拜空聞為師,乃“圓”字輩弟子,若拜渡厄為師,敘“空”字輩排行,和空聞、空智便是師兄弟稱呼了。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圓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謝遜一怔,登即領悟,甚麼師父弟子、輩分法名,於佛家盡屬虛幻,便說偈道:“師父是空,弟子是空,無罪無業,無德無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歸我門下,仍是叫作謝遜,你懂了么?”謝遜道:“弟子懂得。牛屎謝遜,皆是虛影,身既無物,何況於名?”謝遜文武全才,於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一旦得渡厄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於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因此金庸武俠小說之中,真正最值得我們欣賞的應該是這些佛家教義,其中像謝遜和裘千仞這些誠心悔過和蕭遠山和慕容博放下仇恨的都是最好的例子。

熱點內容
男主高幹文筆好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4 20:35:46 瀏覽:414
小說古言推薦女主全能 發布:2025-05-14 20:25:21 瀏覽:352
宣玥寧裴寓衡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4 19:42:49 瀏覽:584
網路小說的女性外貌描寫 發布:2025-05-14 19:30:43 瀏覽:526
全文免費閱讀小說薄雲深 發布:2025-05-14 19:08:34 瀏覽:763
都市娛樂後宮肉戲多的小說 發布:2025-05-14 19:04:24 瀏覽:903
總裁言情類小說排行榜完結 發布:2025-05-14 18:50:23 瀏覽:848
閱讀穿越小說一女n男 發布:2025-05-14 18:40:32 瀏覽:180
科幻小說作文優秀黑洞3000字 發布:2025-05-14 18:23:14 瀏覽:310
重生帶金手指的小說現代 發布:2025-05-14 18:07:32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