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狂人日記
㈠ 狂人日記是小說嗎
《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發表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當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尖銳。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現了徹底的反抗。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後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外,我們也無法不嘆服於先生的天才。
是小說~
滿意請採納哦~O(∩_∩)O謝謝
㈡ 《狂人日記》講的是什麼內容啊
魯迅的《狂人日記》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拓展資料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㈢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主要解釋了封建社會人吃人的本質。通過一個患有狂想症人的日記來批判社會的黑暗
㈣ 狂人日記這篇小說的兩大視角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1]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1.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說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
感受,通過狂人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和揭露。
2.獨特的心理描寫。變態的心理,混亂的邏輯和虛妄的幻覺等狂人心理的描寫和刻畫。狂人見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種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狀態;狂人由女人罵小孩推導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導出大哥、母親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這是典型的邏輯上的混亂。
3.採用了一些諸如象徵、暗示、變態心理描繪等現代主義手段。第一節:「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暗示黑暗的長久;第二節「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國幾千年不變的傳統文明。而第六節「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象徵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凶險。讀者通過作品中的這些關鍵性的詞句所包含的象徵、比喻、暗示的意義,可以體會到作品的實質內容。作者既把狂人寫得完全象一個狂人,而作為體現作者意圖的藝術手段,他使讀者的理解完全超越於這個手段,不僅構思頗見新意,而且結合得又天衣無縫,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4.作品還採用了對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寫成的,它簡潔、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話寫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內涵。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充分顯示了白話文學的表現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10]
㈤ 世界上有兩部著名的小說《狂人日記》,其中一部的作者是中國的魯迅,另一部的作者是俄國的誰
另一部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里。
果戈里的《狂人日記》藝術構思獨特,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訊、幾篇日記,形式荒誕。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務員,受階級社會重重壓迫,處處被人侮辱蹂躪,最後被逼發瘋。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
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魯迅的《狂人日記》創作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在中國「五四運動」結束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
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㈥ 《狂人日記》
今天,我們隆重紀念魯迅誕生八十周年。八十年,在人
類歷史上,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是,在中國,卻發生了一
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中國人民的三
大敵人,曾經象三座大山一樣,沉重地壓在半封建半殖民地
舊中國的人民的頭上,現在,這三座大山已經在中國共產黨
領導之下,被中國人民勝利地推倒了!魯迅,中國人民的偉
大戰士和偉大作家,喚醒中國人民反抗、推倒這三座大山的
先驅者之一,他的畢生精力都是貢獻給這個偉大而崇高的事
業的。在他的八十誕辰的時候,我們能夠在永遠掃除了帝國
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的祖國,在全
國人民意氣風發,干勁沖天,建設著社會主義的時期,來舉
行紀念,是應該引以為自豪的,而且,也可告慰魯迅於地下。
一八八一年上距鴉片戰爭四十年,上距太平天國的失敗
僅十五年。這時期,由於鎮壓太平天國的軍事勝利,對外屈
伏而對內凶橫的清皇朝的政權,獲得暫時的穩定,自詡為
「中興"。這以後的十年間,一度為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船堅
炮利所震懾的清朝統治集團把"興辦洋務"視為自己的續命
湯,陸續舉辦了一些兵工廠、水師學堂,派遣留學生學習海
軍和航海,開辦一些電報局,築了幾條短程鐵路,也開辦了
若干民用廠礦。這樣就展開了中國歷史上官僚資本主義的第
一頁。這十年間,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也
陸續在加緊和擴大。尤其是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以教會為
據點,以傳教士為先遣隊,從沿江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辦
報,辦學校,辦出版社,對廣大中國人民進行奴化教育。對
於帝國主義的日益加緊的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清朝統治集
團不但未加抵抗,反而開門揖盜,助紂為虐。
然而,"興辦洋務"既不能增加清皇朝對外抵抗的力量,
也不能改進中國人民的窮困落後狀態;以官僚集團為主體所
興辦的"洋務"反而便利了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增加了人
民的負擔。帝國主義的加緊和擴大的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當
然也進一步激起了中國廣大人民的反帝斗爭。太平天國失敗
以後,捻軍以及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武裝起義,都給
予清皇朝以沉重的打擊,而反帝國主義、反清、反封建的人
民運動--教案、農民起義,也此落彼起,連年不斷,遍及
全國各省。就這樣,清朝統治集團所自吹自擂的"中興大
業",轉眼間已成一場春夢。
這些歷史背景,對於童年時代的魯迅,不能不給予深遠
的影響。
此後,正當魯迅的少年、青年時期,歷史大事件接連而
來: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一八九八年戊戌政變,一九○○
年義和團的反帝武裝斗爭。這幾樁歷史大事件都促使更多的
愛國志士投身於民族、民主革命的運動,青年的魯迅也參加
了這個偉大的救中國的事業。但是,那時候的魯迅,已經看
到文化革命、思想教育的極大重要性,因而他那時候的活動
主要在於開展一個新的文化、文藝的運動;他在《摩羅詩力
說》中介紹並鼓吹了愛國的反封建的浪漫主義的歐洲大詩人
和他們的思想,在《域外小說集》中又介紹了十九世紀歐洲
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無容諱言,魯迅在當時也象同時代的
許多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先驅者一樣,把救中國的希望寄
托於歐洲式的資產階級的所謂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然而,辛
亥革命以後中國政治的演變,換言之,辛亥革命的未能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使魯迅認識到"此路"不通,因
而他曾經十分苦悶。
偉大的十月革命的炮聲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我們的不少的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從此看到了救中
國的康莊大道,魯迅是其中的一人。然而,從革命民主主義
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並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的,而且也
必須經過艱辛的戰斗的考驗。一九一九年以後十年間魯迅的
革命活動和文學活動即是明顯的證明。研究這一時期的魯迅
思想發展的過程,對於我們會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但是,
由於時間的限制,這個報告不可能談到魯迅的從革命民主主
義走向馬克思主義,從進化論走向階級論的思想發展過程
(附帶說一說,今年十月恰又逢到魯迅逝世二十五周年,五年
前,在紀念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的大會上,我曾經作了題為
《魯迅--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報告,今天我對於
魯迅思想發展的見解還跟那時一樣,因而也覺得沒有再炒冷
飯之必要。)在這里,我只打算談一談對於我們當前的文學、
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活動和提高修養具有實際意義的三個問
題。這就是:一、魯迅作譬如何服務於整個革命事業!二、魯
迅作品的民族形式與個人風格。三、魯迅的"博"與"專"。
魯迅的文學活動開始於本世紀初期(約在一九○三年前
後),而他的革命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卻要更早一些;他的
《自題小像》詩(作於一九○一年)就表示了把生命獻給祖國
的決心。但是,作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他的
革命活動和文學活動,卻是從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運
動時期正式開始的。在"五四"前夕,他寫了有名的短篇小
說《狂人日記》(一九一八年),這是中國革命文學的第一燕,
也是魯迅的革命文學的第一朵花。後來他在《吶喊》自序
(一九二二年)中說:"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這當然
不是偶然的事情。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一九三二年)中,
曾經這樣寫道:
"我做小說,是開手於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提倡
『文學革命"的時候的。這一種運動,現在固然已經成為文學
史上的陳跡了,但在那時,卻無疑地是一個革命的運動。"
魯迅毫不隱蔽他的作品的政治傾向性,和為當時的政治
服務的目的性,在這篇《自序》中,他又寫道:
"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調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
所以我想,這些確可以算作那時的'革命文學'。
............
這些也可以說,是'遵命文學'。不過我所遵奉的,是那
時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願意遵奉的命令,決
不是皇上的聖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
魯迅在這里所說的"遵命文學",就是遵革命之命的文學,
也就是反映了人民斗爭和時代精神的文學。文學是革命斗爭
的武器之一,魯迅最善於靈活地運用這個武器從多方面來為
革命的政治服務。和《狂人日記》同時,魯迅開始了雜文的
寫作。他創造性地發展了這個文藝武器。從當時發表在《新
青年》的隨感錄,直到他停止呼吸的前夕,他從各個角度,運
用各種題材,或冷嘲熱罵,或大聲疾呼,或巧妙比喻,深刻
地揭露了那時候的以各式各樣嘴臉出現的封建妖孽和洋場惡
少(買辦意識)。這些雜文,以生動的極富於形象性的筆墨,
表達了鞭辟入裡而又耐人咀嚼的思想內容,給當時的反動思
想以致命的打擊,給當時的追求真理的廣大青年以莫大的鼓
舞和啟發。
在一九二五年,魯迅曾經庄嚴地熱情地宣布:
"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
發展。苟有阻礙這前塗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
『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
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忽然想到》)
堅決反對任何阻礙我們進步和發展的事物,就是魯迅的
革命精神的中心一環,而也是貫串在魯迅的文學活動的一根
紅線。
魯迅的一生和他的文學活動,都跟當時的民族、民主革
命運動,當時的階級斗爭,緊密地聯系著;他的全部作品反
映了一九一九--一九三六中國革命運動的壯闊波瀾,然而,
同時也反映了作為當時革命運動重要一翼的文化、思想戰線
上的時而正面交鋒時而迂迴突襲的長期而艱巨曲折的斗爭。
斗爭的鋒芒所指,常因時因地而不同。魯迅是最善於辯證地
看問題的。他曾經尖銳地指出:
"革命文學者若不想以他的文學,助革命更加深化,展開,
卻借革命來推銷他自己的'文學',則革命高揚的時候,他正
是獅子身中的害蟲,......"(《偽自由書》後記)
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指出這不過是地主資產階級的
「消閑"文學的別號;但他也反對不講求技巧的"標語口號
式"的作品。"標語口號式"的"革命文學"是缺乏感染力的,
是對於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和作法,實
際上達不到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目的。他曾經強調指出:
"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
則無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的是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
學'。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賦
得革命,五言八韻',是只能欺騙盲試官的。"(《革命文學》)
魯迅很重視文學藝術的特徵,以及把文藝作為手段為政
治服務的特性,並嚴格地把文藝和其他的革命宣傳工具區別
開來。在《文藝與革命》(一九二八年)中,他寫道:
"我以為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卻並非全是文
藝,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將白也算作色),而凡顏色未必
都是花一樣。革命之所以於口號,標語,布告,電報,教科
書......之外,要用文藝者,就因為它是文藝。"
魯迅這些對於文藝和政治的關系、文藝如何服務於政治
的見解,在今天,對於我們也還有深刻的啟發作用,而他的
作品,則提供了文藝如何服務於革命的政治的典範。他的題
材范圍非常廣闊,他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他的小說數
量不多,然而展示了當時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
刻劃了這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的深刻的思想是和他所塑造
的生動的形象密切結合的。他的雜文的天地則更為廣闊,古
今中外,宇宙之博大,蠅蚋之微小,兼包並蓄,然而或直接
或間接,都為革命服務,都為文化革命之擴大與深入累積了
資源,都給年青的革命的一代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魯迅在談到他自己的創作時,曾經說到某些外國古典作
家對於他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說里,依稀可
見。但《狂人日記》不但寄託更為深遠,而風度、氣派,依
然源出本土,非同移植。他說自己開始創作之際,"所仰仗的
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此則不但是自謙之辭,同
時也是坦白地告訴我們:取人之長,以豐富自己的血肉,不
但可能,而且是必要的。至於繼承和發展本國的優秀傳統,魯
迅曾屢次強調,而他的作品便是他身體力行的證據。魯迅在
繼承和發展舊傳統方面,目光四射,取精用宏,不限於我國
古典文學,亦且旁涉其他姊妹藝術,例如在《我怎麼做篇小
說來》(一九三三年)中,他說過這樣的話:
"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新年賣給孩子看的花紙上,只
有主要的幾個人(但現在的花紙卻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對於
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
他的著名的《拿來主義》,形象地說明了他對於古今中外
文學藝術優秀遺產所抱的態度。他說:
"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
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
能自成為新文藝。"(《拿來主義》)
他反對保守,反對故步自封。他提倡有分析有批判地創
造性地繼承古今中外一切文學藝術的優秀傳統,起目的則是
為了推陳出新。他說:
"這些採取,並非斷片的古董的雜陳,必須溶化於新作篇
中,那是不必贅說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撇去蹄毛,留其精
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論"舊形式的採用"》)
正因為他重視"拿來主義",他把大半精力付給了翻譯和
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藝術。而且,在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白色
恐怖之下,翻譯和傳播革命文藝理論和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
主義文學的工作,有它極其巨大的政治意義。他曾把這種工
作比喻為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美修士從天上竊火給人間,是
「偷運軍火給起義的奴隸"。整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工作,也
幾乎和他的創作活動相始終。今年即將開始出版的《魯迅輯
錄古籍叢編》三大卷,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他所搜集的古代
藝術遺產,如石刻畫像等,今後也將系統地進行整理和出版。)
"拿來主義"對於魯迅作品的獨特風格的形成,無疑地是
起了重要作用的。即以驅使筆墨的技法而言,魯迅的文學語
言同我國古典文學(文言的和白話的)作品有其一脈相通之
處,然而又是完全新的文學語言。在這些新的因素中(例如
句法和章法),依稀可見外來的影響,然而又確是中國旗派,
確是民族形式--當然,這在我國民族形式的歷史上展開了
新的一頁。無論是他的小說、雜文、題詞、乃至書信,一眼
看去,便有他的個人風格迎面撲來。這種風格,可以意會,難
以言傳,如果要勉強作概括的說明,我打算用這樣一句話:洗
煉,峭拔而又幽默。
但是,統一的獨特的風格只是魯迅作品的一面。在另一
方面,魯迅作品的藝術意境卻又是多種多樣的。舉例而言:金
剛怒目的《狂人日記》不同於談言微中的《端午節》,含淚微
笑的《在酒樓上》亦有別於沉痛控訴的《祝福》。《風波》借
大時代中農村日常生活的片段,指出了教育農民問題之極端
重要,在幽默的筆墨後面跳躍著作者的深思憂慮和熱烈期待。
《涓生的手記》則如萬丈深淵,表面澄靜、寂寞,百無聊賴,
但透過此表面,則龍蛇變幻,躍然可見;這是通過一對青年
男女概括了當時的不滿於現狀、正待灑開大步、別尋出路,而
又思想上矛盾重重的廣大知識青年的精神狀態的。
《故事新編》為運用歷史故事和古代傳說(這本是我國文
學的老傳統),開辟新的天地,創造新的表現方法。這八篇小
說各有其運用史實,借古諷今的特點,但仍有共同之處,即:
取捨史實,服從於主題,而新添枝葉,絕非無的放矢。《奔
月》一篇,平空添了烏鴉,固有所諷;《採薇》卻巧妙地化陳
腐為神奇(鹿授乳、叔齊有殺鹿之心、婦人譏夷齊,均見
《列士傳》,《古史考》,《金樓子》等書,阿金姐這名字是魯迅
給取的),舊說已足運用,故毋須再騁幻想。至於藝術境界,
八篇亦各不同;例如《補天》詭奇,《奔月》雄渾,《鑄劍》悲
壯,而《採薇》詼諧。
大致說來,魯迅在他的雜文中,運用了另一種藝術表現
方法。這種表現方法,服從於雜文的政治任務,達到了內容
與形式的統一。魯迅稱雜文為"匕首"或"投槍",脫手一擲,
能致敵人於死命。他卓越地完成了自己所規定的任務!然而
「匕首"或"投槍",倘就其作用而言,固然可以概括魯迅的
絕大部分的雜文;但魯迅雜文的藝術手法,仍然是回黃轉綠,
掩映多姿。他的六百餘篇、一百萬字的雜文,包羅萬有,除
了匕首、投槍,也還有發聾振瞶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
靜夜鍾聲,也有繁弦急管的縱情歡唱。我們說魯迅的雜文是
迅速反映現實的戰斗性極強的一種文藝形式,此所謂戰斗性,
固然指對敵人的斗爭,同時也指對自己陣營內的錯誤傾向的
斗爭,對迷路的朋友們的不妥協的堅持原則性的忠告,以及
對中間分子的搖擺不定的針砭。在對敵斗爭時,魯迅用的是
匕首和投槍,但在對內、對友、對中間分子時,魯迅有時用
醒木,有時也用戒尺,有時則敲起警鍾;故就魯迅的雜文而
言,片面性和簡單化的說法是不符合於實際的。
魯迅的生活經驗是極其廣泛而豐富的,這在他的作品
(包括雜文)中可以看到。自然,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他不
可能象我們今天那樣接近工人群眾,和工人生活在一起,可
是,這並不意味著,他不了解工人階級,並不意味著,他的
思想感情和工人階級沒有共同之處;不,事實不是如此。所
以然之故,在於魯迅對當時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農民、手
工業工人等等)的生活、思想、情感是十分熟悉的,而尤其
重要的一點是魯迅在他的思想發展的過程、從戰斗的經驗中,
認識了人類(包括中國人民)的前途依靠著工人階級及其先
鋒隊--共產黨,而且正象他在一九○一年《自題小像》說
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他在一九二七年以後直至呼吸停止的
一瞬前,他堅決不移地認清了為共產主義而斗爭也就是為祖
國的解放而斗爭,他無時無地不為中國工人階級事業的勝利
而奮斗,在三十年代,魯迅所走的道路,不僅在半殖民地的
中國具有典型的意義,對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知識分子
說來,也具有典型的意義;而且在六十年代,這也依然具有
典型的意義:真正地謀求祖國人民獲得真正解放的殖民地半
殖民地的知識分子必將走著象魯迅那樣走過的道路。
除了廣泛的生活經驗,魯迅的學問也是極其淵博的,這
表現在他的學術性著作中,也表現在他的雜文中。我在前面
提到過,《故事新編》中的《採薇》無一事無出處;從這樣一
篇小說就可以窺見魯迅的博覽。而他的全部雜文,則展示了
他對於歷史(中國和外國的)、科學(特別是生物學)、古今
中外的文學藝術的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理解。正因為具有這
樣廣博深厚的基礎,所以魯迅的雜文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
度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博"與"專",在魯迅作品中的
辯證的統一,對於我們也是學習的典範。
同志們,朋友們!魯迅誕生已有八十周年了,他離開我
們也快到二十五周年了。在紀念他的八十誕辰的時候,我們
的文學藝術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親切關懷和英明領
導之下,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果。
㈦ 魯迅的狂人日記被編進哪本小說集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對集權專制社會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㈧ 狂人日記是什麼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
㈨ 狂人日記小說里的人物有哪些
狂人"了,既小說中的"我"
狂人日記:阿Q
祝福:祥林嫂
葯:華老栓,華小栓,夏瑜 ,康大叔,夏瑜的母親.首先,《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症狀是病患者處於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於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徵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帶著顯著的「多疑」特徵,或反過來說,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著重表現的是狂人的「多疑」.(當然,我們不能將作品中狂人的多疑套在魯迅身上,這待下述.)
其次,結合魯迅的創作情況來看,在魯迅的小說中,有一些作品不像《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故鄉》等作品側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外現(形貌、言行、履歷、事件等),而是以人物的內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動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識傾向,比如《狂人日記》、《白光》、《長明燈》、《傷逝》等.這類作品雖有人物的言行活動,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種精神意識.以《狂人日記》來看,小說開頭的第一部分就採用這樣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小說一開場,登場的是人物的意識,魯迅不用很亮很清之類的單一視覺的文字,而用「很好」這樣綜合意識來把握月光.接下來,「我」出場了,但對於讀者來說,「我」無形無狀,更不用說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輕是年老,實質上,「我」即「我」的意識在繼續牽著讀者走:「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是對「很好的月光」這種感覺的意識重認;「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這一句,是意識再次把握;「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這是意識重認後新意識的出現;「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新出現的意識開始把新的客觀對象納入意識范圍———注意,此處不是對趙家的狗那兩眼的客觀描述,而是意識對於這一事實的一種把握.「我怕得有理.」這一句,意識走向判斷.依此分析的路子,使之貫串整部小說,都不難得出意識流動的軌跡.因此,從這一視角看,《狂人日記》是一部展示意識過程的一部小說,簡單說,《狂人日記》是一部意識性小說.
再次,在小說的結尾,有這樣的一句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魯迅此處冠以「我」有「四千年履歷」,並把「真的人」與「我」相對,暗示著「我」並非具體存在的人而是一種藝術設置,當然,「我」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承載某種人的意識,但在《狂人日記》中,這個人又不會是真實的具體的「迫害狂」病人,魯迅作為藝術家不會像醫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樣,去記錄描述一個病患者的征狀.在《狂人日記》中,假如從一個「迫害狂」患者的角度來看,魯迅對其所作的能充分表現這一患者的特徵規定是極少的,「我」無名無姓,沒有病因解釋,沒有病史說明,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也有極寬的范圍.而另一方面,魯迅又極為精細傳神地把握「迫害狂」這類患者的共同特徵.這說明,「我」作為一個具體存在並不重要,魯迅對於狂人的選擇並不在於這個狂人是誰,而是因為選擇狂人符合於魯迅的藝術設置和藝術表述,假如小說中的「我」是一個一般的人,那麼魯迅就無法在其身上表述「多疑」的這一意識.從小說的實際情況來看,「我」這一狂人所表現出來的病狀是「迫害狂」一類的共同特徵.實際上,「我」只是一個承載物.一方面,「我」承載著狂人所共有的病狀,以達到小說所要求的藝術真實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病狀在某一層次上與作家所要表述的東西相吻合.而在具體的文本創作之中,作家不可能直裸裸地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作品中的人物,相反只能是遵從所選擇的人物性格特點和發展規律,融入自己的東西.由於藝術選擇加上藝術家的藝術表述能力,魯迅的《狂人日記》一方面極為真實地描述了「迫害狂」的征狀言行,但另一方面又極為巧妙地昭示小說並不是要表現「迫害狂」的征狀,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載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實是作者自己的東西.也即魯迅之所以選擇狂人是因為狂人有顯著的「多疑」特徵,它暗合著魯迅「多疑」意識的內核表述.所以魯迅選擇了狂人來承載「多疑」這一意識,作者著重要表現的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我」所承載的意識「多疑」.
經過這樣一番梳理,《狂人日記》這一部小說可以說是一部以狂人所承載的「多疑」並依據這一意識的某種特徵展開的小說.
問題是:《狂人日記》中的「多疑」能夠與魯迅的「多疑」相聯系起來嗎?
這也是要談的第二個條件.
魯迅先生是一個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以此去支配自己行動的人,這同樣也體現在其文本創作之中.魯迅曾一再強調作品中的自我意識:「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從寬泛意認上說,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肯定包含著作家的精神意識世界的表述,但由於作家的藝術思維不同,其在具體的作品表現也不同.有時候,作品的客觀內容與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識相互分離,有時候,作品的客觀內容與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識融一.前者如《祝福》,透過《祝福》文本的客觀內容,可以把握到魯迅對於「祥林嫂」這類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而後者如《狂人日記》、《長明燈》、《過客》、《這樣的戰士》等,作者客觀上描寫某一人物某一事實,同時又把某種意識融入其中.舉個例子說,《狂人日記》中「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詰問,可以是狂人的、也完全是魯迅先生的詰問.對於魯迅與《狂人日記》的關系,已逐漸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魯迅的幾乎所有的心理特徵和表現,都能在《狂人日記》中一窺端倪.」「《狂人日記》中,那種『迫害狂』式的病態心理,本身就是他(魯迅)切身體驗的『變形記』.」「因此,『狂人』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而且是一個文化先覺者形象,是魯迅反抗精神的形象外化.」這些看法都是中肯的,但沒有注意狂人形象與魯迅的差別.在《狂人日記》中,「多疑」這一意識的活動特徵首先是歸屬於患「迫害狂」的狂人屬性,這些屬性是不能套在魯迅身上的,而狂人這一藝術設置及如何設置、對於「多疑」的表述,則是按著魯迅心靈對於「多疑」的解讀和描述實現的,同時對於「多疑」的解讀和描述,自然受著魯迅「多疑」的主體支配.因此,從《狂人日記》去把握魯迅的「多疑」成為可能,並具有重要意義,但要從中把握魯迅的「多疑」的本質及個性色彩,必須進入作品,並以一定的方法對狂人的多疑與魯迅的「多疑」加以分離.
㈩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
我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魯迅於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狂人日記》。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