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如何說明了儒釋道
㈠ 金庸的《俠客行》有什麼含義
金庸是著名的華人作家,他的武俠小說中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寫武俠小說的時候也同樣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來探討人生和主人公的命運。《俠客行》就像是一則寓言故事,其核心探討的是佛教型理想人格,小說的主人公天石破天,其實與《天龍八部》的虛竹是一類人。他跟虛竹的特色一樣:謙虛、純朴、良善、真誠,對事物完全沒有成見,待人完全沒有心機,最後,像虛竹一樣,他的良善無知,使他在無意之中,毫不費力地修成絕世的神功,達到武功的最高境界。
石破天比虛竹更無知,因為他自小就與母親住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完全不懂人情世故。虛竹念過幾部經文,石破天是個徹底的文盲。
就是因為他不識字,所以在俠客島的石洞里看壁上的「俠客行」圖文,才不像其他人那樣為復雜的註解誤導,他自以為無法了解其中高深武功,於是只尋求娛樂,隨便玩玩,等白自在看完了一同回家。在這漫不經心的情形之下,他反而找到圖文的真正意義。
虛竹這種人現實世界可能不可能有,難說得很,石破天則肯定是不會有的,因為在他身上,發生太多機緣巧合的事了,但是,他是一個十分可愛的人物,因為他有難能可貴的感情,這些感情,在爾虞我詐的現實社會,很少人隨便流露出來,但本身卻是真實存在的。
㈡ 金庸武俠小說中蘊涵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這個問題范疇太廣,在這里我只做一個粗略的梳理:
微觀方面,金庸小說很多細節都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從琴棋書畫到經史子集,幾乎都有涉獵,與一般武俠小說不同,金庸小說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書畫,有的融入不同個性,有的融入儒釋道文化。
宏觀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說按照創作順序分為四個階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階段,是金庸側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階段,書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積極入世的,常以天下為己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階段的代表是《射鵰英雄傳》和儒俠郭靖;1959年-1963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轉道,以楊過、張無忌為代表——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寫的同樣好的《笑傲江湖》卻是個特例(因為它不僅涉及道家文化,還要影射政治);從1963年-1967年是第三階段,作者由道入佛——這大概與金庸先生中年開始讀佛經不無關系,以《天龍八部》為典型代表;從1967年《笑傲江湖》之後,金庸通過反思,或者說是顛覆,否定了許多傳統文化的糟粕,進入「無俠」的階段,開辟了武俠小說,乃至通俗小說的巔峰,以《鹿鼎記》和韋小寶為代表。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階段只是人為劃分的,其實不管在哪個階段,儒釋道都是相互滲透的。另外,作為新武俠的代表,與傳統的武俠小說相比,金庸小說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騎士文化(如《堂吉訶德》)最為突出。
附上金庸小說時間表:
小說作品
《書劍恩仇錄》 1955年
《碧血劍》 1956年
《射鵰英雄傳》 1957年—1959年
《雪山飛狐》 1959年
《神鵰俠侶》 1959年—1961年
《飛狐外傳》 1960年—1961年
《白馬嘯西風》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 1961年
《鴛鴦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連城訣》 1963年,又名《素心劍》
《天龍八部》 1963年—1966年
《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記》 1969年—1972年
《越女劍》 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我覺得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了解小說和進行金庸小說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㈢ 有誰能說說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有哪些
先摘抄一段評論金庸語言特色的話:
金庸的語言,細看每一句,都很平常。不論詞彙的搭配,還是句式的選擇,都很少標新立異,出人意外。那些話,你也能說,我也能寫。但就是這些話,讓無數少年著魔,青年落淚,中年搔首,老年捻須。技癢之下,試著把那些感人的段落摘下來,卻反而發現這是一種「殘忍」,彷彿是砍斷楊過的臂膀,挖下阿紫的眼睛一般。這時方領悟到,金庸的語言像一切超一流的偉著一樣,是「渾然不可句摘」的。離開了上下文,離開了整個小說的肌體,這些段落就成了失去生命的標本。標本雖然也具備一定的觀賞價值,但畢竟遠不及活生生的原態。
金庸寫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之氣魄,寫情愛,有「直教生死相許」之深婉,寫風景,有「江山如此多嬌」之手筆,寫歷史,有「一時多少豪傑」之胸懷。正像《神鵰俠侶》中的獨孤求敗,劍術登峰造極之時,便不再依賴任何寶劍,飛花摘葉,皆可傷敵。在武俠小說中,無招之招,是最神妙的武功。在藝術創作中,無技巧的技巧,則是最高的技巧。金庸以他打通儒釋道的藝術境界又一次印證了這個充滿辯證法的哲理:語到極致是平常。
下面聊聊我自己看金庸先生小說的體會。
金庸先生寫小說,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琴棋書畫詩,歌酒俠義情,儒道僧佛尼,恩怨情仇苦。正因如此,各種各樣的讀者都有自己傾心的佳句佳篇,鮮有眾口難調之困。金書14部(加《越女劍》為15部)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又味美炙鮮,一言一語極為尋常,卻又往往將讀者引入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之中。如笑傲中品酒、天龍中包不同李傀儡對唱戲文、蘇星河之玲瓏棋局,作者知識之廣之博,鮮有能及。最為出色是射鵰三部曲和獨立成篇的《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讀笑傲,自生放盪不羈,讀射鵰,自生忠孝愛國,讀連城訣,頗感世事昏暗,人心險惡。不過最出色,愚見為《天龍八部》。評論多言蕭峰是頂天立地大英雄,我卻對英雄真性情更自欽佩。蕭峰阿朱,兩心相傾,兩情相悅,青石橋上誤殺愛人,塞上牛羊空許約,悔英雄淚。阿朱遺言,讓蕭大哥好生照料阿紫。蕭峰於阿紫,不過是不願拂逆愛人臨終託付,於是盡心照看被自己誤傷的阿紫。阿紫卻又被蕭峰英雄之氣所傾,雁門關外,英雄自絕,阿紫懷抱姐夫跳崖殉情。朱紫雙姝,血脈相融,同傾一君,共枯共榮。書讀至此,氣噎於胸,掩卷嘆息,默默拭淚(看官見笑,本人是好男兒)。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金庸先生點綴其間的人物性情似確如其人,確有其事,令人嗟嘆!閑舉一例,管中窺豹,更真切的體會,還請看官多讀原著。
㈣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眾多,其展現的武俠文化是何種文化
武俠作為特有中國文化的衍生物,其悠久歷史和底蘊備受各國專家學者追捧,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對俠文化商業價值挖掘的深入,由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游戲力度的加大,影響范圍之廣令人咂舌。以至於國外友人覺得在中國隨便一個街角掃地阿姨都會虎鶴雙形飛檐走壁,你要說你不會登萍度水呀就不配當中國人。
出身草莽,幼年生活十分凄苦,崇尚俠客之道的他十三歲便決意混跡江湖,直到有個機會他進入小雷門,並一步步做到小雷門大總管之位。但是把俠道作為自身信念的戚少商並不滿足於此,到達瓶頸的他選擇急流勇退,准備用自己的方式改變這個腐朽的世界。
江湖稱頌的連雲寨,是各路英雄草莽的聚集之地。戚少商決定孤身一人前來踢館,已做好最壞打算的他並沒遭遇太大阻礙,各大寨主雖然擁兵千萬,卻無以少勝多之意,以決斗定江山。戚少商自縛右手以單手相搏,決斗中變換各種兵器身法,運用自如干凈利落大敗八大寨主,面對武功蓋世的戚少商,連雲寨上下心服口服,一致推選他為大寨主。
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山黃荻花墮已深,情若可知鏡中人。《劍俠情緣三ol》
一個是萬人景仰的藏劍山莊大小姐,一個是世人不齒的天下第一大盜。作為莊主葉孟秋唯一掌上明珠的她受盡所有寵愛,聖雪冰肌的她常常想要逃離這個氤氳十九年的禁足之地,縱是三陰逆脈之軀仍抵不過對詩與遠方的嚮往。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趁庄內月圓酒酣,夜色殘影之下自屋頂飄飄而落,緩入無盡彌塵。她已暗暗下了決心,此途欲順江而下看遍世間美景,天涯路遠可否一路順風?
他此刻正在下游黃山紅衣教密址盜取教會記錄,不巧被教主阿薩辛發現,作為波斯王國祆教長老之首的阿薩辛擁有絕對恐怖的實力,被其打成重傷敗逃,幸而祖傳絕世輕功無人可及,得以逃出生天至天都峰頂。
竹筏之上的葉婧衣並不知道,她俠盜衛棲梧的命運將此刻牢牢地捆綁在一起。衛棲梧傷勢嚴重幸有葉婧衣悉心照料,情愫暗生的兩人這一住就是數月之久,本以為就此終老卻又被命運所捉弄。暗疾復發的葉婧衣被惡人谷柳公子擄走,輾轉之下又被阿薩辛控制,以此來要挾衛棲梧為紅衣教鎮守荻花聖殿。
當我們意欲探尋荻花奧秘之時,耳邊總會縈繞著這段話。
「誰敢再向前踏一步,過線者死。」「因為我要保護靖衣……」
「江湖道義,衛七我顧不得了!天涯盡頭若只留我二人幾世情緣,也不負她那相思之意。情絲雖如夢,卻能斷人生死,我等候許久不分正邪只為與她破繭重逢,你們可懂?」
「我心為紅顏,你們休怪衛某刀下無情。」
千壺烈酒入衷腸,訴言盡歡予知己。《天涯明月刀ol》
克夫、克母、克師、克友、克妻、克子,年輕的七星派弟子不料被一盲眼相士這樣斷言,少年時即慘遭滅門之禍父母雙亡,一向極為審慎的他此時也抑制不住憤怒一把掀翻算命攤。誰料數月之後七星派遭遇水逆,一眾師兄弟甚至自己的恩師苦竹大師亦遭兇手屠殺。
探秘之路也不平坦,自己摯愛也不能倖免毒發身亡。相士之言一一應驗,面對天煞孤星之命,他辭別了好友鍾舒文等人孤身上路。
夜色之下投宿一路邊驛站買醉消愁,偶遇一富商,交談甚歡之下忍不住將自己的苦楚經歷傾訴殆盡,誰料這富商聽罷大笑道,若依此如克命之人,自己也為孤星之格數。即為同命又為知己,二人惺惺相惜,推杯換盞之間烈酒已下大半,千杯仍不得一醉。若干年後,帝王州盟主葉知秋回憶起此事,作為人生貴人的富商竟然是青龍會四龍首上官金虹。而往後江湖上給我們留下的只有那句「若真孤星照命,葉某唯有以劍破之」
「俠」以劍為宗,以「止戈」為心,兼之以儒釋道、玄易醫,倒像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游戲注重精神消費的文化,武俠恰恰滿足了我們內心憧憬俠道的願望,這種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被更多的玩家接受,也成就了武俠主題在我國玩家群里不可取代的地位,進而影響全世界。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