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牛肉陪酒
Ⅰ 古代武俠小說里,為何江湖俠士只會點熟牛肉配好酒
「小二,給爺撿好的牛肉上二斤,好酒一壺。」這幾乎是武俠小說里,最為常見的台詞,但凡有武功的大俠,到了飯館必然會點一份上好的牛肉,再來他幾斤上好酒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把那種灑脫的俠士風采展現的是淋漓盡致。這個主要就體現在《水滸傳》上,經常看到林沖包幾斤熟牛肉喝酒吃,武松吃熟牛肉等等,書中描寫在店裡要熟牛肉就酒喝的情景不下百處。
受其影響,金庸筆下最大的兩個大俠,郭靖和喬峰,都是牛肉達人。古龍也是牛肉迷,在小說里介紹過一道菜「蚝油牛肉」,而且規定炒這道菜只能炒七下。陸小鳳還有一個女朋友就叫做「牛肉湯」。梁羽生寫的大俠南霽雲,也是一進酒店就喊:「打五斤好酒,切三斤牛肉來!」
總的來說,武俠小說中的大俠套餐,主要是為了從側面刻畫人物形象。本來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只是被我們普遍認可,也就成為了一種潛意識里的文化符號。以至於我們只要看到「一壇好酒,再切幾斤熟牛肉」腦子里的第一反應就是武俠和江湖。但是為什麼這些大俠們都喜歡吃牛肉,不來點其他肉,比如豬肉、狗肉、雞肉、魚肉呢?其一,小說是明清之際流行的,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這個時期,雖然沒有太嚴厲的律法規定牛肉不允許販賣的,但是牛還是很珍貴的。歷史上的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耕牛對於國家的興衰十分重要。簡單來講,耕牛幾乎直接影響了當時的GDP,牛的地位自然與眾不同。甚至在很多朝代,私自宰牛吃牛肉都會受到嚴厲的刑罰。明代公案小說《包公案》就曾經描寫過一樁殺牛案。說兩戶鄰家有怨,其中甲戶偷偷把乙戶的牛的舌頭割了,乙戶告包公調查,包公讓他宰牛賣肉。於是甲戶就抓住乙私自殺牛的罪過,將其告官。包公就此推理是甲割的牛舌。說明古代有這樣的罪名。而英雄好漢多是義薄雲天,天不怕地不怕。選擇吃牛肉,更能體現他們的豪情。
無論是越喝酒越厲害的蕭峰,還是憨直的郭靖,亦或是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他們的出場幾乎都離不開酒水和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符合大眾在潛意識里對於豪傑的想像。(骨子裡敢於反抗,行事中豪氣干雲)其二,得從古代祭祀說起,祭祀的最高規格為「太牢」,就是用「牛,羊,豬」三畜祭祀上蒼,是皇帝祭祀上天是用的。如果沒有牛的話,那隻能叫「少牢」,規格要低一些的,是是士大夫們祭祀時用的。既然牛是祭祀上蒼的最高牲畜,是三牲之首,只有皇帝才配使用,所以熟牛肉有多貴可想而知。大俠豪傑都是視錢財如糞土、一擲千金的主兒。一壇陳年女兒紅再切三斤熟牛肉,這個標准套餐是相當的豪華啊。普通百姓幾乎是不可能享用的起,而大俠們都是義字當頭,重情義輕財錦,這種套餐更符合他們的身份。
而且在古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造反精神的表現,喝酒不用講禮制,下層階級吃上層階級才能吃的食物,寓意在吃喝上不僅平等分配,並且奪取財富分配話語權。其三,豪傑大俠們神勇無比,自然需要消費能量高,營養價值高的牛肉。除此之外,當然最重要的是熟牛肉適合食用啦。酒食相配,熟牛肉在烹制的過程中已經加了多種佐料草葯鹵料,味道鮮美,而且快速加工,一熱一切即可裝盤,不用性子急的英雄們久等。溫一壺老酒,與牛肉特別是醬牛肉切片相配,可謂是絕配。
Ⅱ 武俠小說里,古代豪傑喝酒都會點熟牛肉,這是為什麼
每次看武俠小說或者電視劇都會碰到大俠點牛肉,好像成了約定成俗的事情,畢竟點菜牛肉是必不可少的,要你想一個菜必定會想到牛肉,在古代也沒有個菜單,小二過來問你吃點什麼你直接想到的就是牛肉,小說作者想到的也是牛肉,所以點牛肉就成了必備的。
其次就是古代牛肉可是個東西,既貴又少,所以大俠點牛肉顯得自己有錢身份又不一樣,不是一般人,豬肉什麼的我們都瞧不上,吃肉只吃牛肉才配的上自己。畢竟古代牛都是用來耕種受到保護的,所以很少有機會吃到牛肉,大俠自然不一樣,如果大俠坐下對店小二說來一碗花生米喝酒,顯得就不那麼的有氣勢了,那樣別說行走江湖了,飯館里都有人要欺負你了。
最後就是大俠喝酒配牛肉正好,不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喝酒配牛肉是必須的,牛肉因為纖維粗,嚼起來特別有嚼勁,拿來配下酒菜正合適。
Ⅲ 古代武俠小說里,為何江湖俠士只會點熟牛肉配好酒
古人有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豪放不羈的性格,表示自己的性格大方,豪邁,好相處。酒可以壯膽,牛肉是健身的。
首先說酒,酒壯慫人膽,武松也是酒後打虎,可見以酒壯膽增加武力值,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作為大俠,行走江湖免不了打打殺殺,補充能量的時候選擇可以增加武力值的酒為飲品,而不是更高一層風雅的茶為飲品,是比較自然的選擇。
故而,切三斤牛肉,打兩斤好酒,乃是俠客們的理想標配,尋常老百姓,沒那三兩把刀子,還是別裝這個逼格冒這個險的好。
Ⅳ 武俠片里去客棧都是二兩牛肉,俠客都那麼有錢嗎
傳統武俠小說里,作者都喜歡寫主角走進客棧,要二兩牛肉一壇酒,其實這是是個量詞,營造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場景,好像只有這樣才算得上是英雄好漢。其實這個淵源大多來自於水滸傳。不難看出白酒和牛肉是古代江湖人的標配。
而且,牛是躬耕之本,古代其實是禁止吃牛的。所以敢吃牛的人大多是不怕死的,行走江湖的人。賣牛肉的店家也多是官府管不著的村野店。久之,吃牛肉倒成了一句江湖黑話,只要敢買敢賣,暗號就對上了,四海之內皆兄弟!
所以其實和有沒有錢沒有多大的關系,江湖豪氣展現出來就夠了,大家也不要鑽這個牛角尖了。
Ⅳ 武俠小說里,為什麼大多豪傑好漢喝酒時都要點熟牛肉
因為吃牛肉可以體現出大俠風范,體現出不畏強權的品質以及牛肉營養價值高,可以充分補充大俠在行俠仗義中失去的熱量。不論是武俠小說還是古裝電視劇,我們都可以看到英雄豪傑們將銀兩拍在桌子上然後大吼一句「小二,兩斤熟牛肉,一斤女兒紅」,因此女兒紅和熟牛肉又被戲稱為大俠套餐。
當然古人是不知道這一點的,他們只知道吃多了牛肉會身強力壯,而英雄豪傑的標配不就是強壯的體魄么,所以他們才常吃牛肉。古時候小說中英雄豪傑的刻畫,是寄託了作者的情思在其中。他們想要斥責社會黑暗現象,但是又無力改變,只能通過筆下人物寫出來,希望可以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Ⅵ 武俠小說里,為什麼古代英雄豪傑喝酒都會點熟牛肉
因為是在古代而且因為當時都是物以稀為貴那麼在當時人們根本見不到很多的牛,所以說當時的牛肉就是比較昂貴的東西了,再加上古代牛的數量非常稀少,即使是有頭牛那樣就基本上是個當地的小地主了。這樣的生活有牛肉就算是不錯的了,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能夠吃到牛肉就算是非常不錯的了,更不要說是經常吃這個牛肉了,能夠吃一口就算是讓你立馬去死有的人也是會去這樣做的。
反正我就是覺得這樣寫更能夠突出當時的英雄豪傑都是比較豪放有錢的人,而且他們不懼怕律法,敢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們進行斗爭。
Ⅶ 為什麼武俠小說里古代豪傑喝酒都點熟牛肉
不是考據學愛好者,謹提供個思路:
因為即使是夏天,用清水煮熟大塊的牛肉,撈起風干,可以放三五天不壞,熟豬肉水分大,晾不幹下,放不了那麼久,第二天就壞了,除非多放鹽,那樣就不好吃了(古代鹽也貴呀),這是本人親自試過的。
做成火腿?那成本更高了,還需要一定的烹飪技術大量時間才能吃的了火腿,
而小路邊店,本小利薄,人手不足,煮好一大塊牛肉風干,來了哪位客人需要就切一盤子還是可以的,宰雞殺鴨,或者九大簋就辦不來了。所以小二說,「只有熟牛肉」。
另一店小二說「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為啥要強調新?因為他們平時賣的吃的可能都不夠新鮮,
「次日,山寨里一面殺羊宰豬,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頓,卻將金銀酒器,設放在桌上。」不是大夥不喜歡吃豬肉,而是豬肉一殺就必須當天或次日吃完,只能是辦宴席或者大酒家才有,又或者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有專門的肉集市屠夫,魯提轄才能奉小種相公之名去買豬肉包餃子。
Ⅷ 為什麼影視劇小說中,古代俠客吃飯都是幾斤牛肉幾斤酒
筆者認為,牛肉和酒這兩種元素在古代武俠文化中起到不小作用,不論“兩斤牛肉一斤酒”這樣的說法和表達是否正確,但筆者認為,我們必須肯定的是,這兩種元素對武俠形象的塑造襯托,使武俠文化成為中國文學上奪目的一顆明珠。 當你想到俠客這個詞時,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先生的一系列武俠小說。這些作品伴隨著70年代,80年代的校園時光,甚至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作品,進入廣大公眾的視野。試想,許多好男人擁抱海碗酒壇時,淋漓盡致地品嘗豪言壯語,不為自己的形象增添幾分別致。畢竟,如果我們教英雄們端著茶碗喝茶,會顯得更書生氣,也不那麼有野心。回到”一斤酒”上,事實上,還是有錯誤的。在古代中國,肉的重量是好的,但是酒不一樣。你還應該注意到,當你看電視劇時,大部分的葡萄酒都是密封在一個大罐子里的。因此,銷售葡萄酒的方式一般是松裝葡萄酒的壇子,測量葡萄酒的長短,以及使用桶、盛、角、壇、碗等方式來計算容量,很少看到使用稱重銷售。最後,作者認為牛肉和酒這兩種元素在古代武術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兩牛一酒”這一表述是否正確,筆者認為,必須確定的是,這兩個因素構成了俠客形象,使俠文化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Ⅸ 武俠小說為什麼有很多吃牛肉的情節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既然都是行走江湖了,殺人越貨這都幹得,吃點牛肉算什麼。不過說不通一點,憑借古代耕牛地位,一般小飯館哪裡來的牛肉啊,只能說為了劇情需要,這些飯館都不是給普通人開的,專門為江湖好漢准備的哈哈。
其實一般武俠小說里特意說牛肉的不多,只記得《神鵰俠侶》上,丐幫英雄大會,武家兄弟為了讓楊過出醜,故意跑去敬酒,結果反被楊過算計,手指抓了汁淋淋的牛肉。再有就是蒙古一幫高手飯桌上爭奪一塊牛肉,結果被老頑童搶走。不過那時候已是宋元相交,丐幫並不是尋常人家,蒙古人吃牛肉也是天經地義,那時候吃牛肉其實毫不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