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敘事讀後感
① 高中語文選修 中國古代小說欣賞 讀後感(任選兩篇寫讀後感就行)
今天日午後閑暇時,看著午後明媚的陽光,便想著手執一卷,在書中暢游的滋味,便讀了經典《三國演義》中《曹操獻刀刺董卓》一回,略得啟示。
在這一回中,主要講述了朝中大亂,董卓掌握大權,橫行霸道,許多官員決定殺掉董卓。王允讓曹操帶一把七星寶刀去刺殺董卓。為國除害解救百姓自然好,但也要有策略,雖然曹操可能已經計劃好謀殺董卓計劃,時機夠准(因為呂布離開董卓身邊),但那一刻時運不佳,想要拔劍又被董卓從衣鏡看到,幸好呂布剛好回來讓曹操有機會逃生否則董卓在曹操還未逃走時起疑然後殺之。然而我起初不懂曹操為什麼不直接殺死呂伯奢,而是「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揮劍砍伯奢於驢下」? 讀罷方才明白曹操本性固執,為人辛辣以他奸詐的性格,以慢其心,間而殺之...其二董卓身為丞相有強大的勢力,沒有良好的策略,單方攻擊略有愚蠢
事情敗漏後,曹操逃走家鄉,途經其父至交呂伯奢家,欲借留一宿,呂伯奢甚是高興,招呼家人殺豬款之,並親自去鄰村打好酒。曹操疲憊,卧下歇息,醒來時,聽到磨刀聲,此人疑心甚重,誤以為呂伯奢要殺之領賞,故先下手為強,殺其全家,後發現實乃殺豬,後悔已晚,遂逃走,途遇打酒歸來的呂伯奢,呂伯奢竭力挽留孟德留下,孟德心有其愧,然思索片刻又將呂伯奢刺死,至此呂伯奢盛情款待曹孟德,而全家滅門。曹操此人,亂世之梟雄也,殺其家人實為疑心甚重,做事狠辣,乃其作風,而再殺呂伯奢,我想他是不忍高齡老人回去獨自面對家人慘死之痛,遂殺之!
與此同時當我讀到曹操要刺殺董卓,准備掏出 寶刀是,心也隨著小說的情節而波動緊張,當曹操暴露,我不禁嘆息,唉,多好的刺殺機會啊!可惜,甚是可惜。不過,這也有曹操自身的原因:做事不細心觀察,沒發現屋內的大銅鏡,不僅刺殺失敗,還丟了一把寶刀,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有一句話說的好:「細節決定成敗。」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生活,認真觀察社會,我們就一定會成功。
當午後的陽光,灑在身上,暖暖的,打在樹上,零零碎碎,似乎書中的故事在眼前上映、、、
曹操這個在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書中我最為欣賞的也是曹操。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史書評論明略最優、清平之奸臣、、然而我確認為他是亂世之奸雄,也是英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 。
《曹操獻刀刺董卓》這個故事給三國演義小說增添了生動的情節,不僅推動了小說故事的發展,也讓讀者對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國時代,動盪不安,將曹操直接評價為漢賊也有所不妥。 讀了這個故事,我很是感概,小時候就一直聽說曹操是奸雄,現在看過三國演義後,確實不假,至少以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能說明問題,更重要的是權位的刀把子,一直讓自己人扛著,這樣無異於謀權了,既然能謀權就有可能篡位。 更重要的是,朝中大臣眾多,但是有勇氣去殺董卓的卻是寥寥無幾啊,曹操就敢了,而且有可能真的是刺死了董卓,補充回答: 來自手機問問 自己也逃不出丞相府。這是玩兒命的活兒,也是忠君愛國的活兒。所以,我要說的是: 曹操是奸雄,也是英雄!
② 急求一篇中國古代小說讀後感
儒林外史》讀後感 閱讀了《儒林外史》,我深深陷入深思。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說,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麼關系,於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後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著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後,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後,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小學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初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麼呢?」我卻啞口無言。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現在社會,盡管並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麼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現在是小學生,也許並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後也許就會後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裡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③ 求中國古典小說讀後感!
以下幾篇可供選擇
西遊記讀後感
西遊記是講述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平凡的出生,與其在花果山,水簾洞的生活,後來,與師父唐三藏,師兄弟豬八戒,沙悟凈展開前往西天取經的艱辛旅途.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節是第二回-三星洞訪仙學道,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小章節,但孫悟空與菩提祖師之間的暗語互動卻令我印象深刻,也佩服行者的聰明伶俐,竟能知曉祖師給他的暗號,
並且學會了七十二便等通天本領.還有第二十三回-「唐僧八戒飲水懷胎」,哇!只是喝了河水,竟然就懷孕了,不論男女都會生呀!八戒的一句話「我的媽呀!這孩子從哪裡出來呀!」堪稱一絕,令我不禁捧腹大笑.幸好,後來悟空和悟凈兩人到了解陽山,和如意真仙大打一戰後,取得泉水,才消除了胎氣.
西遊記,真不愧是中國四大名著之ㄧ,真的非常好看.每一個章節都有許多不同的驚險冒險,讓人不由自主的一頁一頁看下去.雖然大家都認為悟空法力高強,是最厲害的,但我卻有點不以為然.他法力高強是無庸置疑的,但我認為西天取經的旅途之所以會如此有驚無險的順利,而非悟空一人的功勞.不管怎麼說,西遊記真的很好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西遊記讀後感
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西遊記讀後感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西遊記的讀後感
《西遊記》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讀過《西遊記》後,使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於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麼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於取得了真經。
我們還要學習孫悟空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斗爭精神。雖然我們沒有孫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們也要學習他善於分辨真假善惡,不要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辯是非,才能撕破一切偽裝的畫皮。
讀過《西遊記》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並非全是玄虛離奇。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我們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這就是我讀《西遊記》從中得到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