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短篇小說巔峰之作
① 被譽為中國文言短篇小說之王的是啥
《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被認為是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王。其作品內容相當廣泛,藝術上想像豐富、情節曲折、境界玫麗。書中有很多反映官貪史虐、豪強橫行的作品。《聊齋志異》第一次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大量動人心魄的愛情婚姻故事,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
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王指的是清代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不是指某個人。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② 《聊齋志異》是如何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因為《聊齋志異》的寫作手法十分新穎,通過亂神鬼怪的事情反映出現實。
③ 《聊齋志異》為何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蒲松齡,出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四月十六日(公元1640年6月5日),戌時,是中國清代文學的重要代表。被譽為「中國短篇小說之王」,他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一生致力於科舉,直至72歲才獲得歲貢生身份。這一經歷讓他對科舉制度的弊端有著深刻的認識。
他傾注畢生精力創作了名垂千古的《聊齋志異》,共8卷,491篇,約40餘萬字。這部作品取材廣泛,源於民間傳說和野史,將花妖狐魅與幽冥世界的事物賦予了人格和社會性,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其情節幻異曲折,文筆簡練,布局嚴謹,被公認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魯迅、郭沫若、老舍等文學巨匠對《聊齋志異》給予了高度評價。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贊譽它為「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題聯稱贊蒲氏「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則評價說「鬼狐有性格,笑罵寫的不太詳細」。馬瑞芳更是將其尊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盡管《聊齋志異》完成之初,蒲松齡因家境貧寒未能出版,但在好友王士禎的鼓勵下,作品得以流傳。直到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才得以刊刻問世。其後,《聊齋志異》在全球范圍內廣為傳播,國內外版本眾多,包括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且已被翻譯成20餘種語言。《聊齋》故事還被廣泛用於戲劇、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創作出超過160部的作品。
(3)中國古代短篇小說巔峰之作擴展閱讀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