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女性人物
1. 三國演義中女性人物有哪些特點
三國演義中,描寫到人物1183人,其中女性僅55人。小說中女性人物的特點,除了過渡性人物,要麼才貌過人、要麼貞烈守節;要麼成為政治工具,要麼嫉妒成性。
一、貞烈守節:此類人物有徐庶之母、糜夫人、太史慈之母、辛憲英、王經母、馬邈妻子李氏、孫翊之妻徐氏等;
二、才貌過人:貂蟬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此類人物還有大喬、小喬、蔡文姬、甄宓、甘夫人等;
三、政治工具:如曹操的三個女兒曹羨、曹華、曹節,嫁給漢獻帝為妃,是政治婚姻的犧牲品。此類人物還有孫尚香等。
四、嫉妒成性:此類人物有曹丕寵愛的郭氏、何皇後等。
2.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紅樓夢》人物性格:
1、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視功名權貴,與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
2、王熙鳳:精明強干,賈府的實際大管家,極盡權術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
3、賈寶玉:封建叛逆者,他厭惡封建社會的仕宦道路,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
4、薛寶釵:熱衷於「仕途經濟」,勸寶玉去會會做官的,她恪守封建婦德,而且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
5、賈探春:有卓超的才幹,過人的智慧,深僻的見解,遠大的眼光。
《水滸傳》主要人物性格特徵:
1、宋江:宋公明,人喚「及時雨」。孝順,忠君,有領導才能,梁山泊首領。平素為人仗義,好結交朋友,以及時雨而天下聞名。
2、吳用:機粗談笑巧聰明,曾讀萬卷經書。使兩條銅鏈,一生屢出奇謀,屢建戰功。
3、武松:江湖上人稱武二郎,武藝高強,性格剛烈。
4、李逵:黑旋風,直爽、忠誠。
5、林沖:京城八十萬禁軍教頭,忠厚老實,武藝高強,善良。
6、魯智深:花和尚魯智深,見義勇為,武功高強,力大無窮。
3. 秦朝和漢朝的俠女有哪些(可以是小說人物)
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主要祭司,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動畫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呂母
呂母(?~公元18),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子呂育,任縣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 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盪盪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 (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遲昭平
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斗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斗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這支農民起義軍,不但攻縣郡,殺貪官污吏,搶府衙官庫,砸地方牢獄,拯求身隱囹圄的無辜百姓,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同時,他們也襲擊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鄉鎮民團,,,無情的打擊那些宦官、王孫、公侯,沒收他們剝削的糧食和財物,分散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起義軍的風暴,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徹底崩潰了。由此,遲昭平的名子和業績,也載入秦漢農民起義史。
緹縈
漢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罰還是相當嚴厲的,除死刑之外還有肉刑。有一次,齊國的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按法當判肉刑。漢文帝下詔把他逮捕到長安治罪。淳於公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他見五個女兒柔弱,不由嘆了口氣說:「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到了危機時刻就沒有用了。」淳於公的一個小女兒聽了,下決心拚死也要將父親救出。她跟在逮捕父親的官差後面,一直到了首都長安。到長安以後,緹縈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的父親是齊國的一個小官吏,齊國的百姓全都稱贊他為官廉明。如今觸犯了法律,當被處以刑罰。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父親很想悔過自新,但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被損毀了的肉體就不能再恢復,即使他想悔過自新都不可能了。因此我願意把自己沒入官家當奴婢,以贖父親的刑罪,使父親有個自新的機會。」漢文帝見到這封信後,覺得緹縈小小年紀竟這樣懂事,便赦免了淳於公,並且下令廢除了肉刑。
一代文豪班昭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後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贊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在班昭還在班固活著的時候就參予了全書的纂寫工作,後來又得到漢和帝的恩准,可以到東觀藏書閣參考典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前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前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前漢書》,而且打動漢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歸洛陽。她寫的《女戒》七篇對後世影響深遠。鄧太後以女主執政,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予機要,竭盡心智地盡忠。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後為她素服舉哀。班昭是一位博學多才,品德俱優的中國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學家,也是位文學家,還是位政治家。
亂世才女蔡琰
蔡琰,漢魏間女詩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兒。自幼博學多才,好文辭,又精於音律。初嫁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母家。漢末天下大亂,董卓入據洛陽,她起先被董卓軍強迫西遷長安,接著又在興平二年(195)被南匈奴軍所虜,在匈奴中度過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贖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後,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憶繕寫亡父作品400餘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憤詩》及騷體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
謝道韞(349—409),東晉女詩人,著名才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她出身於晉代王、謝兩大家族中的謝家,成人後又是王家的媳婦。謝道韞是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聰慧有才辯,被後人稱之為絕代才女、奇女。在謝家眾多的兒女中,歷史上所說的「謝家風范」,在謝道韞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因此,謝道韞的才情倍受伯父謝安的欣賞。因其以「未若柳絮因風起(滿天飛舞的雪花就像春天隨風起舞的柳絮)」後人遂稱有文學才能的女子為「詠絮之才」。
替父從軍的花木蘭,隋代人,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4. 中國古代十大美女之貂蟬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以下是關於貂蟬的詳細介紹:
身份與背景:
- 貂蟬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被描繪為一位美艷無雙且具有俠肝義膽的女性。
- 她在民間傳說中原名任紅昌,是山西的一位村姑。也有說法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的前妻杜氏即是貂蟬的原型。
傳奇故事:
- 貂蟬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甘願獻身完成連環計,這一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因遭十常侍之亂而避難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王允見貂蟬美貌且忠誠,便將她收為義女,並定下連環美人計,意圖離間董卓與其養子呂布的關系。
連環計的實施:
- 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配給呂布,再明著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貂蟬周旋於董卓和呂布之間,成功挑起了他們的矛盾。
- 最終,呂布因貂蟬而憤怒,鏟除了董卓,留下了「呂布戲貂蟬」的千古傳說。
後續故事:
- 在《三國演義》的後續情節中,貂蟬與呂布共度患難,但呂布最終因沉迷於與貂蟬的享樂而置戰事於不顧,最終被擒殺。
文學與民間影響:
- 貂蟬的形象在文學和民間故事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她被視為美麗與智慧的化身,同時也是忠誠與犧牲的象徵。
歷史真實性:
- 需要注意的是,貂蟬並非真實歷史人物,而是《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的虛構角色。她的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並非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