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受什麼影響
A. 簡議中國古代小說與西方小說差異。不要大片復制,要簡單精煉。
中國古典小說深受史傳文學的影響,其結構藝術呈現出以事件為中心結構全篇的態勢,形成了以順敘為主的封閉性系統。
西方傳統小說受神話與史詩的影響,以人物為中心結構全篇,形成開放式格局。
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又使中國古典小說在結局的處理上,多以喜劇來結束全篇,而西方傳統小說卻多是悲劇結局。
B.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脈絡
一、孕育萌芽期:
神話是最早從綜合藝術中獨立出來的文學形式,完全可以被當作敘事文學。可以說,神話是小說的源頭。因為小說本來就是敘事的藝術。隨著歷史變遷,小說創作由民間走向專業化創作,內容也越來越向人自身靠攏,距離現實生活越來越近。即神話--傳說--人情世故小說。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簡單的情節和誇張的想像構成。如《山海經》《淮南子》中的神話故事,後代諸如志怪、志人、傳奇小說、《西遊記》大都受到神話的影響。
先秦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諷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筆凝練。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發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現在還存在這樣的小說作者,那他只好喝風拉煙了。然而,這些寓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很多根據寓言寫出。
歷史繼續發展,從春秋到秦漢,歷史文學自然出現了。因為文學作為新鮮的事物,優先被貴族階級接觸並享用。也許他們並不屬於小說,但是,如《史記》,對人物形象深入細致的刻畫描繪,甚至虛構,顯示出小說的特質。後代出現許多光彩照人的小說人物,與《史記》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當代武俠作家金庸直言不諱的承認自己的創作深受其影響。
二、文學自覺期: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將「小說」和「大道」比較。大道:宏觀言論,如正統散文、詩歌;小說:瑣碎言語,有點發牢騷的味道。班固認為小說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為文學類別的存在。
魏晉時,各種文學類別劃分已經很明顯,逐漸為人們接受。小說有了比較完整的篇章結構,擺脫了「殘俗文學」的粗製濫造,自此,中國文學史第一次出現具有現代意義的小說,也標志著古代小說的產生。
關於「志怪小說」產生的原因,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密切的關系,是文學發展的必然產物。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人們對現實產生深深的恐懼感。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恐懼等緊張情緒往往會導致人類非理性主義滋長。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武俠玄幻等非現實的文學,都是人們尋求精神寄託的反映。後來佛教傳入,神靈怪異和信徒作品顯赫一時。文人也不是自覺創作,他們認為神靈怪異與寫人記事沒有什麼區別。承認人鬼同時存在。可見,當時,人們的思想是駁雜混亂的。還有,「志人小說」與當時崇尚清談的社會風氣有關,注重寫人,形成筆記小說的傳統。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記》《神異記》《世說新語》等。
唐代小說的形式主要是傳奇,產生與「溫卷」風氣有關。這類文章要求生動有趣。初唐秉承魏晉神怪遺風,中唐傳奇全面興盛,主流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色彩,出現《李娃傳》《鶯鶯傳》等優秀作品,後期專集大量涌現,出書成為時尚舉動。志怪色彩復現,俠客題材誕生,更加註重刻畫人物形象。不再關注現實,似乎反映出大唐王朝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三、文學黃金期:
古代小說發展到宋代,終於出現了自身的飛躍和****。話本出現後,白話小說隨之出現,繼而元明誕生長篇章回小說,小說達到全盛階段。
宋代小說仍被稱為傳奇,但是開始分流。一種是以筆記形式出現的文言小說;另一種是宋元話本,直接源頭並非唐五代傳奇,雖然吸吶了一些特點,語言更加接近口語。話本產生,是與市民生活發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產生。
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說。文言短篇、擬話本小說分別達到了****,真正進入古代小說的黃金時代。第一個****是宋元話本時期;第二個則是章回小說的出現,以《三國演義》《水滸》為代表;第三個****以《儒林外史》《紅樓夢》為代表。此後,古代小說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小說發展的系統:
1、神魔志怪系統:以《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為代表;
2、歷史傳奇系統:兩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於史傳文學(《三國演義》);二是英雄傳奇小說,以《水滸》為源頭和代表。中國長篇武俠小說源自《水滸》,到清代出現一系列小說。明中期後,歷史演義發展令人矚目(《楊家將》《說岳全傳》),藝術成就一般。
3、世俗風情系統:
明末出現《金瓶梅》這樣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長篇小說的殿堂。無論是文學的獨創性,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稱第一。
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國白話小說的典範。
明末清初,風情世俗小說最為流行,但拘於模式:私定終身後花園,顛沛流離夢難圓。多情公子中狀元,奉旨完婚大團圓。
C.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中國古代小說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深受神話傳說、史傳文學、詩歌及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小說中,表現山妖水怪、花精狐魅、神魔鬥法的作品,可以說是代不絕篇。這些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奇特的藝術幻想力,都可以追蹤到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在其中找到它們最古老的初始形態。如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對「截教」與「闡教」的鬥法場面的想像,就類似於古代神話中黃帝與蚩尤之戰的描述。清代小說《鏡花緣》,對海外奇方異國的想像,也可在古代神話《山海經》描述的遠國異民中,找到相似的朦朧影像。
《左傳》、《史記》和《三國志》等史傳文學,具有無可比擬的權威性和極高的文學性,它們或為古代小說積累了敘事的藝術經驗,或為其提供人物或故事的創作題材,很自然地成為古代小說可資仿效的榜樣。從作品題名來看,古代小說常以「傳」、「記」、「紀」、「志」、「錄」題名,這些本是史書文體。在結構形態上,古代小說常以史傳文學中的列傳為藍本,並由此演化出合傳體式。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說,如唐宋傳奇、宋元話本及「三言」、「二拍」、《聊齋志異》等,多用為主人公立傳的寫法,先交代主人公是何時何方人氏,然後依時序敘述其經歷和結局。古代長篇小說「雖一部,前後必有數篇,一篇之中,凡有數事,然但有一人,必為一人立傳,若有十人,必為十人立傳」(金聖嘆《水滸傳》第三十三回評語),然後將眾多人物列傳按照不同的方式,組成合傳式的整體結構。
中國古代小說對歷史題材高度重視。如《西京雜記》、《神仙傳》等,內容多取自歷史故事和傳聞;唐代傳奇《長恨歌傳》和俗講變文《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等,也是以歷史人物和傳說為題材。宋代說話,則專有「講史」一家。明代以後,長篇章回體小說興起,不管是歷史演義如《東周列國志》,還是英雄傳奇如《說岳全傳》,甚至神魔小說如《封神演義》等,無不從歷史故事和傳說中演化而來。白話小說多以故事情節為結構的核心。這一特點,主要是受宋元「說話」的影響。宋元說話的聽眾,大多是來書場聽故事取樂的下層民眾。因此,為讓故事講得有頭有尾,讓聽眾聽得清楚明白,說話藝人按故事發生的自然過程,連貫講述。這種以故事為敘事中心,按自然時序順敘的方式,被小說繼承過來,成為一以貫之的創作傳統。如《三國演義》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寫起,到晉受魏禪、司馬氏統一中國結束;《水滸傳》從洪太尉誤走妖魔講起,到梁山義軍最後失敗、宋江等人魂聚蓼兒窪告終;《西遊記》以石猴出世作為開頭,以西天取經歸來,孫悟空封為斗戰勝佛為結局。不僅是這些長篇名著,還有大量的短篇白話小說,也都是採用按時序講故事的結構和敘事方式。
古代詩歌以歷史悠久、成就輝煌而居文學盟主地位。古代小說十分自然地受到了古代詩歌(包括賦、詞和小曲等)的重大影響。運用詩詞作為一種特殊的描述表達方法,是古代小說常見的寫作手段。在章回小說中,每一回正文的開頭,常用「回前詩(或詞)」作為引子,而每一回正文的結尾,也常用「回後詩(或詞)」作結。有研究者統計,《遊仙窟》中有詩77首,《水滸傳》中有詩556首、詞54首;《三國演義》中有詩157首、詞2首;《紅樓夢》中有詩124首、曲35首、詞8首。小說中融入的詩詞,或坦露小說人物的性情,或抒發人物誌向,或渲染氣氛,或描寫場景,或揭示作品的內涵,成為小說意境和形象構成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小說中引入詩詞,使得二者珠聯璧合、相映生輝,成為中國古代小說的一大特色。
中國封建社會思想文化的主體,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由儒、釋(佛教)、道三教共同構成的共同體。儒、釋、道三教思想不僅是形成中國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而且也是塑造民族性格和心理的重要基因。因此,包括古代小說的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各門類,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儒、釋、道三教思想的深刻影響。
儒家思想對古代小說影響最深,集中於正統倫理道德的思想價值觀念和教化至上的文學功用觀念兩大方面。古代小說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多具有忠、孝、仁、義、禮、信、智、勇、貞、節等等為儒家思想所褒揚的倫理道德,而反面人物形象則具有奸詐、殘忍、忤逆、淫佚、背信棄義、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等等為儒家思想所貶斥的悖倫理無道德的低劣品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言小說故事中,賣身葬父的董永、投水尋父屍的叔先雄、埋兒養親的郭巨等等,是孝子的形象;與朋友千里約會不爽時日的範式、為替弱者復仇而甘願與楚王同歸於盡的楚客等等,是信士義士的形象;刎頸誓不從盜的樂羊子妻、為宋康王所掠而與丈夫同死的韓憑之妻等等,是節婦貞婦的形象。唐宋傳奇小說中,為報殺父殺夫之仇而女扮男裝智殺強盜的謝小娥,被丈夫拋棄而持志彌堅的從良官譚意哥,棄惡從善、大義凜然的倡女李娃等等女性人物形象,無不持有重義、行孝、守貞的品性。「三言」一百二十篇作品的人物多是「為忠臣,為孝子,為賢牧,為良友,為義夫,為節婦,為樹德之士,為積善之家」。在長篇小說中,《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忠義」為整個作品的思想內核。《三國演義》中的正面人物,如效忠漢室、寬厚待下的劉備可說是「忠」與「仁」的化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亮則是「智」的典範,而關羽的「義」,張飛的「勇」等等,都是符合儒家倫理道德規范的;而反面人物的曹操、高俅、蔡京等,或是性格奸詐殘暴的亂世奸雄,或是欺君罔民的奸臣。《水滸傳》的起義軍領袖宋江,就是兼忠臣、義士、孝子於一身;桀驁不馴的英雄好漢李逵,也時時事事以「忠義」作為自己行事為人的行為標准。
佛教和道教具有十分豐富的宗教想像,它們構建的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的天神、菩薩系統和神仙譜系,及種種奇詭怪異的宗教意象、宗教故事和人物,是中國古代小說創作思路、題材和形象的重要藝術資源庫之一。一些帶有極強虛幻色彩的宗教故事和人物,甚至直接進入了小說作品之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記錄了不少虛幻的宗教故事和人物,《搜神記》、《幽明錄》中都有大量的神仙術士及其法術變幻之事。唐傳奇的人物形象中,有凌空而飛、剪紙為驢、「開腦後」藏匕首,化昆蟲入人腹的聶隱娘,有變成美娘子與俊俏書生糾纏的白蛇精。《西遊記》的石猴變成「齊天大聖」的孫悟空,天蓬元帥投錯胎而出生的豬八戒,《封神演義》的三頭六臂、荷葉蓮花身的哪吒,《三國演義》的呼風喚雨的「活神仙」諸葛亮,《水滸傳》的洪太尉誤走妖魔、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等等。凡此種種,莫不與宗教想像所構建的菩薩、神仙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古代小說中某些形象的構成具有玄秘性和哲理性。《紅樓夢》用「無材補天」、「木石前盟」與「太虛幻境」等三個神話,構成一個統御小說整體內涵的神秘的象徵系統。來自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通靈寶玉,是現實世界中賈府公子賈寶玉身不可離的命根子;西方靈河岸上的「木石前盟」,是現實世界中寶黛愛情的因緣;而大觀園女兒國中眾姐妹的人生命運,卻早已在「太虛幻境」記錄入冊。《西遊記補》打破時、空的自然程序,讓孫悟空通過「青青世界」、「古人世界」及「未來世界」,「走入情內」,鑒識富貴帝王、廷對秀才、風流兒女、英雄名士等種種世相,最終揭示的是「總見世界情緣,多是浮雲夢幻」這樣的源自佛教的哲理。
D. 中國古代小說源頭有____ _____ ______它們都深深影響著中國小說的生成。
中國古代小說源頭有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它們都深深影響著中國小說的生成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按內容分為地理博物、鬼怪、仙道、佛教四類
晚唐風韻:從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大約七十年左右。這一時期里,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終於使唐王朝走向覆滅。在詩歌領域,使得晚唐詩人的心靈蒙上了濃厚的陰影。晚唐詩人面對社會的昏暗和衰退,提不起精神,只能傷時憫事。因此以杜牧、李商隱為代表的,有著深沉憂患意識的詩人在現實面前不能有所作為,只能反復詠嘆時代的悲哀與絕望。這一時期詩歌的情感基調就定為晚唐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