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與武士小說的異同
㈠ 論中古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之異同
一、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的社會地位差異
中古騎士文學中的騎士通常享有上流社會的地位,受到封建貴族的接納與贊助。相反,中國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大多出自平民布衣,獨立於官方體系之外,與官方往往存在潛在的矛盾。武俠世界中的俠客,如騎士一般,擁有自己的信條與使命,但其身份的獨立性及對自由的追求,使得他們與騎士在文化和社會角色上存在顯著區別。
二、騎士與俠客的生活及行動范圍
騎士活動於有具體歷史背景和社會結構支撐的封建領地,他們的行為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關。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則生活在一個更加抽象和虛幻的「江湖」之中,這個江湖是一個沒有明確歷史和社會背景的虛構世界,充滿了傳奇色彩和誇張的武林技巧。
三、武俠小說主題與騎士文學的對比
在傳統武俠小說中,主題可分為「平不平」(正義與否)、「立功名」(入仕與否)、「報恩仇」(私人恩怨)三類。其中,立功名往往意味著加入官方體系,如展昭般成為朝廷命官,但這也意味著失去了某種自由。武俠人物如郭靖在守衛襄陽城時,未明確提及官職,反映了一種不固定、自由的身份,方便其行俠仗義。
四、俠客與騎士在道德理念及行為表現上的區別
俠客所遵從的「仁」與騎士的「忠」在道德理念上有所不同。從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上可見一斑:騎士的長矛象徵著自我中心的力量與防禦;武士的太刀剛硬而致命,強調決斗的決絕;而俠客的劍則剛柔並濟,更注重在沖突中保留餘地。這種特質使得俠客在正史中鮮有輝煌記載,但在民間傳說中,他們卻以另一種方式悄然改變著歷史的軌跡。
五、俠士與騎士階層的不同
提及「俠士」這一稱謂,其實並不準確,應為「俠客」。在中國,士階層至秦朝後逐漸消亡,成為歷史上的一個階層。騎士則有明確的等級和社會地位。在中國古代,如馮諼、毛遂等人,是士階層最後的代表人物,他們與騎士相對應,但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地位完全不同。
㈡ 論中古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之異同
這個論的有點多,要寫論文的話幫不了你。因為我也在寫相關方面的論文。。。。不過要明白騎士是有地位的,是被上流社會所接納的。而中國的俠客,就大概等同是浪人,布衣出身的多,不依附於官府,「俠以武犯禁」很明顯道出與正統階層的矛盾,雖然有戰國四公子為代表的「卿相之俠」,但那不是後世小說主要的描寫對象。
騎士生活的世界相對於俠客來說更真實,俠客所謂的江湖,有很多虛幻的成分。
所謂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是到後期才達到這個高度。在近代以前的俠文學中,小說主題大概分三類」平不平,立功名,報恩仇」各有利弊。立功名是回歸官府,但是失去人身自由。典型如展昭。而郭靖在守襄陽城時,至始至終也沒有提到他擔任什麼職位,也是為了方便。(如果固定一個職位授予,豈容他來去瀟灑自如)
另有一段摘文:俠客遵循的不是儒學思想中的「忠」,而是「仁」,這種差別單是從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窺一二。騎士用長矛,攻擊半徑大,將自己包圍在一個大圓中,以自我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鋒利無比,刀身剛硬不可摧,一刀殺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俠客用劍,剛中帶柔,舞時游刃有餘,往往點到即止,處處留三分餘地。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俠客不可能在中華的正史上大放異彩,只在人們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輕輕拔劍,悄悄改變著歷史的走向。
還有,有些人會提到俠士這個詞。事實上不應該叫「士」,只能是俠客,士是有地位的,如果能叫士那已經是某一個階層了,而俠客更偏向於一個團體。跟武士和騎士相對應的階層 在中國你得往春秋以前找 中國傳統的士 到秦以後就已經消亡了
馮諼 毛遂 唐雎 朱亥諸人怕是這個階層最後的輝煌。
㈢ 武俠小說里的境界劃分是怎樣的
境界——稱號——介紹
強身健體——武徒——普通人的巔峰,一牛之力(1000斤?)。
通脈明竅——武士——蘊養本命元氣,開碑裂石,四虎之力(3600斤?)。
易經洗髓——後天武師——引氣入體,本命元氣與天地靈氣化生真元,九牛二虎之力(10800斤?)。
脫胎換骨——先天武師——天人感應,神魂顯靈,初步干預物質界,龍象之力(129600斤?),壽命輕微延長(一百五十年?)。
天人合一——宗師——天人法相,自身技藝的修行達到極致,修為通天徹地,初步接觸到道的存在,力量難以估計,壽命顯著延長(三百年?)。
超凡入聖——武聖——以武入道,神魂與冥冥中的大道交感,化生聖靈,一舉一動莫不勾連天地法理,力量不指侍可捉摸,壽命極大延長(1000年?)。
開天闢地——半神——點燃神火,煉化虛空,衍生洞天福地,毀天局逗租你地,初步長生(千萬年?)。
神而明之——真神——凝聚神格,演化世界,虛空造物。
無上果位——主神——主神桐兆之下皆螻蟻。
靈兵——境界
准靈兵——武徒
人靈兵——武士
地靈兵——後天武師—宗師
天靈兵——先天武師—武聖
聖靈兵——宗師—半神
准神兵——武聖—真神
神兵——半神—真神
無上神兵——真神—主神——天生地養,非人力可及。
靈丹
一至九品,一品普通,二品難得,三品稀有,四品珍貴,五品罕見,六品珍稀,七品奇聞,八品無價,九品天賜,非人力可及。
㈣ 淺談《劍豪生死斗》小說(雜感)
《劍豪生死斗》小說,原名《駿河城御前試合》,是南條范夫於1956年至1962年間連載的短篇小說,全書共12章,講述駿府城內11場劍士對決以及1章中劍士皆亡的悲劇。故事背景設定在寬永6年,德川忠長舉行御前試合,劍士們為生死拼爭,場面激烈。
《劍豪》作為時代小說,亦可視為武士小說,與傳統武俠小說有所不同,人物刻畫上不著重英雄形象,善惡不分,每個人都有瑕疵,展現出人性的復雜。小說中,無論是「惡」的頑之助還是志摩介,都是優秀的劍士,擁有超一流的劍術,但正義的制裁最終無法避開。
武士小說中的劍士修行劍術,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職位、女子芳心,始終活在幕府統治之下。劍術修煉多以精氣神為主,決斗時一式定勝負,復仇是起因,結局往往悲壯。《劍豪》著重故事完整性,介紹決斗來龍去脈,劍式劍招描寫較少,主張精氣神修行。
書中幾章故事耐人尋味,如藤木源之助與伊良子清玄的對決,源之助斬殺伊良子後,三重的自殺情節,以及源之助放棄劍士尊嚴的舉動。座波間左衛門與磯田絹的對決,左衛門的抖M傾向和自我羞恥感,磯田絹的身手和最後的評價。黑川小次郎與月岡雪之介的決斗,雪之介練就不殺刀,小次郎猝死。笹原修三郎與屈木頑之助的對決,頑之助的蛤蟆劍法和修三郎的槍法。鶴岡順之助與深田剛之進的決斗,因為嫉妒和猜疑引發。津上國之介與兒島宗藏的對決,國之介被宗藏假死反殺,後遭懷疑內奸被射殺。黑江剛太郎與片岡京之介的對決,日本文學對蜘蛛絲的獨特情感。進藤武左衛門與小村源之助的對決,進藤身份的疑惑。芝山半兵衛與栗田彥太郎的對決,廉頗老矣。最後,笹島志摩介與成瀨大四郎的對決,展現出劍術最高層次的對決,一善一惡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