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主流文学

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主流文学

发布时间: 2021-10-29 16:52:43

① 你对中国科幻文学(小说,电影)有什么看法

科幻小说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隶属于“儿童文学”,当这种片面的认识终于得到纠正之后,科幻小说终于成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在主流文学界的一般认识之中,科幻小说还进入不到“高雅文学”。科幻小说长久不能进入雅文学的领域,实际上就是指出,在目前文学理论的评价框架下,科幻小说在艺术美感上是很弱的,甚至被认为几乎没有艺术美感。科幻小说被认为不过是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有趣”和“离奇”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相比童话或者其他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的位置更为尴尬,因为面向儿童读者群的特殊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感染力被剥离,它需要直接面对主流文学的评价模式)。

分析科幻小说之所以被认为缺乏艺术美感的原因,可以清晰地发现,作为艺术美感产生的基础——艺术真实,在科幻小说中得不到认同。对照上述理论界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和解释,科幻小说中确实缺乏“生活的逻辑”。比如在关注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呈现了一个互不相同的未来世界,那里整个人类的文化、经济与政治都是“出乎意料”的,那么,在这个情境中,很难说文本到底包含多少现实生活的逻辑;在观照技术革新的科幻小说中,物质生活的巨变非常突出,科幻作家往往能想象出令人震惊的科学技术,那些新鲜的机械、商品和各种工具,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少有直接对应物,也就更谈不上基于现实的“真实”;最大的难题是对地外生命、地外文明构想(或者是若干年后彻底进化的人类本身),其诸多细节是彻底天马行空地想象,比如人类作为一种能量而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存在,这些显然更不具备上述所谓现实生活的经验。

还有涉及其他种种科幻题材的小说内容就不再赘述了,出于讨论上的简便,不妨暂时将其定义为“强幻想”,它们共同的一个特征便是,无论是对物质世界、还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描绘,都大大超越现有的实际生活,有些甚至很难从现有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对照物。必须承认,无论作家做何等想象,必然受到其生活体验的约束于局限,也就是说一切想象几乎都能从现实生活找出根源,但问题是,当这种想象与现实过分地疏离之后,读者的生活体验就很难与作品的描述产生“共振”,读者可能认为小说是精彩的、曲折的、生动的,但是确在潜意识中不断暗示自己,这是“编造的”、“虚假的”,从而很难体会到强有力的艺术真实感(按照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进而产生审美体验。

不过实际上,这里存在的最大的疑惑和矛盾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幻小说几乎不具备艺术真实(当然,这里尤指“强幻想”的科幻小说,与其相对的“弱幻想”,比如在科幻小说中被称为“软科幻”的那一部分,其背景可能就是现实生活,因此它较为勉强甚至完全适用地可以用一般的批评范式来对待,不必断章取义地将我这里所指的“科幻小说”理解为科幻小说的全体),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一个合格的、成熟的读者能够体会到科幻小说中的美感,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幻小说中的“真实”,并且将那些几乎不可思议的“强幻想”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统一起来,从而被唤起一种情感上的或者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阿莫西夫《基地》(系列)中描述了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银河帝国,进行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小说厚重而富有历史感;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设计了一个将地球沿直径掏出一个空心管道的的技术构想,展现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以及人必然能够征服自然的信念;韩松在《红色海洋》中对于若干年后生活在海洋中的退化的人作了细致的描绘,其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给读者造成了强烈地冲击,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关于生存、争斗和死亡的悲剧式的图景。

不用将科幻名作一一列举,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科幻中的“强幻想”难以将读者带入一个不自觉的真实之境,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优秀的科幻文本不断地营造真实之境并赋予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那么,当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之时,带来的思考就是,原有的理论是否存在局限甚至缺陷?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主流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它不仅关注精神层面,而且也关注物质层面。这里的物质层面,不是当下文学理论中通常意义下的“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物质世界,涵盖了科学与宗教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对于科学,包括对宇宙的现有认识和尚未进行实证的科学猜想)。按照李兆欣对于科幻本质的理解,科幻小说的思想性体现在它观照“变化对人的影响”,在主流小说中,这个“变化”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变更、思想观念的蜕变等;在科幻领域中,“变化”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还包括直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产品的变化(当然,这更多是虚构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变化),甚至是科学规律本身的“变化”(虚构出另一种“自然的规律”)。即使在精神层面,这种变化甚至也不仅是人自身,而可以是动物、植物,甚至是完全虚构的“地外文明”。

因此,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在科幻领域中得到这样的拓展:

1、艺术真实包括对物质世界符合逻辑的假想和虚构,其艺术效果是产生科学之美与自然之美,或者是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之后的悲剧美。

科学美与自然美(这里尤指自然规律,而不局限于自然风光)在主流文学作品中一般得不到充分体现,甚至不能体现。文学作为艺术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区别于科学,甚至在实际的理论探讨中,需要特别地对文学与科学加以区分。在实践上,文学作品也少有表现科学美的。

但是在科幻领域中情况完全不一样,大量的科幻小说,尤其是被称为“硬核科幻”的作品,非常关注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技术,许多在主流文学中几乎不可能被采用的题材,在科幻小说中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虚构一个贯穿地球的巨大管道,利用力学原理进行运输,而后又虚构,通过电磁学原理,利用这个管道用来当作加速器,向地外发射各种机械结构;在《诗云》中,他更为天马行空地虚构出一个巨大无比“存储器”(功用上类似于现在电脑的存储设备),它由几个星球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飘散在地球的周围;在《梦之海》中,他虚构出,地球上的海洋之水被冻结,并被制成巨大的规则的长方体,漂浮在对地同步轨道上,折射太阳的光辉,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些在目前看来,完全不具备技术可操作性的虚构情节,在阅读的时候确具有极其逼真的真实感,其宏大的结构、壮阔的场景,甚至带有宗教色彩的对“造物主”的赞叹和膜拜,都充分地反映了科学美、技术美和自然美。

刘慈欣自己也曾表示:“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7]不争论这个观点是否在认识上有所偏颇,它至少说明,科学(理论、规律)、自然是具有美感的。那么,既然我们能够从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关于自然的规律和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就同样可以由符合逻辑的基本“假设”出发,建构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种人类尚不能/不可能观测到的景致,来实现本质上相同的科学美感。并且,就人类当下的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自然规律的真与美往往是统一的、同一的。宇宙学中的超弦理论尚不能通过实证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而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数学形式上以及某些其他方面具有强烈的美感,甚至在讨论它时用到了关涉美学的概念(奥卡姆剃刀)。因此,科幻小说中对于物质世界——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定律、数学公式中的常数、尚不存在的景致——进行符合逻辑的虚构,在实践上完全能够产生艺术真实感。而主流小说对此的忽视,恰恰反映出主流文学在这类题材中的弱势和无力。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中还有大量虚构,其目的和效果并非是反映科学美,而是描述技术灾难。这类作品的立场往往是对科学持批判和有限度的发展的态度,对人类当前的发展模式进行质疑,以及关涉技术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类题材在主流文学中,更多地是从体制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批判,而不是直接关注物质生活本身。现实生活中的技术灾难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强度,都是有限的,而作为文学创作,基于生活的虚构是艺术上的必然,因此,科幻作品中往往有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灾难性场面,题材涉及基因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纳米技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多个科技领域。虽然与客观世界进行比照时我们会认为这些“灾难”是荒谬的,但是必须看到,作为艺术上的提炼,成熟的读者不仅在阅读时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灾难的真实气息,在本质上,它也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科技负效用的一种映射。因而它们在艺术上是真实的。

换一个角度,理论界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即反映生活的“真相”、“本质”和“规律”,在涉及对科幻小说的评价中,对于“生活”一词的规定过于狭窄,在文学中,它不仅像我们一直理解的那样,包含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以及“关系总和中的个体的人”,还应当涵盖人所生活其中、并不断探寻其规律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下的个体的人。

2、艺术真实包括映射人类社会自身的“非人类”社会,其艺术功用与描写人类自身一样,重在唤起读者在情感、意志和观念等方面的共鸣。

科幻小说中存在大量“非人类智慧”的描写与虚构,比如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外星人,或者已经与现今的人类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人。在形式上,这些描写似乎虚假的,缺乏真实感的,因为它们表面上看来与现实社会不相关,其人物形象与事件也完全在人们的经验之外。但在实践中,这类文本同样能够带来强烈的真实感/现实感,因而它应当具备了艺术真实。

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不管作者如何构想“非人类”社会,实际上都必然不能完全脱离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科幻小说中绝大部分非人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不过是外在形象与文化形式可能有大量的虚构,但人格化是其很难脱离的一个基本规则。比较人类在神话故事以及宗教故事中对于非人(神鬼)的构想,这些虚构也同样是将“非人”进行人格化。

因此,在人格化的角色中,无论其外面如何怪异,小说的情节依然局限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非人的角色实质上乃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非人社会实质上同样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的社会,进而表达作者对于人的立场和态度。这一点在本质上与主流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是相同的。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二百岁的寿星》中虚构了一个机器人,“他”本来可以“不朽”,但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最终体验了死亡。在这里,所谓机器人就是一种现实的人的映射,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就是小说通过一个机器人的“生命历程”所反映出的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的意义。从这一点,非人的形象同样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关于非人的虚构一样具备艺术真实性。

在另一些科幻小说中,也会存在并没有人格化的非人形象,比如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体等。在这类小说中,人的形象实质上被抽象化与概括化了。一般的小说中,人作为一个实际的存在,他必然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和特定的意识,这在文学创作中称为“典型”。但科幻小说却能够突破这种传统,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的形象,而是将哲学意义上关于的“人”的共性和本质抽里出来,在文本中进行哲学思考。比如在一篇科幻小说中,一个人死后在黑暗的空间中与另一个“声音”进行对话,这对话其实就是一个哲学思辨的过程,对于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拷问;在一篇名为《维序者》的科幻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维持“时间秩序”的智慧体的形象,而实质上小说也是在进行关涉时间、存在与历史的某种哲学思考。

这类小说的共同特征是缺少情节,但它的特色是能够抽离出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从而在文本中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思辨。这种创作形式在主流小说很少见,因为主流小说几乎无法在缺少具体的人(也没有人格化的形象)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但这应当具有艺术真实性。因为所谓文学,不是仅仅要从文本中体现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具有感性上的相通与共鸣,同样也可以直接超越感性的认识,直接从哲学的层面对高度概括后的现实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关注于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人存在的意义,宇宙是否完全可知,空间与时间的本质等)。如果萨特能够在他的小说中进行存在主义的思考,就没有理由认为科幻小说不能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拷问,也就应该认为,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非人格化的非人形象,实质上是在小说中进行哲学思辨的一种媒介,是一种观念的抽象表达,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② 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英语简称: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英语全称:Science Fiction),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主流,科幻与奇幻小说界限日益模糊,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各大主流网络文学平台上的科幻分类下的小说很少完全具备以上三要素,其细分类型与受众跟本词条所定义科幻小说均有极大差别,也不受中国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协会的认可,属于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据此本词条将不对该类型进行介绍。

③ 科幻类作品

《阿凡达》该剧主演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和西格妮·韦弗等,这部科幻电影纵使已经上映...
2.
《星际穿越》该剧主演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等,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
3.
《盗梦空间》该剧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玛丽昂·歌迪亚等,当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我们...
4.
《流浪地球》该剧由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吴京特别出演,讲述

④ 原创科幻小说是否有钱途

中国科幻诞生于晚清时期,至今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科技强国”到“少儿科普”再到社会“成人化”的探索,科幻文学始终肩负着一些外在力量赋予的使命,被寄予厚望,但却从来没有进入过主流文学的视野。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及文学结构的改变,科幻小说终于开始进入文学舞台的中心,其影响力也外溢出科幻迷的“小圈子”,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

新世纪的中国不再是一个贫弱的社会,普通人也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日子,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身边出现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量子通讯、基因编辑……让所谓的“高科技”出现在了我们身边,尤其中国享誉世界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高铁、网购和移动支付,更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中国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站在了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科幻小说终于不再被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幼稚行为,反而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先锋”与“时尚”。对未来的思考,对于人文、伦理与科学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这为科幻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文学的结构也由传统“现代性”的“主流”和“支流”的分野转化为传统的“纯文学”、类型文学、网络文学的三足鼎立。这种变化为作为独特类型的科幻文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不仅使科幻小说的传播更为便捷高效,读者群更为广泛,新一代读者全新的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更契合了科幻小说所蕴含的科技及全球性议题,《三体》得到互联网大佬们的极力推崇并通过网络迅速扩大影响,并非全凭偶然。

⑤ 科幻小说从文学经典中"偷"了哪些梗

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

⑥ 科幻类型的作品,是不是写的越像真的越好

不一定。
越像真的越好的科幻小说类型,在科幻小说早期和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这20多年间科幻小说开始发展壮大,在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海茵莱茵和阿瑟·克拉克的领导下,许多科幻小说家崛起,开创出各种不同题材的科幻小说,极大的扩宽了科幻小说的受众面和小说的销量,从此以后科幻小说在西方文学界成为主流小说之一。至70年代中期新浪潮派和赛伯朋克派科幻小说崛起,黄金时代结束),比较流行。比如大家熟知的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在当时都是非常像真的科幻小说,而且后来他的科幻小说中的很多场景和设想,最后都成为了现实。
但现在这种越像真的越好的科幻小说已经不流行了。这并不是说这种类型的科幻小说不好,而是读者和大众已经不在乎科幻小说是不是“越真越好”了。
在科幻小说早期,像凡尔纳这类科幻小说作家,如果写出来的科幻小说太假,太玄幻,是会被读者和大众骂的,会被主流社会贴上庸俗、虚假、瞎扯淡等标签,从而不被人们所接受,进入连三流都算不上的四流、五流小说的行列,进而影响小说的销量。一部小说如果卖不出去,没有多少人去看,哪个出版社还会出版这类小说呢?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读者已经宽容多了。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各类玄幻、魔幻类小说大量增加,已经形成和科幻小说分庭抗礼的局面。科幻小说中某些场景未来可能会实现,但像哈里波特这类魔幻小说中的魔法,在现实中永远不会有有实现的可能。但读者不仅不在乎,反而很喜欢这类小说。

所以,如果要写科幻小说,不一定要“越真越好”。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和丰富的想像力的话,就算写得再真实,也是白搭。

⑦ 什么是主流文学

主流文学这一词语应该不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概念,从文体来说,或许是较为常见的几类文学作品,比如小说,呵呵,不过这并不严密,小说在书店里固然比较多,但在网络上似乎散文或诗歌更普遍一些。从文学的发展来说,这个“主流”似乎又有传统或保守的色彩,但哪些东西是传统的,或者是保守的呢?这个也无法严格界定。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是不是最易于为大家所接受的东西就是主流呢?如果是,那么从“质”和“量”的角度来区分,又谈何容易呢?

其实“主流文学”的模糊性,根本上源于“主流”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但“主流”又是一个成熟的复合词。所以本版命名实际上源于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我们的理解也只能建立在这个心理基础之上,毕竟文学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文化形态,对它的分析也不宜过于板实。呵呵

⑧ 中国科幻小说的出路在哪里

记得以前看吴岩的科幻小说论纲说就是在国外,科幻仍然属于小众,属于大男孩的,异乡人的异世界。其实个人觉得还是慢慢积淀比较好。三体火起来应该是死神永生吧,大家更感兴趣也是黑暗森林,降维攻击这些。当时还有一篇论降维攻击与互联网企业的文章。小说的类别里面有很多种,科幻也属于其中一种。不一定非要把科幻拔高到看不起其他类别小说的地步。非科幻的粉丝不会看其实很正常,如果大家都喜欢看了,那一般就是这部书真的写的很好,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像凡尔纳的很多小说基本都成了推荐给学生读的名著作品了。至于中国科幻的未来,真的不用过于担忧。以前科幻长篇出版基本上就是只能卖几千册,但这几年很多人都出了长篇,或者出了短篇选集这些,出版社也有不是只跟科幻世界相关的出版社。科幻世界好像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虽然这几年这质量。科幻迷也在逐渐增多,以前读高中在小县城,我们班上看科幻的差不多也有十个人左右。而且这跟科学素养的关系不是很多。比如学渣的我还有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的同学这些。要走向世界的话还是要有好作品,美国能形成周边产品这些除了跟产业相关的原因还是在于有能写科幻的小说编剧这些。所以还是得等积淀。国外的作品看得不怎么多,主要还是科幻三巨头那年代的。后面的有些智商不高看不太懂。这里面就永恒的终结看过。只是提醒一下,阿西莫夫的小说设定很精彩,但描述真的比较乏味。

⑨ 世界科幻作家排行

世界科幻作家排行榜
NO.1H.G.Wells
H.G.韦尔斯
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而且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H.G.韦尔斯的经典作品至今仍被人们阅读和喜爱。《时间机器》被许多人认为是迄今最好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和《隐形人》也几乎可以与此比肩。在它们成书一个世纪后,这些书仍然新鲜并极具吸引力,足以被摄制为好莱坞电影。韦尔斯为其他每一个人树立了标杆,为确保科幻小说在进入20世纪及以后仍然非常出色和具有生命力而奠定了基础。

NO.2Jules Verne
儒勒·凡尔纳
凡尔纳的作 品使他成为科幻小说先锋,以及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事实上,他早在H. G.韦尔斯出生前后就已经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漫游记》、《海底两万里》、《环游地球80天》是改变幻想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并创立了后来被称为科幻小说的这一类体裁。早在大规模的太空航行和潜水艇付诸实际以前,凡尔纳就不可思议的对它们进行了详尽的细节描写,这为他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奠定了基础。

NO.3Isaac Asimov
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或许是科幻三巨头里最有名气的,也是科幻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出版和编辑了500多本书,90,000多封信件和名信片。他既出版小说也出版其它类作品,除了哲学以外,涵盖了杜威十进制分类系统(Dewey decimal system)的所有部类。他以科普和科幻小说作家而知名,他的机器人系列(Robot series)和基地系列(Foundation series)为多数现代科幻小说奠定了基础,在今天仍被广泛阅读。

NO.4Arthur C. Clarke
阿瑟·C·克拉克
被认为是科幻三巨头之一,阿 瑟·C·克拉克因他的太空奥德赛系列(Space Odyssey)而知名,特别是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2001: A Space Odyssey),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科幻小说,也是一部广受欢迎的电影。这部小说把科幻体裁带入了文化主流。这一系列还有其它几部书,他的短篇小说系列以及他对新进科幻小说作者的提携也为他加分不少。他还是H.G.韦尔斯协会的长期会员。

NO.5Frank Herbert
弗兰克·赫伯特
在 《沙丘》(Dune)系列被科幻频道改编为电视短剧之前,该系列就已经拥有了大批虔诚的追随者,堪与《魔戒传奇》(The Lord of the Rings)相比肩。这部伟大系列作品中发生的故事跨越了数千年,该系列最初是由《沙丘》和它的五部续集组成,此后另外那些相关的小说则由他的儿子出版。这一系列作品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涉及的主题有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生态,还有宗教冲突、政治、权势等。《沙丘》被认为是唯一的一部史上最畅销的科幻小说。

NO.6Ray Bradbury
雷·布莱德伯瑞
因撰写了轰动性的小说《华氏451度》 (Fahrenheit 451)而广为知名,这是一本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如果算不上史上最伟大的至少也是最伟大之一。布莱德伯瑞撰写了大量科幻和空想小说,对后来的数千名科幻小说作者深具影响。除了经典的《华氏451度》之外,他的《魔法当家》(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蒲公英酒》(Dandelion Wine)以及《火星编年史》(The Martian Chronicles),其中的任何一部都足以使它的作者功成名就。你会很奇怪为什么他仅名列第六,因为科幻大师实在是太多了。

NO.7William Gibson
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是一位极受欢迎又极富争议的科幻小说作家,他被认为是现代赛博朋克(Cyber-punk)小说之父。尽管世人和科幻迷仍在争论吉布森对科幻小说体裁施加了何种影响,但无可辩驳的是它们已经被打上了他的印记。正如一位匿名批评家所说:“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他到底是拯救了抑或是毁灭了这种体裁。”虽有一点极端,但是清楚的表达出了做为《捍卫机密》(Johnny Mnemonic)和《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s)的作者所具有的影响力。

NO.8Robert Heinlein
罗伯特·海因莱因
罗伯特·海因莱因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也许他终究会被艾萨克·阿西莫夫(No.3)的光芒所掩盖,但他为广泛的科幻迷所熟知和热爱。他既受欢迎又富有争议,他主要写硬科幻小说——对科学知识要求很严格的科幻小说类型。他的小说曾四度获得HUGO奖,海因莱因、阿西莫夫(No.3)和克拉克(No.4)被称为科幻三巨头。何止是具有影响力!

NO.9Orson Scott Card
奥森·斯科特·卡特
奥森·斯科特·卡特是史上最 受欢迎的科幻系列小说作家之一。《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英雄故事系列堪与一直以来最受欢迎的系列丛书之一《沙丘》媲美,当然是现代最受欢迎的了。如果说威廉·吉布森(No.7)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之父的话,那么奥森·斯科特·卡特则是现代的发言人,他引领着现代科幻小说的走向。

NO.10Douglas Adams道格拉斯·亚当斯
道格拉斯·亚当斯或许算得上是这个名单里最受 大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首次问世,就非常特别。亚当斯因他的《银河系漫游指南》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系列丛书而知名,这绝对是一部颠覆之作。这些作品为科幻小说引入了喜剧和怪诞(或许是超现实)的元素,至今仍为他的科幻迷所崇拜有加。

⑩ 关于科幻的疑问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创作到今天为止,已然有了百余年历史。
然而自鲁迅时代及其后七八十年时间里,科幻作品多以“普及科学知识”的面目出现,故而在非文学的功利性道路上愈行愈远。毋庸置疑,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说总是具有相对强烈的科学启蒙特质,故而在传统主流文学创作领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大都将它归类到少年读物一类。
直到1978年以后,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为代表的科幻作者群体的涌现,几乎可以称作是中国科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阶段的科幻作品逐渐从少儿化向成人化转变,同时其中的科学元素从最初以体现传播和教育的功能为主的前台向着以设置背景为主的后台转变。也即从非文学的尴尬地位开始向着大众文学转移。尽管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借用科幻的外壳,本质上依旧是冒险或者警匪小说(如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科幻设置在其中不过是背景),但其中也不乏拥有真正科幻内涵的作品。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死光作为一种道具,他小说本身起到相当大的情节推进作用。尽管小说本身的语言并没有任何出众之处,然而既然文章能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且被改编成电影就很能说明当时的社会主流已然认识到科幻小说这一游离于传统文学类型之外的作品类型了。
如果科幻作品在当时能够获得与他同时进入中国主流文坛的现代主义作品同等的地位,那么在当时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中西方在文化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之下,科幻实现一次强而有力的走入主流文学市场,甚至开创一个中国式的“科幻黄金时代”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从八十年代末期到今日,《科幻世界》杂志的崛起上得到充分印证:目前该杂志作为一份实际上质量并不算太高的读物,以平均三十万份、最高四十万份的月销售量稳稳占据世界科幻历史上科幻类杂志销量第一的位置。这几乎是六七十年代科幻作品在美国炙手可热的时候,所有的科幻类刊物的月销售量的总和。
自1979年开始,赵之、鲁兵、甄朔南、陶世龙等科普作家以《中国青年报》“科普小议”专栏为阵地,对当时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1980年,钱学森在全国出版工作者会议上发表讲话,表达了自己对科幻小说的反感。
1983年上半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文学理论界中展开。科幻作品被定义为“精神污染”
1983年11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声称:“一些挂上‘科学幻想’的招牌的东西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已造成科学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1]
与此同时,科幻文学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也被提上桌面。该问题所关心的是科幻到底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当时,在第一线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们,几乎都认同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样式。而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小说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他们以此为出发点,要求科幻小说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实质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
在现今回顾这一段历史,搜寻这场争辩的相关资料的时候,我们很快看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一点:作为这样一场咋政策上决定一种在国内现实存在,在国外正经历着一场名为“赛伯朋克”革命的文体之生死存亡的讨论,居然从来不曾有主流文学界人士介入。
故而以科幻作者和科学家、科普批评者、文学机构上的领导构成的争论双方所关注的焦点,从科幻小说中所设定或者预知的科学构想,到作品中反映的意识形态倾向性问题,进行了漫长而没有任何意义的争辩。
当时的科幻作者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他们大多是理科出身,对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的认识大多本身就没有太深刻和独到的见解;然而他们笔下所涉及的领域又往往并非他们自己所擅长的部分。故而面对着质问和批判,他们能够进行回应的,往往是在那些远离文学范畴、他们自己也不甚精通的各门类科学理论的诘问。同时,作为科学工作者,党政机构的一次次审查给予他们的日常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当时科幻作者的“领头羊”郑文光突发脑溢血瘫痪,各大科幻期刊被勒令停业整顿。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作者都选择了妥协的方式。以撰写科普作品出身,当时唯一的专业科幻作家叶永烈为例,1984年成为专业作家之后,不再进行科幻领域的创作,而是转向纪实文学方面的写作,算是为自己正了是作者而非科普工作者的名。
从1983年11月算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当时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彻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标签。各类科普杂志上不再发表科幻作品,图书市场无论是国外的作品引进还是本土作家的创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创性出版活动几乎都被彻底停止。
其时,著名科幻理论家吴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感叹:“现代科学精神在中国普罗大众中从来就没有生根。”
这一个阶段,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科幻领域的断裂期:没有作品,没有批评。仿佛从来就不存在这样的事物。
在一片缺乏科学精神的土壤里,作为承接和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者大都是孤立无援的。而且以其内容的复杂性和思想的难以把握,它往往同时受到来自文学界和科学界两方面的困难包围。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八十年代初期的这一批作者,在这两重包夹之下,还多了一层无所不在的政治因素。
之后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随着《科幻世界》的壮大,中国科幻才逐渐开始迈出回复元气的步伐。但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潜伏期之后:“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2]
不过显然,科幻作者和读者大多有些理想主义的倾向。甚至于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对科幻这一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存在抱着类似于宗教精神的依恋和责任感。很多活跃在七八十年代的作者、读者,以及在90年代之后为科幻之复兴所吸引的评论者开始对科幻批评以及科幻理论研究方面进行学理性的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吴岩、星河、姚海军等。
从此开始,中国科幻逐渐走向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在1991年、1997年、2007年分别承办了三次世界科幻(奇幻)大会。除了更多地吸引了一大批科幻读者之外,它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推进了科幻理论的发展。科幻,不仅仅是小说和电影。
纵观中国科幻的百年发展历程,总得说起来,大约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世纪之初,科幻作为一种来自于西方,承载着“启蒙”的大潮奔涌而来,不过它的发展很快就在民族运动当中消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那个时代的一切文学几乎都伴随着口号式的意识形态的束缚;第三次便是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的兴盛,然而本来应该是进入最为纯粹发展阶段的科幻作品,却又一次地被政治所压迫;第四次便是当下,落后于世界二十年的科幻,要解决的问题从来不只在于创作。

别处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谢谢

热点内容
只有一个字的书名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7-13 02:48:19 浏览:608
都市风水灵异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3 02:48:19 浏览:973
快穿校园双男主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13 02:39:09 浏览:94
好看的的gl小说古代 发布:2025-07-13 02:33:31 浏览:75
女主穿越到现代总裁小说 发布:2025-07-13 02:32:36 浏览:984
戒指类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7-13 02:05:42 浏览:817
写谢道韫的网络小说 发布:2025-07-13 02:03:41 浏览:425
亚洲校园欧美卡通小说区 发布:2025-07-13 01:38:29 浏览:337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百度小说 发布:2025-07-13 01:28:20 浏览:988
仙侠言情类小说吧 发布:2025-07-13 00:55:30 浏览: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