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3000字
Ⅰ 三体读后感2500字以上
一篇过于长的读后感 ——《三体》]
昨天看完了《三体》,不知是因为篇幅之巨还是因为帅哥之多,这回,是真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一篇过于长的读后感 ——《三体》。这种不能平复,已经到了不下笔写完读后林林总总的感受,就不想开始另外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还没离开,所有消歇的尘埃都值得缅怀.
因为喜欢看武侠小说,幻想类的小说也多多少少接触了一些,却着实感觉到在现当代的科幻小说中,幻永远都是大于科的,有些时候,甚至更多的是鬼力乱神脱离了真实世界的扯淡。而《三体》中对于科普知识的应用和对科学前沿技术的细节描述真真正正地震撼了我,甚至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理科生们,请原谅我这个标准文科生胡乱地评价和感慨,我不敢轻易动用科学这个名词,对我来说,好多,也仅是科普而已。却正是这样的科普,第一次在我的面前展示了整个宇宙的浩渺博大,第一次让我拥有了遨游太虚的巨大冲动,也第一次引发了我对于大命题的思考,以前我一直是带着小小畏惧和逃避的面对这些将永远困扰着人类的无解命题。
而因为坚信着文明的进步,我可以不再彷徨害怕,和那些比我更加坚定的人一起成长。
我最喜欢的人——罗辑
“那个威严的执剑人已经无影无踪。。。现 在的罗辑,其实就是四个世纪成为面壁者前的罗辑,那时的玩世不恭也像是从冬眠中苏醒了,被岁月冲淡了一些,由更多的超然所填补。”
“把字刻在石头上。”
我是爱绝了这个带有很多劣根性的不羁男人,虽然不得不承认,好多时候,玩世不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句魔咒,会促使我以最快地速度陷入对人物的热爱与崇敬之中。先是抱持着及时行乐的态度享受现世生活,接着利用人类对文明延续的巨大渴望而破例赋予他的巨大权力为自己寻找梦中的家园与梦中的情人,但却从来没有缺乏过冷静和承担。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人可以多么伟大与睿智,他也再三向所有人声明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确实在最危急的时刻拯救了整个地球,然后带着人所不能有的超脱和坚持在比坟墓更空旷的死寂中面壁枯坐五十四年,同遥远外太空中那个高级的文明相对视,并以此赢得了彼岸文明最高的尊重。这就是男人,这就是责任,这就是承担,让别人热泪盈眶却让自己哑然失笑。或许在他游戏世间的心中,掌握着两个文明的生存毁灭不过也就是“输人不输阵”这般的轻松和调侃,既然最终极的哲思不过是“人从哪里来,将从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又何必在乎必然发生的生死存亡呢?
最重要的是,在经历过了那样的五十四年以后,这个有着强大内心的男人,依然可以轻轻松松地交接了责任,拍拍屁股向生活走去。幽默风趣的生活态度似乎是一种比血脉更深刻的东西,让他能坦然成为人类文明的守墓人,让他能郑重其事地宣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技术铺天盖地的侵袭中最为有用的文明保存方法仍然是我们祖先稚嫩的举动——把字刻在石头上。一切仿佛成为了一个圆,如此融洽地开始了循环,让人不得不相信轮回的力量,自然是最后的胜利者,它骄傲地宣布自己只能被最自然地记录,不可战胜,亦不能复制。白岩松曾说自己最大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头,好玩的老头且不论人所周知的好心态,还有藏而不露的深智慧,顺着自然的年轮,倾听心灵的召唤,安然平静保持常态,巧妙地度过一生。罗辑一定是这样的一位老者。
深刻者的精神导师——大史
“不管有什么事儿,先把腿站直了再说。”
不管是物理学家汪淼,还是罗辑,这些社会中所谓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位最坚强的后盾,最可靠地精神导师。没什么学历,举止也很粗暴,不喜欢想漫漫长路那头有的没的,执行任务就坚决以任务为中心达到目的,并不探究任务背后的因由。他好像很普通,除了超级强大的归纳线索的能力以外,但他实在太坚强。
他是真正能看透的人,这个世界,不肯让单独的个人通过思索得出全貌,保持清醒的最好办法不过是做好自己,活在当下。我永远记得他关于虫子的论断,三体世界外星文明侮蔑性地称人类为虫子,当所有人陷入恐慌和绝望时,他让人们看看蝗虫,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它们,但蝗虫从来没有灭绝过。那么简单的比喻不知道让多少人重燃了生活的信心,面对浩淼的太空,满不在乎地掠过比杞人忧天更值得尊重,坚强地活着并活得坦然是对侮蔑人类的文明最大的轻视。
不用动不动就苦大仇深地思考生存还是灭亡,不管干什么事儿,先把腿站直了再说。谢谢你,我记住了。
军魂——章北海
“孩子,你做的还不够,我还是能一眼看透你。”
“父亲,我至少不会让你失望了。”
虽然章北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霸道让人害怕,虽然章北海固执信念隐藏一切的阴险让人胆寒,虽然他好像不能和现在意义上的军人完全对等,但他确实是一个军人,一个拥有军魂的军人,一个最为坚定和铁血的战士。他的决定,保存了人类最宝贵的血液。
有些人总是叫嚣着说最好的人应该是像婴儿一样无瑕纯真,能让人一眼看透的,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的世界里,本来人人就是一座座孤岛,所谓全然了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又怎么能要
Ⅱ 《三体》读后感(一)
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
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合上书本,当我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时,遥想到宇宙的漫漫无际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内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时让我感觉,人类仅仅是宇宙的一个偶然现象,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整个宇宙,并不比一个细菌更渺小。人类的生活空间仍只局限于地球的某些角落,对整个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相对于茫茫宇宙,类似地球的星球数以亿计,几乎所有的都是荒凉冷漠的世界,或许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地球迟早也将如此。
《三体》除了科幻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文革中红卫兵的无知和残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未来的绝望,远远超出了某些哲学或者社会学大师的思考。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文章。读科幻小说感觉和看穿越剧差不多,冗长而枯燥,味同嚼蜡。但内心深处,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敬畏。《三体》小说给了我更多思考。
Ⅲ 三体读后感5000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写
科技可以无限发展,世界可以变得渺小,而人与人之间的爱,奉献,勇敢,智慧等美德,却是可以永恒赞美的。活过,奋斗过,美丽过,无悔。
Ⅳ 三体读后感
一读《三体》三部曲有感
一场跨越时空的狂欢,疯狂而冷静,沉重而壮阔,绝望而超脱。 ---题记放下手中的这三部“神话”,我已陷入这几近疯狂的想像中无可自拔,这卓然成形的世界仿佛正栩栩如生地向我扑过来,如扑天盖地般将我推向思维的边缘。看完书的那个夜晚,仿佛格外深邃,我虽然知道在北半球看不到那遥不可及的半人马座三星,但我的目光仍在无尽的夜空中徘徊,仿佛与那神秘莫测的三星有了某种联系,任思绪掠过整个银河系猎户旋臂臂,冲破理性的束缚。《三体》系列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一部长篇力作,一度创下连续八年夺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记录。作品以地球文明和四光年外面临危机的三体文明之间的斗争为主线,描绘了两个文明在黑暗宇宙中的兴衰历程。这是一部超越性的作品,作者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三体》作为”时间往事三部曲”的开篇力作,竟将遥不可及的星球大战、三体危机回到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文革”时代,用宇宙的尺度来比较那久远的伤痕,《三体》用了文学上少有的“二重唱”,以未来的眼光批判历史, 以历史的眼光观望未来。小说以受到幽灵倒计时威胁的纳米材料研究专家汪淼在受到军方关注后,揭开三体运动的故事为主线,与“文革”时期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密行动“红岸”计划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地球三体叛军所创造的“三体”游戏的剧情,将三体危机的起因完美地展现出来,虚拟、红岸与纳米形成了一个新的三体结构。 作者的想象天马行空但又精致得滴水不漏,渺无边际又近似可能,故事交错却又首尾相接,作者把三体文明的历史用游戏的方式写出来,正是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游戏背后是三体文明上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孔子,墨子,周文王,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古今中外的各路人马却是游戏主角,将三体文明的进程融入地球文明史,增添了科幻外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在最扑朔迷离的混乱中蕴含着现实批判,把三体系统的混乱性利用得淋漓尽致。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类利用思维的隐蔽性开启了“面壁计划”,让四个人分别单独启动四套神秘莫测的攻击计划,只由一人主宰,对强大的舰队和超技术做出孤注一掷的努力。如果说《三体》是两个星球文明间的恩怨,那么《三体》的思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宇宙层次,拥有无数文明的宇宙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为此独自创立了一门宇宙社会学,揭示了宇宙黑暗的本质,而从类也用了这一点,将两个文明的毁灭摆在了宇宙的赌桌上,镇 住了三体文明,本书对宇宙道德的超越写下了令人出乎意料的合理展开和推理,经过了漫长的伏笔与铺垫,与开头形成绝妙呼应,给人恍然大悟般的震撼与满足,这也正是《三体Ⅱ黑暗森林》的优越之处。在我认为这完美的结局已结束时,《三体Ⅲ·死神永生》接踵而至,他开始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结束于整个宇宙的黑暗神话,将思维升到一个新的维度,书籍的完整内容我已很难用完整的语言来概括,它描述了地球和三体文明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的过程与两个文明毁灭和作出努力的过程,将宇宙结合的描写突破了极致,让我们在感叹“方寸之间深不见底”的同时又惊讶于“精骛八级,心游万韧”的坚实,在《三体Ⅲ》面前,《三体》和《三体Ⅱ》只不过是铺垫和迂回虚写,而《三体Ⅲ》是正面的强行突破,面对四维空间,高维宇宙,“神”般的文明战争,宇宙现状的暗黑神话,作者大胆地全部展现出来,完全突破常理却又只能臣服于笔下无可自拔,这终极的追问建立在了科学的逻辑和逼真的细之上。看完整套《三体》,得到不仅仅是科幻的震撼与满足,这套书在超越理性思维的同时贯彻了一种对人性的整体剖析,从科学的角度审判了一切人性的丑恶与高尚,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心理巨大漏洞的一种批判和对人性哲理的一些思考。将整个所谓道德人类群体提升到宇宙大图景景中的文明个体,将人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对于《三体》三部曲的最大感受还是一种思想的超越,我惊讶于那平静述事中超然的想像,惊讶于那无可比拟的末日景象背后慎密的层层推送,惊讶于疯狂虚幻超技术下的技术技化的惊人细节,惊讶于作者摄人心魄的胆量所创建的宏伟格局,刘慈欣从文革开始,凌驾于亿万年时间之上,结束于宇宙的创世本源,谱写了一部真正的现代神话。但科幻之于神话的区别,在于科幻与现实之间还牵着根细线,存在着一种可能。对于未来的驰骋,他想了,说了,写了,他突破了惯性思维 ,将科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至于正确与否,已不重要,他谱写了一部华丽的宇宙史诗,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若不思考,上帝发笑都不屑。
自己分段谢谢
Ⅳ 关于《三体3》的论文或读后感
轻轻翻动着雪白的书页,细细品味着优美的文字,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如饥似渴,手不释卷。精彩的内容,跳跃的思维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于有点埋怨自己从前的阅读范围是如此的狭窄,像《三体》这样精彩的小说竟未曾发现。
《三体》是一部科幻巨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著。虽说也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它却与其他的科幻小说大相径庭,在骨子里就是一本独特的书。举例来说,在大多数小说中,外星人都有着上帝般的形象,对人类亲切至极,会安慰人类,帮助人类,可谁知外星人是善是恶呢?《三体》便一反常态,将外星人刻画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形象——迫于生存的危机而侵略地球的生物,存在着缺陷,却又十分的合于情理。这一下,就将它们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书中还提到一个新的词语——智子。刚开始,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被三体人(外星人)用我们前所未有的高科技赋予了生命,可随意维度化的微不足道的质子!这想象,真是既天马行空,却又有着科学的依据。我们当中有几个人能够将它想象出来!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写作的手法。它一改以往习惯的“因为——所以”式写法,使用了“所以——因为”式。说详细一点就是将以往一成不变的先写事情发生前的事,再写事情结果的手法变成先写事情发生后的事,再写事情发生前的原因。中间一些细微的地方又透露着一些隐隐约约的线索,引人深思。读书的时候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再仔细一想,对整件事情的理解便简单明了多了。这就像小孩子拼拼图一样,让读者自己一点一点去探索发现,这真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去想象。
Ⅵ 三体,读后感
最近,刘慈欣的一部划时代科幻小说《三体》深深的吸引了我。从小就喜欢打破常规、天马行空的飞扬思绪的我,对科幻小说有着近乎痴迷的渴求,从海底两万里,到哈利波特,再到烧脑神作星际迷航,我始终是科幻小说、电影领域的“追星族”。
这部《三体》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生命与文明之间的关系。生命意味着什么?对每个个体而言,无不希望其越久越好。那么时间又意味着什么?它无时无刻不推动着我们朝着死亡迈进。看起来,时间与生命是对立的。但是,正因为时间赋予了生命以界限而使得生命个体能展现出异样的风采,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千世界。
同样的,对于文明与时间,正如生命与时间的关系一样,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个文明当做一个生命的个体来对待。小说中的三体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激烈碰撞,时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价值。
给时间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间。前者能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而后者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宿命。保尔柯察金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认为,这是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阐释。每个人在其有限的生命里,都会有追逐梦想的想法,但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停留在有想法的层面而已,因为寻找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违背了初衷。往往是这些人,常常抱怨现实的残酷与生命的不公平,就像《三体》中那个可怜的监听员。
当文明和生命没有了时间赋予的精彩,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或许比死亡更为难过吧。
不能“心有宇宙路自宽”,更多地认识宇宙、地球、他人和自己,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更好地热爱生命、拥抱生活!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我给出的答案是:不是的,生命的维度靠时间来丈量,我辈青年胸中尚有升腾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