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冻土科幻小说
㈠ 科学家为永生,给自己注射了350万年前的细菌,结果怎样了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成为了西方最为著名的一本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在英语当中,甚至成为了“恐怖”的代名词,弗兰肯斯坦是一个科学家,炼金术师。
但毕竟是远古细菌,人类对它并不了解,就连俄罗斯的科学家也无法解释这种超级细菌为什么会增加人的体质。
㈡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什么滋养的
土,水,太阳,空气滋养的
㈢ 50多年过去,世界上第一个冷冰人现在怎么样了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但人类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总想着“逆天改命”,古时有帝王到处寻找长生不老药,还叫道士炼所谓的仙丹,现代则兴起了“冷冻术”。
所谓的“冷冻术”,就是将人体冰冻起来,然后等若干年后再解冻,从而实现复活。
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㈣ 关于火星
星人”与“黑生物”
时已初冬,火星40年未遇、几乎覆盖整个火星表面的巨大尘暴尚未散去,2001年11月上旬,西班牙科学家对火星又有了新的发现,火星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火星上存在黑生物”!这是匈牙利科学家最近在分析美国“火星全球勘探者”发回的照片后做出的判断。匈牙利科学家认为,火星南极有活的生物体存在,其生存类型相当于地球南极生物。这个匈牙利科学家小组指出,照片上显示,在火星冰雪覆盖的南极环形山有几千个黑色沙丘点,这说明在冰层下的地面有生命体,它吸收太阳能将冰融化,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在地球南极冰雪覆盖的湖泊,也曾发现同样的情况。问题在于处在火星那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这一保存生命的方式能否正常存在。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认为,匈牙利科学家的设想新奇大胆,但是要确知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只有在新的探测器降落火星,甚至只有在人类登上火星后才有可能。不过,我们还是想对火星生命做一番同样大胆而不失科学依据的猜想。
随着几年前俄罗斯花费数亿美元建造的火星探测器轰然一声化为乌有,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先后踏上迢迢征途,火星和火星生命的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10月29日,已飞临火星的美国火星探测器“2001火星奥德赛”,把它拍摄的第一张火星表面图像传回地球。此前一个星期,“奥德赛”开始接近火星,并两次进入火星大气层。“奥德赛”此行的目的是在火星上找水并观测火星地表,它虽然不能马上确认火星上是否有水和某种类型的生命,但可以判断火星哪些区域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把“奥德赛”视为人类登陆火星前的探路尖兵。
火星有诞生生命的可能性吗?
火星在形成之后的一段时期中,据认为与地球有着同样的演化历程,也就是曾经存在海洋,有奔腾的河流和冒着浓烟的火山。对此,火星表面有大量残迹可以说明,曾因水流而形成的“泪滴”状沙洲地貌就是物证之一。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宇宙射线中的主要成分——质子流通过加速器照射火星原始大气——氧化碳、二氧化碳、氮及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分析生成的主要成分。实验证明生成了乙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根据这种实验结果判断,火星原始环境与地球同样有生命诞生的充分条件。
火星上曾经诞生过怎样的生命呢?试用地球的情况为例做一点说明。地球从40多亿年前形成开始,经历了10亿年的化学演化过程,导致了原始生命的诞生。这种原始生命可能是具有原核细胞的简单细菌,也就是拥有为繁衍所需的携带少得不能再少的遗传信息的遗传基因,为了能量代谢把微乎其微的酶用膜包裹起来的构造简单的东西。此后又经过20多亿年,这种简单生命才进化为真核生物。
这个过程在火星该是怎样的呢?正如前面谈到的,在形成后大约10亿年中,原始火星上有海洋,也有温暖湿润的大气,所以火星上出现与地球曾出现过的类似简单生物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当然,海底的热水出口周围也应当是火星生命诞生的场所。但是此后火星慢慢“冷却”,生命进化的步伐变慢了,现在不清楚火星上是否出现过真核细胞生物。如果“冷却”的过程是异常缓慢的话,具有真核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生物有可能繁殖。如果“冷却”是急速进行的,火星上的液态水就会消失,那么不要说真核细胞,就连原核细胞是不是能出现都很难说了。
由此说来,火星是从什么时候、怎样“冷却”的,将是解开火星生命之谜的钥匙。火星表面存在大量超氧化物,火星上有水,通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氧气,火星生命也许一跃而获得了呼吸氧气的生存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火星上曾诞生过相当复杂生命的可能性。
目前,解开这一疑问的关键在于研究资料不足,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对火星的探测,以上问题应当能弄清楚。
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
火星有很多地方与地球相似,在望远镜发明之后,许多天文学家对火星进行了不辍的观测,他们的观测得到了很多科学结论,也看走了眼,不由自主地走过一些弯路。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就是这样一位天文学家。1877年8月火星大冲时,他在观测火星时发现,火星表面有许多线条状的地貌,他认为这是人工而成的运河,于是“火星人”之说不胫而走。19世纪末,不少描写“火星人”的科幻小说相继问世,最著名的当然要算是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无独有偶,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在自己建造的天文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长时间里,对火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并拍摄了大量照片,他宣布,在火星上发现了500多条运河,“运河是人工开凿的”,这无异于宣布“火星人”的存在。
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长足进步,火星的真实面目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火星的自转周期比地球多半个多小时;火星的一年是687天,差不多是地球的两年;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火星的体积不到地球的六分之一;火星的质量仅是地球的十分之一。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占95%,其中3%是氮,氧气和水蒸气含量极微。但“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物”这个古老的疑问,至今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
人类对火星生命的直接探索是在1976年,“海盗”号火星探测器首当其冲,此举距今已25年了。遗憾的是,当时“海盗”号否定了火星生命的存在。我们从那时“海盗”号拍摄的火星表面照片看到,整个火星地表都覆盖着红褐色,直径40厘米左右的岩石遍及视野,给人荒凄之感,没有一丁点儿绿色。天空就像地球的晚霞那样是火红色的。
火星上存在不存在生物,现在谁都难以断言,可是除了地球,在太阳系的行星当中,火星是最有可能诞生生命的。这种看法的根据就是火星上有水。火星曾存在过海洋,那么这些水跑到哪儿去了呢?要明白无误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料,但是作为回答之一,在火星的极冠至少存在冰。在火星的南北极存在着冬季形成的季节性极冠,以及长年存在的极冠。季节性的极冠是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凝结而成,而长年存在的极冠主要是由水冷凝而成。火星北极冠直径1000公里至2000公里,厚度为4公里至6公里,扩展至北纬75度附近。
南极冠要小得多,直径为300公里至700公里,厚度为一两公里,位置在南纬86度以上。据认为,极冠之下是作为永久冻土的冰层,冰的总量如果折合成水的话,可以覆盖整个火星表面,水深达6米至500米。火星上存在如此大量的冰的事实是极令人吃惊的。尽管没有资料说明火星表面存在液态水,但是火星与地球相似,自转轴是倾斜的(地球自转轴的倾角是23.5度,火星自转轴的倾角是25.2度),因此一年中有四季的变化,极冠冰盖的周边部分将会或溶或冻。根据“海盗”号的观测,发现过火星地表的霜降,也就是说,在这种时候暂时存在液态水,由此可以推测某种生物也许至今仍能繁衍。
火星上存在怎样的生命?
科学家曾模拟火星环境制作了一个实验装置,把各种各样的生物置入其中进行生存实验。对地球形形色色的生物来说,大型动物和植物用这种装置来实验当然是不行的,从物种多样性来判断决定采用微生物进行实验,其中除了有充斥我们身边空间的霉菌、细菌外,还有只能在特殊环境(如高温或低温环境,无氧环境)中才能生存的那样一些“极限”微生物,也就是说采用尽可能广泛的微生物来进行实验。
生存实验结果表明,枯草菌的孢子、黑酵母菌孢子,乃至厌气性细菌和藻类在这个实验装置中生存的可能性都很大。为了解决火星极冠冰下埋藏的微生物是如何生存的,科学家用构成火星大气的气体覆盖在枯草菌孢子上,然后用达到照射2000年以上剂量的紫外线和宇宙线照射,它们几乎全部安然无恙。根据这个实验推测,在现在火星环境中,某种微生物也许能少量存在也可能繁殖,就算不能繁殖,其生存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
该到火星什么地方去探索生命?
说到探索火星生命,首先必须考虑到火星的地质年代和地形。在40亿年乃至35亿年前,火星同地球一样也有海洋,此后才逐渐“冷却”成为今天这种冰冷的行星,所以火星如果诞生过生命可能是在“冷却”之前的时期。现在认为,地球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了原始生命,单细胞生物繁衍起来。
该到火星什么地方去探索生命呢?在火星地形中,火星北半球火山口少的地区是比较新的地层,是生命诞生以后才形成的。从地质年代来看,大约在40亿年到30亿年前火星南半球形成的高原是由古老地层构成。因此,探索火星生命的首选地域应当是这种具有古老地形,特别是由流水冲刷形成的“水手谷”等地域。所幸火星上没有地球上的岩盘运动,古老地层古今如一。不过在这种地区找到仍生存的生物可能性不大,主要目的应是寻找原始生命的微小化石。如果找到现在火星上仍生存的生物有可能的话,那应当是在火星极冠的周围地区和地下永久冻土的含水层。
为了生存地球型生物,水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前面谈到的实验结果推测,在目前火星环境下有水存在的话,低温中的厌气微生物和原始营光合作用的细菌生存是有充分可能性的,或许它们仍处在缓慢的进化过程中。
采用何种探测方法更好?
1976年在美国执行的“海盗计划”中,“海盗”1号着陆舱在火星普拉尼蒂亚平原软着陆,“海盗”2号着陆舱在火星乌托匹亚平原软着陆,进行火星生命探索。“海盗”号探测器此行的目的是在火星表面寻找生命的征候。遗憾的是,“海盗”号探测器没能发现生命的迹象。但是,所有对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在火星表面都找到了,这是意义深远的。那时,“海盗”号为了探索火星生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而今天看来大有改进的余地。现在有了解决“海盗”号实验中疑点的非常特殊的方法:这就是把荧光显微镜与图像处理法相结合的方法。在适当条件下,使用某种化学物质就能产生与生物具有的酶反应发出荧光的物质。这就是让生物体发出荧光的原理。把这种化学物质掺入土壤试料,放置几分钟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存在生物它就会发出荧光。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也很可靠。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地球土壤,能够一个一个地检测出微生物细胞。进一步选定染色条件,还能相当容易地判别生物是死的、活的,或是死了,但仍在进行某种程度的分解。这种方法无须添加培养液加以培养,所以对于探测未知生命是很合适的。这种方法的有利之处还在于,能够把试料置于接近本来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同时了解生物的生态。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遗传基因分析使用的“PCR法”配合使用的话,还可以了解哪种生物属于怎样的种类。在今后对火星生命的探索中,应当把荧光显微图像法和遗传基因分析法等直接探测方法与“海盗”号采用过的气体摄谱仪和质量分析法兼施并用。
在实际对火星进行探测之前,积累“从宇宙探测地球生命”的资料是必要的,也就是启用围绕地球运行的地球观测卫星,遥感观测沙漠和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地带,检测出沙漠的水分和有机物,测定永久冻土地带的生物生态和冻土的厚度等,现在应当立即着手进行实验,为即将实现的火星生命探索做好准备。
知识链接:火星有生命?
大约46亿年前当太阳系形成的时候,地球和火星也差不多同时诞生了。今天我们观测到的火星表面到处覆盖着沙漠和岩石,可是火星一度曾是拥有海洋和温暖气候的行星。
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长足进步,火星的真实面目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火星的自转周期比地球多半个多小时;火星的一年是687天,差不多是地球的两年;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火星的体积不到地球的六分之一;火星的质量仅是地球的十分之一。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占95%,其中3%是氮,氧气和水蒸气含量极微。但“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物”这个古老的疑问,至今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
人类对火星生命的直接探索是在1976年,“海盗”号火星探测器首当其冲,此举距今已25年了。遗憾的是,当时“海盗”号否定了火星生命的存在。我们从那时“海盗”号拍摄的火星表面照片看到,整个火星地表都覆盖着红褐色,直径40厘米左右的岩石遍及视野,给人荒凄之感,没有一丁点儿绿色。天空就像地球的晚霞那样是火红色的。
对地球生命而言,约在30多亿年前在水的环境中出现了氨基酸、核酸碱这样一些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由这类化合物生成了生物高分子——蛋白质和核酸。以碳化合物为核心,有机化合物通过一系列反应之后生命便出现了。科学家们一般认为,地球的原始大气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和水蒸气为主,很多科学家采用与曾在1953年进行的著名的“米勒实验”同样的实验方法,制成了种类颇多的氨基酸和核酸碱。
与这种化学演化实验的验证不同,近年一些研究表明,海底热水出口是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但是对生命诞生而言,最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以及作为细胞的构成物质——十分要紧的细胞膜,究竟是怎样生成的直到今天还没有弄清楚
㈤ 饥荒怎样毁掉海象营
目前为止,我们玩家是没法毁掉海象营地,只能够杀死海象,如下所示。
1、饥荒进入冬季才能打海象。其他季节的海象巢都是坍塌的。第首先要准备一个防具,不是女武神一定要准备,是女武神也建议准备。
㈥ “恐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最初人们对这些恐龙的化石并没一个统一的称呼,叫起来也相当的不方便,直到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里德·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专门起了一个名字——“dinosaur”。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从此,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就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恐怖的蜥蜴”。用我们汉语的概括下来,就是“恐龙”。
以当时欧文爵士的概念来讲,“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化石并不算多。而自从1989年南极洲也发现了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就都有了恐龙的遗迹。迄今为止世界上被发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后来,中国、日本等一项有龙的传说的国家把它译为恐龙,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说起恐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故事,那就是普洛特-加龙省的故事。哈士尔特德,一位里丁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并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人类尚未发现的巨形动物的。
虽然在当时普洛特-加龙省并不知道这块化石是恐龙的,更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又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了将近145年。所以,哈士尔特德研究员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应该是有记录以来第一个发现并记录恐龙化石的人。
㈦ 跪求刘慈欣短篇小说全集TXT,有的发我邮箱
已发送,请注意查收。
望采纳。
祝好。
【目录】
长篇科幻小说——
[01]《中国2185》
[02]《超新星纪元》(实体书版)
[03]《超新星纪元》(完全版)
[04]《魔鬼积木》
[05]《球状闪电》
[06]《三体》
[07]《三体Ⅱ黑暗森林》
[08]《三体Ⅲ死神永生》
中短篇科幻小说——
[01]《鲸歌》
[02]《微观尽头》
[03]《坍缩》
[04]《带上她的眼晴》
[05]《地火》
[06]《流浪地球》
[07]《乡村教师》
[08]《微纪元》
[09]《纤维》
[10]《命运》
[11]《全频带阻塞干扰》(俄罗斯版)
[12]《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版)
[13]《信使》
[14]《混沌蝴蝶》
[15]《西洋》
[16]《中国太阳》
[17]《梦之海》
[18]《朝闻道》
[19]《天使时代》
[20]《吞食者》
[21]《诗云》
[22]《光荣与梦想》
[23]《地球大炮》
[24]《思想者》
[25]《圆圆的肥皂泡》
[26]《白垩纪往事》
[27]《镜子》
[28]《赡养上帝》
[29]《欢乐颂》
[30]《赡养人类》
[31]《山》
[32]《海水高山》
[33]《2018年4月1日》
[34]《人生》
[35]《太原之恋》
[36]《时间移民》
其它小说——
[01]《烧火工》
科幻评论——
[01]《混沌中的科幻》
[02]《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03]《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04]《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05]《谈〈珊瑚岛上的死光〉》
[06]《天国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
[07]《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08]《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09]《掐头去尾看本届雨果奖》
[10]《〈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11]《我们是科幻迷》
[12]《快乐的科幻》
[13]《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14]《三维的韩松》
[15]《我们需要的科幻——〈黑太阳〉书评》
[16]《〈超新星纪元〉后记》
[17]《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写在〈超新星纪元〉出版之际》
[18]《被遗忘的佳作》
[19]《峡谷中的旅程——读王晋康的〈类人〉》
[20]《〈球状闪电〉后记》
[21]《从双奖看美国当代科幻》
[22]《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23]《科幻边界上的诸神复活——〈光明王〉书评》
[24]《小木屋中的星空——〈开阔的前庭〉后记》
[25]《太空中的西部世界——〈外星稽查行动〉后记》
[26]《文明的返祖——〈最后的城堡〉评论》
[27]《科学的淡出——〈赌一把〉评论》
[28]《机器的征途和人的复活——〈悲剧之歌〉评论》
[29]《纳须祢于芥子——从〈死鸟〉看科幻的宗教感情和宏大叙事》
[30]《道德的迷雾和生存的真相——〈狩猎月亮〉评论》
[31]《玻璃箱中的思考——〈沙王〉评论》
[32]《君子报仇,万年不晚——〈斗篷与棍棒〉评论》
[33]《泽拉兹尼的轮回——〈独角兽棋局〉评论》
[34]《你会爱上吸尘器吗?——〈血孩子〉评论》、
[35]《生态女性主义、盖娅和人格放大——〈永久冻土〉评论》
[36]《为〈科学文化〉杂志所写的常见科幻电影介绍》
[37]《写在〈三体〉第二部完成之际》
[38]《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科幻小说年度选集前言》
[39]《当科普的科幻尝起来是文学的》
[40]《西风百年——浅论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
[41]《传统文学要素在科幻小说中的变化(节选)》
[42]《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
[43]《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
[44]《〈流浪地球〉:寻找家园之旅》
[45]《中国科幻划时代的理论建构——〈科幻文学论纲〉》
[46]《〈水晶的天空〉序》
散文随笔——
[01]《电子诗人》
[02]《文明的反向扩张》
[03]《远航!远航!》
[04]《宇宙随想》
[05]《当前航天技术与科幻预测的对比》
[06]《技术奇点二题》
[07]《AI种族的史前时代》
访谈录——
[01]《小π访谈》
[02]《开辟想象天地的人们:初识刘慈欣》
[03]《〈科幻世界〉访谈》
[04]《回答〈小作家〉杂志的采访》
[05]《起点FANS见面会实录》
[06]《〈科幻大王〉特约采访》
[07]《〈成都日报〉访谈:刘慈欣 握住现实的科幻狂人
[08]《〈三联生活周刊〉关于目前科幻状况的的采访
[09]《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与江晓原对话录》
[10]《道德的尽头是科幻的开始——〈南方都市报〉访谈》
[11]《本土科幻任重道远——〈沈阳晚报〉访谈》
[12]《网络贴吧见面会实录(整理版)》
[13]《科幻拷问道德——〈北京青年报〉访谈》
[14]《中国科幻文学的“异类”——〈新京报〉访谈》
[15]《中国科幻文学需要大师——〈山西晚报〉访谈》
[16]《北京理工大学3月29日大刘见面会问答全纪录》
[17]《如果·刘慈欣》
[18]《〈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科幻的采访》
[19]《欢迎进入“三体纪元”——〈南方都市报〉访谈》
[20]《我们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路——〈文学报〉访谈》
[21]《影像时代,科幻文学在衰落——〈东莞时报〉访谈》
[22]《大刘成都签售活动微博速记》
[23]《〈三体〉读者见面会大致情况》
[24]《〈新京报〉刘慈欣、韩松同题问答》
[25]《给力中国科幻——〈现代快报·博客周刊〉访谈》
[26]《〈看天下Vista〉:刘慈欣让中国科幻进入“三体纪元”》
[27]《〈中国青年报〉:一边柴米油盐 一边星光灿烂》
[28]《读者的认可是惟一的希望——〈都市消费晨报〉访谈》
[29]《梦想的力量——〈中国日报〉专访》
[30]《我知道,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城市画报〉访谈》
[31].《精英化只会害了科幻——〈南都周刊〉访谈》
[32]《宇宙的铁幕——〈晨报周刊〉访谈》
[33]《对宇宙的敬畏是科幻文学的动力——〈文艺报〉访谈》
[34]《〈城市画报〉刘慈欣、韩松访谈》
[35]《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南方周末〉专访》
[36]《只有科幻能对人性“严刑逼供”——〈华商报〉江晓原、刘慈欣问答》
[37]《让我们仰望星空吧——〈南方人物周刊〉访谈》
[38]《〈东方早报〉:刘慈欣谈科幻世界与人类命运》
[39]《科幻,百岁的孩子——〈北京青年周刊〉访谈》
[40]《我对用科幻隐喻反映现实不感兴趣——搜狐读书频道访谈》
[41]《宇宙比道德更宽泛——〈经济观察报〉访谈》
[42]《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7月22日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实录》
[43]《老外看中国科幻,好比我们看外国人写武侠——〈南方周末·读书周刊〉访谈》
[44]《世界上有两个我——〈钱江晚报〉访谈》
[45]《中国原创科幻,前景仍不明朗——〈北京日报〉访谈》
[46]《〈三体〉并不适合拍电影——〈大都会科幻评论〉访谈》
[47]《科幻故事 一生讲不完——香港〈文汇报〉访谈》
[48]《专职写科幻没安全感——〈华西都市报〉访谈》
[49]《刘慈欣:月亮与六便士》
[50]《〈三体〉不是里程碑——〈科学时报〉访谈》
㈧ 趁生命气息逗留怎么样
罗杰61泽拉兹尼短篇杰作集 我并没有看过泽拉兹尼的其他作品,所以就从这两本书上写写自己的简单感想。 说实话,看完《发条女孩》之后看泽拉兹尼的文字有种彻彻底底的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文字有种强烈的主流感,用词与叙述方式上都不同于其他作家。泽拉兹尼更柔软,更注重文学与文字的感受。不过,就印象最深刻的几篇文章感觉,心理描写并不是很出彩的地方。我更喜欢的是故事背后的韵味感。故事不是只有对话与描述与剧情,文字的组成与魅力也左右了故事的感受。 《趁生命气息逗留》 《灵魂的力量》 我很喜欢这篇,虽然它比较偏奇幻故事。超能力下隐藏的是对自然与生机及生命历程的热爱。那个大概就是灵魂的力量。 《趁生命气息逗留》 非常精彩。以一个机器人的角度在剖析人的组成。从人物设定、故事节奏到语言上比如最后“趁生命气息逗留”的诗句引用,都恰到好处。这篇文章的意蕴极其美丽。 《心所引擎》 爱的背叛。不是一个好故事。标题的翻译太过分了,完全看不懂。不过此篇的语言不错。 《半面杰克》 还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我都不是很感兴趣。这篇也一般般。 《绞刑师》 这篇比较像一篇硬汉派推理小说。从推理的角度而言这个故事很不错。科幻设定在于人造生命,里面关于是否应当创造人造生命的探讨也很不错。 《永久冻土》 写法很奇特。从某些层面上我觉得还是爱情的故事。那个女神用菌丝控制山的设定和《虫师》的山神很像。男人的贪命与贪心懦弱被刻画得很精彩。 《洛奇7281》 家用机器人造反的故事。虽然几乎是科幻小说用烂的题材,还是觉得这是篇短小精悍的好文。 《来自苍穹的魔力》 这还不叫奇幻小说么……就奇幻小说而言,除了爱情段落还是有些无聊外,这个故事的魔法设定与剧情推动都很好玩,惊险刺激有趣。这篇小说里有一个概念:万事万物都有魔力,有的魔力值高,有的魔力值低。大爱这种世界观。 《富岳二十四景》 最不喜欢的一篇。首先前面的情节推动很慢,大部分都是意识流般的流水账,讲述看到的景物与画中的景物的区别(读者又看不到画又看不到景物,这种比较有什么意义呢)。很后面才开始穿插回忆,而回忆故事讲得又有点快。最主要最悲哀的是,看完回忆故事,结合其他的描述及出场过的人物设定,我都可以猜出这篇文章的走向与主旨。所以再后面再次转回现在时态的忧伤流水账就真的让人很不耐烦。这24景中前22景都是你追我逃的故事,一再轮回的惊慌到虚惊或逃走情节看多了几次就开始厌烦。第23景的杀戮没有悬念,最后一景最后还是没有看到。 科幻设定是赛博朋克的上传自己。这种主题我更喜欢迟卉的《归者无路》些。 此外,或许译者的语言僵硬也是很有影响的。 《回到杀戮之地吧,爱丽丝,我的爱》 画面感极其强的一篇故事,很适合拍电影。整个故事让我想到的是平时消遣看的各种印度教或道教或神秘公司的迷宫或阵法,主角带着十几个人穿过阵法,每个阵里面都死掉些人,最后只有一两个人活着。这是一种很老很老的设定了。女主角黑化掉再被自己的执念所灭。……从某些意义上而言,还是一个爱情故事。 另外,这种叙述方式前所未见。奇偶章节交互来支引两条线的故事不罕见,罕见的是这两条主线的时间线是不一致的。 《卡米洛特的最后一个卫士》 标题+标题注释比较剧透,导致开头及两人相逢没有悬念。对梅林的性格刻画我很喜欢。不过最后英雄杀死小人,女人为英雄牺牲的情节也有点太狗血了。 我更喜欢《脸上的门,口中的灯》这本。泽拉兹尼很喜欢“神”这个概念,他造神、杀神、讨论神的想法理念。《脸》这本的文章显得短小而不失意蕴,灵气很足,而这本《趁》相较起来都是爱情与背叛,有些黑暗与僵硬了。另外《脸》的翻译更好些。
㈨ 有哪些近期的雨果奖获奖作品在中国出版了
1953年
长 篇:《被毁灭的人》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1954年
(未颁发)
1955年
长 篇:《他们相当正确》 马克·克里夫顿 弗兰克·瑞雷
中 篇:《达夫斯讲述者》 小瓦尔特·M·米勒
短 篇:《阿拉玛果沙》 艾里克·F.拉赛尔
1956年
长 篇:《双星》 罗伯特·A·海因莱因
中 篇:《探险队》 幕瑞·雷因斯特
短 篇:《星》 阿瑟·C·克拉克
1957年
(小说奖未颁发)
1958年
长 篇:《大时代》 弗里兹·雷伯
短 篇:《或者所有有牡蛎的海洋》 A.戴维逊
1959年
长 篇:《一件良心案》 詹姆斯·布利布
中 篇:《大前庭》 克利福德·D·西马克
短 篇:《那地狱边缘的火车》 罗伯特·布罗赫
1960军
长 篇:《星船伞兵》 罗伯特·A·海因莱因
1961年
长 篇:《为雷伯威兹而作的赞歌》 小瓦尔特·M·米勒
短 篇:《最长的航程》 波尔·安德森
1962年
长 篇:《异乡异客》 罗伯特·A·海因莱因
短 篇:《温室》 布赖恩·奥尔迪斯
1963年
长 篇:《高城中的男人》 菲利普·K·迪克
短 篇:《龙大师》 杰克·范斯
1964年
长 篇:《神秘的中继站》 克利福德·D·西马克
短 篇:《与国王们战斗到底》 波尔·安德森
1965年
长 篇:《流浪星》 弗里兹·雷伯
短 篇:《战士,不要问》 戈登·R·迪克森
1966年
长 篇:《……叫我康拉德》 罗杰·泽拉兹尼
《沙丘》 弗兰克·赫伯特
短 篇:《梯克托克曼说:“忏悔吧,哈勒昆!”》 哈兰·埃利森
1967年
长 篇:《月亮是一个严厉的女人》 罗伯特·A·海因莱因
中 篇:《最后的城堡》 杰克·范斯
短 篇:《中子星》 拉里·尼文
1968年
长 篇:《光之神》 罗杰·泽拉兹尼
长中篇:《维乐搜索》 安妮·麦卡芙瑞 《紫薪骑手》 菲利普·J·法玛
短中篇:《打算滚动石头》 弗里兹·雷伯
短 篇:《我没有嘴,但我要叫》 哈兰·埃利森
1969年
长 篇:《站在桑给巴尔》 约翰·布鲁纳
长中篇:《夜之翼》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短中篇:《肉体的分享》 波尔·安德森
短 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野兽》 哈兰·埃利森
1970年
长 篇:《黑暗的左手》 厄休拉·K·勒古因
中 篇:《阴影之船》 弗里兹·雷伯
短 篇:《时间像假宝石的螺旋线》 撒缪尔·R·狄兰尼
1971年
长 篇:《环形世界》 拉里·尼文
中 篇:《遭遇在兰克马》 弗里兹·雷伯
短 篇:《慢雕刻》 西奥多·斯特金
1972年
长 篇:《到你散乱的躯体中去》 菲利普·J·法玛
中 篇:《空气与黑暗的女王》 波尔·安德森
短 篇:《不恒定的月亮》 拉里·尼文
1973年
长 篇:《神们自己》 艾萨克·阿西莫夫
长中篇:《世界之词乃森林》 厄休拉·K·勒吉因
短中篇:《山羊之歌》 波尔·安德森
短 篇:《伊瑞马水坝》 拉菲尔·A·拉弗蒂
《会见》 弗雷德里克·波尔 C·M·考恩布鲁斯
1974年
长 篇:《与拉玛相会》 阿瑟·C·克拉克
长中篇:《被插上插头的女孩》 小詹姆斯·梯普崔
短中篇:《死鸟》 哈兰·埃利森
短 篇:《离开麦欧拉的人》 厄休拉·K·勒古因
1975年
长 篇:《被剥夺的》 厄休拉·K·勒古因
长中篇:《给莉娅的歌》 乔治·R·R·马丁
短中篇:《兰格汉斯开始漂流》 哈兰·埃利森
短 篇:《洞人》 拉里·尼文
1976年
长 篇:《永远的战争》 乔·哈德曼
长中篇:《家是刽子手》 罗杰·泽拉兹尼
短中篇:《索尔的边疆》 拉里·尼文
短 篇:《抓住则皮林》 弗里兹·雷伯
1977年
长 篇:《迟暮鸟语》 凯特·威尔黑姆
长中篇:《通过任何其他的名字》 斯比德·罗宾逊
《休斯顿,休斯顿,你读到了吗?》 小詹姆斯·梯昔崔
短中篇:《两百岁人》 艾萨克·阿西莫夫
短 篇:《三百年》 乔·哈德曼
1978年
长 篇:《门口》 弗雷德里克·波尔
长中篇:《星舞》 斯比德·罗宾逊 珍尼·罗宾逊
短中篇:《琥珀之眼》 琼·D·温基
短 篇:《杰弗梯是五》 哈兰·埃利森
1979年
长 篇:《梦蛇》 冯达·麦金太尔
长中篇:《视觉的持续》 约翰·瓦雷
短中篇:《猎人的月亮》 波尔·安德森
短 篇:《卡桑德拉》 C.J.切瑞
1980年
长 篇:《天堂的喷泉》 阿瑟·C·克拉克
长中篇:《敌人的矿藏》 巴里·B·龙耶
短中篇:《沙王们》 乔治·R·R·马丁
短 篇:《十字与龙的通道》 乔治·R·R·马丁
1981年
长 篇:《雪王后》 琼·D·温基
长中篇:《失去的多赛》 戈东·R·迪克逊
短中篇:《斗篷与棍棒》 戈东·R·迪克逊
短 篇:《舞鹿的洞穴》 克利福德·D·西马克
1982年
长 篇:《向下的站台》 C.J.切瑞
长中篇:《土星游戏》 波尔·安德森
短中篇:《独角兽变种》 罗杰·泽拉兹尼
短 篇:《推销者》 约翰·瓦雷
1983年
长 篇:《基地的边缘》 艾萨克·阿西莫夫
长中篇:《精灵们》 琼安娜·露丝
短中篇:《火警监视》 康尼·威利斯
短 篇:《忧郁的大象》 斯比德·罗宾逊
1984年
长 篇:《星潮汹涌》 大卫·布林
长中篇:《瀑布点》 蒂莫西·扎恩
短中篇:《血里的音乐》 格里格·贝尔
短 篇:《演说的声音》 欧克塔维亚·布特勒
1985年
长 篇:《神经浪游者》 威廉·吉布森
长中篇:《按回车[]键》 约翰·瓦雷
短中篇:《血孩》 欧克塔维亚·布特勒
短 篇:《水晶球面》 大卫·布林
1986年
长 篇:《安德的游戏》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长中篇:《富士山的二十四个风景,作者贺古赛》 罗杰·泽拉兹尼
短中篇:《失去时间的巴拉丁》 哈兰·埃利森
短 篇:《费米与霜》 弗雷德里克·波尔
1987年
长 篇:《死者代言人》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长中篇:《内地的吉尔加美什》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短中篇:《永久冻土》 罗杰·泽拉兹尼
短 篇:《切线》 格里格·贝尔
1988年
长 篇:《社会进步之战》 大卫·布林
长中篇:《眼中眼》 沃森·斯科特·卡德
短中篇:《戈尔斯,你今晚出来吗》 厄休拉·K·勒吉因
短 篇:《为什么我留下了哈里的汉堡包》 劳伦斯·瓦特伊凡斯
1989年
长 篇:《赛亭》 C.J.切瑞
长中篇:《温勒巴格斯的最后一个》 康尼·威利斯
短中篇:《薛定谔的猫》 乔治·阿列克·艾芬格
短 篇:《基林亚戈》 迈克·瑞斯尼克
1990年
长 篇:《超离子》 丹·西蒙斯
长中篇:《悲悼的山峦》 露易丝·M·布琼尔德
短中篇:《输入一个兵,再输入另一个》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短 篇:《蠢人们》 苏泽·M·查拉斯
1991年
长 篇:《沃尔的游戏》 露易丝·M·布琼尔德
长中篇:《海明威骗局》 乔·哈德曼
短中篇:《曼拉姆基》 迈克·瑞斯尼克
短 篇:《熊发现火》 特瑞·比森
1992年
长 篇:《巴瑞亚》 露易丝·M·布琼尔德
长中篇:《西班牙乞丐》 南希·克瑞斯
短中篇:《金子》 艾萨克·阿西莫夫
短 篇:《在太阳中行走》 杰弗里·A·兰迪斯
1993年
长 篇:《深渊上的火》 弗诺·文奇 《末日之书》 康尼·威利斯
长中篇:《太空人比尔》 路修斯·谢芭德
短中篇:《碎果钳政变》 珍妮特·卡甘
短 篇:《即使是王后》 康妮·威利斯
1994年
长 篇:《绿火星》 金·斯坦利·罗宾逊
长中篇:《在底部世界降落》 哈里·图特雷多夫
短中篇:《佐治亚在我脑中》 查尔斯·谢菲尔德
短 篇:《尼罗河上的死亡》 康妮·威利斯
1995年
长 篇:《镜舞》 露易斯·M·布琼尔德
长中篇:《欧都外峡谷的七个景观》 迈克·瑞斯尼克
短中篇:《火星人的孩子》 大卫·戈罗德
短 篇:《没人这么瞎》 乔·哈德曼
1996年
长 篇:《钻石年代》 尼尔·斯蒂芬森
长中篇:《未来的上尉之死》 爱伦·斯蒂尔
短中篇:《像恐龙一样思考》 詹姆斯帕
㈩ 好看的科幻类小说
这是刘慈欣的至今为止的小说,中国科幻的巅峰。
【目录】
长篇科幻小说——
[01]《中国2185》
[02]《超新星纪元》(实体书版)
[03]《超新星纪元》(完全版)
[04]《魔鬼积木》
[05]《球状闪电》
[06]《三体》
[07]《三体Ⅱ黑暗森林》
[08]《三体Ⅲ死神永生》
中短篇科幻小说——
[01]《鲸歌》
[02]《微观尽头》
[03]《坍缩》
[04]《带上她的眼晴》
[05]《地火》
[06]《流浪地球》
[07]《乡村教师》
[08]《微纪元》
[09]《纤维》
[10]《命运》
[11]《全频带阻塞干扰》(俄罗斯版)
[12]《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版)
[13]《信使》
[14]《混沌蝴蝶》
[15]《西洋》
[16]《中国太阳》
[17]《梦之海》
[18]《朝闻道》
[19]《天使时代》
[20]《吞食者》
[21]《诗云》
[22]《光荣与梦想》
[23]《地球大炮》
[24]《思想者》
[25]《圆圆的肥皂泡》
[26]《白垩纪往事》
[27]《镜子》
[28]《赡养上帝》
[29]《欢乐颂》
[30]《赡养人类》
[31]《山》
[32]《海水高山》
[33]《2018年4月1日》
[34]《人生》
[35]《太原之恋》
[36]《时间移民》
其它小说——
[01]《烧火工》
科幻评论——
[01]《混沌中的科幻》
[02]《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03]《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04]《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05]《谈〈珊瑚岛上的死光〉》
[06]《天国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
[07]《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08]《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09]《掐头去尾看本届雨果奖》
[10]《〈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11]《我们是科幻迷》
[12]《快乐的科幻》
[13]《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14]《三维的韩松》
[15]《我们需要的科幻——〈黑太阳〉书评》
[16]《〈超新星纪元〉后记》
[17]《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写在〈超新星纪元〉出版之际》
[18]《被遗忘的佳作》
[19]《峡谷中的旅程——读王晋康的〈类人〉》
[20]《〈球状闪电〉后记》
[21]《从双奖看美国当代科幻》
[22]《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23]《科幻边界上的诸神复活——〈光明王〉书评》
[24]《小木屋中的星空——〈开阔的前庭〉后记》
[25]《太空中的西部世界——〈外星稽查行动〉后记》
[26]《文明的返祖——〈最后的城堡〉评论》
[27]《科学的淡出——〈赌一把〉评论》
[28]《机器的征途和人的复活——〈悲剧之歌〉评论》
[29]《纳须祢于芥子——从〈死鸟〉看科幻的宗教感情和宏大叙事》
[30]《道德的迷雾和生存的真相——〈狩猎月亮〉评论》
[31]《玻璃箱中的思考——〈沙王〉评论》
[32]《君子报仇,万年不晚——〈斗篷与棍棒〉评论》
[33]《泽拉兹尼的轮回——〈独角兽棋局〉评论》
[34]《你会爱上吸尘器吗?——〈血孩子〉评论》、
[35]《生态女性主义、盖娅和人格放大——〈永久冻土〉评论》
[36]《为〈科学文化〉杂志所写的常见科幻电影介绍》
[37]《写在〈三体〉第二部完成之际》
[38]《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科幻小说年度选集前言》
[39]《当科普的科幻尝起来是文学的》
[40]《西风百年——浅论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
[41]《传统文学要素在科幻小说中的变化(节选)》
[42]《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
[43]《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
[44]《〈流浪地球〉:寻找家园之旅》
[45]《中国科幻划时代的理论建构——〈科幻文学论纲〉》
[46]《〈水晶的天空〉序》
散文随笔——
[01]《电子诗人》
[02]《文明的反向扩张》
[03]《远航!远航!》
[04]《宇宙随想》
[05]《当前航天技术与科幻预测的对比》
[06]《技术奇点二题》
[07]《AI种族的史前时代》
访谈录——
[01]《小π访谈》
[02]《开辟想象天地的人们:初识刘慈欣》
[03]《〈科幻世界〉访谈》
[04]《回答〈小作家〉杂志的采访》
[05]《起点FANS见面会实录》
[06]《〈科幻大王〉特约采访》
[07]《〈成都日报〉访谈:刘慈欣 握住现实的科幻狂人
[08]《〈三联生活周刊〉关于目前科幻状况的的采访
[09]《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与江晓原对话录》
[10]《道德的尽头是科幻的开始——〈南方都市报〉访谈》
[11]《本土科幻任重道远——〈沈阳晚报〉访谈》
[12]《网络贴吧见面会实录(整理版)》
[13]《科幻拷问道德——〈北京青年报〉访谈》
[14]《中国科幻文学的“异类”——〈新京报〉访谈》
[15]《中国科幻文学需要大师——〈山西晚报〉访谈》
[16]《北京理工大学3月29日大刘见面会问答全纪录》
[17]《如果·刘慈欣》
[18]《〈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科幻的采访》
[19]《欢迎进入“三体纪元”——〈南方都市报〉访谈》
[20]《我们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路——〈文学报〉访谈》
[21]《影像时代,科幻文学在衰落——〈东莞时报〉访谈》
[22]《大刘成都签售活动微博速记》
[23]《〈三体〉读者见面会大致情况》
[24]《〈新京报〉刘慈欣、韩松同题问答》
[25]《给力中国科幻——〈现代快报·博客周刊〉访谈》
[26]《〈看天下Vista〉:刘慈欣让中国科幻进入“三体纪元”》
[27]《〈中国青年报〉:一边柴米油盐 一边星光灿烂》
[28]《读者的认可是惟一的希望——〈都市消费晨报〉访谈》
[29]《梦想的力量——〈中国日报〉专访》
[30]《我知道,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城市画报〉访谈》
[31].《精英化只会害了科幻——〈南都周刊〉访谈》
[32]《宇宙的铁幕——〈晨报周刊〉访谈》
[33]《对宇宙的敬畏是科幻文学的动力——〈文艺报〉访谈》
[34]《〈城市画报〉刘慈欣、韩松访谈》
[35]《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南方周末〉专访》
[36]《只有科幻能对人性“严刑逼供”——〈华商报〉江晓原、刘慈欣问答》
[37]《让我们仰望星空吧——〈南方人物周刊〉访谈》
[38]《〈东方早报〉:刘慈欣谈科幻世界与人类命运》
[39]《科幻,百岁的孩子——〈北京青年周刊〉访谈》
[40]《我对用科幻隐喻反映现实不感兴趣——搜狐读书频道访谈》
[41]《宇宙比道德更宽泛——〈经济观察报〉访谈》
[42]《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7月22日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实录》
[43]《老外看中国科幻,好比我们看外国人写武侠——〈南方周末·读书周刊〉访谈》
[44]《世界上有两个我——〈钱江晚报〉访谈》
[45]《中国原创科幻,前景仍不明朗——〈北京日报〉访谈》
[46]《〈三体〉并不适合拍电影——〈大都会科幻评论〉访谈》
[47]《科幻故事 一生讲不完——香港〈文汇报〉访谈》
[48]《专职写科幻没安全感——〈华西都市报〉访谈》
[49]《刘慈欣:月亮与六便士》
[50]《〈三体〉不是里程碑——〈科学时报〉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