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百家讲坛张良
1. 百家讲坛大风歌27
(刘邦总结战胜项羽的“三杰”时,把张良列为“三杰”之首,而刘邦对所有部下都想骂就骂,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其字“子房”,古代人称人字是表示尊敬,这对经常口吐脏字的刘邦来说就实属不易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张良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过大功,所以建立汉朝之后论功行赏,张良名至实归,被封为留侯。)
张良立过多少功劳?一是灭秦,二是亡楚。两大战役中,张良立过许多功。灭秦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攻取南阳,免除后患。并没把南阳军队打败,刘邦匆忙地走,张良提出这不行,刘邦才解决南阳问题。这是第一功。第二功是智取峣关,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杀过赵高掌权。子婴在峣关阻击刘邦。刘邦想以两万与秦兵拼了,抢先进咸阳。张良不同意,先派人谈,对方打听到守峣关的人是商人子弟,拿钱贿赂,一起瓜分。麻痹了,趁机打峣关,过了这一关。张良在这两件事上立了功。张良在亡楚上做了许多工作。退秦宫还霸上。与樊哙一起反对刘邦入秦宫。这是第三件功劳。这事意义重大。第四件功劳是利用项伯化险为夷。第五功劳是刘邦跑到吕后长兄吕泽驻军处下邑,刘邦得到短暂喘息,他提出至关重要的决策,决定捐出函谷关以东土地。张良提出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这是张良划策的第五件,下邑划策,重用人才。张良的十件大功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其他的都是局部问题。真正关系全局的正是这个。刘邦提战略,张良提措施。第六件事是阻封六国集中力量。这指刘邦曾想封六国后代为君,张良一口气说了八不可。刘邦臭骂郦食其。第七件大功是劝阻刘邦加封齐王。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不想干,当时陈平与张良都主张封韩信。第八件大功是废止合约追杀项羽。鸿沟议和后,张良力主追杀项羽,这是第八功。第九功是刘邦追项羽到固陵,被打得受不了,韩信彭越不来,征求意见,张良认为不来正常,建议给他们加封封地。刘邦就接受了建议,给二人加封土地。二人领兵来垓下。最后一功是建都关中,万世基业。娄敬提出来,刘邦犹豫,张良支持。建都长安,刘邦不听,张良支持,刘邦立即动身。
汉初,二次封侯时,大家争军功,杀过多少人,俘虏多少占城多少,灭多少国家,张良没有,封侯时,刘邦表态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张良之功。刘邦说,自择齐地三万户。齐国是最肥沃的,可见对张良多好。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就把他封一万户他为留侯。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这很重要。当初见面的地方封,是纪念。是一个感激。当时封侯时,功臣们得了多少呢?曹参一万零六百户;周勃是八千一百户;萧何是八千户;四是夏侯婴六千多;灌婴、陈平、樊哙五千户。张良敢要吗?如果张良要了,麻烦就大了。张良聪明。不贪,只要一万,不要齐,要留,当初见面的。为纪念。这是智者。否则他会成众矢之的。这事叫辞封。
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间的通道上,复道上,看见手下议论,问张良,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纳闷。问怎么回事?张良说,这些人和你一样是平民,现在封侯了,他们几个在算,天下的地,不够分哪,而且,你封的都是喜欢的,杀的都是恨的。有功有过的,所以商量谋反。刘邦听吓坏了。怎么办?张良说,取上素不快,计群臣……找一个最恨的,所有人都知道的,封了,让大家都知道明白。有一个叫雍齿的,赶快封这个人。三月,刘邦宴请文武,亲自封他为什邡侯。所有人都乐了。这叫急封雍齿。他跟刘邦的结怨叫源远流长,早了。刘邦起兵时,雍齿就是部下。他是沛县丰邑人。刘邦派雍齿守丰邑,他打了胜仗,雍齿叛变了。叛变简单,一是雅不欲属沛公,看不上刘邦;二是受到魏国军队的压力,告诉雍齿,投靠我就封你,否则灭了。这种压力下,雍齿叛变了。手下也跟着跟刘邦作对。刘邦回打打得大败。一攻没攻下来。这是心病了。刘邦想投奔另一起义军,没借成,好不容易打下荡,二攻又失利了。最后刘邦被迫投奔项梁了。刘邦三攻丰邑,才拿下。雍齿投了魏国,后来雍齿投回刘邦,更不能杀了。恨得牙痒,不敢杀,会散民心。张良不知道,但是刘邦心里清楚。这事,张良巧妙。有智慧。
张良受封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张良淡出朝政,说自己有病,不吃粮食,练功养生。这事给张良留下美名,功成不居。后人纷纷表扬他。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真不居功吗?一派认为他有病,是为养病,二是认为他明哲保身,是为了自保。这两派意见各有理由。张良确实有病,有记载。在刘邦身边,常有病,没单独领过兵。封侯后,“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道引轻身”。有学者推测,张良像个女人,肯定体质不好。后来,高祖十一年平定黥布叛乱时,张良抱病送行。刘邦说,“强卧而辅太子”,希望他卧病辅佐太子。承认他有病。高帝十二年,刘邦临死,吕后问三问,萧相国、曹相国、王陵陈平死后,谁继任。刘邦一一回答。这非常有名。刘邦三答中,提到了曹参,王陵陈平,唯独没提到张良,一种解释就是他干不了相国,二是他病得重,没办法安排当相国的重任。说明这时张良病得重。张良的病,刘邦打天下时都没,这时重,是如此吗?有病肯定的,这时重也肯定。有病外,应该也有两个因素,一是知足,他觉得自己为帝王师,封万户侯,这是人臣极矣。他受道家思想影响深。二是自保,这个思想不是一入关就有,是逐渐形成的。司马光评价过,人生必有死,张良这样聪明的人并不希望长生,而是明哲保身。韩信族诛,只有张良是“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
张良开始从一线退出时,韩信没有被杀,萧何也没有入狱。把萧何韩信的将来说成是他预料的,这不大可能。甚至有人把范蠡等同,这不对。这不是一类人。“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是司马迁的原话。张良曾跟着刘邦在代地打仗,萧何任相国时,跟刘邦也说过许多话。
作为谋臣,张良始终在尽谋臣的职责。与韩信等人不同,他不割据,手无实权,不会威胁刘邦的政权。刘邦屠功臣不会威胁到张良。
2. 百家讲坛有没有讲过张良,张良是哪个家的(例如儒家等)
不清楚你讲的是哪个张良如果是历史上秦汉的谋士,那么:
张良信仰黄老之学,应该属道家的 至于百家讲坛讲过没我就不知道了 你可以去搜一下
3. 张良和韩信是怎么死的
张良是病死的,萧何也是病死的,韩信是被吕后和萧何谋划杀死的。
1、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在韩国世世代代都是显贵的贵族,祖上曾经五代为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躬屈膝,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后又以出色的谋略,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2、韩信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齐王,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早年的韩信可谓一贫如洗,经常是饿肚子没饭吃。因此他从小就立志出人头地,要干一番大事。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刘邦的麾下站稳了脚跟,并且成为了最大的功臣。
以至于后来当他横扫燕赵韩齐等地之后,觉得自己功劳显著,竟主动叫刘邦封他为齐王。后来刘邦建国后,韩信依然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应该得到的,却不知功高震主。
当他被降为侯爵之后,韩信似乎还没有察觉到情况不对。究其根本还是韩信过于追求名利,难以割舍。这也就是韩信的最终下场,这也是汉初三杰之中最惨的原因。
4. 易中天有讲过张良吗
易老师的《汉代风云人物》中有一节谈及留侯张良。
5. 百家讲坛-刘邦怎样笼络人心
你好! 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刘邦提出来说,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项羽丢了呢?你们大家都说真话,不要隐瞒朕,全部要说实话。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就出列说实话了,说我们认为,陛下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这是实话了,当着刘邦说,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丢了天下,我们认为是这个原因,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们看到一方面,没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带领这个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个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这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我总结了八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是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政,他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你看我们北极星,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个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刘邦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们来看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
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然后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是一个草头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不拘一格,这是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招降纳叛,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欢迎,欢迎。比方说韩信,比方说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当时陈平来投奔刘邦的时候,他是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于是刘邦“大悦之”,非常高兴,然后问他说,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什么职务呢?陈平说,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舆论哗然,很多刘邦军队里面的老资格的将领不服。就开始嘀嘀咕咕了,说我们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项羽那边一个逃兵,逃到我们这儿来,说了三句话,就马上给他这么大一个官,和他坐在一个车子上面,议论纷纷,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陈平。这就叫做招降纳叛。
刘邦用人的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刘邦已经封了一批功臣,但是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因为功臣他这个功怎么样计算,封一个什么样的爵位比较合适,这个事还很费商量,就把封功臣的事,一直这样拖下来,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里面走,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在那儿嘀嘀咕咕嘀嘀咕咕,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就问旁边的张良,说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啊,他们在商量谋反啊刘邦说子房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你的亲信,像萧何这些人,还有一些以前得罪过你的人,他受了处分,现在这些功臣们都在想一个问题,说这个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是不是可以拿出来封赏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像我们这种和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于会被陛下找一个岔子,给咔嚓了呢?他们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以他们在那儿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了,知道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为之奈何”,子房你说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呢,又非常地恶劣,有没有这样的人?刘邦说有,有一个雍齿,雍齿这个人非常地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急封雍齿,以示群臣。请你赶快把雍齿封了,刘邦马上接受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齿都封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他都封侯,我们这些人,都放心了。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计前嫌。
刘邦用人的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我们知道人才,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多发点薪水也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他,你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说请大王想一想,你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确实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值得借鉴的经验,这是坦诚相待。
刘邦用人的第六个特点,叫做用人不疑。我们有一句话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这是最忌讳的,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是让很多刘邦的老人不满意的,我们跟着刘邦跟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陈平这个小子一来,就给他那么高的职务,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这些去举报的人给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刘邦用人的第七个特点是论功行赏。我们前面讲过了,你要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呢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甜和人,说你这个人不错啊,你可是人才难得,你是我们的骨干,一分钱不给,这个不行,有贡献你就得奖励,奖励你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你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你要赏罚分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奖赏这些功臣们。先是大家开会讨论,那还有个谱?所有人发言都是我功劳最大,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功劳最小的,而且说得是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也都是事实。最后刘邦裁定,萧何第一。
这个萧何第一的裁定裁出来以后,所有的人都不服气,于是大家都跑到刘邦那儿去提意见,说陛下这样好像不合适吧,我们这些人可都是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我们是提着脑袋给你打江山的。我们在前方厮杀的时候,那个萧何在干什么?萧何是待在家里面,管管账本子,管管粮草,管管后勤,做两件衣服,怎么他的功劳第一呢?刘邦说,诸位知道什么叫打猎吗?知道啊,这都是将军,将军谁不会打猎,知道知道,刘邦又问,那诸位知道猎狗吗?知道啊,那好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打猎的时候,追兔子的是谁?猎狗啊,对,谁让猎狗去追兔子的,猎人啊,对,你们就是追兔子的,萧何呢?是让你们追兔子的。所以萧何是“功人”,你们只能算“功狗”,原文如此,原文就是“功狗”两个字,“功狗”这个词也是从这儿来的,实际上我们现在都知道功臣,不知道“功狗”,还有“功狗”。
刘邦这么说,大家其实还是不服气,大家心里想,就算我们是“功狗”,那“功人”也不是萧何,也是皇上啊,对不对。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这个里面当然有一个亲疏的问题,萧何是原来沛县的人,跟刘邦一起起义的,有这个原因,但是我觉得萧何列为第一功臣,至少萧何列为第一等功臣,还是有道理的,萧何最大的功劳在什么地方呢?在抢救了文书档案,就是当时刘邦打进关中,进军咸阳的时候,军队冲到咸阳城里边以后,这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金银财宝,在强奸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把它保存下来,最后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天下的形势,比方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多少人,哪个地方人多,哪个地方人少,哪个地方产什么,哪个地方有些什么东西,有些什么情况,了如指掌,靠谁?萧何。因为萧何掌握了这样一个资料,从这一点看,萧何确实是一个治国的良材,就是做总理的人才,他知道这个资料的重要性,就是我们现在说资讯,或者说信息,它的重要性,所以论功行赏萧何是第一。
6.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哪一期评张良
在电视版,也就是百家讲坛录制的版本里,并没有哪一期专门讲张良。
在《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的书中,易中天因彼时忙于录制《品三国》,故邀郭永健先生帮助撰写品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吕雉五篇,所以在文字版中,有《帝王师之张良》一篇。
7. 百家讲坛 关于3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及重要事迹 并写下自己的观感 注明主讲者
张良
张良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感:“三寸舌为帝者师”,成功有时候不需要什么筹码,因为自己就是最好的筹码
圯桥匍匐取履,子房蕴帝师之智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水龙吟》 当年博浪金锥,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便论功三杰,封侯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欲仿始皇击节叹曰:“嗟乎,能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不亦可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评价 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不食谷,杜门不出,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王立群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史书评论
“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赤壁》张丰毅饰曹操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纪》陈寿)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王沈《魏书》)
古今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王安石赞曹操:“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
后人赞诗
邺中歌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七律】叹兮惜 银月义羽 东汉末年显大志,重视天道万业红。不知多少虎狼讽,只叹仁义以污浑! 【七律】赞曹公孟德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 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政治成就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易中天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1654.5.4-1722.12.20),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死后葬于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全球通史》的评价
皇寺广场大型雕塑——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在平定内乱和抗击沙俄入侵等方面,都立下了非凡的功绩。他废除圈地,把明朝藩王的土地分给百姓耕种,恢复了发展了农业生产。——《中国大网络全书》 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第35页]。 1.5亿甚至更多的天朝(中国人这样称呼他们的国家)臣民,正经历着一次经济、文化复兴 [第35页]。 正是这个“野蛮”民族,在17世纪中叶涌入中原,取代腐败、垂死的明王朝而建立起了清政府。满族人成功地巩固政权,妥善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注意力,以及复兴中华古代文化,是17世纪的历史奇迹之一。[第35页] 康熙皇帝是历代中国皇帝中的最杰出者之一![第45页边框] 这次果断的行动标志着康熙漫长专制统治的开始,在他当政期间,中国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成就卓越。[第46页] 在康熙的统治之下,清政权不但统治合法化,而且还统一了全中国,同时征服蒙古,开始了向外扩张进程,其疆域远大于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46页]尽管最初时清政权对使用火器有些保守,但是逐渐开始依赖火器。他们说服了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铸炮,同时还从葡萄牙和其他欧洲商人手中购买大炮。[第48页] 1683年,皇帝谕令每支八旗队伍中必须要有一支火枪队,这些火枪队很明显要由那些骑术糟糕的汉人组成 [第49页] 许多汉族人把他们的忠诚毫不疑虑地从明朝君主转到了清朝皇帝身上。 [第51页] 城市手工业如棉纺织业、制陶业等也已从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的萧条阴影中走出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还超过了以前的生产水平。[第53页] 康熙当政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急剧膨胀,有了长足的发展。[第53页] 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第54页] 他伤感地写道:“我已准备将这份诏书作为我一生的总结”,“我深恐全国子民并不知道我内心潜藏的痛苦”。55年的统治耗尽了这位皇帝的精力:“虽然我已步入老年,但仍不能精心地休息一会儿,因此我认为整个国家只不过是一只弃履,所有的财富都只不过是泥沙而已,如果我死了,没有发生动/和谐/乱和灾难,那么我也就瞑目了。” 五年之后,康熙不幸染病逝去! [第55页] 康熙统治时期使中国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这一时代并未因康熙的去世而终结。清帝国还在不断壮大、拓展,并于1760年前后达到了鼎盛。[第55页] ——《全球通史》(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史学专家合力创作)
《清史稿》评价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史学家史景迁评价
史学家史景迁批评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继位的纠葛有点进退失据;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并允传教,但对西方并不信任,因而有礼仪之争以及导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轻徭薄赋自豪,以此彰显盛世,但其永不加赋的政策按耕地面积缴固定税金,与人口无关,于是人口虽增,亦不加赋,为康熙的继承者造成财政困难。
小说家高阳评价
历史小说家高阳则说康熙有两大缺点,一是在传位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二是“好名”,而且好与臣下争名。
阎崇年
8. 百家讲坛
张良魂归张家界
--------------------------------------------------------------------------------
在人间仙境张家界,有一天下奇观——水绕四门。其西北角香炉岩的荆棘杂树丛中,凸现一个旧土堡,乃汉室留侯张良的安息之地。坟茔虽毁,布满苔藓的《张良之墓》墓碑仍在。据说张家界名称的由来,乃张良所赐。而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张良究竟葬在何处?在沛县还是张家界?
张良字子房,是汉室三杰之首。他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决胜千里的超人智慧,为建立强大的汉皇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宗苏轼在其《留侯论》中称颂他有“盖世之才”。但他在汉朝建国以后,却没有担任什么具体的显官要职。身体有病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信奉道家,淡于名利,对同君主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有清醒的认识。他只求颐养天年,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把自己的退隐思想用“学辟谷,导引轻身”加以掩盖,并自述心志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退隐骊山西麓的密林中,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专习道家导引之术,云游山水之间。
公元前195年4月,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人为仁弱”,朝廷实权操在吕后手里。吕后对张良曾设计保太子之功感激不尽,对张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设盛宴把张良召进宫来,希望张良出山辅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对张良的学道之举不以为然,劝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并“逼”着张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张良回去后,上吐下泻了一番。他对吕后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达,岂能不会预见到日益壮大的吕氏集团与根深蒂固的刘氏集团将会有一场流血拼杀!对吕后请他出山扶持惠帝之举,他不敢当面拒绝,请求容他回去仔细考虑一下。吕后不敢逼得太紧,答应了。可是张良回去后就在人间“蒸发”了。以致张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间。总之,张良离开长安后,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离开人世。他到底哪里去了呢?
回故乡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或去封邑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都不大可能。因为他背着吕后离开长安的。按吕后的脾气,你为我所用,可以感激涕零,屈尊下跪;胆敢阳奉阴违,推诿抗拒,就杀你的头,满门抄斩或夷你三族。韩信的钟室之难并夷三族,就是她的“杰作”。如果她想到这个“盖世之才”今后可能会为刘氏集团所用,与吕氏集团作对,就更不共戴天了!所以回故乡、去封邑无异于自投罗网。只有可能追随赤松子的仙迹,云游山水,归隐林泉。“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故史家不仅搞不准他仙逝的年月,对他的游踪事迹也没法记录了,留下了历史的空白,但人民没有忘记他。
赤松子何许人耶?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后为道教所信奉,是一位仙化了的高人。在《淮南》、《路史》、《读史方舆纪要》、《列仙传》、《明统一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曾浪迹湖南。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说:“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在南县、华容、岳阳、浏阳、常德、沅陵、澧县、慈利、永定(今大庸)等地的府志、县志中,都有赤松子曾来游历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传说和遗迹。如南县有赤松亭,亭内原有赤松子睡像,并有咏赤松子的对联。不知何年赤松子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大庸县,先上张家界,再登天门山。见天门山孤峰耸天,充满灵气,就在此结庐居住、炼丹。迄今丹灶峰还留有丹灶。清代诗人叶守礼有诗咏曰:悬崖峭壁绝尘寰,上有仙人学炼丹。炼得丹成鹤已去,独留丹灶在峰峦。
张良秘密从长安出走后,循赤松子足迹,也到了湖南。从一些府志、县志的记载中分析,他大概是沿汉水入长江过洞庭,先到湘北、湘中,再转湘西的。岳阳、浏阳都有相师山。据县志记载,是张良追随老师赤松子足迹,在这里瞻仰过老师的仙踪遗迹。又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崇山,再登与崇山相邻的天门山,后又辗转来到了青岩山。这里神奇秀丽,别有洞天,正是张良寻求的“世外桃源”。遂在此结庐隐居下来,修行学道,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并赐名青岩山为“人间仙境张家界”,最后长眠在这里。《澧州府志》、《永定县志》均载:“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
耐人寻味的是,张家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吕后发觉张良潜逃后,果然大怒。她根据地方官密报,得知张良隐居在青岩山,遂下密诏给武陵郡太守发兵三千捉拿张良。张良率弟子、山民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弹绝,眼看围困的山寨被攻破,张良师父黄石公前来助战,迫使太守退兵。这个山寨后被取名黄石寨。张良去世后,吕后还下密诏令武陵郡乔太守到张家界寻找张良墓冢,但没有找到。因张良的子孙为防官府掘坟毁冢,把张良遗体葬在水绕四门西北角100米处很高的香炉岩上,要几经攀缘才能爬上墓地。这里风景极佳,也十分隐蔽。以致年长日久,连张良的后人都茫然了。后经一位阴阳先生反复查考才又找到,并赋诗云禾け榍嗌窖肮湃耍�拿潘�频眉殉牵幌懵�疑暇赏帘ぃ�捍�艉钫帕挤亍?
总之,于情于理分析,再从方志古籍、历史遗存、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考究,张家界应该是张良真正的长眠安息之处。留城附近的张良墓,只能是封邑的官员百姓为感念张良修建的衣冠冢。史学家张毅在其《一代谋臣张良》中引用《括地志》之说后写道:“不论是谁出于什么动机,把张良的遗体搬回他的封邑埋葬,都纯属庸人自扰。”在两千多年前的条件下,留城的百姓和官员怎能知道浪迹天涯的张良死在何时何处?即使知道了,又怎么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把遗体运回留城?
张良将超人的智慧和明哲结合在一起,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又避祸防患得善终,树立了封建社会中帝王之师的一种典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东汉邓禹、三国诸葛亮、宋朝赵普、明朝刘基等人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张良的某些基因。
9. 百家讲坛节目里具体哪几期有提到张良的
你好,具体在百家讲坛 2011年 第81期 谋圣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