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听小说无声的告白
㈠ 《无声告白》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
而玛丽琳,一切都只源于玛丽琳的梦想和生活无法完美统一。玛丽琳的痛苦也是无比真实的,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却又过着不是她真正想要过的生活,这种分裂的痛苦简直可以把人逼疯。
莉迪亚的死换来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终,生活仍然要继续。玛丽琳无法成为医生,詹姆斯从狂乱中恢复了理智重新回归家庭。小女儿汉娜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拥抱,内斯如愿去哈佛读大学。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而莉迪亚死了。
莉迪亚本来可以不死的。但是她就这样死了。
一家人从来没有把事情拿出来述说或者沟通过。每个人都因为爱着对方,而压抑着自己。没有人告白,没有人反抗,甚至是玛丽琳自己,被梦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弃家庭,也没有试图跟詹姆斯透露心迹。也许每个人内心里都觉得,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只有妥协于命运或者打破平静。没有中间地带,没有两全其美,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那么多的误解都在寂静无声中被莉迪亚的死亡消融。最终完成了一个真正的妥协。
我最近也在看这本书,但只看了一小部分。我觉得上面的这些,能让你理解整本书为什么叫《无声告白》
㈡ 求无声告白小说txt
链接: https://pan..com/s/1vDNoxxwK1qr4aRZ9CI6YxQ
《无声告白》是2015年8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伍绮诗。
㈢ 《无声告白》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无声告白》([美] 伍绮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Ds2-UC0_hTAJxN3WUSUsVA
书名:无声告白
作者:[美] 伍绮诗
译者:孙璐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7
页数:296
内容简介: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
关于爱与失去,以及我从未告诉你的秘密
——————————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凭借处女作夺得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所有榜单
——————————
◆2014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第1名
◆2014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2014 Buzzfeed最佳虚构类图书
◆2014《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
◆2014《赫芬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2014《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佳图书
◆2014《TIMEOUT纽约》年度十佳图书
◆2014《奥普拉》15本年度必读文学&虚构类图书
◆2014《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
◆2014《书目》编辑年度之选
——————————
媒体及名人推荐:
◆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纽约时报书评》
◆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且,这本小说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疏的。我唯一担心的是,我对《无声告白》的刻骨崇拜,会导致读者对这本书抱有太高的期待。但这本书就是好得这么极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语
◆
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
——《赫芬顿邮报》
◆
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撩动你的情绪……伍绮诗用扣人心弦、精彩得让人拍手叫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这样严肃的主题竟然可以被剖析得如此透彻,而且故事的节奏,竟然还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惊心动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好像有阳光铺满房间。
——《奥普拉》
◆
伍绮诗这部处女作,令人惊叹地包容了各种复杂情绪,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表达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而这种表达,完全是一位精通写作的大师的杰出手笔。伍绮诗值得期待。
——《书目》
◆
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
——《出版人周刊》
◆
一部温柔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能会触发无数的悲伤,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一个悲剧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家族的故事。
——《TIMEOUT 纽约》
◆
在这本书中,伍绮诗深入地谱写和揭晓了詹姆斯一家的秘密……这些隐藏已久,安静而具有爆炸性的真相,加之种族和性别等议题的探讨,慢慢地带领读者见识到伍绮诗文字的多愁善感和引人入胜,直至读到最后一页,深深的触动仍在心间回荡。伍绮诗的首部小说,情感复杂,仿佛一股吸引人的强劲水流,拖着你随着急流向前,直到抵达最后的秘密。
——《科克斯书评》
◆
异常优秀,非常完整的一部处女作……这个故事令人心痛,伍绮诗非常巧妙地将这部复杂、跨越多个年代小说的线索串联在一起。《无声告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独具魅力,她深入写出了这个美国家庭里每个人内心的秘密。读完的时候,仍让人泪流不止。
——《洛杉矶时报》
◆
神奇!感人!感情充沛,描述准确!围绕身份焦虑和巨大悲恸,作者出色地、漂亮地展开了故事……本书会和每一个人取得共鸣,只要你曾经向家人撒过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谎。
——《波士顿环球报》
◆
一个动人的故事,对于生为女儿们的书中女性来说,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差异是人生中的第一道课题。
——《Vogue》
◆
我对《无声告白》爱不释手……伍绮诗的笔触细腻、观察敏锐,对李家每一位成员的描摹,对他们种族差异问题的深入挖掘,以及搜寻杀害家中二女莉迪亚真凶的线索,一直读到最后一页,都让我紧扣心弦。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第一名,《就说你和他们一样》作者乌文•阿克潘
◆
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作品,也是一次对这个混种家庭的深度剖析。伍绮诗的这部处女作,张力十足,余味久久不散。
——《娱乐周刊》
◆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爱和失去的故事,这还是一个美丽而让人难以忘怀的,讲述一位少女如何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故事。
——《书道》
◆
性别、种族、父母未竟的野心压在子女的肩头,对以上这些,本书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反思……伍绮诗巧妙的、令人信服地揭示,某种程度上,有些误解,永远无法消弭。
——《旧金山记事报》
◆
读完了还久久沉浸在故事里面。16岁少女的死亡让她的家人们开始怀疑——她究竟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处女作让人想起了《可爱的骨头》。
——《嘉人》
◆
感人至深,大师手笔。伍绮诗没有给她笔下角色任何俗套而轻松的未来,也没有给她的读者任何虚假的希望。她给的是真实的希望。
——《安娜堡观察员》杂志
◆
冷静,激烈……这个家庭逐步暴露了它深藏的秘密,你不由自主被这一家人深深吸引……
——《密苏里人》
◆
伍绮诗极有技巧,她将这个悲剧的每个微小线头都捡拾了起来,顺着这些线头,牵出了很多秘密,诸多真相纷至沓来,酸楚而最终令人振奋。
——《娱乐周刊》编辑评论语
◆
伍绮诗这部处女作的第一个章节有些阅读难度,一个家庭的大女儿死了,这个情节,对那些追逐快感的读者而言,可能是个挑战。但是,马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密集而紧凑的各种转折——这个家庭的成员们,彼此都深藏着太多从未诉说的秘密。这绝对是我今年最爱的一本小说。
——美国《大观》杂志
作者简介:
伍绮诗(Celeste Ng)
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她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院,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 刊杂志。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长篇处女作,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极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荣获2014美国年度图书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2017年的重磅新作,一经出版,便获得2017美国年度小说殊荣,随后一口气拿下27项年度图书大奖。《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此书道:“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伍绮诗如今与家人一起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生活。 想了解更多关于伍绮诗的信息,可关注她的官方网站:http://www.celesteng.com
㈣ 《无声告白》大概内容是什么
《无声告白》大概内容如下: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
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无声告白》简介:
《无声告白》,2015年8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伍绮诗。《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
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㈤ 求《无声告白》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无声告白》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xVM_5pqQBlj_6KTLJTr9bw
简介:无声告白pdf是由伍绮诗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围绕莉迪亚的突然死亡,父母、哥哥、妹妹的不同反应,叙事排版精妙,扣人心弦,一经出版就备受好评,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㈥ 无声告白这本书想揭示的是什么
《无声告白》是对社会、时代、人性的无声探询。
诚如“有书”导读中所说:“这不是一部纯粹的成长故事,它杂糅了种族、性别、家庭、个人追寻自我价值、青春危机、爱情等诸多主题。”
一、不同肤色的种族悲哀
本书中的父亲詹姆斯作为二代华裔,在作者所设置的故事年代下处于一个华裔仍受到很大蔑视和异样眼光的时期。而他与妻子玛丽琳,两人由于不同种族差异的成长经历所导致的价值追求分歧,也正是他们婚姻家庭不幸的根源所在。
从大环境下来说,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结合使得整个家庭由于血缘继承、孩子的容貌肖似父亲而必将承受被社会视为“异类”之苦。
玛丽琳的母亲对这桩婚姻的反对、如一家人外出旅游时被打量的尴尬、再如几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如父亲一样宿命轮回般的被孤立……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却是整个大环境以有色眼光看待这一种族群体的缩影,这残酷现实由社会时代的因素促成,悲哀却又绝不可避免。
从小家庭中的个人角度来说,正是由于出身而成为“异类”、深受歧视之苦,詹姆斯对于“能融入环境”的极度渴望以隐性方式投射在他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中。
玛丽琳外表的“融入”使得詹姆斯从妻子身上得到了心灵慰藉,而他对于儿女的全部期望更是能够摆脱被孤立的命运、广交朋友和正常恋爱。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却毕生追求“与众不同”,詹姆斯由于种族外表差异而导致的超脱人群的“不同”正是他最初吸引玛丽琳的根本原因。
种族冲突不可能完全消弭,而其缓解也绝非一日之功。除了国家的强大之外,整体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为我们赢得更多国际尊重的关键因素。但在“种族”这一社会课题之下,导致莉迪亚个体悲剧的原因却是一时无法解决的。这需要时代和社会、需要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二、人生轻舟由谁掌舵
通过全书可以看到,造成莉迪亚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种族血缘,而造成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却是父母对她的过度期许。
在如今的教育问题中,父母对子女过度的爱造成悲剧已经日益引发人们的思考。这种“爱”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过度溺爱,这类爱是容易被觉察也是如今最引发批评的。
但本书却揭示了另一种不易被觉察、且常常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过度之爱,即父母的过度期许。这样的期许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个人理想未曾或难以实现,在无意识中便通过教育转嫁到了子女身上,以“爱”为名和“为你好”为由使人无法反驳。
父母爱孩子,应学会尊重和相信他们的选择,而非全凭自己的期待和以不放心为由代替他们选择;孩子爱父母,应理解他们总想着为自己包办一切的苦心,同时也要学会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立想法。而良好的沟通将成为通往各自内心的桥梁。
三、受苦的灵魂
全书中,由人物形象构架形成的整体故事框架非常完整:父亲詹姆斯作为社会层面的代表,以他为主要线索的种族问题是整个故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大背景;母亲莉迪亚作为家庭层面的代表,她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她的出走对家庭凝聚力的毁灭性影响,成为故事中家庭及个体悲剧的重要因素。
三个孩子亦分别处于互相均衡的不同位置,莉迪亚作为家庭最重的一端,是“宇宙的中心”;哥哥内斯处于微妙的平衡点,无形中给予莉迪亚精神上的支撑;妹妹汉娜则是家庭中最轻的一端,可有可无,尽力减弱着自己的存在感。
此外,杰克,这个完全处于莉迪亚一家人之外的人物,亦有其重要作用。他是莉迪亚唯一的“朋友”,内斯的“敌人”,又像是这家人与外界联系的一个出口,牵引出家庭之外的外围世界,亦在最后如一股外界的清流,给了莉迪亚摆脱家庭重压的触动。
在本书最后,我们都知道了莉迪亚确实是自杀而亡。但全书的结尾,却并未仅仅停留在莉迪亚的死去上。
尽管这本书由一个悲剧开头,却并未以悲情的语言结束。伍绮诗以温情的笔风,将故事中每个人的将来慢慢铺陈开去——就好像所有的苦痛终将过去,所有的生活即使无奈都仍会继续,失去了莉迪亚的一家人,仍将互相扶持、磕磕绊绊,一路向前。
(6)免费听小说无声的告白扩展阅读:
媒体及名人评价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纽约时报书评》
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赫芬顿邮报》
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出版人周刊》
㈦ 无声告白最后父母为什么觉醒了
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和孩子,是彼此赠予的最佳礼物。”
对父母来说,因为子女的诞生,才体验到众人口中“承欢膝下”的乐趣,而对孩子而言,正是因为有了父母,才得以开始自己多彩的人生。
父母与子女,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双方相互牵绊却又各自独立。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顾全大局,懂得进退,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愉悦又轻松的家庭环境;还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行“甩”给子女,过分的干涉子女的生活,不舍得适时放手,纵然是“以爱之名”,也只是在无形之中给子女套上沉重的枷锁。
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父母便是如此。
莉迪亚是家中的二女儿,母亲是美国土著,父亲则是中国移民,特殊的家庭组合决定了她的外表与常人存有迥异。但,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黑头发的她,自小就深得父母的喜爱。
也正因为此,父母对她抱有太多的期待,他们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未经历过和拥有的人生统统放在了莉迪亚的身上,希望莉迪亚可以替他们完成,以便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遗憾。
然而,物极必反,当父母饱含期待的爱太过沉重,丝毫不顾及子女是否能承受得住时,爱就会成为一种伤害,一种让子女迫切想要逃离的负担。
也许,父母与子女之间,最悲哀的莫过于此:子女需要的,父母无法或不愿意给予;父母给予的,却不是子女想要或者可以接受的。
父母给予的过分期待,是儿女身上沉重又无法逃脱的隐形牢笼。
太多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所有,不管是外在的还是精神上的物质,毫无保留的给予子女。他们不会考虑子女是否能全盘接受,即便有一些是他们自身都无法实现的梦。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年轻时叛逆、独树一帜,从上大学时所选的物理专业,到打算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再到和詹姆斯的婚姻结合,都是源于她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与众不同。
她不愿意成为像母亲一样把毕生都贡献给家政的女人,不甘心一生围绕着丈夫、孩子、房子团团转,期望与母亲过得不同,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结婚生子她被迫终止了自己的大学生涯,继而与医生这个职业无缘。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最终她发现自己还是成为了像母亲一样的女人,不甘于现状却又无力扭转局面的她只能把目光放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
女儿的乖巧听话让她心中窃喜,她处处鞭策着女儿,学习上更是步步紧逼,就连女儿的生日礼物,都是送一些自己喜欢的和医学相关的各类书籍以及听诊器。
再看父亲詹姆斯,他的童年算是一个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中国移民,父母也是做着最低等的工作,家庭条件的不佳再加上外形上的差异,让他自幼受尽了歧视,也因此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甚至更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
正因为如此,他把自己一直以来欠缺和渴求的社交活动转移到了子女身上,他时不时的催促莉迪亚多交朋友,变着法子的让她融入各种朋友圈,表面上看是希望女儿有一个良好的社交圈儿,其实是以此弥补自己自卑又敏感的内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天性,这种渴求成功的心态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有时,父母过分的期待不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反而是子女费尽心思想要摆脱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