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聊斋志异免费题库
⑴ 有没有有古代文学小说作品推荐,最好是明清小说(除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四大名著)
散文类
明朝
宋濂(1310-1381)
刘基(1311-1375)
归有光(1506-1571)
袁宏道(1568-1610)
徐霞客(1586-1641)
高启(1336-1373)
张岱(1597-1679)
蒋士铨(1725-1784)
锺惺(1574-1624)(竟陵派)
谭元春(1586-1637)(竟陵派)
屠隆(1543-1605)
文震亨(1585-1645)
清朝
方苞(1668-1749)(桐城派)
刘大櫆(1698-1779)(桐城派)
姚鼐(1731-1815)(桐城派)
袁枚(1716-1797)
龚自珍(1792-1841)
魏源(1794-1857)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罗贯中 著
《水浒传》,施耐庵 著
《西游记》,吴承恩 著
《红楼梦》,曹雪芹 著
其他古典小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 著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著
《封神演义》,许仲琳 著
《镜花缘》,李汝珍 著
《醒世姻缘传》,西周生 著
《儒林外史》,吴敬梓 著
《老残游记》,刘鹗 著
⑵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是记录奇异事件
《聊斋志异》【正文】中卷一的第一个奇异事件是——A考城隍
⑶ 明清小说我觉得最伟大的两本是《红楼梦》、《聊斋志异》。
红楼梦和聊斋我都有完整看过,而且不止一遍,都是文言版,没有注释的那种,看的时候有些难度,习惯了也觉得没什么,建议你完整看过再说,而且最好看文言版,翻译的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
⑷ 《聊斋志异》以后清代影响较大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 “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
(zhǐ底毁)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
我们再从宋代谈谈白话小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宋人话本的产生带有革命的性质。其积极意至少有以下几点:①由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②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③ 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基础。枕头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语)
“话本”原是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作为一种伎艺,起源于唐而盛于宋究其渊源则很久远。唐以前的“说话”活动仅限于士大光之间,多半供统治阶段娱乐消遣。到了唐代“说话”作为一种伎艺,有向“市民文学”发展的趋势。因唐人的文言小说、变文等,无论内容和形式,对话本都有影响。
宋代“说话”十分发害遍及瓦子、勾栏、茶楼、酒肄、街头巷尾、宫廷寺庙、府第乡村。这样,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说话人”,还有编写话本的团体,有“说话人”的行会。“说话人”有专业上的分工叫做“家数”;在“家数”中,影响最大者是“小说”与“讲史”二家,尤其是“小说”这一家。从“说话”到话本小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初期,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话本,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为了师徒传授和讲给人听的;编写话本,不是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由于职业的需要。随着市民对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业的发达,供“说话人”使用的底本——话本逐渐被加工润色,印刷流传供人阅读坑味了。话本—经公开流传,白话小说也便随这诞生了。从此,也使这种伎艺和话本在一定意义上分了家。
宋元时代,话本多是单篇流传、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流传于市井之间几乎无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写作的具体年代,尤其是宋元两代更难分辨。于是治小说的人只好把它们眼就一起,统称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精确统计,当代学者认为,小说话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讲史”[又称“平话”(或“评话”)]话本。多出自元代,据《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六记载,共26篇(惜多已失传,今仅存《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宋宣和遗事》和“讲经”话本只是近似小说而非小说,只是对章回小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宋代“说话”伎艺的勃兴,与当时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和《武林旧事》诸种笔记可以清楚地得到说明。
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上有缺陷忍气吞声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小说(短篇)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市了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趋放诞,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缏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平山堂话本》原分六集共收话本60篇,总名《60家小说》。仅存27篇。书中多宋元旧作,未加润饰;少数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话小说谎百开篇,其中有经冯梦龙加润饰的话本,也有他创作的拟话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则全为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冯梦龙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学家,对通俗小说理论也有卓越的见解。他编的“三言”题材广泛、佳作颇多、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多所创造。从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话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与“三言”同时的最早的拟话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蒙初的思想远不及冯梦龙进步,书中糟粕较“三言”严重得多。但在艺术上“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孙楷第语)
请初“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精选出四十篇作品,定名为《今古奇观》,在“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赖此书我们得以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基础情况,这个选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集子有四十余部。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崇祯年间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点头》、明末清初李渔的《十二楼》、“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热衷于小说,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小说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发,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 “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问世,两世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虽不乏讽刺之作,但却没有一部称得上讽刺小说的样板,所以鲁迅对《儒林小史》的好评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后来鲁迅的杂文。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无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在民间影响极大,而《儒林》、《红楼》的影响则在士大夫之间。尤其是《红楼》的读与讲,则早在士大夫中成为了一种习尚和时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相互理解在。”这说明在清代知识阶层中不仅有一股“《红楼梦》热”,而且还把是否通《红楼梦》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学识高低的标准。在《红楼梦》尚未西世时就有人评点,两百多成来,评论者比肩接踵,续作汗牛充栋,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而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的人骄傲。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由于清廷的极端腐败,社会处于了大变革昀时期;小说理论高度发达,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也发达兴旺,是为小说提供了创作面世的便利条件。据近人粗略统计,晚清长篇小说当在千种以上。“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 yiàn(足企也)人、刘鹗、曾朴)中,仅李伯元、吴(这个字打不出来)人二就创作了长篇小说数十种。晚清小说不论内容还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对晚清小说的研究与整理,阿英(钱杏顿)先生贡献最大,魏绍昌先生也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从总体上讲,较之明代和前清小说的研究,似乎显得还很薄弱。可以纪的是“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综前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简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资多彩的状态。
⑸ 明清有哪些著名小说
1.《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牡丹亭》(杜丽娘)、《紫钗记》(霍小玉、李益)、《邯郸记》(卢生)、《南柯记》(淳于棼)
2.《长生殿》清初洪升创作,主人公为唐明皇与杨贵妃
3.《桃花扇》清初孔尚任创作,主人公为李香君与侯方域,“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4.《聊斋志异》蒲松龄著,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⑹ 《聊斋志异》的版本中,一般通行本的底本是
袁师槊:雪素食演员和演员雪素食抄本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研究简报走到1980年的4和20(”蒲松龄行为的著作新考1988)
住在海体积成绩单“怪“蒲松龄研究公告走过1980年
():失去的手稿,”倩女幽魂“的下半部分吗?南宁晚报1980,8.20
循道卫理杨震方原件,“聊斋志异”简论中国文学与历史“1980.1(”文汇报“1980年10月6号)
王稹,泯原来:切合实际的评估“怪会校注,将评估的”博雅教育“(”内蒙古乌蒙师范学院)1980.4
罗炜;构图严谨风范 - 介绍工笔重彩的画“奇怪的插图”柳泉“1980.2
孙艺珍:评估,但明伦”聊斋志异“评论”蒲松龄研究简报“情节1981
罗炜,徐莹:谈论各种“广东图书馆杂志”1981.4
罗微:美国现有的聊天手稿“聊斋志异”版本概述“蒲松龄研究简报”插曲1982年
颜显着陆振明:“奇怪的手稿和记黄埔”青年科学家“1983.1
石圭水平,”奇怪的手稿轶事:专访蒲松龄第13代后裔,大埔墟张“鸿雁”(呼和浩特) 1984.3
罗微,徐莹:现有的蒲松龄手稿籍靠柳泉“1984.5
河津文,胡邦炜;冯镇峦评等”聊斋志异“初步”社会科学的研究“1984.4
吴共:浅谈清代的评论NPC信息”1985.12(以下简称“北方论丛1985.3)
沉维常,等谈明伦一提的“书面”倩女幽魂“注释”南通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萧琦:“聊斋志异”版本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资料“1987.8
</声威;谈蒲松龄佚文“聊斋志异”明确成绩单全国人大信息“1987.1升(衡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1987.3)
苏李矛:冯镇峦评(聊斋志异”浅“蒲松龄”系列1 1987
王清远章炬,如:“聊斋志异”方舒岩述评明,清小说研究“1988.2
“王批聊斋志异”的评价,明清时期小说研究“1988.3
袁师铄:张元和他的父亲,他的儿子 - 附”聊斋志异“手稿也评初玩”普“松岭事迹著作新考”齐鲁书社1988
袁师朔:康熙抄本“聊斋志异”的补充“蒲松龄事迹著作新考”的齐鲁书社1988
袁师硕:王金帆当选刻18卷本“谈尚智不同的”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
沉继往往是:”倩女幽魂“评论标题NPC数据1989.5
</宝泽:鲜为人知的“聊斋志异”朱刻本NPC信息“1989.11
汪只悯:第一个”奇怪“的数据NPC”1990.4(“云南教育学院科学与技术”社会评论“科学1989.4)
蔡刘国梁:“倩女幽魂”24卷手稿整理值“,明,清小说”。1990.2
卫隐藏的儒家思想:“倩女幽魂志毅几个主要的版本蒲松龄研究1991.12
过夫牲:“奇怪的手稿,发现保存情况的调查草图 - 手稿记”问题的“蒲松龄研究1991.12
袁师说:“不同的历史” - “廖侧职少燕显著,陆振明两个”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1991.3
来
王子宽度不同的名称手稿:“聊斋志异”的剧本,年轻的本和凯文奉的关系“福建1991年的0.2
Zouzong梁:1992,10草案的第一本”聊斋志异“测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数据“(”蒲松龄研究,共9 1992.3)
杨嘿铷:聊斋志异“手稿为何生活辽宁师专,宁夏银川市教育(社会科学版),1993.13(2)(”蒲松龄的传记著作王朝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1994年)
鲁阳:“倩女幽魂”发表任何评论,蒲松龄研究“1993年1月2日
Yangzhan E;更名为“不同的历史”“聊斋志异”的学校发布的“蒲松龄研究”1993年1月2日
西安春的来临,“奇怪的版本叙录蒲松龄研究1L的1993年3月4日
朱其铠甲:“新注聊斋志异”复杂的情况下和思想的整理版本11影印成绩单“不同的历史”蒲松龄研究共有12 1994.1
刘师底王二恶英太阳报“聊斋志异”总“蒲松龄研究”授予词汇系列13 1994.2
燕宝章:现实和务实的,但真正恢复历史原貌 - 驳“过夫嵊”关于手稿发现保存调查素描“的”蒲松龄研究“共13条1994.2
杨嘿褥:中国石硬拷贝”聊斋全集“区分了新的证据”蒲松龄研究14 1994.3 (“蒲松龄的生活显著以上王朝”1994年)
陈虹:“倩女幽魂”的玉器 - 冯镇峦,但明伦评平衡评估“蒲松龄研究15 1994.4
>
杨嘿溽最初批准聊斋志异“故意篡改了原来的”明,清小说1994年。(“蒲松龄的传记著作王朝”1994年)
小麦配置的原稿“聊斋志异”铸雪素食记录文本“蒲松龄研究16 1995.1
赵先生道,读”倩女幽魂“的老评级讨论的注意事项 - ”倩女幽魂“,清代蒲松龄总16 1995.1
周西单:王渔洋“的廖侧酯不同”的投资评级批评论“蒲松龄研究”,1995.1
⑺ 《聊斋志异》是中国哪个朝代的小说作品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7)明清小说聊斋志异免费题库扩展阅读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⑻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同为清代文言小说,二者在文学上的区别主要是在那些方面
两者都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而且都是志怪一类,本质上当无大的区别,只是《阅微草堂笔记》比起《聊斋志异》缺少描写,可算区别之一。(参见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
《聊斋》(《聊斋志异》以下简称为《聊斋》)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产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聊斋》青柯亭刊本一出,就风行天下,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并引起不少作者竞相追随仿作,文言小说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有仿效《聊斋》手法写作的,如《子不语》和《夜谭随录》等,同时,也有对《聊斋》文体提出异议进行抗衡的,当时最有成就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为《阅微》)。
纪昀,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人。生于清雍正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知识渊博,文名著世,是清代有名的大学者、大才子。他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并亲自撰写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后世的治学和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阅微》是他晚年创作的笔记小说,笔记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单独成书。在对待《聊斋》文体上纪昀持反对态度,曾经直接做《聊斋》中《狐梦》的反面文章。曾经对《聊斋》叙事提出质疑:“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呢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之?又所未解也。”批评《聊斋》“一书而兼二体”,认为作叙事之文,应“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不颠倒是非”,“不摹写才子佳人”,“不绘画横陈”。盛伟在《清代诸家批点<聊斋志异>述评》中提到清代点评家冯镇峦对纪晓岚等对《聊斋》叙事的非议非常不满,写了《读(聊斋>杂记》一文,愤然指出:“柳泉《志异》一书,风行天下,万口传诵,而袁简斋议其繁衍,纪晓岚称为才子之笔,而非著述之体,皆昔言也。”又说“较之《水浒》、《西厢》。体大思精,文奇义正,为当世不易见之笔墨,深足宝贵。”…不但否定了纪昀的观点,反而对《聊斋》高度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聊斋》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的地位。这两部小说在叙事功能、效果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表现形式不同。从表现形式上看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主要分笔记、传奇两种艺术形式。《阅微》是典型的笔记小说,采用的是笔记体小说的表现形式。有人曾这样形容笔记小说:笔记体小说出于稗官,以简短的笔记体来记录百姓的“街谈巷语”和“道听途说”,它们“既是些残丛小语,篇幅短小,所讲的又是小道理,是形式和内容两见其小”。所以总结笔记小说的特点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语言简约,注重说理。作为笔记体的代表,《阅微》充分显示了笔记体小说的鲜明特点:一是叙事简要;二是注重说理。而《聊斋》是“一书而兼二体”的志怪小说,并且成功借鉴了史传文学的许多叙事方法。《聊斋》中的大约三百篇小说,从艺术形式方面看包含了传奇志怪两种题材,并且作为志怪典型得到人们的赞誉,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云:
“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
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聊斋》的成功不单是具有传奇小说的叙述委曲、文辞多彩,而且具有志怪
小说的浪漫色彩,可以避免笔记小说在篇幅方面和语言方面的限制,鲁迅赞扬传奇小说不仅文笔精细、曲折,而且“所叙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澜,不止一点断片的谈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显示着这事迹的虚构,以见他想象的才能了”。李宗为在《唐人传奇》中也说:“传奇小说在内容上则扩大到可以耸动听闻而令读者留下较强烈印象的一切奇人奇事,文笔力求优美动人,不避虚饰,尤注意于形容描写以见作者叙事有方、想象之瑰奇”。另外,从两类小说的发展来看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虽已成熟,但传奇小说和笔记体小说相比较,在语言、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的优势。《阅微》有明显的笔记特征,叙事简、重说理的特点致使作品丢弃了如《聊斋》作品丰富的文学精神和艺术境界,文字表达得不太尽致,读来感受不如《聊斋》丰富;虽然《阅微》中的说理使它的叙事达到“文字简明”、“说理透彻”,并且《阅微》开创了说理体,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但由于不长于文学的描写,这就使他的《阅微》缺少了生动形象,也即缺少了文学性,在作品预期达到的叙事效果上和《聊斋》是迥然不同的。纪昀等非议风气文人认为清代崇尚“著书者之笔”的笔记小说,而排斥“才子之笔”的传奇小说,所以批评《聊斋志异》虽为笔记小说,却“随意装点”,“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即纪昀不理解《聊斋志异》既有笔记小说记述见闻之简洁,又有传奇小说随意渲染和细致描写的跨文体现象。两部作品采用不同的叙事艺术形式,所以作品叙事功能随之不同,作品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其次,思想内容不同。两部作品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反映的思想内容有很大差别:《阅微》从思想内容来说,主要是“劝惩”,其次是宣扬“因果报应”。纪昀本人不避讳作品的劝诫主旨,在卷一开篇明确提出作品主题:“有益于劝惩“,在两篇序文中也加以强调,盛时彦序说:“欲使人知所劝惩。”郑开禧序说:“大旨悉归劝惩。”。可见,《阅微》的劝惩功能。蒲松龄之孙蒲立德认为《聊斋》思想内容“其事多涉于神怪;其体仿历代志传;其论赞或触时感事,《聊斋志异》叙事研究而以劝以惩。”虽然《聊斋》叙事也有劝惩之意,但却是以直接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广泛揭露科举考试的弊端,热情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当时重大的时代主题的思想内容为主。《阅微》为“使人知所劝惩”,因而极力宣扬封建道德与因果报应。如《唐西劳氏女》篇,写劳氏女前生诬一妇私孕而致其死,今生鬼来索命,报应不爽。但在《聊斋》中蒲松龄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纪昀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如《聂小倩》等作品蒲松龄是热情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的。可见,两部作品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
再次,形象创新不同。《聊斋》艺术形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人物、情节和语言三个方面。盛伟在《蒲松龄全集》中这样分析作者的情感心理:“一方面一生科举磋砣使作者产生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不被人知的孤独,另一方面长期寄人篱下的教书生涯使他抛妻别子,不由不产生“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的慨叹,因此,孤愤与渴望“知己”便成了他的情感主调。”蒲松龄怀着满怀的“孤愤”之情来塑造形象,表现在作品中作者以幻化的浪漫主义狐形象来慰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狐鬼花妖的世界中作者把狐狸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来描述,用狐写人,以狐写事,赋予狐以人的思想性格,并完全按照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故事的描述,给予狐人性化的情感。使其作品中狐的妖气弱化,人情味增加。把人们憎恶的凶残狡猾奸诈的狐狸,描绘成具有人情世故的常人,这种心灵的寄托使狐形象得到根本改变,使《聊斋》中的狐形象突破了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使狐形象“多具人情,和蔼可亲”。在狐仙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上具有创建性意义,让狐具有人们喜爱的品性和形象。对传统狐仙题材的拓展与超越,为同类题材的小说创作开创了崭新的境界。在语言方面,蒲松龄用的是“才子之笔”,侧重写人,长于描绘,文笔曲折细腻,文学性较强,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人性、人情色彩的狐仙形象,提升了艺术形象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聊斋》的语言特色是能把新鲜活泼的口语溶入深奥的文言中。象《阿纤》中的鼠精,美貌善良,温顺勤劳,钟情而又自尊,除“日建仓凛”,“年余仓盈”的“非常”之外,完全是一个劳动妇女的形象,这是蒲松龄的杰出创造。纪昀是大学问家,阅历丰富,又有文学才华,但思想保守,记神鬼物怪之事往往寓有宣扬纲常名教偏向,又强调“著书者之笔”,所以纪昀《阅微》在这几方面则缺乏艺术创新,鲁迅《三闲集·怎么写》这样评价《阅微》: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揭力只写事状,而避去心思和密语。”
从两部小说在叙事中体现的审美和教化作用看,蒲松龄在写作时是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切感受和情感融入到了小说里,虽然作品也有劝诫之意,但力争让事实来发挥惩恶劝善的作用,更多的是赞美理想,抨击黑暗,弘扬善良,惩戒丑恶,把强烈的爱憎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有时直接以“异史氏日”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受,以美的、有灵性的狐意象来实现对形象的审美和对读者的教化,借作品实现自我。而《阅微》因受作者思想的影响,作品主题的思想性和批判性无法和《聊斋》比拟,另外《阅微》不注重语言的灵活运用,只注重事实的劝惩和因果报应作用,用僵硬的古板的叙事完成作品使其强制人们去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由此可见,两部作品在实现审美和教化作用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⑼ 明清小说有那些代表作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三侠五义》、《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
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
(9)明清小说聊斋志异免费题库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⑽ 《聊斋志异》的三大主题是什么
《聊斋志异》的三大主题是:
1、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2、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3、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10)明清小说聊斋志异免费题库扩展阅读: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聊斋志异》作者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